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蕓
摘 要|為探討親子關系、自我分化與大學生人際交往效能感之間的關系,采用親子關系量表、自我分化量表和人際交往效能感問卷對廣東2所本科院校的1389名大學生進行問卷調查。結果發(fā)現(xiàn),親子關系能夠顯著正向預測自我分化和人際交往效能感,當納入自我分化后,親子關系對人際交往效能感的正向預測作用有所減弱,說明自我分化在親子關系對人際交往效能感的預測中起部分中介作用,親子關系能夠通過自我分化間接影響大學生的人際交往效能感。
關鍵詞|親子關系;人際交往效能感;自我分化;大學生
Copyright ? 2023 by author (s) and SciScan Publishing Limited
This article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NonCommercial 4.0 International License. https://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nc/4.0/
1 引言
人際交往作為大學生成長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對大學生的自我和諧與身心健康具有重要影響[1]。人際交往效能感的產生先于人際交往活動,在個體的人際交往活動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人際交往效能感是個體進行人際交往活動前對自身所具備的交往能力及所能達到的交往成效的預期和評估。人際交往效能感作為影響人際交往活動的內部心理機制,蘊含著兩層不同的含義:其一,人際交往效能感是個體對自身的人際交往行為是否能夠達到其預期交往目標的主觀判斷;其二,人際交往效能感是個體對自身是否能夠完成某一人際交往活動的效能預期[2]。相關研究發(fā)現(xiàn),人際交往效能感作為一種中介機制,影響著人們的交往動機,能夠正向預測人際關系[3],對大學生的人際交往活動發(fā)揮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已有實證研究表明,個體的人際交往效能感水平能夠對其人際交往焦慮水平產生影響,人際交往效能感的提高有助于改善社交焦慮問題[4]。另有研究表明,高人際交往效能感的個體在交往過程的表現(xiàn)更為積極主動,而低人際交往效能感的個體則出現(xiàn)回避、退縮的交往行為[5]。人際交往效能感有助于調控個體的交往行為,改善人際關系,促進人際交往。因此,研究大學生人際交往效能感的影響因素及其作用機制,探討如何有效提高大學生人際交往效能感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親子關系對個體的人格發(fā)展與行為塑造起著重要作用,影響著個體的情感連結與自我獨立性的建構。從心理學的視角看,親子關系是基于血緣或法律關系的子女與父母共同生活且彼此之間相互作用影響的關系[6,7]。鮑比(Bowlby)認為,孩子與主要照料者最初形成的關系模式影響其今后人際關系的建立[8]。親子關系是家庭關系的表現(xiàn)與延伸,研究表明,家庭關系對青少年人際交往效能感產生影響[9]。相關研究發(fā)現(xiàn),自我概念的變化受到親子關系的影響,良好的親子關系能夠幫助孩子建立積極的自我意識和自我認知[10]。另有研究表明,親子關系對自我分化產生影響,青少年的自我分化水平隨著卷入親子三角關系的程度愈深而愈低,親子關系良好的青少年能夠較好地發(fā)展為獨立的個體[11,12]。親子關系對人際交往效能感的形成起著重要作用,同時,親子關系對子女的自我分化水平有著直接影響。
自我分化這一概念是由系統(tǒng)式家庭治療的奠基人鮑恩(Bowen)提出的,自我分化包含兩種能力:其一體現(xiàn)在內心層面,是個體內在人格能夠區(qū)分理智和情感的能力;其二體現(xiàn)在人際層面,是個體在與他人維持親密感的同時,保有自主性和清晰自我感的能力[13,14]。自我分化體現(xiàn)的是個體與家庭及他人的情緒依戀、融合狀態(tài)和自我獨立性的程度。自我分化水平高的個體能夠處理好自我與外界的關系,既能平衡好自身的情感與理智關系,保持清晰的自我感,又能維系與家人及重要他人的情感連結,體驗親密感與自主性。個體在早期與重要他人的交往中習得的關系經驗對其自我和客觀世界的完整印象的形成具有重要影響[15]。鮑恩指出,個體自我分化的完成過程與其同父母的關系有關[16]。嬰兒與父母的早期交往方式影響其對自我和客觀世界的完整印象,青少年在與家庭成員的交往中習得自我和他人的界限,進而建立和發(fā)展個體的獨立性與自主性[17]。已有實證研究表明,高水平自我分化的個體具有靈活性和自主性,出現(xiàn)的情緒與人際困擾較少;而低水平自我分化的個體,則更多地表現(xiàn)出固化的自我,在人際交往中出現(xiàn)更多的社交回避行為,對親密關系的建立產生苦惱[18]??梢姡晕曳只陌l(fā)展水平對個體的內在自我調節(jié)和外部社會交往活動具有重要性。
