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由于“請”和“求”的語義、語法功能接近,因此,兩者能夠同義連用,形成并列短語,并在漢代詞匯化為一個雙音節(jié)動詞。“請求”主要包括兩個義項:“提出要求,希望得到滿足”和“請托”?!罢埱蟆背稍~后的詞匯化程度不高,同時,還存在同素逆序形式“求請”,它們在中古、近代漢語時期的出現(xiàn)頻率都不高。就“請求”詞匯化的形成動因來看,一方面,它受到漢代以后漢語詞匯雙音化的大趨勢的影響;另一方面,也受到“請謁”一詞的影響,其中,類推機制和同步引申機制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關鍵詞:“請”;“求”;“請求”;“請謁”;請托;詞匯化
“請求”是現(xiàn)代漢語中的一個常用動詞,使用頻率較高。作為一個雙音節(jié)詞語,“請求”是如何成詞的?是詞匯化而來,還是根據(jù)構詞法規(guī)則產(chǎn)生的?先秦漢語單音節(jié)詞占優(yōu)勢,我們注意到,先秦漢語中“請”和“求”都作為單音詞使用,而漢代以后,“請”“求”就經(jīng)常連用了。也就是說,“請求”已作為詞組或詞使用,并且延續(xù)至今。因此,可以初步判斷“請求”經(jīng)歷了一個詞匯化的過程。有鑒于此,本文首先從分析“請”和“求”的語義、語法功能入手,闡述“請求”詞匯化的語義、語法基礎;其次,考察漢語史中“請求”的使用情況,探析“請求”詞匯化的過程,討論其詞匯化的程度;再次,嘗試揭示其詞匯化的動因與機制。
一、“請”和“求”的詞義演變與語法功能
在古代漢語中,“請”和“求”的詞義接近,具有共同的義項,同時,兩者的語法功能也十分相近??梢哉f,語義、語法功能的接近,為“請求”的詞匯化提供了便利條件。
(一)“請”和“求”的義項與詞義演變
在《漢語大詞典》中,“請”字共有9個義項,它們分別是:①謁見、拜謁;②請求、要求;③禱祝;④詢問;⑤問候;⑥告訴;⑦召、延請;⑧宴請;⑨敬辭[1](卷11,P258)?!墩f文解字·言部》:“請,謁也。從言青聲?!盵2](P51)從字形上來說,“請(請)”字是一個從言青聲的形聲字,其本義應該與言語活動有關,《說文》將“請”釋為“謁”,又將“謁”釋為“白”[2](P51),“白”也就是“告訴”的意思。因此,該詞典的9個義項中,“告訴”義為本義,其他義項均為引申義。
總的來看,“請”由兩條引申序列組成。由主動告知別人某事而引申出“謁見”義,進而泛化為“請求”義,然后再引申出“延請”義、“宴請”義,這是一條正向的引申序列。另一條引申序列則是反向引申,由“告訴”反向引申為“詢問”,進而引申為“問候”“禱?!?。而“請”的敬辭用法是在“請求”義的基礎上逐漸演化而成的。作為動詞“請”,其核心義項為“請求”,這個核心義、基本義自上古漢語時期就形成了。
在《漢語大詞典》中,“求”字共有19個義項,它們分別是:①“裘”的古字;②尋找、搜尋;③探索、探求;④請求、乞求;⑤要求、需求;⑥謀求、追求;⑦貪求;⑧責求;⑨選擇、選取;⑩獲得、得到;k招來、招致;l詢問;m訪求;n終、最后;o姓。此外,還有4個通假義[1](卷5,P897)。關于“求”的本義問題,目前尚不可考?!墩f文解字》中未列“求”字詞頭,只在“裘”字下注明“求”是“裘”的古文省衣的寫法?!墩f文·裘部》:“裘,皮衣也。從衣求聲。一曰象形,與衰同意。凡裘之屬皆從裘。求,古文省衣?!盵2](P173)很多學者據(jù)此認為,“求”的本義為“皮衣”。不過,也有一些學者提出另外的解釋和看法[3](P5-6)??傊?,“求”的本義難以確切考證,作動詞使用的“求”應該是假借用字。
綜合動詞“求”的諸多義項來看,其核心義應為“希望得到”?!稘h語大詞典》中,“求”的動詞義項較多,其實可以將其概括為三個基本義項:“尋求”“請求”“要求”。在特定語境下,不預設索求對象時,表現(xiàn)為“尋求”義;有隱含的索求對象時,心理上的以下乞上是“請求”義,以上責下則是“要求”義。就“尋求”義而言,由“尋找”到“探求”“追求”等,是由具體到抽象的引申;而由“尋找”到“得到”“招致”等,則是由過程到結果的引申。
