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蕊 邵瑋楠
摘? 要:對于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課程,傳統(tǒng)的單一灌輸式課堂教學模式在教學實效性上不盡如人意。為不斷增強課程的思想性、理論性、針對性和親和力,在史實與理論結合、歷史與現(xiàn)實結合、理論教學與形象教學結合的基礎上,通過打造實踐教學、現(xiàn)場教學和革命影視經典融入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的創(chuàng)新形式,最終形成理論主課堂、社會大課堂、網絡新課堂“三堂融合”的教學新體系,有助于解決教學中的“痛點”問題,提升教學實效性。
關鍵詞: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三堂融合;教學改革;教學實踐;教學成效
中圖分類號:G642? ? ? ?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000X(2023)31-0070-04
Abstract: For the course "Outline of Modern Chinese History",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mode of single indoctrination at classroom is not satisfactory in terms of teaching effectiveness. In order to continuously enhance the ideological, theoretical, pertinence and affinity of the course, based on the combination of historical facts and theory, history and reality, theoretical teaching and image teaching, we have the creation of practical teaching, on-site teaching and classics of revolutionary movie and TV drama into the innovative form of online and offline hybrid teaching. We finally form a new teaching system integrating theoretical main classroom, social classroom and online new classroom, which can help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pain points" in teaching and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teaching.
Keywords: Outline of Chinese Modern History; fusion of three classrooms; teaching reform; teaching practice; teaching effect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陣地主渠道,承擔著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的時代重任。在既往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實踐中,傳統(tǒng)的單一灌輸式課堂教學模式在效果上暴露出許多不盡如人意的方面。對此,習近平總書記曾專門指出,推動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chuàng)新,要不斷增強思政課的思想性、理論性和親和力、針對性。
為深入貫徹落實總書記的講話精神,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以下簡稱“綱要”)課程可通過推進課內與課外、線上與線下的有機銜接,構筑理論主課堂、社會大課堂、網絡新課堂“三堂融合”的思政教學新體系,從而有效激發(fā)學生的思想共鳴和情感共鳴,促進教學實效性的提升。
一? “三堂融合”的教學理念與思路
本文研究的“三堂”是指思政課教學的理論主課堂、實施實踐教學的社會大課堂和信息技術與思政課教學深度融合的網絡新課堂,目標在于改變傳統(tǒng)的以教師為主導的教學模式,樹立“立德樹人”“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從學生的理論需求、現(xiàn)實需求和自身專業(yè)背景、特點出發(fā)進行教學設計,在教學過程中時刻關注學生的學習進展與反饋,注重利用現(xiàn)代新媒體技術和豐富的社會資源,改善教學策略,實行翻轉課堂、混合課堂、情境教學等教學模式以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提高教學實效性。
