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翠
摘 要 新時代與新高考背景下,閱讀教學面臨新的挑戰(zhàn)。借助有效閱讀,培養(yǎng)學生信息甄別、知識遷移、辯證思考的能力,是高中階段的語文學習中有意義的嘗試。從學生閱讀困境出發(fā)提出的新的“閱讀—表達”模型,揭示了從接收信息到表達信息的全過程,學生能夠借以監(jiān)測閱讀障礙出現(xiàn)的位置,從而進行從閱讀到表達全環(huán)節(jié)的有針對性的訓練。此模型顛覆了傳統(tǒng)的閱讀教學模式,轉變?yōu)椤耙匀藶楸?,以學生為本”的教學方式;能精準“把脈”,監(jiān)測學生閱讀過程的流暢性、深入性和秩序性,找出造成學生閱讀思維狹隘的根本原因;可對接全科閱讀,服務于高考各科目。
關鍵詞 新高考背景 ?“閱讀—表達”模型 ?監(jiān)測閱讀 ?診斷教學
一、新時代與新高考背景下的閱讀新特質
當前,中國進入社會主義發(fā)展新時代,正處于實現(xiàn)民族復興的重要歷史機遇期和戰(zhàn)略機遇期。
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一方面,建設教育強國需要培養(yǎng)創(chuàng)新式人才,教師應關注學生的學習能力、思想境界、歷史使命感等方面的發(fā)展。個人閱讀只有關照國家與民族、社會與人生、時代與歷史、現(xiàn)實和理想,才會具有不竭的動力與不衰的毅力。另一方面,信息的碎片化、多樣化、無序化和扁平化,以及思想觀念、知識體系、生活方式的重大變化,對現(xiàn)代青少年的信息甄別、知識遷移、辯證思考能力和獨立意識提出了更高要求。
因此,高中語文等基礎學科需應時而動,高中師生有必要接受新思想、新變化、新挑戰(zhàn),并主動順應時代。如此,時代的浪潮才能培養(yǎng)出具有獨立的閱讀精神和閱讀能力的時代青年。
二、學生的閱讀“痛點”
1.典型案例
學生小李,讀過很多書,小說散文姑且不論,對《時間簡史》《理想國》《外國電影史》等理性色彩濃郁的書籍也有涉獵。按常理推斷,這個學生應該非常博學,事實則不然。聊讀過的書時,他不能很好地組織語言進行表述,甚至連故事都無法復述完整。他的閱讀僅停留在故事層面,并沒有任何深入的思考,所以其文學素養(yǎng)并不高。后來,筆者通過與小李交談得知,他讀書的目的是炫耀,是獲取他人敬佩的目光。
小李同學的閱讀,存在以下問題。
(1)閱讀深度不足。閱讀是一件非常自我的事情,讀者需要精神高度集中,思維深度參與,才能真切地走進書中。而小李同學沒有正確的動機,導致其在讀書時沒有全身心投入。
(2)信息攝取能效低。小李同學習慣于攝取能帶來欣快感的信息,而這些信息往往是淺層次的,并不需要大腦對其進行重新編碼和再加工。
(3)信息處理的低層級化。小李同學對書中所呈現(xiàn)的內容只停留在簡單記憶和陳述故事的層面,并沒有主動對信息進行理順、加工、抽象出結構框架,并思考框架所映射出的問題的工作。閱讀時,其大腦只按一個模式運轉,即使讀書再多,也沒有縱深性,其文學素養(yǎng)也不會提高。
(4)表達力缺失?!氨磉_”是閱讀效果最好的檢驗方式,如果讀者能夠對內容進行全面的評價和框架式總結,那閱讀過程就是經過個體精神參與的,是有效的,而小李同學的閱讀明顯缺失了這一過程。
像小李這樣的學生不在少數(shù),他們所讀的書沒有以知識的形式呈現(xiàn)出來,更沒有內化成理解能力。其背后的原因值得深思。
2.學生閱讀思維狹隘的原因
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過往學習、生活經驗的個體性和唯一性讓其形成了一種面對問題、解決問題的獨特方式。這其中凝聚著個體的人格、氣質、認知慣性和價值觀、世界觀,筆者稱其為“個體的精神內核”?!皞€體的精神內核”獨一無二,所以個體面對世界、應對世界的方式也是最具個性化的。可是在閱讀教學中,教師通常會引導學生對閱讀內容進行無差異解讀。學生為了迎合考試,制造了各種答題模板,唯獨忽略了個性化情感的真實投入,以致其無法觸碰到閱讀的本質。在注重“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新高考改革中,這樣“失心”的閱讀自然不能讓學生的相關能力得到好的發(fā)展。
