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讓語文“敞亮”起來

2007-04-23 16:27魏星
人民教育 2007年10期
關鍵詞:園子蕭紅祖父

魏星

什么把語文遮蔽了

多位教師同教《我和祖父的園子》(蘇教版“國標本”五年級下冊),很值得思索。

例1:從《童年》歌曲導入,主打問題聚在“趣”上:“從課文的哪些地方看出童趣呢?”學生讀書。當讀到“……胖圓圓的就跟一個小毛球似的不動了”等句子時,不少學生禁不住笑了。文章很長,學生找到很多處,每到一處,教師追問:“有趣在哪兒?”“哪個詞能看出來?”“你能讀出有趣嗎?”……漸漸地,再讀那些句子時,學生臉上的笑卻消失了。在課的末尾,教師拓展:“在你的童年生活中,有沒有這樣的趣事呢?”最貼近學生生活的一個問題,學生卻“失語”了。

例2:“這是個怎樣的園子呢?”學生說這是一個“生機勃勃的園子”、“有趣的園子”、“自由的園子”等,然后圍繞“生機勃勃”、“自由”、“有趣”等進行答問、分析。讀到第十三節(jié)(這一節(jié)是借物抒情),辨認了幾個寫景句子用了什么修辭手法,然后朗讀,“花開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最精彩的文字,學生卻拖著長長的腔調,讀得沒精打采。

例3:教師注意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如讀第十三節(jié)時,教師這樣指導:“讀這一段,有人認為應當用舒緩的語調,讀出園子的詩意;有人認為應當語氣急促,一口氣讀下去,讀出小女孩的天真;還有人認為,這段話應該‘喊著讀,因為這是一個小女孩的自由天地。你認為應當如何讀呢?大家分小組討論?!苯處煹脑捯徽f完,學生就開始“喊”起來了,教室里一片笑聲……

例4:“有一本書,讓人讀著讀著,眼前就不由得出現(xiàn)一幅多彩的風土畫,耳邊就傳來一串凄婉的歌謠……”一上課,教師就簡介《呼蘭河傳》及蕭紅幼年母親的早逝,父親的無情與重男輕女,祖母的刻薄……課堂沉浸于悲涼的心境。接下來就是探究“園子”的象征意義,盡管教師補充了一些材料,教師也有大段大段的“煽情”,很多學生卻一臉茫然。

上述教學都使語文被不同程度地遮蔽了。第一,“表層化”的教學遮蔽了語文。如例1,教師引導學生對教材的解讀是“接受性的”、“一讀自明的”、“課文內容說明式的”;這種“從表面到表面滑行”的解讀,沒有找到進入文本的“發(fā)竅處”,文本語言的肌體自然也就“活”不起來,學生“思維的觸須沒有什么擺動或者擺動幅度很小”(見徐江:《改造解讀思維:從無效到有效》)。第二,“關于語文”的東西遮蔽了“語文”目標的達成。語文教學的內容天然地粘附在課文上,很多老師把課文內容等同于教學內容。如例2,“語文教學”成了“課文內容的教學”,隨文而起,隨文而終,語文教學內容混沌一團,處在“黑箱”狀態(tài),教師注意語文知識技能的指導,但這個知識技能外在于學生、外在于文本的語境。第三,形式主義遮蔽了語文學習的實質意義。如例3,雖然教師也讓學生發(fā)揮了主體作用,雖然也讓學生進行了自主、合作、探究,但只不過是形式,沒有任何實質意義。第四,教師只按照自己的思路進行教學,沒有顧及和考慮“孩子”的實際與要求,成人思維遮蔽兒童思維,群體思維遮蔽個體思維,如例4。

此外,還有諸如功利主義、技術至上、機械教條、偽科學等因素,把具有生命靈性和生活意義的語文,把具有詩意、幸福感和自由精神的語文遮蔽了。

什么是“敞亮”的語文

“敞亮”、“澄明”是富有文化精神和哲學意味的用語,指不受任何干擾和遮蔽的、自由的境界。

語文的“敞亮”意味著走出功利主義、形式主義、習慣性思維、偽科學等迷霧帶來的晦暗,卸掉一切有形和無形的精神枷鎖,不再把自己扣留在遮蔽之中,受遮蔽的支配,在本該純真潔凈的語文世界里求得自我身心的自由、內心的豁朗,把兒童自身的內在言語熱情引導出來,把語文學習內在的規(guī)律揭示出來,把學生內在的生命、美好的情思發(fā)掘出來,提升出來,從而給學生帶來意味深遠的快樂和幸福的生活方式。

敞亮的語文教學“直面語言”。

學生親近語言,沉潛于文本語言的內部,涵詠一字一詞的生命,就在語言中和通過語言,學生在傾聽、在吐露、在表現(xiàn),處在一種充滿生機的“語文狀態(tài)”中,自我意識、存在價值得到展露、得到生長。———對師生來說,還有什么比這更激動人心、更有誘惑力呢?

