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志祥
(上海交通大學 人文藝術研究院,上海 200240)
周朝繼承夏商政治分權的封建制,并將夏商分封地方異性諸侯為主的“氏族封建”改造為分封王室同姓子弟為主的“宗法封建”,提升了天子對諸侯的控制權,使諸侯成為拱衛(wèi)中央的“藩輔”,維護了西周兩百多年的政治穩(wěn)定。與此同時,封建諸侯擁有半獨立的自治權。進入東周,諸侯擁權自重、挑戰(zhàn)天子愈演愈烈,周天子被架空,諸侯逐步擁有了全獨立的自治權。各諸侯國在擴展本國疆土的同時,覬覦天子之位,謀求稱霸天下。他們迫切需要強國學說作為思想指導。于是,各諸侯國打開國門,招賢納士,禮賢下士,諸子百家學說應運而生。打天下只能靠切實可行的“人道”,而不能靠虛無縹緲的“神道”。所以這個時期的“百家爭鳴”討論的核心是外王內圣之道。就此而言,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百家爭鳴”是周代思想界“人的覺醒”時代特征的集中展現(xiàn)。
周代“百家之學”的誕生是諸侯封建割據(jù)的直接結果。反之,要杜絕百家之學,確保思想統(tǒng)一,就必須從制度上鏟除封建根源。據(jù)《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秦始皇統(tǒng)一天下后,曾兩次組織廷議,討論如何維護思想一統(tǒng),杜絕百家之學。李斯認為百家爭鳴、思想不統(tǒng)一的根源是諸侯分封制:“異時諸侯并爭,厚招游學。”“人善其所私學,以非上之所建立?!?1)《史記·秦始皇本紀》。
要保證當今皇帝“別黑白而定一尊”,就必須取締“入則心非,出則巷議,夸主以為名,異取以為高”的百家學說。要保證百家私學被取締,就必須廢除“諸侯厚招游學”的封建制。于是秦王朝在焚書坑儒、禁毀百家的同時“以弟子為匹夫”,徹底取消了封建制。李斯指出諸侯封建制是諸子百家學說賴以生存的根源,是一語中的。誠如李慎之所指出的:“歷覽前史,中國的封建時代恰恰是人性之花開得最盛最美的時代,是中國人的個性最為高揚的時代?!?2)李慎之:《“封建”二字不可濫用》,見李慎之、何家棟:《中國的道路》,南方日報出版社,2000年版,第208頁。馮天瑜亦持這種看法:“只有在封建時代才可以呈現(xiàn)‘百家爭鳴’局面。從思想文化的自由度、人文精神的昂揚而言,封建的春秋戰(zhàn)國自有優(yōu)勝處。”(3)馮天瑜:《“封建”考論》,武漢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第227頁。
春秋戰(zhàn)國誕生百家之學后,諸子學派追根尋源,將自己的學派上溯到西周之初,于是整理出了《太公六韜》《鬻子》這樣的子書。它們沒有參加春秋戰(zhàn)國時期諸子百家的爭論,卻是相關學派思想的源頭,所以在把握周代諸子學說時不應遺漏。同時,在戰(zhàn)國后期,面對各家各派爭論不休的各種學說,道家、儒家、雜家的代表人物如莊子、荀子、呂不韋則在對各家學說的比較甄別中來闡述、捍衛(wèi)自己的主張,這就出現(xiàn)了古代對于諸子百家的最早的評判。這些評判既有歷史的價值,又有自美的缺憾。兩千多年過去了,現(xiàn)在需要我們站在相對客觀的立場,對周代諸子百家學說的源流、要義、特點作出綜合比較和整體把握。
春秋以來,伴隨著“諸侯并爭,厚招游學”,涌現(xiàn)了為諸侯爭霸出謀劃策的諸子百家學說。戰(zhàn)國后期,《莊子》首先提出“百家之學”的概念,并對各家各派的得失長短作出比較評判。再后來,《荀子》批判“十二子”,《呂氏春秋》總結出“十豪”,與《莊子》一起,構成對諸子百家的最早評判。
關于百家之學的評判,《莊子》中有兩篇涉及。一篇是“外篇”中的《刻意》篇,一篇是“雜篇”中的《天下》篇?!犊桃狻妨信e、批評過當時諸子學說的幾種追求?!翱桃馍行?離世異俗,高論怨誹,為亢而已矣:此山谷之士,非世之人,枯槁赴淵者之所好也?!薄熬退挐?處閑曠,釣魚閑處,無為而已矣:此江湖之士,避世之人,閑暇者之所好也?!边@與荀子評判的陳仲、史為代表的禁欲主義隱逸派相似?!罢Z仁義、忠信、恭儉、推讓,為修而已矣:此平世之士,教誨之人,游居學者之所好也。”這是指儒家學派?!罢Z大功,立大名,禮君臣,正上下,為治而已矣:此朝廷之士,尊主強國之人,致功并兼者之所好也?!边@是指法家學派。“吹呴呼吸,吐故納新,熊經(jīng)鳥申,為壽而已矣:此道引之士,養(yǎng)形之人,彭祖壽考者之所好也。”這屬于養(yǎng)生學派。莊子對他們都不滿意。他提出自家的主張:“若夫不刻意而高,無仁義而修,無功名而治,無江海而閑,不道引而壽,無不忘也,無不有也,澹然無極而眾美從之。此天地之道,圣人之德也?!?/p>
《天下》是“雜篇”的最后一篇,為莊子后學所作,同時也是《莊子》的最后一篇,帶有后序的總結意味。該篇通篇羅列、評述了當時流行的諸子學說,堪稱“先秦百家爭鳴局面的一個總結”(4)姚漢榮、孫小力、林建福:《莊子直解》,復旦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第853頁。。該篇指出:當時“天下大亂,賢圣不明,道德不一”,“天下多得一察焉以自好”。于是“天下之人各為其所欲焉以自為方”,出現(xiàn)了探討“內圣外王之道”的“百家之學”。這些學說都自詡為天下最好的政治學說?!疤煜轮畏叫g者多矣,皆以其有為不可加矣!”但在莊子看來,它們“猶百家眾技也,皆有所長,時有所用”,每一個學派都“不該不遍”,不過是“一曲之士也”。如果“往而不反”,“道術將為天下裂”。這些“皆有所長”而又“不該不遍”的學說及其代表人物有哪些呢?
墨翟、禽滑厘代表的墨家。其基本特征是:“不侈于后世,不靡于萬物,不暉于數(shù)度,以繩墨自矯,而備世之急。古之道術有在于是者,墨翟、禽滑厘聞其風而說之。”《天下》對他們的評價是:“為之大過,已(克制)之大順(太甚)?!薄澳浴⑶莼逯鈩t是,其行則非也。將使后世之墨者,必以自苦腓無胈、脛無毛相進而已矣。亂之上也,治之下也。雖然,墨子真天下之好也,將求之不得也,雖枯槁不舍也,才士也夫!”
宋钘、尹文為代表的學派。這派學說具有調和色彩,兼有道家、墨家、名家、法家多種成分。“不累于俗,不飾于物,不茍于人,不忮于眾,愿天下之安寧以活民命,人我之養(yǎng)畢足而止……古之道術有在于是者,宋钘、尹文聞其風而悅之……見侮不辱,救民之斗,禁攻寢兵,救世之戰(zhàn)。以此周行天下,上說下教?!薄短煜隆返脑u價是:“其為人太多,其自為太少……以禁攻寢兵為外,以情欲寡淺為內?!?/p>
彭蒙、田駢、慎到為代表的主張因應齊物的道家一派?!肮稽h,易而無私,決然無主,趣物而不兩,不顧于慮,不謀于知,于物無擇,與之俱往。古之道術有在于是者,彭蒙、田駢、慎到聞其風而悅之。齊萬物以為首……知萬物皆有所可,有所不可。”“是故慎到棄知去己,而緣不得已。泠汰于物,以為道理?!驘o知之物,無建己之患,無用知之累,動靜不離于理,是以終身無譽?!薄疤锺壱嗳?學于彭蒙……至于莫之是、莫之非而已矣。”《天下》對這派的評價是:“其所謂道非道,而所言之韙不免于非。彭蒙、田駢、慎到不知道;雖然,概乎皆嘗有聞者也?!?/p>
惠施、公孫龍為代表的名家學派。“惠施多方,其書五車,其道舛駁,其言也不中。”他“歷物之意”,提出了一系列反常的邏輯命題,“辯者以此與惠施相應,終身無窮”。桓團、公孫龍辯者之徒也加入了名辯學派的行列。“飾人之心,易人之意,能勝人之口,不能服人之心,辯者之囿也。”對名家學派的評價是:“由天地之道觀惠施之能,其猶一蚊一虻之勞者也。其于物也何庸!……惠施不能以此自寧,散于萬物而不厭,卒以善辯為名。惜乎!惠施之才,駘蕩而不得,逐萬物而不反,是窮響以聲,形與影競走也,悲夫!”
