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翻譯與修辭是兩個相互獨立的語言研究領域,卻在理論與實踐運行上存在理念和方法的重疊,翻譯修辭學隨之誕生。該學科作為翻譯研究的分支學科,是一門新生學科,其研究仍處于初步摸索階段。運用翻譯修辭學指導具體實踐不僅能夠改善譯文水平,還能反哺理論的發(fā)展。該文運用修辭學家哈里克提出的4種象征資源,探究中國科幻巨作《三體》系列第一部及其英譯本The Three Body Problem中所運用的英譯策略及其效果。研究發(fā)現(xiàn),《三體》英譯本積極運用了4種修辭策略,建立起譯本認同,促進了作品的海外傳播。可見,科幻作品英譯過程中,合理運用修辭策略指導翻譯能加強譯本目標語群體的認同構建,有利于中國科幻作品“走出去”,傳播中國文化。
關鍵詞:翻譯和修辭;翻譯修辭學視角;象征資源;中國科幻作品英譯;科幻作品“走出去”; 《三體》
中圖分類號:H31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4110(2024)09(b)-0001-05
An Analysis of English Translation Strategies for Science Fiction Works"Going Ou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ranslation Rhetoric
—Taking The Three Body Problem as an Example
KAI Limei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and Cultures, Ningxia University, Yinchuan Ningxia, 750000, China)
Abstract: Translation and rhetoric are two distinct and independent fields of language study. However, there are notable areas of overlap in their theoretical and practicEnbSEU2kgd1wyllsKZ5FQHQHg5Dw1WaiF/u8/P0Y6Yg=al approaches. This gave rise to the field of translation rhetoric. As a sub-discipline of translation studies, the discipline is still in its infancy. The utilization of translation rhetoric to inform the specifics of practice has the potential to enhance the quality of translation, while simultaneously contributing to the advancement of theory. This paper employs the four symbolic resources proposed by rhetorician Harrick to explore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strategies deployed in the first book of the Chinese science fiction masterpiece Three Body Series and its English translation, The Three Body Problem, and their effects. The study finds that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employs the four rhetorical strategies in a positive manner, establishing the identity of the translation and promoting the dissemination of the work overseas. It can be inferred from this study that the reasonable use of rhetorical strategies to guide the translation can strengthen the identity construction of the target language group of the translation, which is conducive to the "going out" of Chinese science fiction works and the dissemination of Chinese culture.
Key words: Translation and rhetoric; Translation rhetoric; Symbolic resources; Chinese science fiction translation; Science fiction "going out"; The Three Body Problem
