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社會理想是一個系統(tǒng)觀念,它作為一定階級對未來社會的整體規(guī)劃,是一個涵蓋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生態(tài)等諸多子系統(tǒng)的有機整體,反映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殷切期盼,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與馬克思主義的思想體系中都是極為重要的路標和志向。“大同”與共產主義分別作為中華民族先賢與馬克思主義執(zhí)政黨所追求的理想社會形態(tài),對當代中國人民的社會發(fā)展追求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和引領。這兩種理想雖然來自不同的思想文化體系,但是在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發(fā)展等維度以及文字意蘊本身有著諸多契合之處,展現(xiàn)出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相結合的生動實踐。深入分析和解讀兩種社會理想的契合之處,有助于實現(xiàn)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現(xiàn)代化轉型,為實現(xiàn)中國式現(xiàn)代化,建設中華民族現(xiàn)代文明,創(chuàng)造人類文明新形態(tài),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勾勒美好圖景。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大同思想;社會理想;共產主義;“兩個結合”
中圖分類號:A8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 — 2234(2024)06 — 0053 — 07
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座談會的重要講話中指出:“天下為公、講信修睦的社會追求與共產主義、社會主義的理想信念相通?!保?]“天下為公”“講信修睦”是中國古代“大同”理想的表述,習近平總書記在這里強調了兩者具有深層次的相通性和契合性。
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與馬克思主義理論在社會理想上的契合,是習近平總書記在深刻論述“兩個結合”并指出“‘結合’的前提是彼此契合”時所舉的一個例證。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列舉了中國傳統(tǒng)的宇宙觀、天下觀、社會觀等代表性觀念,指出它們“同科學社會主義價值觀主張高度契合”[2],其中提到的“天下為公”“任人唯賢”“講信修睦”等都是中國古代“大同”思想的核心內容,這不僅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代代相承的政治理想,貫穿于中國歷史的各個朝代,而且是中華民族對理想社會的最高追求,在今天經過中國共產黨人的創(chuàng)造性轉化和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成為新時代中國人民矢志不渝的奮斗目標,對當代中國和世界的發(fā)展都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和價值。
學術界將“大同”思想與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結合起來,開展了深入的研究。從當前進展來看,主要包括了對“小康”“大同”等當今社會發(fā)展的重要觀念的考鏡源流與思想脈絡梳理;“大同”與西方理想國、烏托邦、太陽城等理想社會觀念以及空想社會主義思想的比較研究;對康有為、孫中山、毛澤東等近代思想家、資產階級革命家、無產階級革命家的“大同”觀的思想挖掘;“大同”思想在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中所發(fā)揮的作用;新時代中國夢、共同富裕、人類命運共同體等理念對大同思想的傳承與發(fā)展等方面?!眱蓚€結合“的提出又產生了新的課題,這為大同思想與馬克思主義社會理想的契合性研究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因而,本文旨在通過研究大同思想與馬克思主義社會理想的契合之處,將二者的精華結合起來,明確“兩個結合”何以可能、何以必然,為我們更好地貫徹 “兩個結合”提供了一些有價值的參考。
一、大同思想的內涵及發(fā)展歷程