關尹、老聃為代表的道家一派?!耙员緸榫?以物為粗,以有積為不足,澹然獨與神明居。古之道術有在于是者,關尹、老聃聞其風而悅之。建之以常無有,主之以太一。以濡弱謙下為表,以空虛不毀萬物為實。關尹曰:‘在己無居,形物自著?!鋭尤羲?其靜若鏡,其應若響。芴乎若亡,寂乎若清。同焉者和,得焉者失。未嘗先人而常隨人。老聃曰:‘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知其白,守其辱,為天下谷?!私匀∠?己獨取后?!私匀?己獨取虛。……巋然而有余。其行身也,徐而不費,無為也而笑巧。人皆求福,己獨曲全?!陨顬楦?以約為紀?!捜萦谖?不削于人?!鼻f子是道家學派的繼承者,對這派的評價自然很高:“關尹、老聃乎,古之博大真人哉!”但又認為他們“未至于極”,尚有進一步發(fā)展、完善的空間。
莊周就是對道家學說作出發(fā)展、完善的代表人物?!短煜隆菲獙ηf周學派的主張作了總結:“寂漠無形,變化無常,死與生與?天地并與?神明往與?芒乎何之?忽乎何適?萬物畢羅,莫足以歸。古之道術有在于是者,莊周聞其風而悅之。以謬悠之說,荒唐之言,無端崖之辭,時恣縱而不儻,不奇見之也。以天下為沈濁,不可與莊語。以卮言為曼衍,以重言為真,以寓言為廣。獨與天地精神往來,而不敖倪于萬物。不譴是非,以與世俗處。其書雖瑰瑋,而連犿無傷也。其辭雖參差,而諔詭可觀。彼其充實,不可以已。上與造物者游,而下與外死生、無終始者為友。”在莊子后學看來,“內圣外王”學說的理想是“見天地之純,古人之大體”;“判天地之美,析萬物之理,察古人之全”;“配神明,醇天地,育萬物,和天下,澤及百姓,明于本數(shù),系于末度,六通四辟,小大精粗,其運無乎不在”。而莊周學說就符合這樣的理想,所以莊子后學對它評價最高:“其于本也,弘大而辟,深閎而肆;其于宗也,可謂稠適而上遂矣。雖然,其應于化而解于物也,其理不竭,其來不蛻,芒乎昧乎,未之盡者(不可窮盡)。”
《莊子》在對“百家之學”的比較批判中提出了自己完善的道家主張,荀子則從捍衛(wèi)儒家學說的立場出發(fā)著《非十二子》,他批判了春秋戰(zhàn)國時期,主要是戰(zhàn)國時期六個派別、十二個代表人物的主張。
一是戰(zhàn)國時期它囂、魏牟為代表的情欲橫流、醉生夢死的縱欲派主張:“縱情性,安恣睢,禽獸行,不足以合文通治……是它囂、魏牟也。”關于魏牟,《莊子·秋水》篇中記有他與公孫龍的一段對話,可見其縱欲主張:
公孫龍問于魏牟曰:“龍少,長而明仁義之行;合同異,離堅白;然不然,可不可;困百家之知,窮眾口之辯:吾自以為至達已。今吾聞莊子之言,茫然異之。不知論之不及與?知之弗若與?今吾無所開吾喙,敢問其方。”
公子牟隱機大息,仰天而笑曰:“子獨不聞夫埳井之蛙乎?謂東海之鱉曰:‘吾樂與!出跳梁乎井干之上,入休乎缺甃之崖。赴水則接腋持頤,蹶泥則沒足滅跗。還虷蟹與科斗,莫吾能若也。且夫擅一壑之水,而跨跱埳井之樂,此亦至矣。夫子奚不時來入觀乎?’東海之鱉左足未入,而右膝已縶矣。于是逡巡而卻,告之海曰:‘夫千里之遠,不足以舉其大;千仞之高,不足以極其深。禹之時,十年九潦,而水弗為加益;湯之時,八年七旱,而崖不為加損。夫不為頃久推移,不以多少進退者,此亦東海之大樂也?!谑菆删苈勚?適適然驚,規(guī)規(guī)然自失也。且夫知不知是非之竟,而猶欲觀于莊子之言,是猶使蚊負山,商蚷馳河也,必不勝任矣。且夫知不知論極妙之言,而自適一時之利者,是非埳井之蛙與?且彼方跐黃泉而登大皇,無南無北,爽然四解,淪于不測;無東無西,始于玄冥,反于大通。子乃規(guī)規(guī)然而求之以察,索之以辯,是直用管窺天,用錐指地也,不亦小乎?子往矣!且子獨不聞夫壽陵余子之學于邯鄲與?未得國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歸耳。今子不去,將忘子之故,失子之業(yè)?!?/p>
公孫龍口呿而不合,舌舉而不下,乃逸而走。
《莊子·讓王》中所舉的許由、子州支父、子州支伯、善卷、無擇、卞隨、瞀光、伯夷、叔齊等人,就是歷史上隱逸派的代表:
堯以天下讓許由,許由不受。又讓于子州支父,子州支父曰:“以我為天子,猶之可也。雖然,我適有幽憂之病,方且治之,未暇治天下也?!狈蛱煜轮林匾?而不以害其生,又況他物乎!
舜讓天下于子州支伯。子州支伯曰:“予適有幽憂之病,方且治之,未暇治天下也?!惫侍煜麓笃饕?而不以易生,此有道者之所以異乎俗者也。
舜以天下讓善卷,善卷曰:“余立于宇宙之中,冬日衣皮毛,夏日衣葛絺;春耕種,形足以勞動;秋收斂,身足以休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遙于天地之間而心意自得。吾何以天下為哉!悲夫,子之不知余也!”遂不受。于是去而入深山,莫知其處。
舜以天下讓其友北人無擇,北人無擇曰:“異哉后之為人也,居于畎畝之中而游堯之門!不若是而已,又欲以其辱行漫我。吾羞見之。”因自投清泠之淵。
湯將伐桀,因卞隨而謀,卞隨曰:“非吾事也?!睖?“孰可?”曰:“吾不知也?!睖忠蝾舛\,瞀光曰:“非吾事也。”湯曰:“孰可?”曰:“吾不知也。”湯曰:“伊尹何如?”曰:“強力忍垢,吾不知其他也?!睖炫c伊尹謀伐桀,克之,以讓卞隨。卞隨辭曰:“后之伐桀也謀乎我,必以我為賊也;勝桀而讓我,必以我為貪也。吾生乎亂世,而無道之人再來漫我以其辱行,吾不忍數(shù)聞也?!蹦俗酝稐顾馈?/p>
湯又讓瞀光曰:“知者謀之,武者遂之,仁者居之,古之道也。吾子胡不立乎?”瞀光辭曰:“廢上,非義也;殺民,非仁也;人犯其難,我享其利,非廉也。吾聞之曰:非其義者,不受其祿:無道之世,不踐其土。況尊我乎!吾不忍久見也。”乃負石而自沈于廬水。
昔周之興,有士二人處于孤竹,曰伯夷、叔齊。二人相謂曰:“吾聞西方有人,似有道者,試往觀焉?!敝劣卺?武王聞之,使叔旦往見之,與盟曰:“加富二等,就官一列?!毖裰?。二人相視而笑曰:“嘻,異哉!此非吾所謂道也。昔者神農之有天下也,時祀盡敬而不祈喜;其于人也,忠信盡治而無求焉。樂與政為政,樂與治為治,不以人之壞自成也,不以人之卑自高也,不以遭時自利也。今周見殷之亂而遽為政,上謀而下行貨,阻兵而保威,割牲而盟以為信,揚行以說眾,殺伐以要利,是推亂以易暴也。吾聞古之士,遭治世不避其任,遇亂世不為茍存。今天下闇,周德衰,其并乎周以涂吾身也,不如避之以絜吾行?!倍颖敝劣谑钻栔?遂餓死焉。
三是墨翟、宋钘為代表的不知變通、強調平等、一味反對禮教等級與君臣差別的墨家主張:“不知壹天下、建國家之權稱,上功用、大儉約而僈差等,曾不足以容辨異、縣君臣……是墨翟、宋钘也。”
四是慎到、田駢為代表的道家因應派的齊物主張:“尚法而無法,下修而好作,上則取聽于上,下則取從于俗;終日言成文典,反紃(循)察之,則倜然無所歸宿,不可以經(jīng)國定分(確定名分)……是慎到、田駢也?!?5)《荀子·非十二子》。齊人田駢、慎到主張取消是非差別,因物自然,隨機變化,結果造成名實混亂、是非顛倒。
五是玩弄名學概念陷入詭辯的名家和縱橫家,以惠施、鄧析為代表:“不法先王,不是禮義,而好治怪說,玩琦辭,甚察而不惠,辯而無用,多事而寡功,不可以為治綱紀……是惠施、鄧析也?!?/p>
六是子思、孟軻之流對孔子儒學的歪曲異化:“略法先王而不知其統(tǒng)……聞見雜博,案往舊造說……甚僻違而無類,幽隱而無說,閉約而無解……是則子思、孟軻之罪也?!?/p>
荀子提出以“仲尼、子弓之義”乃至“舜、禹之制”矯正“十二子”的“六說”:“今夫仁人也,將何務哉?上則法舜、禹之制,下則法仲尼、子弓之義,以務息十二子之說,如是則天下之害除,仁人之事畢,圣王之跡著矣?!?6)荀子所肯定的子弓,有人解釋為仲弓,有人則解釋為子貢,頗有爭議,義有未明。荀子批判六家十二子的立場和武器,是“長養(yǎng)人民,兼利天下”的孔子仁學、舜禹之道;他捍衛(wèi)的學說,也是孔子仁學、舜禹之道。
《呂氏春秋》是戰(zhàn)國末期呂不韋組織門客主編的一部集大成的雜家著作。該書《審分覽·不二》總結春秋戰(zhàn)國以來聞名天下的思想家有“十豪”,他們各有不同的主張和追求,呂不韋對此作了精辟的概括:“老聃貴柔,孔子貴仁,墨翟貴兼,關尹貴清,列子貴虛,陳駢貴齊,陽生貴己,孫臏貴勢,王廖貴先,兒(倪)良貴后。此十人者,皆天下之豪士也?!?/p>
所謂“老聃貴柔”,指老子主張以柔克剛、以退為進的道家學說。
“孔子貴仁”,指孔子以“仁愛”為核心的儒家學說。
“墨翟貴兼”,指墨子以“兼愛”為追求的墨家學說。
