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振綱
《莊子》內(nèi)七篇中,首篇《逍遙游》講精神的超越與自由,次篇《齊物論》注重講克服世俗偏見,用平等的眼光看世界萬物。第三篇名《養(yǎng)生主》,莊子在這里終于談到了“生命”本身。莊子關注生命的方式在“神”而不在“形”?!梆B(yǎng)形”是把人作為一個生物體來思考的,莊子的“養(yǎng)生”論,從根本的意義上說,主旨是在擁擠的世界中找到一個歇息之地。這就涉及一種與眾不同的思維方式或?qū)Υ膽B(tài)度。此種態(tài)度或思維方式對于生命來說是最根本的東西,也就是養(yǎng)生之“主”了。本文以《養(yǎng)生主》為中心,聯(lián)系《莊子》文本的其他篇章,談談莊子與眾不同的“養(yǎng)生”觀,亦即《養(yǎng)生主》的思想主旨。
(一)
關于《養(yǎng)生主》的宗旨,郭象注:“夫生以養(yǎng)存,則養(yǎng)生者理之極也。若乃養(yǎng)過其極,以養(yǎng)傷生,非養(yǎng)生之主也?!??!夺屛摹吩疲骸梆B(yǎng)生以此為主也?!眴尉妥置婵?,“養(yǎng)生主”可以解作以養(yǎng)生為主,也可解作養(yǎng)生之所主?;蛟S后者更接近問題的實質(zhì)。褚伯秀《南華真經(jīng)義海纂微·養(yǎng)生主》篇末總評云:“形者生之所托,神則為生之主。虛無之道,是所以養(yǎng)其神者也。世人徒知養(yǎng)生,而不知養(yǎng)其生之主,養(yǎng)愈至,而生愈失,故真人誨以無以有涯隨無涯,庶乎養(yǎng)生之旨矣?!鼻f子關注生命的方式,不同于外篇《刻意》中“養(yǎng)形之士”所喜好的吹噓呼吸、吐故納新、熊經(jīng)鳥伸之類。這些當然可以延年益壽,可是和莊子的養(yǎng)生之道卻顯然不同?!肚f子》外篇《達生》云:“養(yǎng)形必先之以物,物有余而形不養(yǎng)者有之矣;有生必先無離形,形不離而生亡者有之矣。生之來不能卻,其去不能止。悲夫!世之人以為養(yǎng)形足以存生;而養(yǎng)形果不足以存生,則世奚足為哉!”“養(yǎng)形”是把人作為一個生物體來思考的,這種思考中,一個人可以不在意另外的人及社會的存在,人與人的關系不在他們所要思考或處理的問題的范圍之內(nèi)。莊子則不同。莊子的問題發(fā)生在“人間世”,他思考的始終是如何擺脫人間世中生命存在的被迫性困境,尋求呵護本真生命以獲得生命存在的合理性。因此他的“養(yǎng)生”茌根本的意義上說,就是如何處理“形”和“心”、物質(zhì)與精神、理想與現(xiàn)實、自己和他人、個人和社會的關系,在“其形盡如馳而莫之能止”(《齊物論》)的擁擠的世態(tài)環(huán)境中找到一個歇息之地。這就要涉及一種與眾不同的思維方式或?qū)Υ膽B(tài)度。莊子強調(diào)心靈、精神在生命中的重要性,這種關注生命的態(tài)度或思維方式對于“生命”來說是最根本的東西,故云“養(yǎng)生主”。
“心”為“形”之主,“神”乃“生”之真。莊子的“養(yǎng)生”重在養(yǎng)“心”寧“神”,問題在于,如何來護養(yǎng)此生命的“主”和“真”呢?這就要理解《養(yǎng)生主》篇名所說的“養(yǎng)”,亦即安頓生命的方式。外篇《達生》中“紀渻子為王養(yǎng)斗雞”的寓言,可以幫助我們理解莊子呵護生命的特殊方式。寓言云:“紀渻子為王養(yǎng)斗雞。十日而問:‘雞已乎?曰:‘未也,方虛驕而恃氣。十日又問,曰:‘未也。猶應向景。十日又問,曰:‘未也。