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立足“自然”理念,從“自然”的形象與意境、“自然”的人生態(tài)度、“自然”的語言風格三個層面開展對《歸園田居(其一)》的深度教學,在單元視域下結(jié)合群文閱讀教學策略,挖掘詩歌的廣度、深度,探尋其與其他詩歌的關(guān)聯(lián)度,幫助學生深入領(lǐng)悟陶淵明獨特的藝術(shù)創(chuàng)造和人生境界,深刻認識作品的價值,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
關(guān)鍵詞:《歸園田居(其一)》;陶淵明“自然”理念;單元視域;深度教學
《歸園田居》是陶淵明的組詩作品?!稓w園田居(其一)》被收錄在統(tǒng)編版高中語文必修(上)的第三單元,詩歌從對官場生活的強烈厭倦到對田園生活的美好謳歌,流露出作者如釋重負、悠然自得的喜悅之情。朱光潛先生說:“淵明全是自然本色,天衣無縫,到藝術(shù)極境而使人忘其為藝術(shù)?!边@對陶淵明的人格和陶詩境界給予了高度評價?!稓w園田居(其一)》恰如其言,充分體現(xiàn)了陶淵明的“自然”理念。因此,筆者將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點聚焦于對“自然”理念的把握上,從探討“自然”的內(nèi)涵入手,基于“自然”理念開展深度教學,并立足單元視域,結(jié)合群文閱讀教學策略,引導學生深入理解詩人獨特的藝術(shù)創(chuàng)造和生命境界。
一、陶淵明的“自然”理念
“自然”是老莊自然之道的本質(zhì)。學術(shù)界對老莊“自然”的解讀基本有兩點:一是指本來如此、自然而然;二是指自然界、大自然。老莊認為,“自然”是事物自身的本然,貫穿于萬事萬物中,無論天、地、人還是其他生物,都要順應其本來的方式去生活;同時人與自然息息相通,人是自然的一“物”。陶淵明雖然從小受儒家思想熏陶,但其生長在長期“習尚老莊”的東晉末年,心靈中留下了“崇尚自然”的烙印。加之東晉末年社會動蕩不安,對現(xiàn)實的失望不滿使他愈發(fā)向往自然樸素的生活,追求內(nèi)心的平靜自由,形成了強烈的“自然”理念。
陶淵明的“自然”理念主要包含兩方面:一是本真與樸素,強調(diào)追求本性的純粹,超脫塵世的虛華;二是回歸大自然,強調(diào)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特別是棄彭澤令后,陶淵明開啟了22年的躬耕生活,與自然更親近,將自然和心靈聯(lián)系在一起,“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云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展現(xiàn)自然的純美、寧靜與樸素,表達對本真生活方式的喜愛,對超然物外境界的推崇。
二、基于陶淵明“自然”理念的深度教學
深度教學是一種基于核心素養(yǎng)的教學。郭元祥教授認為,教學須建立在“充分的知識廣度”“充分的知識深度”“充分的知識關(guān)聯(lián)度”的基礎(chǔ)上,讓學生真正獲得知識的發(fā)展價值。為此,筆者從“自然”的興象與意境、“自然”的人生態(tài)度、“自然”的語言風格三個層面挖掘詩歌教學的廣度、深度與關(guān)聯(lián)度,打通意境、情感、語言之間的邏輯關(guān)系,引導學生展開深層、深刻、深度學習。
(一)探究“自然”的興象與意境
歷代評論家對陶淵明的詩作推崇備至,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在于陶詩的形象具有“興象”的突出特征。“興象”為唐人殷璠所提出,指的是詩人的情感、精神對物象的統(tǒng)攝,使之蘊含超出其本身的更為深遠的意旨,使之和詩人心靈的顫動融為一體。
1.品味尋常平淡的田園景物,把握“興象”的意蘊?!稓w園田居(其一)》描繪了諸多田園景物,如南野、草屋、榆柳、桃李、遠村、墟煙、狗吠、雞鳴等。初讀似乎沒什么特別之感,無不是田園中再尋常不過的事物。然而,如“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詩人并未對樹木的生長狀態(tài)加以細致描摹,只是用白描手法平直地陳述其位置,反而使這些樹木脫離了常見的意味。再聯(lián)系時代背景,這是詩人憤然辭官的第二年,看到田野、草屋、樹木一如往昔,宛如老友般靜待其歸來,親切感怎會不油然而生?所以,平淡的形象因詩人天真喜悅的心境被賦予了不一樣的意蘊而成為“興象”,與詩人自然的性情完美融合于一處,隨情感搖曳而靈動。