隨著翻譯研究的不斷深入,翻譯與修辭在理論與實踐上出現(xiàn)了越來越多的交集。翻譯修辭學作為一門新興學科,不僅關注翻譯中詞語、句式及文體的選擇,更強調翻譯作為一種具有說服力的修辭行為,如何在特定語境中與目標受眾建立連接,實現(xiàn)有效的跨文化交流。本文旨在探討翻譯修辭學視角下中國科幻作品英譯策略,特別以劉慈欣的《三體》及其英譯本The Three Body Problem為例,探究其在海外傳播過程中所采用的翻譯策略及效果。
1 翻譯修辭學
早在20世紀初,翻譯理論開始借鑒修辭理論,以豐富翻譯技巧與理解[1]。1980年,蘇俄學者科米薩羅夫在其著作中首次提出了“翻譯修辭學”的概念,標志著這一交叉領域的正式啟航。
翻譯修辭學的內涵不僅聚焦于翻譯中的修辭手段應用,更在于其對翻譯活動的全新視角與深度解析。它倡導從修辭的角度審視翻譯的社會功能與價值,將翻譯視為一種具有說服力的修辭行為,關注譯者如何在特定語境中,通過語言的巧妙運用,與目標受眾建立連接,實現(xiàn)有效的跨文化交流[2]。這一視角促使翻譯研究從單純的文本轉換,轉向更為廣泛的社會互動與文化交際,提升了翻譯的社會地位與學科價值。
翻譯修辭學的興起,不僅是翻譯理論與實踐的自然延伸,也是響應全球化語境下多元文化溝通需求的學術回應,它促使翻譯學者與從業(yè)者更加注重翻譯過程中的修辭意識,以期提升翻譯的影響力與效果。
2 翻譯修辭視角下的象征資源
哈里克(James A. Herrick)在其著作The History and Theory of Rhetoric: An Introduction中精辟地闡述了修辭學的4大關鍵元素——論辯內容(arguments)、訴求策略(appeals)、話語建構方式(arrangements)與美學手段(aesthetics),這些元素共同構建了修辭學的基石,賦予了語言無與倫比的說服力和影響力[3]。
陳小慰[4]對其表示充分肯定,并指出可利用哈里克提出的這4種象征資源,展開對修辭翻譯實踐的研究。在翻譯修辭學視角下,4種策略的含義有所擴展。論辯內容強調的是話語的理性基礎,確保所傳達的信息合理且具有說服力。這意味著譯者在翻譯時必須忠實于原文的邏輯與事實,同時結合譯文語境進行必要的調整,以確保信息的連貫性和說服力。訴求策略則是通過激發(fā)聽眾的情感,建立起譯者與受眾之間的情感共鳴。在翻譯中,這涉及對原文情感色彩的捕捉與再現(xiàn),要求譯者深入了解目標文化的表達習慣和情感觸發(fā)點,以喚起受眾的共鳴。話語建構方式指的是譯文的組織結構和風格,它關乎篇章的布局和語言的流暢度,是實現(xiàn)最佳表達效果的關鍵。譯者應精心設計文本結構,使之既符合源語的邏輯,又能適應目標語的審美期待。美學手段,即修辭格的運用,為譯文增添了獨特的藝術魅力,使其更具感染力。恰當?shù)男揶o手法能夠使語言表達更加生動、優(yōu)美,提升譯文的美感。然而,修辭手段的選擇需謹慎,應考慮其在目標語境中的接受度和恰當性。
3 中國科幻小說翻譯研究現(xiàn)狀
中國科幻作品的外譯研究在國內學術界經歷了從萌芽到蓬勃發(fā)展的歷程,最早可以追溯到對老舍《貓城記》的英譯研究[5]。隨后,中國科幻文學的外譯經歷了一段沉寂期,直到2015年,劉慈欣的《三體》與郝景芳的《北京折疊》相繼獲得雨果獎,標志著中國科幻文學在國際上獲得空前的認可與關注[6]。這一成就不僅促進了對科幻文學譯介模式的探討,還對翻譯策略、譯者角色及譯介接受進行了研究,推動了中國科幻文學的外譯研究。
翻譯策略研究集中于《三體》的英譯本,學者們指出,譯者在翻譯過程中需采取靈活的策略。此外,譯者需處理好與作者、出版商和讀者的關系,確保譯文的準確傳達和有效傳播[7]。譯者在譯介過程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劉宇昆作為劉慈欣和郝景芳作品的英譯者,其翻譯策略和譯文質量得到了廣泛贊譽。學者們從目的論、女性主義、功能對等理論角度分析了他的翻譯實踐,強調譯者在翻譯過程中需平衡原文忠實性與譯文可讀性,考慮目標讀者的文化背景與接受能力[8-9]。
中國科幻作品的海外傳播途徑與譯介接受也受到關注?!度w》系列在美國的成功,得益于其譯本在亞馬遜上的高評分,以及《克拉克世界》雜志的推介。研究顯示,譯介模式、出版機構的營銷策略、社交媒體的推廣,以及讀者的正面反饋共同推動了中國科幻作品的海外傳播[10-13]。
然而,盡管中國科幻文學外譯取得了一定成就,但研究中仍存在不足。大多數(shù)學者對劉慈欣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翻譯學學科內,較少提到翻譯學科與其他學科融合視角下的翻譯研究。此外,對譯介效果的評估多依賴于銷量和讀者評價,缺乏深入的文本分析。
4 中國科幻小說英譯“走出去”策略探究
《三體》英譯本的獲獎標志著中國科幻開始走向世界。The Three Body Problem中所使用的翻譯策略值得細細研究。
4.1 論辯內容
論辯內容意即忠實原文論辯的思路,但需按照目的與文化習慣進行調整,保證原文連貫性與說服力。例如:
原文:“怎么樣老弟,扛不住了吧?我說你不成吧, 你還硬充六根腳指頭?!?/p>
“你不會明白的。”汪淼猛抽幾口煙說。
“我是太明白了……那好,去吃飯吧?!?/p>
譯文:"So how's it going, buddy? Finding it hard to bear? I said you couldn't handle it. And you insisted on playing the tough guy."