猶疾視而盛氣。十日又問,曰:‘幾矣。雞雖有嗚者,已無變矣,望之似木雞矣,其德全矣,異雞無敢應者,反走矣?!保ā哆_生》)“養(yǎng)斗雞”隱喻著“養(yǎng)生機”。在莊子看來,生命的力量不在于“形”的驕矜和“斗”的意氣,而在于內(nèi)心的淡泊、凝定、無爭,亦即“德全”而“神不離”。你看那只斗雞,磨掉了虛驕,忘記了影響,沒有了斗意,就像一只“木雞”,其他的雞再也沒有敢與之斗或能與之斗者。這不就是老子所說的“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奠能與之爭”嗎?(《老子》第二十二章)可見,在莊子看來,“養(yǎng)生”的根本途徑不在于外在之“形”的完美,而在于內(nèi)在心靈的完整,這就要不斷地虛化自己的“心”,超越外在的“形”,直到將有限的生命消融在無限的天地大化中。
(二)
當然,養(yǎng)心或養(yǎng)神需要經(jīng)歷一個艱難的精神磨礪的過程。在《養(yǎng)生主》中,莊子是從生命與世界的矛盾進入問題的。他寫道:“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已而為知者,殆而已矣。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緣督以為經(jīng),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養(yǎng)親,可以盡年。”(《養(yǎng)生主》)人的個體生命是有限的,即使以長壽聞名的彭祖相傳也不過八百歲而已。然而人所面對的世界則是無限的。以有限的生命去認識無限的世界,或者以有限的生命去追逐無限的世界,不僅是徒勞的,甚至是危險的。那些不知呵護自己的內(nèi)茌生命(道、德、心、神)而不斷地向外追求,或不自量力地刻意與自己命運賽跑的人,就是如此。莊子不直說“世界”無涯,而說“知”無涯,意在點破人自身的問題。對于人類認識能力(知性思維)的有限性,劉笑敢這樣說:“分辨一切,認識一切,洞察一切,這固然是值得追求的目標,卻不是人類的最高利益所在,也無法最終實現(xiàn)。人類每達到一個新的知識領域,就意味著面對著更寬廣的新的未知的疆域,而已知的領域也會因為新的發(fā)現(xiàn)而改變。分辨、洞察一切的知識無論多么豐富,都不能完全保證人生的快樂和人類的福祉。”世界無涯,原本是無法改變的現(xiàn)實。但人卻可以改變自己,改變自己對待世界的態(tài)度?!爸笔侨苏J識世界的工具,對“知”的態(tài)度也反映出對待世界的態(tài)度。莊子認為,人的生命存在的困境不在于世界無涯,而在于自己的“知”追求無涯、追求完美。所以,要超越人與世界的隔膜,克服人生“有涯”而“知無涯”所帶來的虛無感,關鍵在于改變自己的生活態(tài)度。比如說,“善”固然會給人帶來美名,但過分追求美名就會成為生命的重負;“惡”固然是有害的,惡行過了頭會讓人遭受刑戮,這是世人皆知的。但是,如果像儒家、墨家、法家所一再教訓的那樣,時時處處把心思用在防微杜漸、克制“惡”念上,同樣會使生命沉重不堪,造成精神壓抑、焦慮。最佳的生活態(tài)度莫如游離于善惡之間。這種游離于善惡之間的生活態(tài)度,莊子稱之為“緣督以為經(jīng)”。何謂“督”呢?郭象訓為“中”,故注云“順中以為常也”。成玄英疏:“緣,順也,督,中也。經(jīng),常也。夫善惡兩忘,刑名雙遣,故能順一中之道,處真常之德,虛夷任物,與世推遷。養(yǎng)生之妙,在乎茲矣。”訓“督”為“中”,這只是引申義,原來“任”和“督”是中醫(yī)所說的身體中央的兩條經(jīng)脈。