讓學生喜歡讀并且能夠讀好,讓學生喜歡寫并且能夠寫好———語文教學的目標似乎非常簡單。然而,在當前“超穩(wěn)定”的主流模式下,我們忘記了一個最要命的問題:學生需要什么樣的語言和語言學習?是要平面的語言和疊加性的語言操練,還是要鮮活的語言和立體的感悟語言?答案不言而喻。這就要求我們從“人”出發(fā),從人的需要出發(fā),裝著人的跳動的生命與真切的感受,裝著對語言的優(yōu)越感與由衷熱愛,引導學生最大限度地接觸語言,既指向對語言的實用吸收,掌握一些常用詞語、常用句式、常用語體等基礎知識和技能,獲得語言形式運用規(guī)律、技巧,更指向語言所表現(xiàn)的“意義”、“情意”。這是因為語言不僅有其“語面”,而且還有“語里”,“言”源于“意”,取決于“意”,只有理解并感受和擁抱了“意”,才能高屋建瓴地感受、理解和擁抱語言,也才能進入意義明了的敞亮境界。

當然,“直面語言”并不排斥“語文知識”的介入。課堂情境下的語文學習要有顯豁的“教得”、“學得”內容,這就要求我們要從“教材內容”中剝出“教學內容”,站在學生“怎么讀”、“怎么寫”的角度,再從教學內容中剝出有質量的、帶有規(guī)律性的語文知識,把這個知識作為一個線索,一把鑰匙,一個標志,一個通道,牽引出豐富的語感體驗活動,把學生自主學習的門打開,把言語心智的門打開,把情感的門打開。

敞亮的語文教學“直指心靈”。

語文給了學生“彼岸意識”———站在語言這一岸,照亮心靈視界!在所有學科中,語文是與人的心靈聯(lián)系最緊密的學科,抑或說,語文乃是關乎人的心靈的學科。

語文教學應以語言作為載體,通過“文本語言”指向“文本語境中的心靈”,進而洞察作者的心靈,并進入到自己的心靈———發(fā)現(xiàn)、深化、表達“我”的感覺,強化悲憫、寬容和自省的人文精神。

這就要求教師發(fā)揮“我”的主體性,憑借文本的語料以及文本承載的“文化背景”,引領學生在文本的“詞典語義”和“情景語義”之間、“自然經驗”和“人文思維”之間、“文字語言”和“文化心理”之間、“共識層面”和“縱深層面”之間、“文本經驗”和“學生經驗”之間激活、打通,也就是在“言”與“意”之間發(fā)生實質意義的轉換,看清活在文本里的“我”,進而照亮學生的“自我”,進入一層又一層的精神佳境,感受和體驗平時極少可能直接感受和體驗到的事物,掌握表達這樣一些新的感受和體驗的語言與語言形式。

如果沒有這種深層意義的轉換,如果沒有讓學生擴展自我直至到達與其他自我相互接觸、相互結合和相互加強的“交叉地帶”、“邊緣地帶”,進而建構一個新的“自我”,任何教學行為都是膚淺的,都是外在于學生內在言語需求的。忽略、遮蔽了“人”,沒有豐富心靈世界的培植,沒有興趣、熱情和個性的教與學,無異于對語文的褻瀆與謀殺。