學生閱讀思維狹隘的根本原因是“個體精神內核”在閱讀過程中的缺位。關注“個體精神內核”在閱讀過程中的參與度,是教師指導學生進行閱讀要邁出的重要一步。個體的生活經驗、獨立的認知和有效的表達持續(xù)作用于所閱讀的文本資料,使自己的精神、意志與文本發(fā)生碰撞,最后輸出自身對文本的獨立見解和對待生活的態(tài)度:這個過程,才是真正的有自我意識參與的閱讀。
三、新的“閱讀—表達”模型的設想
如何指導學生把“個體的精神內核”更有效、有序地作用于閱讀與表達活動呢?建立一種可操作性強的“閱讀—表達”模型,是個有意義的嘗試。
常見的“閱讀—表達”過程是一個非?;\統(tǒng)的流程,在具體的閱讀活動中并不能起到很好的監(jiān)測作用(見圖1)。
筆者將上述模型進行細化,嘗試建立起新的“閱讀—表達”模型(見圖2)。
這一模型可以類比為一個不斷注水和出水的容器。水是各種持續(xù)輸入的信息,容器是加工處理信息的地方。容器分三層,分別對應對知識的三種加工方式:陳述性知識加工,程序性知識加工和策略性知識加工?!伴喿x活動”相當于往容器中注水,而“表達”相當于從容器中出水。
學生要完成輸入和輸出的過程,首先要有閱讀材料,其次要能有效地攝取信息,再把信息傳輸進大腦進行加工處理,最后能把信息輸出到記憶存儲器中,在有需要的時候進行有效、有序的表達。連接各環(huán)節(jié)的是信息傳輸?shù)耐ǖ?,也就是常說的工作記憶(工作中,支撐人完成工作而進行的短時記憶)。閱讀過程需要個體精神的參與,所以筆者把信息的傳輸稱為“心流”。外部環(huán)境、個體的精神內核、閱讀時的狀態(tài)等都有可能影響閱讀過程,如果心流在某些地方被卡住,那么整個流程就會中斷;如果心流能夠貫穿全過程,學生就借助“閱讀—表達”模型完成了一次閱讀的有效訓練。
此模型中的“陳述性知識”“程序性知識”“策略性知識”本是心理學概念,但在閱讀活動中,并不完全拘泥于心理學上確切的定義?!瓣愂鲂灾R”,主要指能夠直接加以回憶和陳述的事實,側重描述性。這類知識是靜態(tài)的,主要解決“是什么”“為什么”的問題,學習的速度快,遺忘也快?!俺绦蛐灾R”,是對信息進行理順、加工并抽象出框架結構后獲得的知識,側重操作性。這類知識是動態(tài)的,主要解決“做什么”“怎么做”的問題,學習的速度慢,遺忘也慢。“策略性知識”,是關于如何學習和如何思維的知識,即個體運用陳述性知識和程序性知識去學習、記憶、解決問題的一般方法和技巧。它是抽象出來的技巧,是“程序性知識”的延伸。
在此模型下,讀者能夠有意識地監(jiān)控整個過程,及時發(fā)現(xiàn)遇到困難的環(huán)節(jié),加以調整。
四、“閱讀—表達”模型各環(huán)節(jié)分析
1.閱讀材料
當下時代,閱讀材料呈現(xiàn)出前所未有的變化:閱讀內容極其豐富,包羅萬象;信息載體多樣化、數(shù)字化、立體化,平臺互動式閱讀空前活躍;信息表達方式豐富多樣,圖文、音視頻等形式皆可用于表達;信息呈現(xiàn)具有碎片化特征。
2.信息攝取
信息攝取的能效,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信息以何種方式呈現(xiàn)。當下,圖文、音視頻等形式呈現(xiàn)的信息量遠高于紙質文字,且更容易被攝取。例如,抖音、快手、嗶哩嗶哩等平臺提供大量易獲取的高刺激感信息。這不僅導致讀者對圖像化信息產生高度依賴,而且感官的高刺激狀態(tài)代替了大腦的高效運轉,信息獲取的低難度會造成大腦信息編碼的惰性。學生在閱讀紙質材料時,就會由于缺乏足夠的刺激閾值以及長期依賴圖文、視頻造成的視覺廣度和視覺分辨能力不足,難以全面攝取信息并記憶信息,從而出現(xiàn)信息丟失的情況。
