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德育教育是教育的根本,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除了“教書”還必須育人。本文以課文為例,論述了如何在語文教學過程中貫穿德育教育。
【關鍵詞】德育教育 語文教學 教書育人 中學教材
中華民族是一個尚德的民族。德高望重、德高為師、有德者得天下,無不說明中華民族古往今來都把有德者置于極高的地位。反之,對無德者則斥為小人、偽君子、缺德。陽新一中提出的“三立”教育理論,將“立德”置于首位,正是基于民族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在物欲橫流的今天,加強對學生的德育教育無疑是抓住了教育的靈魂,抓住了“教書育人”的關鍵。在高中語文教材中有許多德育教育的鮮活實例,本文試從語文教學的角度談談對學生的“立德”教育,并嘗試把“立德”教育與語文日常教學聯(lián)系起來,以此構建“立德”教育的新模式。
文章即以高中語文教材第一冊1—6單元的順序為序,勾畫“立德”教育在語文教學中的滲透。
第一單元為詩歌單元,詩是語言之花,情感之花。在鑒賞中可以培養(yǎng)學生高尚的審美情趣,詩人美好的人格情操,將使學生受到美好情感的熏陶。毛澤東詞二首《沁園春·長沙》、《采桑子·重陽》,在《長沙》中毛澤東通過描繪一幅多姿多彩、生機勃勃的湘江寒秋圖,即景抒情,提出了蒼茫大地應由誰來主宰的問題,展示了作者的凌云壯志。下闋通過回憶往昔崢嶸歲月,表現(xiàn)了詩人和戰(zhàn)友為了改造舊中國英勇無畏的革命精神和壯志豪情,含蓄地回答了“誰主沉浮”的問題。毛澤東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博大情懷和革命壯志,正是青年學生感受和學習的重點,這種“以天下為己任”的大德正是和平時代青年學生所缺乏的。同時也可引導學生討論中國歷代封建王朝的更迭和新中國的建立,體會有德者得天下的道理。
聞一多從海外回到魂牽夢繞的祖國,滿目所及卻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黑暗腐朽。作者通過對這幅圖景的描繪,揭示了中國社會的民不聊生、山河破碎,抒發(fā)自己悲痛、失望、憤懣的思想情緒。恨與失望同樣表現(xiàn)的是對祖國和人民的厚愛,在民族危急的關頭,這種情感越發(fā)感人《贊美》通過用象征語言描寫一個普通農夫,抒發(fā)了作者在贊美和哀痛中埋藏著對苦難中的祖國和人民深深的愛。詩人對堅忍不拔的民族性格的深思,對中華民族頑強的生存力的禮贊,更能激起青年學生對民族優(yōu)秀品德的思考,這種深層次的挖掘思考,勝過長篇大論的說教。
第二單元是現(xiàn)當代抒情散文,散文的豐富內涵都打上了作者個性、人格的印記?!逗商猎律纷髡哌\用樸素典雅又充滿詩意的語言,借助比喻、通感、擬人等修辭手法,描寫了月下的荷塘和荷塘上的月色,抒發(fā)了淡淡的哀愁和難得偷來片刻逍遙的淡淡喜悅,這是1927年大革命失敗后朱自清先生個人情感的自然流露。既追求人格獨立,又不完全超然于現(xiàn)實,這種情感體現(xiàn)出正直的知識分子既潔身自好,又找不到出路的矛盾。青年學生只有融入時代洪流,為國家、民族分憂,才能找到最好出路。朱自清寧可餓死,也不愿領美國救濟糧,表現(xiàn)了我們民族的英雄氣概,無疑是青年學生學習的楷模。
《我的空中樓閣》則通過贊美大自然的美好和山居的可愛,委婉曲折地表達了作者對自由生活和獨立人格的向往?!段遗c地壇》是史鐵生在大難之后對生命的感悟,感悟母親的苦難與偉大,讓人更深刻體會到什么是母愛,作為人子又應該如何去體味與報答。追求獨立人格、感受母愛無疑也是豐富學生情感、培養(yǎng)學生道德規(guī)范的好教材。
