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娜 白亞鄉(xiāng) 周丹 欒忠奇 于游
摘? 要:該文以教育部提出的提高本科生教育質量為大背景,在“以學生為中心,就業(yè)為導向”原則下,立足本校學生實際,分析學生特點,制定個性化教學方案,在為國家培養(yǎng)高質量人才的同時,注重將人才培養(yǎng)與企業(yè)需求結合起來,按照企業(yè)實際需要,培養(yǎng)人才,做到因材施教,因需施教,提高人才培養(yǎng)質量,為社會輸送合格人才。該文在現階段教學手段大背景下,分別從線上、線下教學模式上分析如何以學生為中心,注重對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提升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同時將課程思政元素融入到課堂教學中,達到思政潤物細無聲的教學目的,同時充分利用現代化教育手段和多平臺教育資源,注重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提升學生就業(yè)能力。
關鍵詞:以學生為中心;翻轉課堂;就業(yè)教育;人才需求;人才培養(yǎng)
中圖分類號:G642? ? ? ?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000X(2024)14-0107-05
Abstract: This paper is based on the background of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proposed by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under the "student-centered, employment-oriented" principle, based on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students in our school,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tudents, and formulates personalized teaching plans, in order to cultivate high-quality for the country. At the same time, it pays attention to the combination of talent training and enterprise needs, and cultivates talents according to the actual needs of the enterprise, to teach students according to their aptitude and needs,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alent training, and deliver qualified talents to society.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current teaching methods, this paper analyzes how to take students as the center, focus on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innovative ability, improve students' autonomous learning ability, and integrate cours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into classroom teaching from the online and offline teaching modes, to achieve the teaching purpos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moisturizing, at the same time, make full use of modern educational methods and multi-platform educational resources, pay attention to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innovative ability, and improve students' employ ability.
Keywords: student-centered principle; flipped classroom; employment education; talent demand; personnel training
