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美玉
心理健康教育以立德樹人為根本目標,將“三全育人”理念融入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之中,按照顯性課程與隱性課程、心育與德育、感性體驗與理性認知的邏輯,實現“三全育人”與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教師、學生和課程是教學中緊密相連的三端,“三全育人”也就需要從這三方面著手。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三全育人”模式包括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打造課程的紅色底蘊、創(chuàng)新育人的實踐模式等。
德育與心育緊密相連。依托心理健康教育,實現學生心理素質和德育素養(yǎng)的全面提高,這是心理健康教育者的使命,也合乎我黨新時代立德樹人的育人目標。心理健康教育“三全育人”的實施,必須進行學科和資源的整合,探索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中的育人元素,分析其跨學科的整合規(guī)律,進而研究育人元素隱性融入的具體實踐,避免將“三全育人”與心理健康教育簡單且生硬地聯(lián)系起來。
1 心理健康教育“三全育人”的內涵
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發(fā)展心理素質,激發(fā)青年學生擔當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對于培養(yǎng)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有著重要作用。因而心理健康教育“三全育人”是以立德樹人為根本目標,將育人元素融入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之中的育人理念。
1.1 心理健康教育立德樹人的育人目標
心理健康教育實現“立德樹人”的目標,要注重以下三點。一是要處理好心理課程學習與課程思政學習的關系。心理健康教育不單是培養(yǎng)學生的自我管理和情感調節(jié),增強自信心與應對壓力的能力,更應該兼具育人性、思辨性、人文性,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培養(yǎng)學生積極向上的心態(tài)和行為,增強團隊合作和社會責任感,增強政治認同和文化自信,促進社會和諧發(fā)展。二是應當注重學科本身的特性與方法。心理健康教育注重學生自身的體驗,啟發(fā)式教學、心理團體輔導是心理健康教育經常運用的教學方法。在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思政育人的過程中,也應遵循心理教育本身的特性,讓學生在體驗式教學中產生思想上的升華,以心理教育的方法滲透思想教育的內涵,實現心理教育與思想教育的高度融合。三是應提升心理健康教師的課程思政育人的理念。一些教師認為,思想政治教育強調意識形態(tài)、民族觀念、集體利益,與心理健康教育注重個性的發(fā)展和個體價值存在著側重點的不同,要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將這兩者統(tǒng)一起來具有一定難度。事實上,這只是兩者側重點的不同,其立德樹人的育人目標是一致的。在一致的目標下,以心育的方式滲透德育的理念,可以促進學生個體形成親社會等心理品質,促進學生心智成長,幫助學生形成健全人格。因而,心理健康教育“三全育人”可以對心育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對心理課堂起到反哺效果。
1.2 將德育要素融入心理健康教育課程
將德育要素融入心理健康教育,這是心理健康教育“三全育人”的題中應有之意。心理健康教育“三全育人”必須始終將為誰培養(yǎng)人的問題擺在首位,堅定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政治立場。在學習心理健康知識和技能的過程中,滲透價值觀的教育,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價值導向。
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中具有豐富的育人要素,可以將育人要素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幫助青年學生認識自我、接納自我的過程可以結合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代主題,認識所處時代中的自我使命與擔當;在大學生常見心理問題中可以結合自卑心理談自信心理的培養(yǎng),培育青年學生的文化自信;在幫助大學生進行自我認同的教育過程中,可以進行更高層次的認同教育,如民族認同、國家認同、文化認同等,這些認同都會對自我認同產生極其重要的影響;在培養(yǎng)學生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的章節(jié),可以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倡導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調節(jié)人際關系的標準;在愛情與性心理的教育章節(jié),可以結合愛情價值觀,融入價值觀的引導,樹立正確的婚戀和家庭觀。