從詞義來看,“請”和“求”在上古漢語中各有多個義項,兩者的共同點是都有“請求”義這一基本義項,這也是“請求”能夠詞匯化的詞義基礎。
(二)“請”和“求”的語法功能
作為動詞,“請”和“求”在支配賓語方面也有共通之處。下面,我們就具體考察并比較兩者語法功能的同與異。
1.“請”的語法功能
在上古漢語中,表“請求”義的動詞“請”以帶賓語為常,有時也可以單獨使用?!罢垺奔瓤梢詭е^詞賓語,也可以帶名詞賓語,還可以支配兼語,構成兼語句。例如:
(1)叔孫請見子家子,子家子辭,曰:“羈未得見,而從君以出。君不命而薨,羈不敢見?!保ā蹲髠鳌ざü辍罚?/p>
(2)十年夏,宋伐魯,戰(zhàn)于乘丘,魯生虜宋南宮萬。宋人請萬,萬歸宋。(《史記·宋微子世家》)
(3)乃令大夫種行成于吳,曰:“請士女女于士,大夫女女于大夫,隨之以國家之重器?!保ā秶Z·越語下》)
“請”字也可以不帶賓語,例如:
(4)晉荀偃、士匄請伐偪陽,而封宋向戌焉。荀罃曰:“城小而固,勝之不武,弗勝為笑?!惫陶?。(《左傳·襄公十年》)
2.“求”的語法功能
在上古漢語中,表“請求”義的動詞“求”以帶謂詞賓語為常,偶爾能帶體詞賓語。例如:
(5)公子夷吾重賂秦以地而求入,秦繆公率師以納之。晉人立以為君,是為惠公。(《呂氏春秋·原亂》)
(6)冬,杞伯姬來求婦。(《左傳·僖公三十一年》)
不帶賓語的“求”偶或見到,例如:
(7)三本者審,則下不敢求;三本者不審,則邪臣上通,而便辟制威。(《管子·立政》)
3.“請”和“求”的語法功能比較
“請”和“求”的語法功能較為相似,都主要以及物動詞的身份出現(xiàn)于句中,以帶賓語為常,并且以謂詞性賓語為主。相對而言,在表“請求”義上,“請”的出現(xiàn)頻率更高。同時,“請”字支配兼語的功能,也是“求”字所不具備的。
總之,“請”“求”語法功能的共性要大于個體差異,因此,有些句子中的“請”和“求”可以互換。例如:
(8)南梁之難,韓氏請救于齊。(《戰(zhàn)國策·齊策一》)
(9)邯鄲之難,趙求救于齊。(《戰(zhàn)國策·齊策一》)
在同書同篇中,“請救”和“求救”形成異文?!罢垺焙汀扒蟆钡恼Z法功能共性,是“請求”詞匯化的語法基礎。
二、“請求”的詞匯化及歷時使用情況
總的來說,“請求”經(jīng)歷了一個由無意識的非同義跨層排列,到有意識的同義并列連用,再到凝固成詞的過程。同時,對“請求”成詞之后的歷時使用情況,也有必要深入考察。
(一)“請求”的詞匯化過程
“請”和“求”作為近義詞,在先秦漢語中分別獨立使用,后來由于同義連用,逐漸詞匯化為一個雙音節(jié)詞。在《漢語大詞典》中,雙音節(jié)詞“請求”共有4個義項,它們分別是:①私事相求,走門路,通關節(jié);②指受人請托,收受賄賂之事;③說明要求,希望得到滿足;④所提出的要求[1](卷11,P260)。其中,前兩個義項在現(xiàn)代漢語中不再使用,《現(xiàn)代漢語詞典》收錄的就是后兩個義項[4](P1070)。
為研討方便,這里把動詞“請求”的義項歸納為兩個,第一個是“提出要求,希望得到滿足”,即普通意義的請求;第二個是“請托”,也就是通過私人關系、賄賂等提出非正當?shù)囊?,多為徇私舞弊之事,包括《漢語大詞典》中的義項①和義項②。下面,就具體論述“請求”詞匯化的過程。
“請”“求”在先秦漢語中很少并提使用,戰(zhàn)國秦漢時期能偶爾見到兩者連用的用例。例如:
(10)晏子曰:“圣王見賢以樂賢,見不肖以哀不肖。今請求老弱之不養(yǎng),鰥寡之無室者,論而共秩焉?!保ā蛾套哟呵铩?nèi)篇雜上》)
(11)臣聞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曰:“請求之?!本仓?。(《戰(zhàn)國策·燕策一》)
