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長慧,李克雄*,郜文輝,曾普華*
1.湖南中醫(yī)藥大學,湖南 長沙 410208;2.湖南省中醫(yī)藥研究院附屬醫(yī)院,湖南 長沙 410006;3.湖南省中醫(yī)藥研究院中醫(yī)腫瘤研究所,湖南 長沙 410006
腫瘤惡液質(cancer cachexia, CC)是各種晚期惡性腫瘤的常見并發(fā)癥,常伴有消瘦、食欲減退、飽脹感、惡心嘔吐、癌因性疲乏、疾病相關心理負擔、貧血、低蛋白血癥、水腫等臨床表現(xiàn),被定義為一種以持續(xù)性骨骼肌消耗為特征,伴或不伴有脂肪丟失,常規(guī)營養(yǎng)支持不能完全逆轉,最終可導致進行性功能損傷的多因素綜合征[1]。 目前,公認的指南將CC 分為3 期[2]:(1)惡液質前期。 表現(xiàn)為厭食和代謝改變,6 個月內無意識體質量減輕≤5%。 (2)惡液質期。 表現(xiàn)為6 個月內無意識體質量減輕>5%(排除單純饑餓);或BMI<20 kg/m2(中國人為BMI<18.5 kg/m2),6個月內體質量減輕>2%; 或四肢骨骼肌指數(shù)符合肌肉減少癥診斷標準 (男性<7.26 kg/m2; 女性<5.45 kg/m2),同時體質量減輕>2%;常有攝食減少或系統(tǒng)性炎癥。 (3)惡液質難治期。 表現(xiàn)為腫瘤持續(xù)進展,對治療無反應;分解代謝活躍,體質量持續(xù)減輕無法糾正。 CC 的治療主要包括營養(yǎng)干預、藥物干預、運動指導、心理干預等方法,西醫(yī)藥物干預常用孕激素類似物、阿莫瑞林、糖皮質激素等以減輕相關癥狀。 現(xiàn)有臨床實踐經(jīng)驗與研究結果表明,中醫(yī)藥治療CC 的積極作用已經(jīng)得到肯定[2]。
曾普華教授,主任醫(yī)師,博士后、博士研究生導師,國家中醫(yī)藥傳承與創(chuàng)新“百千萬”人才工程首批青年岐黃學者, 致力于中醫(yī)藥抗腫瘤傳承創(chuàng)新研究,制定了肝癌、肺癌、胃癌、胰腺癌、腸癌、乳腺癌、食管癌常見腫瘤中西結合診療方案[3-9],目標構建“以人為本、中西并重、防治并舉、精準醫(yī)療、全程管理、全面康復”之中西醫(yī)整合腫瘤精準防控體系,提出“癌毒驅動-態(tài)靶同調”創(chuàng)新理論[10-12]。 在辨治CC 上,曾普華教授認為癌毒驅動、因癌致虛、損正傷形為核心病機,構建CC 之態(tài)靶同調體系,現(xiàn)將相關理論及治法總結如下。
CC 發(fā)生于惡性腫瘤自然進程的終末期階段,因罹患癌病,日久成虛,體質衰弱所致,歸屬于中醫(yī)學“虛勞” 范疇。 《金匱要略·血痹虛勞病脈證并治第六》中載:“五勞虛極羸瘦,腹?jié)M不能飲食……內有干血,肌膚甲錯,兩目黯黑。 ”與CC 大骨枯槁、大肉陷下、食欲不振等臨床表現(xiàn)相符。《諸病源候論·虛勞候·食治虛損瘦諸方》曰:“夫血氣者,所以榮養(yǎng)其身也。 虛損之人,精液萎竭,氣血虛弱,不能充盛肌膚,此令羸瘦?!闭f明虛勞者為氣血陰陽虧損,日久不愈,五臟六腑精氣衰敗而人體不得充養(yǎng)。
