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琛
(滁州學院 音樂學院,安徽 滁州 239000)
21 世紀以來,我國越來越重視傳統(tǒng)戲曲文化的傳承發(fā)展,并且開始將其引入到學校教育體系中。地方傳統(tǒng)戲曲進入校園以后,可以顯著拓寬學生的審美視野,增強學生對音樂藝術的認知與理解水平,并促進傳統(tǒng)文化在新一代學生心中生根發(fā)芽。安徽廬劇經歷了歷史沉淀和地方文化熏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代表傳統(tǒng)民間文化。立足于當前的戲曲藝術來看,廬劇也有較高的地位,有利于實現文化自信等各類戰(zhàn)略。本文結合安徽廬劇的文化特征展開全方位分析,并探究廬劇的學校傳承發(fā)展舉措。
安徽廬劇起源于地方傳統(tǒng)戲劇,主要在合肥、六安、巢湖等地區(qū)流行,又被稱為“倒七戲”。安徽廬劇在發(fā)展過程中依托江淮民歌、大別山民歌等民間藝術,吸收其他劇種的唱腔、劇目等元素,在實踐中不斷創(chuàng)新,才呈現為今天的樣貌[1]。新中國成立以后,我國對傳統(tǒng)文化越來越重視,安徽廬劇也從以前的地方小戲逐步成為地方代表性戲劇,地方文藝工作者不僅對傳統(tǒng)廬劇進行了全面細致的整理,還創(chuàng)作了很多新廬劇,比如《江姐》《智取威虎山》《好人王科長》等,這些創(chuàng)作顯著提高了廬劇的藝術地位,使廬劇得到了較好的發(fā)展。
安徽廬劇在發(fā)展過程中也形成了多個流派,這里結合不同流派進行綜合藝術分析。第一,中路廬劇。這個流派主要流行于安徽中部地區(qū),相較于其他流派來說發(fā)展更好。這是因為中路廬劇流行于合肥,而合肥又是安徽的經濟文化中心,這使得中路廬劇逐步成為安徽廬劇的代表。第二,東路廬劇。這個流派主要在安徽東部地區(qū)流行。整體上來看,東路廬劇更加關注服裝,同時也借鑒了江南地區(qū)其他戲曲劇種的服裝設計特點,使得劇中人物服裝有鮮明的地域特征。除此之外,東路廬劇的唱腔也更加婉轉抒情,有一絲江南風味。第三,西路廬劇。這個流派主要在安徽西部地區(qū)流行,多流行于六安市。在多年發(fā)展中,安徽西部地區(qū)的山歌藝術非常成熟,因此,西部廬劇受到山歌藝術的影響比較大,具有非常顯著的山歌風格。三個流派的廬劇雖然各具特色,但都是整個廬劇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非常顯著的共性。在三大流派交融發(fā)展的背景下,最終形成了極具藝術特色的廬劇藝術。
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安徽廬劇的傳承發(fā)展受到了一定的阻礙,導致廬劇在社會環(huán)境中的生存壓力比較大。這在很多傳統(tǒng)文化藝術中都比較常見,這是因為,受到多元文化的沖擊,很多年輕人都喜歡潮流文化,對傳統(tǒng)文化的關注度不高。再加上安徽廬劇等傳統(tǒng)藝術跟當今時代已經有了一定的距離,很難獲取較好的發(fā)展土壤,導致藝術傳承出現了困境。目前,安徽廬劇的觀眾已經出現了年齡斷層,即喜歡廬劇藝術的大多為中老年人,年輕人對于廬劇的觀感比較一般,甚至部分年輕人根本不知道什么是廬劇。這種情況也說明安徽廬劇的傳承發(fā)展已經變得非常緊迫,必須提高重視,并積極探索傳承發(fā)展廬劇的有效路徑。
安徽廬劇至今已經有了二百多年的歷史,在這個過程中,涌現了大量的劇目,其中有不少影響深遠的劇目,比如《梁山伯與祝英臺》等。廬劇的傳統(tǒng)劇目以農民、手工業(yè)者、小市民為主角,并且融入了社會道德觀念和社會主流審美情趣,目前已經有了兩百多部劇[2]。這也使得安徽廬劇藝術的劇本題材呈現多元化的特點,并且可以詳細劃分為花腔小戲、折戲、本戲、連臺本戲等。新中國成立以后,安徽地區(qū)的文藝工作者開始進一步挖掘廬劇藝術,出現了一批反映新時代面貌的廬劇,比如《茶山新歌》等。這些新廬劇靈活運用傳統(tǒng)廬劇的素材,并結合地方民歌等元素,在唱腔、服裝、舞美等多個層面也實現了較好的創(chuàng)新,使得廬劇劇本題材的多元化特點更加顯著。
