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萍
[摘 ?要] 發(fā)展學生的數學高階思維關鍵是要讓學生的數學思維“有理”“有序”“有向”?!疤峒儭蹦茏寣W生數學思維由表及里,“轉換”能讓學生數學思維由此及彼,“蓄力”能讓學生數學思維去偽存真,“構體”能讓學生數學思維由點到面。教學中,教師要積極培養(yǎng)學生質疑問難的習慣、品質,引導學生數學學習“再發(fā)現(xiàn)”“再創(chuàng)造”,進而不斷提升學生數學學習力,發(fā)展學生數學核心素養(yǎng)。
[關鍵詞] 小學數學;學習力提升;思維進階
發(fā)展學生的數學思維是數學學科教學的核心。在數學學科學習過程中,學生的思維是逐漸進階的,從低階走向高階。為了促進學生的數學思維進階,教師在數學教學中要有意識地提升學生的數學學習力。指向學生思維發(fā)展的學習力提升,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建構,要引導學生進行數學學習“提純”,為學生的數學學習“蓄力”“賦能”。在數學學科教學中,學生的“學習力提升”與“思維進階”是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提升學習力有助于學生的思維進階,學生的思維進階反過來能促進學習力的提升。
一、提純:讓學生數學思維由表及里
學生的高階思維發(fā)展是一個由淺入深、由表及里的過程。在數學學科教學中,教師應當在數學學科知識的重點、難點、核心、關鍵處發(fā)力。一般來說,數學學科知識的本質往往隱藏在知識之中,尤其是隱藏在核心知識(比如數學基本原理、定義、定理、規(guī)律等)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經歷將生活經驗數學化過程,這個過程就是對學生的生活經驗進行提純的過程。所謂“提純”就是學生數學學習“數學化”“公理化”“形式化”的過程[1]。通過對數學學科知識提純,學生的數學思維能超越知識表象、表層,進入知識的本質、關聯(lián)的深處。
在提純的過程中,教師一方面要引導學生從生活經驗過渡到數學學科知識,另一方面要對數學學科知識進行探究,這是“橫向數學化”和“縱向數學化”的過程。以“2、5的倍數的特征”這一部分內容的教學為例,部分教師在教學這部分內容時,常常會列舉出一些2、5的倍數,然后讓學生觀察它們的特征。通過教師的書寫整齊地排列,學生或許能產生一種數學性的發(fā)現(xiàn)。比如,2的倍數的特征是個位上的數是“0、2、4、6、8”,5的倍數的特征是個位上的數是“0、5”等。這樣的教學,只能讓學生停留在對知識的表層認知上,使學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為了發(fā)展學生的數學思維,讓學生對數學知識的認知“由表及里”,教學中教師可以試探性地提問:“為什么2、5的倍數的特征只需要我們關注個位數?”這樣的一種試探性的提問,能激發(fā)學生的多種猜想。比如,筆者在教學中采用這樣的一種“探問”方式,讓學生猜想“一個數是否是2的倍數可能與這個數前面的數無關”。圍繞學生的這種大膽猜想,筆者引導學生開展深度探索:將任何一個數分為個位上的數和整十數,結果發(fā)現(xiàn)整十數都是2的倍數。由此,學生深刻地認識到“判定一個數是否是2的倍數,主要是看個位上的數”的道理。
“提純”不僅要求教師要深入研究數學學科知識,更要研究學生的具體學情。教師要更新教學理念,變革教學方式、教學方法,通過引導學生不斷探究,發(fā)展學生的高階思維。在教學中,教師要對數學學科知識追本溯源,同時要引導學生對數學學科知識本質進行追問。正如美國數學家赫斯所說:“問題不在于教學的最好方式是什么,而在于數學是什么。”[2]
