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學生作業(yè)中的錯題能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學生的學習情況,也能驗證教師的教學是否有效。文章基于對學生的錯題分析,探索小學數(shù)學課堂有效教學的策略。
【關鍵詞】小學數(shù)學;錯題分析;教學策略
作者簡介:朱長美(1982—),男,江蘇省興化市第二實驗小學。
“雙減”政策要求,在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yè)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同時,優(yōu)化教學方式,強化教學管理,提高學生在校學習效率,提升課堂教學質量,并充分發(fā)揮好作業(yè)診斷、鞏固、學情分析等功能。
學習錯誤源于學習活動本身,直接反映了學生的學習情況。有經(jīng)驗的教師常常能準確預測學生可能出現(xiàn)的問題,在教學中加以引導、辨析,將問題解決于萌芽時,而新教師則要在反復講解、批改、訂正中,與學生一起理清知識的建構過程。教師的成長也正是基于這些積累、反思。只有認真分析學生的錯誤解答,教師在教學中才能設計有效的教學活動,教學才會更有效率。教師必須堅持理論聯(lián)系實踐的原則,鼓勵和引導學生在生活中、情境中、應用中學習,培養(yǎng)學生學以致用的意識和本領。只有能夠被應用的知識,才有其價值和力量[1]。
學生解題錯誤受多重因素影響,本文著重關注學生錯題中常見的知識建構問題,從而在教學實踐中,探索數(shù)學課堂的有效教學策略。
一、概念建構偏差,強化認識,促理解
新授課時期,特別是新知識概念建構初期,學生常因概念不清晰或認識不夠深入形成錯誤認識。教師可根據(jù)學生錯題的成因,在概念學習初期預判學生可能出現(xiàn)的錯誤,在教學中有針對性地進行一些概念認知偏差的辨析。
【案例一】
① 某校十月份的水電費是408元,比九月份節(jié)約了15%。九月份的水電費是多少元?
錯誤解答:408×(1+15%)。
② 判斷:男生人數(shù)比女生多10%,則女生人數(shù)比男生少10%。
錯誤解答:正確。
分析:兩題錯誤的共同點在于學生沒有發(fā)現(xiàn)當單位“1”變化后,對應的分率也會發(fā)生相應的變化。單位“1”是數(shù)學學習中的一個重要概念,從分數(shù)意義上講,它可以是一個計量單位,一個圖形,或若干個體組成的整體,但簡單來說,它其實就是一個被對比的量。只有正確找到被對比的量,將其平均分成若干份,觀察對比量表示其中的幾份,才能更好地理解分數(shù)的意義。教學分數(shù)意義之初,教師應通過開展不同的變式訓練,讓學生認識到當單位“1”變化后,其分率也會發(fā)生相應的變化。
通過分析,要想避免此類錯誤的出現(xiàn),教師要引導學生解決好幾個問題:(1)正確理解單位“1”;(2)了解如何找單位“1”;(3)了解當單位“1”變化后,對應分率也會發(fā)生變化。
諸如此類概念認知不清導致的錯誤解題,教師可通過加強概念的講解與辨析,幫助學生鞏固與遷移知識,有效提高學生的解題能力。
1.理解概念,以點及面
數(shù)學概念的形成會經(jīng)歷一系列分解、整合、再規(guī)范的過程,每個過程中提煉的數(shù)學定義,都會相應有一些內(nèi)涵與外延的明晰取舍過程。而學生概念認知不清往往就出現(xiàn)在此階段,究其原因,是教師對此方面不夠重視,導致學生對概念的理解不夠深入。因此,在教學概念時,教師可將概念分解成若干知識點,并通過一些遞進式的練習強化每個知識點。教師只有適時地點撥每個知識點,才能讓學生對知識有整體把握。
數(shù)學知識總是絲絲相扣,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的。因此,無論是數(shù)學語言的表述,還是習題講解時運用的數(shù)學原理,都應準確規(guī)范,一脈相承,不能自相矛盾。表達的不準確,會造成學生思緒紊亂,不能清晰判斷用何種方法解決問題。因此,在教學中,教師在知識的呈現(xiàn)和方法的指導上,應統(tǒng)一準確,哪怕是對概念的再加工,也應細細琢磨,不能出現(xiàn)常識上的錯誤。
2.潛移默化,層層推進
隨著學生感性經(jīng)驗的不斷豐富,學生對知識的理解也會越來越深刻。因此,對于一些易錯、難理解的問題,教師可不斷在教學中悄悄滲透,從解決一些簡單的問題出發(fā),讓學生積累一些知識儲備,這樣在遇到復雜問題的時候,學生理解起來就會容易一些,解題的正確率就會高得多。例如,在教學分數(shù)時,教師可讓學生運用線段圖解決分數(shù)問題,還可在教學比與分數(shù)之間的轉化時,講解單位“1”的概念,讓學生體會單位“1”的變化,為學生之后運用轉化單位“1”的方法解決問題做鋪墊。
二、知識整合不清,引導辨析,巧梳理
隨著學生升入更高的年級,知識概念更加復雜,學生如果不能很好地將知識結構與知識的內(nèi)在聯(lián)系進行梳理,在解題過程中就容易發(fā)生概念不清,被相似文字誤導,不能靈活運用的情況。
【案例二】
兩根同樣長的繩子,一根用去,一根用去米,哪根剩下的長?