將育人要素融入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必然要求。心理健康教育其核心是對人的心理和意識的教育,它既具有政治性,也具有社會性和商品性。心理健康教育通常展示的是社會性和商品性,而處于核心地位的政治性其實是隱匿其中的。從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識層面而言,其實就是信仰教育。連貫的思想體系和信仰體系就是意識形態(tài),如家風家教。這些意識形態(tài)在心理健康教育中也都與自我認知、自我接納、人際關系、婚姻家庭的價值觀等相暗合。正是因為心理健康教育將體現意識形態(tài)的政治性隱匿了,成為一種指導原則,展現的是其豐富的文化性,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更能貼近大學生的生活,成為大學生最喜歡的課程之一。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思政育人正是要有意識形態(tài)方面的理論清醒和政治立場,在此基礎上開展與文化修養(yǎng)相關的教育工作。政治與心理是密不可分的,心理的表現是復雜多元的,其根源在不同的政治意識和信仰體系,因此要從根本上教育引導學生,無論是從意識還是信仰層面。
簡而言之,心理健康教育兼具政治性和文化性,其核心和根本在意識或信仰體系的教育,因而心理健康教育亟須加強對學生價值體系和意識形態(tài)層面的引導?!叭藷o德不立”,立德樹人是德育的根本目標,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育人目標。將育人要素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三全育人”的題中應有之意。
2 心理健康教育“三全育人”的邏輯
心理健康教育“三全育人”,是為了實現立德樹人的目標,按照顯性課程與隱性課程、心育與德育、感性體驗與理性認知的邏輯,實現“三全育人”與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
2.1 顯性課程與隱性課程的整合
心理健康教育“三全育人”的本質是將育人元素與心理健康教育進行整合,是隱性課程與顯性課程的結合。王嘉銘等認為顯性課程與隱性課程的整合是課程思政的主要邏輯。就知識傳授的系統(tǒng)性而言,顯性課程是系統(tǒng)性的,而隱性課程則是零碎的;就知識傳授的渠道而言,顯性課程主要依托課堂教學進行,而隱性課程則需要透過教學環(huán)境或者外在環(huán)境滲透。就顯性課程與隱性課程整合的方式而言,主要是隱性課程嵌入顯性課程。隱性課程的嵌入性取決于“三全育人”的教育理念。三全育人和協(xié)同育人的理念倡導學思結合、知行合一的教學實踐,從而彌補理論說教的短板。這一理念突出顯性課程傳授知識理論的同時,還要注重學生人格的養(yǎng)成和精神的塑造。這一理念的實施需要充分利用第二課堂和學校環(huán)境。因此將育人元素嵌入顯性課程,才能更好地實現其育人理念。就隱性課程嵌入顯性課程的方式而言,主要有滲透式和嵌入式兩種。滲透式是隱性價值的隱性介入。滲透式可以借助學生的心理團體輔導活動、心理情景劇等體驗活動進行,通過培養(yǎng)學生誠實善良、團隊合作等積極個性品質,完善學生人格,幫助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嵌入式是隱性價值的顯性介入。嵌入式注重專業(yè)學習融入育人要素,在介紹各種心理理論的過程中,可以著重介紹馬克思主義心理理論和學說,如在人際交往專題中,可以引入馬克思關于人的本質的學說闡釋人際交往的重要性。在導入或者案例分析時,可以借助英雄人物、科學家、感動中國人物等體現中國精神的人物事跡。簡而言之,心理健康教育屬于顯性課程,它具有明確的教學計劃和課程設置,課程思政與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是隱性課程與顯性課程的結合,通過這種結合,可以達到立德樹人的目的。
2.2 心育與德育的融合