以上兩例中,“請”是請求義,“求”是尋求義,兩者不在同一句法層面,只是在線性序列上偶然共現(xiàn),明顯屬于兩個詞。換言之,“請求”不在這一句法環(huán)境下跨層詞匯化,而是同義并列使用,從并列短語開始詞匯化。
“請求”作為雙音節(jié)詞,初現(xiàn)于西漢,目前僅發(fā)現(xiàn)3例:
(12)頌曰:衛(wèi)宗二順,執(zhí)行咸固,妾子雖代,供養(yǎng)如故,主婦慚讓,請求出舍,終不肯聽,禮甚閑暇。(西漢劉向《列女傳·貞順傳·衛(wèi)宗二順》)
(13)解執(zhí)恭敬,不敢乘車入其縣廷。之旁郡國,為人請求事,事可出,出之;不可者,各厭其意,然后乃敢嘗酒食。諸公以故嚴重之,爭為用。(《史記·游俠列傳·郭解》)
(14)建元六年,侯侈坐以買田宅不法,又請求吏罪,國除。(《史記·惠景間侯者年表》)
其中,例(12)屬于普通請求義,例(13)、例(14)均屬于請托義。因為請托義屬于“請求”的引申義,所以可以判定西漢時期“請求”已經(jīng)成詞,只是根據(jù)現(xiàn)有語料,無法細致地展示它從短語到詞的詞匯化過程。
東漢以后,動詞“請求”的用例開始增多。例如:
(15)然而世之圣君,莫有如堯、湯。堯遭洪水,湯遭大旱。如謂政治所致,堯、湯惡君也;如非政治,是運氣也。運氣有時,安可請求?(東漢王充《論衡·明雩篇》)
(16)虛閭權渠單于請求和親,病死。(《漢書·宣帝紀》)
(17)郡中盜賊,閭里輕俠,其根株窟穴所在,及吏受取請求銖兩之奸,皆知之。(《漢書·趙廣漢傳》)
(18)仲尼知老氏玄妙貴異,而不能挹酌清虛,本源大宗,出乎無形之外,入乎至道之內(nèi),其所咨受,止于民間之事而已,安能請求仙法耶?(東晉葛洪《抱樸子內(nèi)篇·塞難》)
(19)是時,五百作食之人念言:“斯之所獲果實之報,將由斯等大士之恩。我等云何惡言向彼?”即往其所,請求改悔。(元魏慧覺等譯《賢愚經(jīng)》卷五)
(20)時劉道隆為護軍,休仁請求解職,曰:“臣不得與此人同朝?!保ā端螘⑿萑蕚鳌罚?/p>
(21)戒日王勞苦已曰:“自何國來,將何所欲?”對曰:“從大唐國來,請求佛法?!保ㄌ拼适?、辯機撰《大唐西域記》卷五)
(22)未幾,三司戶部判官楊儀以請求貶官,察坐前在府失出笞罪,雖去官,猶罷知信州。(《宋史·楊察傳》)
(23)行者聞言,連忙唱喏道:“女菩薩知此來歷,煩為指教指教。果是那位圣賢,我去請求,救我?guī)煾钢y,就報你丈夫之仇?!保鞔鷧浅卸鳌段饔斡洝返谄呤兀?/p>
在以上用例中,例(17)和例(22)中的“請求”均是請托義,除此之外,都是普通請求義。就語法功能來看,有的不帶賓語,如例(15);有的帶謂詞賓語,如例(16);有的帶名詞賓語,如例(18)。
需要指出的是,在中古、近代漢語時期,“請求”的使用頻率不高,同時,還與其逆序形式“求請”并存。例如:
(24)而單于終不肯為寇于漢邊,休養(yǎng)息士馬,習射獵。數(shù)使使于漢,好辭甘言求請和親。(《史記·匈奴列傳》)
(25)人在層臺之上,人從層臺下叩頭,求請臺上之物。(東漢王充《論衡·感虛篇》)
(26)神家求請,滿三不下,病不得愈,何為復請?(《太平經(jīng)》卷一百一十四)
(27)汝茍須子,可往求請,必當回意,來生王家。(元魏慧覺等譯《賢愚經(jīng)》卷九)
(28)公家所受,必須輪郭完全,遂買本一千,加子七百,猶求請無地,棰革相繼。(《南齊書·蕭子良傳》)
(29)令狐滈昨以父居相位,權在一門。求請者詭黨風趨,妄動者群邪云集。(《舊唐書·令狐滈傳》)
(30)宋江道:“某等怎敢邀截太尉,只欲求請?zhí)旧习?,別有稟覆。”(明代施耐庵《水滸傳》第五十九回)
(31)彗星見,復偕群臣陳二十八事,大要以絕求請,禁采辦,恤軍匠,減力役,撫流民,節(jié)冗費為急。(《明史·姚夔傳》)
與“請求”一樣,“求請”也有普通請求義和請托義兩個義項。以上例句中,例(29)和例(31)屬于請托義,其余用例皆為普通請求義。就語法功能來看,有的不帶賓語,如例(26);有的帶謂詞賓語,如例(24);有的帶名詞賓語,如例(25)。
(二)“請求”和“求請”的定量統(tǒng)計