"You wouldn't understand." Wang took several more deep puffs.
"Your problem is, you understand too well. ... Fine, let's go grab a bite."
該段對話發(fā)生的背景是汪淼用3K眼鏡肉眼觀測到宇宙閃爍之后精神臨近崩潰,駕車來到一座教堂旁邊,將車隨便停在了一處就癱坐下來。這時之前參加軍方作戰(zhàn)會議認識的警官史強來到了汪淼的身邊,展開了這一段對話。
對話中史強先是用調侃來表達安慰。汪淼認為史強這樣文化素養(yǎng)不夠的人難以理解他的處境,所以說出“你不會明白的”,史強回應了一句“我是太明白了”。在原文中,史強的話“我是太明白了”作為回應是合乎中文語義邏輯的。對于別人說我們不明白的情況,我們常?;貞痪洹拔铱墒翘靼琢恕?,意思是“我才是明白事情本質的人,不明白的是你”。從后文內容來看,確是如此。汪淼認為史強不懂科學,沒法理解“幽靈倒計時”和“宇宙閃爍”意味著什么(這兩個現(xiàn)象都是人類科學所不能及的,是超自然的力量,后面得知是三體人搞的鬼),也無法共情他的痛苦。但史強說“我是太明白了”,意思是我知道你很痛苦,而且我能看到這些事情背后的聯(lián)系,是有人故意裝神弄鬼。后文中汪淼詢問史強有沒有抬頭看過星星、有沒有對宇宙產生過敬畏之情時,史強卻回答得非常現(xiàn)實。他說自己忙于生活和生存,沒空管那些。因此史強并不是真的理解汪淼的恐懼和無助,他理解的是背后的原因。
如果按照原文翻譯成“Instead I understand quite well, more than enough.”,這會讓英語讀者認為史強從科學的角度非常明白汪淼所面臨的困境,這與后文中兩人對話所包含的信息形成矛盾。因此譯者將其處理成“Your problem is, you understand too well. ”(你的問題是,你明白的太多了),避免了正面回應汪淼,從旁觀者的角度思考問題,指出汪淼的問題是深陷其中難以抽身出來。這一翻譯暗合原文之意,還為下文史強的分析埋下了伏筆,而且契合英語讀者的思維。
4.2 訴求策略
訴求策略要求譯文精準捕捉原文情感色彩,用目的語慣用表達方式喚起讀者情感共鳴。例如:
原文:在中國,任何超脫飛揚的思想都會砰然墜地的,現(xiàn)實的引力太沉重了。
譯文:In China, any idea that dared to take flight would only crash back to the ground. The gravity of reality is too strong.