研究“大同”思想與馬克思主義社會理想的契合之處,首要的任務是明確“大同”思想的核心內涵、本質特征以及演化進程,梳理思想家們在不同歷史時期、立場觀點、邏輯體系下對“大同”思想的論述,為討論二者的契合性展現(xiàn)思想背景和論據資源。此外,“大同”思想具有超越時空的思想內核,呈現(xiàn)出與時俱進、與世偕行的特征,隨著時間、時代、歷史條件的轉變,不斷孕育展現(xiàn)出新的理論演進和圖式表達。
(一)先秦時期的“大同”思想
雅斯貝爾斯提出了“軸心時代”的概念,而以“天下為公”為價值取向的“大同”思想正是這一時期中國人民對理想社會憧憬希求的集中體現(xiàn)。在儒家典籍《禮記·禮運》中,孔子對大同思想做了系統(tǒng)地論述:“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yǎng)。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3]
通過這段描述可以看出,所謂“大同”,就是最大限度的統(tǒng)一,也就是在無窮無盡的差異變化中找到普遍同一性?!巴痹凇墩f文解字》中的釋義為“合會也,從口”[4],本意是合力,后引申為相同、沒有差異以及共同、一起的意思?!抖Y運》中的“大同”還有同心同德之意,它代表了人們對“天下為公”的期盼,也表達了對平等、安定、和諧生活的追求,它不僅是一種涵蓋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維度的理論愿景與制度設計,更體現(xiàn)出一種價值追求,反映出了一種理想的社會圖式以及樂觀積極的心態(tài)。
在禮樂崩壞、社會動亂、民不聊生的時代背景下,不僅孔子的后學深受“大同”思想的影響而紛紛對其做出闡發(fā),諸子百家如道家、墨家等學派也產生了強烈共鳴,紛紛提出了自己的救世主張,暢想建立一種理想社會。然而,這些主張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各個學派對理想社會的追求,但從思想深度和完備性上看,還沒有達到儒家“大同”思想的理論境界。自漢代以來,“大同”思想受到統(tǒng)治者的重視,理論詮釋進一步豐富細化且開始付諸實踐,呈現(xiàn)出經世致用的特點。年號可以看做封建統(tǒng)治者當朝時期的核心價值。東漢以后,“大同”被作為帝王年號使用,例如梁武帝、遼太宗等都以“大同”為年號。受到中華文明的影響,日本的平城天皇與嵯峨天皇也將”大同“作為自己的年號。中國古代的地名,往往體現(xiàn)出當?shù)孛癖姷膬r值取向。隋唐時期“大同”便作為地名使用,《隋書·長孫晟傳》記載道:“染干因晟奏雍閭作攻具,欲打大同城?!边@是歷史文獻中將大同作為地名的最早記載,山西大同的名稱也一直沿用至今。此外,朝鮮還將首都平壤的河流命名為“大同江”。這些名字都充分證明了“大同”思想在中華文明圈的深遠影響。
(二)近代時期的大同思想
近代以來,中國遭受了史無前例的劫難,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面臨著亡國滅種的生存困境,在這種背景下,無數(shù)仁人志士奮起抗爭和探索,提出了一系列救國主張,其中很多都能看到“大同”思想的影子。
洪秀全頒布了《天朝田畝制度》,渴望建立一個“有田同耕,有飯同食,有衣同穿,有錢同使,無處不均勻,無人不保暖”[5]的太平天國,希望實現(xiàn)“天下一家”,他設計了一種完全平等的社會模式,提議將土地平均分配,一切財物皆由天下人所共有,追求絕對平均主義。但是由于自身認知的局限以及歷史條件的制約,均平的模式違背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最終走向失敗。
康有為撰寫了《大同書》,他將儒家的“大同”思想與西方的進化論、民主等思想結合起來,設計了一幅財富共有、沒有壓迫、人人平等的“萬年樂土”景象。他依據《春秋公羊傳》的“三世說”,指出:“神明圣王孔子早慮之,憂之,故立三統(tǒng)三世之法,據亂之后,易以升平,太平、小康之后,進以大同。”[6]康有為運用進化論的思想,把“三世”“大同”“小康”結合起來,形成了“三世進化”的觀點,這超越了傳統(tǒng)儒學只聚焦于中國的局限性,將視野所及從一國擴充至全世界。他認為理想社會不可能一蹴而就,人類社會的歷史必須沿著“三世”的軌道一步一步發(fā)展,通過改良漸進的方法“去九界”[7]以最終實現(xiàn)“天下大同”的理想世界。但是康有為所追求的民主、平等是資產階級性質的,他把變法維新、追求大同的理想寄希望于封建君主身上,沒有看到封建統(tǒng)治者的腐朽和局限,具有很強的空想性質。因此,他并沒有找到真正實現(xiàn)大同的現(xiàn)實路徑。
孫中山繼承了“大同”思想,并將實現(xiàn)“大同”作為自己畢生奮斗的目標。其中,孫中山對“天下為公”四字情有獨鐘,在其諸多論述中都有涉及,且多次題寫并送給友人。他認為人類進化的目的就是實現(xiàn)“天下為公”,所以他主張民國應當是“公天下”,是屬于全體人民的,并指出“提倡人民權利,便是公天下的道理。公天下和家天下的道理是不同的。天下為公,人人的權利都是平等的”[8]。此外,孫中山提出了“三民主義”的革命綱領,認為三民主義與大同社會是不可分割的,他指出:“人民對于國家不只是共產,一切事權都是要共享的。這才是真正的民生主義,就是孔子所希望之大同世界?!保?]他認為民生主義、社會主義、共產主義、大同主義具有同一性,這既吸收了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思想精華,又對馬克思主義有一定的借鑒吸收。孫中山將大同思想與社會主義直接等同起來,一方面說明他已經發(fā)現(xiàn)了“大同”思想與馬克思主義社會理想有著相似性和親和性,另一方面則由于受其思想理論和社會基礎的局限,仍然是一種空想。