方言是地方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載體。我國地大物博,各個地區(qū)在長期發(fā)展過程中都形成了具有區(qū)域特色的方言。由于不同地方的生存環(huán)境差異較大,因此,不同地區(qū)的方言在語音、語調、語速等多個方面都存在顯著差異。比如,南方方言相對來說比較委婉細致,語言風格比較含蓄。北方方言則比較直接,語言風格也比較豪放。很多地方戲劇都會使用方言演唱,安徽廬劇也不例外。特別是在廬劇的念白處,使用方言可以更好展現劇中人物的心理變化,同時也能夠增強廬劇的文化特色。比如,中路廬劇使用了合肥方言,會將j、p、x 的字母更換成z、c、s 的發(fā)音,最終效果呈現為:“老母雞”發(fā)音為“老母子”,“欺人太甚”發(fā)音為“ci 人太甚”。在使用了這些方言念白以后,廬劇藝術跟當地民眾之間的親密感就變得更加顯著,有利于廬劇藝術在地方區(qū)域的傳播,同時,這也增加了廬劇藝術的區(qū)域文化特色,更有利于其在新時代背景下的生存發(fā)展。
安徽廬劇藝術的唱腔主要表現為主調和花腔。其中,前者主要用于表達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能夠呈現戲劇中的復雜劇情沖突,具有較強的敘事性和抒情性。后者則是小戲唱腔曲牌的統(tǒng)稱,能夠更好體現地方戲劇的藝術色彩[3]。這是因為花腔中的旋律跟地方民歌等藝術的曲調更加接近,使戲劇具有了鮮明的地域特色。結合安徽廬劇藝術來看,廬劇花腔屬于曲牌體,并且,每一個花腔都對應一個曲牌。立足于調式范疇來看,廬劇花腔為傳統(tǒng)的民族五聲調式,并且,以羽調式和商調式最為普遍。其中,以羽調式為主的廬劇花腔主要有《勸賭調》《鋪床調》《采茶調》等,商調式為主的廬劇花腔主要有《點大麥》《放鸚哥》《長工調》等。廬劇花腔最早是由民間小曲小調發(fā)展而來的,這些小曲小調受到地方環(huán)境的影響非常顯著。比如,《掙頸紅》就融合了安徽西部地區(qū)的自然環(huán)境和人文環(huán)境,具有非常顯著的山歌藝術特色,要求演唱者在演唱的時候維持較高的聲調。很多演唱者都會在演唱中出現用力過高而頸部發(fā)紅的情況,這也是這個山歌名稱的由來。由于《掙頸紅》在唱腔上也繼承了原山歌的特點,使得廬劇擁有了極具地域特征的花腔。
伴奏是地方戲劇的重要組成元素,不同地區(qū)的戲劇在伴奏樂器選擇方面也有較大的不同。早期的廬劇藝術體系主要使用鑼鼓進行伴奏,并沒有加入管弦樂器[4]。這也使得早期廬劇班社中的樂器形成了大鑼、小鑼、板鼓、堂鼓四大件,并且,鑼鼓也在廬劇藝術表演者和觀看者心中形成了顯著的指示性作用。新中國成立以后,廬劇藝術的樂器開始變多,增加了笛子、嗩吶等民族樂器以及大提琴、小提琴等西方樂器。特別是一些兼用民族樂器和西方樂器的廬劇班社,顯著提高了廬劇藝術的表現力。雖然廬劇藝術的樂器類型與數量增加了,但這并沒有改變鑼鼓樂器的主體地位。這是因為,鑼鼓樂器在廬劇藝術長期發(fā)展過程中已經成為一種藝術內核,同時,其也跟廬劇藝術緊緊綁定在一起。比如,西路廬劇具有顯著的民歌藝術特色,導致劇目音樂往往具有較大的起伏性,演唱者經常要轉換真假音。在這種情況下,其他樂器很難起到較好的伴奏作用,但是,鑼鼓樂器就能夠取得較好的伴奏效果。因此,特色的鑼鼓伴奏依然是安徽廬劇藝術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是廬劇藝術的精髓之一。