敞亮的語文教學“直通生活”。

敞亮的語文教學應該不教人疏離生活,而應該教人使用美好文字、浸淫高級文化、養(yǎng)成雅致情調,爭取過著那種不受干擾和遮蔽的、有詩意和美感的生活。

鮮明的實踐特征和感性過程是語文教學的客觀規(guī)律。語文教學就是一個動態(tài)的過程,一個感悟、體驗的過程,一個生活的過程。誠如李海林先生所說:“語文素養(yǎng)就是人的語文生活所達到的一種境界和修養(yǎng)?!闭Z文教學就是要將語文還原到一個具體的語文生活情境中,激活學生本原的語感和語用,在感性的實踐過程中發(fā)展和形成語文素養(yǎng)。拿閱讀教學來說,就是要通過“會悟”、“美讀”、“情境體驗”等方式,讓“閱讀”還原成“生活”;就是要讓學生曾有的生活承受課文美好情思的“蠟染”,進而養(yǎng)育學生富有詩意的、纖敏的心靈,通過“閱讀”提升“生活”;就是要創(chuàng)造良好的讀書環(huán)境,從課堂走向家庭,讓學生“每天閱讀”、“放下所有事情閱讀”、“持續(xù)安靜、不受干擾地獨立閱讀”、“快樂閱讀”,從而讓“閱讀”成為學生“自覺的生活”。

回到課堂找“敞亮”

基于以上認識,筆者對《我和祖父的園子》一課進行了“再設計”,重新走進課堂。

一、切入。

師:大家預習過了,老師想知道你們是怎樣預習的,有什么收獲。

學生交流了“倭瓜”、“謊花”等字詞的讀音、詞義,談了與園子相關的“溜土窩”、“鏟地”、“澆菜”等事件。當學生說到作者蕭紅,提到這篇課文選自她的《呼蘭河傳》時,我拋出了第一個主問題:

師:在《呼蘭河傳》里,蕭紅用了大量的文字寫這個園子,盡力去捕捉她和祖父在園子里的每一個細節(jié)。一個普通的菜園子,為什么讓蕭紅念念不忘呢?讓我們走進園子。請同學們把直接寫園子的段落找出來。

學生找到第二節(jié)和第十三節(jié)。第二節(jié)以讀代講,然后直接切入第十三節(jié):

師:自己讀讀這一節(jié),讀著讀著,你就會產生一種感覺,頭腦中會跳出一個詞來。

生:(讀后紛紛回答)自由自在、無憂無慮、隨心所欲、快樂、生機勃勃、我心飛翔……

師:(引讀)你的感覺和課文中的“我”相通了!讀著、讀著,園子中的一切———

生:(讀)都活了。

師:(引讀)要做什么———

生:(讀)就做什么。

師:(引讀)要怎么樣———

生:(讀)就怎么樣。

師:(引讀)都是———

生:(讀)自由的?。◣煱鍟白杂伞保?/p>

二、細讀。

1.自然的自由。

師:仔細閱讀第十三節(jié),你覺得這段中的哪些詞語、句式最能表現(xiàn)“自由”?

學生自讀自悟,抓住“愿意……就……”、“想……就……”、“一會兒……一會兒……”、“又……又……”等詞語、句式進行交流,感受園子中的花、鳥、蟲子以及倭瓜、黃瓜等各種蔬菜的“自由”。之后,我挑起一個矛盾:

師:注意到了嗎,這段話一連用了10個“就”字,讀起來是不是覺得有點啰唆呢?

生:我覺得不啰唆,讀起來很順暢。

生:感覺園子中的各種小精靈我行我素、自由自在。

生:我讀起來覺得很孩子氣,好像是蕭紅一口氣說出來似的。

生:我覺得用擬人和排比更能表現(xiàn)自由。

師:你看,蕭紅的文字很普通,很樸素,但是讀起來覺得很灑脫,很靈動,很孩子氣,字里行間撲騰著兩個字———

生:自由!

2.人的自由。

師:蕭紅怎么會從園子中的花鳥、蔬菜、蟲子中感覺到自由呢?

學生沉思,“自然的自由”和“人的自由”之間打通了:

生:蕭紅在園子里的活動是自由的,祖父栽花,她就栽花;祖父拔草,她就拔草,她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想怎么樣就怎么樣,所以覺得園子中的一切都活了,都是自由的。

生:作者寫園子中的鳥啊、花啊、蟲子啊是自由的,其實都是說她的心是自由的。

……

我肯定了學生的發(fā)現(xiàn),告訴學生這一節(jié)是“虛寫”,是“借景抒情”的寫法,寫園子的自由都是為了表現(xiàn)“我”的自由。在打通了“人的自由”和“自然的自由”之后,我讓學生自己設計學習活動:

師:接下來應該讀什么、怎么讀呢?