A.第一根長 B.第二根長 C.無法判斷
錯誤解答:A或B。
分析:本題題目雖簡單,卻是典型的分數(shù)問題,學生常在解題時分不清分數(shù)有單位與沒有單位的區(qū)別,導致不能正確解題或不能靈活應對變化,僅靠字面理解,機械答題。本題需要學生對分數(shù)概念有清晰認識,分數(shù)既可以表示一個具體數(shù)量,又可以表示一種數(shù)量關系。如本題中,同樣的,附單位就表示以1米作“單位1”,這個分數(shù)就是一個具體的數(shù)量;不附單位就表示用去的長度與這根繩子全長的關系,用去的長度會隨繩子全長的變化而變化。只有理解這一區(qū)別,學生才能把握核心,不停留于表象,綜合考量,形成正確認識。此題變式較多,教師需協(xié)助學生從概念源頭加以辨析,讓學生分情況考慮,這樣學生對分數(shù)概念的理解會更深刻。本案例中,教師可先假設兩根繩子為1米,接著對兩根繩子都是1米以內(nèi)或1米以上的情況進行分析,讓學生感受對應的量是變化的,而米是不變的,了解分數(shù)表示分率和數(shù)量的區(qū)別。教師還可延伸此題,變成“將一根繩子分成兩段,一段是,一段是米”,再讓學生進行比較。
針對類似易因知識整合不清導致的錯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借助典型例題,通過變換條件或問題,引導學生比較,促使學生加深對數(shù)學概念、方法的認識和理解,提高學生的思維水平。
1.變換條件,正向引導
教師可遵循一定的邏輯關系,變換題目的已知條件,引導學生在比較中逐步了解知識點的表述差異,明確概念的核心內(nèi)涵。在評講難題、易錯題時,教師了解出題意圖后,可在不改變題目整體編排結構的情況下,由易到難或按知識的演化過程變換條件,讓學生通過分析條件變化對解題結果的影響,感受知識點的聯(lián)系。這樣能加深學生對概念的理解,有助于學生解決復雜的問題,提升數(shù)學閱讀、邏輯分析能力。
2.問題遞進,思維延伸
學生解答復雜的應用題時錯誤率較高,原因在于學生的閱讀水平有待提高,并且學生不擅于刨根就底,發(fā)現(xiàn)隱含條件,導致解題時思考角度產(chǎn)生偏差。在日常教學和評講典型題目時,教師可借助問題的深挖遞進,利用已解決的問題延伸新的問題,也可以讓學生自由編題,在設計問題的同時,了解解決復雜問題的關鍵。問題的呈現(xiàn)方式最好能夠引起學生的認知沖突,激發(fā)學生自主探究的動力,而不僅僅是為了讓學生找到唯一的、確定的答案[2]。
三、知識遷移固化,歸納對比,活運用
在知識的遷移訓練階段,學生在面對直述、簡單的問題時,極易直接套用公式、模型,導致解題錯誤,甚至反復出現(xiàn)錯誤。
【案例三】
①一個零件長2毫米,畫在圖紙上長6厘米,這個圖紙的比例尺是()。
錯誤解答:1∶30。
②判斷:直徑一定,圓的周長與圓周率成正比。
錯誤解答:正確。
分析:兩題的錯誤,從表面看是因為學生沒有讀懂題目,思考不夠深入,但筆者覺得,學生的思維定式是導致出現(xiàn)問題的主要原因。思維定式是比較常見的錯誤誘因,是一種由先前的活動而造成的對活動的特殊的心理準備狀態(tài)或活動的傾向性。在環(huán)境不變的條件下,思維定式使人能夠應用已掌握的方法迅速解決問題,而在情境發(fā)生變化時,它則會妨礙人采用新的方法。要想解決這一問題,教師首先是要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再者,在教學中,要有預見性地設計對比訓練。
諸如此類將初學概念機械套用、只重形似而忽視概念核心內(nèi)涵的錯誤,在學生解題時常常出現(xiàn),教師需反復進行訓練辨析,讓學生理清難點。
1.歸類訓練,舉一反三
數(shù)學知識的鞏固,離不開一定的訓練量。訓練不是簡單地重復記憶,而是有針對性地選擇一系列同類型的、有對比難度的題目開展練習。這樣學生既可以加深對概念的直觀認識,又可以在比較中拓寬視野,明白問題間的差異,從而能正確遷移所學知識。
