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娜
【摘要】《奧勃洛摩夫》是19世紀俄國批判現(xiàn)實主義作家岡察洛夫的代表作之一,是三部曲中最優(yōu)秀的一部,小說一經(jīng)問世,就引起了整個俄國社會的巨大反響,小說塑造的主人公奧勃洛摩夫是19世紀俄國文壇最后一位“多余人”形象,其所形成的奧勃洛摩夫性格更是懶惰停滯、因循守舊及耽于幻想的代名詞。奧勃洛摩夫形象不僅代表了19世紀俄國貴族地主的衰敗,也是俄國腐朽的農(nóng)奴制開始走向滅亡的標志,同時,是俄國民族性格中的典型。本文試圖分析奧勃洛摩夫形象及奧勃洛莫夫性格,探究其形成原因,挖掘社會現(xiàn)實意義和超時代意義,引發(fā)當代讀者對奧勃洛摩夫形象及其性格的當代意義的深思。
【關鍵詞】奧勃洛莫夫形象;奧勃洛摩夫性格;形成原因;意義
【中圖分類號】I512?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4)19-0016-04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19.005
一、引言
《奧勃洛摩夫》是伊萬·亞歷山德羅維奇·岡察洛夫所作的第二部長篇小說,于1859年首次發(fā)表①。小說一經(jīng)發(fā)表,就轟動了整個俄國文壇,許多文學評論家紛紛對其做出回應,其中最為著名且對這部小說的批判意義最大的是文學批評家杜勃羅留波夫同年所發(fā)表的一篇評論文章《什么是奧勃洛摩夫性格》②,對奧勃洛摩夫性格進行了深入的分析與探究。他在文章中評價道:“在奧勃洛摩夫這個典型中,在整個的奧勃洛摩夫性格中,我們看到了一種比出于強大才能之手的成功作品更要巨大的東西;我們發(fā)現(xiàn)了這是俄羅斯生活的產(chǎn)物,這是時代的征兆?!?③我們在小說中能充分地感受到這一點,作者岡察洛夫通過對主人公奧勃洛摩夫生活環(huán)境、行為舉止、外貌神態(tài)、心理活動及語言等具體而細微的描寫以及與其他人物形象如希托爾茨、奧爾迦的對比,成功地塑造了怠惰冷漠、萎靡不振及害怕變革的奧勃洛摩夫形象及其性格特征,但作者對這種性格特征持批判的態(tài)度,通過對這種性格的揭露,表達了對腐朽沒落的俄國農(nóng)奴制社會的強烈的反對。
而奧勃洛摩夫形象及其性格不僅是19世紀沙皇統(tǒng)治下的俄國農(nóng)奴制社會中俄國貴族地主的典型代表,而且存在于當今社會,因此,對奧勃洛摩夫形象及其性格進行相關研究具有重大的意義,能夠引發(fā)當代人們對此類性格的深思,啟示人們警惕這種性格所帶來的危害,最大程度地減少不利影響。查閱近些年的文獻資料可知,國內(nèi)外學者對奧勃洛摩夫形象及其性格形成的原因及意義的研究并不多,主要將導致奧勃洛摩夫形象及其性格的原因歸結為俄國農(nóng)奴制的產(chǎn)物。本文則試圖在文本細讀的基礎上分析奧勃洛摩夫形象,揭示其性格的含義,從多角度探究奧勃洛摩夫形象及其性格形成的原因,挖掘其重要意義,促使人們進行反思。
二、奧勃洛摩夫形象及其性格的含義
在長篇小說《奧勃洛摩夫》中,作者岡察洛夫通過運用多種描寫方法,如環(huán)境描寫、肖像描寫、動作描寫、語言描寫等,真實地展現(xiàn)了小說中主人公的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傮w而言,奧勃洛摩夫是一個性格善良但消極怠惰、缺乏行動能力、膽小懦弱、害怕生活的俄國農(nóng)奴制社會的“多余人”形象,其引申出來的“奧勃洛摩夫性格”也就成為沉悶慵懶,無所事事、沉迷于幻想的代名詞。