王夫之《莊子解·養(yǎng)生主》注云:“奇經(jīng)八脈,以任、督主呼吸之息。身前之中脈日任,身后之中脈日督。督者居靜而不依于左右,有脈之位而無形質(zhì)。緣督者,以謂微玄妙之氣,循虛而行,止于所不可行,而行自順,以適得其中?!笨梢姟熬壎揭詾榻?jīng)”也就是以虛中之道來養(yǎng)心。以虛中之道來養(yǎng)生,并不神秘,也不難做到,就是保持正常的生活或保持平常心而已?!哆_生》篇中“田開之見周威公”一節(jié)敘事說明了這一點。周威公聽說田開之是養(yǎng)生家祝腎的門人,于是向田開之討教祝腎的養(yǎng)生之道。田開之推辭說,自己在祝腎門下只是做些灑掃庭除的粗活而已,沒有聽到先生講過什么養(yǎng)生的大道理。周威公執(zhí)意要聽,田開之說,“善養(yǎng)生者,若牧羊然,視其后者而鞭之。”威公不解,問到底是怎么回事,于是田開之講了一個故事說:“魯有單豹者,巖局而水處,不與民共利,行年七十而猶有嬰兒之色,不幸遇餓虎,餓虎殺而食之。有張毅者,高門縣薄,無不走也,年行四十而有內(nèi)熱之病以死。豹養(yǎng)其內(nèi)而虎食其外,毅養(yǎng)其外而病攻其內(nèi),此二子者,皆不鞭其后者也?!痹谇f子看來,無論是單豹刻意避世的“養(yǎng)內(nèi)”(養(yǎng)心),還是張毅一味費心勞神奔走于富貴之門的“養(yǎng)外”(養(yǎng)形),部屬于違背正常的養(yǎng)生之理?!氨奁浜笳摺币簿褪倾∈仄匠P?,形體走累了就歇歇腳,精神疲憊了就松松心,既不刻意養(yǎng)內(nèi),也不刻意養(yǎng)外,保持身心的平衡。
(三)
莊子的養(yǎng)生論又突出強調(diào)一個“靜”字。《莊子》外篇《在宥》中廣成子為黃帝講“慎內(nèi)閉外,抱神以靜”的養(yǎng)生之道,表明了這一點。故事說:黃帝立為天子十九年,令行天下,聞廣成子在空同(通崆峒,虛廓窈冥之境)之山,故往見之。黃帝問廣成子如何才能得到“至道之精”,并想把它用到“治天下”的事情上,遂遭到廣成子的嚴厲批評。在廣成子看來,黃帝所問的“道”是萬物的精華(物之質(zhì)),他所要去治理的事物(佐五谷,養(yǎng)民人,官陰陽,遂群生)屬于生命世界的殘余渣滓(物之殘),“道”無形無為而因任自然,企圖用“道”去“治”天下,那簡直是違背自然之道而禍害天下。所以廣成子指責黃帝說:“自而(爾)治天下,云氣不待族而雨,草木不待黃而落,日月之光益以荒矣。而佞人之心翦翦者,叉奚足以語至道!”(《在宥黔聽了廣成子的批評,黃帝感到很羞愧,于是退而放棄“治”天下的念想,筑特室,席白茅,閑居三月,又來拜訪。這次他放下了帝王“治”天下的架子,順下風膝行而進,再拜稽首,轉(zhuǎn)而問“養(yǎng)生”的問題,這本是莊子所關心的問題,所以廣成子表示贊賞。廣成子說:“善哉問乎!來!吾語女至道。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極,昏昏默默。無視無聽,抱神以靜,形將自正。必靜必清,無勞女形,無搖女精,乃可以長生。目無所見,耳無所聞,心無所知,女神將守形,形乃長生。慎女內(nèi),閉女外,多知為敗。我為女遂于大明之上矣,至彼至陽之原也;為女入于窈冥之門矣,至彼至陰之原也。天地有官,陰陽有藏,慎守女身,物將自壯。我守其一以處其和,故我修身干二百歲矣,吾形未常衰?!保ā对阱丁罚┰谇f子的哲學視域中,生命本性(心神)是內(nèi)在自足的,任何外在的、人為的“治”都是對生命本性的戕害。