已有研究分別考察了親子關系與人際交往效能感、自我分化之間的關系,意味著三者之間可能存在某種特定關系,但目前沒有針對性地探討三者之間關系的研究。本研究以大學生為研究對象,擬將親子關系、自我分化,以及人際交往效能感三個變量同時納入研究,考察親子關系與人際交往效能感的關系及其作用機制。研究假定親子關系能夠正向預測人際交往效能感,且自我分化在親子關系對人際交往效能感的正向預測作用中具有中介效應。希望通過本研究的探討,為有效提升大學生的人際交往效能感提供實證依據。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對象
采用隨機抽樣的方法,選取廣東省2所本科院校的在校大學生作為研究對象進行問卷測查。本次問卷調查共發(fā)放正式量表和問卷1500份,最終回收的有效量表和問卷共1389份,有效回收率為92.60%,樣本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所招募的被試的平均年齡為19.26(±1.28)歲,其中男生796人(57.31%),女生593人(42.69%);大一393人(28.29%),大二382人(27.50%),大三325人(23.40%),大四289人(20.81%)。
2.2 研究工具
2.2.1 親子關系量表
采用日本心理學家高木秀明·藤田仁美(1988)編制的親子關系量表,該量表包括“來自父親(母親)的精神支持”“來自父親(母親)的人生觀、思維方式的影響”“對父親(母親)的感謝”“脫離父親(母親)的精神獨立性”“來自父親(母親)的精神壓抑”和“作為人生楷模的父親(母親)”六個維度,共28個題項。量表采用四點式計分法,其中有兩個題項采用反向計分,在各個維度上的得分越高,表明在這一方面的親子關系越良好。我國有學者使用過該量表對親子關系進行研究[19,20]。此量表的Cronbach α系數(shù)為0.80。本研究親子關系量表的Cronbach α系數(shù)為0.892。
2.2.2 自我分化量表
采用吳煜輝和王桂平(2010)修訂的自我分化量表[21]對大學生的自我分化水平進行測量,該量表包括情緒反應、自我位置、情感斷絕、與人融合四個維度,共27個題項。量表的計分方式為六點計分法,其中,自我位置維度作正向計分處理,其余維度均采用反向計分,統(tǒng)計結果計算總分,總得分得分越高,表明個體的自我分化水平越高。此量表的Cronbach α系數(shù)為0.896。本研究自我分化量表的 Cronbach α系數(shù)為0.906。
2.2.3 大學生人際交往效能感問卷
采用謝晶(2004)編制的大學生人際交往效能感問卷[22]測量大學生在人際交往中的自我效能感,該問卷包含親合效能、自我印象效能、利他效能、溝通效能、自我價值感、情緒控制效能六個維度,共36個題項。量表采用六點計分法,其中,12個題項作反向計分處理,總得分越高,表明個體的人際交往效能感越強。此量表六個因子的Cronbachs α系數(shù)在0.56~0.78之間。本研究大學生人際交往效能感量表的Cronbach α系數(shù)為0.910。
2.3 數(shù)據分析
本研究通過 SPSS 26.0 對所收集的問卷數(shù)據進行統(tǒng)計分析,具體統(tǒng)計內容與方法如下:
(1)通過 Harman 單因素檢驗法檢驗本研究中可能存在的共同方法偏差問題;
(2)對親子關系、自我分化和人際交往效能感進行關系分析,根據數(shù)據分析結果,采用海斯(Hayes,2013)[23]提出的 PROCESS for SPSS 插件建立親子關系與人際交往效能感的關系模型,探究自我分化在其中的作用機制。
3 研究結果
3.1 共同方法偏差控制與檢驗
本研究所收集的研究數(shù)據均為調查對象通過自評的方式得到,為了避免共同方法偏差問題的影響,采用Harman單因素檢驗法對收集的所有數(shù)據進行檢驗。將調查問卷的所有條目錄入做因子分析進行檢驗,結果顯示,問卷項目的KMO值為0.947,Bartlett檢驗的卡方值為 70981.299,p<0.001,適合進行因素分析,旋轉后得到特征根大于1的公因子有15個,第一個公因子解釋的變異量為18.21%,小于40%的臨界值標準[24]。因此可認為本研究不存在嚴重的共同方法偏差問題。