我們對漢代至清代傳世文獻中“請求”和“求請”的使用情況作了定量調(diào)查,具體如表1所示:
對這23部專書的統(tǒng)計結果顯示,“請求”共出現(xiàn)69例,其中,屬于普通請求義的有43例,屬于請托義的有26例;“求請”共出現(xiàn)38例,其中,屬于普通請求義的有27例,屬于請托義的有11例??梢姡怼捌胀ㄕ埱罅x”的“請求”和“求請”的出現(xiàn)頻率都高于請托義。同時,“請求”的使用頻率明顯高于“求請”,是“求請”的近兩倍。不過,兩者出現(xiàn)的絕對數(shù)量都不多,并且多見于史書類語料。
我們還調(diào)查了漢譯佛經(jīng)中“請求”和“求請”的使用情況。利用中華電子佛典協(xié)會電子語料庫進行檢索,結果顯示,東漢《道行般若經(jīng)》《修行本起經(jīng)》《中本起經(jīng)》等可靠譯經(jīng)中,并沒有出現(xiàn)“請求”和“求請”的用例;而署名三國支謙的譯經(jīng)中,雖然有一二用例,但相關譯經(jīng)的可靠性存疑。“請求”“求請”基本出現(xiàn)在西晉之后,我們對西晉至唐代的十部譯經(jīng)進行了檢索統(tǒng)計,具體如表2所示:
對這10部漢譯佛經(jīng)的統(tǒng)計結果顯示,“請求”共出現(xiàn)17例,“求請”共出現(xiàn)18例,均為普通請求義??梢姡罢埱蟆焙汀扒笳垺钡氖褂妙l率相當,它們在漢譯佛經(jīng)中的出現(xiàn)頻率也不高。
結合傳世文獻和漢譯佛經(jīng)的考察,可以看出,普通請求義的“請求”的出現(xiàn)頻率明顯高于請托義的“請求”,這說明“請求”在“提出要求,希望得到滿足”義上使用得更為廣泛。同時,在中古、近代漢語時期,“請求”和“求請”雖然一直綿延使用,但使用頻率都不高。
三、“請求”詞匯化的動因與機制
如前所述,“請求”的詞匯化屬于同義并列短語的詞匯化,其詞匯化的動因主要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方面,受漢代以后漢語詞匯雙音化的大趨勢的影響;另一方面,也受到“請謁”一詞的影響,即類推機制在起作用。
在先秦時期,“請謁”就已經(jīng)作為雙音節(jié)詞使用了。例如:
(32)天其以禮悔禍于許,無寧茲許公,復奉其社稷。唯我鄭國之有請謁焉,如舊昏媾,其能降以相從也。(《左傳·隱公十一年》)
(33)離署左右,共入他署,左右不捕,挾私書,行請謁及為行書者,釋守事而治私家事,卒民相盜家室、嬰兒,皆斷,無赦。(《墨子·號令》)
(34)其修士不能以貨賂事人,恃其精潔,而更不能以枉法為治,則修智之士,不事左右,不聽請謁矣。(《韓非子·孤憤》)
例(32)中的“請謁”,意思為請求,即提出要求并希望得到滿足。例(33)和例(34)中的“請謁”,意思為請托。也就是說,“請謁”既有普通請求義,也有請托義,早已具備了后來“請求”的兩個義項。
實際上,“請謁”的成詞也是源于同義并列短語的詞匯化,“請”和“謁”的本義都是告訴。《說文·言部》:“謁,白也。從言曷聲?!盵2](P51)兩者同義連用而詞匯化,遂產(chǎn)生請求義,并由于隱喻作用而引申出請托義?!罢垺焙汀扒蟆痹谡埱罅x上是同義詞,受“請”“謁”同義連用詞匯化的影響,“請”“求”也同義連用發(fā)生詞匯化。“請求”的兩個語素本來就是表請求義的,詞匯化后自然具有請求義,這樣就與“請謁”形成同義詞。由于“請謁”還有第二個義項請托,于是兩者同步引申,作為同義詞的“請求”也就自然產(chǎn)生了請托義。漢代以后在請托義上,同時產(chǎn)生的還有“請托”“屬托”等。
“請求”詞匯化以后,在很長的歷史時期內(nèi),其詞匯化程度都不高,一直存在逆序形式“求請”。董秀芳把動詞性并列式雙音詞詞匯化程度由低到高分為四個階段/等級:第一,存在一個相應的單音同義形式,但組成成分不能換序。第二,不再有同義的單音對應形式。第三,意義上發(fā)生了由具體到抽象或由泛指到專指的引申。第四,句法功能發(fā)生轉(zhuǎn)化[5](P120-141)。根據(jù)這個標準,既然“請求”“求請”同時使用,組成成分能夠換序,似乎連詞匯化的最低標準都達不到。但“請求”有請托義,這是發(fā)生了由泛指到專指的引申,這樣好像又符合第三個標準,詞匯化程度又不低。下面,就具體解釋一下這種似乎矛盾的現(xiàn)象。
