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唐代女性服飾考略

2016-11-18 16:44楊哲興
藝術(shù)科技 2016年9期
關(guān)鍵詞:唐代形成原因女性

摘 要:有唐一代,中國傳統(tǒng)文化處在一個繁盛向前的階段,女性服飾文化是其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展現(xiàn)其所屬時代的特征。唐代女性服飾包括服裝、佩飾、妝飾幾大部分。各有內(nèi)容、特點。女性服飾的形成有各方面的原因,如社會氛圍、民族融合等。

關(guān)鍵詞:唐代;女性;服飾;形成原因

0 前言

唐代是我國歷史上一個燦爛輝煌的時代,疆域廣闊,經(jīng)濟發(fā)達,文化繁榮,同時也是我國歷史上頗具代表性的開放型社會,對外來文化兼收并蓄,它所創(chuàng)造的高度物質(zhì)文明和精神文明,使其成為當時世界上最文明、最開放的國度之一。在這種氛圍下,唐代婦女生活呈現(xiàn)出一種中國傳統(tǒng)社會進程中少見的開放形態(tài),她們的審美創(chuàng)造意識得到了充分的釋放,服飾即為表征之一。服飾“是時代風貌的鏡子,服飾的變遷直接反映著流行于那個時代的文藝思潮和當時人們的處世哲學”。[1]唐代女性服飾以其繁復的構(gòu)成、多樣的組合、精美的的搭配展示著當時女性的美麗,同時也表達出她們對美和時尚的大膽追求,也正是如此才彰顯了唐代開放、多元的文化特色,造就了唐代女性服飾在我國服飾史上的地位?!疤拼俏覈幕欠逶鞓O的時候,制度具備,文化璨然。即如服飾一項,周漢時所未能完備者,到唐代都更加完備”。[2]

1 唐代女性服飾的構(gòu)成

唐代女性服飾主要包括服裝、佩飾、妝飾三大部分。

1.1 服裝

唐代女子的主要服裝是襦裙、胡服、女著男裝。

(1)襦服裙。襦服裙是唐代女性的主要服式,由短襦(或衫、襖)搭配提至腋下的長裙和披圍于肩背之上的帔組成。孫機教授認為:“唐代女裝無論豐儉,這三件都是不可缺少的?!盵3]唐人之“襦”是一種短上衣,領(lǐng)型除圓領(lǐng)外,還有方領(lǐng)、直領(lǐng)、斜領(lǐng)、雞心領(lǐng)等。初唐時,唐代女性依隋之舊,襦衫為緊身窄袖;到了盛唐,隨著體態(tài)日漸豐腴,襦衫也逐漸變得寬大華麗;至中晚唐,唐代女性體態(tài)已呈現(xiàn)肥大之勢,襦衫也日趨寬大,“袖寬往往四尺以上”。[4]由此可以看出,唐代衣裙的款式,從初唐到中晚唐經(jīng)歷了一個由緊窄到寬肥的過程。唐代女子喜著長裙,面料多為絲織品。當時女裙的一個主要特點是:裙擺長,上束胸,下曳地,其上多刺繡花紋,裝飾華麗。唐代女性將長裙與短襦搭配,一般將裙腰束在胸部或者腋下,這樣的設計省去了腰際線,在凸顯女性胸部曲線的同時,還有著拉長下肢的視覺效果,更顯身材的修長。

(2)胡服?!昂边@個詞是被作為外來民族服飾的意義所使用的。從戰(zhàn)國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在趙國推行胡服始,胡服漸被中原民族接受,行至唐代,已有近千年歷史。實際上唐代的“胡”并不是專指一個民族,而是波斯、回紇、突厥等西域及北方游牧民族服飾之總稱。納春英先生認為初唐的胡服主要有: 羃籬、帷帽、對襟窄袖衫、卡夫①口條紋褲、蹀躞帶及靴;盛唐胡服主要有:帷帽、胡衫、胡帽、錦靴;中晚唐的胡服主要是回鶻裝。[4]唐代女性著胡服所搭配的胡帽,初行羃籬,后為帷帽,再次胡帽。②開元、天寶年間,在胡舞的推動下,胡服的流行達到了巔峰狀態(tài),這種狀態(tài)一直持續(xù)到“安史之亂”爆發(fā)。“安史之亂”使唐人對胡人產(chǎn)生厭惡感,甚至將盛行胡服的風氣,直接看作“安史之亂”的預兆。在這種思想的驅(qū)使下,頭戴胡帽、著翻領(lǐng)窄袖長衣、條紋卡夫小口褲的胡服形象很快就推出了時尚舞臺,取而代之的是回鶻裝。高格認為回鶻裝的造型,與現(xiàn)代西方某些大翻領(lǐng)寬松式連衣裙款式很相似,是古代綜合希臘、波斯文化與中國文化的產(chǎn)物。[5]