隨著科技的發(fā)展,互聯(lián)網課堂蓬勃快速發(fā)展,尤其是2018年《教育部關于狠抓新時代全國高等學校本科教育工作會議精神落實的通知》中明確指出,全國各高校要全面梳理教學內容,淘汰“水課”、打造“金課”;隨后2019年《教育部關于一流本科課程建設的實施意見》中指出要合理給學生增負,“提升高階性,突出創(chuàng)新性,增加挑戰(zhàn)度”兩性一度金課建設指導意見。在全國各高校積極打造金課的同時,如何將金課建設與學生創(chuàng)新性能力培養(yǎng)相結合,如何針對學生需求,制定個性化教學設計是“以學生為中心”教學模式的根本體現。在金課建設大背景下,全國各高校大力建設一流課程,并將其作為資源面向各高校學生開放,因此學生可以根據自身需求獲取更多線上資源用以提高自己專業(yè)知識技能。因此在新時代背景下,學生的學習不僅僅是知識和信息的積累,更重要的是學習本身,如何更快更有效的獲取知識。
針對這一現實,很多研究人員立足于研究探索提高學生學習能力、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性能力、理論聯(lián)系實際能力。首次提出“以學生為中心”觀點的是美國人本主義代表人物心理學家卡爾·羅杰斯,在20世紀50年代,他提出教育目標應該是培養(yǎng)具有對學習負責意識的獨立個體同時又能夠根據外部環(huán)境適應變化并充分發(fā)展。教學活動應該圍繞學生需求展開,為學生服務[1]?!耙詫W生為中心”主要是指通過教師教學設計,引導學生積極參與,促進學生學習效果的過程。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主要是以教師為中心,教師占據主導地位,課堂所采用的主要形式是教師講授、學生自學、測驗考試、教師為主導的討論形式等。此時課堂主導權主要在教師手中,由教師根據自身對課程理解決定課程方式及課程內容。學生有一定程度的參與,但是指導學生參與課堂的仍然是教師,控制權仍然在教師手中,教師指導學生按照預先設定的學習方向前進,這極大地限制了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性[2]。
2019年4月,美國高等教育信息化協(xié)會學習促進會發(fā)布了《地平線報告(2019高等教育版)》,該報告來源于國際上98位各國專家、教育學者共同研究給出,討論了未來五年極有可能影響高等教育變革的關鍵性因素。報告給出未來幾年教育六大趨勢:短期趨勢(1—3年)重新設計學習空間、混合式學習設計;中期趨勢(3—5年)推進創(chuàng)新文化、不斷關注學習評估;長期趨勢(3—5年)教育機構的重新思考、課程模塊化/教育拆分。對于本項目而言,項目進行期內主要考慮的是重新設計學習空間、混合式學習設計。國際社會高等教育所面臨的挑戰(zhàn)主要體現在三方面,第一個方面是可解決的挑戰(zhàn):提高數字流暢性、對數字化學習體驗和教學設計的需求;第二個方面是困難的挑戰(zhàn):教師角色演化、學業(yè)差距;第三個方面是艱難的挑戰(zhàn):推進數字公平、反思教學實踐。
目前,高校學生培養(yǎng)面臨重要難題是就業(yè),學生就業(yè)方向主要有三種途徑,一是考研進一步深造,二是相關企事業(yè)單位,三是自主創(chuàng)業(yè)。無論是哪一種就業(yè)方式,面臨如今國際環(huán)境,都是一項挑戰(zhàn)。因此,如何通過高校與企業(yè)對接,按照企業(yè)需求培養(yǎng)人才,是解決這一困境的主要途徑。因此,本文主要是立足于高校教學實際,根據學生學習需求,利用小班課優(yōu)勢,充分分析每個學生學習特點,制定個性化學習方案,有針對性地根據社會需求培養(yǎng)人才,這既符合教育部關于“加快建設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養(yǎng)能力的意見”,又將課程建設與社會人才需求、大學生就業(yè)等社會熱點問題相聯(lián)系,解決了目前國內人才培養(yǎng)中普遍存在的人才培養(yǎng)與社會需求相脫節(jié)的問題。
一? “以學生為中心”教育理念
James等在2003年提出了以學生為中心的七個關鍵原則,分別是[3]:
主動學習——主動學習主要是讓學習者對所學知識不僅僅是簡單的認知和理解。
深度學習和理解——深度學習和理解的概念為學生提供了更好地系統(tǒng)學習并將其與概念、特征和經驗聯(lián)系起來,而不是將學習體驗從其實際工作環(huán)境中分離出來。
增加責任感——學生的責任感與學生的獨立性密不可分,通常責任感強的學生能理解并很好地接受他們是獨立學習的個體并對自己負責。這樣的學生更容易與老師成為學習伙伴,能夠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學習目標,并可以通過自己努力找到完成學習目標的方法。
自主意識——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是以學生為中心的根本原則。獨立性和自主性強的學生可以通過已有知識進一步學習更深層知識內容。
教師和學生的相互依賴——教師可以在課堂上充當答疑解惑的角色,當學生需要幫助時提供幫助。
相互尊重——教師引導學生之間相互尊重,互相學習,教師在準確了解學生能力的基礎上進行引導,同時鼓勵學生在適當的情況下尋求幫助。
反思性教學和學習方法——教師和學生及時總結經驗和方法,了解如何提高學生學習效率,這使學生能夠及時了解并總結“如何學習”,同時教師也可以根據學生自身條件,因材施教。