“請求”成詞后的基本義應為提出要求、希望得到滿足,請托義作為引申義,按理應該在基本義廣泛使用的基礎上產(chǎn)生。不過,成詞在前的“請謁”已有請托義,受其影響,雖然“請求”的基本義使用仍比較狹窄,我們在漢代文獻中發(fā)現(xiàn)的用例也不多,但“請求”還是作為請托義的雙音詞使用了,上文舉到的《史記》中的兩處用例就都是請托義。也可以說,“請求”很早就成了一個與法律相關的行業(yè)詞匯。在漢代法律中,設有專門的“聽請”條,后代逐漸使用“請求”一詞,亦設立請求罪,即請托罪[6](P163)。唐代的《唐律疏議》中,仍保留了請求罪,并具有詳細的解讀?!罢埱蟆币辉~在此書中共出現(xiàn)16次,例如:
(35)諸有所請求者,笞五十;謂從主司求曲法之事。即為人請者,與自請同。主司許者,與同罪。主司不許及請求者,皆不坐。已施行,各杖一百。(唐代長孫無忌等《唐律疏議》卷十一“職制”)
(36)諸受人財而為請求者,坐贓論加二等;監(jiān)臨勢要,準枉法論。與財者,坐贓論減三等。(唐代長孫無忌等《唐律疏議》卷十一“職制”)
正是因為“請求”屬于一個法律范疇的詞語,用作行業(yè)術語,受其影響,即便是普通請求義的“請求”使用得也不廣泛,并且一直存在逆序形式“求請”。也正因如此,“請求”主要在書面語中使用,所以多見于史書類文獻。歷代法律文獻證明,“請求”早就作為雙音節(jié)的法律詞匯來使用了,它的詞匯化無可否認。一直到民國以后,作為罪責名稱的“請求”由于沒有競爭過“請托”,不再使用。與此同時,作為普通請求義的“請求”則大量使用起來,并且戰(zhàn)勝了“求請”。
四、結論
綜上所述,本文對“請求”詞匯化的演變歷程與形成機制進行了深入探討。由于“請”和“求”在語義上都具有“提出要求,希望得到滿足”這一共同的義項,又具有相似的語法功能,因此,兩者能夠同義連用,形成并列短語,并進而詞匯化為一個雙音節(jié)動詞。通過上文的簡要分析,可以看出,“請求”在漢代已經(jīng)成詞,主要包括兩個義項:“提出要求,希望得到滿足”和“請托”。不過,“請求”的詞匯化程度不高,并且存在同素逆序形式“求請”,在整個中古、近代漢語時期,“請求”和“求請”的使用頻率都不高。民國以后,“請求”的“請托”義消失,主要表達“提出要求,希望得到滿足”義,“請求”的詞匯化程度增強,同時還兼并了“求請”。就“請求”詞匯化的形成動因來看,一方面,受到漢代以后漢語詞匯雙音化的大趨勢的影響;另一方面,也受到“請謁”一詞的影響,其中,類推機制發(fā)揮了重要作用。特別是受“請謁”請托義的影響,兩者同步引申,遂產(chǎn)生請托義,并成為一個法律詞匯,這也導致它在相當長的時間里使用頻率較低。
參考文獻:
[1]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漢語大詞典[Z].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3.
[2][漢]許慎.說文解字[M].北京:中華書局,1963.
[3]金玲.“求”的詞義研究[D].武漢:華中科技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9.
[4]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xiàn)代漢語詞典(第7版)[Z].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
[5]董秀芳.詞匯化:漢語雙音詞的衍生和發(fā)展(修訂本)[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