“癌毒病機”理論是現(xiàn)代中醫(yī)腫瘤學病機理論中的主流,即癌毒是引起惡性腫瘤發(fā)生的特異致病因子,具有隱匿、頑固、猛烈、流竄、損正等特點。癌毒耗傷人體正氣,損害臟腑功能,阻滯氣血津液生成與代謝而成痰、成瘀,痰、瘀、毒互結形成腫塊[13]。 曾普華教授認為,癌毒驅動、因癌致虛、損正傷形為CC 核心病機。 癌毒驅動,即癌毒驅使腫瘤發(fā)生[10-11]。 因癌毒猛烈且具有損正性,可耗損正氣、竊奪精血,導致脾、腎等臟腑功能失調,氣血津液虧虛,陰陽失衡,使機體呈現(xiàn)消瘦、疲勞、乏力等“虛勞”之候。 《素問·六微旨大論篇》云:“亢則害,承乃制?!盋C 初期,即惡液質前期,癌毒亢盛,人體正損氣耗,后天脾胃運化功能損傷,出現(xiàn)厭食、消化不良等表現(xiàn),此時患者形體消瘦不甚明顯。隨著后天脾胃功能的進一步損傷,水谷精微攝入不足,氣血無生化之源;病久及腎,先天腎精不能化氣,氣的溫煦、推動減弱;精血同源,精耗則血虧,氣血兩虛,氣屬陽,血屬陰,氣虛日久陽漸衰,血虛日久陰不足,出現(xiàn)肌肉、脂肪消耗,代謝紊亂,貧血等,表現(xiàn)為形體進行性消瘦、疲乏、皮膚黏膜蒼白等,發(fā)展為惡液質期。 若癥狀進一步加重,臟腑精氣虛損,最終陰陽俱衰、元氣虧損、臟腑功能衰敗,出現(xiàn)極度消瘦、極度乏力、呼吸困難等臟器衰竭表現(xiàn),發(fā)展為惡液質難治期。
在病理上,CC 的發(fā)病機制多樣。目前,普遍認為CC 發(fā)生是由于腫瘤微環(huán)境中的炎癥因子過表達致蛋白質、脂肪消耗,腫瘤的有氧糖酵解的低效供能模式致能量消耗增加,以及炎癥因子引起攝食調節(jié)中樞功能受損致能量攝入不足等方面引起[14-15]。 曾普華教授認為有氧糖酵解低效率高消耗的代謝模式為癌毒過亢竊奪精血以自養(yǎng)的表現(xiàn);炎癥因子介導機體脂肪及肌肉組織的消耗為癌毒損正、精形不足的體現(xiàn);炎癥因子引起的中樞性厭食為癌毒損傷脾胃,運化失司致氣血生化乏源,進而發(fā)為本病。
仝小林院士提出的“態(tài)靶醫(yī)學”理論[16-17]是現(xiàn)代中醫(yī)臨床辨治新方略。 “態(tài)”指機體的態(tài)勢、狀態(tài)、動態(tài),常人陰平陽秘呈現(xiàn)出穩(wěn)態(tài),患者的穩(wěn)態(tài)被不同病理因素打破,呈現(xiàn)出各種偏態(tài)?!鞍小敝钢兴幩饔玫陌悬c,包括病靶、標靶、癥靶等。 治療上,“態(tài)靶醫(yī)學”強調宏觀調態(tài)、微觀打靶、態(tài)靶結合,以探索具有針對性的靶方靶藥。
曾普華教授提出“癌毒驅動-態(tài)靶同調”的腫瘤辨證體系,在辨證CC 時,認為CC 以虛態(tài)為主。惡性腫瘤態(tài)隨期轉,CC 發(fā)生時因癌毒耗傷機體,正氣衰弱,機體整體呈現(xiàn)出顯著臟腑功能虛損、氣血陰陽虧虛的狀態(tài)。其中,臟腑功能虛損以脾、腎為主,病進則多臟受累。 脾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主運化水谷;腎為先天之本,藏精,主生長發(fā)育、主氣化。 《景岳全書·雜證謨·積聚》載:“凡脾腎不足及虛弱失調之人,多有積聚之病。 蓋脾虛則中焦不運,腎虛則下焦不化,正氣不行,則邪滯得以居之。 ”說明先天不足或后天失養(yǎng)導致人體正氣虧虛, 易生積聚之病。脾的運化功能和腎的氣化功能維持著機體能量代謝的有序進行,若脾失健運、腎失氣化,則水谷精微難以化生氣血,五臟六腑、四肢百骸便得不到滋養(yǎng)。 根據(jù)病機變化,惡液質前期以脾胃氣虛態(tài)為主;惡液質期腎精虧損,氣血陰陽漸耗,在前期基礎上兼見腎虛態(tài)、血虛態(tài)、陽虛態(tài)、陰虛態(tài);發(fā)展為惡液質難治期時呈現(xiàn)氣血陰陽俱虛、臟腑精氣衰微之態(tài)。
