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孫明君
《莊子·至樂》篇中有一則莊子路見髑髏的寓言,原文曰:
莊子之楚,見空髑髏,髐然有形,撽以馬捶,因而問之曰:“夫子貪生失理,而為此乎?將子有亡國之事,斧鉞之誅,而為此乎?將子有不善之行,愧遺父母妻子之丑,而為此乎?將子有凍餒之患,而為此乎?將子之春秋故及此乎?”于是語卒,援髑髏,枕而臥。夜半,髑髏見夢曰:“子之談者似辯士。視子所言,皆生人之累也,死則無此矣。子欲聞死之說乎?”莊子曰:“然?!摈求t曰:“死,無君于上,無臣于下;亦無四時之事,從然以天地為春秋,雖南面王樂,不能過也?!鼻f子不信,曰:“吾使司命復生子形,為子骨肉肌膚,反子父母、妻子、閭里、知識,子欲之乎?”髑髏深矉蹙額曰:“吾安能棄南面王樂,而復為人間之勞乎!”
關(guān)于《至樂》篇的作者,自古有莊子自作和莊子后學所作兩種看法。今日學界一般認為內(nèi)篇乃莊子自作,外雜篇為莊子后學所作。作者問題已不是學界關(guān)注的焦點。關(guān)于髑髏寓言的意旨,迄今則仍有多種說法。主要觀點有三種:一是“樂死惡生”說;二是“向死而生”說;三是“安生安死”說。
郭象注《至樂》曰:“舊說云莊子樂死惡生,斯說謬矣!”①可見“樂死惡生”說在郭象之前已經(jīng)流行。樂死惡生并不是讀者的臆斷,閱讀原文很容易得出這樣的結(jié)論。髑髏言死之樂為:一是沒有君臣上下;二是沒有四時之事。相對于死之樂就有生之苦,髑髏把生之苦稱為“生人之累”和“人間之勞”。這種說法把生死相對,以死之樂襯托生之苦。
樂死惡生觀因其消極頹廢且影響惡劣而受到了后代清醒文人的否定。王夫之曰:“此篇之說,以死為大樂,蓋異端褊劣之教多有然者,而莊子尚不屑此。此蓋學于老莊,掠其膚說,生狂躁之心者所假托也,文亦庸杳無生氣?!雹谒J為此篇意在表現(xiàn)死為大樂,這絕不是莊子自作,應該是莊子后學中的狂躁之徒所作。林云銘曰:“此段齊生死之意,當看得活動。《淮南子》曰:‘始吾未生之時,焉知生之樂也?今吾未死,又焉知死之不樂也?’即此意。若說莊子有厭生歆死之心,便是癡人說夢矣?!雹鬯J為莊子沒有厭生歆死之心。鐘泰《莊子發(fā)微》曰:“此則以死比之南面王樂不能過,而視生人之累避之唯恐不及,不獨意偏,揆之內(nèi)篇《人間世》安命正身之大義,亦矛盾甚矣,吾所以疑其非莊子自作也?!雹芡瑯诱J為這種異端邪說不屬于莊子思想。曹礎(chǔ)基先生說:“死了比活著還要快樂,因為死了可以擺脫人生的憂患勞苦。這充分體現(xiàn)出作者極端的厭世思想?!雹蓣求t寓言意在表現(xiàn)作者極端的厭世思想,這種看法在20 世紀五六十年代一度盛行。
揆之于《莊子》內(nèi)篇,樂死惡生的厭世思想顯然并不符合莊子的生死觀。《莊子》內(nèi)篇中反復強調(diào)了莊子對生死問題的思考,《養(yǎng)生主》曰:“緣督以為經(jīng),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養(yǎng)親,可以盡年?!薄氨M年”是說每個人都有生命的終點,任何人都無法超越,客觀上否定了神仙之說。生命個體只有保身、全生、養(yǎng)親,才能盡享永年。《養(yǎng)生主》又曰:“適來,夫子時也;適去,夫子順也。安時而處順,哀樂不能入也,古者謂是帝之縣解?!