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蘇州工業(yè)園區(qū)勝浦實驗小學 曹 成
新課標指出,思維能力是語文學科的核心素養(yǎng),在“課程總目標”第六條中明確了“積極觀察、感知生活,發(fā)展聯(lián)想和想象,激發(fā)創(chuàng)造潛能,豐富語言經(jīng)驗,培養(yǎng)語言直覺,提高語言表現(xiàn)力和創(chuàng)造力,提高形象思維能力”。 由此可見,形象思維在學生語文學習過程中的重要性。
彭華生教授在《語文教學思維論》一書中從教育學視角指出,形象思維是一種以客觀形象為思維對象、以感性形象為思維材料、以意象為主要思維工具、以指導創(chuàng)造物化形象的實踐為主要目的的思維活動。文言文是統(tǒng)編版語文教材的重要組成部分,其選文特征與形象思維能力的發(fā)展有著天然的契合性。統(tǒng)編版語文教材共收錄了16篇文言文,其中8篇為人物故事,塑造了鮮活、生動的兒童形象。小學生正處于具有強烈好奇心、模仿力和探究欲的階段。文本中的少年兒童形象更容易讓學生產(chǎn)生代入感,引發(fā)情感共鳴,產(chǎn)生榜樣作用,進而對學生的行為方式、價值觀形成等產(chǎn)生積極影響。教師的教學過程就是引導學生在回想、聯(lián)想、想象等思維活動中不斷“還原”,無限趨近“典型形象”的過程。
面對極具陌生感的文言字詞,問題的具象讓思維的發(fā)生水到渠成。教師可以尋找人物形象與學生生活實際的連接處,做好教學“第一問”,引起學生主動注意,“觸發(fā)”學生思維的開關。
例如,教學《司馬光》時,教師可以基于學生熟知的孔融讓梨、匡衡鑿壁、司馬光砸缸等故事,設計“看圖猜故事”活動。學生在“講故事”“說人物”中自然而然地進入司馬光的心境中。
例如,教學《楊氏之子》時,教師可以聚焦主人公“楊氏子”,從文言稱謂與現(xiàn)代稱謂的微小差異出發(fā),提問:“你叫什么名字?在古代,別人會稱呼你什么?”學生在簡單有趣的回答中,不知不覺走近課文主人公“楊氏子”。
《囊螢夜讀》一文中的“囊”和“螢”,于學生而言,不僅富有新奇感,而且與主人公勤奮好學的品質息息相關。教師可以以“囊”和“螢”為突破口,用“字源激趣”法,輔以形象圖片和簡短語言,呈現(xiàn)“囊”的不同材質和不同作用,進而引出“練囊”。學生在看圖猜詞語的視覺游戲中,更清楚地了解“囊”的字形與字義的同時,完成對文題的理解。
如“我讀你找”,即學生按教師指令找出相應的漢字,符合學生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易于激發(fā)其學習興趣。特級教師王崧舟老師在教學《兩小兒辯日》時,給學生提問:“聽王老師把課文讀一遍,邊聽邊找,邊找邊畫,找出課文中帶‘日’的句子。”學生非常輕松地找出全文“總綱”:八個“日”字。在簡單的找字游戲中,學生不知不覺走入了“辯日”故事。
根植生活的感性經(jīng)驗、理性認知,讓學生卸下心理防備,進入人物故事的學習情境。
“回想”是形象思維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衛(wèi)燦金教授在《語文思維培育學》一書中指出,良好的回想能力,應能按照一定的思維目的準確地再現(xiàn)相關的表象材料,并能在抽象思維的調節(jié)下保持回想過程正確的方向性、明確的層次性和合理的邏輯性。教師應以“文”為本,觀照人物故事整體,教出整體性、連貫性,引導學生高效“回想”及“復述”,“通讀”全文,呈現(xiàn)課堂的思維含量。