2.感悟?qū)庫o自在的田園生活,理解意境的“自然”。詩中的田園景物不但常見熟悉,而且無不以自己本來的面貌存在?!皶釙徇h人村,依依墟里煙”,村落迷蒙、炊煙裊裊,一派寧靜安詳,不為俗世所擾;“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皆是雞犬本色,純是天性使然。“描寫對象的非選擇性使得這些景物從被凝視、被把玩的境地中解脫出來,回歸到自然的狀態(tài)?!痹娙送瑯訜o比愜意,“戶庭無塵雜,虛室有余閑”,一“無”一“有”鮮明對立,摒棄的是俗世的功名利祿之心,留下的是和田園生活相得益彰的虛空安閑與順心自由。詩歌從田園景物、田園生活,到詩人心境,意境渾融一體,自然和諧,天衣無縫。
(二)探究“自然”的人生態(tài)度
陶淵明遵循老莊的自然之道,視自己為自然的一“物”,以平等的姿態(tài)看待萬物生靈,持守本心與自由,全身心地融入天地間,真正領(lǐng)悟到了人生的意趣。
1.著眼“性本愛丘山”,解讀“自然”的天性。陶淵明的“自然”本色在年輕時便已扎根。“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他自述青年時代就有不能適應世俗的氣質(zhì),官場中鉆營取巧的本領(lǐng)從未學會,卻與淳樸的鄉(xiāng)村、寧靜的自然有一種內(nèi)在的共通之處。世俗對作者而言如同束縛本性的“塵網(wǎng)”與“樊籠”,自己則是“羈鳥”與“池魚”,急于掙脫束縛。田園的優(yōu)美風光,農(nóng)村的靜謐安閑,無不給作者以詩意的享受和心靈的安頓,“微雨從東來,好風與之俱”“平疇交遠風,良苗亦懷新”“眾鳥欣有托,吾亦愛吾廬”……這些詩句洋溢著情趣,訴說著物我兩忘的妙諦。陶淵明“愛丘山”的天性正是與其遵循本真、順應自然的理念相契合。
2.挖掘“守拙”的本質(zhì),理解“自然”的內(nèi)核。“守拙歸田園”也是“自然”本色?!笆刈尽彼坪醣砻髯陨韴允赜拮镜谋拘?,實則不然。陶淵明對“拙”情有獨鐘,“人事固以拙”“性剛才拙,與物多忤”“叩門拙言辭”……“拙”與當時官場之“巧”(機巧)相對,“守拙”就是不學巧偽,不爭名利,不被世俗扭曲,不受外物役使?!笆刈尽睂τ谥袊鴤鹘y(tǒng)文人來講是一種極其可貴的精神,它沉淀出的是修身正心、君子固窮的儒家道德觀念。正如《中國美學十五講》中所言:“陶淵明不僅以其詩垂范后世,而且也以他的人格風標衣被百世,這并不在于他選擇了退隱,不為官,而在于他樹立了一種本然樸素的精神風范?!薄氨救粯闼亍本褪浅质乇菊妫非笞匀?。
(三)探究“自然”的語言風格
蘇軾評價陶淵明的詩“質(zhì)而實綺,癯而實腴”。可以說,陶淵明開拓了一種簡樸之美,“晨興理荒穢,戴月荷鋤歸”“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然而,陶詩的簡樸平淡絕不意味簡單膚淺。就像“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蘊含著樸素深刻的人生哲學,返璞歸真的生命意味。
1.品味樸素而意蘊深厚的語言風格。鐘嶸在《詩品》中評價陶詩:“文體省凈,殆無長語。”《歸園田居(其一)》的語言自然質(zhì)樸,干凈簡潔,不事雕琢?!胺秸喈€,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卑酌枵宫F(xiàn)田園環(huán)境,飽含自得滿足?!熬迷诜\里,復得返自然”是感情的自然流露。就如“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飲酒》其五),這里有自然和人生的真諦,詩人剛剛想說,卻馬上把話語全部忘記了,連語言表達的壓力都沒有了。然而,詩歌語淡而味腴,意蘊醇厚而雋永,“誤落塵網(wǎng)中,一去三十年?!痹娙讼駥σ晃磺檎x深厚的老友嘆息:“哎,這一別就是三十年??!”心中無限感慨,無限遺憾,寫來卻含而不露。
