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煉
[摘要] 初中化學復習課需要進行高效的課堂提問,本文以“酸的化學性質”復習課為例,課前借“問”巧設情境,為師生互動搭建載體;課中運用多種方式設“問”,培育學生的化學學科素養(yǎng);課后追“問”,設計課堂評價進行反饋,實現(xiàn)復習課教學的提質增效。
[關鍵詞] 初中化學;復習課;情境創(chuàng)設;問題鏈;課堂評價
復習課是化學課中的一種重要課型。長久以來,復習課的內容往往比較陳舊,教學方式比較單一,知識單向傳遞,學生的學習興趣不濃,課堂效率較低。如何設計高質量的化學復習課,進而有效培育學生的化學學科核心素養(yǎng)?筆者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了實踐與探索。
一、課前發(fā)“問”——為課堂增底氣
“問”在課前,就是讓教師找到課堂中與學生互動的最佳載體。真實、生動、直觀且富有啟迪性的學習情境,能夠引發(fā)學生思考,學生對教師創(chuàng)設的情境感興趣,他們就會全身心地投入課堂。教師在如此課堂氣氛中情思涌動,頓生靈感,生發(fā)新問,將學生帶入新的教學情境,學生在交流中讓思維得以提升。
課前,教師可以思考“這個知識點學生已經掌握到什么程度”“我將通過怎樣的方式讓學生將對所學的知識結構化、序列化、系統(tǒng)化”“創(chuàng)設怎樣的情境進行高效教學”等問題。例如,在教學人教版九年級化學下冊“酸的化學性質”復習課時,筆者以學生所熟悉的維生素C泡騰片為主題,利用泡騰片使用時出現(xiàn)大量氣泡為引導,將學生帶進課堂。通過優(yōu)化問題設計,推動課堂進度,完成復習計劃。生活化情境的創(chuàng)設讓課堂氣氛更加活躍,讓學生有參與課堂的體驗感,有獲得新知識、新技能的成就感。
課前的自我發(fā)“問”,是教師深入把握所授知識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有利于教師把握教學重點,用整體視角設計教學目標及活動,將復習課的相關知識結構化、系統(tǒng)化,有助于提高學生的概括能力,進而提升學生的化學素養(yǎng),落實學科育人的目標。
二、課中設“問”——為課堂添靈氣
陶行知先生曾說:“發(fā)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闭n堂中的提問是學生思維訓練的“觸發(fā)器”。初中化學復習課知識點相對零散,如何將零散的知識點穿插連接在一起,讓學生在思考的過程中,提高分析能力,達到化學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目標,筆者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探索。
1.巧設問題鏈,層層追問啟發(fā)
通過設計環(huán)環(huán)相扣、層層遞進的問題鏈,將零散的知識點穿插在一起,有利于激活學生的思維。筆者在執(zhí)教“酸的化學性質”復習課時,首先,以“維生素C泡騰片溶于水后產生的氣體是什么”引入本節(jié)課的話題,引導學生聯(lián)系生活思考,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然后,設計啟發(fā)式問題,如“維生素C泡騰片溶于水后形成的溶液是否呈酸性”,來引導學生復習“酸的化學性質”相關知識。接著,提出“維生素C泡騰片中NaHCO3的含量”問題,旨在幫助學生復習知識點“化學式和化學方程式的計算”并培養(yǎng)學生的實驗設計能力。這樣分層次、由淺入深的提問設計,可以讓學生充分利用所學知識及提供的情境素材來解決問題,這樣既鞏固了舊知,又提高了解決問題的能力。
2.驅動式互動,激活學生思維
蘇聯(lián)教育學家馬赫穆托夫提出了“問題教學”理論,他認為問題能夠激發(fā)學生思考,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驅動式互動還會活躍學生課堂中的思維,促進課堂教學的有效生成。如本節(jié)課中,在判斷維生素C泡騰片水溶液呈酸性時未提供堿,有的學生質疑道:“老師為何不提供堿,與酸反應?”另有學生答道:“因為酸和可溶性堿的反應無明顯現(xiàn)象?!庇忠晃粚W生爭辯說:“有石蕊指示劑就能證明酸和堿發(fā)生了反應?!鄙g的互動有效地解決了“利用指示劑判斷酸堿中和反應的發(fā)生”這一教學難點。此時,化學學科的“迭代性”特性得到彰顯,即化學學習過程中一輪探究活動的結束可以觸發(fā)另一輪探究活動的開始,而非一蹴而就。驅動式互動以問題作為教學的開始環(huán)節(jié),引導學生利用已經掌握的知識進行質疑互動,不斷辨析新生成的問題,在主動探索中解決問題。
3.遷移式提問,化陌生為熟悉
課堂中“問”的設計還可以進行遷移。例如,在“酸的化學性質”復習課上,探究第三個問題后設問“通過實驗探究定量分析物質組成或含量,如何讓結果更準確”,引導學生在原有實驗裝置的基礎上改進實驗,重點思考“如何排除裝置內空氣的二氧化碳干擾”“如何使生成的二氧化碳能被全部測量”。學生通過小組討論改進方案,再動手操作實驗來完成此項學習任務。值得注意的是,教師在這項教學環(huán)節(jié)中有意識地讓學生將認識視角進行遷移,引導學生解決陌生情境下的真實問題,以此提高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
可見,化學復習課中的鏈式“問”、驅動式“問”、遷移式“問”,是為化學課堂上體現(xiàn)學科特色、落實學科核心素養(yǎng)而服務的。“問”在課中,為復習課添靈氣。
三、課后追“問”——為課堂注“睿”氣
陶行知先生曾說:“人力勝天工,只在每事問。”對于教師,要問自己如何全面、客觀地評價學生在本段學習任務中的學習效果,如何開展符合核心素養(yǎng)導向的評價,如何設計常規(guī)的書面作業(yè),如何結合社會熱點開展實驗教學等,從而真正落實核心素養(yǎng)的培育。
筆者在完成“酸的化學性質”教學任務后,引導學生及時歸納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同時,布置新的學習任務:模仿先前利用維生素C泡騰片的溶液探究酸的化學性質這一實驗設計,分成若干小組,完成利用松花蛋粉的成分分析探究堿的化學性質,以此判斷學生的課堂收獲及核心素養(yǎng)的培育情況,為教學改進提供依據(jù)。
學習評價貫穿于學生學習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中,“問”已滲透于課前和課中。具體實施有多種方式,就日常的過程性評價而言,可以通過匯總分析學生的課堂作業(yè)、實驗探究效果、課后作業(yè)、階段性測試等途徑完成。傳統(tǒng)的應試教育觀念下,學習評價更側重階段學業(yè)質量評價,以紙筆測試為主。為有效落實培育學生的化學學科素養(yǎng),教師需“問”自己:如何優(yōu)化階段性評價?試題類型、問題難度等如何與本階段的能力進階保持一致?最終,改進終結性評價,探索核心素養(yǎng)立意的命題,重視評價學生的化學觀念、科學思維等,落實“教—學—評”一體化,實現(xiàn)課堂教學從純粹掌握知識到培育學科素養(yǎng)的轉變。通過“問”的學習評價,為課堂注“睿”氣。
陶行知先生對“問”的理解體現(xiàn)在問的意義、問的價值、問的內容與方法上。在教學過程中需要教師主動思考,智慧地“問”就是教師思考的結果。課前把握學情,精心設計學習內容,關注學科知識的融合,明確復習重點和策略;課中聚焦教學方式,進行多樣化地互動交流;課后積極反思,有效提升,以一系列策略來培育學生的化學學科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胡曉風,金成林,張行可,吳琴南.陶行知教育文集[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