以“三堂融合”為理念,綱要課程以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認知、歷史認同、歷史思維與時代擔當為基本目標,在教學思路上有以下思考。
(一)? 堅持史實與理論結合的原則,采用“專題式”講授,突出重難點,增強課程思想性和理論性,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認知與歷史思維
由于中學階段中國近現(xiàn)代史為必修科目,學生有一定的知識基礎,在大學階段授課中繼續(xù)進行歷史過程的講授顯然難以收到理想效果,因此“專題式教學”的優(yōu)勢正在于圍繞重點問題展開論述,避免了與普通歷史課程教材的重復。通過“一個主題”(近代中國爭取民族獨立和實現(xiàn)現(xiàn)代化的奮斗歷程)、“兩條主線”(近代中國向西方學習的曲折歷程;中國人民為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國家繁榮富強而進行的奮斗歷程)的教學脈絡,針對性地重點突出近代中國社會發(fā)展的一般趨勢和運行軌跡。重點強調大歷史脈絡下的事件關聯(lián),使學生增強把握歷史規(guī)律、借鑒歷史經驗、汲取歷史教訓的能力,深刻領會中國歷史和人民的“四個選擇”,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認知、歷史思維。同時,緊跟馬克思主義理論和黨史黨建學科前沿,把最新的中央精神、理論成果融入專題教學,彰顯課程科學性、發(fā)展性和創(chuàng)新性,不斷夯實學生理論基礎。
(二)? 堅持歷史與現(xiàn)實相結合的原則,緊扣時代脈搏,增強課程的針對性與實效性,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認同與使命擔當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大思政課’我們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現(xiàn)實結合起來?!本V要課程的教學也不能停留于就書本講書本,就歷史講歷史,而應將“思政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有機結合,本著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通過調查問卷、互動交流等形式摸排學生的興趣點和關注點,在教學過程中有針對性地回應與課程理論緊密聯(lián)系的重大問題、熱點話題等,在釋疑、解惑、明理的同時,引導學生運用歷史思維找到現(xiàn)實與歷史的結合點,激發(fā)學生的歷史認同、政治認同,拓寬其歷史視野與維度,讓其深刻理解“歷史是過去,也是現(xiàn)在”,進而培養(yǎng)新時代大學生的歷史使命擔當。同時,在教師指導下,鼓勵學生開展社會調查和口述歷史等實踐活動,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提升分析和理解現(xiàn)實問題的能力,增強思政課程教學針對性和實效性。
(三)? 堅持理論教學和形象教學相結合的原則,增強本門課程的親和力和感染力
“親和力”和“感染力”不僅關乎教師和學生雙方的課堂感受、影響著課堂氛圍,也是決定教學實效的重要因素。因此,在教學方法的運用上,積極推動理論教學與形象教學相結合,以引發(fā)學生的“情感共鳴”:一是充分利用網絡新媒體的便捷和優(yōu)勢,選取適量時代感強、針對性強和教育價值高的影視作品作為輔助教學手段上傳至網絡教學平臺,增加課程“親和力”,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教學內容,激發(fā)學習興趣,以提高教學實效。二是利用南京豐富的近代歷史文化資源開展歷史尋訪與現(xiàn)場教學,拉近歷史與生活的距離,激活學生的聽覺、視覺、觸覺,建立歷史與現(xiàn)實的“共情”、過去與現(xiàn)在的“共振”。三是以校史、黨史資源為基礎,指導學生開展話劇展演、微視頻拍攝等活動,促使學生在搜集資料、創(chuàng)作劇本、排練演出的沉浸式體驗中,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國人民的“四個選擇”。
二? 構筑“三堂融合”模式的教學改革與實踐
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三堂融合”的實踐主要圍繞激發(fā)學生的“新鮮感”和“參與感”進行,目的在于引起他們主動學習的興趣,培養(yǎng)思辨意識和主動學習能力。具體采取的創(chuàng)新形式主要有實踐教學、現(xiàn)場教學和革命影視經典融入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最終形成理論主課堂、社會大課堂、網絡新課堂“三堂融合”的教學新體系。