關尹與老子同時,官至周大夫,后轉任函谷關令,遇老子,得授《道德經(jīng)》,著《關尹子》。現(xiàn)存《關尹子》出于唐宋人補撰,所見思想以道家清虛的道德為主,故云“關尹貴清”。
列子,戰(zhàn)國前期鄭國道家代表人物?!稘h書·藝文志》道家類“列子”自注:“名圄寇,先莊子,莊子稱之?!逼渌枷胫饕姇x人整理補輯的《列子》。列子秉承老子道德論,主張貴虛持后,故稱“列子貴虛”。
“陳駢貴齊”所說的陳駢,通稱田駢,戰(zhàn)國時齊國思想家。曾講學稷下,雄于辯才,作道書二十五篇,為《田子》,是稷下學宮中最具有影響的學者之一。關于“陳駢貴齊”,《呂氏春秋》高誘注:“貴齊,齊生死、等古今也?!薄妒印酚址Q之為“田子貴均”。齊生死、均古今是道家的看法?!肚f子·雜篇·天下》云:“‘慎到之道,非生人之行,而至死人之理。’適得怪焉。田駢亦然,學于彭蒙……彭蒙之師曰:‘古之道人,至于莫之是、莫之非而已矣。其風窢然,惡可而言。’”《史記·孟子荀卿列傳》云:“慎到,趙人;田駢、接子,齊人;環(huán)淵,楚人。皆學黃老道德之術?!彼麄儚摹褒R萬物”的立場出發(fā),主張取消差別。
“陽生貴己?!薄瓣柹奔礂钪?戰(zhàn)國前期另一位思想家。他從老子的“貴身”主張中發(fā)展出“貴己享樂”的學說,形成與墨家對立、影響很大的楊朱學派,其思想見于《列子》中的《楊朱》篇,《孟子》《莊子》《韓非子》也有記載,其學說繼承者,有它囂、魏牟等人。
“孫臏貴勢”,指戰(zhàn)國時期齊國孫臏強調因勢利導的兵家主張。
“王廖貴先”中的王廖,是戰(zhàn)國時的名將、兵法家?!皟毫假F后”的兒良,通稱倪良,也是戰(zhàn)國名將兼兵法家。(7)賈誼《過秦論》:“吳起、孫臏、帶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頗、趙奢之倫制其兵?!倍苏摫?王廖以先發(fā)制人著稱,倪良以后發(fā)制人聞名。
《呂氏春秋·不二》對上述杰出的思想家均持肯定、贊賞態(tài)度:“此十人者,皆天下之豪士也?!?/p>
《莊子》總結的“百家之學”,《荀子》批評的“十二子”,《呂氏春秋》贊賞的“十豪”,為我們了解春秋戰(zhàn)國時期思想界百家爭鳴的繁榮狀況提供了最早的依據(jù)和參考。囿于特定的視角和立場,他們反映的百家學說并不完整,評價也不盡公允。全面認識周代諸子百家的思想主張,需要我們站在現(xiàn)代立場,綜合各種古籍整理研究成果,去重新解讀、整體把握。
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諸子學說中,儒家學派是有著正統(tǒng)淵源、傳承完整、影響最大的學派。
所謂正統(tǒng)淵源,是指孔子作為周代文化整理大師,其創(chuàng)立的儒家學說包含著對周初及西周仁政德治思想傳統(tǒng)資源的繼承和綜合。堯舜禹湯是歷史上有名的圣王仁君,也是周文王、周武王效法的楷模。鬻子、姜太公、箕子生當商末周初,是以仁德為尚的思想家。相傳周文王、武王從鬻子、姜太公、箕子那里學到了許多仁德公正的王道教育。“周室自文、武始興,崇道德,隆禮義……敘人倫,正夫婦……仁義之道,滿乎天下。”(8)劉向:《〈戰(zhàn)國策〉序》。周公是文王、武王仁德思想的忠實繼承者,也是周代敬德保民、禮治德教大政方針的實際制定者。周初君主以及整個西周仁德為本的思想傳統(tǒng),就鮮明地保留在《周書》《周禮》《周易》《國語》《詩經(jīng)》中,成為孔子創(chuàng)立儒家學說取資的寶貴來源。
《周書》是《尚書》的主體部分,是周初君主典誥誓命的匯編。作為孔子編訂的《尚書》的一部分,其王道思想與《虞夏書》《商書》一脈相承。不僅《周書》直接反映著周初君主的政治思想,整個《尚書》也間接反映著周初君主的王道取向。周初君主王道思想的集中凝聚為“民主”學說?!渡袝分械摹懊裰鳌背霈F(xiàn)過四次,涵義是“臣民之主”,有為民作主的意思。普通大眾“唯惠是懷”,“無主乃亂”,需要有聰明杰出的圣人為之作主。為臣民作出有益于他們的正確決定是“民主”的職責和權利,敬德保民是充當“民主”的必要條件,也是對“民主”的政治要求。如果反道失德、殘害百姓,成為桀紂那樣的獨夫民賊,就不配“民主”的稱號,臣民就有“革命”權將其推翻。
《周易》由經(jīng)、傳兩部分構成。“經(jīng)”誕生于周初,由64卦和卦爻辭構成,相傳由周文王演繹,孔子編訂?!皞鳌闭Q生于春秋戰(zhàn)國時期,由孔子弟子詮解?!吨芤住凡粌H是一部“神靈設教”的卜蓍之書,而且是一部探究人文道德的修身濟世指南??鬃蛹捌涞茏铀摹兑讉鳌穼Υ俗髁酥匾l(fā)揮,提出了“人文”“人道”“文明”等道德概念,和“君子”道德修養(yǎng)的豐富要求,倡導“與時偕行”的變革要求和“革而當理”“順天應人”的變革原則,具有豐富的道德意義。
《周禮》是周公制禮作樂的結果?!端膸焯嵋吩?“夫《周禮》作于周初……而改易之人不皆周公也。”孫詒讓《周禮正義序》云:“粵昔周公,纘文武之志,光輔成王,宅中作雒,爰述官政,以垂成憲,有周一代之典,炳然大備。”現(xiàn)存《周禮》是系統(tǒng)敘述國家機構設置、職官分工的法規(guī)總集。在職官結構、功能的說明中,穿插著許多人文思想的表述?!吨芏Y》反復強調設官分職“以為民極”,安邦治國須以“得民”為本,各處論述匯聚成保障民生、兼顧教化、以刑輔德、以德司法的仁政學說,可與《周書》的敬德保民、明德慎罰主張相印證。(9)詳參祁志祥:《〈周禮〉的人文價值:設官分職、得民為本》,《寶雞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年第1期。
《詩經(jīng)》是西周初年到春秋中葉底層百姓和文人士大夫的詩歌總集。它是西周官府機構作為政治歌謠從民間收集產(chǎn)生的。收集的目的是給周王室了解政治得失、調整政治方針提供反映民情的晴雨表。通過《詩經(jīng)》,可以看到周人對“上帝”“昊天”從迷信走向懷疑甚至詛咒,可以看到周人對人事道德的重視,可以聽到《詩經(jīng)》對無良之人的怨刺,對有德之士的歌頌,特別是可以聽到對“良人”“吉士”“君子”的禮贊?!对娊?jīng)》不僅是周人安身立命的修養(yǎng)指南,而且也是周人經(jīng)邦濟世的經(jīng)典依據(jù)。
《國語》記錄、反映了西周初期至東周中葉的社會生活及其思想狀況。一方面,周人肯定神靈的存在,主張“民神異業(yè)”,恢復“神”的權威和神職人員的神圣性;另一方面,周人又將“人”提高到了與“神”同等的地位,要求“事神保民”,努力達到“民神無怨”,并將決定神意的根本歸結到民意、道德上,提出“道而得神,是謂逢?!薄ⅰ熬又?唯道是從”,倡導君主愛民尚賢,肯定對無道失德君主的革命,體現(xiàn)出鮮明的仁德政治取向。
西周思想界以仁德為本的政治傳統(tǒng),在孔子之前的東周初期、中葉仍然還延續(xù)、保留著?!豆茏印肥谴呵锴捌邶R相管仲思想的記錄。管仲的政治主張繼承了西周德主刑輔的傳統(tǒng),以仁義禮教為本體論,以嚴刑峻法為方法論。管仲關于仁義禮德的不少論述,為孔子所繼承?!蛾套哟呵铩肥谴呵锖笃邶R相晏嬰的言行錄。晏嬰一生事奉過三位齊君,其不變的政治主張是以民為本,崇尚仁義,推行禮教,納善于君。其不少表述,孔子與之一脈相承。
孔子生在保存著大量周室文獻的魯國,是當時最博學的學者。出于對西周文化特別是仁德禮教政治傳統(tǒng)的守衛(wèi)與綜合,孔子創(chuàng)立了儒家學說??鬃釉缒暌匀鍢I(yè)為生,處在貴人輕神的周代文化氛圍中,孔子敬鬼神而遠之,對現(xiàn)實人生更加關注。作為有理想的“君子儒”,在對西周仁德文化廣采博取的基礎上,他創(chuàng)立了儒家“仁學”學派。孔子“仁學”的起點是“性相近,習相遠”的人性論,在此基礎上建構了以“仁”為核心的道德范疇系統(tǒng)。以此修身,孔子提出了“為仁由己”的君子之道,知行合一身體力行,修養(yǎng)成道德楷模、一代“圣人”。以此治國,孔子堅持重德明禮的為政之道,付諸治理魯國的政治實踐,三年使魯國大治,成為成功的政治家。為了挽救禮崩樂壞的社會現(xiàn)實,懷著“學而優(yōu)則仕”的宏偉抱負,孔子打破“學在官府”的傳統(tǒng),首創(chuàng)私學,一生培養(yǎng)了三千弟子、七十二賢人,在教學內容、方法等方面形成了豐富的思想,成為杰出的教育家。他晚年整理編訂《詩》《書》《易》《禮》《春秋》《樂》“六經(jīng)”,成為后代公認的周代文化整理大師。