(3)女著男裝。女著男裝是唐代比較特殊的一種社會風俗,最早在宮廷中流行,至開元、天寶年間盛行天下,中晚唐以后女著男裝只有個別現(xiàn)象。唐代女性愛著的男裝,基本為頭戴幞頭,身穿圓領(lǐng)或翻領(lǐng)袍衫,腰間系蹀躞帶,下著緊口條紋褲,腳蹬高靿翹頭靴或線履。據(jù)載,唐高宗在皇宮內(nèi)設宴,太平公主為高宗、武后舞蹈,“紫衫、玉帶、皂羅折上巾,具紛、礪七事,帝與后笑曰:‘女子不可為武官,何為此裝束”,[6]面對女兒著男裝,帝與后不曾訓斥、勸告,沒有強調(diào)閨閣約束,沒有擔憂倫理風化,只是彼此笑談,可見以寬厚心態(tài)予以默許?!杜f唐書·輿服》載,玄宗天寶年間“士流之妻,或有著丈夫衣服靴衫,尊卑內(nèi)外,斯一貫矣”。[7]

1.2 佩飾

唐代經(jīng)濟發(fā)達,手工業(yè)有了長足發(fā)展,加上唐代女性對時尚的追求,故而這一時期的佩飾種類十分齊備,主要分為發(fā)飾、頸飾、手飾等。而每一種又有許多樣式,一般用金、銀、銅等金屬制成,除此之外還有用羽毛、絲帛、木等材料做成的裝飾品。

(1)發(fā)飾。唐代的發(fā)飾主要有簪、釵、鈿、步搖、珠花、篦、梳等類型。唐代的簪、釵都屬于固定發(fā)髻的裝飾,杜甫有詩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說明簪的固發(fā)作用。二者不同之處在于簪插發(fā)處是一股,而釵是兩股,《釋名》解釋說:“釵,叉也,象叉之形因而得名?!盵8]簪釵在我國兩漢時期就已流行,發(fā)展到唐代,簪釵的樣式變化也越來越快。唐代簪釵繼承傳統(tǒng),用材范圍擴大,做工精良,通常以材質(zhì)和形式命名。初唐時,婦女的發(fā)髻較平,所以簪釵長度較短;盛唐流行高髻,簪釵長度也相應加長。初唐時期婦女插簪釵較深,頭發(fā)外面只留釵頭,而中晚唐簪釵留在發(fā)外較長,增加了觀賞性。

鈿是用金銀做成花狀飾物,插于鬢上。盛唐婦女喜戴花鈿,少則數(shù)枚,多則滿頭皆是?!堕L恨歌》中:“花鈿委地無人收,翠翹金雀玉搔頭”,[9]描繪的就是楊貴妃的頭飾。唐代的步搖又稱“珠松”,因其隨行走搖曳生姿而得名,是在釵的基礎(chǔ)上發(fā)展而來的發(fā)飾。在唐代它通常與釵鈿等合用簪于發(fā)上,是貴族婦女的中國重要首飾。除了簪釵等發(fā)飾外,梳篦在中晚唐時期也是貴族婦女喜愛的發(fā)飾,其材料主要是金、銀、玳瑁、象牙等,梳背多呈半橢圓形。