(一)? 講好紅色故事,構筑情理融合的理論主課堂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弘揚以偉大建黨精神為源頭的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用好紅色資源,深入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教育,深化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著力培養(yǎng)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對于高校而言,伴隨著中國共產黨的發(fā)展壯大,一所所學校也在櫛風沐雨中與黨共同成長,在其校史上深深熔鑄著許許多多英雄的名字、傳奇的歲月,在其血脈中流淌著紅色的基因,因此,在理論主課堂中,為做到學史明理、學史增信、學史崇德、學史力行,以及“用好紅色資源,賡續(xù)紅色血脈”,在綱要課程教學中融入本校紅色校史的相關內容意義重大。一方面,革命先輩為了祖國和人民拋頭顱、灑熱血的壯志豪情可以起到對青年學子思想和價值引領的作用;另一方面,通過學習本校的歷史,可以拉近學生們與宏大歷史敘事的距離,產生更加強烈的情感共鳴。例如,在筆者講解“為什么說中國共產黨是抗日戰(zhàn)爭的中流砥柱”時,就會提到本校參加新四軍的李廣(嵇仲虎)、朱克貴、胡含等先賢,其中李廣當時堅持斗爭在汪偽政權心臟南京周邊的溧水、茅山等地,充分說明了我們黨強大的戰(zhàn)斗力、組織力、凝聚力。同時,在國民黨統(tǒng)治區(qū)的抗日民主運動中,筆者所在學校的熊德邵、徐緯英、徐磯和王宇光等諸位先輩所做的大量工作也是授課的組成部分。
“革命文物承載黨和人民英勇奮斗的光榮歷史,記載中國革命的偉大歷程和感人事跡,是黨和國家的寶貴財富,是弘揚革命傳統(tǒng)和革命文化、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激發(fā)愛國熱情、振奮民族精神的生動教材?!睂⑺颊n搬入以革命遺址、革命紀念館等為代表的紅色文化場所,開展現(xiàn)場教學,既是與社會大課堂的結合,也是校內理論課堂教學的延伸和深化。作為近代歷史文化名城的南京,在此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得益于南京豐富的近現(xiàn)代歷史遺存和紀念場館,已組織教師完成和擬開展的教學點包括靜海寺(南京條約)、瞻園(太平天國)、1865產業(yè)園(金陵機器制造局,洋務運動)、中山陵(辛亥革命)、雨花臺(新民主主義革命)、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侵華日軍南京利濟巷慰安所舊址、紅色李巷(抗日戰(zhàn)爭)、梅園新村(國共談判)、渡江勝利紀念館(解放戰(zhàn)爭)、南京長江大橋(社會主義建設)、金陵飯店(改革開放)和南京眼(新時代)等,實際上勾勒出了100多年來中國人民追求民族解放和國家富強的基本脈絡。其中,在中山陵、紅色李巷、新四軍一支隊司令部舊址、梅園新村、南京長江大橋、南京眼等10處的現(xiàn)場教學還制作了視頻,供無法來到現(xiàn)場的同學在線上學習。由于現(xiàn)場教學的形式可以令學生在教師講解的同時設身處地觸摸歷史的現(xiàn)場,因此不僅可以強化對于歷史的體驗和認知,也是黨史學習教育融入思政課教學的新嘗試。
(二)? 構筑四大模塊,打造知行合一的社會大課堂
實踐教學是社會大課堂的主要呈現(xiàn)形式,包括“講”“讀”“行”“知”四大模塊,是在教師的指導下,以小組形式,開展實踐展播(講)、悅讀經典(讀)、紅色走訪(行)、國情調研和口述歷史(知)活動,既培養(yǎng)學生主動學習的精神與能力,也鍛煉學生的合作精神。
實踐展播包括演講、微電影、情景劇等多種形式,要求學生從校史、黨史中發(fā)掘主題,設計講稿、劇本,并以視頻的方式呈現(xiàn)出來,旨在令學生通過對資料的查閱、分析、運用,重溫歷史、體悟真理、感佩革命精神。悅讀經典選取一批與中國近現(xiàn)代史、中共黨史、改革開放史等密切相關的經典著述,如《毛澤東傳》《西行漫記》《中國抗日戰(zhàn)爭史》《轉折年代:中國的1947年》《轉折年代:鄧小平在1975—1982》《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探路之役:1978—1992年的中國經濟改革》和《習近平講黨史故事》等書,并提供紙質或電子資源,要求學生選讀并撰寫讀書筆記,在了解、吸收最新科研、理論成果的過程中,認識歷史,樹立理想信念。紅色走訪要求學生在南京豐富的近現(xiàn)代史遺存和紀念館、博物館中尋找感興趣的場所進行尋訪,并以攝影、攝像、文字報告的形式進行記錄。為幫助學生更好地開展此項活動,收集整理了南京地區(qū)400多處相關場所地址(含165處紅色資源)信息,作為學生開展尋訪百年南京實踐活動的重要指南。國情調研和口述歷史注重引導學生以歷史視野探究歷史、現(xiàn)實問題和家庭、家族的故事,從而通過微觀與宏觀的結合,歷史與現(xiàn)實的結合,增進對中國基層社會的認識,感受時代洪流中普通人的喜樂哀愁。
藉由這四大模塊的應用,綱要課程的實踐教學變得更加鮮活、生動,也更能激起學生的求知欲望,從而主動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尋找、發(fā)現(xiàn)、分析、解決問題,并在沉浸式體驗中,將理論知識與對歷史、社會的認知與思考相融合,最終促成對深層次歷史規(guī)律的邏輯認知。
(三)? 結合信息技術,建設永遠在線的網絡新課堂