原文背景是葉文潔的父親葉哲泰在受到批判期間遭到妻子的背叛從而回憶起往事。葉哲泰的回憶描述了岳父和他所講的一個善意的謊言。妻子以為父親是在愛因斯坦的影響下走向物理學的殿堂,實際上他和愛因斯坦只有一次見面的機會(1922年)。那時父親得益于流利的德語而被選作愛因斯坦的陪同翻譯。愛因斯坦經過一名砸石子的小工身旁,默默看著這個在寒風中衣衫破爛、手臉污黑的男孩子并詢問他一天的工錢,小工回答說五分。愛因斯坦站在這個小工身邊良久。后來父親回憶起這件事情時發(fā)出了如上的感嘆。
在葉哲泰的回憶里,他的岳父對他說出這句話時可能想表達的意思是當時那個年代中國物質條件匱乏,沒有物質基礎,思想再先進也只能歸于塵土。但這句話聯(lián)系上下文則含義不同。這句話是葉哲泰在受到批判時說出的,因此這句話其實是一種控訴,控訴當時知識分子的遭遇。The Three Body Problem則忠實于原文,在保證信息傳達的同時盡力保留了原文的情感色彩,但其內涵則要讀者們根據(jù)上下文細細揣摩。
4.3 話語建構方式
話語建構方式的核心在于布局與語言流暢性的處理。譯文與原文最大的不同是章節(jié)的安排方式。原文先講述了科學界發(fā)生的怪事,然后軍方找到了汪淼,接著描述了汪淼經歷的一系列怪事。汪淼在觀測宇宙閃爍時得知了一部分葉文潔的過往,然后繼續(xù)回到現(xiàn)實世界。也就是說,原文夾雜了一段插敘。譯文則將葉文潔的故事提前,然后描寫現(xiàn)在(40年后)發(fā)生的事情,是完整的順敘。英語中人們對時間比較敏感,非??粗貢r間邏輯。譯文如此處理減輕了英語讀者的負擔,迎合了目的語讀者的思維習慣。
除此之外,譯文段落劃分更為細致,每段所含信息量不會太多,更能體現(xiàn)情節(jié)的發(fā)展。如原文中葉文潔由于反動書籍“蠱惑”犯錯后,程麗華來開導時拿出了一份材料讓葉文潔仔細看看,書中寫道:
葉文潔拿起文件,在監(jiān)室昏黃的燈光下翻看著。程代表沒騙她,這份材料確實與她的案子無關,是關于她那已死去的父親的。其中記載了父親與一些人交往情況和談話內容,文件的提供者是葉文潔的妹妹葉文雪。
譯文對此進行了分段處理:
Ye picked up the document and flipped through it in the dim yellow light of the detention cell. Representative Cheng hadn't lied to her. The document really had nothing to do with her case.
It was about her father. In it was a record of her father's interactions and conversations with certain individuals. The source was Wenjie's younger sister, Wenxue.
譯文選擇在葉文潔確定這份材料的性質時進行了分段,顯然是非常合理的。這兩句之間情節(jié)上是遞進的;兩個段落之間語義完整(摘錄的是部分內容,前后都有相應上下文),不會有割裂的感覺,分段易于讀者閱讀。
措辭方面,譯文措辭流暢生動,從以下幾處可以窺見一斑。例如:
原文:汪淼不知道這是否就是那名軍官所說的作戰(zhàn)中心,有一點他可以肯定:這里在處理的事情,已經讓人們顧不上其他了。
譯文:Wang Miao wasn't sure if this was the Battle Command Center, but he was sure of one thing: Whatever they were dealing with was too important for them to care about keeping up appearances.
原文:馬鋼也搖搖頭,記者沒有報道他的興趣,令他很失望。“知識分子毛病就是多?!?/u>
譯文:Ma Gang shook his head as well, disappointed that the reporter wasn't interested in an interview. "Intellectuals always make a fuss about nothing," he muttered.
4.4 美學手段
美學手段,即修辭技巧的應用,為譯文注入了獨特的藝術魅力,并增強了表現(xiàn)力?!度w》作為科幻小說,具有一定的文學性,譯文幾處修辭手段的運用增添了畫面感。例如:
原文:一陣怪笑聲打破了寂靜,這聲音是精神已徹底崩潰的紹琳發(fā)出的, 聽起來十分恐怖。人們開始離去,最后發(fā)展成一場大潰逃,每個人都想盡快逃離這個地方。
譯文:A cackling laugh broke the silence. The sound came from Shao Lin, whose mind had finally broken. The laughter frightened the attendees, who began to leave the struggle session, first in trickles, and then in a flood.
原文中葉哲泰死后在邵琳的怪笑聲下圍觀的人們紛紛散開,最后像大水沖開堤壩一樣散去。譯文將人們的離去比喻為先是細流(trickles),只有少數(shù)人離去,后來離去之勢愈演愈烈逐漸變成了洪水(flood)。譯文增譯了原文沒有明說的信息,但將人們散去之勢表現(xiàn)得充滿了畫面感。
原文:多富饒的地方,可現(xiàn)在看看那條河,一條什么都沒有的渾水溝。我真不知道,現(xiàn)在整個兵團的開發(fā)方針是搞生產還是搞破壞?