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思政育人從其內容而言,是德育與心育的融合。德育與心育協(xié)同育人的理念可以追溯到孔子的“六藝”教育,近代蔡元培提出的“五育并舉”思想也是典型的德育與心育協(xié)調教育的理論?!按蟮掠崩砟?、“三全育人”都要求心育與德育兩育融合。心理健康教育“三全育人”是實現兩育融合的重要陣地,它既可以豐富心育的內容,也可以創(chuàng)新德育的方式。例如,歷史虛無主義的思想蔓延開來,給大學生帶來了極大的迷惑,從而削弱了他們對政治的認知。對于這個高校意識形態(tài)的問題,也可以從心育的角度來破解。在心理教育中,設定一個如何增強自身影響力的主題,創(chuàng)設不同情境,幫助學生理解宣傳、說服與教育的區(qū)別,通過生動的情境和案例使青年學生感受到從眾心理如何在自己身上發(fā)生作用,由此解開歷史虛無主義在心理層面的工作機制,使學生認識到自己的從眾、逆反、獵奇心理的危害,進而使學生產生對具有滲透性和隱蔽性的歷史虛無主義的抵制力。在生命價值討論環(huán)節(jié),可以圍繞學生崇尚的自由價值,結合馬克思《資本論》中的自由觀,從個人與社會統(tǒng)一的角度去論證自由。
2.3 感性體驗與理性認同的結合
心理健康教育“三全育人”從其方法而言,使通過心理教育的感性體驗達到品德教育的理性認同的過程。例如在心理教育中通過誠實善良、團隊合作等積極個性品質的體驗活動,升華到誠信、友善、集體主義等與德育相關的理性認同的層面。從感性體驗到理性認同的升華是心理健康“三全育人”產生實效的重要環(huán)節(jié),需要抓住學生心理特征,創(chuàng)新教學手段,進行充分的實踐教學。
3 心理健康教育“三全育人”的模式
教師、學生和課程是教學中緊密相連的三端,“三全育人”的模式也需要從這三端著手,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引導教師深化對“三全育人”本質的認識,實現“三全育人”對教學的反哺;打造課程的紅色底蘊,將紅色基因和紅色文化嵌入課程教學之中;創(chuàng)新“三全育人”的實踐模式,提煉育人元素,創(chuàng)新性融入第一課堂,豐富校園文化,將“三全育人”的元素融入心理教育活動和心理互助組織。
3.1 加強師資隊伍的建設
教師隊伍建設是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三全育人”的前提和保障。心理健康教育師資隊伍建設應從如下三點進行。一是要加強心理教師的政治素養(yǎng)和政治覺悟。教師育人是實現立德樹人目標的根本保障。高素質的心理健康教師隊伍,能夠傳遞給學生積極的心理能量、正確的理論知識,通過言傳身教為學生樹立正面的榜樣。二是要加強教師“德育—心育—美育”的綜合能力。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師以解決學生表層心理問題為主,其關注的重點是心理有問題的學生群體,而對積極心理品質起引領作用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等根本問題關注引導的不多。這亟須心理健康教師轉變意識,提升能力,將德育、心育、美育結合起來,在對學生進行人文關懷與心理疏導時,需要結合德育和美育,注重科學性與趣味性,使青年學生既得到心靈成長,也獲得思想提升,并獲得精神愉悅?!暗掠挠烙毕嘟Y合的課程思政具有主動性、滲透性、全面性的特點,能打造更高、更深層次的心理健康教育。三是要提升教師實施“三全育人”的內驅力?!叭恕钡某尚Ш退胶艽蟪潭热Q于教師對“三全育人”理念的內在認同和主動實踐。目前,“三全育人”在實施過程中往往停留在“課程”體現“德育”“課程”服務“德育”的層面,教師缺乏深度參與的意愿。如何使“三全育人”理念賦予德育鮮活的生命力,豐富課程內涵,打造富有創(chuàng)造性、氣韻生動的心理健康教育課堂,實現德育元素對課程的反哺,這需要基于教師專業(yè)化發(fā)展和自我實現的根本需求,進一步挖掘教師實施“三全育人”的內驅力。如通過開展心理健康課程“三全育人”實踐活動,為心理課教學提供實踐與交流平臺,幫助教師形成“研學共同體”,開展集中備課與交流研討,探索師生互動多元化途徑,這對于教師加強專業(yè)教學反思、提高教科研水平、形成專業(yè)成長氛圍具有重要意義。
3.2 打造課程的紅色底蘊
紅色基因和紅色文化為心理健康教育奠定了育人的紅色底蘊。首先,心理健康教育理論具有紅色基因。在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論學說中,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指導下的心理學說應起主導作用。馬克思主義指出,工業(yè)的發(fā)展和它所創(chuàng)造的對象性出現,不僅僅是一本有關人性能力的書,更重要的是,它激勵著我們去改變自身,從而創(chuàng)造新的能力、新的觀念、新的交際方法、新的需求和新的話語,使得人類的個性不斷地得到充分的發(fā)揮,進而推進社會的進步。馬克思主義指出,特定的性格不僅僅是由胡子、鮮血和抽象的肉體構成的,更是由其所處的社會背景所決定的。馬克思主義指出,家庭教育、社會文化和個人的思想觀念都是塑造和培育特定的性格的關鍵。這表明馬克思、恩格斯對人的心理機能進行了必要的探索,他們提出的一系列研究原則、規(guī)范和這些原則背后生機勃勃的精神,是我們研究心理健康教育、認識心理規(guī)律的根本法則和指南。列寧認為,心理是物質世界的一種重要表達形式,它可以通過“內化”的客觀現實來反映,但它并非一種機械的存在,而是一種能夠主動反映出人類內心世界的活力。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中,我國高度重視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周恩來提出一系列性教育思想。周恩來強調“性知識的教育”“這是我們教育者的責任”的觀點,這一觀點提醒教育者應該以科學的態(tài)度來引導男女青少年,以便更好地維持身體的健康,推動其良好的發(fā)展。鄧小平“三個面向”的教育思想,更是提醒我們,應該積極地培養(yǎng)學生的高素養(yǎng),使學生具有更多的社會責任感、更強的創(chuàng)新精神、更優(yōu)秀的個性特征。這些紅色底蘊是心理健康教育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要將其嵌入心理教育課程之中。