目前,國際上越來越多的高等教育組織認為“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方法是提高學生培養(yǎng)質量,提高教學成果的有效方法。改進學習方法的終極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高階思維,如對知識的理解、應用、分析、綜合運用的能力,不僅僅是對知識內容機械地記憶?!耙越處煘橹行摹钡膶W習方法在短期內看效率是更高的,例如:教師可以通過多年教學經驗,找到學習本門課程最佳途徑,從而使學生少走彎路,從而實現了用最短的時間,學習課程知識。但是這里的學習只是對已有知識的機械記憶,往往這種記憶是短暫的,學生并沒有學習到系統(tǒng)的學習方法,例如,如何在學習的過程中學會批判性思維,以及如何利用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與此相比,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方法,由于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積極參與,通過師生互動和生生互動,可以使學生充分地深度學習,可以使學生獲得更豐富的學習體驗。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也并不是弱化教師的作用,而是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要能夠充分了解每一個學生的能力特點,針對不同的學生,有區(qū)別地設計教學方法、教學模式,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二? 線上教學背景下如何“以學生為中心”
目前大背景下,線上教學成為日常教學必備手段,如何利用線上教學提高培養(yǎng)人才質量是亟待解決問題。線上教學存在許多不確定因素,主要面臨的問題是師生不能面對面溝通,勢必影響教學質量,教師不能在第一時間掌握學生的學習動態(tài),因此,如何利用線上教學資源,提高課堂吸引力,同時能夠針對學生不同個體,因材施教是教師應該考慮的問題[4]。
(一)? 教學設計
線上教學設計既要體現以學生為本,又要注重充分整合線上資源,由于不能面對面教學使教師對課堂掌控力弱化,學生需要更好的主觀能動性,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要充分考慮到這一點。因此,在教學設計時,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精煉教學內容、開展多樣化教學環(huán)節(jié)、簡化線上教學技術難度[5]。以筆者所教課程為例,筆者主要承擔應用物理專業(yè)量子力學課程,該課程屬于物理專業(yè)必修課,難度較大。因此,針對線上教學所采用的教學方式是課前利用線上慕課資源。在國家大力倡導金課建設的大背景下,中國慕課網上課程資源豐富,課程建設水平較高,在以本校教師自建慕課基礎上,對于學有余力的學生可以利用中國慕課教學資源進行自主學習,對于個別難理解的知識點可以在教師授課過程中通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形式進行討論解決,這樣可以極大提高學習效率,并培養(yǎng)學生對新知識吸收的能力。課上,由于不同學生對知識吸收能力不同,因此教師可以通過發(fā)布教學測驗檢測學生自主學習效果,這樣一方面提高了課堂教學活動多樣性,吸引學生注意力,一方面可以讓授課教師及時掌握學生學習情況,做到在課堂上根據學生掌握程度有選擇性地對知識點進行分析講解。由于量子力學課程難度較大,因此在配合電子教案的同時,對個別難度較大知識點,教師會利用線上教學手段對推導過程進行實時直播,更有效地幫助學生理解教學難點,也真正做到知識傳授“高階性”。課后教學,一方面通過課后思考題鞏固學生學習效果,另一方面本門課程是物理類相關專業(yè)考研課程,部分同學對知識深度要求較高。發(fā)揮小班課優(yōu)點,在對學生擬考研學校充分調研的基礎上,針對該校課程難度,對學生進行一對一指導,有針對性地對學有余力的同學進行知識深度拓展,充分踐行“以學生為中心,以就業(yè)為導向”。
(二)? 課程思政潤物無聲
對于目前國家大力提倡的高等教育,在立足于學生素質教育、知識傳授的同時,更應注重對學生思政教育的體現,理論課與思政課“同向同行”,為社會主義培養(yǎng)合格的接班人[6]。對于專業(yè)理論課,思政教育主要體現在授課教師以身作則,通過榜樣作用引導學生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終身奮斗目標。課程思政要到達潤物細無聲的目的,還體現在如何有效地將思政元素融入到知識傳授中。例如于量子力學課程,一個基礎的知識點是波粒二象性,在講解到該知識點時,授課教師可以將我國在量子通信領域的發(fā)展及時介紹給學生,以潘建偉院士為代表的中國量子科學研究團隊在量子通信上取得了可喜的成績。我國科學家首次研發(fā)了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wèi)星“墨子號”,在2016年成功發(fā)射?,F在已經圓滿完成預定任務。我國在量子通信領域的成就離不開幾代科學家的不懈努力和艱苦奮斗。在學生為祖國日益強大驕傲的同時,也引導學生思考,如何通過自己堅持不懈的努力,成為對社會有貢獻的人,如何通過科技強國,使我國走在國際科技前端。通過教師介紹學科前沿知識,潤物細無聲地講解,用實際行動回答習近平總書記在2018年全國教育大會上提出的“培養(yǎng)什么人”“怎樣培養(yǎng)人”“為誰培養(yǎng)人”這一根本問題。
