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考“新材料作文”的出現(xiàn)引起了許多教育工作者普遍的關注,本文試圖從審題立意的角度對“新材料作文”寫作找到有效的解法途徑。
【關鍵詞】新材料作文 語文高考 審題 立意 作文教學
2007年高考塵埃落定之后,“新材料作文”這一全新的提法,在中學語文教學一線掀起一場新的討論。何為“新材料作文”?與傳統(tǒng)的材料作文相比它究竟“新”在哪里?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處?訓練和具體寫作“新材料作文”,該注意哪些問題?……這一個接一個的疑問,給正在備戰(zhàn)2009年高考的考生帶來了莫大的困惑。為了更好地解決這些問題,作為一名高三語文教師,有必要對這些問題加以認真研究。
其實材料作文,對學生的概括、分析、思辯等能力,對學生的人格修養(yǎng)等方面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時隔多年,在2006年再次成為高考作文的一種形式。它對于糾正因風行多年的話題作文帶來的種種弊端具有積極的意義,也必將成為考生作文備考的一個重點和難點。下面以2006年全國卷Ⅰ的作文試題為例具體說明其審題立意的基本思路。
閱讀下面的文字,根據(jù)要求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只老鷹從鷲峰頂上俯沖下來,將一只小羊抓走了。
一只烏鴉看見了,非常羨慕,心想:要是我也有這樣的本領該多好??!于是烏鴉模仿老鷹的俯沖姿勢拼命練習。
一天,烏鴉覺得自己練得很棒了,便哇哇地從樹上猛沖下來,撲到一只山羊的背上,想抓住山羊往上飛,可是它的身子太輕,爪子被羊毛纏住,無論怎樣拍打翅膀也飛不起來,結果被牧羊人抓住了。
牧羊人的孩子見了,問這是一只什么鳥,牧羊人說:“這是一只忘記自己叫什么的鳥。”孩子摸著烏鴉的羽毛說:“它也很可愛?。 ?/p>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選擇一個側面、一個角度構思作文。自主確定立意,確定問題,確定標題;不要脫離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襲。
對于這種題型,首先整體概括材料。
材料作文觀點的提煉必須建立在整體把握材料的基礎之上,其基本方法為:根據(jù)材料中出現(xiàn)的不同對象概括出何人、何事、何果(有的材料有時不出現(xiàn)“何果”這一內容)。
從父親角度概括:父親認為烏鴉是一只不知自己叫什么的鳥;
從孩子角度概括:孩子認為這只烏鴉也很可愛;
從綜合角度概括:父親和孩子對于烏鴉抓小羊這件事有不同看法。
整體概括材料這是材料作文提煉觀點的前提。
其次深入追問原因。
根據(jù)對材料的整體概括,追問原因。如這個人為什么要做這件事?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樣的結果?每一個原因就是一個可以寫作的觀點。當然,這原因并不是由主觀想象而來,它依然要來自對材料的分析。
從父親角度來看,觀點已很明朗,即在生活中要首先學會認識自己。材料中的烏鴉正因為沒有認識自己的特點而盲目模仿最終失敗。
從孩子角度看,他之所以認為也很可愛,是因為烏鴉的這種敢于嘗試勇于超越的精神,以及為了自己的目標而不懈努力的精神。
從綜合角度看,二人看法不同,是因為角度不同,雖各有道理,但都不全面,于是可以確立如下觀點:在生活中應該學會多角度看待問題。
揭示原因明確可寫的觀點,這是材料作文寫作的基礎。
再次聯(lián)系現(xiàn)實反思。
所給材料往往具有強烈的現(xiàn)實性。只要能在現(xiàn)實生活中找到與材料類似的現(xiàn)象,那么,我們對材料的把握就一定是正確的。反之,則我們提煉的觀點就很有可能是錯誤的,或者,不是最準確的觀點。如“認識自己”、“勇于嘗試超越”、“多角度看問題”這都是現(xiàn)實生活中極為重要的問題。
聯(lián)系現(xiàn)實對提煉的觀點進行反思,既有助于準確把握觀點,也有助于展開行文思路。
最后確立最佳立意。