(三)中國共產黨人的大同觀
“大同”思想也被中國共產黨人所推崇。中國共產黨人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相結合,賦予“大同”思想科學的內涵,克服了傳統(tǒng)“大同”思想的空想性,實現(xiàn)了“大同”思想從空想到科學的飛躍。
毛澤東關于“大同”的重要論述深刻反映了近代以來中國共產黨人為了拯救民族危亡、推翻三座大山、最終實現(xiàn)社會解放、走向共產主義的縮影。毛澤東早在《致黎錦熙信》中便寫道:“孔子知此義,故立太平世為鵠,而不廢據亂、升平二世。大同者,吾人之鵠也?!保?0]在這時,毛澤東在對社會理想及其實現(xiàn)路徑的表述與《大同書》的邏輯觀念相似,同樣將“大同”看作是一種理想社會之鵠的,認為這是改變天下的“大本大源”。顯然,這種思想受到了康有為的影響,幾十年后毛澤東在對康有為的《大同書》進行批判的過程中論證了實現(xiàn)共產主義的路徑,這也佐證了康有為思想對早年毛澤東影響之深。毛澤東在馬克思主義的影響下逐漸認識到,只有推翻舊世界才能真正到達“大同”世界。在《論人民民主專政》一文中,毛澤東指出:“經過人民共和國到達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到達階級的消滅和世界的大同?!保?1]從中我們可以推斷出,毛澤東此時已經開始借助“大同”來表述共產主義,超越了以往知識分子對“大同”思想的理解只停留在空想構想的階段,找到了一條實現(xiàn)“大同”理想的真正路徑。
社會理想雖然是對未來社會的期許,但是它與現(xiàn)實密切相關,必須立足客觀現(xiàn)實,堅持實踐導向,否則就會變?yōu)榭障?。改革開放以后,鄧小平立足新中國成立以來社會主義建設所取得的成就和經驗教訓,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立足中國國情,提出了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他指出:“到本世紀末在中國建立一個小康社會,這個小康社會,叫做中國式的現(xiàn)代化?!保?2]用“小康”來描述中國的現(xiàn)代化目標追求,體現(xiàn)了共產黨人對“大同”思想的守正創(chuàng)新?!对娊洝诽岢觯骸懊褚鄤谥?,汔可小康。”原意是人民過于辛苦,需要休息一下,這是歷史上第一次提出“小康”的說法。《禮記·禮運》對小康社會做了詳盡的描述①。無疑,鄧小平所設想的“小康”是建立在公有制基礎之上的,以實現(xiàn)共同富裕為目標,這對傳統(tǒng)的“天下為家”的“小康”而言是一個重要突破,絕非回歸到封建時代只顧自己家族的社會??鬃诱J為由小康進入大同需要道德教化和禮法約束,而共產主義的實現(xiàn)則需要革命和建設的實踐,但是二者仍有相似之處,它們都力圖讓百姓擺脫貧困,過上富裕生活,且在一定程度上都與“家”“己”相聯(lián)系,為進入大同社會(共產主義)準備必要的物質基礎。此后,中國共產黨人相繼提出了“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等一系列目標,不斷賦予“小康”新的標準和內涵。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不同場合對中國傳統(tǒng)“大同”思想做出一系列重要論述,先后提出了“求大同”“天下大同”“世界大同”“為世界謀大同”“大同理想”等一系列具有新時代特色的理論表述。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民族歷來講求‘天下一家’,主張民胞物與、協(xié)和萬邦、天下大同,憧憬‘大道之行,天下為公’的美好世界?!保?3]他將“為世界謀大同”作為新時代的治國理念之一,強調中國共產黨是為世界謀大同的黨,中國式現(xiàn)代化道路也是謀求世界大同的必由之路。同時,“大同”思想雖然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精華,但是與共產主義相比還有較大的區(qū)別,二者的區(qū)別歸根結底在于人的問題,在于是否追求實現(xiàn)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是共產主義所追求的目標,也是真正實現(xiàn)“大同”理想的前提和基礎。傳統(tǒng)的“大同”思想對此并沒有提出明確的論述,沒有從根本上提出實現(xiàn)“大同”的實踐路徑。只有基于社會的物質財富極大豐富、人們的精神境界的極大提升以及每一個人實現(xiàn)自由而全面發(fā)展,也就是共產主義的三大基本特征來發(fā)展和完善,“大同”才有可能從一種空想的理想變?yōu)檎嬲默F(xiàn)實。習近平總書記所闡釋的“大同”不僅吸收了傳統(tǒng)“大同”思想的精華,而且與馬克思主義理論有機融合起來;不僅立足國內,而且著眼于解答全世界和全人類遇到的共性難題,主張創(chuàng)造人類文明新形態(tài),倡導建立一種和而不同、合作共贏、休戚與共的共同體,在新的時代條件下實現(xiàn)了中國傳統(tǒng)“大同”思想的進一步升華,賦予其更加科學、具體的新時代詮釋。