信息技術廣泛融入新時代高校思政教育,不僅有疫情防控造就的意外契機,也是為更好地實現(xiàn)馬克思主義信仰的“入耳、入腦、入心”,而進行的主動求變。
目前進行的網絡新課堂實踐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內容。
1? 慕課建設
為拍攝的10處現(xiàn)場教學視頻統(tǒng)一制作了片頭片尾,設計了課后習題,作為中國大學慕課平臺上的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SPOC課程,已于2022年春季上線運行。
2? 資訊平臺建設
2021年開通課程專屬微信公眾號,發(fā)布教學教改資訊、學生實踐成果、近現(xiàn)代史研究的相關內容,2021—2022年先后推出“紅色校史人物”“口述家史”等系列專欄文章,受到了學生的普遍歡迎。
3? 資料庫建設
不僅搜集整理了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品和中外學者關于中國近現(xiàn)代史、中共黨史的經典論著,上傳至學習通平臺,作為教師備課、學生學習參考資料,還收集整理了學生實踐等自制視頻資料,以及一批認可度高、嚴謹嚴肅的紅色經典影視作品,包括《百煉成鋼:中國共產黨的100年》《無名英雄》《恰同學少年》《覺醒年代》《建黨偉業(yè)》《秋收起義》《冰血長津湖》《功勛》《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和《追尋習近平總書記的初心》等。其中,紅色經典影視作品的利用既體現(xiàn)在線上,也體現(xiàn)在線下。在教授相關內容以前,先將視頻或視頻鏈接上傳到學習通等教學平臺,讓學生觀看后形成初步認識,再在課堂上結合經典片段講授相關歷史,令學生直觀感受到中國革命與建設的“創(chuàng)業(yè)艱難百戰(zhàn)多”。例如在學習“五四運動: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時”,通過先期觀看《覺醒年代》中巴黎和會和《建黨偉業(yè)》中火燒趙家樓等片段,直觀地揭示出五四運動的直接導火線,是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的失敗,以及五四運動是一次真正的群眾運動。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言,“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運用新媒體新技術使工作活起來,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傳統(tǒng)優(yōu)勢同信息技術高度融合”,信息技術與思政教學的結合帶來了永遠在線的網絡課堂,其不僅打破了傳統(tǒng)課堂的時空界限,令學生可以在任意時間、任意地點,通過電腦、手機自由地獲取教學資料,開展課后學習,還因其資料的豐富、生動極大地激發(fā)了學生的自主學習熱情。
此外,在課內外教學中,通過創(chuàng)新表達形式,用接地氣的語言講通大歷史、講透大道理,也可以消弭師生間的距離感,從而更好地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困難與意見,并根據(jù)反饋適當調整教學方式、教學進度。在進行成績評定時,也不只關注期末考試的成績,而是根據(jù)不同權重,把學生在教學全程的表現(xiàn)納入評價機制,形成對學習全過程的科學評價。
三? “三堂融合”的教學成效
經過持續(xù)建設,理論主課堂、社會大課堂、網絡新課堂“三堂融合”的思政新立體教學體系已經初步形成,這既是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思政教育一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的體現(xiàn),也是旨在提升思政課實效性的主動探索。
教學中,這一教學體系受到了學生的熱烈歡迎,各個環(huán)節(jié)的參與熱情高漲。在教學評價和課后交流中,許多學生表示現(xiàn)場教學可以增加他們的歷史體認,希望能有更多的機會參與其中。還有學生在接受《中國教育報》采訪時表示,“為了完成課程實踐的任務,我專門去南京總統(tǒng)府查看史料,還看到了當年用來避難的防空洞”,盡管之前“去過幾次南京總統(tǒng)府,但是這次特地去拍攝,最有感覺?!惫P者制作的一份《綱要課程在線教學效果》抽樣調查顯示,紅色影視經典是最受學生歡迎的線上教學資源,總計319份有效問卷中有248人選擇了此項,占總人數(shù)的77.74%。
在社會層面,這一教學創(chuàng)新也產生了一定影響,尤其是針對現(xiàn)場教學和實踐教學,《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教育報》《江蘇教育報》《現(xiàn)代快報》《新華日報·交匯點》、荔枝網等多家國家級、省級媒體都進行了專門報道。其中,由師生自編自演的黨史學習教育主題話劇《黨旗飄揚》更是引起了廣泛關注,不僅在2021年獲得江蘇省紫金文化藝術節(jié)長劇類一等獎,還得到了《新華日報》、江蘇衛(wèi)視等媒體的關注,學習強國、人民網、中青網、中國江蘇網、江蘇文明網等主流網站也做了轉載報道,教育部網站刊發(fā)的關于江蘇高校黨史學習教育的文章也專門提到了該劇,并對其創(chuàng)新形式予以了肯定。