一則材料,如果從不同角度去理解,往往會得到不同的結論,但在寫作時切不可面面俱到,而應選取一個最佳角度作為文章的觀點。所謂最佳立意,一是感受深,二是材料多,它因人而異。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高考作文命題方面有了悄然的變化:只給出材料,不規(guī)定話題,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選擇一個側面、一個角度構思作文。這種材料作文,不限文體,它不同于以往根據(jù)材料寫議論文的材料作文,也不同于有明確話題的話題作文,是介于兩者之間的一種新的作文形式,我們姑且把它叫做新材料(或后話題)作文。新材料作文較之話題作文,審題上有一定難度,它首先要求考生審清材料的中心內涵,選準角度提取觀點,材料在作文中必須引用,而由材料引發(fā)其他聯(lián)想,通過分析、議論,表達自己對人對事對物比較深入的思考。雖然標明文體不限,實際上由于材料本身所限制,還是以議論為主,不像話題作文,所給材料可引可不引,只要在話題范圍內,天馬行空,任你馳騁;文體上可議論,可記敘,可抒情,編造寓言、神話,甚至寫小說,都無不可。所以,材料作文本身就是一種限制性很強的作文,千萬大意不得。但也有好處,就是注意到了讀寫結合。對材料的審讀也應該是很重要的能力,因為它直接考察學生是否具有辯證思維的能力,是否能夠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是否對事物的分析不停留在其表面,而能深入事物的本質內涵。事實上,對材料審讀有偏差的同學,即便其文筆再好,作文也缺乏對事物認識的深度,或者,觀點容易偏激。
其實新材料作文寫作的基礎依然是審題立意。審題,就是分析材料,把握材料的主旨;而立意,則是從可寫的幾個觀點中明確一種最佳立意。逐步以材料作文取代命題作文已是高考作文命題的趨勢。材料作文既能避免猜題押寶的弊端又具有綜合考察讀寫能力等優(yōu)勢,因而日益受到重視;然而由于審題立意難度的增加,對考生的要求也就更高了。接下來著重談談材料作文的“第一關”,也是最困難、最重要的一關:審題立意。我們知道,材料作文所給的材料形式是靈活多樣的,或政論散文,或名人軼事,或寓言故事,或名言俗語,或幽默漫畫,但不管是何種類型的材料,其主題都是明確的。而針對同一種材料,人們卻能寫出觀點不一,各具色彩的文章。這就要求我們多角度地去思考,這樣才能做到全面地認識問題,避免視角的片面性。材料作文主要可從四個角度審視:橫向、反向、延伸、類比。
為了說明這個問題,現(xiàn)以下面的材料為例:
有個魯國人,擅長織麻鞋,他的妻子擅長織白絹。他們想到越國去居住,于是有人對他們說:“你們將會貧窮不堪了?!边@個魯國人問他是何道理,那人說:“麻鞋是穿在腳上的,而越人是赤腳走路的,白絹是做帽子的,而越人是披發(fā)的,你們夫妻的特長,在越國是無用武之地的,怎么不窮呢?”這一材料,就可以根據(jù)上面所講的四個角度來立意。
1.橫向立意:就是在思考問題的過程中,思維順著原材料所告訴讀者的指向去考慮。據(jù)此,我們順著原材料分析就會發(fā)現(xiàn),由于越人赤腳走路不戴帽子,那么魯人到越國去必然會窮。這就告訴我們無論做什么事,都不能脫離實際。這種立意的好處是能緊扣材料的基本傾向、主要觀點,因而不會出現(xiàn)偏題、走題的現(xiàn)象。
2.反向立意:就是把原材料的問題倒過來想想,從相反的角度對原材料提出質疑。那么,我們對上述材料就會提出疑問,魯人到越國去一定會窮嗎?我們會認為正因為越人赤腳、披發(fā),鞋帽就大有市場,就會得出魯人未必會窮的結論。這就要求魯人敢于嘗試、敢于冒險、敢于改革。這種立意是一種擴散性思維,能開拓學生的思維能力,寫出新意,是尋求新思想,提出新見解,闡發(fā)新理論的一種思維角度。
3.延伸立意:就是在原材料已知內容的基礎上,對原材料作合理的聯(lián)想,進行恰當?shù)耐评?、引伸。我們就會設想:魯人聽了勸告之后,會有什么反響呢?去還是不去呢?去與不去各將產生什么樣的結果呢?這就需要每個人作恰當?shù)南胂?,從而得出“虧本生意做不得”,“無用武之地焉能致富”等觀點。這種立意是順向立意的更深一層的發(fā)展,有利于學生想象思維的進一步發(fā)揮,使學生能夠進行恰當合理的邏輯推論,寫出立意新穎、主題深刻的文章來。
4.類比立意:就是通過聯(lián)想,把材料的已知內容同材料外的其他內容由此及彼地聯(lián)系起來考慮,找出其中的相似點。這樣,就可把材料內容與當前實際聯(lián)系起來,進行類比,告訴我們辦企業(yè)、做生意,要根據(jù)當?shù)氐纳a、消費、風土人情等情況,也要根據(jù)需要與可能,那么就要求我們考慮動機與效益,又要揚長避短,才能生財有道。這種立意便于聯(lián)系實際,提煉深刻、高遠的主題,使作品富有濃郁的時代色彩和生活氣息。
總之,根據(jù)材料寫作文,審題立意,不能偏離材料自行確定立意,而要全面仔細地閱讀材料,從材料出發(fā)選擇立意的角度,不能另搞一套。上面的幾中方法不是孤立運用,而是相互聯(lián)系、綜合使用的。每則材料都可從多個角度分析立意,然后再選擇構思作文。
★作者簡介:汪玉龍,安徽省旌德中學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