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婷婷
教材保留了很多老課文,葉圣陶先生的《小小的船》就是其中之一。這首兒歌自創(chuàng)作之日起,一直為小學生所誦讀,成為幾代人收藏的經(jīng)典。作為一年級的第一個課文單元,也是教材出現(xiàn)的第一首兒童詩,教師到底應(yīng)該從哪里入手進行教學呢?為了讓自己教得更明白,我問了自己三個問題。
一、為什么教?
為什么一首簡簡單單的小詩能經(jīng)久不衰呢?在2022年版課標和統(tǒng)編教材的背景下讀這篇老課文,它有什么魅力呢?備課前,我仔細閱讀了相關(guān)資料:葉圣陶先生是一位小學教員出身的文學家和教育家,他的許多兒歌和兒童詩原本都是為開明書店編寫小學生國語課本而創(chuàng)作的“課文”。因此這些兒童詩帶著中國傳統(tǒng)的“詩教”功能。1932年,葉圣陶創(chuàng)作《月亮船》,1955年將其改為《小小的船》。他在日記上寫下了50多字的跋:“九日夜得《小小的船》一首,自以為得意,錄之。多用疊字,多用ɑn韻字,意極淺顯,而情景不枯燥,適于兒童之幻想。二十年前在開明編小學生課本,即涉想及此,直至今日乃完成?!?/p>
看來葉圣陶先生,不只是要給兒童寫詩,而是用兒童的視角在寫詩,寫出了兒童的詩。而我們作為教師,是不是也應(yīng)該站在學生的視角,學習用學生的語言去說,用學生的思維去思考呢?與其說是在教學生讀詩,不如說教師跟著學生回到童年時代,去想象、去吟誦這首學生心底里流淌出來的詩。
二、教什么?
行文至此,我忽然想到,疊詞不就是兒童最初的語言嗎?從“爸爸”“媽媽”這些詞語開始學習說話。而疊詞的運用,最早可追溯至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jīng)》,因為疊詞簡單好記又易模仿,成就了這些最初的口口相傳的文學樣式。不管是人類最初的文學,還是每個兒童最初的語言記憶,都是從疊詞開始,那么,疊詞不就是兒童自己的語言嗎?何須學?要學習的是我們。作為教師,在教學時,要多關(guān)注這一語言現(xiàn)象,了解疊詞在不同語境中的表達效果,讓疊詞的教學更有實效。
本單元是圍繞“自然”這個主題編排的。這首小詩想象奇特,課文插圖生動形象,能引起學生對夜空無限的遐想和對大自然由衷的喜愛。其實中國人對月亮的喜愛由來已久,從古到今,詩詞歌賦中不乏對月的描寫和想象。從形式上看,這首小詩的語言具有鮮明的音樂性,節(jié)奏舒緩、和諧悅耳;從內(nèi)容上看,這首詩的意象美好,天真、純凈和爛漫。在完成一年級閱讀課常規(guī)的朗讀和識字教學任務(wù)外,應(yīng)緊緊抓住形式和內(nèi)容上的特點,帶領(lǐng)著學生披文入情,反復(fù)揣摩,實現(xiàn)言與意的完美統(tǒng)一。
有了這樣的感悟,除了常規(guī)的朗讀和識字之外,我得到了兩個重要的教學目標:積累簡單的疊詞,體會疊詞之妙;想象詩歌描繪的畫面,感受月兒、藍天、星星的意境唯美,初步感受兒童詩的趣味。
三、怎么教?