在小說的第一部中,通過對奧勃洛摩夫生活環(huán)境、肖像、神態(tài)心理、動作等具體細致的描寫,生動形象地將奧勃洛摩夫懶惰、萎靡頹廢、毫無生機的生活狀態(tài)呈現(xiàn)在讀者面前。小說開篇第一章中“他的身體,就那過分蒼白毫無光澤的脖子、兩只肥胖的小手以及軟綿綿的肩膀來說,都顯得缺乏男子氣概” ④。這是奧勃洛摩夫的外貌描寫,從其肥胖的體態(tài)以及蒼白的臉色來看,可以推測出他是一位缺乏運動和朝氣的人,之后,對其生活狀態(tài)的敘述印證了猜想,“呆在家里的時候——他差不多老呆在家里——他總是躺著,而且經(jīng)常躺在我們此刻看到他的這間屋子里,這間屋子,他既當作臥室,又當作書齋和客廳” ⑤。這是主人公日常生活的描寫,從他總是呆在家里,寧愿躺在床上,也不愿外出活動的狀態(tài)中,可以看出奧勃洛摩夫是一個消極懶惰,生活毫無生氣的人,這一性格特征也可以從居住的環(huán)境中得以證實,“四壁上畫幅的周圍,花彩似的掛著灰塵蓬蓬的蜘蛛網(wǎng);鏡子呢,已照不出東西,倒可以當作計事牌,在灰塵上面記錄記錄事情來幫助記憶。地毯上都是污漬……盤子里總有一枚鹽皿和一塊啃光的骨頭” ⑥。以上是對奧勃洛摩夫所居住屋子環(huán)境的描寫,從側(cè)面反映出奧勃洛摩夫的慵懶,即使生活在雜亂的環(huán)境中,也不愿動手收拾屋子,改善臟亂的生活環(huán)境。
同時,奧勃洛摩夫是“思想上的巨人,行動上的矮子”,缺少實際行動能力,害怕變革,還是一個冷漠的人,對任何事情都漠不關心。正如書中所述“然而主人對于自己書齋的布置,竟如此漠不關心,仿佛用眼睛在問:‘誰將這些東西搬到這里擺起來的?” ⑦從中可以看出奧勃洛摩夫?qū)ψ约旱募耶a(chǎn)是漠然的,只想要過無憂無慮的生活,不希望任何瑣事打破平靜安定的生活模式。至此,讀者能充分地感受到奧勃洛摩夫是一個過著寄生蟲式生活的人,其精神是空虛的。在愛情方面,奧勃洛摩夫是一個利己主義者。在戀愛期間,奧勃洛摩夫只是想更多地享受奧爾迦崇拜的目光,追求愛情帶來的滿足感,并不是真正地設身處地地為奧爾迦著想,從他向奧爾迦表白后,“焦急地”等待著奧爾迦的反應,自以為奧爾迦會表現(xiàn)激動的情節(jié)中反映出這一點,比如書中一段表白后奧勃洛摩夫的心理描寫,“她的眼睛里有沒有眼淚?奧勃洛摩夫想” ⑧。通過其心理活動的描寫,表現(xiàn)出奧勃洛摩夫的自私自利,認為所有人都應為他的一句話而感激涕零。
但奧勃洛摩夫并不是一個完全負面的人物形象,他的本性是善良淳樸的,為人正直,品德高尚,心靈純潔,不愿與世俗同流合污,正如他的朋友對他所做的評價,“他的心靈永遠是潔凈的、明朗的、正直的……這是一顆水晶石般透明的心。這樣的人不多,很少遇見,他們是蕓蕓眾生中的精華……我認識許多品格高尚的人,但是我從未遇見過心地比他純潔、光明、樸實的人” ⑨。同時,他舉止文雅,心思細膩,懂得愛,奧爾迦和房東太太普希尼欽娜深深為其吸引。綜上所述,奧勃洛摩夫形象是具有雙重性的,遠不是用最后一個“多余人”形象就可以完全概括的,而是特定時代語境中知識分子個體矛盾、游移心態(tài)的表面特征,更是岡察洛夫?qū)Χ韲F(xiàn)代性問題長期思考的過渡性成果。⑩奧勃洛摩夫性格事實上并不只是奧勃洛摩夫的個人性格特征,它代表了俄羅斯民族典型性格之一。因此,應從正反兩面對奧勃洛摩夫形象及其性格進行分析和評價,需要辯證地看待奧勃洛摩夫形象及其性格。
三、奧勃洛摩夫形象及其性格形成的原因