具體臨床表現(xiàn)如下:(1)脾虛態(tài):面色萎黃、納呆腹脹、神疲乏力、食少懶言、便溏肢倦、脘腹痞悶、浮腫或消瘦,舌淡或有齒痕,苔膩或滑,脈濡或緩或細弱等。 (2)腎虛態(tài):腰膝酸軟、耳鳴目眩、足痿無力、腰以下腫、動作遲緩、發(fā)落齒搖、健忘耳聾、夜尿頻繁、性欲減退,脈沉、細或遲等。 (3)氣虛態(tài):呼吸氣短或喘促、頭暈目眩、自汗、少氣懶言,動則諸癥加劇,舌質淡嫩,脈虛、弱無力等。 (4)血虛態(tài):頭暈目眩、面色無華、口唇色淡、爪甲蒼白、朝涼暮熱、肌膚甲錯,舌淡,脈細等。 (5)陽虛態(tài):形寒肢冷、口淡不渴或喜熱飲、自汗畏風,飲食無味,小便清長或尿少浮腫,大便溏薄,陽痿,面色白光白,舌淡白或胖嫩,苔白或白滑,脈沉遲無力等。 (6)陰虛態(tài):形體消瘦、口渴咽干、兩顴潮紅、五心煩熱、心悸怔忡、骨蒸潮熱、困倦盜汗,小便短少、大便干結,舌紅少津,苔少,脈細數(shù)等。
“辨態(tài)”體現(xiàn)了態(tài)靶醫(yī)學理論模式的中醫(yī)宏觀表征,“識靶”則體現(xiàn)了其西醫(yī)微觀表征。 通過對機體陰陽失衡時所表現(xiàn)出的疾病、臨床指標、癥狀進行定量,以提高治療的靶向性[16]。針對疾病層面[18-19]分析,惡性腫瘤即為病靶,癌毒是惡性腫瘤的核心病機,癌毒的兼夾性與損正性等,主導了惡性腫瘤腫塊的類型、特點。 如癌毒夾瘀則腫塊堅硬、刺痛等;癌毒夾熱則腫塊灼熱、易出血等;癌毒夾痰飲則腫塊生長緩慢、質地偏軟,或并發(fā)胸腹腔積液、肢體水腫等,最后癌毒損正導致身體消瘦、疲勞乏力等。 因此,癌毒是惡性腫瘤的核心病靶。 針對臨床指標層面分析,曾普華教授研究[20-21]發(fā)現(xiàn),腫瘤炎性微環(huán)境中腫瘤細胞及相關免疫細胞所分泌的炎性細胞因子等,其介導CC 發(fā)生脂肪組織、骨骼肌組織丟失及中樞性厭食的過程,與CC 癌毒驅動、因癌致虛、損正傷形的病機觀“不謀而合”。 因此,曾普華教授認為在CC 發(fā)生的過程中, 升高的炎性細胞因子如白細胞介素6(inter leukin-6, IL-6)、白細胞介素8(interleukin-8, IL-8)、腫瘤壞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α, TNF-α)、γ干擾素(interferon γ, IFN-γ)等,營養(yǎng)缺乏導致白蛋白偏低、貧血等可作為CC 的標靶。 針對癥狀層面分析,將CC 常伴隨的消瘦、納差、腹脹、嘔吐等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的不適癥狀定為癥靶。