二、大同思想與馬克思主義社會理想的契合何以可能
《說文解字》對”契“字的記載為“大約也,從大從”[14]。新華字典將“契”的解釋分為三層,第一層是證券,文書,契約;第二層是相投,相合;第三層是契刻。對“合”的解釋是關閉、聚集、應該、總計、不違背等意思。現(xiàn)代漢語詞典將“契合”一詞解釋為符合,以及合得來、意氣相投。所謂契合,并非完全相同,不是指契合對象在結構、大小、特性等方面完全一致,而是指同頻共振、互補共生,存在著相似或相通的地方,在最大程度、最大范圍內具有同一性,在靜態(tài)中天然地融通、共鳴,而不需要刻意地融合。換言之,“大同”思想與馬克思主義社會理想的契合主要是指二者雖然來自不同的文化體系,但是在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發(fā)展等維度以及文本本身有相互交疊、相互詮釋、默契共通的熟悉感。此外,將二者有機契合并非原樣疊加,而是要辯證地看待二者的差異與對立,將傳統(tǒng)文化的精華篩選、過濾出來,把握其內涵與外延,從而實現(xiàn)兩種價值理想的相互交疊、相互補充、良性互動。
(一)經濟維度的高度契合:財富共有、各盡其能、各取所需
第一,從經濟維度來看,馬克思主義所主張的“共”與“大同”思想的“公”在具有相通性,這里的“公”有“公眾”“公平”“公德”“公有”“公心”等意蘊,強調包括權力、勞動、財物等在內的資源均由全民所有?!按笸彼枷牒婉R克思主義產生、發(fā)展的時代不同、所依據的社會存在不同,但是二者都反對私有制,主張揚棄私有財產,在共產的基礎上最終實現(xiàn)按需分配。大同思想按照“天下為公”的原則,強調以“公”代“己”,主張社會財富由全天下百姓占有,沒有任何私產,通過創(chuàng)造充盈的物質財富,來確保人們“皆有所養(yǎng)”。以“不藏己”“不為己”為價值基點,要求人人為公,在生產過程中為公共事業(yè)盡心竭力,貢獻自己的勞動;在分配過程中共同分享勞動成果,不謀求財物,也不隨意浪費,人人各安其位,各盡所能,各得其所。但是,這種理想缺失了對社會生產力的認知,高度發(fā)達的生產力,是創(chuàng)造充盈物質財富的前提和基礎。馬克思指出:“共產黨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論概括為一句話:消滅私有制?!保?5]在馬克思看來,私有制是萬惡之源,全部生產資料應該由人們共有,而不是由少數(shù)資本家掌握。他認為“問題不在于改變私有制,而只在于消滅私有制”[16],并在此基礎上,追求生產力的高度發(fā)展,從而實現(xiàn)“各盡所能,按需分配”[17]。這種“按需分配”也表明了共產主義社會里人們只根據自己的實際需要來使用社會物質財富,不再為了一己私欲而去隨意占有和浪費。
第二,馬克思主義和“大同”思想都主張“各盡所能”的勞動態(tài)度?!按笸鄙鐣娬{各盡其力,“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勞動變成一種自由自覺的行為,人們不憚劬勞,出力奉獻,不是單純地為了自己,而是以“施無吝心”的精神來共同維持大同社會的正常運行。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馬克思提出“我的勞動是自由的生命表現(xiàn)”[18]。在馬克思的構想中,進入共產主義社會以后,人們沖破了異化勞動的束縛,由自由勞動取代雇傭勞動。勞動得到解放,按照美的規(guī)律來進行,人們選擇自己感興趣的領域進行勞動,不再受到資本的規(guī)訓和壓迫,勞動真正成為人的第一需要。它不再是強制性的、被迫的,不再是獲取生存資料的手段,而是變成人的一種本能,成為人們自覺創(chuàng)造社會財富以及獲得幸??鞓泛腿姘l(fā)展的途徑。
第三,馬克思主義與“大同”思想都主張社會分工。《禮記正義》中,孔穎達認為:“‘男有分’者,分,職也。無才者耕,有能者仕,各當其職,無失分也。”[19]“大同”社會對“老”“壯”“幼”等不同年齡群體提供不同類型的分工。在以血緣為紐帶的氏族體系中,這種分工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它是根據人的自然本能來設計的,其目的在于維系人的生存以及氏族的正常運行。當然,在這種分工下,人們雖然掌握了維持生存所必需的大部分技能,但是這一時期的人仍屬于未開化的、狹隘的個體,局限于自給自足的家庭或氏族之中,并非自由而全面的發(fā)展。這一點似乎與馬克思“消滅分工”的理論有所沖突,但也要認識到,馬克思所要消滅的分工是異化的分工,而“大同”社會的分工顯然不是異化的。在資本主義社會的資本邏輯統(tǒng)攝下,一切活動的目的都是為了實現(xiàn)利潤最大化和資本增值,資本家迫使工人不得不參與社會分工。對于工人來說,他們如奴隸般被限制在某一方面的分工,成為生產中的一個環(huán)節(jié),為資本家創(chuàng)造剩余價值,而不是為了實現(xiàn)自身的價值。不難看出馬克思“消滅分工”的目的就在于使分工變成一種自愿自為的活動,在人與人之間公正平等的前提下進行,讓每一個人都擁有自由選擇的權利,最終實現(xiàn)全面發(fā)展。