3.2 大學生人際交往效能感在人口學變量上的差異分析
對大學生人際交往效能感總分及各維度得分在性別、年級和專業(yè)類型上的差異進行顯著性分析,結果顯示,大學生的人際交往效能感總分在性別上不存在顯著性差異(t=1.728,p>0.05),但溝通效能(t=2.319,p<0.05)和親合效能(t=3.288,p<0.01)這兩個維度在性別上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大學生的人際交往效能感總分在年級(F=1.728,p>0.05)和專業(yè)類型(F=1.728,p>0.05)上均不存在顯著性差異。具體結果如表1和表2所示。
3.3 親子關系、自我分化與大學生人際交往效能感的相關分析
對親子關系、自我分化與大學生人際交往效能感總分進行相關分析,結果顯示,親子關系與人際交往效能感之間呈顯著正相關(r=0.276,p<0.001),同時也與自我分化呈顯著正相關(r=0.201,p<0.001),自我分化與人際交往效能感之間呈顯著正相關(r=0.755,p<0.001),具體結果如表3所示。
3.4 親子關系、自我分化與大學生人際交往效能感的回歸分析
以大學生人際交往效能感為因變量,親子關系各因子、自我分化為自變量進行多元回歸分析,進入方程的有親子關系、來自父親(母親)的精神支持、來自父親(母親)的人生觀與思維方式的影響、脫離父親(母親)的精神獨立性、來自父親(母親)的精神壓抑和作為人生楷模的父親(母親)。對親子關系、自我分化和人際交往效能感進行逐步回歸分析,結果發(fā)現(xiàn),自我分化在親子關系與人際交往效能感之間具有部分中介作用。根據海斯的方法[23],使用 PROCESS for SPSS 的Model 4,對自我分化在親子關系與人際交往效能感間的中介作用進行假設檢驗。為了避免共線性等問題,對所有連續(xù)變量進行了標準化處理,其中,親子關系作為自變量(X)、自我分化作為中介變量(M)、人際交往效能感作為因變量(Y),中介檢驗的結果如表4所示。
從上表的結果可看出,親子關系可以顯著正向預測人際交往效能感(b=0.276,t=10.691,p<0.001);自我分化可以顯著正向預測人際交往效能感(b=0.729,t=41.394,p<0.001);當納入中介變量自我分化時,親子關系對人際交往效能感的正向預測作用雖顯著但有所減弱(b=0.130,t=7.355,p<0.001)。在加入中介變量自我分化之前,親子關系對人際交往效能感的預測系數(shù)為0.276,而納入中介變量后,親子關系對人際交往效能感的預測系數(shù)減少到0.130,表明自我分化的中介效應顯著,且中介效應的大小為0.147。因此,自我分化在親子關系影響人際交往效能感的關系中發(fā)揮著部分中介作用。根據中介檢驗結果,建立如圖1所示的中介模型。
4 分析與討論
4.1 大學生人際交往效能感的特點
人際交往效能感是個體在與他人進行交往活動前對自身所具備的人際交往能力的衡量,影響著個體的人際關系建立。高水平人際交往效能感的大學生對自身的人際交往能力充滿信心,能夠正確對待并采取合理方式應對人際交往中的困難和問題[22]。對于大學生群體而言,建立高水平的人際交往效能感不僅有助于改善和發(fā)展良好的人際關系,也有利于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本研究發(fā)現(xiàn),男女大學生在人際交往效能感上沒有顯著差異,不同專業(yè)和不同年級大學生的人際交往效能感均不存在顯著差異。這一研究結論與已有研究結果相一致[25]。大學生的人際交往效能感不存在顯著性別差異,可能是因為男女大學生雖然在性別角色上存在差異,但不同性別角色的個體在關系模式的建立上具有各自的特點和優(yōu)勢,因此性別對大學生的人際交往效能感不會形成顯著性影響。專業(yè)類型和年級均對大學生的人際交往效能感水平沒有形成顯著性影響,可能是因為個體對自身在人際交往活動過程中的自我意識和自信心處于動態(tài)發(fā)展的過程,雖然不同年級和專業(yè)的學生面臨的任務不同,但隨著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完善和發(fā)展,越來越注重培養(yǎng)大學生的綜合能力和提升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素質,因此,不同專業(yè)類型和不同年級的大學生在人際交往效能感上沒有呈現(xiàn)出顯著性差異。
4.2 親子關系、自我分化與大學生人際交往效能感的關系