曾普華教授在臨床治療CC,緊扣癌毒驅動、因癌致虛、損正傷形的核心病機,強調態(tài)靶結合,從宏觀調正虛之態(tài)勢,微觀打癌毒之病靶,以扶正培本為主要治則,同時視病情運用抗癌解毒、化瘀散結等法以瀉實祛滯,邪氣衰則正氣漸復。曾普華教授認為顧護脾胃的理念要貫穿治療的始終,以恢復脾胃功能為首要。 “四季脾旺不受邪”(《金匱要略·臟臟經(jīng)絡先后病脈證第一》)。 若癌毒損正,脾胃內傷,脾主四肢肌肉,脾虛則肌肉失養(yǎng),形消肉脫等;脾失健運,中焦氣機郁遏,則見腹脹納差等。如《素問·太陰陽明論篇》言:“脾臟者,常著胃土之精也,土者生萬物而法天地?!薄短m室秘藏·眼耳鼻門·目疾門》載:“夫五臟六腑之精氣,皆稟受于脾土。 ”均說明脾胃是人體營養(yǎng)的化生之源。脾與胃相表里?!夺t(yī)宗金鑒·卷二十六》云:“蓋人之一生,以胃氣為本,胃氣旺則五臟受蔭,胃氣傷則百病叢生。 ”因此,當補養(yǎng)脾胃,調暢腑氣,確保氣血生化有源。在惡液質前期強調固后天脾胃,以滋陰益胃、理氣健脾,復脾胃運化功能,化癌解毒并重;惡液質期補后天同時培先天,健脾益氣、補腎挽精,適時采用養(yǎng)血、溫陽、滋陰等治法,并結合患者身體狀況酌情兼施化癌解毒法;惡液質難治期要多臟調治,臟腑氣血陰陽同調,切忌攻毒損正。
遣方用藥上,曾普華教授選用四君子湯為核心靶方以健脾益胃,并在四君子湯的基礎上加減化裁,自擬扶正消積方治療CC。 全方組成:白術15 g,茯苓30 g,白參10 g,黃芪30 g,山藥30 g,女貞子15 g,枸杞子15 g,當歸10 g,淫羊霍10 g,法半夏10 g,雞內金15 g,大棗10 g,重樓10 g,半枝蓮30 g,石見穿30 g,醋莪術10 g,土鱉蟲6 g,壁虎10 g。 全方圍繞癌毒驅動、損正傷形的病機觀,態(tài)靶同調。 方中茯苓、白術、白參、黃芪即取“四君子”之意,扶正固本、益氣健脾;山藥健脾益腎;雞內金健胃消食;枸杞子、女貞子滋養(yǎng)肝腎;淫羊霍溫腎助陽;壁虎、土鱉蟲攻毒散結;醋莪術、石見穿化瘀活血;半枝蓮、重樓清熱解毒、清瀉毒邪。 諸藥合用,共奏補益藥調虛態(tài)以扶正培本,祛邪藥打癌毒病靶以抗癌解毒之功。扶正消積方在增加CC 患者體質量,緩解食少、納呆、腹脹、神疲乏力等臨床癥狀,提高CC 患者生活質量,調節(jié)全身炎癥狀態(tài),改善營養(yǎng)狀態(tài)等方面作用較持久,且安全性好[22],在臨床長期實踐中收獲良好療效。
針對虛態(tài)的不同偏向靈活用藥,偏腎虛酌加熟地黃、山茱萸、黃精等,或合左歸丸、右歸丸、腎氣丸等補腎培元;偏氣虛酌加黃芪至50 g,或合參苓白術散、補中益氣湯、資生丸、保元湯等健脾益氣;偏血虛酌加當歸、雞血藤、阿膠、鹿茸片等,或合用當歸補血湯、八珍湯、歸脾湯、十全大補湯等補血養(yǎng)血;偏陰虛改白參為西洋參,酌加生地黃、麥冬、百合等,或合沙參麥冬湯、生脈散、增液湯、百合固金湯、益胃湯等養(yǎng)陰生津;偏陽虛酌加附片、干姜、桂枝、補骨脂等;或合附子理中丸、人參養(yǎng)榮湯、黃芪建中湯等補火助陽。 針對癥靶,納差酌加山楂、麥芽、谷芽、六神曲等健脾開胃;嘔吐酌加旋復花、代赭石、姜竹茹、砂仁等降逆止嘔;腹脹酌加木香、陳皮、枳殼、厚樸等理氣除脹。針對標靶,曾普華教授團隊經(jīng)過臨床研究[22]發(fā)現(xiàn)扶正消積方能降低IL-6、C 反應蛋白(C-reaction protein, CRP)等血清炎性因子,升高白蛋白;其他研究[23-25]發(fā)現(xiàn)薯蕷丸、參苓白術散、沙參麥冬湯等能降低血清腫瘤壞死因子-α、IL-6,升高白蛋白等,均可酌情作為針對標靶的靶方。