總體而言,其主要有3個優(yōu)勢:①樹立宏大視野,在歷史和現(xiàn)實、理論和實踐的貫通中幫助學生深刻理解 “四個選擇”的歷史必然性,牢固樹立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②擴大課堂范圍,在課內與課外、校內與校外的聯(lián)動中增強學生運用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自主發(fā)現(xiàn)、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③拓展教育資源,在線上與線下、形象與抽象的結合中更好地幫助學生認識中國近現(xiàn)代社會革命、建設和改革的歷史進程及其內在規(guī)律。在“三堂融合”的創(chuàng)新教學體系的助力下,綱要課程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教學中的痛點,據(jù)筆者所在高校曾開展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實效性調查”的數(shù)據(jù)顯示,綱要是最受本校學生歡迎的思政課,在滿分5分里獲得了4.34分,是4門本科思政課程中得分最高的一門。
不過,這一教學新體系的建立并非一勞永逸的工作,為更好地提升教學實效,在未來還需要針對性地不斷改善。
第一,受制于場地、安全、班級人數(shù)過多等多方面因素,現(xiàn)場教學目前尚不能保證所有學生都能實地參與,因此,多數(shù)同學只能通過視頻在線學習,這就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現(xiàn)場體認感??梢試L試用虛擬仿真技術賦能高校思政課,建設虛擬仿真實驗教學平臺,開發(fā)近現(xiàn)代史的虛擬仿真資源,令無法來到現(xiàn)場參與的學生也可以獲得身臨其境的體驗。
第二,以小組為單位的實踐不可避免地存在搭便車現(xiàn)象,要解決這一問題,更好地發(fā)揮考核的激勵作用,就需要在實踐教學中建立科學的考核體系,通過控制小組規(guī)模、設立量化標準、加強過程監(jiān)管等方式,確保每一名學生都真正參與到實踐教學的進程中。
第三,根據(jù)社會實踐發(fā)展以及黨和國家最新路線方針政策,不斷更新教學內容,豐富資料庫、資訊平臺,做到緊緊把握時代脈搏,與時俱進。
參考文獻:
[1] 葛笑如,曹璇.教師專業(yè)素養(yǎng)對思政課課堂教學實效性影響的實證研究——以南京N高校為例[J].中國農業(yè)教育,2019,20(1):60-69.
[2] 賈鴿.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課程教學創(chuàng)新探索[J].高教學刊,2022,8(26):33-36.
[3] 習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 開創(chuàng)我國高等教育事業(yè)發(fā)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6-12-09.
[4] 習近平:“‘大思政課’我們要善用之”(微鏡頭·習近平總書記兩會“下團組”·兩會現(xiàn)場觀察)[N].人民日報,2021-03-07.
[5] 習近平:切實把革命文物保護好管理好運用好 激發(fā)廣大干部群眾的精神力量[N].人民日報,2021-3-31.
[6] 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N].人民日報,2022-10-17.
基金項目:2020年江蘇省高校思政課教育教學創(chuàng)新示范點項目“‘三堂’融合:構建知農愛農思政育人創(chuàng)新體系研究”階段性成果(蘇教社政函〔2020〕15號);江蘇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重大項目“高校思政課‘三堂’融合的立體化教學模式研究”階段性成果(2021SJZDA062);南京農業(yè)大學思政專項重點項目“新媒體視閾下高校思政課與青年政治信仰培育研究”階段性成果(SKSZ2020001);南京農業(yè)大學校園文化建設重點項目“傳承紅色基因,賡續(xù)紅色血脈——南京農業(yè)大學紅色校史人物資料研究與傳播”階段性成果(NJAUWH202201);南京農業(yè)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育教學改革項目“高校思政教學親和力提升的情感路徑研究”階段性成果(MYJG2022002)
第一作者簡介:陳蕊(1984-),女,漢族,安徽宿州人,歷史學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為中國近現(xiàn)代史。
*通信作者:邵瑋楠(1985-),男,漢族,江蘇南通人,歷史學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為中國近現(xiàn)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