文言文中的人名,常為單個字,與現(xiàn)代漢語中的人名詞語差異較大,而漢字又具備音、形、義一體的特征,若人名被誤解為有意義的實詞,則會給學生帶來極大的閱讀障礙,如“光持石擊甕破之”“唯戎不動”“胤恭勤不倦”等。教學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主人公是誰?有幾個人物?他們是誰?”學生在圈畫人名的過程中,輔以范讀,從而厘清主謂語,知曉人物關系。
文言文篇幅短小、精練雋永,人名或主語常常被省略。教學時,教師可巧添主語,幫助學生厘清人物關系,引導學生的思維、認識由局部走向整體。如教學《鐵杵成針》時,教師可作選詞填空設計:“……( )未成,( )棄去。 ( )過是溪……( )問之,( )曰……”學生很容易將“李白”“老媼”這兩個被省略的人物填入相應的括號內(nèi)。一填一讀的過程,即學生思考、判斷、推理的過程,故事的來龍去脈也更加連貫、清晰地呈現(xiàn)。
文言文,字不虛設。關鍵實詞的正確解讀對理解文本至關重要。例如,《司馬光》一文的注釋:“甕:口小肚大的陶器?!本幷哂幸?,學者無心,教者則需上心。大多數(shù)學生并不會借助注釋思考“甕”字與文本的關系,那么,教師可以借助注釋夸張地畫一個口小肚大的陶器的簡筆畫,并追問其與“缸”的區(qū)別,引導學生在二者形態(tài)的對比中了解“甕”為口小肚大的容器,“缸”為敞口的容器。于比較中,學生認識到救人難度之大,更為理解司馬光的聰明機智做好鋪墊。同時,教師可借助形象的、生動的、成熟的表述,為學生創(chuàng)設更好的理解情境。例如,王崧舟老師在執(zhí)教《兩小兒辯日》時,用生動的語言描繪早晨和中午的太陽,即解釋“滄滄涼涼”和“探湯”,讓學生閉上眼睛,想象太陽并找出課文中相匹配的詞語。因為教師語言描述精準、到位,學生對故事內(nèi)容、故事情節(jié)的理解水到渠成。
文言文中不乏“之、乎、者、也”這樣難以理解的虛詞,對于小學生來說,不可過度糾結語法知識,當以“啟蒙”為主,教師可以通過拓展列舉的方式來意會。例如,《鐵杵成針》中的“之” “其”都是代詞,代指“老媼”。教師可先設計提問找到虛詞:“文言文不但文字簡練,而且很有趣。為了避免重復,文中用了另外兩個字來代替‘老媼’,你能找到那兩個字嗎?”學生很容易找到“問之”中的“之”字和“感其意”中的“其”字。接著,教師再結合學生的生活創(chuàng)設不同情境,嘗試拓展練說“答之”“訓之”“教之”“自圓其說”“攻其不備”等。通過與現(xiàn)代文的對比,學生了解這一文言語法現(xiàn)象、把握了文言語言特征,同時也讀出了文言的節(jié)奏之美。
教師著眼學法指導,緊扣誦讀要點,讓學生在不斷“回想”的思維活動中,消解支離破碎的字詞講解,走向文從字順的故事情節(jié)。
圍繞人物形象有目的、有邏輯、有層次地聯(lián)想是學生聯(lián)想能力發(fā)展的應然狀態(tài),更是真正走近文言文選篇中機智聰明、勤奮好學的主人公的重要路徑。與大篇幅的現(xiàn)代文閱讀不同,教師要聚焦文言文文本,于“精練雋永”中發(fā)現(xiàn)關鍵處,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想象畫面、還原思維等方法,引導學生進行“聯(lián)想”思維,從而走進故事情境,感受人物品質。
文言文中主人公的個性特征、神態(tài)表情、行為舉止,僅僅靠教師的解釋是不夠的。像《楊氏之子》《兩小兒辯日》這樣的人物對話較多的文本,教師可以通過角色扮演的方法,再現(xiàn)故事情景,引導學生走進故事、看見人物。王崧舟老師的《兩小兒辯日》教學的“角色扮演”環(huán)節(jié)堪稱“情景再現(xiàn)典范”。王老師通過師生辯斗演讀,再現(xiàn)“辯日”情境。教師不斷地通過語速變化、增加詞語等方法來煽情暗示,以此點撥、激發(fā)、感染學生。于忘我欣賞與思維參與中,學生“看”到了兩小兒細心童真、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