(二)政治維度的高度契合:天下為公、選賢與能、以民為本
當今世界正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機遇與挑戰(zhàn)并存?!叭祟惞餐瑑r值”的提出,吸收了“大同”思想關于“天下為公”的精華,為認識和解決世界難題提供了中國智慧和中國主張。馬克思從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出發(fā),論證其滅亡的必然性,認為在共產主義社會,私有制被廢除,階級與國家會消亡,三大差別也歸于消失,人類被奴役被壓迫的狀態(tài)得以擺脫,得到徹底的解放,最終實現(xiàn)人類的共同利益?!按笸彼枷氲暮诵膬r值之一是“公”,認為“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就是說天下為所有人共有,是大道盛行的標志。“天下為公”是在“天下為家”的基礎上提出來的理念。“天下”一詞具有廣泛的榮攝性,它不再局限于一家一域之內,而是對全世界的表達。“公”既是指“公眾”,同時也有“公有”或者“共有”的意思,它不限于某一特殊群體或集團,而是主張建立一種權利公有的政治制度,實現(xiàn)“大一統(tǒng)”和“公天下”的政治格局。為實現(xiàn)這個目標,康有為曾提出了“去九界”的實踐路徑,其中前兩條便是“去國界”和“去級界”,這一價值觀在今天同樣體現(xiàn)著關注和維護全人類的共同利益。
其次,馬克思主義與“大同”思想都強調民主選舉。馬克思關于選舉有著諸多論述,他肯定了選舉的積極意義,認為選舉使人民有了參與政治的機會,保障了人民參政的權利,但是他也揭露了資本主義普選制的虛偽本質,指出這種選舉模式為資產階級謀求利益披上了合法的外衣。他在《法蘭西內戰(zhàn)》中高度贊揚了巴黎公社的選舉模式,在他看來,“從來還沒有過進行得這樣認真仔細的選舉,也從來沒有過這樣充分地代表著選舉他們的群眾的代表?!保?0]一切國家機關和公職人員都由普選產生,當選者僅僅是為了社會和人民服務,受到人民的監(jiān)督,可隨時被選民革職,而不是為了謀求自身的利益。“大同”思想“選賢與能”的主張首先是以“公天下”為前提。東漢經學家鄭玄說:“公猶共也。禪位授圣,不家之?!保?1]孔潁達疏:“‘天下為公’,謂天子位也。為公,謂揖讓而授圣德,不私傳子孫,即廢朱均而用堯舜也。”[22]“大同”思想所設想的政治權力傳遞是一種禪讓制,而不是世襲制,實行“選賢與能”的選舉模式,以品德與能力為依據,選取德才兼?zhèn)涞馁t者來管理國家公共事務,主張“為政以德”的治國思想,盡管形式上不像西方選舉制那樣采取投票的方式,但選舉與協(xié)商相結合,具有民主色彩。
最后,以民為本、為民謀利是馬克思主義和“大同”思想的根本取向。人民立場是馬克思主義的根本立場,馬克思立足群眾史觀,指出:“全部人類歷史的第一個前提無疑是有生命的個人的存在。”[23]歷史的創(chuàng)造和發(fā)展歸根結底是由人民的實踐推動的,無論是物質生產還是精神生產,人民都處于主體地位。馬克思從唯物史觀出發(fā),聚焦“現(xiàn)實的個人”,始終堅守人民立場,充分肯定人民群眾在推動社會變革和歷史發(fā)展中的根本性地位,以謀求全人類的解放為終極目標。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tǒng)“大同”思想在對人民價值的認知上有著高度契合。中華民族歷來重視人民,講求“民本”“愛民”“安民”“樂民”,認為人民是國家存在之基礎,強調“民為邦本”“得民心者得天下”?!按笸彼枷霕嫿艘粋€各得其所的保障體系,尊重每一個人的生存與發(fā)展,各類群體都能得到恰當?shù)臋嘁婧蛶头?,使他們有所依靠?/p>
(三)社會維度的高度契合:集體本位、平等公正
其一,馬克思所談論的共同體思想與“大同”思想的集體本位高度契合?!按笸彼枷胫鲝埳鐣后w本位,立足類的存在,倡導“克己奉公”。從《禮記·禮運》來看,無論是“大同”還是“小康”,都強調個人處在一定的社會關系中,而不是孤立地存在?!按笸彼枷霕嬙炝艘粋€團結互助、孝養(yǎng)慈愛的社會模式,進一步突破了血緣家庭的界限,“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不分親疏遠近,不僅有親親之情,而且與所有人聯(lián)系起來,以博愛之情對待每一個人。馬克思設計了一個“自由人的聯(lián)合體”,在這里“每個人的自由發(fā)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fā)展的條件”[24]。他強調人只有在共同體中,才能獲得自由與全面發(fā)展的平臺和空間,才能實現(xiàn)自身的價值。在馬克思的設想中,個人與個人、個人與社會都是彼此聯(lián)系、相互依存的,而不是孤立、封閉的存在。因此,進入共產主義社會以后,每個人都樂意為他人和公共事業(yè)做出奉獻,以整體利益為立足點,實現(xiàn)個人發(fā)展與社會發(fā)展的相互促進和有機統(tǒng)一,以最終謀求全人類的共同利益,形成真正的“共同體”。