患者李某,女,75 歲,2022 年7 月25 日于湖南省中醫(yī)藥研究院附屬醫(yī)院初診。 主訴:反復胸悶、氣促伴發(fā)現(xiàn)左肺腫物1 月余。 患者于2022 年6 月12日因反復胸悶、氣促加重就診于外院,CT 示:左肺上葉腫塊灶(66 mm×61 mm),縱隔內及左側鎖骨上窩多發(fā)淋巴結腫大,右側胸腔少量積液,左側胸腔中量積液。外院考慮肺癌可能性大。初入我院完善實驗室檢查:肝功能:總蛋白60.20 g/L,白蛋白31.93 g/L(參考值:總蛋白64~83 g/L,白蛋白34~48 g/L);血常規(guī):白細胞2.11×109/L(參考值4.00~10.00×109/L)。影像學檢查:全身增強CT 示左肺上葉占位較前增大(76 mm×54 mm),未見胸腔外轉移。余大致正常。為明確診斷于2022 年7 月27 日完善肺腫塊穿刺活檢,病理報告:(后縱隔淋巴結穿刺組織)HE 結合免疫組化表達考慮B 細胞非霍奇金淋巴瘤。 免疫組織化學染色結果:CD19(彌漫+),CD79a(彌漫+),CD20(彌漫+),Bcl-2(彌漫+),PAX-5(彌漫+),CD5(少數(shù)+),CD3(散在+),CD21(FDC 網(wǎng)破壞),CD5(散在+),CK(AE1/AE3)(-),CD34(血管+),CD23(FDC 網(wǎng)破壞),Ki-67(30%+),P53(野生型),Bcl-6(散在+),CyclinD1(散在+),CD10(散在+),MUM-1(散在+)。 原位雜交:EBER(-)。 外院病理會診(后縱隔淋巴結穿刺組織)非霍奇金B(yǎng) 細胞淋巴瘤,結合免疫組化考慮邊緣區(qū)B細胞淋巴瘤,不能除外大B 細胞淋巴瘤的可能。 免疫組織化學染色結果:TdT(-),Bcl-2(+,90%),c-myc(-),Ki67(+,30%),sOX11(-)。
刻下癥見:患者偶咳嗽,少痰,無咯血,咽中有異物感,稍胸悶氣促,活動后加重,無胸痛,感口干,無明顯口苦,腹脹,乏力納差,夜寐欠佳,二便尚調,舌質暗,苔薄白,脈細弱。 近6 個月體質量減輕6 kg,現(xiàn)體質量54 kg。查體:左頸前區(qū)可捫及一大小約1 cm×1 cm 腫大淋巴結,質韌,與周圍組織無粘連。西醫(yī)診斷:1.非霍奇金邊緣區(qū)B 細胞淋巴瘤II 期;2.腫瘤惡液質(惡液質期)。中醫(yī)診斷:惡核(氣陰兩虛,瘀毒內結證)。 治法:益氣養(yǎng)陰、化瘀解毒,內服中藥予自擬扶正消積方加減。 處方:茯苓30 g,白術15 g,人參10 g,黃芪30 g,酒女貞子15 g,法半夏10 g,醋莪術15 g,石見穿30 g,重樓10 g,半枝蓮30 g,龍葵30 g,炒葶藶子15 g,桑白皮15 g,炒雞內金10 g,預知子15 g,制壁虎10 g,砂仁6 g,木香10 g,麩炒枳殼6 g,夏枯草10 g,浙貝母15 g,貓爪草30 g,大棗10 g,陳皮15 g。14 服,水煎服,1 天1 服,分早晚2 次溫服。同時配合利妥昔單抗(德國羅氏診斷公司生產,國藥準字S20170002)375 mg/m2,每21 天進行1 次靶向抗腫瘤治療。
2022 年9 月2 日二診:患者訴服前方后咳嗽咳痰、胸悶氣促好轉,腹脹、納差、乏力、口干減輕,體質量未繼續(xù)下降,偶盜汗,稍腹脹,納欠佳,夜寐尚可,二便調。舌淡紅,苔薄白,脈細。復查肝功能:總蛋白68.10 g/L,白蛋白39.31 g/L;血常規(guī):白細胞2.91×109/L。CT 示左上縱隔占位較前縮小。 守前方去炒葶藶子、桑白皮瀉肺平喘之品,加雞血藤30 g,當歸15 g補養(yǎng)氣血,浮小麥20 g 益氣固表斂汗,炒麥芽30 g增強健脾開胃之功。 10 服,服法同前。
