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蘇軾樂觀曠達的人生態(tài)度一直以來被后人稱頌,本文以蘇軾的生平、思想和作品為基礎,探討蘇軾樂觀曠達的人生態(tài)度背后的思想內(nèi)涵。首先從蘇軾的生平及其影響因素出發(fā),闡述他樂觀曠達的性格特征。通過深入研究蘇軾的生平與思想,發(fā)現(xiàn)他不僅積極向上地對待人生,以樂觀開朗的心態(tài)面對生活,并且將之作為創(chuàng)作靈感來源,所以蘇軾的詩歌處處體現(xiàn)出這種心態(tài)。希望本研究能對蘇軾的生平和思想有所啟發(fā),同時也能引起更多人對蘇軾的興趣。
【關鍵詞】樂觀曠達性格;蘇軾;生平;思想;詩歌
【中圖分類號】I207.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7-2261(2024)07-0019-03
【DOI】10.20133/j.cnki.CN42-1932/G1.2024.07.006
蘇軾不僅是北宋時期重要的文化名人,宋代文學史上最具代表性的一位全才,在詩詞書畫文等方面均有所成就。提到宋詞,人們最容易想到的便是蘇軾,雖然是豪放詞派的代表人物,但蘇軾的詞包包羅萬象,既能展現(xiàn)“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的壯闊,也能夠表達“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細膩,宋詞的魅力在他的作品中發(fā)揮得淋漓盡致。
提及蘇軾,許多人想到的是他坎坷的仕途人生。確實,與其文學上的成就形成巨大反差的是,蘇軾自走上仕途之后鮮有升遷。在屢遭貶謫的逆境中,蘇軾卻展現(xiàn)出前人未有的樂觀曠達的人生態(tài)度。這使得后人對他的人生態(tài)度倍加推崇,許多文人甚至把他當作正身立德的典范。清代文學巨子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便曾提到:“三代以下之詩人,無過屈子、淵明、子美、子瞻者,此四子者若無文學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辈粌H肯定了蘇軾在文學方面的貢獻,更將蘇軾與屈原等人放在一起,足見對蘇軾人格的贊美與肯定。
蘇軾出生在一個文化水平比較高的家庭,父親蘇洵是一位散文家,母親程氏是名門閨秀,深明大義。蘇軾從小耳濡目染,跟隨母親讀了許多名人志士的傳記,立志做一名經(jīng)世濟民的人物。年少時期,蘇軾發(fā)奮苦讀,修身勵志,憑借自己在文學上的造詣成為文壇新秀,前輩歐陽修也視他為文壇領袖的接班人??上晟俪擅]有讓他在政壇上大放異彩,走進官場的蘇軾目光犀利,卻因看到新法的不足和舊制的弊端而不容于新舊兩黨,走上了一貶再貶的坎坷仕途??v觀中國古代的文壇,遭遇仕途不順的文人屢見不鮮,蘇軾卻展現(xiàn)出了一種與眾不同的人生態(tài)度,也是他在逆境中生存的一道光——樂觀曠達。
一、蘇軾樂觀曠達的人生態(tài)度的表現(xiàn)
樂觀曠達是指一個人的心態(tài)積極向上,對未來充滿希望。蘇軾積極工作,熱愛生活,了解蘇軾的生平,不難發(fā)現(xiàn)其樂觀曠達的人生態(tài)度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兩方面:
首先,蘇軾具備寬廣的胸懷和開放的心態(tài),是名副其實的“寵辱不驚”和“不以己悲”。蘇軾深受儒家文化的影響,在“達則兼濟天下”思想的影響下,一生以經(jīng)世濟民為己任,并終其一生實踐這個理想。在“學而優(yōu)則仕”的儒家思想影響下,許多文人都曾入朝為官,其中仕途不順的也不勝枚舉。在面對人生的坎坷和事業(yè)的挫折時,前人多展現(xiàn)一些消極的態(tài)度,如李白經(jīng)歷了官場黑暗后寫下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白居易被貶江州感懷際遇寫下的“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等。相比其他文人,蘇軾的眼界更為開闊,心境更加宏大。