生:我覺得應該讀“我”和祖父在園子里的活動部分,也就是第三節(jié)到第十二節(jié),看看蕭紅是怎么自由的。

生:讀的時候,應該抓住最能夠表現(xiàn)“我”的自由的詞句。

師:是啊,這一部分是敘述的話。在敘述的話中,最昂貴的是“細節(jié)”!祖父在做農活,“我”的活動和祖父有哪些不一樣的地方,要留心這些細節(jié)。

學生饒有情趣地讀了“溜土窩”、“鏟地”、“澆菜”等一個個惹人發(fā)笑的場景,并抓住一個個饒有情趣的細節(jié)進行文本細讀,其中對祖父的“笑”這個細節(jié),作了如下的推敲:

生:我從祖父的“笑”中感受到了蕭紅是自由的。她把狗尾草當作谷穗留著,把韭菜當作野草割掉,祖父卻沒有怪罪,還“大笑起來”。

師:這里一連用了3個“笑”字。在小孫女兒的眼里,祖父的笑怎么樣?

生:和藹、慈祥、爽朗。

師:從這個“笑”字還可以讀到什么?

生:祖父的笑像孩子似的,就像個老頑童。

生:從這個笑字可以看出祖父的寬容,他允許蕭紅瞎鬧、亂鬧,就是犯了錯誤,對她一點兒也不兇。

生:我認為寬容中還有引導,祖父不是一笑了之,笑后還耐心地教她區(qū)別谷穗和狗尾草,教給她知識。

師:是啊,這笑字中還有教育。一個字,這笑字中有祖父的———

生:愛!

師:細讀出滋味!這個“笑”字讀活了!

3.“自然的自由”和“人的自由”的融合。

在讀完園子中的一個個有趣的活動之后,再次回到第十三節(jié),通過改變人稱、角色朗讀活動,把“人的自由”和“自然的自由”融合在一起:

師:(引讀)一到了這個園子里,我就玩了起來,鬧了起來,不知不覺地,園子中的一切都活了,我就變成了那倭瓜啦———

生:(讀)我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

師:(引讀)我就變成了那黃瓜啦———

生:(讀)我愿意開一謊花,就開一謊花,愿意結一個黃瓜就結一個黃瓜。

……

師:想象一下,當蕭紅寫到這個地方的時候,她當時的表情是怎樣的?

生:寫到這里,蕭紅禁不住笑了,她好像又回到了那個園子,成了園子中的黃瓜、倭瓜……

生:蕭紅可能手舞足蹈。

生:她寫得特別快,筆下的文字就像園子中的蝴蝶快樂地飛舞著。

生:當蕭紅寫到“只是天空藍悠悠的,又高又遠”的時候,她放下筆,眼睛看著窗外,又沉浸在美好的回憶中。

師:這是多么幸福、多么愜意的寫作體驗啊!———讀書就是和作者一塊兒體驗、一塊兒創(chuàng)作,讓我們齊讀這一節(jié)!

學生動情地讀起來,讀完全場寂然,沉浸在美好的“園子”中,沉浸在余韻悠長的朗讀和共鳴中。

三、超越。

在充分感受“自由”之后,從第一節(jié)切入引發(fā)沖突,回到課始提出的問題上來:

師:這篇課文的開頭寫得很特別,“呼蘭河這小城里住著我的祖父”,為什么不說“我的祖父住在呼蘭河這小城里”?這小城里還住著她的父母、祖母,還住著很多人啊?

生:這是為了突出祖父,我在園子中的自由,是祖父給的。

生:在蕭紅的眼里,祖父最重要!

師:對!祖父是蕭紅一生中最重要的人。蕭紅一生坎坷,1942年,也就是寫完《呼蘭河傳》的第二年,年僅31歲的她就離開了人世。她出生在一個地主家庭里,9歲就失去了母親。父親常常為著貪婪而失掉了人性,對待自己的兒女,對待仆人,以及對待她的祖父都是同樣的冷漠。但蕭紅從祖父那里知道了,這世界除了冰冷和憎惡以外,還有自由、溫暖和愛。蕭紅為什么對那個菜園子念念不忘呢?那個普通的菜園子,它普通嗎?