2.理解情感、內(nèi)容與語言相統(tǒng)一的藝術(shù)。劉勰曾說:“情者文之經(jīng);辭者理之緯。經(jīng)正而后緯成,理定而后辭暢?!辈还芪恼禄蛟姼?,情感與語言相輔相成,形成質(zhì)文統(tǒng)一的完美藝術(shù)。陶詩已然達到了這種境界。從西晉到東晉,詩壇上盛行華美綺靡之風,陶淵明卻自成一派,這是其遵循本真的理念與淡泊超脫的心境使然。詩人早已超越世俗的功利得失,與天地自然融為一體。因此,如果文字上刻意了,就違背其“自然”的本心了。回看《歸園田居(其一)》,詩中展現(xiàn)了田園環(huán)境的自然、田園生活的自然、詩人本性的自然,且都由毫無矯飾、樸素自然的語言悠然流淌而出,從而實現(xiàn)了意境、情感與語言表達的統(tǒng)一契合,使詩歌具有很強的感染力與表現(xiàn)力。
三、立足單元視域,突破對陶淵明“自然”理念的理解
新課標要求以“語文學習任務(wù)群”組織學習活動,整合學習情境、學習內(nèi)容、學習資源等相關(guān)要素。大單元教學就是將一個單元的教學任務(wù)視為一個整體,將一課之內(nèi)的篇目或一個單元之內(nèi)的文章建構(gòu)成一個較為完整的學習系統(tǒng),使教學更深入完整。
(一)關(guān)注一課之內(nèi),探究魏晉詩歌深處的“人的覺醒”
李澤厚在《魏晉風度:人的主題》中說,從東漢末年到魏晉,新的世界觀人生觀和文藝的基本特征就是人的覺醒。聯(lián)系曹操《短歌行》,“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直接抒發(fā)生命短促、人生無常的喟嘆,表面看來是個體在亂世中的無力感,深藏的恰恰是對生命強烈的欲求與留戀?!八鼈冋菍υ瓉碚紦?jù)統(tǒng)治地位的奴隸制意識形態(tài)——從經(jīng)術(shù)到宿命……的懷疑和否定基礎(chǔ)上產(chǎn)生出來的。正是對外在權(quán)威的懷疑和否定,才有內(nèi)在人格的覺醒和追求。”再者,“天下歸心”的政治理想是對個人意志與力量的極大肯定,是個體與社會碰撞抗爭發(fā)出的堅定心聲,是曹操所代表的無數(shù)躊躇滿志的士大夫的群像,這種積極向上的情感也是個體生命意識覺醒的表現(xiàn)。同樣,陶淵明在認清外部現(xiàn)實與內(nèi)在理念的對立后,最終選擇遵循“自然”之道。人的覺醒在內(nèi)的追求與在外的否定中,在對舊價值、舊信仰的破壞與對抗中產(chǎn)生。正是對個體生命的重新審視,使魏晉時期的文學顯示出強烈的主體性色彩。
(二)著眼單元整體,探究其“自然”理念對后世的影響
陶淵明在后世的影響力遠遠超過生前,尤其到了北宋,蘇軾歷經(jīng)宦海浮沉后更是對陶淵明的精神氣質(zhì)與偉大人格推崇備至。蘇軾曾說:“然吾于淵明,豈獨好其詩也哉?如其為人,實有感焉。……欲以晚節(jié)師范其萬一也。”本單元收錄了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尾句“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流露出詩人對生命無常的感慨,更是詩人對人生本質(zhì)的深刻認識,契合莊子“齊物論”的思想。一切事物歸根到底都是相同的,沒有高低、貴賤、好壞之別,而在祭奠萬古明月的這一手勢中,蘊藏著蘇軾的自解自慰,不汲汲于虛浮的功名,不以死生禍福動其心,一切都隨順自然,這是陶淵明“縱浪大化中,不憂亦不懼”的人生態(tài)度,也是其“自然”的理念。
綜上所述,執(zhí)教《歸園田居(其一)》一詩;可立足陶淵明的“自然”理念,從“自然”的興象與意境、“自然”的人生態(tài)度、“自然”的語言風格展開深度教學。在單元視域下結(jié)合群文閱讀教學策略,挖掘詩歌教學的廣度、深度,并探尋其與其他詩歌的關(guān)聯(lián)度,幫助學生深入領(lǐng)悟陶淵明獨特的藝術(shù)創(chuàng)造和人生境界,深刻認識作品的價值,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朱光潛.詩論[M].北京:三聯(lián)出版社,1998.
[2]潘暢,胡立新.陶淵明詩文蘊含的三種“自然”[J].文學教育,2023(3).
[3]朱良志.中國美學十五講[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作者簡介:柳利萍(1984— ),女,上海市華東模范中學高級教師,主研方向為高中古詩文閱讀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