他并不像其他文人那樣沉溺于對自身境遇的感傷,而是打破了前人思想的局限,以天下蒼生為己念的廣闊胸懷和強烈責任感讓他始終能夠坦然對待仕途中的風雨。我們在蘇軾的詞作中不難發(fā)現(xiàn)其胸懷的開闊,蘇軾調(diào)任密州太守的第二年寫下了《望江南·超然臺作》,其中寫到“休對故人思故國,且將新火試新茶,詩酒趁年華”,面對城市的春景,勉勵珍惜當下,不辜負時光,流露出一種超然物外,不困于情的曠達心態(tài)。面對仕途的風雨,蘇軾亦能欣然接受,不管被貶到什么地方,他都不曾一蹶不振,反而是以一種對工作、對百姓認真負責的態(tài)度,為官一方,便造福一方百姓。他個人的得失與榮辱在他看來并不重要,所以無論身處何地,蘇軾鮮少感懷傷身,而是能夠用一種平和的心態(tài)去對待榮辱,不以己悲,開闊的心胸成就了他樂觀曠達的人生態(tài)度??v觀蘇軾一生,無論在貧困的黃州、偏遠的惠州還是炎熱的儋州,蘇軾都能用心工作,熱愛生活,其眼界的開闊和內(nèi)心的豁達不言自明。
其次,蘇軾具備著變換角度看人生的能力。他能夠以不同的角度和視角來審視人生中的問題和挑戰(zhàn),并從中尋找到積極的一面,如蘇軾在詩作《題西林壁》中寫的“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想說明的就是要從不同角度看問題、客觀全面地看問題這一道理。蘇軾在生活中所遭遇的困境和苦難,并沒有讓他陷入絕望和悲傷,相反,他能夠意識到人生的無常和變化,接受現(xiàn)實的挑戰(zhàn),并以自己的智慧和才華去應對。他用詩歌抒發(fā)自己對生活的態(tài)度,以自己特有的幽默和諷刺來表達對人生的理解和思考。這種獨特的角度和態(tài)度無疑使得蘇軾的人生更加豐富和多元。例如,蘇軾在《洗兒詩》以幽默的口吻自我調(diào)侃“我被聰明誤一生”,進而表達“惟愿我兒余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的期盼。再如,因烏臺詩案蒙冤后,蘇軾深感自己的生命即將走到盡頭,在獄中給自己的弟弟寫下了絕筆詩《獄中寄子由》,全詩沒有一字一句表達自己對死亡的恐懼和絕望,反而通過“又結來生未了因”寫出了自己和弟弟蘇轍之間的濃濃的兄弟情義。由此可見,哪怕是面對生死,蘇軾也能夠以一種平靜淡然的樂觀心態(tài)去對待,不頹唐,不悲傷。
綜上所述,蘇軾的人生態(tài)度體現(xiàn)了積極、開朗、健康集為一體的特征——樂觀曠達。通過融會貫通儒、道、佛等不同思想的影響,他擁有了寬廣的胸懷和開放的心態(tài);而通過變換角度看待人生的能力,他能夠以積極向上的態(tài)度面對人生的挑戰(zhàn)和困境。蘇軾的樂觀曠達性格不僅體現(xiàn)在他的生活中,也深深地融到他的作品中,成為他創(chuàng)作的靈感來源。這種樂觀曠達的人生態(tài)度無疑使得蘇軾的作品更加充滿活力和魅力,并對后人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
二、曠達樂觀人生態(tài)度的內(nèi)涵分析
(一)北宋儒、釋、道三家思想融會貫通的影響。
北宋時期,儒、釋、道三家思想在社會上相互滲透、交流融合,特別是北宋中后期,儒道佛三家思想盛行并且趨于合一,對當時的文化和思想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這種融會貫通的影響也在蘇軾的思想中得以充分體現(xiàn)。
首先,儒家思想對蘇軾的影響是最大的,構成了蘇軾思想人格的核心。儒家注重人倫道德的培養(yǎng),強調(diào)君子之學和仁德之道。一方面,蘇軾在儒家的影響下,形成了崇尚禮儀、尊重傳統(tǒng)的思想傾向,他重視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思想,追求內(nèi)外修身的完美統(tǒng)一。在蘇軾的作品中,也常常可見他對儒家的敬仰和借鑒,如他在《赤壁賦》中引用儒家學派創(chuàng)立者孔子的“逝者如斯夫”等。另一方面,蘇軾始終如一地踐行著儒家積極入世的思想。其弟蘇轍在為蘇軾撰寫墓志銘時,評價蘇軾“亦奮厲有當世志”,足見蘇軾年少時便具備濟世之才,并立志做一個經(jīng)世濟民的人物。