孔子創(chuàng)立儒家學說后,經(jīng)過曾參、子思、孟子、荀子的傳承,形成了源遠流長、影響深遠的儒家學派。
首先是孔子弟子曾參。他記錄、闡釋了孔子傳授的高等教育大綱《大學》?!洞髮W》所講大學教育的核心內容,是“自新”與“新民”、“修己”與“治人”?!白孕隆奔床粩嘧晕腋?、自我完善,關鍵在于“明‘明德’”?!懊鳌鞯隆钡耐緩绞恰罢恼\意”“格物致知”,從而尋求“天理”,恢復天賦的“良知”。這是“君子”做人的起點,所以叫“明德為本”。“新民”即推以及人,帶領大家共同向善,將自己修得的“明德”推廣到天下,使他人不斷自我革新?!靶旅瘛钡耐緩绞恰褒R家、治國、平天下”。這是“君子”修己自新的延伸和擴展,所謂“新民為末”。《大學》所論,把孔子“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的“內圣外王”思路落到了實處。
曾參之后是子思。子思是曾參的弟子、孔子的孫子。子思留下兩部經(jīng)典《中庸》與《孝經(jīng)》,都是孔子教學的記錄。圍繞著孔子所講的“中庸”至德,《中庸》要求人們以高度的虔誠修養(yǎng)不偏不倚、不動好惡的“中庸”之道,在處理各種矛盾時恪守禮教規(guī)范。它將“至誠”與“中庸”的“人道”上升、對象化為“天道”的做法,開啟了孟子“天人合一”的世界觀和認識論。它提出的“無過與不及”的“中庸”之道是走向《大學》所講“內圣外王”目標的方法論保證,同時具有價值論、道德論、本體論的意義。
《孝經(jīng)》是子思記錄的孔子為曾參講述孝道的經(jīng)典。它將“孝道”提升為“天地之經(jīng)”,從“天道”論證“孝道”的神圣性,要求上自天子國君,下至大夫士人庶民都要加以恪守。“孝”的本質是對長輩的尊敬和順從。尊敬和順從他人的“事親”之“孝”可以轉化為“事君”之“忠”?!靶ⅰ辈粌H是“立身”、齊家之道,也是“事君”、治國、平天下之道。《孝經(jīng)》同時指出:“孝”以及基于孝的“忠”不是無條件、無原則的。當父親、君主有“不義”之舉時,孝子有責任做“諍子”、忠臣有責任做“諍臣”。這是《孝經(jīng)》最富于現(xiàn)代平等精神的地方。
子思之后,儒家的傳承者是孟子。與曾參、子思的述而不作不同,孟子對孔子儒家學說的繼承不是重申、復述,而是作了自己的獨特詮釋與創(chuàng)造性發(fā)展。從周公到孔子,雖然強調為政以仁,但并沒有明確提出“仁政”概念。孟子從孔子的“仁學”主張中發(fā)展出“仁政”學說?!叭收币缶飨瘛懊裰改浮币粯訍勖癖C?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從而獲得民眾的擁戴。作為“不忍人之心”的政治實踐,外王之道本自內圣之道,亦即對仁義禮智之心的培育。為了啟發(fā)人們內圣道德修養(yǎng)的自覺,孟子提出“仁義禮智”是“心所同然”的性善論。在“民為邦本”的思想基礎上,孟子提出“民貴君輕”說和“誅獨夫民賊”的革命學說。從性善論到內圣論、外王論,再到革命論,就構成了孟子“仁政”學說體系的內在邏輯。
孟子之后,孔子儒學的繼承人是荀子。荀子通過對子思、孟子的批判正本清源,直接繼承孔子的學說。不過他對子思、孟子的批判未必允當,子思、孟子在孔子儒學傳承中的地位并未被撼動。荀子將舜、禹、文、武之道和孔子仁學連通起來,廣采博取,融化出新,構筑了“天人相分”“人性本惡”“內圣外王”“禮主刑輔”“義兵革命”的思想大廈。在天人關系上,他徹底否定有神論,在尊重自然規(guī)律的同時強調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制天命而用之”。在人性問題上,他標舉人性本惡,批判孟子的人性本善論,同時強調為善的道德意識是人區(qū)別于禽獸的根本特征,由此建構起獨特的內圣外王之道——“君子之道”與“君之所道”。內圣的“君子之道”包括貴禮、尚誠、勸學、隆師、征圣、宗經(jīng)等個人修養(yǎng),外王的“君之所道”包括仁政、富民、禮主刑輔、尚賢使能等經(jīng)世方略。荀子學說最引人矚目的地方是提出“從道不從君”的“臣道”和“從義不從父”的“子道”,實際上與《孝經(jīng)》“諍子”“諍臣”的主張如出一轍。同理,在軍事思想上他提出“議兵以仁義為本”。荀子的學說貴人輕天,以仁義禮教為主,輔以通達的刑兵思想,求真務實,體大思精,是先秦儒學的集大成者。
理解春秋戰(zhàn)國時期儒家學派的思想,除了上述代表人物與代表著作,另有兩部書也不能忽略,這就是《左傳》和《禮記》。
《左傳》是春秋末期魯國史官左丘明為解析儒家經(jīng)典《春秋》撰寫的一部史學著作,又稱《左氏春秋傳》。左丘明據(jù)說也是《國語》的作者。與《國語》以大量史實記錄了西周仁德政治傳統(tǒng)相呼應,《左傳》通過春秋時期周王室和諸侯國君臣之間的事跡與對話,反映了這個時期禮德為重的思想傾向?!蹲髠鳌窞槲覀冇涗浟岁虌搿⒆赢a(chǎn)、叔向、叔興、申繻、閔子馬、宮之奇、史嚚、季梁、邾文公、師曠、史墨、穆叔等人的閃耀著儒家思想光芒的話語,比如“吉兇由人”“唯人所召”;比如愛民利民、傾聽民意;比如“禮”為“政之輿”“民之行”,只有“德禮不易”,才能“無人不懷”;“臣殺其君,君之過也”。(10)詳參祁志祥:《〈左傳〉思想取向:“吉兇由人”“先民后神”》,《理論月刊》2019年第6期。
《禮記》是孔子七十子后學在學習《儀禮》的過程中撰寫的闡發(fā)禮儀背后意義的一系列論文的匯編,它典型反映了周代“尊禮”“近人”的思想特征。這具體表現(xiàn)為對“人”作為“天地之心”“五行之秀”的崇高地位的確認,對作為“人道”的“禮”在溝通天地、祭祀鬼神、修身齊家、治國安邦中關鍵作用的肯定,對“禮”的具體涵義、發(fā)生歷史以及周禮類別的精細甄別與豐富認識,對禮、樂的不同功能、意義及其互補關系的詳贍辨析,對始于“大學”,中于“儒行”、終于“君子”的禮教歷程的系統(tǒng)要求。
春秋戰(zhàn)國時期,諸侯爭霸,貴“詐力”而賤“仁義”。以“愛民”為本的儒家學說在那個靠武力稱雄的年代并不受諸侯國君歡迎。所以,孔子周游列國屢屢碰壁,孟子、荀子的遭遇也大同小異。不過,在諸侯國擴展了疆土、治理國家的時候,要實現(xiàn)國泰民安,仍然必須采取儒家愛民利民的仁德方針。連主張嚴厲法治的商鞅也認識到:“武王逆取而貴順,爭天下而上(尚)讓。其取之以力,持之以義?!?11)《商君書·開塞》。就是說,取天下靠的是武力,守天下靠的是道義。所以,盡管儒家學說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諸侯兼并戰(zhàn)爭中不受歡迎,但在追求長治久安的治國實踐中仍然是占有主導地位的學說。
春秋戰(zhàn)國時期諸子百家學說中,另一派影響很大的學說是道家。
道家學說誕生后,推鬻子為源頭。鬻子,名熊,商末周初楚國人?!妒酚洝こ兰摇份d:“周文王之時,季連之苗裔曰鬻熊。鬻子事文王,蚤卒。”《史記·三代世表之一》成王誦欄下云:“楚熊繹、絳父鬻熊,事文王,初封。”《漢書·藝文志》班固自注:“名熊,為周師,自文王以下問焉。周封為楚祖?!毕鄠骶攀畾q拜見文王,文王把他當作老師。劉勰《文心雕龍·諸子》云:“鬻熊知道,文王咨詢,余文遺事,錄為《鬻子》?!辟Z誼《新書》記有武王、成王向鬻子求教封康叔于衛(wèi)的事。
《鬻子》之名最早見錄于《漢書·藝文志》?!跺髯印分?最早見引于漢初賈誼《新書·修政語上》。該篇引鬻子與文王、武王、成王對話七則?!跺髯印冯m以記述鬻熊思想為主,但并非出自周初鬻子之手。嚴可鈞《鐵橋漫稿·鬻子序》云:“《鬻子》非專記鬻熊之語,故其書于文王、周公、康叔皆曰‘昔者’,后乎鬻子之言也。古書不必手著?!跺髯印飞w康王、昭王后周使臣所錄,或鬻子子孫記述先世嘉言,為楚國令典。”《漢書·藝文志·道家》載《鬻子》二十二篇,其書亡佚。唐代逢行珪所注《鬻子》為后人重新收集本,十四篇。(12)《鬻子逢行珪注》,見鐘肇鵬:《鬻子校理》,中華書局,2010年版。今本《鬻子》作為原本《鬻子》殘卷輯佚,“確為先秦時重要典籍”(13)馬晨雪:《〈鬻子〉真?zhèn)慰肌?《現(xiàn)代語文》(學術綜合版)2014年第6期;另參劉建國:《〈鬻子〉偽書辨正》,《長白學刊》1992年第4期。。