其二,無論是在大同世界中,還是在共產主義社會里,人與人都是平等的,沒有高低貴賤之分。“大同”思想蘊含著平等的觀念,“不患寡而患不均”是中國傳統(tǒng)平等觀的重要理念之一,中國傳統(tǒng)“大同”思想對男女、老幼、鰥寡孤獨等不同群體皆有不同的安排,并沒有抹殺或忽視個體的差異。馬克思把平等視為共產主義的基礎和依據,他指出:“一切人,或至少是一個國家的一切公民,或一個社會的一切成員,都應當有平等的政治地位和社會地位?!保?5]隨著階級的消亡和私有制的瓦解,剝削和壓迫也將隨之消失,雇傭勞動這一導致人類不平等的根源得以去除,等級制度也就不復存在,人們將徹底擺脫對人和物的依賴,具有高度的自由和自覺,每一個人都能夠得到自由而全面的發(fā)展,從而最大化地實現(xiàn)了平等。
(四)文化維度的高度契合:道德高尚、講信修睦
物質財富的充盈固然是人們所追求的目標,但是社會的和諧美好更是人們所向往的生活?!按笸彼枷胫鲝埥⒁粋€仁愛有序的和諧社會,呈現(xiàn)出一幅高度和諧的理想圖景。中國人自古崇尚“以和為貴”“親仁善鄰”,強調道德品行的修養(yǎng)。大同思想主張每個人都以禮義道德為日常的行為準則,崇尚以誠信取代欺詐,以和睦止息斗爭,不議論奸邪之謀,也不做搶劫盜竊之事,整個社會親如一家,井然有序。馬克思積極倡導和諧、誠信等道德理念,倡導精神境界的升華。在馬克思主義的體系中,道德作為一種上層建筑,由經濟基礎決定,且會給人們的日常生活帶來全方位的影響。在共產主義社會,隨著私有制的徹底瓦解,人們逐漸了解資本邏輯統(tǒng)治下的異化狀態(tài),身體和精神得以平衡,人性得以重新覺醒,實現(xiàn)自我的復歸,與類本質達成和解,獲得真正的自由,不再被利己觀念所束縛,精神境界也因此得到了極大提高,“真正人的道德”[26]這一精神旨歸逐漸趨于現(xiàn)實。
(五)發(fā)展維度的契合:天下為家到天下為公
從《禮記·禮運》文本看,“大同”與“小康”分別屬于兩種不同的社會模式,二者的首要區(qū)別就在于“道”不同,其中“大同”是孔子所擘畫的理想社會,“小康”則是孔子所希望回歸的現(xiàn)實狀態(tài)。毫無疑問,與“天下為公”的“大同”社會相比,“天下為家”的“小康”屬于低一層級的社會理想,它以個人為本位,立足倫理家庭,強調利益至上,因此在這個社會,私產觀念提升,人們?yōu)榱怂嚼窢?,只能通過禮義來約束私心,協(xié)調社會秩序。但“小康”相較于“大同”是更具有現(xiàn)實性和可行性的,也是實現(xiàn)“大同”的必經環(huán)節(jié)。雖然孔子樣運用唯物史觀來分析“大同”與“小康”,但是他看到了“大同”與“小康”屬于不同的社會階段且具有接續(xù)性和演進性。從唯物史觀的角度來分析,“小康”到“大同”是歷史發(fā)展之必然,但是二者要產生嬗變需要相當長的時間,且需要馬克思主義來補充和完善理論指導,否則只能是一種空想。實現(xiàn)共產主義是馬克思的崇高目標,他構想的共產主義是建立在科學理論基礎之上的,立足現(xiàn)實又超越現(xiàn)實,是歷史發(fā)展之必然。在馬克思看來,實現(xiàn)共產主義需要經過初級階段和高級階段,他在《哥達綱領批判》中指出社會發(fā)展是一個從低級到高級的發(fā)展過程。此外馬克思在《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中指出了實現(xiàn)共產主義的途徑即“使現(xiàn)存世界革命化”,無產階級只有先通過革命的實踐實現(xiàn)無產階級專政,才能在此基礎上消滅資本主義私有制和各種異化現(xiàn)象。綜上可以看出這一目標的實現(xiàn)需要諸多前提條件,只有在資本主義自身的文明優(yōu)越消失殆盡且發(fā)展弊端充分暴露之后才會出現(xiàn),這個過程并非一步之遙,而是需要經歷一個漫長的過渡時間。
當然,孔子稱贊的“天下為公”的大同社會在時間向度上其實是復古的、逆向的,這種“復古”反映了孔子對當下社會的不滿。從孔子的角度來看,可以理解為之前出現(xiàn)過一種“大同”社會A,由于孔子處于亂世之中,所以他渴望回歸到“大同”社會A。但是這一理想離現(xiàn)實太過遙遠,所以他又提出了更具有現(xiàn)實可能的小康社會??鬃拥倪@種構想也啟發(fā)了后人對“大同”的追求,這種追求的目標其實是在實現(xiàn)小康社會的基礎上最終實現(xiàn)的“大同”社會B,也就是馬克思所設想的共產主義。這是對“小康”的發(fā)展和揚棄,順應歷史潮流,而非孔子所向往的復古,這一過程可以通過圖1來理解。
三、大同思想與馬克思主義社會理想相契合的價值旨歸
(一)在雙向互動中推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與大眾化