這樣簡單易懂又畫面唯美的兒童詩,到底該怎么教呢?我采用了以下策略。
1.品味疊詞,體驗詩趣
短短幾行小詩,連續(xù)運用了多個疊詞,它們的指向都很明確且含義豐富。“彎彎”“小小”寫月兒的形狀,描寫月兒的精致與美麗;“閃閃”寫的是星星在夜空中的動態(tài)之美;“藍藍”描繪了晴朗夜空的深邃廣闊。怎么體會疊詞的妙處呢?我先讓學生通過朗讀來比較“小的船”與“小小的船”,又對“很小的船”與“小小的船”進行反復(fù)朗讀,學生回答:“雖然意思差不多,但讀起來不好聽了,星星、月亮好像不怎么可愛了,怪怪的”,這也是對學生語感的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xiàn)用了疊詞感覺月兒更可愛、更惹人喜歡,發(fā)現(xiàn)這樣的語言包含著作者對月兒的喜愛之情。我再引導(dǎo)學生借助圖片用填空的形式說出“彎彎的眉毛、小小的嘴巴”等詞語,就達到了遷移運用的作用,最后讓學生用疊詞說說生活中的其他事物,實現(xiàn)從課內(nèi)到課外語言積累的過渡。
疊詞的含義簡單,積累和運用也很容易,那么,學習這樣的課文是不是就停留在簡單的讀背上了呢,能不能讓學生的思維再向縱深走一些呢?在教學完整首詩后我問了這樣一個問題:“你覺得彎彎的月兒還像什么?小姑娘看著彎彎的月兒,為什么覺得像小船,而不說像其他呢?”用這樣的追問,啟發(fā)學生關(guān)注本體和喻體表面的相似,更啟發(fā)他們關(guān)注這個比喻背后的心理動機,將思維引向了更加縱深的地方。學生在品味疊詞的同時,體會了詩的樂趣,更提升了自身思維的品質(zhì)。
2.創(chuàng)設(shè)活動,走進詩境
“感受月兒、藍天、星星的意境”這一教學目標是對詩歌中意象的挖掘和重視,也是這一課創(chuàng)設(shè)情境的路徑。教學中,需要教師不斷喚醒學生的經(jīng)驗,啟發(fā)學生借助情境想象和感受詩歌的形象,體驗詩歌的意境。學習詩歌前,我啟發(fā)學生鏈接生活:你見過哪些船?再給出小船的圖片,提問:這是一只怎樣的船?坐在這樣的小船里漂啊漂是什么感覺?在學生想象描述完自己的感覺后,我順勢提問:課文里的小船是什么?把學生帶入課文情境。
本文是一首優(yōu)美的抒情詩,同時帶著美好的童話思維。學生年級低,教師應(yīng)根據(jù)他們的心理特點和教學內(nèi)容組織教學。這一課的學習,想象是關(guān)鍵。課堂上,依循課文情境,我通過語言描述、音樂渲染、圖片呈現(xiàn)等方式,輕輕扇動學生想象的羽翼。如教學第二句“只看見閃閃的星星藍藍的天”時,我播放音樂,讓學生全體起立,仿佛我們一起在太空里遨游,這里看看,那里看看,都看到什么了呀?學生沉浸在詩歌的美妙境界中,有的說“我看到周圍全是星星”,有的說“我真的飛起來了,我看到我長了翅膀飛呀飛,飛到月亮上了”。情動而辭發(fā),除了想象,這一過程也是語言的訓(xùn)練,此時的回答是情境中的自然生成。當我說“舉起你們的小手做一顆夜空中最閃亮的星星吧”時,學生都情不自禁地動了起來,與課文情境深度融合在了一起。
學生沉醉其中,到最后《月亮船》的音樂播放出來時,他們都情不自禁地拍著手輕輕地哼唱起來。聽完歌曲我問學生:“想知道誰把這么美的詩歌帶給我們?”“那就是葉圣陶爺爺,他是我國著名的作家、教育家,他的童話故事和兒歌,陪伴了老師的整個童年?,F(xiàn)在,我把葉圣陶爺爺和他的其他作品介紹給你們。”那一刻,學生的眼睛是雪亮的。
3.拓展讀寫,月中尋根
學完這首詩學生總覺得意猶未盡。從古代到現(xiàn)代再到當代,從神話傳說到民間故事再到詩詞歌賦,月亮不斷地出現(xiàn)在詩人筆下,怎樣讓一年級學生進一步親近兒童詩,淺淺地感受一下月亮中的中國文化基因呢?利用綜合實踐課的時間,我引導(dǎo)學生一起回憶了二年級學過的李白的《古朗月行》,一起討論:大詩人李白看到月亮,有著怎樣的想象呢?又帶著學生一起賞讀其他與月亮有關(guān)的現(xiàn)代詩歌。
通過這些詩歌,學生發(fā)現(xiàn)天馬行空的想象是詩歌的源泉,每個時代的詩人仰望月亮,總是會產(chǎn)生無限遐想。在兒童詩里,月亮簡直就是學生的玩伴?!拔闹械男∨笥严胂笞约禾稍谠铝辽?,那我們何不也和月亮玩一玩呢?”在這樣的順勢啟發(fā)下,詩一樣的語言從學生嘴里冒了出來,有的說:“我想問問月亮,星星是你的學生嗎?我想問問月亮,白天的時候,你和星星躲在哪里了呢?”有的說:“我想追月亮,我坐上風箏飛呀飛,和月亮一樣高,和它一起拍個照。”還有的說:“我想吃月亮,不知道它的味道是甜的還是咸的?是不是像棉花糖一樣軟乎乎的呢?”
教師告訴學生:“這些語言就是詩,我把這些文字打在屏幕上,署上他們的名字。”學生瞬間充滿了驚喜和幸福感,也躍躍欲試起來。
教學低年級學生,好像自己也和學生一起返回到了生命成長的重要起點上,從頭學起,從一筆一畫、一字一句到一詩一文。和他們共同走過這一段路程,才算真正認識學生,真正把課備得更明白透徹。
(作者單位:東華大學附屬實驗學校)
責任編輯 劉 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