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婷
【摘? ?要】研究者以2021年Z省小學教育質量監(jiān)測的數(shù)據(jù)為基礎,研究該省小學生主觀幸福感現(xiàn)狀。經(jīng)過一系列數(shù)據(jù)分析,研究者發(fā)現(xiàn),從認知評價維度上看,隨著近幾年大力振興鄉(xiāng)村政策的實施,Z省小學生中的農村學生、留守兒童等弱勢群體對自己的學習生活總體感到滿意,但部分弱勢群體在主觀幸福感的情感層面還未達到滿意的程度。研究表明,主觀幸福感與小學生的人際關系以及睡眠情況等存在一定關系。因此,學校、家庭、社會等需加強對小學生精神生活的關懷,通過改善他們的人際關系和保證他們的睡眠時間等方式,提高他們的主觀幸福感。
【關鍵詞】主觀幸福感;人際關系;睡眠;小學生;PISA測試
主觀幸福感作為一種重要的心理品質,在促進個體的身心健康方面起著關鍵作用。幸福科學的開拓者埃德·迪納(Ed Diener)指出,主觀幸福感是指個體依據(jù)自己設定的標準對其生活質量所作的整體評價,是衡量人們生活質量的一個重要的綜合性心理指標。[1]PISA是對15歲學生的幸福感進行測評的國際測試項目。受PISA測試的啟發(fā),Z省對五年級學生進行了幸福感測試?;跍y試數(shù)據(jù),研究者對Z省小學生的主觀幸福感進行了研究,探討影響因素,并提出了相應對策。
一、研究設計
PISA2018將幸福感劃分為四個維度:總體生活質量幸福感、自身幸福感、校內幸福感和校外幸福感。[2]本研究主要以總體生活質量幸福感作為測量內容,借鑒PISA量表以及國外總體幸福感量表(General Well-Being Schedule,簡稱GWB量表),同時考慮小學生的身心特點,對題目進行適當修改,并將其命名為“主觀幸福感指數(shù)”。同PISA一樣,該評價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的內容:(1)認知評價,即生活滿意度,是對生活質量的整體評估;(2)積極情感,包括愉快、高興、覺得生活有意義、精神飽滿等情感;(3)消極情感,包括憂慮、抑郁、悲傷、孤獨、厭煩、難受等情感。每道題均采用李克特五點量表計分(1~5分),得分越高代表該方面的程度越強。主觀幸福感指數(shù)以百分制的形式表現(xiàn),分數(shù)越高代表主觀幸福感越強。
二、Z省小學生主觀幸福感概況
本研究通過網(wǎng)絡問卷的形式對Z省五年級小學生進行調查,共收到有效問卷46621份。
(一)認知評價維度不同群體表現(xiàn)
分析數(shù)據(jù)發(fā)現(xiàn),從認知評價維度上看,Z省小學生對自己的學習生活總體感到滿意(選擇“有時”“常常”“總是”)的人數(shù)居多,平均占比為87.4%,但不同類別的學生群體對自己的學習生活感到滿意的情況稍有不同。其中,女生(88.0%)、城市學生(90.1%)對自己的學習生活感到滿意的占比相對較高,農村學生(85.9%)、留守兒童(83.4%)、流動兒童(跟隨父母在打工地讀書,86.9%)對自己的學習生活感到滿意的占比相對較低,且留守兒童的占比比流動兒童更低,但他們之間的差異并不是很明顯(如表1)。從題項的得分來看,男、女生之間無顯著差異,但地域性質以及是否留守(流動)的內部差異顯著。進一步比較分析發(fā)現(xiàn):城市學生對幸福感的認知評價顯著高于縣城和農村學生,縣城學生對幸福感的認知評價顯著高于農村學生;留守兒童對幸福感的認知評價顯著低于流動兒童和非留守非流動兒童,但流動兒童與非留守、非流動兒童對幸福感的認知評價無顯著差異(如表2)。
上述數(shù)據(jù)表明,Z省小學生(包括農村學生等弱勢群體)對自己學習生活的滿意度比較高。隨著近幾年大力振興鄉(xiāng)村政策的實施,特別是黨的十九大明確提出“實施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后,社會對農村的關心度不斷提高,各項政策都有意識地向農村傾斜。2018年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回顧了這些年國家在發(fā)展農村教育事業(yè)上所做的努力,如不斷改善農村義務教育薄弱學校的辦學條件等?!吨泄仓醒?國務院關于實現(xiàn)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xiāng)村振興有效銜接的意見》指出:繼續(xù)改善義務教育辦學條件,加強鄉(xiāng)村寄宿制學校和鄉(xiāng)村小規(guī)模學校建設。繼續(xù)實施家庭經(jīng)濟困難學生資助政策和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yǎng)改善計劃。本次調查結果間接證明農村學生的生活學習條件不斷改善,農村學生真真切切感受到了生活向好發(fā)展的態(tài)勢,他們對自己的學習生活滿意度處于較高水平。
(二)積極情感維度
由數(shù)據(jù)(如表3)可知,在積極情感方面,男、女生無顯著差異,但地域性質和是否留守對學生的積極情感影響較大。具體表現(xiàn)為:城市學生的積極情感指數(shù)高于縣城學生;縣城學生的積極情感指數(shù)高于農村學生;留守兒童的積極情感指數(shù)低于流動兒童和非留守、非流動兒童。
(三)消極情感維度
通過數(shù)據(jù)分析(如表4)可以發(fā)現(xiàn):男生的消極情感指數(shù)高于女生;地域性質不同的學生中,城市學生的消極情感指數(shù)最低,農村學生的消極情感指數(shù)最高。