本研究的相關分析結果發(fā)現(xiàn),親子關系總分與大學生人際交往效能感總分呈顯著的正相關,這與已有研究結果一致[26],表現(xiàn)為親子關系越良好,個體的人際交往效能感水平越高。這種現(xiàn)象可能與親子關系對子女自我意識、自我評價,以及人際敏感的形成產生影響有關。人際交往效能感是個體在人際交往活動領域的自信心,是對自身與他人的人際交往過程及人際交往結果的自我意識。良好的親子關系對個體積極的自我概念和情感連結具有積極的正向作用[10]。在高質量的親子關系中成長的子女,能夠形成積極的自我評價和心理品質,對自己的社會交往能力更具有充分的信心,能夠與他人進行順暢溝通,維持良好的人際關系;反之,子女容易形成自卑心理,低估自我的社會交往能力,回避人際交往障礙。
本研究表明,親子關系與自我分化水平呈密切相關,即親子關系越良好的家庭,子女的自我分化水平越高,這與親子關系對自我分化水平產生影響的觀點一致[27]。以往研究表明,家庭因素對大學生的自我分化水平具有重要作用,個體獨立性的發(fā)展受到家庭關系的影響[28]。親子關系是最基礎的家庭關系,高質量的親子關系有助于子女建立和發(fā)展健康的個體自主性、功能獨立性和情感連結性。因此,在親子關系良好的家庭中成長的子女,其自我分化水平更高,更能保持清晰的自我感,完成與原生家庭的分化,并且他們傾向于平衡好自我的情緒和理智,在與他人相處時能夠維持靈活的邊界感;相反,在低質量親子關系中成長的子女容易形成低水平的自我分化,其理智和情緒容易受到周圍他人的影響,同時,他們既對獨自狀態(tài)感到恐懼,又對親密感的建立產生焦慮和壓力。
本研究發(fā)現(xiàn),大學生的自我分化水平與人際交往效能感水平存在緊密關系,表現(xiàn)為個體的自我分化水平越高,其人際交往效能感水平也越高。自我分化水平不同的個體對自我在人際交往中所具備的實際能力預期及信心程度存在差異。自我分化水平較高的個體在人際交往中能夠保持自主性和靈活性,而自我分化水平較低的個體則傾向于通過人際疏遠和情感斷絕的方式來調節(jié)交往過程中產生的負性情緒反應[29]。高自我分化的個體具有較高水平的人際交往效能感,對自我的社交能力充滿信心,能夠積極解決交往障礙,維持好人際關系;而低自我分化的個體,對自我與他人的界限較為模糊,在人際交往中缺乏足夠的自信,對人際敏感,難以調整好人際交往過程中產生的負性情緒反應,容易出現(xiàn)社交回避行為。由此可見,親子關系、自我分化與人際交往效能感之間可能存在著內在心理影響機制,因此可對這三個變量之間的關系作進一步的研究。
4.3 自我分化在親子關系與人際交往效能感之間的部分中介作用
通過中介效應檢驗發(fā)現(xiàn),自我分化在親子關系對大學生人際交往效能感的影響中起部分中介作用,即親子關系一方面可以正面、顯著地影響大學生的人際交往效能感,另一方面親子關系也通過自我分化的作用間接影響個體的人際交往效能感。大學生的親子關系越良好,意味著大學生能從關系中獲得積極的人際交往體驗與社會適應能力[30],其人際交往效能感越強,反之則越弱;而當個體有著較高水平的自我分化時,能夠削弱不良親子關系對大學生人際交往效能感的影響作用。這說明不僅要重視親子關系質量對子女人際交往效能感建立的重要作用,同時也要關注子女自身的自我分化水平對其人際交往效能感產生的影響。鮑恩提出,自我分化的狀態(tài)貫穿于個體的一生。自我分化正面、顯著地影響大學生的人際交往效能感,并在親子關系與大學生人際交往效能感之間起到了部分中介作用。因此,在日常生活中,一方面要注重親子間的良性情感交流和互動模式,營造高質量的親子關系;另一方面,也要重視對子女自我分化水平的培養(yǎng),引導其發(fā)展維系個體化與整體感的能力。
5 結論
本研究探討了親子關系與大學生人際交往效能感之間的關系以及自我分化在該關系中的中介作用,結果表明親子關系可以正向顯著預測大學生的人際交往效能感和自我分化水平;當加入自我分化后,親子關系和自我分化都能正向顯著預測大學生的人際交往效能感,但親子關系對大學生人際交往效能感的預測能力有所下降。因此,自我分化在親子關系影響大學生人際交往效能感的關系中起到了部分中介作用。
參考文獻
[1]趙潔,林艷艷,羅家英.大學生人際關系、應對方式與自我和諧的關系[J].中華行為醫(yī)學和腦科學雜志,2010,19(8):746-749.
[2]謝晶,張厚粲.大學生人際交往效能感的理論構念與測量[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09,17(3):330-332.
[3]李淑媛,翟成蹊,范士青.大學生社交效能感與網絡關系成癮傾向的關系初探[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08,16(1):86-88.