譯文:What a fertile place! But now, if you go look at that brook, it's just dead, muddy water in a ditch. I really don't know if the Corps is engaged in construction or destruction.
原文這里就是普通語境下的一對反義詞“生產”和“破壞”。譯文中則采用了construction和destruction兩個單詞,兩個單詞除了第一個音節(jié)其他發(fā)音是一樣的,其含義卻截然相反,這是獨屬于英語的韻律和語義間的和諧曲調。
由上可見,譯者只有熟稔英語的用詞、韻律與修辭,才能在充分理解原文基礎上翻譯出充滿美感且生動的譯文。
5 結束語
通過對《三體》及其英譯本The Three Body Problem的深入分析,本文揭示了翻譯修辭學在科幻作品英譯過程中的重要作用。《三體》英譯本的成功不僅在于其忠實于原文內容,更在于它巧妙地運用了翻譯修辭學中的4種象征資源——論辯內容、訴求策略、話語建構方式和美學手段,從而有效地構建了譯本認同,并促進了作品在海外的廣泛傳播。
首先,在論辯內容方面,譯者忠實地傳達了原著的邏輯和事實,同時結合英語讀者的文化背景進行了適當?shù)恼{整,保證了信息的連貫性和說服力。其次,在訴求策略上,譯者成功捕捉并再現(xiàn)了原文的情感色彩,喚起了英語讀者的情感共鳴。再次,在話語建構方式上,譯文通過精心設計的文本結構和流暢的語言,實現(xiàn)了最優(yōu)的表達效果。最后,在美學手段方面,譯者運用恰當?shù)男揶o手法,增強了譯文的藝術魅力,使其更具感染力。
《三體》英譯本的成功經驗為其他中國科幻作品的國際化提供了寶貴啟示:合理運用翻譯修辭學的視角和策略,不僅能提高譯文的質量,更能加強目標語群體對中國科幻作品的認同感,為中國科幻文學走向世界鋪平道路。未來的研究可以進一步探索不同文化背景下科幻作品翻譯的具體策略,以及如何更好地利用翻譯修辭學來促進中國科幻文學在國際上的傳播。
參考文獻
[1] 陳小慰. 論翻譯的“修辭語境”[J].上海翻譯, 2022(4): 5-10.
[2] 陳小慰.“翻譯修辭學”之辨與辯[J].中國翻譯, 2019(3): 44-54.
[3] JAMES A. The history and theory of rhetoric: An intro-duction[M]. 6th ed Routledge, 2018.
[4] 陳小慰. 翻譯與修辭新論[M]. 北京: 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3.
[5] 夏天. 《貓城記》1964年英譯本研究 [J].外語教學理論與實踐, 2012(2): 82-88.
[6] 梁昊文. 中國當代科幻小說外譯及其研究述評[J].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學報,2019, 30(1): 41-47.
[7] 呂子青, 曾景婷. 中國科幻小說輸出與優(yōu)秀譯者:以劉慈欣和郝景芳作品翻譯為例[J].湖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7,34(5): 174-179.
[8] 韓淑芹. 翻譯適應選擇論視域下《三體Ⅰ》的英譯解讀[J].中國石油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 2019,35(3): 82-88.
[9] 修文喬, 姜天揚. 從語言—文化—交際維度的轉換看科幻作品翻譯:以劉宇昆譯《北京折疊》為例[J].中國科技翻譯, 2018, 31(5): 48-54.
[10]王雪明. 《克拉克世界》與中國當代科幻短篇小說的英譯與接受 [J].科普研究, 2020, 15 (3): 91-98,114.
[11]李晉,肖維青. 社會翻譯學視閾下的中國當代科幻文學海外譯介:發(fā)起、生產與傳播[J].外語教學與研究,2023,54(5): 63-69.
[12]劉慈欣. 三體[M].重慶: 重慶出版社, 2008.
[13]LIU C X. The Three-Body Problem[M]. LIU Y K trans. New York:Tor Books,2014.
作者簡介:開麗梅(2000-),女,安徽安慶人,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