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國亮,宋波,李慶(通信作者)
1 淄博市第一醫(yī)院 (山東淄博 255200);2 淄博市分子免疫檢驗醫(yī)學重點實驗室(山東淄博 255200)
糖化血紅蛋白(glycosylated hemoglobin,GHb)是 人體血液中血紅蛋白糖基化的產(chǎn)物[1],是臨床實驗室常用的血糖控制指標[2]。GHb 共包括3 個亞型,分 別 為HbA1a、HbA1b、HbA1c,其 中HbA1a、HbA1b 穩(wěn)定性差,無法反映GHb 水平。HbA1c 作為結構最穩(wěn)定的GHb 亞型,可反映受檢者過去2~3 個月的平均血糖水平,且不受每日血糖波動、食物和運動的影響[3]。因此,臨床以HbA1c 代替GHb 作為反映糖尿病患者近期病情控制情況的最有效和最可靠的指標之一。
HbA1c 的實驗室檢測方法有多種[4],目前臨床應用廣泛的為離子交換高效液相色譜法(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5],如國內(nèi)較多實驗室采用的美國伯樂D-10 糖化血紅蛋白分析儀即是采用HPLC 檢測人體全血HbA1c[6]。在實驗室實際工作中,我們觀察到不同操作人員對標本的處理方式(特別是混勻方式)各有不同,而標本混勻方式是否對檢測結果產(chǎn)生影響,目前國內(nèi)外文獻研究較少。本研究探討檢測前標本的不同混勻方式對GHb 檢測結果的影響,現(xiàn)報道如下。
收 集 我 院2023 年1—4 月 進 行HbA1c 檢 測 的203 份臨床患者靜脈全血標本,均注入EDTA-2Na 抗凝管中,每管3 ml。采血后立即顛倒混勻8 次,然后送實驗室。本研究經(jīng)淄博市第一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查批準。
檢測儀器采用美國伯樂D-10 糖化血紅蛋白分析儀,使用原裝試劑及配套校準品和HbA1c質(zhì)控品。
將標本在儀器前重新顛倒混勻8 次,然后立即上機檢測(混勻檢測);檢測結束后的試管靜置2 h,待血細胞自然沉降、與血漿分層后,不再混勻直接上機檢測(未混勻檢測)。(因標本采血時間不一致,血漿分層時間不同,為合理控制變量,使標本混勻程度盡可能接近,所以本研究采取先混勻檢測,再通過2 h 自然沉降實現(xiàn)不混勻檢測。)
本研究參照WS/T 461-2015《糖化血紅蛋白檢測》[7]和黃艷萍等[8]的研究結果,認為標本存放2 h對檢測結果無影響。每批標本均與兩種水平伯樂原裝質(zhì)控品同時檢測。
將患者按照年齡(<60 歲、≥60 歲)、血紅蛋白水平(男≥130 g/L、女≥115 g/L[9]為正常,否則為貧血)分組,比較各組標本混勻和未混勻檢測結果,并計算檢測結果間的偏倚。
采用SPSS 24.0 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偏態(tài)分布的定量資料以[M(Q1,Q3)]表示,采用Wilcoxon符號秩和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03 例患者按年齡分組,<60 歲組79 例,≥60 歲組124 例;按血紅蛋白水平分組,血紅蛋白正常組125 例(男61 例、女64 例),貧血組78 例(男38 例、女40 例)。
<60 歲組、≥60 歲組混勻檢測結果均高于未混勻檢測結果,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不同年齡組標本混勻和未混勻檢測結果比較[%,M(Q1,Q3)]
血紅蛋白正常組、貧血組混勻檢測結果均高于未混勻檢測結果,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不同血紅蛋白水平組標本混勻和未混勻檢測結果比較[%,M(Q1,Q3)]