養(yǎng)生之道在于慎“內(nèi)”閉“外”,抱神以靜,內(nèi)心虛靜以全其真,外絕視聽以守其神。廣成子的話所代表的正是莊子的意思,他說宇宙間天地萬物的生命本性是無窮無盡的,只是因為人世間的有心而“為”,也就是“治天下”,限隔了天地萬物的生命本性,攪亂了生命世界的自然之序,所以天上的云氣還沒有充分積聚就要下雨,草木的枝葉還沒有變黃就會凋落,日月之光輝也越發(fā)荒涼失色,這就是有心而“治天下”的惡果。人類的知識技能就像佞人之心那樣狹隘淺薄,叉怎么能夠得到“至道”而回歸生命世界的本原呢?聽了廣成子的一番話,黃帝佩服得五體投地,再拜稽首曰:“廣成子之謂天矣!”(《在宥》)“天”即生命世界的本然之性和自然之序,只有“抱神以靜”,因應自然,入無窮之門,游曠浪之野,才能復歸生命的本原??梢姡f子的“養(yǎng)生”工夫在于虛心靜神。
《莊子》外篇《達生》中齊桓公澤畔“見鬼”的敘事說,邪氣攻心、心神不寧則為病,從反面揭示了虛心凝神對于養(yǎng)生的重要性。故事說:“桓公田于澤,管仲御,見鬼焉。公撫管仲之手曰:‘仲父何見々對曰:‘臣無所見。公反,誒詒為病,數(shù)日不出。齊士有皇子告敖者日:‘公則自傷,鬼惡能傷公!夫忿濤之氣,散而不反,則為不足;上而不下,則使人善怒:下而不上,則使人善忘;不上不下,中身當心,則為病。桓公曰:‘然則有鬼乎曰:‘有。沈有履,灶有髻?!胸柘?,丘有辜,山有夔,野有彷徨,澤有委蛇。公曰:‘請問,委蛇之狀何如?皇子曰:‘委蛇,其大如彀,其長如轅,紫衣而朱冠。其為物也,惡聞雷車之聲,則捧其首而立。見之者殆乎霸?;腹珖先欢θ眨骸斯讶酥娬咭病S谑钦鹿谂c之坐,不終日而不知病之去也。”(《達生》)關于桓公的病,成玄英疏:“夫邪氣上而不下,則上攻于頭,令人心中怖懼,郁而好怒;下而不上,陽伏陰散,精神恍惚,故好忘也。夫心者,五藏之主,神靈之宅,故氣當身心則為病?!饼R桓公“見鬼”實屬一種“心”病。當他得知澤中遇到委蛇則近為霸主時,喜形于色,于是哈哈大笑歡喜說:“我所見的正是委蛇!頓時一身輕松,于是他的病不知哪里去了?!闭f穿了,桓公的“病”就在于他的好大喜功之心,病根就在一個“霸”字。在莊子或道家真人看來,這種好大喜功、逞強欲霸之心,何嘗不是戕害生命的“鬼”呢!
《莊子》雜篇《讓王》中瞻子為中山公子牟說“重傷”的敘事,也涉及如何養(yǎng)心的問韙,可以看作是本文的一個結論。故事說:“中山公子牟謂瞻子曰:‘身在江海之上,心居乎魏闕之下,奈何?瞻子曰:‘重生。重生則利輕。中山公子牟曰:‘雖知之,未能自勝也。瞻子曰:‘不能自勝則從,神無惡乎!不能自勝而強不從者,此之渭重傷。重傷之人,無壽類矣?!保ā蹲屚酢罚┲猩焦幽灿卸菔乐槎鵁o高蹈之德,故身在江海,心思魏闕,這是典型的“形隱”而“心”不能隱,于是向瞻子請教化解身心矛盾沖突之術。瞻子告訴他說,“重生輕利”就是了。公子牟坦白地說,他明知道是貪求之心攪亂了自己的精神,只是自己難以“自勝”,放不下那種念頭。瞻子說,既然如此,那就不如順萁自然,切不可勉強其事。在莊子看來,“養(yǎng)生”之關鍵在于養(yǎng)“心”,心虛則神定,神定則性全,虛心凝神意味著無心而任自然,如果勉強立定一個“無心”的念頭去把捉控制自己的情識欲望,這種以“心”治“心”的做法,無異于以油救火,亂上加亂,會使生命受到雙重的傷害,故云“不能自勝而強不從者,此之謂重傷”。內(nèi)心壓抑、進退失據(jù)、矛盾重重的人是難以長壽的。所以涵養(yǎng)心性的工夫不可以刻意勉強,關鍵在于無心而任自然,讓內(nèi)心的壓抑和矛盾自然而然地消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