其次,心理健康教育中具有豐富的紅色資源。例如,在鄧小平“三起三落”的傳奇經歷背后是超強的自信、堅定的信念、樂觀的精神、堅忍的意志,鄧小平強大的心理資本對青年學生積極心理的塑造具有正向的引導作用。周恩來“為了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遠大志向、多思慎慮的求真精神、“尊中庸,尚調和”的思維取向、“溫和誠實,熱心耐苦”的心理品質、“多才多藝,活動能力富足”的良好素養(yǎng),對青年學生健康人格的養(yǎng)成具有啟迪和示范作用。除此以外,心理健康教育還可以結合長征精神、延安精神、中國科學家精神等紅色文化,進行學生健康人格的培養(yǎng)。幫助學生深入挖掘這些紅色文化和中國精神背后的信仰體系,分析這些信仰體系是如何工作并促使個體或者群體完成偉業(yè)的。
3.3 創(chuàng)新心理健康教育“三全育人”的實踐模式
心理健康教育“三全育人”需要創(chuàng)新實踐模式。一是要創(chuàng)新德育元素融入第一課堂的方式。在第一課堂中,充分運用心理教育注重體驗式教學的特點,將誠信、友愛、團隊合作等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密切相關,與集體主義相聯(lián)系的心理要素,以團體心理輔導互動交流的方式,幫助學生產生對積極心理品質的認同體驗。通過課堂小組討論和分享,教師進行積極正面的引導,幫助學生從多元價值體系中選擇正確的價值觀。二是要積極利用新媒體構建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思政育人的第二課堂。開通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公眾號、抖音號、微博等,以學生喜聞樂見的內容為基礎,開展有活力的心理健康教育,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政治立場。三是要豐富校園文化,將德育的元素融入各類心理健康教育活動。通過心理情景劇、心理主題演講、心理主題電影、心理主題海報等一系列心理健康教育活動,潤物細無聲地將德育教育目標融入心理健康教育中去。在日常心理管理與建設中,發(fā)揮學生的朋輩共生效應,通過朋輩心理輔導,學生以互幫互助、交流談心的方式,幫助心理上存在困擾的學生糾正認知上的問題,進而解決思想和心理上的偏差。四是要深化心理健康教育的育人深度,從傳統(tǒng)的解開心理沖突與人際矛盾的層面向信仰價值層面深入。如在解決學生心理沖突的咨詢工作中或者進行人際行為沖突的團體輔導活動中,心理教師可以顯性的沖突入手,幫助學生意識到引發(fā)沖突的隱性觀念和想法,隨后對這些隱性的觀念進行審查,它們分別屬于哪一類不合理信念,從而糾正這些不合理信念,通過信念的改變再改變情緒和行為,這是心理健康教育通常的教育層面。而進一步深化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入,則還需要從這些不合理信念入手,挖掘其深入的價值、信仰,也就是從處于一個人核心的政治價值層面找到心理和行為沖突的根源,引導其用正確的意識形態(tài)和價值觀指導思想觀念和心理行為,從而達到自我的和諧一致。
4 結語
心理健康教育“三全育人”是以立德樹人為根本目標,全員、全程、全方位地將育人要素融入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之中的育人理念。心理健康教育“三全育人”靈活運用心理健康教育的體驗式教學,讓學生在獲得積極心理體驗的同時,對隱性德育價值也產生積極的情感體驗。心理健康教育“三全育人”的模式可以從教師、學生和課程這緊密相連的三端著手: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實現課程思政對教學的反哺;打造課程的紅色底蘊,將紅色基因和紅色文化嵌入課程教學之中;創(chuàng)新心理健康教育育人的實踐模式。不斷摸索心理健康教育“三全育人”的模式,其目的是為了實現立德樹人的育人目標。
本文系2022年度江蘇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專題項目“課程思政視域下高職院校積極心理教育模式研究”(2022SJSZ0486);江蘇省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課題“基于混合式教學的思政實踐教材項目研究”(2021JSJG645)。
(作者單位:江陰職業(yè)技術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