文字閱讀,尤其是高難度、高理性、帶有哲學思辨色彩的文字,對人的信息攝取能力有更好的訓練作用。讀者閱讀此類文本需要借助指讀、劃線等方式輔助大腦對所攝入的信息進行編碼、記憶。這種方式的信息攝取更能提高學生信息攝取能力,并形成信息攝取慣性。
3.信息傳輸
信息有秩序,內心無干擾,能夠更好地實現(xiàn)信息的遞深性傳輸。讀者在閱讀過程中,應有意識地梳理材料結構,抽象出框架,用框架統(tǒng)攝思維,使攝取的信息更有秩序;閱讀時保持情緒平靜,思維理性,摒棄雜亂,形成更平穩(wěn)的心流。做到上述兩點,信息的傳輸才能流暢、全面,且呈遞深性發(fā)展。
4.信息處理
在真實的閱讀場景中,“陳述性知識”“程序性知識”“策略性知識”這三類知識的界限有時并不清晰。對于閱讀能力不同的人來說,三類知識的定位也不是絕對的。某些讀者的程序性知識或者策略性知識,可能在另一讀者腦中是陳述性知識。例如,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一眼看過去清晰可見的陳述性知識,可能是普通學生或者學困生需要花費大量的心流才能組織而成的程序性知識;而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所運用的程序性知識,可能是普通學生眼中需要動用自己的各種策略儲備才能形成的策略性知識。
另外,這三類知識的處理過程,也沒有學科限制,通用于任何學科的材料處理。只是文學作品承載更豐富的的情感和文字信息,語文的“閱讀—表達”過程需要更多的個體人格特質的參與。
5.信息存儲
經過信息處理環(huán)節(jié),新的信息將會存儲在信息存儲器中。如果新編碼形成的信息條理清晰,并且進行過刻意監(jiān)控,那么這個記憶將是鮮明而長久的,反之則是混亂短暫的。
記憶存儲器的有效負載量有限,如果混亂無序的信息與自己過往的經驗缺乏強力的聯(lián)系,記憶期限就會比較短暫。即使記憶者具有良好的邏輯性,但沒有經過程序性層面甚至策略性層面的加工,其記憶期限也會比較短暫。
這就可以解釋學生中普遍存在的現(xiàn)象:以前會的題目,現(xiàn)在不會了;上課時聽懂了,復習時不會了。因為在聽懂的過程中,主動記憶的參與性并不強,信息加工也缺乏足夠的主動性。學生若沒有及時在腦中進行復盤,就不會在記憶存儲器中留下深刻的痕跡,也就無法進行有效表達。
6.信息表達
“表達”是檢驗信息是否進行了有序存儲的主要方式。不管是進行檢視閱讀、分析閱讀,還是主題閱讀,學生若能從“陳述性知識”加工層面到“程序性知識”加工層面、“策略性知識”加工層面,對所讀作品進行全面的評價和框架式總結,并進行有效有序的表達,那么最終閱讀能力的提升將會非常大。
綜上可知,一個好的“閱讀—表達”活動,應包括直觀清晰、完整全面的閱讀材料;準確快速的信息攝?。涣己玫男畔鬏敚ㄟ@需要有良好的記憶意識和記憶能力,始終有主觀意識的參與,保證更強大的心流和更完善的信息在各環(huán)節(jié)的流動中不卡殼);所攝取的信息有良好的秩序性,以保證信息加工的簡潔性和低功耗;在“陳述性知識”加工“程序性知識”加工“策略性知識”加工三個層面都具備強大的處理能力;以過往閱讀經驗積累為基礎的良好的記憶存儲容器;優(yōu)秀的從“記憶存儲”到“表達”的能力。
“閱讀—表達”模型就像樹的光合作用。大樹扎根在生活的土壤里,“閱讀”作為一束光照射下來,大樹要做的是吸收這束光的能量,并且轉化為自身成長所需的營養(yǎng),經過充分循環(huán)后再排放出去。這個過程需要刻意訓練才可達成。
五、“閱讀—表達”模型的作用
“閱讀—表達”模型的提出,目的在于指導全科閱讀,提升學生的閱讀力,間接作用于考試。該模型在閱讀監(jiān)測過程中會起到如下作用。
1.全景式監(jiān)測閱讀過程的全部環(huán)節(jié)