鼻f子主張安時而處順,既不為生命的誕生與延續(xù)而高興,也不為生命的即將消失而悲哀,不讓哀樂情感左右生命的進程?!洞笞趲煛吩唬骸捌潢扔钫?,其天機淺。古之真人,不知說生,不知惡死。其出不?,其入不距。翛然而往,翛然而來而已矣。不忘其所始,不求其所終。受而喜之,忘而復之。是之謂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是之謂真人?!比绻粋€人嗜欲甚深,追求人世的榮名利祿沒有止境,這樣的人距離大道也太遠了吧。莊子眼里的真人生而不樂,死而不惡,翛然而往去,翛然而來?!洞笞趲煛酚衷唬骸胺虼髩K載我以形,勞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卑凑涨f子思想,我們的生命屬于大地,天地給了人具有精神的形體,讓人辛苦勞作以維持生存,讓人在衰老之后生活變得安逸,死亡是人生的終點,生命在那里可以永久得到休息。
按照莊子的生死觀,人死之后并沒有靈魂存在,也沒有一個南面王般快樂的世界。在外雜篇中,凡是與內(nèi)篇生死觀相同的就可以看作莊子生死觀的延續(xù),與之沖突的則需要我們?nèi)プ鲞M一步的辨析。很顯然,樂死惡生與莊子的生死觀并不契合,起碼它不是莊子生死觀的直接反映。
與“樂死惡生”說不同,古人還提出了警悟說。褚伯秀曰:“南華致髑髏五問,可謂灼見世情憂患之端。據(jù)髑髏所答,則雖有世患,何由及哉?觀者往往于此反疑其樂死惡生,誤哉!蓋見世人貪生惡死,營營不息,喪失本來之我,則此形雖存,與死何異?故立是論以矯之,庶警悟其萬一,猶良醫(yī)之因病施劑,損彼所以益此,其勢不得不然?!雹拊谒磥恚f子之所以立是論,是為了矯正世俗、“警悟”世人。當代學者黃克劍指出:“《至樂》的作者借夢中髑髏之口稱道‘死之說(悅)’,與其說意在以死避生,不如說是在以死勸生,這對世人作向死而生的規(guī)誡,與《莊子》內(nèi)篇取不同話題諷喻勸世之風致并無不侔。生死影從,由死的‘無所待’警誡‘有所待’的生,其初衷只在于使人更大程度地進于‘無所待’的‘天樂’之境,而較小程度地為‘有所待’的際遇所牽蔽?!雹叽颂幍摹耙运绖裆薄跋蛩蓝钡雀拍钤从谖鞣秸軐W,較之于古人的“樂死惡生”說,該說更富有哲理性和啟發(fā)性。
“向死而生”出自海德格爾。海氏在《存在與時間》中“此在與時間性”一章重點討論死亡問題。他試圖通過死亡概念來重新規(guī)定存在的意義。經(jīng)過他的論證,死亡具有了本體論的意義。海氏認為存在具有兩種不同的狀態(tài),分別是“本真狀態(tài)與非本真狀態(tài)”。海氏的死亡哲學和莊子的生命哲學同樣內(nèi)涵豐富。僅就海德格爾的“向死而生”說與《至樂》中髑髏寓言有關(guān)的思想而言,我們可以看到二者在以下方面具有明顯不同。
其一,關(guān)于死亡,海德格爾說:“死亡作為此在的終結(jié)乃是此在最本己的、無所關(guān)聯(lián)的、確知的、而作為其本身則不確定的、超不過的可能性。死亡作為此在的終結(jié)存在在這一存在者向其終結(jié)的存在之中。”⑧海德格爾認為死亡就是生命的“終結(jié)”,徹底否定了宗教宣揚的靈魂不滅。海德格爾還說:“如果說死亡被規(guī)定為此在的亦即在世的‘終結(jié)’,這卻絕不是從存在者狀態(tài)上決定了‘死后’是否還能有一種不同的、或更高級或更低級的存在,以及此在是否‘繼續(xù)活著’甚至是否是‘持存的’‘不朽的’?!雹岷5赂駹栒軐W否認死后世界的存在,這一點和莊子思想相同。髑髏寓言認為死亡不是生命的終結(jié),死亡只是換了一種生存的方式。在死后的世界中,髑髏可以繼續(xù)說話,可以感受到塵世所沒有的快樂。僅就這一點而言,髑髏寓言不唯與莊子思想不同,也與海德格爾思想不同。