(2)頸飾。頸飾包括項鏈、項圈、瓔珞等。唐代的項鏈存世實物并不多,從傳世資料上看多集中在佛教雕像上,佛教造像以外的項鏈最早見于韋頊墓中的貴婦人頸間。瓔珞同為頸飾,最早流傳于古代印度,后隨佛教發(fā)展而流行開來,“南北朝后傳入中原,逐為漢族婦女采用,多用于宮娥舞伎”。[10]瓔珞分項圈式和披掛式,制作材料主要有琉璃、珍珠、珊瑚、鉆石、瑪瑙等。此等裝飾在敦煌壁畫中的佛像身上較多體現(xiàn)。

(3)手飾。唐代的手鐲、臂釧、指環(huán)很是流行,從宮廷到民間,從漢族到少數(shù)民族,都將它們視為重要的佩飾。手鐲多為金銀制作,鐲面中間寬兩頭窄,其上壓有花紋,兩頭收細如絲,留出開口,方便佩戴。唐代有兩種比較特別的手鐲,一種是玉臂釵,一種是護身手鐲。玉臂釵又名玉臂支或玉支,曾在唐代廣為流行。它一般由至少兩節(jié)以上的分支組成,中軸可以拉開,手鐲合口處與掛扣相連,在西安何家村唐代窖藏出土的鎏金包銅嵌白玉鐲就是其典型代表。而護身手鐲一般是空心的,內(nèi)藏帶經(jīng)咒印本,用于辟邪保身。這兩種手鐲直至北宋依然存在。臂釧又名跳脫或者“纏臂金”,是將金銀條壓扁,盤繞成環(huán)狀纏于臂上的裝飾,少則兩三圈,多則七八圈、十來圈。臂釧在唐代是婦女普遍佩戴之飾物,在陶俑和人物繪畫中都有體現(xiàn)。指環(huán)又名戒指,在唐代其制作材料主要有白玉、翡翠、金銀、金鑲寶石等。唐代的指環(huán)如前代一樣,大部分并不用于佩戴,而是“結(jié)置衣帶”,③將其藏在衣帶或其他保密的地方。

1.3 妝飾

唐代女性對美的追求,不僅僅局限于華美開放的服裝、多樣的佩飾上,對妝飾這些細節(jié)同樣重視,并收取了錦上添花之效。唐代女性對妝飾的追求主要體現(xiàn)在發(fā)式和面飾上。

(1)發(fā)式。唐代是發(fā)式的鼎盛時期,樣式眾多。唐初婦女的發(fā)式與隋基本相同,發(fā)髻較平;盛唐流行高髻,中晚唐則流行高、危、蓬的風格。唐代發(fā)式據(jù)《妝臺記》、《新唐書》、《髻鬢品》及《中華古今注》記載有:云髻、反綰髻、半翻髻、螺髻、驚鵠髻、回鶻髻、囚髻、雙髻、墜馬髻、望仙髻等三十余種。而且這些發(fā)髻的名稱都比較形象,不難從文物圖像中找到實例,如螺髻因其形似螺殼而得名;墜馬髻似高椎髻跌落馬下摔偏之后的樣子,欲墜而不散。

唐朝女性發(fā)式除了種類繁多以外,還流行帶假髻。假髻又稱“義髻”,一般由木料或其他材料做胎,再以黑漆涂之,或以彩漆漆上花紋,又稱“漆髻”。上至貴妃,下至庶民女子都有使用?!缎绿茣の逍兄尽份d:“楊貴妃常以假髻為首飾,而好黃服。”[6]天寶末年童謠曰:“義髻拋河里,黃裙逐水流”,可見楊貴妃也是義髻風尚的參與者。在陜西一些唐代墓室里也有這種婦女帶假髻的現(xiàn)象。