現(xiàn)存《鬻子》內容基本上都是仁德之道,表現(xiàn)出與文、武、周公、成、康之道的高度一致性。《貴道》篇提出“五帝之道”:“君王欲緣五帝之道而不失,則可以長久?!薄拔宓壑馈奔础叭省迸c“信”、“和”與“道”。《道符》篇說:“發(fā)政施令,為天下福者,謂之道;上下相親,謂之和;民不求而得所欲,謂之信;除去天下之害,謂之仁。仁與信、和與道,帝王之器?!薄稖分赋?“萬物生而人為政?!闭?正也。此句意指人是萬物中的靈長。(14)鐘肇鵬:《鬻子校理》,第21頁。人所以成為萬物中的靈長,是因為人有道德理性。“人化而為善,獸化而為惡。人而不善者謂之獸?!?15)均見《鬻子·湯政》。在肯定人的道德善性的基礎上,鬻子論及改惡從善的君子之道與圣王之道。《周公》篇告誡帝王:“吾聞之于政也,知善不行者謂之狂,知惡不改者謂之惑。夫狂與惑者,圣王之戒也?!比绾螌嵤┻@善的帝王之道呢?根本的途徑是根據(jù)民眾的反映,將賢人選用到輔佐王業(yè)的官吏崗位,共同管理天下。《撰(通選)吏》篇指出:“民者,積愚也;雖愚,明主撰吏,必使民興(舉也)焉。士民與之,明上舉之;士民苦之,明上去之?!薄懊裾?吏之程也,故王者取吏不忘(妄),必使民唱然后和,察吏于民,然后隨?!薄懊裾?至卑也,而使之取吏焉,必取所愛?!薄顿F道》指出:“昔之君子,其所以為功者,以其民也。力生于民,而功最(聚)于吏,福歸于君。”夏禹是禮賢下士的典范?!队碚酚涊d:為了接待賢士,夏禹“一饋而七起,日中而不暇飽食”,“是以四海之士皆至”。他昭告天下賢士:“教寡人以道者擊鼓,教寡人以義者擊擊鐘,教寡人以事者振鐸,語寡人以憂者擊磬,語寡人以獄訟者揮鞀。”“禹之治天下也,以五聲聽,門懸鐘、鼓、鐸、磬,而置鞀(撥浪鼓),以得四海之士?!薄吨芄愤€告誡以仁司法:“與殺不辜,寧失有罪。無有無罪而見誅殺,無有有功而不賞。”
鬻子一方面向文王灌輸愛民尊賢、克己尚德思想,另一方面又宣揚自然無為的思想,因而被視為道家的開山之祖?!稘h書·藝文志》將《鬻子》二十二篇列為“道家”,《新唐書·藝文志》將《鬻子》一卷列為“道家”。鬻子這方面的思想主要保留在《列子》的引述中?!读凶印分械腻髯右闹饕婕叭齻€方面的道家思想。一是萬物的生死、消長、盈虧是一個漸進的自然過程,主體無法覺知,也無法左右。《列子·天瑞》篇引鬻熊子的話:“運轉亡已,天地密(悄悄)移,疇(誰)覺之哉?故物損于彼者盈于此,成于此者虧于彼。損盈成虧,隨世(生也)隨死,往來相接,間不可省,疇覺之哉?凡一氣不頓進,一形不頓虧;亦不覺其成,亦不覺其虧。”二是尊重自然、隨順自然、不動心機的人生態(tài)度。既然萬物的消長是不以意志為轉移的自然過程,那就應當去智去名?!读凶印钪臁菲髯釉?“去名者,無憂?!薄读凶印ちγ菲髯釉?“自長(壽命長)非所增,自短(壽命短)非所損,算(智慧)之所亡若何。”三是以柔克剛、以退為進的人生智慧?!读凶印S帝》篇引鬻子云:“欲剛,必以柔守之;欲強,必以弱保之。積于柔必剛,積于弱必強。觀其所積,以知禍福之鄉(xiāng)(向)?!?/p>
老子是春秋前期楚國人,楚國祖先鬻子的思想不可能不影響到他。老子曾做過周王朝掌管藏書室的史官,對周初君主繼承的堯、舜、禹、湯仁德之道和西周的禮樂制度做過深入研究,留下一部《道德經(jīng)》,又稱《老子》。老子標舉“慈”與“善”,要求諸侯“以百姓之心為心”,克制奢侈享受的私欲,損有余以奉不足,安于小國寡民,人人相安無事,反對諸侯兼并他國、擴張疆土的不義戰(zhàn)爭,這些都體現(xiàn)了對周初君主仁德傳統(tǒng)的繼承。不過,有感于東周以來諸侯之間打著“仁義禮智”的旗號發(fā)動兼并戰(zhàn)爭,老子對虛偽的“仁義禮智”說教深惡痛絕,提出維護天下安寧的根本手段不是“仁義禮智”,而是清虛寡欲,不動心機。他從宇宙發(fā)生、人的來源追溯起,說明人由“道”派生,無思無慮、無情無欲是人的天性,絕圣棄智、絕仁棄義、因應自然、隨緣任運是諸侯國應當奉行的行為準則,并告訴各國政治家:“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16)《老子》第81章。“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17)《老子》第23章?!暗莱o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18)《老子》第37章。由此建構了特殊的“道德”學說:“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義,失義而后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19)《老子》第38章。“絕圣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20)《老子》第19章。“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21)《老子》第57章?!兜赖陆?jīng)》只有五千多字,但言簡意賅,思理豐富。在神、道關系上,老子認為神由“道”派生和決定,自然無意志,不能賜福降災,走向無神論。在天、人關系上,老子尊天更敬人,天道體現(xiàn)出人道實質。老子的本體論即道德論。“道”是宇宙本源、萬物本體,體用合一,有無相生,“道”為“德”之體,“德”為“道”之用。老子的方法論即“重玄”“去太”、相反相成。其人性論是“無智”“無欲”,認識論是“見素抱樸”“滌除玄鑒”。在內圣問題上主張以退為進、以予為取、以柔致強,在外王問題上主張“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無為而無不為”。其提出的社會理想是清心寡欲、相安無事、沒有戰(zhàn)爭的“小國寡民”、至德之世。
老子之后的道家代表人物是關尹子。關尹子與老子有過交往。現(xiàn)存《關尹子》作為唐宋人輯佚補撰之作,帶有以佛釋道的痕跡,但保留了關尹子的一些思想,可作為認識關尹子思想的參考?!蛾P尹子》以道家和五行學說為主,同時包含著對儒家思想的兼融?!暗馈蓖ㄟ^“氣”和“五行”化生萬物。天地人物,本體是“道”?!暗馈痹⑽镏?是一與多、無與有、古與今、上與下、物與我、生與死的渾融統(tǒng)一?!拔逍兄\”產(chǎn)生了人的“精神意魂魄”。精神性的心靈失去虛靜的本性,情意應物起舞,就會生識生物。以虛靜的心性本體控制情意活動,就會體認到無識無物的道德真諦。得道的圣人修身濟世之道,是因應自然、以退為進、不留行跡、無執(zhí)權變、圣俗兼融。
關尹子之后,道家的傳承人是文子。文子是老子弟子。所留《文子》過去一直被視為偽書,但漢初的出土文獻證明此書不偽,只是經(jīng)過了戰(zhàn)國末期文子弟子編訂潤色。文子的思想主要由“天人之分”的“天道”與“治亂之本”的“人道”構成。治亂的人道“內以修身,外以治人”。天人論、修身論、治國論是《文子》思想呈現(xiàn)的相互聯(lián)系的三個部分。在天人關系上,文子主張尊重陰陽五行之道,“上因天時,下盡地理,中用人力”,實現(xiàn)天時、地利、人力的和諧發(fā)展。文子雖論天道,但指向和重心是修身治國的人道。這人道是道家與儒家兩者有主有次的融合。在修身之道上,文子強調以“守虛”“守無”“守平”“守易”“守清”“守真”“守靜”“守法”“守弱”“守樸”的“十守”為主,同時以儒家的仁義禮教為輔:“物生者道也,長者德也,愛者仁也,正者義也,敬者禮也?!?22)《文子·道德》。“仁莫大于愛人,智莫大于知人。”“君子非義無以活,失義則失其所以活?!?23)《文子·微明》。在治國方針上,文子主張以道家清虛無為的道德為上,儒家仁義理智禮樂為次,法家的刑法和兵家的義兵思想為末。(24)詳參祁志祥:《明于天人之分,通于治亂之本——〈文子〉思想體系新探》,《學術界》2020年第7期。