其二,海德格爾說:“本真的向死亡存在之生存論的建筑必須用這些積極性的和禁止性的指示才能讓自己得到籌劃?!菊娴南蛩劳龃嬖诓荒荛W避最本己的無所關(guān)聯(lián)的可能性,不能在這一逃遁中遮蔽這種可能性和為遷就常人的理解力而歪曲地解釋這種可能性。”⑩生命開始的同時,也是走向死亡的開始。這一點莊子和海德格爾的認識完全相同。與莊子面對生存狀態(tài)時的自然而然、泰然處之的人生態(tài)度不同,海德格爾在認識到死亡真相之后,主張用死來激發(fā)內(nèi)在的生命活力,重新審視生存狀態(tài),追求本真的存在,追求內(nèi)心的自由充盈,排除客觀規(guī)律對人的束縛,開拓出屬于自己的命運。相比于莊子的無為自然,海德格爾則追求精神上的覺醒。但是,“以死勸生”“向死而生”把生與死分為兩截,生與死彼此對峙,以死服務于生,并沒有達到莊子那種生死一體、生死并重的境界。從髑髏寓言看,作者并沒有做出類似于“向死而生”的表示,所謂的“向死而生”最多只是讀者的一種引申。
“向死而生”說既不符合莊子思想,也不符合《至樂》作者的用意,并不能準確界定髑髏寓言的意旨。
在各種說法中,郭象的“安生安死”說影響最為廣泛。郭象《至樂》注曰:“舊說云莊子樂死惡生,斯說謬矣!若然,何謂齊乎?所謂齊者,生時安生,死時安死,生死之情既齊,則無為當生而憂死耳。此莊子之旨也?!?由于郭象在莊學史上的重要地位,他的說法具有一定的權(quán)威性。同時,此說也符合莊子死亡哲學的內(nèi)涵。如前所述,面對生死問題,莊子的態(tài)度是順其自然。無情之情才是莊子之情。
“安生安死”說也符合《至樂》篇的主題。劉笑敢先生把莊子后學分為述莊派、無君派和黃老派,其中《至樂》等十二篇屬于述莊派系列。他說:“述莊派的作品是外雜篇中年代較早的一類。這一類作品的主要特點是繼承和闡發(fā)內(nèi)篇的思想,對莊子的本根論、真知論、齊物論都有較為細密的闡述,對莊子的人生論等思想也有所發(fā)揮。述莊派的作品對莊子的思想也有所改造和發(fā)展,然而沒有重要突破,基本上是述而不作的?!?《至樂》篇共有六段,第一段是總論,后面五段用五個寓言故事分別闡釋總論中的哲學思想。
《至樂》曰:“夫天下之所尊者,富貴壽善也;所樂者,身安厚味美服好色音聲也;所下者,貧賤夭惡也;所苦者,身不得安逸,口不得厚味,形不得美服,目不得好色,耳不得音聲;若不得者,則大憂以懼。其為形也亦愚哉。夫富者,苦身疾作,多積財而不得盡用,其為形也亦外矣。夫貴者,夜以繼日,思慮善否,其為形也亦疏矣。人之生也,與憂俱生,壽者惽惽,久憂不死,何苦也!其為形也亦遠矣。烈士為天下見善矣,未足以活身。吾未知善之誠善邪,誠不善邪?若以為善矣,不足活身;以為不善矣,足以活人。故曰:‘忠諫不聽,蹲循勿爭。’故夫子胥爭之以殘其形,不爭,名亦不成。誠有善無有哉?”莊子把至樂分為俗之所樂和無為之樂兩種,世俗的快樂在莊子看來不是真正的快樂,世俗的聲譽在莊子看來不是真正的聲譽。作者提出“人之生也,與憂俱生”,所謂的憂愁源于人的欲望和追求。追求富貴壽善,有為也;享受厚味美服好色音聲,有為也;為奢侈享樂而憂愁,有為也;“多積財而不得盡用”,有為也;“爭之以殘其形”,有為也。在他眼里,這些有為之樂皆是世俗之樂。