奧勃洛摩夫形象及其性格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與俄國當時的社會環(huán)境密切相關。當時俄國社會是處于1861年農(nóng)奴制改革前夕,農(nóng)奴制逐漸瓦解,資本主義工業(yè)快速發(fā)展,但因傳統(tǒng)的農(nóng)業(yè)經(jīng)濟生產(chǎn)模式以及落后的生產(chǎn)技術,資本主義經(jīng)濟發(fā)展整體上仍落后于西歐,同時,西歐的理性主義和啟蒙思想于19世紀逐步傳入俄國,不斷沖擊著俄國傳統(tǒng)的宗法制倫理意識,在二者的影響下,舊式的貴族地主因逐漸落后于時代而被社會拋棄。?而小說中奧勃洛摩夫形象及其性格正是俄國封建農(nóng)奴制背景下的產(chǎn)物。杜勃羅留波夫也曾視奧勃洛摩夫性格為農(nóng)奴制的心理后果,農(nóng)奴制度對俄國貴族群體所造成的影響是巨大的。?小說的主人公奧勃洛摩夫恰是其中一位典型的代表。
其次,奧勃洛摩夫自身的生活環(huán)境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其性格的形成。在“奧勃洛摩夫的夢”這一章節(jié)中,作者通過具體細致的環(huán)境描寫,將奧勃洛摩夫從小的生活環(huán)境全面地呈現(xiàn)在讀者的面前。奧勃洛摩夫的家鄉(xiāng)是奧勃洛摩夫卡,這是一個遠離城市的村莊,這里的人們過著平靜安穩(wěn)、互不打擾、遠離社交的生活,他們消息閉塞,很少有人真正出過遠門,也毫不關心外部世界所發(fā)生的事情,人人都是懶惰成性,每天最大的事情就是吃飯和睡覺,正如書中所描述的那樣,吃過午飯后,大家都去午睡了,“室內(nèi)也是一片死一樣的寂靜。到大家的午睡時間了……大家都一個挨一個躺著,長凳上也是,地板上也是,過道里也是” ?。而主人公從小生活在父母的寵愛中,沒有受過任何的苦難,連穿衣、吃飯都不用自己動手,甚至玩耍都會由保姆全程跟著,一遇到類似爬扶梯等危險的事情,立刻就會有人阻止他,生怕受傷,但事實上,處于兒童時期的奧勃洛摩夫的性格是比較好動,對一切事情都充滿著好奇,擁有很強的求知欲,善于觀察他人,頭腦敏銳,同時,愿意自己動手去做事,然而,由于父母的過分寵溺,不僅徹底消滅了小奧勃洛摩夫的好奇心,也使其逐漸喪失行動能力,害怕生活中所遇到的困難,變得膽小懦弱,喜歡聽保姆虛構的童話故事或是各種傳說,開始整日幻想,希望自己的生活能和童話一樣。透過作者對奧勃洛摩夫生長社會環(huán)境以及家庭環(huán)境的形象描寫,我們能夠體會到周圍環(huán)境對奧勃洛摩夫潛移默化的影響,促使奧勃洛摩夫性格的形成。之后,俄國獨特的自然地理環(huán)境對奧勃洛摩夫形象及其性格的形成產(chǎn)生了一定的影響。俄國國土面積遼闊,土地肥沃,自然資源豐富,擁有一望無際的草原,這一自然地理環(huán)境促使了俄國人對自由和遠方的無限向往,也使他們具有寬廣的胸襟,不拘泥各種形式的限制。?小說開頭對奧勃洛摩夫的神態(tài)描寫印證了這一點,“思緒像只自由的小鳥一樣在臉上飛來飛去,在眼睛里飛舞,棲息在半張開的嘴唇上,躲藏在額頭的褶皺里,然后就完全消失,滿臉流露出一種無憂無慮的平靜的光彩……” ?通過描寫奧勃洛摩夫的神態(tài),表現(xiàn)了其對遠方的向往以及超脫的心態(tài)。
最后,與作者岡察洛夫自身的經(jīng)歷及創(chuàng)作思想有關。作者童年的生活環(huán)境和奧勃洛摩夫相似,在閉塞、平靜、無憂無慮的宗法制地主莊園中度過童年時期,其祖父是帶軍職的貴族,父母親都是當?shù)赜忻纳倘?,這些都成了日后創(chuàng)作的重要來源。在開始文學寫作后,始終堅持現(xiàn)實主義創(chuàng)作原則,強調(diào)小說創(chuàng)作的真實性,注重典型人物形象的塑造,揭示典型形象與周圍環(huán)境的關系,表明二者是如何相互作用的。奧勃洛摩夫形象及其性格的塑造正是作者的創(chuàng)作理論用于實踐的強有力的例證,奧勃洛摩夫形象鮮明地反映了地主階級和封建農(nóng)奴制走向滅亡的時代特征,而所處的時代和生活環(huán)境又促使了“奧勃洛摩夫性格”的形成。?