(2)面飾。唐代女子對面部化妝很是講究,除敷粉、胭脂外,還有畫眉、額黃、花鈿、面靨、斜紅等環(huán)節(jié)。我國古代婦女敷粉的歷史十分悠久,往往敷粉與胭脂一起使用,稱為“紅妝”。唐人有關(guān)于此的記載很多,如元稹《連昌宮詞》中的“敷粉貴重重,施朱憐冉冉”、羅虬《比紅兒詩》中的“薄粉輕朱取次施”等等。畫眉也是這一時期婦女面飾中很重要的一部分。畫眉的主要原料是螺黛,由波斯商人引進中原,但是只有貴族婦女用得起,庶民女子多用燒焦的柳條畫眉。唐代婦女的眉式變化總體上看集中在長短、粗細、濃淡和曲直幾方面,并且無論何種樣式都比前代寬闊。比較流行的幾種眉式有柳葉眉、月眉、桂葉眉和八字眉。額黃又稱“鵝黃”、“貼黃”,是女子在額頭上涂抹裝飾性黃粉。

2 唐代女性服飾之特征

2.1 胡服、男裝的求新之姿

傅成樂先生認為:“大體說來,唐代文化以接受外來文化為主,其文化精神及動態(tài)是復雜而進取的?!盵11]而胡服就是唐接受外來文化的表現(xiàn)之一。

胡服為唐代的舶來品,唐代詩人元稹曾說過:“女為胡婦學胡妝……五十年來競紛泊?!盵9]由于唐代統(tǒng)治者開放的民族政策,唐人與少數(shù)民族交往甚密,胡樂、胡舞傳入大唐并受到人們喜愛,胡服的流行也順理成章。唐代男女同著胡服,但是女子的胡服與男子的胡服有所差異。唐代男子的胡服多是胡服與漢裝融合改良而成的“唐式胡服”,而女裝胡服是直取原樣,不加改動,這就體現(xiàn)了唐代女性對新鮮事物的接受能力之強,不懼“另類”。

如果說襦服裙體現(xiàn)了唐代女性的“柔”,那么胡服與男裝就體現(xiàn)了唐代女性的“剛”,這種與傳統(tǒng)社會對女性要求相悖的做法,表達出唐代女性求新求異求變的心態(tài),她們打破封建思想禁錮,大膽追求與男子相同的裝束,也是女性自我意識覺醒的重要體現(xiàn)。

2.2 性感袒露的開放之勢

在開放的社會風氣影響下,唐代的女性在一定程度上獲得了身心的自由解放,她們的審美創(chuàng)造意識得到了空前釋放。前文曾說到,唐代女性在盛唐前后有過一個輕紗遮體、崇尚袒露、不著內(nèi)衣的露透期,這在我國古代服飾史上是絕無僅有的。

唐代婦女以露為美的服飾觀念最早體現(xiàn)在女帽變化中,而盛唐時期出現(xiàn)的袒露裝則將這種思想推向了高峰。唐代女子袒露胸部的形象,在懿德太子墓中壁畫、永泰公主墓道壁畫、章懷太子墓道壁畫、吐魯番阿斯塔那出土的唐舞女絹畫、西安王家墳出土的唐三彩女俑以及唐代繪畫作品《簪花仕女圖》中都有體現(xiàn),唐詩中關(guān)于此的描寫更是不勝枚舉。袒露裝使唐代女性大膽表現(xiàn)自己的形體美,她們對時尚的追求比今日的女性有過之而無不及。

2.3 繁富華美的斗艷之態(tài)

“上汲漢、魏、六朝之余波,下啟兩宋文明之新運,而其取精用弘,于繼襲舊文物而外,并時采擷外來之精英”,[12]向達先生對于唐代文化的評價同時適用于唐代女性服飾文化。

唐代女性服飾,中外融合、胡漢雜糅,吸收外來服飾之精華;風格多樣、華美艷麗,襦裙、胡服、男裝顯示唐代女性不同的美,佩飾精美、品類繁多,妝容精致、搭配新穎,對細節(jié)的要求一點不馬虎,追求錦上添花之效。正是這種對美的不懈追求,造就了唐代女性服裝的千姿百態(tài)、燦爛奪目,其濃艷、大膽、雍容華貴、標新立異,在我國古代服飾史上莫能有出其右者。

3 唐代女性服飾風貌之成因

唐代女性服飾在發(fā)展過程中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服裝體系,而且在唐代不同時期呈現(xiàn)出不同特色,究其原因,是與唐代政治、經(jīng)濟、思想、文化的發(fā)展密不可分的,如向達先生所說:“唐代長安對于外國風尚之變遷,每因政治關(guān)系而轉(zhuǎn)移?!盵12]