文子之后的道家學派繼承人是戰(zhàn)國初期鄭國的列子。他初師壺丘子,進而問道于關尹子。秉承老子清虛無為、以退為進的道德論,主張貴虛持后,思想主要見于《列子》。今本《列子》出于晉人的輯佚補撰,但可當做了解列子主張的參考。關于列子的思想體系,張湛《列子序》有過精辟的分析:“其書大略明群有以至虛為宗,萬品以終滅為驗,神惠以凝寂常全,想念以著物為表,生覺與化夢等情。巨細不限一域,窮達無假智力,治身貴于肆仕,順性則所至皆適,水火可蹈,忘懷則無幽不照,此其旨也。”涉及列子的本體論、世界觀、人性觀、生死觀以及修身治國的人道觀。戰(zhàn)國初期是個亂世。列子目睹“今天下之人皆惑于是非,昏于利害”的迷失,希望以“覺者”的姿態(tài)起而“正之”。(25)均見《列子·周穆王》。他撥亂反正的思想武器是“貴虛持后”。列子“貴虛”,具體要求包括去心機、去智慮、去是非、去情感,以無心為心、以無智為智、以無情為情、以無是非為是非。由于列子貴虛,所以被神仙化了?!肚f子·逍遙游》說:“夫列子御風而行,泠然善也。”這御風而行的列子當是異于常人的“神人”。列子另一個重要主張是“持后而處先”(26)《列子·說符》。。與此相關的表述是化剛為柔、化強為弱?!疤煜掠谐僦?有不常勝之道。常勝之道曰柔,常不勝之道曰強?!?27)《列子·黃帝》。“善持勝者以強為弱?!?28)《列子·說符》。詳參祁志祥:《本同末異:列子“貴虛持后”說與楊朱“貴己恣意”說比較研究》,《貴州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年第1期。
莊子是道家學說在戰(zhàn)國后期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秉承老子“虛靜恬淡”的道德觀,對“無思無慮”“無情無欲”的自然人性作了獨特闡釋,對蕓蕓眾生愚蠢的“殉義”“殉利”的“失性”行為作了深刻批判,提出了“自適其適”“逍遙無待”的人生態(tài)度、“不悅生,不惡死”的生死觀和任物自在、無為而化的政治理想。因其太過著名,這里不多贅言。
鹖冠子,姓名已佚,戰(zhàn)國末期隱士,出生于楚,游學并定居于趙,以當?shù)厮a(chǎn)鹖鳥羽毛為冠飾并以“鹖冠子”為號,做過龐煖老師。留下一部《鹖冠子》,可視為道家學派的殿軍之作?!尔i冠子》由鹖冠子本人的十二篇論文、他與弟子龐煖的五篇對話以及龐煖的兩篇論文構成?!尔i冠子》傳世最早的文本是唐貞觀年間魏征《群書治要》所引。其次是唐貞觀年間馬總《意林》所引。完整的傳本,為宋徽宗年間陸佃的《鹖冠子解》十九篇。后世的各種傳本均以此為祖本。自唐代柳宗元作《辯鹖冠子》一文,斷定《鹖冠子》是“好事者偽為其書”所致,后世多認同此說。(29)李學勤:《讀〈鹖冠子研究〉》,《人文雜志》2002年第3期。然而,1973年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大量帛書,確證《鹖冠子》“是先秦古書,而且是黃老一派的重要古籍”(30)李學勤:《黃懷信〈鹖冠子校注〉序言》,見黃懷信:《鹖冠子校注》,中華書局,2014年版,第3頁。。它以黃老道家與陰陽家學說為本根,兼融儒家、兵家、法家等學說,提出了稱霸天下的治國良方。在天人關系上,《鹖冠子》從黃老及陰陽家的宇宙發(fā)生論出發(fā),提出尊天地、因勢命、先人事的基本主張,肯定了人道在政治生活中的決定地位。在人道環(huán)節(jié),《鹖冠子》從道家、儒家的觀點出發(fā)批判勾心斗角的現(xiàn)實社會、提出共利同樂的社會理想,主張君主清虛無為,選賢任能,以仁治天下,以義治軍事,輔之以嚴刑峻法。道家學說發(fā)展至此,已體現(xiàn)出融會貫通為我所用的雜家傾向。
春秋戰(zhàn)國時期是一個靠武力說話的時代,兵家學派成為儒、道之外備受重視的一個重要學派。兵家學派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形成后,人們整理了姜太公的《六韜》和《司馬兵法》,姜太公被奉為兵家學派始祖,《六韜》和《司馬兵法》被奉為兵家學派的最初經(jīng)典。
姜太公,姜姓,名尚,一名望,字子牙。因被封于呂地,故稱呂尚、呂望。曾垂釣于渭水之濱,被時為西伯侯的周文王姬昌發(fā)現(xiàn)、啟用,拜為“太師”“大司馬”,尊稱“太公望”,在輔佐姬昌建立霸業(yè)的事業(yè)中做出了重大貢獻。周武王即位后,尊太公為“師尚父”,任命他為周國軍事統(tǒng)帥,在輔佐滅商大業(yè)中立下汗馬功勞,建立周朝后被封為齊侯,成為齊國的締造者和齊文化的創(chuàng)始人。武王死后輔佐周公平定內亂,建立了“刑錯四十余年不用”的“成康之治”,直到周康王六年逝世?!读w》是戰(zhàn)國時期齊人追憶、整理的姜太公與周文王、周武王的對話記錄,又稱《太公六韜》?!稘h書·藝文志》《隋書·經(jīng)籍志》均將該書作者視為姜太公。另一部兵書《司馬兵法》的原作者也被視為姜太公。因此,后世古籍和歷代皇帝將姜太公尊為“武圣”“兵家鼻祖”。(31)唐肅宗時期追封為武成王,設立武廟祭祀;宋真宗時期追謚“昭烈”。
《六韜》設《文韜》《武韜》《龍韜》《虎韜》《豹韜》《犬韜》六韜,每韜分若干篇,共六十篇。太公在答問中由政治論述到軍事,由“文韜”分析到“武略”,是一部滲透著“公天下”理想和“愛民利民”情懷的兵家著作。從“天下乃天下之天下”的天下觀出發(fā),姜太公提出“國之大務,愛民而已”的政治觀、“兵為兇器,不得已而用”的戰(zhàn)爭觀。軍事作為保家衛(wèi)國的后盾,雖不得已而用之,但也是不得不嚴加準備的“國之大事”。在這種戰(zhàn)略思想指導下,太公具體討論了軍隊的將士建設、組織建設、裝備建設以及“三陣”“十四變”“十勝九敗”等戰(zhàn)術思想,結構完整,論述全面。
《司馬兵法》成書于戰(zhàn)國齊威王時期,是對春秋末期司馬穰苴闡釋的姜太公《司馬兵法》的追記。今存五篇,亦由政治論及軍事,思路與《六韜》如出一轍,是理解姜太公政治軍事思想的重要補充,可相互參看。首篇為《仁本》,次篇為《天子之義》,揭示以仁義治理天下是政治的常態(tài),以戰(zhàn)爭平定天下是不得已采取的權變狀態(tài),所謂“以義治之之謂正,正不獲意則權”,必須“以禮為固,以仁為勝”。另三篇《定爵》《嚴位》《用眾》具體討論戰(zhàn)略戰(zhàn)術問題,包括“五慮”“智勇”“軍患”“權變”。(32)詳參祁志祥:《〈司馬法〉:德治為本、戰(zhàn)爭為權——先秦兵家思想研究之一》,《武漢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年第6期。
姜太公以仁為兵、以義為兵思想,奠定了周代政治軍事思想的基礎。從姜太公的兵書到孫武的兵法誕生前后,我們看到《尚書·周書》中的誅“獨夫”思想,看到《國語》中“殺無道而就有道,仁也”(33)《國語·晉語》記載的春秋時期秦公子縶的話。,“臣殺其君,君之過”(34)《國語·魯語》記載的春秋時期魯大夫里革的話。的說法,看到《左傳》中記載的師曠、史墨的話:如果君主“肆于民上,以從(縱)其淫”,臣民就有權利把他驅逐趕跑(35)《左傳·襄公十四年》,《左傳·昭公三十二年》。,看到管子“畜兵以道”“養(yǎng)兵以德”的主張(36)《管子·兵法》?!氨?原文為“之”,據(jù)上下文意改。。這些說法和觀點,是周代軍事思想的一條主線,并為春秋戰(zhàn)國時期誕生的兵家著作繼承光大。
春秋末期的孫武是齊國軍事家。他繼承齊國祖先姜太公到管子的論兵傳統(tǒng),作《孫子兵法》。孫武強調,戰(zhàn)爭的勝利“不可取于鬼神”,“必取于人”。這種人為的努力須從“道”“天”“地”“將”“法”五方面入手。戰(zhàn)爭的理想是“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的“全勝”,戰(zhàn)爭的最高境界是“伐謀”“廟算”,是“斗智”而不是“斗勇”。戰(zhàn)爭的規(guī)律是“兵者詭道”“兵以詐立”。具體戰(zhàn)術原則有以守為攻、速戰(zhàn)速決、集中優(yōu)勢消滅敵人等等。《孫子兵法》是歷史和現(xiàn)實作戰(zhàn)經(jīng)驗的深刻理論總結,被后代推崇為“武經(jīng)”“兵學圣典”。
戰(zhàn)國中期的孫臏是孫武后代,曾師從鬼谷子學習兵法,被齊威王重用,做過齊國將軍田忌的軍師。后隨田忌流亡到楚國,潛心軍事理論研究,寫成《孫臏兵法》。它繼承《孫子兵法》戰(zhàn)爭勝利“不可取于鬼神”的思想,強調“天地之間,莫貴于人”,在天時、地利、人和三種重要的取勝因素中,“人和”最重要。在這個大前提下,孫臏肯定了戰(zhàn)爭的必要性,強調了戰(zhàn)爭的正義性,提出不打無把握之仗、戰(zhàn)則必勝的思想,深入探討了戰(zhàn)爭中君、將、兵三者的關系和職責,具體分析了勢、權、陣、變、謀、詐、賞、罰等取勝要素。較之《孫子兵法》,《孫臏兵法》對軍事規(guī)律的理論總結又有所深化。(37)詳參祁志祥:《先秦思想史:從“神本”到“人本”》第十三章第五節(jié)“《孫臏兵法》論兵道:‘天道、地理、民心’”,復旦大學出版社,2022年版。