四、奧勃洛摩夫形象及其性格的實質(zhì)
在小說《奧勃洛摩夫》中,除了對主人公奧勃洛摩夫進行了詳盡而細致的描寫外,作者岡察洛夫還塑造了另一位性格鮮明的人物形象,即希托爾茲,通過希托爾茲與奧勃洛摩夫二者人格的對比,深刻地揭示了“奧勃洛摩夫性格”的實質(zhì),其實質(zhì)反映的則是農(nóng)奴制度必將走向滅亡,表明了奧勃洛摩夫性格是農(nóng)奴制社會背景下典型的人格代表,是農(nóng)奴制度、文化和教育的綜合體。奧勃洛摩夫一生追求安穩(wěn)和享樂,他懶惰守舊,害怕變革,自我封閉,不愿與外界交往,對待任何事情都持冷漠的態(tài)度,鄙視勞動,不懂得勞動的意義,和奧勃洛摩夫卡的人們一樣,“把生活理解為僅僅是安靜和無為的理想”。即使希托爾茲想方設法來改變奧勃洛摩夫的懶惰,但是奧勃洛摩夫自身卻是安于現(xiàn)狀,而希托爾茲與老氣橫秋的奧勃洛摩夫形成了強烈的對比,一出場,就是一副生機勃勃、充分活力的模樣,他目標明確,堅定勇敢,積極進取,切實能干,善于創(chuàng)新,勤奮勞作,把勞動看作是生活的內(nèi)容和目的,不以追求金錢為宗旨。生活只是為了勞動本身,勞動是生活的形式、內(nèi)容、要素與目的。?事實上,希托爾茲的性格特征其實是資本主義制度下“新人”形象的映照,而岡察洛夫心目中的理想“新人”正與其相符,作者意圖通過運用對比的描寫手法,以希托爾茲為對照,旨在批判和反思19世紀中葉俄國農(nóng)奴制社會背景下所存在的“奧勃洛摩夫性格”,揭示出俄國農(nóng)奴制對人的異化和對社會政治、經(jīng)濟、文化和思想觀念發(fā)展的阻礙,體現(xiàn)了作者對農(nóng)奴制的批判和否定。
五、結語
通過以上關于奧勃洛摩夫形象及其性格的分析,可知奧勃洛摩夫形象及其性格的意義是重大的,超越時間和空間,它不僅在19世紀俄國文壇上占據(jù)重要位置,而且在其他國家的文學作品也能發(fā)現(xiàn)相似的人物形象及其性格,如土耳其作家尤瑟夫·阿提岡于1959年發(fā)表的長篇小說《游蕩者》中主人公C.的形象。?同時,能夠引發(fā)人們對當今社會存在的奧勃洛摩夫形象及其性格的思考。盡管奧勃洛摩夫性格有積極的一面,但仍需時刻警惕其所帶來的消極影響,克服懶惰、耽于幻想等負面因素,不斷反思自身,正視自身所存在的問題并及時改正,使之成為更好的自己!