二、轉換:讓學生數學思維由此及彼
在數學學科教學中,教師不僅要引導學生對數學學科知識進行“提純”,更要引導學生對數學學科知識進行“轉換”。提純讓學生的數學思維由淺入深、由表及里,轉換則讓學生的數學思維由此及彼。通過轉換,培育學生的數學思維的靈活性,讓學生的思維能在不同的數學表征之間轉換。通過思維轉換,能有效培育學生靈活解決相關的實際數學問題的能力。同時,思維轉換不是讓學生的思維囿于一隅,而是能學會變通。
在數學學科知識教學中,教師要賦予學生一種“使熟悉的事物陌生化”的洞察力,賦予學生一種“視角轉換的想象力”。比如,教學“三角形的穩(wěn)定性”時,學生受到了經驗負遷移的影響,認為三角形的穩(wěn)定性就是三角形比較穩(wěn)固、三角形的穩(wěn)定性就是三角形搖不動等。這些是學生基于經驗性認知而形成的一種根深蒂固的觀念,會對學生的數學學習產生“負遷移”,嚴重影響學生建構正確的數學知識和形成正確的數學觀念。
如何讓學生轉變數學迷思概念?筆者在教學中借助小組合作操作,引導學生進行思維轉換。比如,筆者給學生分發(fā)若干根小棒,讓學生用這些小棒圍成三角形、平行四邊形。在同組學生用三根小棒圍三角形、平行四邊形之后,筆者讓學生彼此之間將圍成的三角形、平行四邊形等進行比較。結果學生發(fā)現(xiàn),如果所用的小棒的規(guī)格相同,所圍成的三角形的大小、形狀就完全相同,圍成的平行四邊形的形狀、大小卻不盡相同。學生這樣的思維轉換,不是教師強制、逼迫下的轉換,而是教師啟發(fā)、引導下的轉換,是一種積極主動的轉換。通過這樣的轉換,讓學生能深刻理解數學學科知識的本質,即“數學意義上的三角形的穩(wěn)定性不是指三角形拉不動,而是指三角形的三條邊的長度確定了,這個三角形的大小、形狀也就確定了”。引導學生進行思維轉換,能讓學生在數學知識的最本質的地方有所把握,有助于促進學生對數學學科知識的意義建構。
思維轉換主要著眼于學生的數學思維視角、方向等,思維轉換能促進學生的數學思維的有效發(fā)展。通過數學思維轉換,有助于學生在數學學習中靈活變通。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進行積極主動的探尋、比較,要讓學生從數學學科意義上考量。教師通過恰當的引導、組織,能讓學生突破自我的思維局限、思維桎梏、思維定式,讓學生走出自我的迷思。
三、蓄力:讓學生數學思維去偽存真
發(fā)展學生的高階思維需要借助一定的“勢能”來助力。在數學學科知識教學中,教師要始終關注數學學科核心知識、關鍵知識。要立足于“高觀點”“大視野”,聚焦于數學學科中的抽象性、概括性、包容性、解釋性強的知識,這就是“上位知識”[3]。數學學科的“上位知識”具有一種生成性、生發(fā)性的特點?!靶盍Α蹦茏寣W生的數學學習聚焦、聚力于數學學科的上位知識,只有聚焦于數學學科的上位知識,才能讓學生的數學學習綱舉目張。在數學學科知識教學中,聚力于數學學科的上位知識,其他相關的數學知識就能被提起來。
比如教學“異分母分數加減法”這一部分內容時,筆者提出發(fā)散學生思維的問題:“異分母分數相加減怎樣計算?”由此引導學生用“畫圖法”“化小數法”“通分法”等進行探索,打通學生的思維、經驗等。在教學中,教師不僅要引導學生學會計算異分母分數加減法,更要放眼于整個的“加減法”知識,將“整數加減法”“小數加減法”等融入其中,將學生放置于一個更大的知識體系和思維場域之中,引發(fā)學生高階思維、高階認知的發(fā)生。
(1)知識回顧:“整數加減法”的法則是怎樣的?“小數加減法”的法則又是怎樣的?
(2)求同比較:“整數加減法”“小數加減法”和“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法則有怎樣的共同點?