生:這不是一個普通的菜園子,這里所有的生物都是自由的,蕭紅也是自由的。

……

生:在這個園子里,每一個角落,每一個地方,它美麗,它純潔,它有著生機勃勃的氣象,它有著很多美好的東西陪伴著蕭紅。

……

師:是啊,這不是一個普通的菜園子,它所表現(xiàn)出的自由和愛,正是蕭紅一生的憧憬和向往。那是一個多么美好的天地啊!那是一個空間很大的、廣闊的天地,那是一個生機勃勃的、活潑潑的天地,那是一個高遠的、敞亮的天地!一想到這個天地,蕭紅就感到輕松、快樂、幸福;一想到這個天地,她就涌起了寫作的沖動;一想到這個天地,她就愿意用最無邪最純真的文字去表現(xiàn)它、放大它、珍藏它。同學們,在我們的童年生活中,你有沒有這樣的天地呢?下課。

《我和祖父的園子》在語體上有“散文風格”,因而教學的重點,在于語言的品味與感悟,從而喚起學生的生活經驗,走進文本的心靈世界。結合這一課的教學,我們討論一下通向敞亮語文的“路徑”在哪里。

———直面語言,關鍵要找到“教學眼睛”。課文第十三節(jié)是“借物抒懷”,強烈的情感引發(fā)了感覺的變異,園子中“一切都活了”,“都是自由的”,這恰恰是作者言語獨特、創(chuàng)新之處,也是文本情感密碼之所在。這一課的教學就從“園子”切入進第十三節(jié),然后讓學生談閱讀初感,不斷縮小“包圍圈”,最后聚焦到文本的核心價值“自由”上。之后又將它拋出去,聚焦于語言文字本身,從“自然的自由”到“人的自由”,再到兩者融合起來,然后到“自由的背后是愛”,最后進一步拓寬“自由”的精神視域,學生的思維不斷伸向文本語言的深層,向著人物心靈和情感深處。由此看來,語文教學要直面文本、直面文本的語言,關鍵是要找到“教學眼睛”?!敖虒W眼睛”是課堂的靈魂,是文本的情感密碼,是文本的關鍵詞句,是文本的核心知識,是那些最具有刺激性、新奇性、發(fā)展性的問題,是那些最能引起學生注意、激發(fā)學生探究的興趣,吸引學生投入激情和才智去完成的學習任務。“教學文眼”有這樣幾個特點:在文本理解方面具有吸引學生進行整體感悟、探究的牽引力;在教學過程中具有形成一個教學板塊的支撐力;在課堂活動方面具有讓學生共同參與、廣泛交流的凝聚力。

———直指心靈,關鍵要融入“文本語境”。(1)揣摩言語動機。“那個普通的菜園子,為什么讓蕭紅念念不忘呢?”這個問題就直指作者的“心靈”,揣摩作者的心跡及文本言語的生成,促使學生與文本中的“我”對話。學生是否揣摩出了作者的原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揣測、感悟、洞悉作者的言語動機,透過文字觸摸鮮活的言語生命。(2)揣摩語詞意味。如推敲第十三節(jié)中的10個“就”字、“我”和祖父活動中的細節(jié)等,通過細讀最有特點、最有表現(xiàn)力的語言,融入文本語境。(3)揣摩創(chuàng)作狀態(tài)。“蕭紅寫到這里的時候,她當時的表情是怎樣的呢?”讓學生與想象中的作者照面,揣摩作者的音容笑貌和寫作時躍躍欲試的心情,這是多么愜意的事情。這節(jié)課從“園子”入手,一步步走進文本語境,蕭紅“印在事中的情結”、“銘在心中的情結”、“藏在背后的情結”一點一點豁亮起來,學生的智慧不僅指向了眼睛看得見的地方,更指向心靈看得見的地方。

———直通生活,關鍵要創(chuàng)造“習得環(huán)境”。《我和祖父的園子》所描繪的是一種“閑暇生活”。祖父的寬容、愛,為蕭紅的言語生命創(chuàng)造了最佳的“野生”環(huán)境。與課文風格一致,這節(jié)課師生外在表現(xiàn)從容、“隨意”,身心愉悅,處在“相視”、“相融”、“相生”的生活化狀態(tài)。為了讓“學得”和“習得”兩條線結合在一起,我有意在“聯(lián)結與設計”上下功夫,以“仿真性”逼近語文實際運用情境,聽、說、讀、寫一體化、生活化?!白x書就是和作者一起體驗,一起創(chuàng)作!”“你的生活中有過這樣瞎鬧的情景嗎?”……自我和文本、閱讀與寫作、語文和生活就這樣聯(lián)結在一起。