第三單元選取的四篇演講詞,都是演講詞中的典范?;虺镣础⒒蚣ぐ?,或語重心長、或思想深邃。恩格斯對馬克思的逝世表示了深切的哀悼,對馬克思為無產階級事業(yè)所做出的偉大貢獻進行了總結并給予了高度評價和熱烈的贊頌。“他可能有過許多敵人,但未必有一個私敵?!瘪R克思嚴謹的工作作風和忘我的犧牲精神是全世界共產黨人的楷模,更是青年學生學習的榜樣。沒有這種大公無私和不屈不撓的奮斗精神,馬克思就不可能成為全世界無產階級的領路人?!段矣幸粋€夢想》揭示了美國黑人現(xiàn)狀,指出美國政府違背了民族平等的諾言,號召大家團結起來,繼續(xù)斗爭,將美國建設成一個各民族自由平等的國家。馬丁路德·金生命不息、為民請命不止的崇高獻身精神,值得青年學子深刻領會。同時引導學生領悟自由、平等、民主是人生追求的一個永恒主題,樹立為崇高事業(yè)斗爭的理想。學習江澤民同志《在慶祝北大建校一百周年大會上的講話》,引導學生學習北大鉆研、求實、創(chuàng)新、向上的優(yōu)良學風,確立為中華騰飛而努力讀書的抱負,承擔歷史重任,創(chuàng)造無愧于時代、人民的業(yè)績。學習史懷哲《我的呼吁》,領悟他眾生平等、敬畏生命、崇尚和平的崇高思想,做一個胸懷天下、善待萬物的人。
第四單元所選四篇文章均屬序言。序言是研究作家作品的重要資料。讀《〈吶喊〉自序》,可以進一步了解魯迅的思想變化過程和他棄醫(yī)從文的經過,從而理解他對黑暗世界所做的反抗式“吶喊”,理解魯迅憂國憂民的情感。教育學生學習魯迅不斷追求真理,探索救國救民道路的精神和嚴于解剖自己的品質。讀《〈寬容〉序言》,我們可以了解作者強調思想自由,提倡寬容精神的信仰?!丁疵藗鳌敌颉方榻B了《名人傳》創(chuàng)作的目的和傳記人物的選擇標準,以及將貝多芬的傳記放在首篇的原因。作者指出,真正的“名人”是具有仁慈的胸懷、堅毅的品格,為人類做出貢獻,為人類增添勇氣,為人類指明方向的人。這些鮮活的素材,深刻的見解,是開啟學生思想的金鑰匙。
第五單元所選四篇文章均為先秦歷史散文,分別出自《左傳》、《國語》和《戰(zhàn)國策》,表現(xiàn)各諸侯國之間復雜的矛盾斗爭,縱橫捭闔的論辯,充滿智慧的諫議?!稜T之武退秦師》表現(xiàn)燭之武在國家危難之際,臨危受命,不計個人安危得失,不避險阻,顧全大局的愛國精神,可以培養(yǎng)學生為國獻身的情感?!豆篡`滅吳》記敘了在吳越大戰(zhàn)中失敗的越王勾踐退守會稽山后忍辱負重,富國強兵,終于報仇雪恥,滅掉吳國的故事。在逆境中不氣餒,不沉淪,臥薪嘗膽,勵精圖治的精神正是對青年學生進行磨難教育的好素材?!多u忌諷齊王納諫》可啟發(fā)學生學會透過日常生活中的平凡小事,認識事物本質、感知人生哲理。
第六單元選取四篇文章分別出自《論語》、《孟子》、《荀子》和《莊子》,代表了先秦諸子散文不同階段的特點。《侍坐》反映了儒家禮樂治國的政治主張??鬃拥摹叭收薄ⅰ盀檎缘隆保磳シ?,以及他關于大同社會的美好構想無疑也是熏陶學生,提高學生人文素養(yǎng)的好素材?!秳駥W》則通過論述學習的意義、作用、方法和態(tài)度,勉勵人們努力學習。尤其是對學習意志品質的論述,對學生具有啟發(fā)作用?!肚锼芬院由褚姾橛?,說明個人的見識有限,經過比較,就會顯示出自己的不足,如果驕傲自滿,就難免會貽笑大方。道理深邃,凸現(xiàn)品質修養(yǎng)之深刻。
關于德的修養(yǎng),是全方位的。大至國家、民族的愛,獻身精神,小至集體的榮譽,再到個人品行的修養(yǎng)。這種人文素養(yǎng)的培植,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也不是空發(fā)議論可瞬間促成。它需要在一定文化氛圍中來漫漫滲透、培植,融入肌膚,滲進血液,方能形成素質,轉化為長久的品質。語文教學秉承著中華文明之優(yōu)秀傳統(tǒng),歷史上的優(yōu)秀人物以他們獨到的魅力活躍在字里行間,發(fā)掘他們身上優(yōu)秀的“德”行,定能成為學生模仿、學習的對象。若此,則可為“三立”教育與語文教育架設溝通的橋梁,讓“三立”教育不流于口號,而是內化為學生的人格素養(yǎng)。
★個人簡介:羅長青,湖北省陽新縣一中高級教師,高三年級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