(3)高階思維:無論是整數加減法、小數加減法還是分數加減法,都是將不同計數單位的數轉化成相同計數單位的數,即“只有計數單位相同才能直接相加減”。
這樣重要的“加減法”的內在性算理,就是“整數加減法法則”“小數加減法法則”以及“異分母分數加減法法則”的上位概念。當學生在數學學習中借助高階思維建構了這樣的“大概念”,學生就能積極主動地用“大概念”來解釋數的加減法和指導數的加減法的學習實踐。這樣的學習過程就是一種不斷“去偽存真”的過程。
蓄力是為了發(fā)力。在數學學科知識教學中,教師要找準“發(fā)力點”,在核心知識、上位知識等處發(fā)力,讓學生積極主動地應用核心知識、上位知識指引自我的數學學習。借用生物學的術語,“上位知識”就是數學學科知識的“DNA”,是學生學習的最小單位。這些上位知識是具有活性和繁衍能力的一種知識,也是其他相關數學學科知識得以生發(fā)、依附的主根。
四、構體:讓學生數學思維由點及體
美國學者杜威曾經說,學生的思維一般來說有兩種運動:一是著眼于發(fā)現(xiàn)的歸納性運動,二是用來檢驗的演繹性運動[4]。在數學學科教學中,教師一方面要催生學生的數學發(fā)現(xiàn),另一方面要引導學生積極地建構、創(chuàng)造。在這個過程中,教師不僅要引導學生把握數學學科知識的本質,更要引導學生把握數學學科知識的關聯(lián)。因此,教師必須引導學生將數學學科知識串接起來,連點成線、連線成面、構面成體。通過勾連知識,讓學生的數學思維也能勾連起來,讓學生的數學思維能由點及線、由線及面、由面及體。
在數學學科學習中,學生的數學思維往往是“點狀”的。教師就要引導學生的思維實現(xiàn)進階,由“點狀”提升至“線狀”、由“線狀”發(fā)展為“體狀”。“體狀”的思維就是一種整體性、立體性、結構性、系統(tǒng)性的思維。比如教學“梯形的面積”這一部分內容時,在學生應用“割補法”推導出“梯形的面積”之后,筆者適時追問:“我們已經學習了哪些平面圖形的面積?推導這些平面圖形我們分別用了哪些方法?其中蘊含著怎樣的數學思想?這些平面圖形的面積公式之間有怎樣的關系?”
這樣的問題能活化學生的數學思維,催生學生的數學想象。當學生的數學思維阻滯時,筆者引入多媒體課件,向學生動態(tài)展示梯形演變成三角形的過程。學生驚異地發(fā)現(xiàn),原來當梯形的上底變成一個點時,梯形的面積就演變成了三角形的面積。由此,學生進行相似性聯(lián)想:“平行四邊形是否可以看成上下底相等的梯形的面積公式?長方形是否可以看成是上下底相等、并且斜邊垂直于上下底的梯形的面積公式?正方形是否可以看成是上下底和高都相等的梯形的面積公式?”在相似性聯(lián)想的過程中,學生深刻地感受、體驗到諸多的數學知識之間的聯(lián)系。
在此基礎上,筆者追問:“既然梯形的面積公式可以表征所有的多邊形的面積公式,為什么我們在計算多邊形的面積時不采用梯形的面積公式,而是靈活地采用各個多邊形自身的面積公式呢?”通過這樣的追問,引導學生進行辯證性思維,讓學生深刻認識到知識的普遍性與特殊性、共性與個性、復雜性與簡潔性的關系。學生的思維由此實現(xiàn)點的串接、線的串通、面的勾連、體的形成,其數學思維呈現(xiàn)出一種生長的態(tài)勢。
提升學生的數學思維,發(fā)展學生的高階思維,關鍵是要讓學生的數學思維“有理”“有序”“有向”。教學中,教師要開拓學生的思維空間,賦予學生思維的權利,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思維。教師要積極地培育學生的質疑問難的習慣、品質,引導學生的數學學習“再發(fā)現(xiàn)”“再創(chuàng)造”,進而提升學生的數學學習力,發(fā)展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yǎng)。
數學是思維的體操。教師要提升學生的高階思維,高階思維的發(fā)展是學生數學學習力提升的重要標識。教師要積極探尋學生數學思維的發(fā)展的起點、生長的關鍵節(jié)點,引導學生的數學思維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去偽存真、由點到體等,促進學生的數學思維不斷發(fā)展、進階,促進學生的數學學習力不斷提升。
參考文獻:
[1] 李光樹. 小學數學學習論[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
[2] 汪繩祖. 小學數學教育學[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3] 張興華. 兒童學習心理與小學數學教學[M]. 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11.
[4] 陳曦. 借助直觀表征培養(yǎng)數學思維能力[J]. 小學數學教育,2016(17):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