“大同”思想在中國傳承幾千年,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持久的生命力,對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受社會歷史條件限制,大同思想具有一定的空想性,這與科學社會主義存在本質差別,但蘊含著跨越時空超越國度的價值和魅力。找到“大同”思想與馬克思主義社會理想的契合之處,不僅可以借助“大同”思想的傳統(tǒng)話語體系闡發(fā)和宣傳馬克思主義,還可以深入發(fā)掘“大同”思想的歷史內涵并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將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融合于意識形態(tài)和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使人民大眾更好地領會和踐行馬克思主義,實現(xiàn)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與大眾化,深度融入中國式現(xiàn)代化的建設之中。
(二)在固本培元中實現(xiàn)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現(xiàn)代化
中華文明是人類歷史上唯一沒有中斷并不斷發(fā)展著的文明,在其漫長的發(fā)展過程中一直是以自然經濟為基礎。在當今現(xiàn)代工業(yè)文明的背景下,中華文明亟待進行創(chuàng)造性轉化和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激發(fā)出傳統(tǒng)文化的時代活性和延展韌性,不斷建設發(fā)展中華民族現(xiàn)代文明。從“兩個結合”在普遍與特殊、歷史與當代、理論與實踐、理想與現(xiàn)實等諸維度的視角來分析,中國傳統(tǒng)“大同”思想能夠與馬克思主義理論辯證融合,是中華民族的智慧結晶,是能為全人類做出貢獻的思想資源。將馬克思主義的社會理想與中國傳統(tǒng)“大同”思想有機契合,可謂珠聯(lián)璧合、相得益彰,立足新的時代背景,激發(fā)傳統(tǒng)文化的時代價值,延展傳統(tǒng)文化的發(fā)展空間,煥發(fā)出歷久彌新的永恒魅力。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既是有批判的繼承,又是創(chuàng)造性的賡續(xù),是對中外文明成果的熔鑄。
(三)在“兩個結合”中鑄就中國式現(xiàn)代化的宏偉藍圖
習近平總書記在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研討班開班式上強調:“中國式現(xiàn)代化,深深植根于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體現(xiàn)科學社會主義的先進本質,借鑒吸收一切人類優(yōu)秀文明成果,代表人類文明進步的發(fā)展方向,展現(xiàn)了不同于西方現(xiàn)代化模式的新圖景,是一種全新的人類文明形態(tài)?!保?7]中國式現(xiàn)代化是“大同”思想最新的時代詮釋。中國式現(xiàn)代化是人口規(guī)模巨大的現(xiàn)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xiàn)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xié)調的現(xiàn)代化,走和平發(fā)展之路的現(xiàn)代化,對“天下為公”“以民為本” “協(xié)和萬邦”等理念的繼承和升華。從與馬克思主義社會理想相契合的五個維度來看,“大同”思想為實現(xiàn)中國式現(xiàn)代化提供了文化積淀和價值指引。從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小康”社會這一現(xiàn)實基礎出發(fā),通過不斷發(fā)展和完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實現(xiàn)“天下大同”的人類文明新形態(tài)。
(四)在守正創(chuàng)新中闡釋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歷史擔當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自古以來,中國先賢在對待民族、邦國的關系上,倡導‘協(xié)和萬邦’即和平共處為邦交原則,以‘天下大同’即共同社會理想為追求目標?!保?8]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中國共產黨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將“大同”思想面向更廣大世界擴展,聚焦全人類的命運福祉所提出的宏偉構想,充分體現(xiàn)出文化自信、歷史自信。人類命運共同體體現(xiàn)著“大同”思想的深刻內涵,它的主體指向世界上的所有人,將世界看成一個有機整體,兼顧個人乃至全人類的整體利益,主張人與人、民族與民族、國與國之間休戚與共、唇齒相依,支持各國發(fā)展道路由本國人民自主選擇與確定,以實現(xiàn)包容共生、互利共贏為價值導向,共同走向文明和進步。這深刻體現(xiàn)了“大同”思想“天下為公”的道義情懷、“以民為本”的價值旨歸、“公正平等”的道德理念、“講信修睦”的社會追求。