本模型揭示了從“接收信息”到“表達信息”的過程,能清楚地呈現(xiàn)閱讀有關活動的全部環(huán)節(jié)。
2.準確捕捉學生閱讀障礙出現(xiàn)的位置
信息在各環(huán)節(jié)中流動,可能在任何一個環(huán)節(jié)停止或者阻滯,體現(xiàn)為相應的“閱讀——表達”障礙。此模型可監(jiān)測學生閱讀障礙出現(xiàn)的位置,以便學生進行從閱讀到表達全環(huán)節(jié)的有針對性的訓練。
3.提升信息攝取的能效
信息處理的三個層面指明了閱讀應該經過刻意訓練。學生通過改變信息處理的方式,可提高對信息的記憶、處理、輸出和表達的能力,從而增強對信息的理解深度,為以后的知識遷移和同類型策略的建立做好準備。
4.明確“秩序性是信息處理的第一法則”的認知
如果信息不能以一種有秩序的方式進入信息存儲器,人的記憶將會是雜亂無章的,記憶的混亂將加劇信息處理的難度。所以,信息處理的秩序性至關重要。記憶貫穿整個環(huán)節(jié),學生應有意識地對記憶能力進行訓練,加強記憶的準確性,延長記憶的時效長度,如此才可控制在解碼和重新編碼的過程中信息的衰減度,保證信息攝取的能效。
六、“閱讀—表達”模型的意義
1.顛覆了傳統(tǒng)的閱讀教學模式,轉變?yōu)椤耙匀藶楸?,以學生為本”的教學方式
教師的角色從傳道、授業(yè)、解惑的指導性角色轉變?yōu)橐詥l(fā)、引導、鼓勵為主的參與性角色,從主導閱讀課堂轉變?yōu)檩o助學生閱讀,尊重學生的個性,幫助學生在“閱讀—表達”中學會自得。學生從習慣于機械地接受陳述性知識、被動的“接受—記憶—輸出”的過程中解脫出來,有意識地把閱讀活動與“個體的精神內核”結合起來,對材料進行個性化的深度解讀。
學生把“閱讀—表達”的整個流程應用到每一次閱讀與表達中,能不斷提升閱讀與表達的深度、廣度和預見性。這樣的訓練才是“以人為本”的閱讀訓練,是可持續(xù)性的,更是完全個性化的。
2.精準把脈,找出造成學生閱讀思維狹隘的根本原因
閱讀不僅需要細化解讀,更需要關注閱讀的流暢性、所獲取信息的秩序性以及思維的深入性。過往的閱讀教學多著力于“如何讀”的問題,學生往往被要求從詞、句、段、篇、文等角度對閱讀對象進行細化拆解,從而破壞了文章的整體脈絡,加之閱讀思維訓練的缺失,致使學生多停留在“陳述性知識”的獲取層面。
借助“閱讀—表達”模型的監(jiān)測可以發(fā)現(xiàn),“個體精神內核”在閱讀過程中的缺位是造成學生閱讀思維狹隘的根本原因。學生的閱讀停留在獲取知識和記憶上,缺少個性化情感的真實投入,“共情力”完全被忽略,這樣“失心”的閱讀并未對其思維方式、思辨能力、信息甄別能力的發(fā)展產生影響。故而,有針對性的閱讀思維訓練至關重要,是閱讀教學中的重中之重。
3.對接全科閱讀,服務于高考各科目
狹義的閱讀專指語文學科的文字閱讀;廣義的閱讀是指所有運用語言文字獲取信息、認識世界、發(fā)展思維的過程。閱讀能力的提高,除了有助于語文能力的提升,也間接地影響著其他高考科目。不管是文科類科目還是理科類科目,其知識都存在陳述性、程序性和策略性三個層次。學生每解答一道題目就是一次閱讀,需要經歷一次對信息進行提取、傳輸、處理、表達的過程。“閱讀—表達”模型能夠監(jiān)測學生對所呈現(xiàn)文字的精準把握與理解程度,找到問題所在,進而進行有效訓練。
新的“閱讀—表達”模型強調“個體精神內核”的重要性。學生只有形成以“我”為本、學會自得的思想,拒絕“失心”式閱讀,讓思維不斷流走在閱讀思維中的各個環(huán)節(jié),讓工作記憶打穿思考的全過程,才能真切地提升閱讀能力。
[本文系2021年度山東省教育教學研究課題“新時代背景下高中語文個性化閱讀教學策略研究”(批準號:2021JXY322)的結項研究成果]
[作者通聯(lián):山東省桓臺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