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瀟
摘 要 以魯迅小說《社戲》為例,探究小說教學中引導學生體會語言美的路徑,誦讀環(huán)境描寫語段,體會語言的詩意美;表演人物對話語段,體會語言的情感美;探究副詞、連詞的內涵,體會語言的邏輯美;琢磨尋常語句的潛臺詞,體會語言的意蘊美。這樣有助于提升學生的語言素養(yǎng)。
關鍵詞 小說教學 ?語言美 ?體會路徑 ?語言素養(yǎng)
小說教學承擔著多重任務,引導學生體會語言美,提升學生的語言素養(yǎng)是小說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本文以魯迅小說《社戲》為例,探究小說教學中引導學生體會語言美的路徑。
一、多形式誦讀環(huán)境描寫語段,體會詩意美
小說通常會在典型環(huán)境中刻畫典型人物形象,反映社會生活,揭示具有啟示意義的深刻主題。小說的典型環(huán)境包括社會環(huán)境、自然環(huán)境。自然環(huán)境一般有烘托人物性格、推動情節(jié)發(fā)展的作用。小說教學中,對自然環(huán)境描寫語段,教師要引導學生多形式誦讀,通過誦讀、揣摩環(huán)境描寫的語言形式、修辭手法等,體會小說語言的詩意美。
《社戲》一波三折地寫“我”獲得與小朋友們一同去趙莊看社戲的機會,“立刻一哄的出了門”,駕著白篷航船“飛一般徑向趙莊前進了”。去趙莊的路途中有一段精彩的環(huán)境描寫:“兩岸的豆麥和河底的水草所發(fā)散出來的清香,夾雜在水氣中撲面的吹來;月色便朦朧在這水氣里。淡黑的起伏的連山,仿佛是踴躍的鐵的獸脊似的,都遠遠地向船尾跑去了……”
看戲歸來的途中也有一段環(huán)境描寫:“月還沒有落,仿佛看戲也并不很久似的,而一離趙莊,月光又顯得格外的皎潔……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樓閣,滿被紅霞罩著了……”
對這兩個環(huán)境描寫語段,可采用教師示范朗讀、播放名家朗誦視頻,學生默讀、跟著名家朗誦、接力朗讀等多種形式,讓學生在靜聽中感受,在朗讀中體驗,在默讀中揣摩,體會前一語段運用嗅覺、視覺、聽覺等多種感官描寫,比喻、比擬修辭與動作、心理描寫的方法,描寫出水氣清香、河風清爽、月色朦朧、連山踴躍的優(yōu)美畫面,烘托出“我”的愉悅歡快之情。體會后一語段通過心理感受、比喻修辭描寫出的月光皎潔、戲臺漂渺、燈火紅霞、橫笛悠揚的優(yōu)美畫面,烘托出“我”對社戲的留戀與不舍之情。多種感官與修辭的運用,長短句的交錯使用,使環(huán)境描寫語段富有節(jié)奏感、韻律感、色彩感及動態(tài)感,多形式誦讀能讓學生體會小說描寫語言的詩意美。
二、生活化表演人物對話語段,體會情感美
小說通常會在敘寫事件中寫到人物對話,借以表現(xiàn)人物性格,揭示人物的情感心理。引導學生反復琢磨人物對話、生活化表演人物對話語段的內容,有助于學生從對話語言的內容與形式中深刻體會小說語言的情感美。
《社戲》中“我”獲得看戲的機會,全靠雙喜與十幾個別的少年幫忙想法子。對外祖母沒有大船的擔心,雙喜“大悟似的提議”說,“大船?八叔的航船不是回來了么?”對外祖母都是孩子去,沒有大人不可靠的擔心,雙喜看出底細來了,便又大聲說道,“我寫包票!船又大;迅哥兒向來不亂跑;我們又都是識水性的!”雙喜的語言富有個性特色,讓學生在自主研讀、合作探究的基礎上進行生活化表演,能激起學生的研讀熱情與表演興趣。教師要引導學生在表演中突出“大悟似的提議”的神態(tài)與動作,體會雙喜看出底細來之后“大聲的說”的神態(tài)與語氣,引導學生表演出雙喜兩處說話中的反問語氣與一口氣說出三個理由的排比語氣、兩個感嘆號的語調,體會雙喜對幫助“我”看戲的真誠與急切以及解除外祖母擔心的自信與擔當。品味對話語言有助于體驗、把握人物鮮活的情感。