在孫武到孫臏之間,戰(zhàn)國初期的衛(wèi)國出現(xiàn)了一位杰出的軍事家吳起,留下一部《吳子兵法》。該書繼承姜太公《六韜》《司馬兵法》中由政治到軍事的思路,提出“內修文德,外治武備”的固國強軍方針,在以德治軍、文武兼修的思想基礎上,提出“義兵”“慎戰(zhàn)”的軍事主張?!秴亲颖ā肥组_《論將》《治兵》專篇,論述“總文武”“兼剛柔”的將領管理要求和“以治為勝”“教戒為先”的治兵理論。此外還論析了“見可而進,知難而退”等作戰(zhàn)原則。
在《孫臏兵法》之后,又誕生了一部兵家著作《尉繚子》。該書成書于戰(zhàn)國中后期,作者一般認為是魏國的尉繚。尉繚反對把戰(zhàn)爭的勝利寄托在鬼神祭祀上,提出“不卜筮而事吉,不禱祠而得福”,“天時地利”不如“人和”,“圣人所貴,人事而已”。從“天下一家,共寒共饑”的社會理想出發(fā),尉繚提出“兵者兇器,仁義為本”的義兵思想,“不戰(zhàn)而勝”的戰(zhàn)爭理想,進一步深入探討了將領職責、治兵要求和戰(zhàn)場取勝的戰(zhàn)術方法。全書融道家、儒家、法家、兵家思想于一爐,建構了獨特的政治軍事一體論。
戰(zhàn)國時期,與取天下用兵家武力學說、守天下用儒家仁義學說的思路形成鮮明對照的是法家學說主張富國強兵、以法強國。雖然缺少長遠眼光,但見效快,很受諸侯國歡迎。
春秋時期的管仲曾被視為法家學派的先驅。但今本《管子》綜合諸家,體現(xiàn)了鮮明的雜家特色,法家學說只是其政治學說的輔助部分。戰(zhàn)國中期的商鞅、申不害、慎到留下《商君書》《申子》《慎子》,分別論述“法”“術”“勢”,成為今天可見的早期法家著作。戰(zhàn)國末期的韓非綜合前輩法家思想,留下一部《韓非子》,批判儒墨仁愛學說,強調用嚴刑峻法實現(xiàn)君主專制,成為法家的集大成著作。
商鞅是戰(zhàn)國中期輔佐秦孝公變法圖強的法家代表人物。在以堯、舜、湯、武之道游說未果后,商鞅以變法圖強的“霸道”獲得了孝公的信任和重用,實施了兩次變法。商鞅變法圖強的主張包括三個要點:一是辟儒尚法。削弱民智,批判和取締“仁義”“孝悌”等儒家思想言論,實行以“重罰”為特點的法治;二是務農強兵。通過賞罰法令的激勵與引導,對內聚民務農,對外驅民死戰(zhàn),使國家成為經(jīng)濟上的富國、軍事上的強國;三是專制與自治。主張通過嚴格執(zhí)法,維護君主專制定于一尊;同時通過互相監(jiān)視,告密檢舉,讓民眾達到自治。
如果說商鞅思想的標志是“法”,申不害思想的標志則是“術”。申不害,戰(zhàn)國中期鄭國人,以法術之“術”獲得韓昭侯賞識,擢為丞相,內修政教外應諸侯,使韓國君權得到加強,國家走向強大。在大夫弒君、危機四伏的時代,申不害主張加強君主的“獨斷”專制?!熬孛鞣?以一群臣”?!胺ā笔蔷鹘y(tǒng)一群臣的根本手段。與此同時,君主還必須掌握馭臣之“術”,善于以暗中之“術”輔助公開之“法”,所謂“君設其本,臣操其末”,“君知其道,臣知其事”,從調動和監(jiān)督大臣去依法行事,實現(xiàn)天下大治。
慎到是戰(zhàn)國中期趙國人,曾長期在齊國稷下講學,傳播法家思想。他繼承商鞅、申不害加強君主專制的主張,強調君主擁有高高在上、大權獨攬的權勢之“勢”的重要性,提出“國之大道”是“民一于君”,而天子的職責是“天下為公”,統(tǒng)一天下的法令必須是排除私利的“至公”之法,同時對馭臣之“術”作了進一步的深入探討,提出了因人之情、因臣之智、因民之能的“因循”治國主張。
戰(zhàn)國末期韓國的韓非是法家學說的集大成者。他不相信鬼神的存在,主張“循天順人”。在人道問題上,他將商鞅的“法”、申不害的“術”、慎到的“勢”綜合起來,建構了一套以勢強君、以術馭臣、以法制民的君主專制理論。他集中探討了霸王之道,主張加強君主集權的絕對“權勢”,暗中以“術”駕馭群臣,使群臣自覺為君主效力。依據(jù)“因人之情”而“不從其欲”的政治理念,韓非提出獎勵農戰(zhàn)、打擊儒俠的方針政策,禁止私利、維護君利的“公法”要求,“禁言誅心”“監(jiān)督連坐”的馭民之道,富國強兵、天下統(tǒng)一的社會理想。韓非強調輕罪重罰,認為這有助于百姓規(guī)避刑罰,是對百姓最大的仁愛。他既肯定君主集權專制,又反對君主事必躬親;既維護君主絕對權勢,又反對君主以私干法;既強調君主削弱大臣權力,又崇尚“明君”批判為所欲為的“暴君”。其中得失,值得具體辨析,不可一概而論。
春秋戰(zhàn)國時期,諸侯國之間一方面利用周朝分封制的政治空隙相互兼并、發(fā)展壯大,另一方面又強詞奪理,給自己的兼并戰(zhàn)爭戴上道貌岸然的正義面具。這不僅是一個禮崩樂壞的時代,也是一個名實相悖、是非混淆的時代。于是,循名責實、要求正名成為這個時代的共同呼聲。正是在這種時代背景下,專門探討名實關系的名家學派應運而生。
名家學說最初是由墨子后學在《墨經(jīng)》中建立的?!赌?jīng)》包括《墨子》中《經(jīng)》上下、《經(jīng)說》上下、《大取》《小取》六篇?!赌?jīng)》指出:名學即名辯之學。名辯的目的在“明是非之分,審治亂之紀”。名辯的關鍵是“名實”的“同異”關系,名辯的焦點問題是“堅白”的“離合”?!赌?jīng)》還深入分析到名稱的不同類別“達名”“類名”“私名”,概念的周延與不周延的區(qū)別,以及名實的“同異”在“彼此”“動靜”關系中的表現(xiàn),即不同名稱所指事物之間的同異相生和事物動靜的同異相生,開東周名家學派先聲。
鄧析是春秋末期名家的先驅人物,留下《鄧析子》兩篇。有感于當時諸侯國君慕“欲治之名”,卻不明“益世之理”,導致國家大亂,鄧析提出了“循理正名”、以實定名、正本清源、明辨是非的要求,對名辯的開闔技巧和言說方法作了專業(yè)探討,在此基礎上提出“循名責實,察法立威”,按刑名規(guī)定治理臣民的主張,對君臣的名分、職責及注意問題作了獨特探討。
尹文是戰(zhàn)國中期齊國的名家代表。今存《尹文子》一卷論治國之“大道”,援老入道,兼取名法儒墨,集中討論形名和法術,理路大體與《鄧析子》類似。尹文主張治國之道以老子“無為”“因應”為上,以名、法、儒、墨為輔。著眼于“名者所以正尊卑”,尹文具體討論了“正名”“辨名”“察名”“定名”問題。“定名”的重點是確定善惡、賢不肖之名,建立健全判定是非善惡的法律制度。于是尹文就從“名學”走向“法學”、從“名家”走向“法家”?!罢?名法是也”,成為尹文的核心主張。
惠施是戰(zhàn)國中期宋國的名家代表。他繼承《墨經(jīng)》“異同”“堅白”之辯的思路,分析事物概念的內涵和外延,透過人們習以為常的現(xiàn)象,提出十大反常命題,并在與他人論辯的過程中提出另外二十一個反常命題。它們既是辯題,也是惠施的結論。其論辯范圍遠遠超出了《墨經(jīng)》的“異同”“堅白”之辯以及邏輯學的范疇,深入到哲學本體論、物理學、心理學等等的真諦中去,體現(xiàn)了思維視角、方式的多維、圓通和深度。
公孫龍是戰(zhàn)國后期趙國的名家代表。其《公孫龍子》是先秦名家學派留下的唯一的一部討論名學的完整專著。有感于當時名實混亂、天下不治的現(xiàn)實狀況,公孫龍對名實問題進行了專門的學理探討。他指出:名與實、指與物既有相稱的同一關系,又有不相稱的相異關系。二者的同一關系為人所易見,不同關系常為人所忽略。其突出表現(xiàn)之一,是不明白“白馬”非“馬”。即個別概念與一般概念之間存在種差,個別概念既屬于一般概念(白馬是馬),又不等于一般概念(白馬非馬)。此外還深入到認識活動中主體不同的感官對同一對象不同屬性感知的分離,如對石頭的觸覺之“堅”與視覺之“白”不是同時把握到的,進而提出“堅白離”的命題。公孫龍的這些辨析,旨在使“明王審其名實,慎其所謂”,“推之天下國家”循名責實“而后能治”,同時也推動了邏輯學研究的深化。
荀子是戰(zhàn)國末期名家學說的集大成者。《荀子》中有一篇《正名》,帶有名學的總結性質。他上承孔子,結合現(xiàn)實中“用名以亂名”“用實以亂名”“用名以亂實”的“亂名”現(xiàn)象,提出了“正名”主張。這種“正名”主張從“所為有名”的要求以及“所緣以同異”、“制名之樞要”的方法入手,“所為有名”以合理的“圣人之辯說”為典范,“所緣以同異”指“名”必須以客觀事實與主觀道義為依據(jù)?!爸泼畼幸鄙婕啊皢蚊迸c“兼名”、“共名”與“別名”、“同名”與“異名”,以及“刑名”“爵名”“文名”“散名”,對名言概念的種類和功能作了細致劃分和深入辨析,推動了先秦邏輯學的進步。
