【摘 要】“和諧校園”的創(chuàng)建關鍵在人,要激發(fā)與培養(yǎng)人的“內動力”;激發(fā)與培養(yǎng)的途徑既要“和”,又需“諧”,做到物質與精神的和諧。
【關鍵詞】和諧 校園建設 管理制度 以人為本
時下,“和諧”無疑是最常現(xiàn)的詞匯之一;作為學校,創(chuàng)建“和諧校園”是辦學的理想途徑與最終目標。那如何創(chuàng)建和諧校園呢?對此有很多的議論與看法,有從概念界定入手,有從理念內涵發(fā)微,有從指導思想求證,還有通過追問“終極關懷”探尋意義等等,仁智不一,山水互見。這里我想談談創(chuàng)建的施動主體“人”的調動與激發(fā)問題。
構建和諧校園,既是一個歷史發(fā)展過程,又是一個復雜的系統(tǒng)工程,可以從多方面、多角度去探索和實踐。但無論哪個方面、哪個途徑,必須首先緊緊抓住“人”這個要素來進行,否則都是空談。任何事都要靠人去做,但人做出的事又有高低、好壞、優(yōu)劣之分,如何達到“高、好、優(yōu)”?也許有人說,不是有制度嗎?讓人照章去做就行。“制度約束”,雖肯定有作用,但學校的某些現(xiàn)象可以說明其作用有限。(1)上課、考試學生伏案一片;(2)學校封閉管理與校外快餐店學生“高朋滿座”;(3)教師出工不出力,身到心未到;學生人在教室,心憂網(wǎng)吧;(4)升旗吵吵、開會哄哄;(5)教氣低,怨氣高;玩勁足,學勁無等等,這些難道沒有制度?所以人如不愿意去執(zhí)行,再完善的制度也會有漏洞,因而最好的“制度”是人自覺去執(zhí)行而無需強制的制度。這里強調內心的自覺,我稱之為“內動力”,這才是最關鍵之所在。怎樣才有內動力呢?當然是熱愛,熱愛事、熱愛人、熱愛物。凡是教師缺乏愛的地方,無論品德還是智慧,都不能充分或自由地發(fā)展,如何才能熱愛?熱愛當然有與生俱來的。比如無論條件多么苦,自身如何殘缺也還終身投入邊窮教育的山村教師;但更多又更現(xiàn)實的還是要靠激發(fā)與培養(yǎng)——已有的就去激發(fā),沒有就想辦法培養(yǎng)。比如有人在這個學校沒勁到另一學校干勁沖天,有人在同一學校一時風風火火,一時又成經(jīng)霜的茄子無精打采,這就是有無“內動力”、及其被激發(fā)與否的表現(xiàn)。
如何激發(fā)、培養(yǎng)“內動力”,我想從“和諧”兩字的構成來考慮?!昂汀闭撸炭谝?,人人都有飯吃;“諧”者,言皆也,人人都可自如地說話。用現(xiàn)時的話說,“和”需有物質基礎作保障,而“諧”當屬精神領域之依托。所以說物質基礎與精神需要的雙重滿足,才能做到“和諧”;只有做到“和諧”,才能驅動人的“內動力”。當然,這里的“人”,是指學校的全體主人,既指教職工,更包括學生。
關于“和”之物質基礎,最不可小視。唯物主義的精髓就是“生存第一”,沒有物質這第一需要,萬事皆休。管子言“倉廩實而知禮節(jié),衣食足而知榮辱”,“倉廩實”、“衣食足”之物質是必要條件;如若不然,“光腳的不怕穿鞋的”,餓極冷極的人們會因無路可退而選擇與時勢、與“禮節(jié)”、“榮辱”觀對抗?!案F生奸計,富長良心”這話如果剔除階級歧視,從某種意義看,也未嘗不閃動著辯證唯物之光。對于學校而言,老是對教職工強調精神的奉獻,物質方面卻不痛不癢甚或閉口不提,讓時勢的消費遠遠高于個體的口袋所有,這種避實就虛要么是種想當然的超脫,要么就是對應盡責任的淡化或逃避。