注釋:
①任子峰:《俄國小說史》,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第230頁。
②Загвозкина О.В.:《Концепт русскойнациональнойк ультуры 〈Обловщина〉 и его структура》,《Балтийкий гуманитарный журнал》2020年第30期,第228頁。
③劉雅悅:《塵世與彼岸的抉擇——再解“奧勃洛莫夫性格”》,《中國俄語教學》2018年第3期,第59頁。
④岡察洛夫著,齊蜀夫譯:《奧勃洛摩夫》,上海譯文出版社1979年版,第3頁。
⑤岡察洛夫著,齊蜀夫譯:《奧勃洛摩夫》,上海譯文出版社1979年版,第4頁。
⑥岡察洛夫著,齊蜀夫譯:《奧勃洛摩夫》,上海譯文出版社1979年版,第4-5頁。
⑦岡察洛夫著,齊蜀夫譯:《奧勃洛摩夫》,上海譯文出版社1979年版,第4頁。
⑧岡察洛夫著,齊蜀夫譯:《奧勃洛摩夫》,上海譯文出版社1979年版,第383頁。
⑨劉延玲:《傷奧勃洛莫夫》,《中國德育》2016年第9期,第74頁。
⑩孔朝暉、王曉倩:《“奧勃洛摩夫性格”的序曲:〈平凡的故事〉中的現(xiàn)代性批判》,《俄羅斯文藝》2020年第2期,第80-81頁。
?劉良辰:《做一個“完整的人”—— “奧勃洛莫夫性格”的當代解讀》,《外國文學動態(tài)研究》2022年第6期,第42-43頁。
?Загвозкина О.В.:《Концепт русскойнациональной культуры 〈Обловщина〉 и его структура》,《Балтийкий гуманитарный журнал》2020年第30期,第228頁。
?岡察洛夫著,齊蜀夫譯:《奧勃洛摩夫》,上海譯文出版社1979年版,第143頁。
?王麗春:《論地理因素對俄羅斯民族性格的影響》,《西伯利亞研究》2013年第5期,第44-47頁。
?Гончаров И.А:《Обломов》,1998年5月8日。
?趙敏:《岡察洛夫長篇小說三部曲中的“奧勃洛摩夫”形象研究》,湖南師范大學2016年碩士學位論文,第57-58頁。
?任子峰:《俄國小說史》,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第223-224頁。
?郝麗娜:《論奧勃洛摩夫性格成因》,《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13年第3期,第202頁。
?Еткин Г.Б.:《Персонажи турецкой литературы схожие с Обломовым》,《Studia Humanitatis》2022年第2期,第1-11頁。
參考文獻:
[1]Аихоманов И.В.Восточный халат Ильи Ильича Обломова и метафизика ?Обломовщинна?[J].Идеи и Идеалы,2018,(37):152-166.
[2]ГончаровИ.А.Обломов[DB/OL].1998-05-8.
[3]Еткин Г.Б.Персонажи турецкой литературы схожие с Обломовым[J].Studia Humanitatis,2022,(2):1-11.
[4]Загвозкина О.В.Концепт русской национальной культуры ?Обловщина? и его структура[J].Балтийкий гуманитарный журнал,2020,(30):227-231.
[5]岡察洛夫.奧勃洛摩夫[M].齊蜀夫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79.
[6]孔朝暉,王曉倩.“奧勃洛摩夫性格”的序曲:《平凡的故事》中的現(xiàn)代性批判[J].俄羅斯文藝,2020,(2):80-88.
[7]劉良辰.做一個“完整的人” —— “奧勃洛莫夫性格”的當代解讀[J].外國文學動態(tài)研究,2022,(6):41-48.
[8]劉雅悅.塵世與彼岸的抉擇——再解“奧勃洛莫夫性格”[J].中國俄語教學,2018,(3):59-67.
[9]劉延玲.傷奧勃洛莫夫[J].中國德育,2016,(9):72-74.
[10]任子峰.俄國小說史[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11]王麗春.論地理因素對俄羅斯民族性格的影響[J].西伯利亞研究,2013,(5):44-47.
[12]趙敏.岡察洛夫長篇小說三部曲中的“奧勃洛摩夫”形象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6:57-58.
[13]郝麗娜.論奧勃洛摩夫性格成因[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13,(3):20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