人物形象的塑造,通常在于語言描寫、動作描寫、心理描寫等。教師要有意識地帶領學生關注寫作手法,錨定關鍵句子,解鎖“遣詞造句”,看見人物個性特征。例如,《楊氏之子》一文中,楊氏子的智慧集中體現(xiàn)在他的回答:“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中。如果用白話文翻譯這句話,文字里蘊含的精妙思辨、智趣表達就弱化了很多。教師可以以“同學們都知道他是這么回答的,但是,你們知道他在回答之前是怎么想的嗎?”為主問題,帶著學生探究楊氏子的思考過程,層層深入,還原主人公短暫時間內(nèi)的三次思考過程。由最初的模仿孔君平,到細致入微地考慮說話用詞的準確性,再到尊重父親友人的情感表達,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一步步地將楊氏子的思考過程以文字的形式呈現(xiàn)出來。(見表1)
在三次進階對比中,楊氏子的敏捷思維浮出水面。最后,教師再聚焦到“應聲”二字,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在極短的時間楊氏子經(jīng)歷了如此復雜而縝密的思考,從心底發(fā)出對楊氏子“甚聰惠”的贊嘆。至此,一個聰穎智慧的孩童形象躍然紙上。一場當代小學生與古代楊氏之子的心靈對話,悄然發(fā)生。
文言文語言與詩歌語言一樣,通過留白給讀者以豐富的想象空間。在人物故事類文言文中,教師需要抓住留白,豐盈人物的生活環(huán)境、表情神態(tài)、心理活動等,引導學生在合理的想象拓展中,感受人物品格。如《囊螢夜讀》一文,感受人物“家貧志不短”的優(yōu)良品質是教學的重難點。教師可以設計改寫句子:“家貧不常得(油)”,引導學生在“家貧不常得衣”“家貧不常得食”“家貧不常得書”等的思考及表述中,深刻體會車胤的家徒四壁。交流“練囊盛數(shù)十螢火以照書”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想象:“你看到夏日的夜晚了嗎?你看到車胤了嗎?他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通過學生自主講述、合理想象,“囊螢夜讀”的畫面變得生動起來,“恭勤不倦”的人物形象也豐滿起來。
幾乎每一篇文言文的課后習題都有類似“借助注釋,用自己的話講一講這個故事”的要求。形象思維訓練的支持,讓人物故事講得有內(nèi)力、有激情、有深度。
彭華生教授說過,想象是人腦在聯(lián)想的基礎上加工原有意象而創(chuàng)造出新意象的思維活動。對文言文中的人物形象形成個性化的理解,產(chǎn)生新的人物意象,正是想象能力的發(fā)展。
面對心智尚未成熟的小學生,教師應避開晦澀難懂的文言語法,著力引導其在聯(lián)想與想象中,形成個性化的閱讀“印象”、人物“群像”,知曉在中國文化史上有這樣一群人,他們擁有優(yōu)良的品質,是自身的學習典范。教師可以采用“1+X”對比閱讀法,拓展想象,走向深遠:拓展對比現(xiàn)代文與文言文,感受語言精練之美;拓展對比相似品質的人物故事,感受優(yōu)良品質之美;拓展對比同一本書中的人物故事,感受文化豐富之美,讓語文教學由課堂走向生活,從理解走向運用,開啟學生的智慧。正如王榮生教授所說,學習文言文,最終的落腳點是文化的傳承與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