“大同”思想從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發(fā)展等領域對人們所向往的美好社會進行了描述,體現(xiàn)了古人的美好期望和愿景。盡管“大同”思想所描繪的理想社會在當時難以實現(xiàn),卻深深印入了中國人的精神世界,成為代代相傳的文化印記,歷經數(shù)千年的傳承與發(fā)展?!按笸彼枷胱非竺篮蒙畹膬r值理念不斷與時俱進,天下為公、以民為本、為絕大多數(shù)人謀利益等理想目標也在不斷地被探索和實踐,對中國社會政治思想的發(fā)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中國共產黨以馬克思主義為理論指導,分析社會現(xiàn)實、謀劃未來發(fā)展,對“大同”思想賦予新的時代內涵,從而使“大同”思想在實踐中逐漸趨于現(xiàn)實,擁抱科學,描繪出歷久彌新的當代圖景。
〔參 考 文 獻〕
[1]習近平.在文化傳承發(fā)展座談會上的講話[J].求是,2023(17).
[2]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18.
[3]陳澔注.禮記·禮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248.
[4] [東漢]許慎.湯可敬 撰.說文解字今釋[M].長沙,岳麓書社,1997: 1034.
[5]羅爾綱.太平天國史:第2冊[M].北京:中華書局,1991:9.
[6]康有為.大同書[M].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56:8.
[7]康有為.大同書[M].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56:52.
[8]孫中山全集 (下)[M].北京: 人民出版社,2011: 547.
[9]孫中山全集 (下)[M].北京: 人民出版社,2011:875.
[10]毛澤東早期文稿[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76.
[11]毛澤東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71.
[12]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54.
[13]習近平.攜手建設更加美好的世界——在中國共產黨與世界政黨高層對話會上的主旨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3.
[14][東漢]許慎.湯可敬 撰.說文解字今釋[M].長沙,岳麓書社,1997: 1411.
[15]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5.
[16]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92.
[17]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36.
[18] [德]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184.
[19]李學勤.十三經注疏:禮記正義(標點本)[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659.
[20]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90.
[21]李學勤.十三經注疏:禮記正義(標點本)[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658.
[22]李學勤.十三經注疏:禮記正義(標點本)[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659.
[23]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19.
[24]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3.
[25]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09.
[26]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00.
[27]習近平.在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研討開班儀式上發(fā)表重要講話強調 正確理解和大力推進中國式現(xiàn)代化[N].北京:人民日報,2023-02-08(01).
[28]習近平.領導干部要讀點歷史[N].學習時報,2011-09-08.
〔責任編輯:侯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