[4]王麗萍,李征瀾,余林.社交效能感團體輔導改善大學生社交焦慮的研究[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9,17(5):575-576.
[5]謝瑩.家庭環(huán)境與大學生人際交往效能感的關系研究[D].安徽:安徽師范大學,2007.
[6]劉曉梅,李康.親子關系研究淺識[J].貴州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6(3):35-39.
[7]Robins R W,Traey J L,Trzesniewski K,et al. Personality correlates of self-esteem[J].Journal of research in Personality,2001(35):463-482.
[8]Bowlby J. Attachment and loss:Vol.2.Separation[M].New York:Basic Books,1973.
[9]劉遜.青少年人際交往自我效能感及其影響因素研究[D].重慶:西南師范大學,2004.
[10]樂國安,李文姣,王雪松.親子關系對自尊的影響:一項基于貧困大學生的研究[J].應用心理學,2011(1):3-9.
[11]艾自瓊.青少年自我分化及其與親子三角關系的相關研究[D].上海:上海師范大學,2014.
[12]Grotevant H D,Cooper C R.Individuation in family relationships[J].Human Develop,1986(29):82-100.
[13]Bowen M.Theory in the practice of psychotherapy.In Guerin Jr PJ.Family therapy:Theory and practice[M].New York:Garner Press,1976:42-90.
[14]Kerr M,Bowen M.Family evaluation[M].New York:Norton,1988:235-257.
[15]Greenberg J R.Reflections on Object Relations in Psychoanalytic Theory Object relations in psychoanalytic theory[M].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3:11-17.
[16]Bowen M.Family therapy in clinical practice[M].Lanham:Jason Aronson,1993.
[17]Jr T M,Daniels M H,Murray C E.Differentiation of Self,perceived stress,and symptom severity among patients with fibromyalgia syndrome[J].Families Systems & Health,2006,24(2):147-159.
[18]安芹,陳浩.自我分化與社交回避及苦惱的關系:安全感的中介作用[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15,23(5):791-794.
[19]陶甜美,劉新民,金明琦.親子關系與大學生自我和諧的相關研究[J].皖南醫(yī)學院學報,2012,31(6):487-490.
[20]馬小芳,陳淑娟.親子關系對大學生婚姻態(tài)度的影響:心理安全感的中介效應[J].西南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22(2):69-77.
[21]吳煜輝,王桂平.大學生自我分化量表的初步修訂[J].心理研究,2010,3(4):40-45.
[22]謝晶.大學生人際交往效能感量表的初步編制與分析[D].山西:山西大學,2004.
[23]Hayes A F.An Introduction to Mediation,Moderation,and Conditional Process Analysis:A Regression-based Approach[M].New York:Guilford Press,2013:4.
[24]周浩,龍立榮.共同方法偏差的統(tǒng)計檢驗與控制方法[J].心理科學進展,2004,12(6):942-950.
[25]湯昊.大學生人際交往效能感對孤獨感的影響:人際信任的中介作用[D].蘇州:蘇州大學,2016.
[26]樂國安,李文姣,王雪松.親子關系對自尊的影響:一項基于貧困大學生的研究[J].應用心理學,2011(1):3-9.
[27]Schwartz J P,Thigpen S E,Montgomery J K.Examination of parenting styles of processing emotions and differentiation of self[J].The Family Journal,2006,14(1):41-48.
[28]Jr TM,Daniels M H,Murray C E.Differentiation of Self,perceived stress,and symptom severity among patients with fibromyalgia syndrome[J].Families Systems & Health,2006,24(2):147-159.
[29]Kerr M E.Physical illness and the family emotional system:Psoriasis as a model[J].Behavioral Medicine,1992(18):101-113.
[30]吳念陽,張東昀.青少年親子關系與心理健康的相關研究[J].心理科學,2004,40(4):812-816.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 and Interpersonal Association Efficacy in College Students: The Mediating Role of Self-differentiation
Li Yun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and Counseling Center, Guangdong Polytechnic College, Zhaoqing
Abstract: A total of 1389 college students from two undergraduate schools in Guangdong were selected to fill three questionnaires of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 self- differentiation and interpersonal association efficacy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 self-differentiation and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efficacy in college students. The result displayed that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 can significantly and positively predict self-differentiation and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efficacy and the positive predict effect of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 on interpersonal association efficacy was declined when self-differentiation was included. The result suggested that self-differentiation plays a part of the mediating role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 and interpersonal association efficacy and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 can indirectly affect college students interpersonal association efficacy through self-differentiation.
Key words: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 Interpersonal association efficacy; Self-differentiation; College stud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