在戲劇表演過程中,潤腔是一種很常見的表演技巧,其主要指表演者對曲調和唱法的再加工,使戲劇表演能夠深入到劇目中,顯著提高最終的表演效果。安徽廬劇的潤腔技巧主要分為三個方面。第一,搖聲裝飾。搖聲是晃動絲弦樂器而產生的聲音,具體手法有揉、綽等,主要用在廬劇藝術的顫音、滑音、跳音等藝術表演中。第二,力度裝飾。這種潤腔技巧主要是指演唱者通過控制力度的強弱變化實現唱腔的裝飾。這要求演唱者結合廬劇表演的具體內容,使用強、漸強、弱、漸弱等多種方式提高廬劇表演的藝術感染力。第三,音色裝飾。表演者根據廬劇內容選擇合適的情緒表現技巧,并搭配對應的音色。比如,在演唱抒情唱腔的時候,可以考慮選用剛勁的音色。在演唱詼諧唱腔的時候,可以考慮使用夸張的音色等。通過靈活多變的音色裝飾,給觀眾帶來身臨其境的感覺,顯著增強廬劇表演的藝術效果[5]。
安徽廬劇在新時代背景下依然具有較強的藝術價值,同時,也是傳統(tǒng)區(qū)域文化的重要載體。鑒于當前新生代群體對于廬劇藝術的認知不足,后續(xù)應該加快推動廬劇藝術在學校教育體系中的融入,使新生代群體主動傳承廬劇藝術,實現廬劇藝術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在廬劇藝術進入學校教育體系的時候,教師應該改變廬劇藝術的傳播內容,靈活使用現代信息技術,使廬劇藝術具有更強的趣味性。學生群體之所以對廬劇藝術不感興趣,主要是因為廬劇藝術的內容跟當今學生的審美出現了一定的脫節(jié)。因此,學校在引入廬劇藝術的時候,一定要避免輸出過于枯燥的戲曲理論內容,而應該多使用多媒體等信息技術,播放一些學生感興趣的元素,激發(fā)學生對廬劇藝術的興趣。比如,教師可以選擇一些關于廬劇藝術的動漫小視頻,在課前時間進行導入,轉變廬劇藝術在學生心中的陳舊形象。
廬劇藝術在學校教育體系中的全面融入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學校要充分重視廬劇藝術,并研發(fā)關于廬劇藝術的校本課程。在這個過程中,學校應該積極轉變廬劇課程資源開發(fā)的理念,提高課程設計的靈活性。在這個過程中,學??梢月摵辖處煛⒓议L、社會、學生等多個主體,共同參與到廬劇校本課程的設計過程中,同時,還要綜合考量廬劇課程在教學中的應用效果,在后續(xù)時間里進行積極調整。通過這種方式,各個學校就可以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廬劇課程,有效提高廬劇校本課程的設計水平。
廬劇是一門實踐性較強的民間藝術,學校教育過程離不開民間藝人的參與。基于這種考量,學校可以考慮加強與廬劇團的合作,提供民間藝人參與廬劇教學的途徑。在這個過程中,學??梢匝垙]劇團前往校內講課或者舉辦一些小型演出,提高學生對廬劇藝術的審美感知水平。有條件的學校還可以帶領學生觀看一些地方廬劇表演,引導學生接受廬劇藝術的文化熏陶。
在把廬劇藝術引入到學校教育體系中以后,教師可以考慮組織開展一些文娛活動,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到廬劇表演中。比如,教師可以在班級內舉辦“一年一度廬劇大賽”,讓學生自行設計廬劇,并在班級上進行表演。在設計廬劇的時候,學生可以隨意融入多種藝術形式,但不能完全跳脫廬劇。通過這種方式,學生就能夠在廬劇藝術中融入一些現代潮流文化,這有利于廬劇藝術在新生代群體中的傳承發(fā)展,進一步推動廬劇藝術的未來發(fā)展。
綜合來看,安徽廬劇是我國戲曲藝術的瑰寶,其發(fā)展得益于安徽地區(qū)獨特的人文環(huán)境和歷史沉淀。在新時代的環(huán)境下,廬劇依然具有非常豐富的藝術價值,能夠對當代戲劇藝術發(fā)展帶來較好的促進作用。但是,鑒于安徽廬劇在當前的發(fā)展過程中已經出現了顯著的傳承危機,因此,應該立足于學校教育模式加大廬劇在新一代群體中的傳播,提高學生群體對于廬劇藝術的認知水平。通過這種方式,安徽廬劇在新生群體中就可以得到較好的認可,在新時代環(huán)境下實現良好的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