3.1 經(jīng)濟發(fā)展的背景依托

唐初,統(tǒng)治者推行“均田制”和“租庸調(diào)制”,使經(jīng)濟得到很大的發(fā)展。唐朝統(tǒng)治者對于商貿(mào)活動采取默許的態(tài)度,在很大程度上推動了唐代商貿(mào)活動走向繁榮。一方面,唐代在傳統(tǒng)經(jīng)濟的發(fā)展上取得巨大成果;另一方面, 唐代上至皇親貴胄,下至庶民走卒, 對于新興的城市經(jīng)濟表現(xiàn)出接納和認同的態(tài)度,商貿(mào)業(yè)、服務業(yè)如雨后春筍般迅速成長。加上唐朝對外貿(mào)易發(fā)達,外來服飾得以傳入長安。

唐代社會經(jīng)濟的發(fā)展還促進了手工業(yè)中絲織業(yè)、棉紡織業(yè)以及印染技術(shù)的發(fā)展,當時染織、絲織工藝生產(chǎn)規(guī)模不斷擴大,遍及全國。而且,唐代的織錦技術(shù)不僅可以顯出華麗的色彩,還可以織出更為復雜的花紋。材料的豐富為唐代女性服飾發(fā)展錦上添花。同時紡織業(yè)的興盛推動了印染業(yè)的發(fā)展。染織業(yè)中出現(xiàn)了夾纈和蠟纈兩種新的印花工藝。唐代織、染、印共同發(fā)展為女性服飾文化的繁榮提供了堅實的物質(zhì)基礎(chǔ)。

3.2 社會氛圍和思想基礎(chǔ)的催生結(jié)果

陳寅恪先生在其著作中指出:“唐朝最高統(tǒng)治集團中有許多人或雜有胡人血統(tǒng),或本身就是漢化的胡人,唐高祖李淵的祖父為西魏柱國,曾被西魏鮮卑拓跋氏賜姓為‘大野氏。唐皇室之母系血統(tǒng)亦都雜有胡族成分,高祖之母為獨孤氏,太宗之母為竇氏(即乞竇綾氏),高宗之母為長孫氏,皆是胡人后裔?!盵13]魯迅先生據(jù)此得出“唐室大有胡氣”。[14]由于這種“胡氣”,加上當時所推行的開放政策,使當時社會氛圍相對輕松。自唐王朝建立以來,高宗、太宗雖以儒學為主,但歸宗于道;高宗、武則天歸心于佛教;玄宗時道教熾熱,儒佛并行。從這里可以看出當時儒、佛、道三足鼎立,加上摩尼教、祆教、景教等外來宗教的傳入,人們的價值取向進一步突破傳統(tǒng)桎梏,形成了前所未有的寬容、寬松的思想格局和眼界,“當時大多行為未被嚴加束縛和防范,自然人性還能相當程度的呈現(xiàn)和流露,女性的思想和行為也就不會像禮教理學化以后的宋代那樣收到種種的拘禁和約束”。[15]

唐代這種社會和思想上的寬松局面,使唐代女性在我國傳統(tǒng)社會史上的地位極大提高,她們不被嚴苛約束,能夠較多的接觸公眾,參與各種娛樂活動,這使她們開闊了眼界,使著男裝、胡服、袒露裝成為了可能。加上當時的士人極懂得歌頌女性的美,這從大量的詩詞歌賦中可見一斑。女為悅己者容,這樣的氛圍促使女性更加注意服飾修飾的藝術(shù),從而推動了服飾文化的發(fā)展??梢哉f,唐代女性在服飾上的大膽追求是整個社會寬容、支持、贊美的結(jié)果。