為滿足臨床醫(yī)師的決策需求,美國臨床病理協(xié)會(College of American Pathologists,CAP)組織的室間質(zhì)評對 HbA1c 產(chǎn)品質(zhì)量及實驗室檢測質(zhì)量保證提出的標準為靶值±6%[10]。根據(jù)此標準,以6%為允許總誤差,將臨床檢測項目允許總誤差的1/3[11]作為判斷標準,計算偏倚。203 例檢測結果中,有26 例混勻與未混勻方式的檢測結果間偏倚超過1/3 允許總誤差,未滿足偏倚設定標準。
《中國2 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 年版)》[12]指出,在有嚴格質(zhì)量控制的實驗室,采用標準化檢測方法測定的HbA1c 可以作為糖尿病的補充診斷標準?!吨袊? 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 年版)》為國內(nèi)首個將HbA1c 正式納入糖尿病診斷標準的指南,并對實驗室質(zhì)量控制做出了嚴格要求。Lee 等[13]研究表明,HbA1c 的早期達標可以有效改善糖尿病患者的預后;而Sun 等[14]研究證實,HbA1c 是接受機械取栓治療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腦出血(特別是癥狀性腦出血)的獨立預測因子。由此可見,HbA1c 為多種疾病的重要實驗室指標,加強其檢測前、中、后全過程的質(zhì)量控制[15],使檢測結果更為準確可靠,才能滿足臨床日益增長的需求。
雖然臨床實驗室每天進行室內(nèi)質(zhì)控、定期參加室間質(zhì)評,以保證檢測質(zhì)量。但由于日常工作中標本量日益增加、人員輪換頻繁等因素影響,不同檢測人員檢測時的進樣方式[16],尤其是標本混勻方式肯定存在差異。目前,國內(nèi)外針對HbA1c 的研究大多關注其變異體[17-18]對檢測結果的影響。而無論是儀器說明書、試劑說明書還是相關文獻,均未明確說明檢測前是否需混勻標本。考慮到不同年齡、不同血紅蛋白水平患者血液內(nèi)血細胞的沉降速度不同[19],因此本研究按照年齡、血紅蛋白水平分組,比較各組標本混勻和未混勻檢測結果。結果顯示,不同年齡、不同血紅蛋白水平患者的混勻檢測結果均高于未混勻檢測結果,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203 例檢測結果中,有>12 %的結果間偏倚超出1/3 允許總誤差,未混勻檢測結果較混勻檢測結果出現(xiàn)負偏倚,屬于不準確結果。有報道指出,混勻不充分會導致HbA1c色譜圖基線斜升[20],造成誤差,本研究結果與之相似??赡転槲椿靹驑吮颈晃鼧俞樜r紅細胞濃度不足所致。在大規(guī)模檢測情況下,檢測人員會對同一批標本(一般10 個標本為1 批)同時進行混勻,而后逐一檢測該批標本。由于每個標本測試時間為3 min,該批次最后1 個標本檢測時間與混勻時間相差30 min,此時檢測結果的準確性是否可靠值得進一步探討。特別是因貧血致血細胞沉淀過快的標本,需特別注意防止因吸樣針吸取紅細胞濃度不足造成的誤差。在使用自動進樣器連續(xù)加載標本的儀器上,因吸樣前標本在進樣器中等待時間過長會導致紅細胞沉降,進而導致吸樣針吸取紅細胞濃度不足。目前國內(nèi)儀器廠家生產(chǎn)的糖化血紅蛋白分析儀,均未設計標本混勻模塊,導致標本吸樣前混勻程度不一情況較多見。因此,建議廠家加強研發(fā)投入,開發(fā)每個標本吸樣前自動混勻的功能,以便更好地滿足實驗室需求。
為進一步獲取準確的檢測結果,實驗室工作人員不應僅關注中文實驗室信息系統(tǒng)內(nèi)枯燥單一的數(shù)據(jù)結果,還應重視儀器顯示屏上的報警信息(報警信息可能會對吸樣時紅細胞濃度不足進行提示);對與臨床或其他檢測指標不符的結果,應進一步分析其色譜圖,必要時進行復檢。對結果的復檢規(guī)則[21],應與血常規(guī)復檢規(guī)則一樣,寫入實驗室SOP 文件中,以期更好地符合ISO15189[22]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