莊子所謂的快樂乃是合道之樂,它是無為無譽的?!吨翗贰吩唬骸敖袼字鶠榕c其所樂,吾又未知樂之果樂邪,果不樂邪?吾觀夫俗之所樂,舉群趣者,誙誙然如將不得已,而皆曰樂者,吾未之樂也,亦未之不樂也。果有樂無有哉?吾以無為誠樂矣,又俗之所大苦也。故曰:‘至樂無樂,至譽無譽。’天下是非果未可定也。雖然,無為可以定是非。至樂活身,唯無為幾存。請嘗試言之。天無為以之清,地無為以之寧,故兩無為相合,萬物皆化。芒乎芴乎,而無從出乎!芴乎芒乎,而無有象乎!萬物職職,皆從無為殖。故曰天地無為也而無不為也,人也孰能得無為哉!”這一段話概括了《至樂》的核心思想,“至樂無樂,至譽無譽”也就是無為?!拔嵋詿o為誠樂矣”,無為可以定是非,無為可以活身,無為不僅表現(xiàn)于天之清,表現(xiàn)于地之寧,也表現(xiàn)于萬物的運行。作為萬物之一的人只有無為這一條道路可以通行。此后的五則寓言都與至樂無為有著或遠或近的關(guān)系。
要探究和概括髑髏寓言的寓意,不能脫離《莊子·至樂》的總論。髑髏寓言所體現(xiàn)的生死觀不能與總論中的生死觀相沖突,總論中提出的至樂無為思想貫穿于《至樂》全文,至樂無為是對《莊子》內(nèi)篇生死觀的繼承和發(fā)揚。雖然如此,但“安生安死”說有一個致命的缺陷:生時安生,死時安死,固然符合莊子的生死觀,同時契合《至樂》的主題,但與髑髏寓言中的“死,無君于上,無臣于下;亦無四時之事,從然以天地為春秋,雖南面王樂,不能過也”“吾安能棄南面王樂,而復為人間之勞乎”明顯有違,髑髏寓言里分明表達了死亡的快樂和人間的憂勞。盡管我們可以說樂死惡生只是表層意象,安生安死才是深層意蘊,但這樣并沒有解釋清楚表層意思與深層意蘊之間的關(guān)聯(lián)。
《寓言》篇曰:“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卮言日出,和以天倪?!薄短煜隆菲唬骸耙灾囉浦f,荒唐之言,無端崖之辭,時恣縱而不儻,不以觭見之也。于天下為沈濁,不可與莊語。以卮言為曼衍,以重言為真,以寓言為廣。獨與天地精神往來,而不敖倪于萬物。不譴是非,以與世俗處。其書雖瑰瑋,而連犿無傷也。其辭雖參差,而諔詭可觀,彼其充實不可以已?!比绻f其他作者都采用“莊語”去著書立說,莊子則因為社會、時代的“沈濁”而采用了諧語,諧語主要表現(xiàn)為以上的“三言”,其中寓言手法的使用最為廣泛。這樣說并不是排除莊子不使用“莊語”,應當說不論在《莊子》內(nèi)篇中,還是在外雜篇中,作者都交替使用了“莊語”、三言交互出現(xiàn)的方式,有時候“莊語”就嵌入在寓言重言之中。
寓言通常以夸張的變形的手法表現(xiàn)“莊語”。就《莊子》內(nèi)篇中的生死觀而言,《養(yǎng)生主》曰:“安時而處順,哀樂不能入也?!薄洞笞趲煛吩唬骸肮胖嫒?,不知說生,不知惡死。其出不?,其入不距。翛然而往,翛然而來而已矣?!庇衷唬骸胺虼髩K載我以形,勞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币陨涎哉摻詾榍f子生死觀之“莊語”。為了表達這樣的思想內(nèi)容,莊子撰寫了很多寓言,《大宗師》曰:
子祀、子輿、子犁、子來四人相與語曰:“孰能以無為首,以生為脊,以死為尻;孰知死生存亡之一體者,吾與之友矣!”四人相視而笑,莫逆于心,遂相與為友。俄而子輿有病,子祀往問之。曰:“偉哉,夫造物者,將以予為此拘拘也!曲僂發(fā)背,上有五管,頤隱于齊,肩高于頂,句贅指天?!标庩栔畾庥袥l,其心閑而無事,胼而鑒于井,曰:“嗟乎!夫造物者又將以予為此拘拘也。”子祀曰:“女惡之乎?”曰:“亡,予何惡!浸假而化予之左臂以為雞,予因以求時夜;浸假而化予之右臂以為彈,予因以求鸮炙;浸假而化予之尻以為輪,以神為馬,予因以乘之,豈更駕哉!且夫得者,時也;失者,順也。安時而處順,哀樂不能入也,此古之所謂縣解也,而不能自解者,物有結(jié)之。且夫物不勝天久矣,吾又何惡焉!”
面對生命的終結(jié),俗人都會焦慮緊張。體道之人面對死亡之癥,子輿坦然表示“予何惡”。他甚至表現(xiàn)得興高而采烈,當他想象命運“化予之左臂以為雞”“化予之右臂以為彈”“化予之尻以為輪”時,他都能夠快樂地接受現(xiàn)實。相較于“莊語”,寓言明顯更加形象生動。
《至樂》的總論部分是“莊語”,是對“吾以無為誠樂”思想的綜合概括,《至樂》的五篇寓言是對“莊語”的展開,它們采用寓言的方式,從不同的角度表述了莊子的無為思想。髑髏寓言的題旨同樣是至樂無為,讀者眼里的樂死惡生只是一種寓言的夸張變形,髑髏寓言從本質(zhì)上并沒有脫離至樂無為的軌道。髑髏寓言中的“生人之累”與南面王之樂相互對立。髑髏在概括“生人之累”時,把死亡的原因歸結(jié)為以下五種:第一種因為貪生失理而死;第二種因為亡國之事、斧鉞之誅而死;第三種有不善之行,無顏面對父母而死;第四種生活饑寒交迫,因凍餒之患而死;第五種盡享天年,春秋故及此而死。除了最后兩條之外,前三條都是因為追逐名利而違背自然之道。作者描寫死之樂,主要是“無君于上,無臣于下;亦無四時之事,從然以天地為春秋”,可見作者對俗世中的君臣關(guān)系尤為厭惡。因此,在作者眼里,所謂的“生人之累”其實是有為之累,而死亡之樂也就是無為之樂。髑髏的快樂在于他放棄了對世俗世界的追尋,世俗世界的功名利祿不再羈絆他的行為。他所做的只是無為,所以他才能得到南面王一般的快樂。如此,我們可以說樂死其實是樂無為,而惡生主要是惡有為。從這個意義上,我們可以做出判斷:髑髏寓言表現(xiàn)了莊子的無為思想,作者的生死觀以及他對待死亡的態(tài)度與《莊子》內(nèi)篇完全一致。在髑髏寓言中,人既不是樂死惡生,也不是向死而生,生與死其實是一個鏈條上的兩個點,作為個體的人只需要把無為的思想貫通于生命的始終。
寓言的表達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多種多樣的。《至樂》曰:“莊子妻死,惠子吊之,莊子則方箕踞鼓盆而歌?;葑釉唬骸c人居,長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莊子曰:‘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獨何能無概然!察其始而本無生,非徒無生也而本無形,非徒無形也而本無氣。