儒家的“民本”思想在蘇軾身上得到了充分的體現(xiàn)。蘇軾在《《杭州謝上表二首》之二中提出了自己的治國思想:“視天下如一家”,即天子要有天下一家、視天下臣民如家人的胸襟,也要愛護人民。所以無論仕途如何起伏坎坷,蘇軾始終謹記自己身為父母官的職責,任一方父母官,便設身處地為百姓考慮。蘇軾在《自題金山畫像》中評價自己:“問汝平生功業(yè),黃州惠州儋州?!钡恼儾粌H限于這三地。如蘇軾在杭州為官時正值西湖水患,蘇軾帶領工人疏浚西湖,修建堤壩,保護了一方百姓的生命安全,為他們提供了安定美好的生活環(huán)境,時至今日,蘇堤仍然是西湖上一道亮麗的美景;在密州時,為百姓捕匪捉盜,滅蝗抗旱,救助棄嬰;六十二歲被貶謫到海南儋州后,面對當?shù)芈浜蟮霓r(nóng)業(yè)生產(chǎn)狀況,蘇軾在思想上開導百姓,并向百姓傳授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技術、興辦學堂倡導讀書、收集藥方為老百姓治病。
其次,釋家和道家思想對蘇軾的思想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佛家強調(diào)超脫塵世的精神境界和慈悲救度眾生的觀念。蘇軾受到了佛教文化的熏陶,培養(yǎng)了一顆慈悲之心。他在艱難困苦的時候,常常通過尋求心靈的寧靜和對佛法的領悟來尋求安慰和解脫。在他的作品中,經(jīng)??梢钥吹綄Ψ鸾涛幕慕梃b和對人生意義的思考。在被貶黃州的第三年,蘇軾寫下了著名的《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抒發(fā)遇雨時的一種感受,同時又表達出一種豁達坦然的人生態(tài)度,詞中的“也無風雨也無晴”看似不符合現(xiàn)實,卻是借用禪意的哲理表達寵辱偕忘、超然物外的人生境界。道家思想對蘇軾的影響也是不可忽視的。道教強調(diào)追求自由自在、天人合一的境界。蘇軾在前赤壁賦中提到的“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挾飛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長終”,都是其受道家思想影響的體現(xiàn)。同時因受到道家思想的熏陶,蘇軾提倡放松心態(tài),寬容待人,以達到抱道救世的境界。他認為繁雜世事不足為慮,追求自由無拘束的境界。在他的作品中,常??梢钥吹綄Φ兰艺軐W的思考和借鑒。道家的無為而治的理念讓他學會了順應自然的變化,以自然的態(tài)度面對人生的苦難。這些思想的影響使得蘇軾能夠思考生的意義和價值,從而形成了一種曠達樂觀的生活態(tài)度。
綜上所述,北宋時期儒、釋、道三家思想融會貫通,對蘇軾的思想產(chǎn)生了深刻影響。蘇軾的樂觀曠達性格正是這種思想交流融合的產(chǎn)物。他從儒家注重人倫道德中汲取了為人處事的原則,在佛教文化中尋求安慰和智慧,在道家思想中追求自由自在。蘇軾的一生,將儒、道、佛很好地融于一身。他認為佛、道思想雖然有別于儒家思想,卻能夠很好地為他踐行儒家思想服務,他以儒家思想為根本,輔以道、佛思想,形成了為后世文人稱頌的健全人格。儒家強調(diào)人的修養(yǎng)和道德規(guī)范,釋家注重人的解脫和無為而治,道家注重人與自然的和諧。所以蘇軾雖然立足于儒家世家,但他卻不拘泥于儒家禮儀和束縛,而是吸收了釋家的豁達和達觀,道家的自然和灑脫,形成了自己獨特的人生態(tài)度。他以儒家積極入世的思想從政,立志做一個經(jīng)世濟民的人物。他又以釋、道二家超然物外,與世無爭的思想處置人生憂患,因而在任何逆境中都能隨遇而安,不悲觀,不頹唐。這種綜合吸取和融會貫通的思想特點,成就了蘇軾樂觀曠達的性格內(nèi)涵。
(二)蘇軾善于變換角度看待人生
蘇軾善于變換角度看待人生,是其樂觀曠達性格的體現(xiàn)。他能夠以積極向上的態(tài)度去理解和接納生活中的各種困難和挫折,從而化解痛苦,尋求人生的樂趣和靈感。