舉一反三是學生重要的學習能力,這里的“三”不單純是數(shù)字的變換,更是思維的提升。在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地滲透這一思想,讓學生在體會舉一反三的同時,掌握這一學習方式。教師可通過學生舉例、同桌出題、學生獨立出題等形式,讓學生在最短的時間里獲得更多的思維訓練。
2.錯題存檔,以錯為鑒
錯誤不可怕,可怕的是不停地重復同樣的錯誤。教師和學生要共同建立錯題檔案,將有價值的錯題記下來,警示自己,過一段時間再回顧。學習總不會盡善盡美,學生只有分析錯誤的原因,常思常析,才能避免或減少重復出錯。將錯題存檔,以錯題為鑒,培養(yǎng)良好的溫習習慣,方能讓自己學習成長的路走得更平穩(wěn)、長久。
四、綜合習題理解錯位,掌握技巧,抓核心
隨著年級升高,數(shù)學問題的綜合性越來越強,知識點之間的邏輯關系越來越復雜。因此,在教學中,教師可采用行之有效的綜合解題策略,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解題能力。
【案例四】
甲、乙兩位漁夫在河邊釣魚,甲釣了5條,乙釣了3條。吃魚時,來了一位客人和甲、乙平均分吃了這些魚。吃完后,客人付了8元餐費。假定這幾條魚同樣大,甲、乙各應得這8元中的幾元?
錯誤解答:甲5元,乙3元。
分析:本題是較難理解的實際應用題,學生需理清甲、乙、客人與魚之間的關系,甲、乙既是魚的擁有者,又是消費者,而客人只是消費者??腿顺粤?,
8元為這部分魚的價值,通過計算甲、乙擁有價值與消費額的差,可得到他們各應從8元中得到多少元。本題需要學生具備良好的閱讀理解和推理能力,能夠理解題目中的數(shù)量關系,用數(shù)學方法解決實際問題。
1.化繁為簡,積少成多
面對綜合性問題,教師在初始階段要將繁雜的文字描述用最簡潔的數(shù)學方式呈現(xiàn)。教師需羅列、整理和提煉習題中涉及的知識點及需要解決的問題,將其分解成基礎同類習題。每道綜合性習題都是基礎性習題的疊加整合,教師在講授時要從解決一個個基礎問題出發(fā),讓學生明晰綜合性問題的遞進關系,掌握解決此類問題的一般方法,通過不斷強化練習,積少成多,從而促進學生技能的提升。
2.知難而進,拋磚引玉
學生在進行數(shù)學審題、分析時,常會把特殊情況下所得到的規(guī)律或知識間的內(nèi)在聯(lián)系,片面地泛化、絕對化,對概念的內(nèi)涵和外延理解不清。教師如果這時片面地糾正學生,會造成學生思維的僵化。在遇到有較大難度的問題時,教師可以抓住難點,改變提問方式,與學生充分交流討論,就能讓學生迎難而上,解決問題。如案例四中,如何理解甲、乙、客人與魚的關系是難點,教師可通過拋出“魚的價值是如何體現(xiàn)的”這個問題,一步步引導學生理解題意,理清思路,從而解決問題。在日常評講難題時,一個有價值的問題,一次精心設計的練習,都能成為一塊富于啟發(fā)性的“磚”,幫助學生理解難點癥結。在理清思路后,學生自會給你許多意料之外的“玉”。
結語
學生在數(shù)學學習的過程中難免會出現(xiàn)錯誤。對于錯題,教師要站在數(shù)學價值的角度重新審視,將錯題靈活運用于數(shù)學教學中,發(fā)揮好數(shù)學錯題的借鑒作用,挖掘易錯題內(nèi)在的“智慧點”,對其進行新的探究,為學生創(chuàng)設新的學習機會,提升教育教學質量。教師要在錯題中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探索有效的教學策略,將學生的“錯誤”轉化為“有用”的信息,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
【參考文獻】
[1]余文森.從有效教學走向卓越教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
[2]陳靜靜.學習共同體:走向深度學習[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