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中國古典詩詞中,無論題材、形象,還是表達技巧,都存在著一定的規(guī)律,通過這些規(guī)律,我們能較好地把握這些作品的主旨內(nèi)涵。但在有一部分作品中,卻存在著比較特殊的現(xiàn)象,本文對這些特殊現(xiàn)象進行了例證分析。
【關(guān)鍵詞】古詩詞 鑒賞 普遍 特殊
古詩鑒賞是現(xiàn)行高考的必考點,賦分一般為6——10分,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如果試題所選材料無論從題材、形象,還是表達技巧、思想感情都屬常規(guī)化,那么考生感還有一定的得分率;如果出現(xiàn)與上述內(nèi)容相反的情況,即出現(xiàn)一些特殊現(xiàn)象,那么考生則會非常為難,難免胡亂作答,從而導致嚴重的失分。如2006年江蘇卷:
鷓鴣天
室人降日,以此奉寄(元)魏初
去年今辰卻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一春心事閑無處,兩賓秋霜細有華。山接水,水明霞。滿林殘照見歸鴉。幾時收拾田園了,兒女團圓夜煮茶。
問:“滿林殘照見歸鴉”一句在表達技巧上有何特點?請略加分析。
多數(shù)考生理解為借景抒情,借“殘照”、“歸鴉”這兩個凄清的意象表達對家人的的思念之情。這就理解錯了,而原因就在于只看到“烏鴉”這一意象代表的凄情(再加上“殘照”的誤導),而沒注意到詩中是“歸”鴉,強調(diào)“歸”字,而不是傳統(tǒng)意象的含義。實際上應理解為鴉“歸”而人不能“歸”,形成對比(或反襯),突出詩人的思念之情。
由此可見,對于詩歌中的一些特殊現(xiàn)象,的確應引起我們教者的高度重視,教師應把它們教給學生,才會讓學生成竹在胸、處變不驚。以下內(nèi)容就是我對這些特殊現(xiàn)象的一些認識和理解。
一、反傳統(tǒng)意象
古詩中有很多常見意象,它們都有相對固定的含義和情感。如楊柳表示難以別離,秋月代表凄清,鷓鴣代表蕭條、凄涼,梅花代表孤傲、高潔,杜鵑代表凄涼等,但有時這些意象在一些詩中就發(fā)生了改變。
(1)山居秋瞑 王維
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這首詩中,所寫秋月就與傳統(tǒng)意象上的理解截然不同,它恰恰是描寫的是山中美景的一部分,表達的是對此景的喜愛和贊美,對閑適山居生活的向往。
(2)《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春水”,一般理解為春天的美景,如《客至》(杜甫)“舍南舍北皆春水”中的春水便如此。但在該詞中,李煜是借“春水”的連綿不斷來表達自己的悲愁之情。
(3)詠柳 曾鞏
亂條猶未變初黃,倚得東風勢便狂。解把飛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傳統(tǒng)詩歌中的柳(柳永“楊柳岸,曉風殘月”、李白“此夜曲中聞折柳”、王維“客舍青青柳色新”等)是代表離別的愁緒,但曾詩一反傳統(tǒng),把柳的形象轉(zhuǎn)變?yōu)橐粋€仗勢便張狂的小人物而大加貶斥。
二、對歷史人物的全新理解
很多歷史人物,迄今為止,人們的評價基本一致,但作為文學家,他們的眼光往往獨到而又確有道理,例如對于諸葛亮,絕大多數(shù)人認為他鞠躬盡瘁、死而后已且足智多謀,但就有人認為他走出南陽茅廬是為了博取功名并違背隱居的初衷而頗有微詞。
(1)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
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歷來人們對周瑜的看法是贊揚、敬佩,如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中的“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fā)。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就是對周瑜的贊美甚至仰慕。而此詩卻認為周瑜的成功全靠東風的幫忙,純粹是一種運氣,而非他的才華有多高。
(2)疊題烏江亭 王安石
有戰(zhàn)疲勞壯士哀,中原一戰(zhàn)勢難回。江東弟子至今在,肯為君王卷土來?
詩中提到的項羽,一直以來人們多認為他是一個失敗的大英雄,對他充滿了惋惜之情。如李清照《烏江》:生當做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疊》詩中作者認為即便項羽不自刎烏江并試圖卷土重來,江東子弟也未必跟隨,從而表達出項羽的失敗是一種歷史必然的觀點。
三、常見題材的創(chuàng)新情感
古詩題材種類繁多,但常見題材都表達相同的情感、觀點,如離別類的就常表達依依不舍的留念之情,建功報國類就常表達保家衛(wèi)國、建功立業(yè)、報國無門、壯志難酬的情感,山水田園類的就常表達寄情山水田園的悠閑等等。但一些詩卻一反常態(tài),表達出與眾不同的情感來。
(1)《秋詞》 劉禹錫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
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秋天,正如此詩所言“自古逢秋悲寂寥”,以蕭條破敗凄涼之秋景來表達悲情,是大多數(shù)詩人對秋天的固定情感態(tài)度。而《秋詞》一詩贊美了秋天獨特的景致,并且境界開闊。
(2)《卜算子,詠梅》 毛澤東
風雨送春歸,飛雪迎春到,已是懸崖百丈冰,猶有花枝俏,俏也不爭春,只把春來報,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從中笑。
詞中的“梅“,一般會認定它具有孤傲、高潔的特征,并常以梅喻人。陸游“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卜算子·詠梅》)中的梅即如此。而毛詩中的梅,卻是春的使者,絕不“爭春”,也一點不孤傲,它會與所有山花一起“爛漫”,并因此而倍感欣慰,傳統(tǒng)的梅花題材,內(nèi)蘊已發(fā)生了根本改變。
四、風格突變
作為詩人,通常都有比較固定的風格特征,如李白詩風清新飄逸,擅長奇麗的想象;杜甫詩風沉郁頓挫,擅長寫實;李清照凄婉動人,擅長表達個人不幸遭遇的愁苦情緒等等。但這些只是他們的主流風格,如果在讀他們作品時,不分青紅皂白來個一刀切,以一種定勢思維去鑒賞,就會出現(xiàn)方向性的錯誤。且看2007年高考全國Ⅰ卷:
望江南 超然臺作,蘇軾
春未老,風細柳斜。試上超然臺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煙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卻咨嗟。休對故人思故國,且將新火試新茶,詩酒趁年華。
蘇軾首舉宋詞豪放大旗,開創(chuàng)豪放派,其詞意境開闊,詞風雄渾,有豪言,有壯志,堪稱古詞一絕。如果以這種認識來理解《望江南》,那就錯了,該詞上闕春未老之景寫的是斜風細柳,半壕春水,朦朧的煙雨,這些景能是意境開闊么?恰是引發(fā)無奈中的思鄉(xiāng)之情的衰景,而既是寫令人思鄉(xiāng)的柳,令人愁苦不盡的春水,令人茫然的煙雨,能說詞風雄渾嗎?說象婉約詩風還差不多。
另外,象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李白的《玉階怨》(玉階生白露,夜久浸羅襪。卻下水晶簾,玲瓏染秋月),李清照絕句《烏江》(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等都是風格突變的典型。
以上內(nèi)容只是古詩鑒賞中特殊現(xiàn)象的一部分,未能列舉詳盡。但至少可以給師生提個醒:古詩鑒賞一定要立足于詩歌本身,不要被定勢思維所左右。
★作者簡介:陳德超,四川省仁壽縣清水中學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