當然,如果一時之間學校這方面還處于下層,就應該正視其薄弱程度,而不應遮遮掩掩甚至強詞奪理,正視了才能讓教職工理解并讓他們擁有一個可及的期待,這樣,“內動力”才會被喚醒。同理,老師對學生這一學校主體而言,學習收獲就是其“物質”,如果老是強調要自覺啊,要文明啊,要守紀啊,要有信心毅力啊,而不滿足整體學生學有所得,習有所成這一“物質”方面的需求,學生的做人、“有為”,就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學校要發(fā)展也只能是癡人說夢。辦人民滿意的學校?你不能讓學生學得好、成才,進高一級學府深造,為其一生發(fā)展鋪路,為其家庭發(fā)展奠基,怎么能讓人民滿意?也許有人說,不成才也成人啊,不是先成人后成才嗎?不錯,成人是學生發(fā)展的基本點,能成人當然也很好了,但這不是學生、家庭、社會愿望的歸宿點。社會要人才促其發(fā)展,家庭要學子飛躍幫其改觀(尤其是農村家庭),學生要靠深造來豐富人生。在校的莘莘學子,沒有誰當初是抱著只成人不成才的打算來學校的,都是奔著“成才”那“一畝三分地”雄糾糾來的,只是那塊地太小他被擠出才不得不抱著“成人”這根木頭氣昂昂地浪跡社會,再戰(zhàn)江湖。所以說,教職工也好,學生也罷,這些學校的主體都需要“和”之物質基礎作保證,這是個前提。
關于“諧”之精神依托,切不可忽視。有出路才有寄托,如何有出路?需要說話,人人都有言論的自由,有話就說,有氣就撒,心氣才會平和,精神才有歸屬。是否善于傾聽是衡量一個管理者水平高低的標志,日本松下電器的創(chuàng)始人松下幸之助,把自己全部經(jīng)營的秘訣歸結為細心傾聽他人的意見。這里“傾聽”的前提當然是讓對方自由地發(fā)話。從前是壓制言論,如今的時代不能壓制了,但有一種比壓制更為可怕的東西讓言論熄滅了,那就是漠然。造成漠然有兩種原因,一種是坦然大度,“海納百川,有容乃大”,這是修煉成的境界;另一種是“言”過很多,但見毫無改觀,覺大勢已去,不可救藥,也就“見怪不怪”,淡然、欣然、漠然了,這種死般的沉寂似絕望的死水何“諧”之有?當然還有一種比漠然更可怕的是言不由衷的應和、阿諛式的奉承,如果整個學校似近親繁殖似的高度“同聲”,使得領導層悠然自得繼續(xù)受蒙蔽,或讓領導層痛苦不堪繼續(xù)混日子,這種“死水”又“發(fā)酵”了危害更大?!熬雍投煌?,小人同而不和”,心系大局、服從原則、集體為重,而又坦蕩陳辭、各抒己見、解決關鍵問題為要,這就是“和而不同”,就是真君子;而那種表面畢恭畢敬、唯唯諾諾、志得意滿,背地卻不以為然、嗤之以鼻、咬牙切齒,這就是“同而不和”,就是真小人。從學生角度看,高度關注、認真思考,善于質疑、大膽提問,坦誠相告、自然真誠是正常、和諧的課堂氛圍、師生關系、同學交往之所需。高度“一言堂”的課堂是培養(yǎng)機器的、專制的課堂,“唯師獨尊”的師生關系是頭腦懶惰的、個人意志的表現(xiàn),不茍言笑的同學交往是漠不關心,甚至爾虞我詐的往來?!把杂尚纳?,只有發(fā)自內心的言論釋放,“諧”才會實現(xiàn),“內動力”才會聚集、形成并爆發(fā)。
所以要驅動“內動力”,需“和”“諧”雙方的和諧,既有必要的物質保障,又有必須的精神寄托;既有前提與基礎,又有完善與提升。只有這樣,才有自由、自然、自覺的行動,以致心甘情愿的付出,才能最終達到整個校園的和諧。
★作者簡介:沈遠新,廣西南寧市一中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