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仁文
摘? 要:在小學語文高年級閱讀教學中,教師既要引領學生關注文章的框架,又要指導學生品讀文章的細節(jié),還要啟迪學生感悟文章的思想。唯有如此,學生才能夠讀懂、讀深、讀透文章,才能夠在閱讀中發(fā)展、提升、塑造一個更好的自我。文章基于“理框架—品細節(jié)—悟思想”的基本閱讀路徑,引領學生進行深度閱讀,以幫助學生掌握有效的閱讀方法,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梳理框架;品讀細節(jié);感悟思想
采取有效的閱讀方法,是提高閱讀教學效率的關鍵。對小學語文高年級教師而言,不僅要激發(fā)學生濃厚的閱讀興趣,還要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更要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指導學生掌握有效的閱讀方法,是閱讀教學的基本內容。閱讀,如同觀景一般,好似察物一樣,應該依據(jù)一定的順序,或由遠及近、或由表及里、或由整體到局部。唯有如此,教師才能夠引領學生從“淺嘗輒止”式的閱讀走向“深思細品”式的閱讀,走進文章的創(chuàng)作背景之中,與作者進行深度對話。通過多年的小學語文高年級閱讀教學實踐,筆者發(fā)現(xiàn)“理框架—品細節(jié)—悟思想”是一條有效的引領學生深度閱讀的基本路線,也是一種非常高效的閱讀方法。當學生熟練掌握這種閱讀方法時,他們的閱讀能力也會大幅提高。
一、理框架,粗知大意
框架之于文章,就好比輪廓之于畫作。在鑒賞畫作時,應該先著眼于畫作的輪廓,從整體上感知、理解畫作的主題。同樣,在品讀文章時,應該先著眼于文章的框架,從整體上感知、理解文章的主旨。正因為如此,“自由朗讀,整體感知”就成為了小學語文高年級閱讀教學中的一個基本環(huán)節(jié),同時也是初始環(huán)節(jié)。但是由于學生理解能力、感知能力、分析能力的差異,其“自由朗讀,整體感知”往往會產生不一樣的結果。盡管學生感知的結果不同,但是文章的結構卻是唯一的。此時則需要教師的啟迪、點撥、引領,讓每名學生都能夠對文章的框架或結構有清晰、準確的認識與理解,讓學生能夠通過文章的框架粗知文章的大意。
例如,在教學統(tǒng)編版《義務教育教科書·語文》(以下統(tǒng)稱“教材”)六年級上冊《草原》這篇課文時,在用一段展現(xiàn)草原綠草如茵、萬馬奔騰、牛羊成群的微視頻導入新課之后,教師可以要求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閱讀課文,并分析、歸納、概括這篇課文的整體框架。在接下來的分享與交流環(huán)節(jié),教師從“自由朗讀,整體感知”方面引導學生梳理文章框架。有學生用五個四字詞語概括了這篇課文的框架,即“草原美景—歡迎遠客—親切相見—熱情款待—聯(lián)歡話別”;有學生分別從“草原風景美”和“草原人情美”兩個方面概括了這篇課文的框架;還有學生從“描繪草原美景”和“盛情款待客人”兩個方面梳理了這篇課文的框架,并將“盛情款待客人”這部分內容細分為“遠迎貴客”“親切相見”“熱情款待”和“聯(lián)歡話別”等。顯然,相比于前兩名學生,第三名學生對于這篇課文框架的認識與理解更加細致、精準。
教師采用多種方式引領學生聚焦文章的基本框架,不僅能促使學生粗知文章的大意,還能為后續(xù)深入解讀文章打下基礎。
二、品細節(jié),深度閱讀
在粗知文章大意的前提下,為了讓學生深度理解文章內容,教師應該指導學生聚焦文章中的每一處細節(jié),細細品讀、慢慢咀嚼。當然,在學生品讀文章細節(jié)時,教師不應該成為旁觀者、局外人,而應該成為啟迪者、推動者。一系列緊扣文章主題、彼此關聯(lián)且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問題,可以成為教師啟迪學生品讀文章細節(jié)的媒介,成為學生深度閱讀的推手。