3.3 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的共同作用

密切友好的民族往來為唐代服飾文化帶來了發(fā)展機遇,而這要得益于唐朝開明開放的民族政策。唐太宗認為“夷狄亦人耳,其情與中夏不殊。人主患德澤不加,而不必猜忌異類”,[16]并希望“六合大同,萬方咸慶”。[17]所以,在對待少數(shù)民族的問題上,太宗采取了共融開放的政策,有力地促進了唐朝與少數(shù)民族之間的友好往來。當時還設有鴻臚寺、禮賓院等機構(gòu)專門負責外交事務。據(jù)《唐六典》記載,當時與唐朝友好往來的國家和地區(qū)有三百多個,最少時也有七十多個,在長安城居住的,除了漢族人民以外,還有回紇人、龜茲人、吐蕃人、南詔人以及國外的新羅人、日本人、波斯人及阿拉伯人等等。而且每年還會有許多少數(shù)民族和外國人來到長安。這一時期的長安不僅是國內(nèi)外各民族和外國使者的云集之地,而且,大唐懷柔萬國的政策,使通往中亞、西亞、阿拉伯半島、歐洲等地區(qū)的道路暢通。在絲綢之路上,“引進來的不只是‘胡商會集,而且也帶來了異國的禮俗、服裝、音樂、美術(shù)以至各種宗教”。[18]

注釋:①即英文cuff的音譯,指褲腳口往上外翻的部位。

②胡帽是種泛稱,是指西域少數(shù)民族所戴的帽,包括珠帽、貂帽、氈帽渾脫帽等。

③南朝劉敬書《異苑》卷6載,沛郡人秦樹在墓冢中與一女子婚合,臨別時,“女泣曰:與君一睹,后面無期,以指環(huán)一雙贈之,結(jié)置衣帶,相送出門”。

參考文獻:

[1] 李當岐.服裝學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84.

[2] 史仲文,胡曉林.百卷本中國全史[M].(下轉(zhuǎn)第頁)(上接第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516.

[3] 中國古輿服論叢(增訂本)[M].文物出版社,2001:226.

[4] 納春英.唐代服飾時尚[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41,51

[5] 高格.細說中國服飾(彩圖版)[M].光明日報出版社,2005:100.

[6] 歐陽修(宋),宋祁.新唐書(卷34《五行一》)[M].中華書局,2000:878,879.

[7] 劉昫(后晉),等.舊唐書(卷45《輿服》)[M].中華書局,1975:1957.

[8]劉熙(漢).爾雅注疏·釋名(卷二第14《釋首飾》)[M].吉林出版集團有限公司,2005.

[9] 文淵閣四庫全書(影印本·第1427冊)[M].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317,165.

[10] 周汛,高春明.中國衣冠服飾大辭典[M].(下轉(zhuǎn)第頁)(上接第頁)上海辭書出版社,1996:415.

[11] 中國通史論文選[M].華世出版社,1979:305.

[12] 向達.唐代長安與西域文明[M].三聯(lián)出版社,1979:1,37.

[13] 陳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論稿[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1.

[14] 魯迅.魯迅書信集(上卷)[M].人民文學出版社1976:375.

[15] 潘向黎.唐朝長安[J].中國國家地理,2005(2).

[16] 司馬光.資治通鑒(卷197《太宗貞觀十六年》)[M].岳麓書社,2009.

[17] 王溥(宋).唐會要(卷28《鬼狩》)[M].中華書局,1955:526.

[18] 李澤厚.美學三書[M].安徽文藝出版社,1974:128.

作者簡介:楊哲興,男,上海大學中國史專業(yè)碩士研究生在讀。

猜你喜歡
唐代形成原因女性
唐代銅鏡中的設計美學初探
唐代前期的文學理論初探
論女性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職校學生手機依賴現(xiàn)狀及對策研究
芦山县| 榆社县| 武平县| 常德市| 峡江县| 井研县| 福建省| 陇南市| 博爱县| 勐海县| 岐山县| 尼勒克县| 临湘市| 革吉县| 肃宁县| 长子县| 高平市| 嘉善县| 农安县| 左云县| 延边| 澄江县| 崇阳县| 洛宁县| 招远市| 衢州市| 巍山| 长汀县| 天津市| 黄山市| 阜城县| 兴宁市| 漾濞| 鱼台县| 凌源市| 九龙坡区| 土默特左旗| 阿瓦提县| 宁海县| 鄂伦春自治旗| 武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