后患者每月復診行周期中西醫(yī)結合治療,守前方加減續(xù)服至今1年3 個月余,一般情況尚可,體質量增加至58 kg 左右后保持穩(wěn)定。
按:曾普華教授察該腫瘤患者以納差、乏力、消瘦為主要不適,6 個月內無意識體質量減輕>5%,為惡液質期,以虛態(tài)為本。 納差、腹脹等均為脾胃虧虛之象,予自擬扶正消積方加減為調態(tài)之靶方。識病靶方面,患者初診時腫塊仍在增長,判斷核心病靶癌毒活躍。患者脾胃虧虛,正氣不足,氣機不暢,氣血津液停滯而成痰、成瘀,痰瘀毒互結形成腫塊,聚集于肺,肺失宣降,故咳嗽;停于機表皮毛,故局部淋巴結腫大;癌毒損正、耗傷氣陰,故口干、乏力。 然患者陰陽虧虛之象不甚明顯,體質量在50 kg 以上,二便仍暢,一般情況尚可,故可配合抗癌解毒藥物削弱癌毒。 識標靶方面,患者血蛋白、細胞免疫力下降,符合扶正消積方作用之標靶。 識癥靶方面,患者因脾失健運、胃納不正而納差,當以補益脾胃,增強食欲藥打靶;因氣機升降不利,脾胃氣滯而腹脹,當以行氣除脹藥打靶;因毒、瘀、痰聚結于肺,津液疏布不暢,肺失宣肅、水飲內停而胸腔積液,當以瀉肺利水、止咳平喘藥打靶;因癌毒耗傷氣血而乏力疲勞,當以益氣養(yǎng)血藥打靶。 態(tài)靶同調,逐一攻克,使得脾胃功能恢復,癌毒不能釀生,則肌肉漸長,腫塊漸消。 故方中予茯苓、白術、人參、黃芪、酒女貞子扶正固本、益氣健脾、益氣養(yǎng)陰;木香、砂仁、雞內金、炒麥芽理氣和胃;枳殼理氣寬胸、下氣除脹;炒葶藶子、桑白皮瀉肺平喘;雞血藤、當歸、大棗補養(yǎng)氣血;法半夏、陳皮、浙貝母化痰散結;預知子理氣散結;莪術、制壁虎化瘀攻毒散結;夏枯草、貓爪草、石見穿、重樓、半枝蓮、龍葵清熱解毒,浮小麥止盜汗。 共奏健脾益腎、益氣養(yǎng)血、化癌解毒之功。
態(tài)靶醫(yī)學模式的提出,使中醫(yī)在現(xiàn)代背景下針對西醫(yī)疾病的選方用藥愈加精準化,是中醫(yī)人守正創(chuàng)新的新成果。 曾普華教授將癌毒理論、臟腑辨證、八綱辨證、態(tài)靶醫(yī)學相結合,提出“癌毒驅動-態(tài)靶同調”之腫瘤辨證體系。 在辨治CC 中,以癌毒驅動、因癌致虛、損正傷形為核心病機。 主因腫瘤初成時,癌毒破壞人體陰陽沖和之穩(wěn)態(tài),津氣血精液的生成、代謝因此紊亂,導致氣虛、痰凝、血瘀等形成,進一步促進癌毒的亢盛,邪氣愈實、正氣愈虛而成CC。本病虛實夾雜,“虛”為宏觀之虛態(tài),“實”為微觀之癌毒病靶。治療上,從臟腑、八綱分析虛態(tài)特點以確定靶方;結合患者身體狀況和檢查結果,判斷癌毒承亢與正氣虧耗之間此消彼長的動態(tài)關系,以酌情使用抗癌解毒藥物。西醫(yī)臨床指標,如炎性細胞因子、白蛋白、血紅蛋白等異常標靶,結合現(xiàn)代實驗、藥理研究加以選擇用藥;患者不適癥狀,如納差、腹脹、消瘦等癥靶應明確其病機選擇用藥。 將宏觀調態(tài)與微觀打靶相結合,扶正培本、瀉實祛滯,邪去正復,以求中西融合治療提高患者生存質量,延長生存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