如何過上“敞亮”的教育生活

一個人境界的大小,決定了他的思維方式和行動方式。語文教師要有“文化自覺”的意識,帶著一雙超越世俗的、審美的眼睛去審視語文教學,自覺地祛除形形色色的遮蔽,陶養(yǎng)個人的語文氣質,才有可能形成解讀生活、解讀文本的基本能力及教學個性,走向“敞亮”的教育生活。

以“陌生化”的眼光打量文本。

鉆研教材時,不妨把教參和自己熟知的解讀“擱置”起來,擺脫慣常,超越偏見,以“陌生”的眼光去看。“還有什么樣的解讀”,“還有什么樣的教學方式”,多問一些這樣的問題,從而改變固化思維,唯其如此才有可能產生新的、獨特的感悟,進而讓學生的“個體文化性格”從套話中解放出來。用“陌生化”的眼光打量文本,就像日本學者佐藤學先生提出的教學中的“原創(chuàng)性”問題,他認為“在‘原創(chuàng)性得到維護的課堂里,擯棄外來的知識、談論自己的真實的教師出現(xiàn)了。這樣,就可以建設起每一個兒童都受到尊重的課堂?!?/p>

以“多樣化”的方式解讀文本。

“統(tǒng)一的模版”只會帶來學生的心靈模式化。這一課我努力用了多種解讀方式:(一)“還原式”解讀。閱讀《呼蘭河傳》及與蕭紅有關的書,進行人物心靈或情感、創(chuàng)作狀態(tài)的還原;找出關鍵詞句,將它們的本義與語境下的具體語意加以比較與微觀分析,體會語言背后的意義。(二)“比較式”解讀。在文本內部或與其他文本作比較,尋求差異和矛盾。我反復比較第二節(jié)和第十三節(jié)的異同(同寫園子,一實寫,一虛寫),并反復與該單元《愛如茉莉》、《月光啟蒙》以及《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在主題和語言上進行比較,異中求同,同中求異。(三)“取獨式”解讀。就是把文本中最獨特、最精彩的語句拎出來放大,借著這個“例子”培養(yǎng)學生的讀寫能力。(四)“模塊式”解讀。就是根據現(xiàn)行教材“主題單元”特點,站在單元整體的高度進行“聯(lián)絡”與設計。(五)“換位式”解讀。設想多種角色介入文本,如以“我是蕭紅”的姿態(tài)介入,力求做文本作者的知音;以“我是孩子”的姿態(tài)介入,盡可能去掉那些機械的、教條的、扼殺學生個性和心靈的東西,讓語言具有天然的童趣,喚醒他們內心的共鳴。

以“課程化”的眼光鉆研文本。

語文教師不僅要做“文本的知音”,還要做“學生的知音”,更要做“課程的知音”。在鉆研一篇教材時,我們一方面要強調創(chuàng)造性解讀和個性化理解,一方面必須關注語文課程的“價值理性”,必須對“教什么”、能夠開發(fā)出哪些有價值的語文知識進行選擇,并站在學生如何讀、如何寫的角度進行設計,讓“教師理解的語文課程”進入“學生體驗的語文課程”。唯有自覺的課程意識,才能夠真正通向敞亮的教學境界。

猜你喜歡
園子蕭紅祖父
小小的園子
祖父瓷
讓蕭紅真正為人所知(創(chuàng)作談)
我家的園子
快樂的園子
蕭紅墓畔口占
蕭紅臨終講述的往事
琴聲不再響起的遺憾
雞犬不寧
益阳市| 岳普湖县| 黄石市| 淅川县| 大田县| 三门峡市| 诏安县| 怀来县| 宜春市| 长白| 德清县| 固始县| 马尔康县| 曲沃县| 牡丹江市| 平乐县| 赤水市| 米易县| 玛沁县| 文山县| 华阴市| 沾化县| 辽中县| 榆林市| 平阴县| 乐亭县| 甘谷县| 清远市| 焉耆| 纳雍县| 云安县| 绍兴县| 盐源县| 乌兰浩特市| 敦煌市| 丹东市| 南京市| 广宁县| 涟源市| 博兴县| 武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