看戲歸來的第二天下午, 六一公公與雙喜有一番對話。教師可讓學生表演這番對話,體會六一公公的“小鬼”稱呼與“偷了我的豆了罷”的溫和詢問語氣、“踏壞了不少”的陳述語氣,揣摩他惱的不是偷,而是豆被踏壞的惋惜心情;體會雙喜“請客”的理直氣壯與機智應對;體會六一公公停楫而笑的神態(tài)、待客的爽快與關心自己的豆是否中吃的心思。通過表演這番生活情趣盎然的對話,學生能體會到雙喜請客的坦然真誠與面對麻煩的沉著應變,體會到六一公公的樸實、熱情與對勞動果實的珍惜。兩人個性化的對話語言蘊含著淳樸善良的情感。
三、合作探究副詞、連詞的內涵,體會邏輯美
小說常常運用恰當?shù)母痹~、連詞表情達意,借此體現(xiàn)出語句之間的結構關系,體現(xiàn)思維的嚴密邏輯性。小說教學要引導學生合作探究文中副詞、連詞的內涵,體會語言的邏輯美。
《社戲》中寫“我”在外祖母的平橋村常與小朋友一起玩。文中有這樣一段話:“我們年紀都相仿,但論起行輩來,卻至少是叔子,有幾個還是太公,因為他們合村都同姓,是本家。然而我們是朋友,即使偶而吵鬧起來,打了太公,一村的老老小小,也決沒有一個會想出‘犯上這兩個字來,而他們也百分之九十九不識字?!边@里用了多個復句關聯(lián)詞,有表轉折關系的“但”“卻”“然而”,有表因果關系的“因為”,有表假設關系的“即使……也……”。這些連詞的運用既體現(xiàn)出語句結構的嚴謹,也體現(xiàn)出思維的嚴密邏輯性。寫平橋村人不會因為小朋友之間的吵鬧或打架而想出“犯上”這兩個字,用了副詞“決”,增強肯定的語氣,表現(xiàn)出平橋村民風清朗淳樸、百姓寬厚善良。
文中寫老旦出場演唱有一段話:“然而老旦終于出臺了。老旦本來是我所最怕的東西,尤其是怕他坐下了唱。這時候,看見大家也都很掃興,才知道他們的意見是和我一致富的。那老旦當初還只是踱來踱去的唱,后來竟在中間的一把交椅上坐下了。我很擔心;雙喜他們卻就破口喃喃的罵。”這里用了連詞“然而”“也”“卻”和副詞“終于”“尤其”“竟”等。“然而”“卻”表句意的轉折,“也”表句意的并列;“終于”表現(xiàn)少年們等得太久了,早不耐煩了,“尤其”強調對老旦坐著慢慢唱的擔心程度,“竟”表現(xiàn)對老旦坐到交椅上唱的意外與失望。引導學生合作探究這些副詞、連詞的內涵,能讓學生體會到人物的情感心理,體會到語言的邏輯美。
四、留心琢磨尋常語句的潛臺詞,體會意蘊美
小說中有一些看似尋常的語句,其實有豐富的潛臺詞,值得探究、挖掘。小說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留心琢磨尋常語句背后的潛臺詞,體會小說語言的意蘊美。
《社戲》中敘述“我”與平橋村少年們一同玩耍時寫道:“我們是朋友,即使偶而吵鬧起來,打了太公,一村的老老小小,也決沒有一個會想出‘犯上這兩個字來,而他們也百分之九十九不識字?!逼渲小八麄円舶俜种攀挪蛔R字”是一個很尋常的句子,完全可以去掉不要。引導學生對此反復揣摩,會懂得此句表面上寫平橋村老小大多“不識字”,非常淳樸、寬容、仁慈,實際上暗含對城里識字的達官顯貴們狡詐、苛刻、殘暴的揭露和諷刺。
雙喜推測鐵頭老生不肯顯本領的緣故,說:“晚上看客少,鐵頭老生也懈了,誰肯顯本領給白地看呢?”句中“誰肯顯本領給白地看呢”看似乎尋常,實則富有深意。“我”給出了贊同的理由,其中就有“烏篷船里的那些土財主的家眷固然在,然而他們也不在乎看戲,多半是專到戲臺下來吃糕餅、水果和瓜子的。所以簡直可以算白地”。琢磨“白地”的潛臺詞,學生能品味出農家少年對土財主家眷的輕蔑心理??梢?,小說中的尋常語句有不尋常的意蘊,小說語言的意蘊美值得體會。
綜上,小說教學應引導學生體會小說語言的詩意美、情感美、邏輯美、意蘊美,借此提升學生的語言素養(yǎng)。
[作者通聯(lián):江蘇常熟市倫華外國語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