雜乎芒芴之間,變而有氣,氣變而有形,形變而有生,今又變而之死,是相與為春秋冬夏四時行也。人且偃然寢于巨室,而我噭噭然隨而哭之,自以為不通乎命,故止也。’”此寓言借莊子妻死之后他面對死亡的思考,宣揚了莊子的死亡觀?!吨翗贰菲唬骸爸щx叔與滑介叔觀于冥伯之丘、昆侖之虛,黃帝之所休。俄而柳生其左肘,其意蹶蹶然惡之。支離叔曰:‘子惡之乎?’滑介叔曰:‘亡,子何惡!生者,假借也;假之而生生者,塵垢也。死生為晝夜。且吾與子觀化而化及我,我又何惡焉!’”面對柳生其左肘的現(xiàn)象,滑介叔并不厭惡害怕,他意識到死亡與出生就像晝夜的運行轉(zhuǎn)換一樣,是一種自然的轉(zhuǎn)化。這種思想導源于《莊子》內(nèi)篇,支離叔與滑介叔的寓言就是子祀、子輿、子犁、子來寓言的濃縮版。莊子妻死的寓言平實敘述了莊子的生死觀,滑介叔寓言寫柳生其肘之后他在認識上的轉(zhuǎn)變過程。
髑髏寓言與莊子生死觀之間是諧語與莊語之關(guān)系。髑髏寓言以夸張變形的方式再現(xiàn)了莊子的無為思想。
關(guān)于《莊子·至樂》篇髑髏寓言的意旨主要有“樂死惡生”說、“向死而生”說、“安生安死”說三種說法。以上三種看法各有其弊,樂死惡生是一種極端厭世的思想,這種思想曾經(jīng)以莊子生死觀的名義流行于世,但它與莊子的生死觀具有本質(zhì)區(qū)別;后起的向死而生說也不契合莊子的生死觀;安生安死說雖然符合莊子思想,但并不能妥當?shù)亟忉寴匪缾荷c安生安死之間的關(guān)系。《至樂》篇的總體思想與《莊子》內(nèi)篇并沒有分歧,《至樂》篇的作者繼承和闡釋了莊子的生死觀。髑髏寓言中樂死惡生的字句,只是對莊子思想做出了哈哈鏡式的映照,是一種夸張變形之后的莊子思想。髑髏寓言與莊子生死觀之間是諧語與莊語的關(guān)系。髑髏寓言以夸張變形的方式再現(xiàn)了莊子的無為思想。
①? 郭慶藩撰:《莊子集釋》,中華書局2013 年版,第550 頁,第550 頁。
② 王夫之:《老子衍 莊子通 莊子解》,中華書局2009 年版,第223 頁。
③ 林云銘:《莊子因》,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第187 頁。
④ 鐘泰:《莊子發(fā)微》,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年版,第400 頁。
⑤ 曹礎(chǔ)基:《莊子淺注》,中華書局2014年,第313頁。
⑥ 褚伯秀:《莊子義海纂微》,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 年版,第578 頁。
⑦ 黃克劍:《〈莊子·至樂〉髑髏寓言抉微》,《哲學動態(tài)》2015 年第8 期。
⑧⑨⑩ 海德格爾:《存在與時間》,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87 年版,第310 頁,第297 頁,第312 頁。
? 劉笑敢:《莊子哲學及其演變》,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 年版,第241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