首先,蘇軾擅長把握人生的多樣性。他認為人生就像一幅畫,充滿了各種色彩和線條,每個人的人生都是獨特而有趣的。他通過不同的角度和觀點去看待人生,不抱怨生活的不公平,而是主動去感受其中的美好與快樂。對于挫折和不幸的經(jīng)歷,他不會被困在其中,而是以淡定的心態(tài)去應對和解決,從中汲取經(jīng)驗和智慧。任密州太守時,他寫下了《江城子·密州出獵》,在不得志的仕途中抒發(fā)“少年狂”,借“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表達自己渴望建功立業(yè)、報效國家的豪情壯志。
其次,蘇軾在觀察和思考人生中注重細節(jié)。他善于傾聽身邊的人和事,觀察生活的方方面面,并對這些細節(jié)進行深入的思考。他相信人生中的每一個瞬間都有可能蘊含著意義和價值,只要我們用心去體味和領悟。他善于通過寫作來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感悟,將那些微小的細節(jié)和感受轉化為美麗的詩句和散文。在《水調(diào)歌頭·明月幾時有》中,蘇軾用月亮的陰晴圓缺來比照人世間的悲歡離合,說明人世間的悲喜和月亮的變化都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對自然景物的觀察和對人生的體悟細致入微,并由產(chǎn)生對人生的獨特思考。
此外,蘇軾還具備拓寬視野的能力。他深入研究儒家、佛家和道家的思想,將這些不同的觀念和理念融會貫通,形成了自己獨特的世界觀和人生態(tài)度。他不僅關注自身的成長和進步,也關心社會的進步和發(fā)展。他積極參與政治和社會活動,不斷拓寬自己的視野,以更全面的角度去面對和解決問題。
綜上所述,蘇軾善于變換角度看待人生,這是他樂觀曠達性格的重要。蘇軾有一種超然物外的眼光,他善于站在不同的角度去審視問題,從而達到超越世俗眼光的效果。他對人生的看法不僅僅局限于職務升遷、功名利祿,而是更加關注心靈的安寧和內(nèi)心的世界。他以一種包容和開放的態(tài)度面對各種挫折和困境,表現(xiàn)出了一種樂觀曠達的性格特征。他通過積極的心態(tài)和深入的思考去理解和接納人生的各種經(jīng)歷,從中尋找樂趣和靈感。他善于把握人生的多樣性,注重細節(jié),拓寬視野,在不斷的學習和探索中不斷成長。這種樂觀開朗的心態(tài)和世界觀不僅體現(xiàn)在他的生活中,也體現(xiàn)在他的作品中,成為后人學習和借鑒的楷模。
三、結語
通過對蘇軾樂觀曠達性格的思想內(nèi)涵進行研究,可以發(fā)現(xiàn)蘇軾在面對人生時持有一種樂觀開朗的態(tài)度。他的人生態(tài)度不僅受到北宋儒、釋、道三家思想融會貫通的影響,也與他自身善于變換角度看待問題的特點相關。在蘇軾的詩歌和人生中,我們也可以感受到他樂觀曠達的精神傳達。對其樂觀曠達人生態(tài)度的內(nèi)涵研究有助于我們進一步了解蘇軾其人和他的詩詞作品。與此同時,蘇軾樂觀曠達的性格也給能夠給我們樹立一個榜樣,讓我們?nèi)ニ伎甲约簩Υ松膽B(tài)度,讓我們從他的身上汲取真正的力量,以積極向上的態(tài)度面對人生的各種困難和挑戰(zhàn)。同時,也希望能夠引起更多人對蘇軾的興趣,更好地傳承和弘揚他的文化精神。
參考文獻:
[1]余曉蓮.從《赤壁賦》的情感變化看蘇軾樂觀曠達的人生態(tài)度——《赤壁賦》教學設計[J].課程教育研究,2018(38):59.
[2]屈雯雯.樂觀曠達背后是強行解脫的無可奈何——《前赤壁賦》主題新解讀[J].品位·經(jīng)典,2019(01):30-32.
[3]鄭煥庭.淺析蘇軾如何通過詩詞展現(xiàn)人生態(tài)度[J].精品,2020(25):138.
[4]徐鴻,王宗楚,劉浩渤,等.蘇軾“赤壁詩文”的“三我”精神結構探析——蘇軾心理思想系列研究(二)[C]//第24屆中國蘇軾學術研討會.第24屆中國蘇軾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詩文書畫卷),2020.
[5]趙孟雄.蘇軾文學作品與書法作品的情感表達研究[J].文化產(chǎn)業(yè),2023(10):67-70.
[6]汪玉川.從蘇軾茶詩看其豁達個性的由來[J].辦公室業(yè)務,2018(04):183-184.
作者簡介:
閆麗莉(1988.1-),女,河北秦皇島人,碩士在讀,助教,教師,研究方向:語文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