三? “就業(yè)為導向”的人才培養(yǎng)
在病毒全球流行大的環(huán)境下,如何提高高等學校畢業(yè)生就業(yè)率是現在面臨一個重要難題。解決該問題的有效途徑是按照企業(yè)需求培養(yǎng)適應企業(yè)發(fā)展需要的應用型人才。結合學生專業(yè)特點,以應用物理學專業(yè)為例,該專業(yè)畢業(yè)生就業(yè)去向主要是國內各大電子類行業(yè),包括材料物理、微電子行業(yè)、銷售領域,以及計算機相關領域等。針對行業(yè)特點,在教學過程中,授課教師根據企業(yè)對知識要求特點進行針對性訓練,例如微電子行業(yè),企業(yè)要求學生具備基本實驗操作、調節(jié)實驗參數、分析實驗數據的能力。因此在學生培養(yǎng)過程中,通過不同學科之間彼此合作,在學生具備一定理論知識的基礎上,學生以學習小組的形式,自己到科研實驗室中,設計實驗方案,調節(jié)實驗參數,設計產品方案。這樣一方面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真正做到“以學生為主”,另一方面提高了學生的成就感,學生通過幾門課程的學習,可以完成產品的設計研發(fā),極大鼓舞了學生的工作熱情和信心。
“以就業(yè)為導向”人才培養(yǎng)包含三個層次,即一次就業(yè)能力培養(yǎng)、創(chuàng)業(yè)能力培養(yǎng)及就業(yè)遷移能力培養(yǎng)。一次就業(yè)能力培養(yǎng),主要靠豐富教學內容,首先抓住課堂教學,充分實施以學生為基礎教學模式,在課堂上培養(yǎng)學生綜合素質能力。其次是提升實踐教學在高等學校教育中的地位,從根本上讓學生認識到實踐教學的重要性,只有學生自己提高認識,才能真正做到學以致用,提高學生的職業(yè)能力,從而提高其競爭力。最后豐富學生課外活動,提高學生校外實習質量,提升學生職業(yè)素養(yǎng)。校外實習是提升學生職業(yè)素養(yǎng)有效途徑,目前校外實習基地存在豐富性不夠,不能提供選擇多樣性,因此如何從育人角度,提升實習基地多樣性也是人才培養(yǎng)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創(chuàng)業(yè)能力培養(yǎng)主要體現在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性。多媒體行業(yè)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猛發(fā)展,自媒體行業(yè)也正以新姿態(tài)出現在人們生產、生活各個角落,因此,對于現在大學生來說,創(chuàng)業(yè)是一個很好的選擇。相對于傳統(tǒng)行業(yè),新興互聯(lián)網行業(yè)更能吸引學生的興趣,學生對其也比較了解,因此通過課堂教學多樣性,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從而使學生具備創(chuàng)業(yè)能力也是解決就業(yè)難題的一個有效途徑。就業(yè)遷移能力是指學生在就業(yè)過程中很可能遇到的問題是理想與現實相沖突的情況,在這種情況下,如何學習新技能,更快地融入到新的工作環(huán)境中是對學生學習能力的考驗。結合本專業(yè)特點,在課堂上教師更注重的是培養(yǎng)學生學習新知識、新技術的能力,而不是對已有知識的記憶重復。
四? 國際教育引發(fā)思考
高等教育較為成功案例是丹麥奧爾堡大學提出的“基于問題和項目組織學習”(PBL)。基于PBL的大學教學模式已經成為大學、研究人員和學生在國內和國際上認可的先進和有效的學習模式。筆者通過訪問留學機會深入到該校課堂內部,在充分了解多位教師授課模式基礎上給出幾點總結。該模式主要以項目帶動學習,例如在工程熱物理課程中,授課教師在課程之初,提出本門課程終極學習目標是解決以下實際問題:“某熱電廠,初始投資為1 200萬元,年收益為480萬元,請根據經濟性能建模分析,計算投資回收周期及利潤率?!币环矫娼鉀Q該問題所需所有理論知識,在課前授課教師已經將所有資源同步上傳到學生網絡資源中,因此對于學有余力的同學完全可以通過自學的方式獲得所有理論知識。另一方面該問題正是授課教師根據丹麥北部一熱電廠設計模型給出的實際問題,在解決該問題后,學生會在下面的學習中試著解決如何優(yōu)化熱電廠傳導流體溫度,從而提高熱電廠總體效率。因此可以看出,通過本門課程的學習,一是做到了以學生為本,學生利用教師提供學習資源通過自主學習,研究討論,在目標項目帶動下,有目的地進行工程實際演練,一方面學生做到了學以致用,另一方面當學生畢業(yè)后去熱電廠工作也可以完全勝任,真正做到了“以學生為基礎,以就業(yè)為導向”。當然,要做到這一點無疑對授課教師也是一項巨大挑戰(zhàn),這是一個反復積累的過程,需要教師和學生的共同努力。
五? 翻轉課堂在“以學生為中心”教學模式中的作用