例如,在教學教材六年級下冊《臘八粥》這篇課文時,教師可以以問題為媒介,啟迪學生由淺入深、由表及里地品讀課文的細節(jié)。在導入環(huán)節(jié),教師先在黑板上寫了一個“粥”字,并繪聲繪色地為學生介紹了“粥”字的由來。之后,教師提問學生:相信每個人都喝過粥,那么你們喝過哪些粥呢?學生爭先恐后地回答。有的學生說:“我喝過小米粥?!庇械膶W生說:“我喝過大米粥?!边€有的學生說:“我喝過八寶粥?!苯處煿膭顚W生說一說:小米粥、大米粥、八寶粥等各種粥有什么不同?圍繞這個問題,學生各抒己見。接下來,教師又問:你們喝過臘八粥嗎?最后,教師要求學生仔細閱讀課文,并找出描寫臘八粥的句子,感悟作者筆下讓人垂涎欲滴的臘八粥,并對比分析臘八粥與小米粥、大米粥、八寶粥等有什么異同之處。另外,《臘八粥》這篇課文其實是以臘八粥為明線,以八兒的心理變化為暗線徐徐展開、層層深入的。品讀細節(jié),不僅要厘清臘八粥這條明線,還要厘清八兒的心理變化這條暗線。鑒于此,教師可以這樣設計問題:在細致閱讀課文的過程中,勾畫出描寫八兒心理變化的句子,并用幾個詞語言簡意賅地概括出八兒的心理變化過程。
實踐證明,教師適當、巧妙地提問,既能夠激發(fā)學生迫不及待、躍躍欲試閱讀文章細節(jié)的濃厚興趣,又能夠讓學生在閱讀文章的過程中更多地關注細節(jié),從細微處感知、體會文章的主旨,理解文章的意蘊。
三、悟思想,內化情感
思想之于文章,就宛如靈魂之于肉體。沒有思想的文章,就如同沒有靈魂的軀殼。文章中的語言文字,是文章思想的載體。文章的思想,或以直白的方式通過語言表露出來,或以間接的方式蘊含在文章之中。即便文章中的思想是以直白的方式流露出來的,為了讓學生至真至切地感知文章的思想,教師也應該指導學生入情入境、聯(lián)系實際地去感悟、體會。否則,學生對于文章思想內涵的理解就會停留在“知”的階段,而無法將這些思想內化為自身的情感和品質。因此,悟思想,也就成為了教師引領學生內化情感的一種途徑。
例如,在教學教材五年級上冊《獵人海力布》這篇課文時,學生會對“小白蛇能開口說話”“海力布只要嘴里含著那顆寶石,就能聽懂各種動物說的話”等情節(jié)特別感興趣。部分學生甚至會突發(fā)奇想:要是我也有這樣一塊寶石該多好啊!下次我去動物園時,就可以聽懂各種動物的“訴求”了。學生產生這樣的想法,在情理之中。對此,教師不應該過多干預,但是為了將學生的注意力從這些“神奇”的故事情節(jié)轉移到課文深層次的思想內涵上,教師應該適時、適度地予以引導。教師可以這樣引導:是啊!能聽懂動物的語言,那該是一件多么神奇、多么美妙、多么有趣的事情呀!現(xiàn)在,請同學們大膽想象,把自己想象成口中含著一塊寶石的海力布,當你聽到動物七嘴八舌、驚慌失措地議論著即將到來的“災難”時,你會怎樣做?是對這些動物口中所說的關于“災難”的消息表示質疑?還是半信半疑?或是完全相信?如果相信,你是選擇自己一個人逃生?還是毫不猶豫地把這個壞消息告訴自己的家人、朋友、街坊鄰居,留下來幫助大家逃離困境?
在上面的教學案例中,教師以學生感興趣的問題為切入點,層層深入、環(huán)環(huán)相扣地追加了一系列的問題,將學生逐漸代入了故事情節(jié)之中。當學生入情入境之后,他們對于文章的思想內涵體會得就會更準、更深、更細,并會逐漸將這些文章中的思想內化為自己的一種品質或情感。
四、結束語
梳理文章框架、品讀文章細節(jié)、感悟文章思想,是指導學生有效閱讀的一條路徑。采取這些閱讀策略,教師可以引領學生從淺表化閱讀走向深層次閱讀,并在閱讀中汲取知識、涵養(yǎng)品質、發(fā)展自我。
參考文獻:
[1]張文芳. 重閱讀? 巧指導:淺析小學語文高年級閱讀教學策略[J]. 試題與研究,2022(2).
[2]陸靜. 對小學語文高年級閱讀教學策略的探討[J]. 課外語文,2021(9).
[3]曹鑭心. 小學語文高年級閱讀教學策略探究[J].小學生作文輔導(上旬),2022(3).
[4]陸玲艷. 把握閱讀技巧? 提升閱讀素養(yǎng):試論小學語文高年級閱讀教學策略[J]. 小學生(下旬刊),2020(6).
[5]張建麗. 小學語文中高年級閱讀教學策略分析[J]. 當代家庭教育,202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