[6]周永坤.中國古代“請托”立法及其現(xiàn)代意義[J].河北學刊,2013,(1).
On the Lexicalization of “Qingqiu(請求)”
Xie Zhiyong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Tianjin Foreign Studies University, Tianjin 300204, China)
Abstract:Because the semantic and grammatical functions of “qing(請)” and “qiu(求)” are similar, they can be used synonymously to form a coordinate phrase, which was lexicalized into a two-syllable verb in the Han dynasty. “Qingqiu(請求)” mainly includes two meanings: “make a request in the hope of being satisfied” and “soliciting help”. The lexicalization degree of “qingqiu(請求)” after its formation is not high, and at the same time, there is also the form of “qiuqing(求請)” with the same morpheme in reverse order, which did not appear frequently throughout the middle ancient and modern Chinese period. As far as the motivation of the lexicalization of “qingqiu(請求)” is concerned, on the one hand, it is influenced by the general trend of disyllabic Chinese vocabulary after the Han dynasty; On the other hand, it is also influenced by the word “qingye(請謁)”, in which analogy mechanism and synchronous extension mechanism play an important role.
Key words:“qing(請)”;“qiu(求)”;“qingqiu(請求)”;“qingye(請謁)”;soliciting help;lexicalization
基金項目:天津市教委科研計劃項目“上古漢語動詞‘請’的綜合性及其語法化研究”(2023SK084);天津外國語大學2023年度本科教學質(zhì)量與教學改革研究計劃項目“‘互聯(lián)網(wǎng)+’背景下古代漢語課程教學改革與資源建設研究”(TJWD23B07)
作者簡介:解植永,男,文學博士,天津外國語大學國際教育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
①實際上,我們調(diào)查的專書不限于23種,有些專書的用例為0,為節(jié)約篇幅,沒有列到表格中。這些零用例的專書有:《說苑》《鹽鐵論》《世說新語》《顏氏家訓》《洛陽伽藍記》《入唐求法巡禮行記》《六祖壇經(jīng)》《祖堂集》《古尊宿語錄》《景德傳燈錄》《全元雜劇》《全元南戲》《金瓶梅》《樸通事》《喻世明言》《紅樓夢》《醒世姻緣傳》《儒林外史》《兒女英雄傳》《老乞大諺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