從表1和表2中可以看出農村學生、留守兒童在認知維度上的評價比較高,這可能得益于物質條件的改善。但相對來說,農村學生和留守兒童對幸福感的認知評價仍低于其他群體。從表3和表4中的數(shù)據(jù)可以看出,農村學生、留守兒童相較于其他群體得到的積極情感體驗較少、消極情感體驗較多。這說明物質條件的改善并不能完全滿足他們精神層面的需求,也提示我們要加強對農村學生、留守兒童情感方面的關注,特別是消極情感方面。留守兒童的消極情感平均得分為2.480,消極情感指數(shù)較高。從具體題目的作答情況來看,Z省五年級學生感到緊張、擔心或不安的人數(shù)占比較高。幾乎有一半的留守兒童有此類感受(如表5)。因此,探討影響學生主觀幸福感的影響因素十分必要。
三、主觀幸福感影響因素分析
影響小學生主觀幸福感的因素主要包括人際關系和睡眠狀況。
(一)人際關系對主觀幸福感的影響
人際關系在學生學習生活和心理健康方面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學生常見的人際關系主要為師生關系、同伴關系、親子關系。研究者根據(jù)學生在人際關系上的得分,將人際關系劃分為一般、較好、好三個水平,對應的學生主觀幸福感指數(shù)如圖1所示。
由圖1可知,無論是師生關系、親子關系還是同伴關系,人際關系水平好的學生,其主觀幸福感顯著強于人際關系較好的學生,人際關系水平較好的學生,其主觀幸福感顯著強于人際關系一般的學生。這表明人際關系越好,學生的主觀幸福感越強。
在假定學生的家庭社會經(jīng)濟狀況一致的前提下,研究者分析了三種人際關系對學生主觀幸福感的影響,結果如表6所示。
三種人際關系總共解釋主觀幸福感44.8%的變異量。從各自變量影響力(標準化系數(shù))來看,師生關系對學生主觀幸福感的影響力最大,師生關系每提高一個單位,主觀幸福感增加0.241(非標準化系數(shù))。這表明,提升學生主觀幸福感,可以從改善學生的人際關系著手,其中最主要的是改善師生關系。
(二)睡眠狀況對主觀幸福感的影響
睡眠作為客觀因素也會影響一個人的主觀幸福感,PISA 2018把個人健康納入幸福感的測評。本研究從學生的睡眠狀況入手,探討其對學生主觀幸福感的影響。研究發(fā)現(xiàn),睡眠時間越長,學生的主觀幸福感越強(如圖2)。
測評以睡眠時長達到9小時的學生為研究對象,了解早上起床時間和晚上睡覺時間是否會影響學生的主觀幸福感。分析數(shù)據(jù)發(fā)現(xiàn),在同樣基本滿足睡眠時長的條件下,早晨6點30分至7點30分之間起床的學生的主觀幸福感最強,晚上8點至8點30分之間睡覺的學生的主觀幸福感最強,過早起床和過晚睡覺都不利于學生主觀幸福感的提升,具體如圖3和圖4所示。
四、提高小學生主觀幸福感的對策
基于數(shù)據(jù)分析,研究者提出了以下對策,旨在提高小學生的主觀幸福感。
(一)重視弱勢學生精神層面的需求
近幾年國家全面推進鄉(xiāng)村振興工作,使農村學生的物質條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他們對學習生活的滿意度達到了較高水平。但這些學生的積極情感指數(shù)低于城市學生、縣城學生,消極情感指數(shù)則高于城市學生、縣城學生。因此,在改善弱勢學生物質條件的同時,也需要加強對他們的精神生活的關懷。
(二)關心留守兒童的主觀幸福感
相對而言,不論是認知層面還是情感層面,留守兒童比流動兒童獲得的幸福感更少。親子依戀在小學生心理健康方面扮演著重要角色,留守兒童因與父母分開,容易產生不安全感。這進一步導致了他們身上的消極情感指數(shù)高于其他學生。眾多研究表明,社會支持對學生的主觀幸福感有積極影響,來自社會的支持越多,學生的主觀幸福感越強。如有研究指出,社會支持與消極情感有著密切關系,社會支持可以來自家庭、同伴、學校、社會等等。留守兒童的家長可采用線上交流溝通的方式,給予子女鼓勵和支持;教師可以為留守兒童創(chuàng)造安全、放松的班級環(huán)境,在傳授知識的同時增加情感關懷,并引導學生團結友愛、互幫互助;社會可以為留守兒童提供更多的心理教育資源,幫助他們緩解不良情緒。
(三)改善學生的人際關系
人際關系是影響學生主觀幸福感的一個重要因素。因此,要提高學生的主觀幸福感,可以從改善學生的人際關系入手,如師生關系。目前的小學生大多屬于“10”后,最大的特征就是充滿個性。教師要充分理解、尊重學生的身心特點,多方面了解學生的性格、興趣愛好、學習能力、家庭環(huán)境等。教學過程中要做到因材施教,交流時要做到民主平等,鼓勵學生敞開心扉。
(四)“早睡早起”有道理
睡眠不僅是重要的生理需求,也是心理健康的重要保證。對于睡眠時間都在9小時以上的學生而言,起床時間和睡覺時間的不同導致他們的主觀幸福感不同。因此,學校和家長必須重視學生的睡眠問題,將“早睡早起”落到實處,滿足學生的睡眠需求,提升學生的主觀幸福感。
參考文獻:
[1]DIENER E. Subjective well-being[J]. Psychological Bulletin,1984, 95(3):542-575.
[2]張亞星,高倩倩,趙茜. PISA對學生幸福感的測評及其啟示[J].中國考試,2020(5):19-29.
[3]趙雪,陳玉曦.中高段小學生情緒健康狀況與社會支持相關性分析[J]. 教學與管理,2018(33):27-29.
(浙江省教育廳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