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王堆帛書于一九七三年在湖南長沙馬王堆三號西漢墓出土,總計十五件五十余種古佚書,十二萬余字。《春秋事語》是帛書中的一種,抄錄春秋時期各諸侯國的歷史事件。根據帛書書寫內容,學界一般將其分為《周易》及其卷后古佚書、《戰(zhàn)國策》內容相關書籍、事語類古佚書、《老子》甲本及其卷后佚書、《老子》乙本及其卷前佚書、刑德佚書、陰陽五行佚書、天文星占佚書、雜占類佚書等十五大類。而湖南大學陳松長教授則將馬王堆帛書進一步歸類,將其分為六藝類、諸子類、術數(shù)類、方技類及帛圖五大類型。
馬王堆帛書分為整幅和半幅兩種形式,整幅寬者每行寫七十至八十字不等,半幅寬者每行寫二十至四十字不等。從帛書字跡分析,可以將帛書分為篆隸、古隸和漢隸三種字體,而根據帛書的字體特征、避諱字跡及所載紀年,可以大致推斷其書寫時間?!蛾庩栁逍小芳灼ⅰ蛾庩柺幻}灸經》乙本以及《五十二病方》《足臂十一脈灸經》《卻谷食氣》等帛書的字形特征多呈篆書面貌,但已初具隸書筆意,學者將此類書跡稱之為篆隸。且《陰陽五行》甲篇中紀年有“廿五年”“廿六年”,將里耶秦簡中有同樣紀年的字跡與之比較可知,這是指秦始皇二十五年(前二二二)、二十六年(前二二一),可以推斷這批帛書抄寫于秦始皇在位時期。而《戰(zhàn)國縱橫家書》《春秋語事》《老子》甲本、《刑德》甲篇、《陰陽五行》乙篇等帛書字跡雖然帶有一定的篆書痕跡,但波、挑、磔隸書筆畫初見端倪,尤其是字形結構和姿態(tài)更具隸書特征,可稱之為古隸。需要指出的是,《戰(zhàn)國縱橫家書》為楚遺民抄寫,故其書寫風格與秦人抄寫的《老子》甲本及《春秋語事》等帛書存在一定的差異,《戰(zhàn)國縱橫家書》筆致輕盈,而《春秋事語》筆畫相對厚實,且《春秋事語》不避諱漢高祖劉邦“邦”字諱,故其抄寫年代應該在劉邦稱帝之前,而《刑德》甲篇還有“今皇帝十一年”字樣,且文獻中避漢高祖劉邦諱而不避諱漢惠帝,可以推斷這批古隸帛書大多書寫于漢高祖稱帝后,公元前二〇六年至公元前一九五年間。至于《經法》《十六經》《稱》《道原》《相馬經》《周易》以及《老子》乙本、《刑德》乙本等帛書,字形結構較為方整規(guī)范,多呈扁方形,波磔特征明顯,且橫畫和捺畫出現(xiàn)蠶頭雁尾形態(tài),這是古隸朝漢隸演進的重要標識,有些字形與成熟的八分書較為相似,可以稱之為漢隸,且帛書中有“孝惠帝”“高皇后元”等紀年,可以推斷這批帛書抄寫于漢文帝初年。
近年來,馬王堆帛書研究逐漸成為學術界和書法界較為關注的領域,從書法層面研究帛書的文章,大多從筆畫線質、構字造型及章法布局等方面研究其形態(tài)特征。包括《春秋事語》在內的馬王堆帛書,我們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關注其書法特性。
其一,《春秋事語》屬于古隸書跡,且為秦人抄寫,遺存篆書圓轉筆意但已無篆引筆法,初具隸書筆意卻無波挑形態(tài)。通篇筆畫多用中鋒,筆力厚實,行筆樸實而不失靈動,字形相對修長但形態(tài)變化豐富。
其二,馬王堆帛書涵蓋從篆書演變到隸書不同階段的書跡,呈現(xiàn)出篆隸、古隸和漢隸三種不同的字跡形態(tài),為我們研究文字演變的形體變化提供了直接依據,也為我們學習隸書如何汲取篆隸、古隸等古樸之氣提供了優(yōu)質范本。
其三,《春秋事語》雖為秦人抄寫,其書寫風格沿襲了秦人渾厚樸實特征,但馬王堆帛書出土之地長沙在秦統(tǒng)一之前屬于楚國,輕盈彎曲而婀娜多姿的楚系文字書寫狀態(tài)在《戰(zhàn)國縱橫家書》等帛書中依然可見,這為隸書創(chuàng)作如何在古樸厚實中呈現(xiàn)剛柔并濟的藝術風貌提供了啟示。
其四,馬王堆帛書雖為日常文獻抄寫,其書寫目的不同于我們理解的書法創(chuàng)作,但篆隸、古隸到漢隸字體演變的形體變化在不同書手的自然書寫中流露出各自面貌,尤其在筆畫線質、字形結構和章法布局等方面為當今的篆書和隸書創(chuàng)作如何體現(xiàn)自然書寫提供了重要參考。(向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