翻轉課堂可以很好地體現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該方法要求學生在課前通過在線或其他資源完成前期知識學習,課中通過討論加深對知識深層次理解,此時教師充當引領者角色,激勵、指導、反饋學生的表現;課后學生通過課前制定的學習目標檢驗是否具備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應用能力。翻轉課堂為學生創(chuàng)造了一個積極的學習環(huán)境,在課前學生已經充分了解課堂學習內容,帶著準備來到課堂上,教師通過學生的參與程度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從而制定適合每個學生的學習方案。當然翻轉課堂也并不是適合全體同學,部分同學對翻轉課堂有一定抵觸情緒,這是因為與傳統(tǒng)課堂相比,翻轉課堂要求學生在課前就要準備大量工作,學生課業(yè)負擔加重,但是對于能夠認真完成課前準備的學生來說,翻轉課堂的教學效果要比傳統(tǒng)課堂好很多,因此如何調動學生積極性,是任課教師需要考慮的問題[7]。
六? 結束語
本文針對目前高校人才培養(yǎng)普遍存在的“人才培養(yǎng)模式”與“社會需求”不相適應的矛盾問題,搭乘國內金課建設東風,立足學生實際,在充分分析學生畢業(yè)需求的基礎上有針對性地制定個性化學習方案,因“需求”施教,將課堂教學與人才培養(yǎng)相結合,將課堂教學與就業(yè)相結合,將課堂教學與社會人才需求相結合,真正做到點對點培養(yǎng)人才。“以學生為中心”就是充分考慮學生的內在需求,將為社會主義培養(yǎng)合格接班人作為根本教學目的,通過教學方法、教學設計、教學理念的轉變,立足學生學情實際,豐富線上線下教學資源,在授課過程中,將思政元素融入到知識傳授體系中,達到思政教育潤物細無聲的教學目的。
“以就業(yè)為導向”在對學生進行素質教育的同時,了解學生畢業(yè)就業(yè)意向,老師在與時俱進的同時對學生就業(yè)進行指導,針對學生不同就業(yè)意向,有針對性地對學生就業(yè)能力進行培養(yǎng),尤其是一次就業(yè)能力,其次是就業(yè)遷移能力。學生大學畢業(yè)以后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面臨再次就業(yè)問題,因此,如何根據自身能力特點選擇適合自己的就業(yè)方向對學生未來發(fā)展大有裨益。在國家提倡提高本科生教育質量大背景下,通過教師自身能力的提高、培養(yǎng)方式的轉變、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等多種手段,切實提高人才培養(yǎng)質量,為國家輸送高端人才,提升我國在國際社會競爭力。
參考文獻:
[1] 李磊,許雪松,尹淑慧,等.以學生為中心的大學物理教學模式的研究與實踐[J].物理通報,2018,37(10):24-26
[2] MAMELI C, GRAZIA V, MOLINARI L, et al. Responsibility and equity in teacher versus student-centred school activities: A comparison between teachers and learners perceptions[J]. Journal of Educational Change,2020(21):345-361.
[3] JAMES P G. What video games have to teach us about learning and literacy[EB/OL].https://doi.org/10.1145/950566.950595.
[4] 熊力,鄭麗,楊婉,等.“以學生為中心”的線上教學模式探索——以大學物理課程為例[J].物理通報,2021(5):31-33,38.
[5] 高靚輝,龔孟婕,孔繁博,等.以學生為中心的物理化學遠程教學初探[J].大學化學,2020,35(5):81-87.
[6] 張樹鵬,鐘秦,葛玲玲,等.“新工科”視角下以學生為中心“一縱三橫”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模式[J].大學化學,2019,34(11):103-107.
[7] LAW L, HAFIZ M, KWONG T, et al. Enhancing SPOC-Flipped Classroom Learning by Using Student-Centred Mobile Learning Tools[EB/OL].https://doi.org/10.1007/978-981-15-0618-5_19.
基金項目:遼寧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guī)劃2022年度立項一般課題“與時俱進,多方位改革應用物理專業(yè)實踐教學”(JG22DB114);2022年度遼寧省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教學改革研究項目“‘大學物理課程思政建設的研究與實踐”(無編號);大連海洋大學教學改革項目“基于‘學生為中心,就業(yè)為導向的個性化教學研究與實踐”(無編號);2022年度大連海洋大學校級本科教學改革研究項目“‘大學物理課程思政建設的研究與實踐”(無編號)
第一作者簡介:王麗娜(1982-),女,漢族,黑龍江林口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為可持續(xù)能源系統(tǒng)模型、清潔能源存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