上述諸家學派之外,墨家學派、楊朱學派、縱橫家學派傳承的代表人物或著作不多,所以這里放在一起闡說。
孔子逝世之際,墨子誕生了。墨子早年“學儒者之業(yè),受孔子之術”(38)《淮南子·要略》。,是“學仁義而流者也”(39)《河南程氏遺書》卷6。。墨家的“兼愛”與儒家的“仁愛”在愛民利民這一取向上是一致的,所以戰(zhàn)國時人們“儒墨”并稱(40)《韓非子·顯學》。,或“孔墨”并稱(41)《列子·黃帝》。。墨子一生的活動主要在兩方面:一是周游列國,倡導兼愛,反對諸侯給人民帶來深重災難的兼并戰(zhàn)爭。二是廣收門徒,聚眾講學,形成聲勢浩大的墨家學派,親信弟子多達數(shù)百人。墨子之后,“墨離為三”,“有相里氏之墨,有相夫氏之墨,有鄧陵氏之墨”(42)《韓非子·顯學》。,但都沒有留下什么著述。孟子時,“楊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歸楊,則歸墨”(43)《孟子·滕文公下》。。韓非子時,“世之顯學,儒、墨也”(44)《韓非子·顯學》。??梢娔以趹?zhàn)國時期的巨大影響。
墨子與儒家既有同,也有異。墨子明確提出“非儒”,公開批判過儒家“別愛”“非神”“順命”“厚葬”“奢樂”的主張。他認為缺乏對“天”“鬼”的敬畏是導致天下禍亂的根源,“尊天事鬼”是墨子思想的邏輯起點?!疤臁薄肮怼笔怯幸庵镜娜烁裆?主持正義,除暴安良,與民意民利相通?!白鹛焓鹿怼?自然走向注重人力的“非命”,和“愛利萬民”的“兼愛”“貴義”。從“兼愛”出發(fā),墨子“非攻”“非樂”,主張“節(jié)用”“節(jié)葬”。從“貴義”出發(fā),墨子“尚同”“尚賢”,主張將“愛利萬民”的公義通過君主專制確定下來,統(tǒng)一天下人的是非標準,讓賢人忠臣貫徹實施。于是,以“上利乎天,中利乎鬼,下利乎人”為“三表”、以“尊天事鬼、貴義兼愛、愛利萬民”為核心主張的墨家學說體系由此建立起來。
戰(zhàn)國時期從老子的道家學派中分化出楊朱學派。楊朱的思想主張主要體現(xiàn)為“為我”“放逸”兩點,從而分化出禁欲與縱欲兩派。一是“存我”“為我”,又叫“貴身”“重己”?!睹献印けM心》指出:“楊子取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薄读凶印钪臁酚涊d楊朱的話:“智之所貴,存我為貴?!薄肮胖?損一毫利天下,不與也;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人人不損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奔幢阌谜麄€天下利益來換取個人利益,也為楊朱“不取”。這就叫“輕物重生”?!痘茨献印ゃ嵴撚枴氛f楊朱:“全性保真,不以物累形,楊子之所立也。”《韓非子·顯學》批評說:“今有人于此,義不入危城,不處軍旅,不以天下大利易其脛一毛。世主必從而禮之,貴其智而高其行,以為輕物重生之士也?!敝傅木褪菞钪鞂W派。陳仲、史承楊朱“自貴”之旨、“輕爵祿而賤有司”,克制情性欲望,以不慕功利、退隱山林為高,就是楊朱學派中的禁欲派代表人物。
楊朱學派的另一主張是縱欲享受,及時行樂。劉向《列子新書目錄》稱“楊子之篇唯貴放逸”?!读凶印钪臁返挠涊d中,楊朱認為,“既生,不得不全之”。如何保全生命的存在呢?就是要以物養(yǎng)身,滿足物欲:“身固生之主,物亦養(yǎng)之主?!薄疤胖?知生之暫來,知死之暫往,故從心而動,不違自然所好;當身之娛非所去也?!薄叭酥厕蔀樵?奚樂哉?為美厚爾,為聲色爾?!比松虝?要抓住有限的一生及時行樂:“且趣當生,奚遑死后?”《荀子·非十二子》批判它囂、魏牟“縱情性,安恣睢,禽獸行”,就是指楊朱學派中的縱欲派。
縱橫家是以探討有效的游說技巧著稱的一派。蘇秦、張儀都是戰(zhàn)國時期有名的縱橫家,但他們重在成功的實踐,沒有留下理論?,F(xiàn)存縱橫家著作只有唯一的一部《鬼谷子》,作者為戰(zhàn)國時期的鬼谷先生及其弟子。
《鬼谷子》內容大抵可分為目的論、本體論和游說方法論。身處亂世,為天下“抵巇”補漏,是《鬼谷子》的目的論。用什么學說為天下補漏呢?源于道家“生養(yǎng)”之道的儒家“仁義”之德,就是《鬼谷子》救世使用的本體論學說。如何讓仁義學說為諸侯采用呢?這離不開睿智的游說策略和技巧。《鬼谷子》提出了以“捭闔”為主、以“揣摩”“權謀”為輔的游說方法論?!稗汴H”即言與默、動與靜陰陽相生的游說技巧,它根據(jù)與游說對象“忤”與“合”的關系來決定。關系相合就入而進言(“內”),關系相忤就出而閉口(“楗”)。進言前要運用“反以知復”的“反應”方法探明對方心理實情,運用欲擒故縱的“飛箝”方法控制對方心理走向。此外,《鬼谷子》還指出:要善于“揣摩”游說對象的個人及國家狀況,善于運用“權謀”因勢利導、順勢而為地加以游說,這樣才有助于對方接受自己游說的政治主張。(45)詳參祁志祥:《以“仁義”之道和“捭闔”之術為天下“抵巇”補天——〈鬼谷子〉目的論、本體論、方法論的系統(tǒng)把握》,《學術界》2021年第1期。
從春秋到戰(zhàn)國時期,諸子在創(chuàng)宗立派的過程中相互吸收。有些子書雜取、綜合諸家學說,已很難歸入哪一派,視為雜家更合適。
《管子》春秋前期齊相管仲以及戰(zhàn)國時期管仲學派思想學說的結集。管仲曾輔佐齊桓公成為春秋第一霸主。在成功的政治實踐中,《管子》形成了“霸王所始,以人為本”的政治學說。在神人關系上,《管子》尊天敬神,同時主張“祥于鬼者義于人”,“得人之心而為紀”。從“道生萬物”的角度,《管子》認為人由道中的精氣所生,是感官欲望與心神理智的統(tǒng)一體,提出“以心治官”的人性主張。從此出發(fā),《管子》闡述了以仁政學說為主、以嚴刑峻法為輔的基本政治主張,具體論及務本飭末、貴農重粟、輕收重售等經(jīng)濟政策,以及置兵之要、致勝之理、用兵之數(shù)等軍事思想。《管子》體量巨大,結構宏偉,是管仲成功的政治實踐的精彩總結,凝聚著極為深刻的政治智慧。
晏子是春秋后期齊國大夫,一生曾事奉過齊靈公、莊公、景公,其中事奉景公的時間長達40多年。他不是投君所好,“以三心事一君”,而是“以一心事三君”,這“一心”就是與君主“和而不同”、幫助君主諫過納善的忠心。《晏子春秋》記錄了晏子智諫、直諫三君、尤其是齊景公的種種事跡,塑造了一個不避個人安危榮辱、從國家和人民利益出發(fā)匡正君主過失的諍臣形象。他所進諫的基本政治主張主要有三:一是在人神關系上重人輕神,以合乎民意的道德作為去獲取神靈的庇佑;二是以民本、仁義為最高的善,主張行善守禮,開儒家先聲;三是從民利出發(fā)反對奢侈,崇尚節(jié)儉,并嚴以自律,發(fā)墨家先聲。
尸子名佼,戰(zhàn)國中期人,《史記·孟子荀卿列傳》稱其為楚人,劉向《別錄》、司馬貞《史記索隱》稱其為晉人,《漢書·藝文志》稱其為魯人?,F(xiàn)留有一部《尸子》在漢初廣為流傳。關于《尸子》的思想傾向,《漢書·藝文志》著錄為雜家。《尸子》系后人所輯,但所輯多為先秦史料,學界視為先秦子書。原書二十篇,六萬余言,今存上卷十三篇及下卷一萬余言。全書一方面顯示了融合儒、墨、道、陰陽、名、法、農諸家的雜家特色,另一方面也體現(xiàn)了仁政德治思想為主的儒家基調。圍繞如何稱王天下這一中心問題,《尸子》提供了以儒家仁義學說為主,以道家無為學說為輔,融合名家審名分、正是非與法家貴勢行政、案法而治思想的政治方案。
戰(zhàn)國末期,秦相呂不韋集合門客編撰了一部探討帝王之道的集大成著作《呂氏春秋》?!秴问洗呵铩冯s取百家精義,上揆之天、下驗之地、中審之人,從愛民利民、尚賢貴公、外王內圣的角度建構了“執(zhí)一”“不二”的帝王之道。它把“道生萬物”的道家思想與“陰陽五行”學說融合在一起,將自然、社會、天國、人間的萬物編織成一個同源同構、同類互感的整飭系統(tǒng),提出物從其類、以人法天、禍福人召、必己慎人的主張,進而提出統(tǒng)一六國的帝王理想以及因勢利導、尚德愛民、利群貴公的大政方針,孝親儉葬、導欲尚農、高義貴信、賞罰必當、以義為戰(zhàn)的具體政策,君術貴因、臣道貴為的君臣分職之術。還基于取天下先取身的思路,對人性的本質及清心寡欲、尊師勸學、保生全性的修養(yǎng)之道作了進一步探討,包羅萬象,意義非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