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藝莛 李紹曦 曹凌靜*
“以文載道”一直以來都是中華民族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各朝各代文人雅士都喜歡借助文字抒發(fā)情感,由此出現(xiàn)音韻優(yōu)美、措辭典雅、意境悠遠、情真意切的古詩詞。例如,《孟子·盡心上》中用“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表達出一種理想主義和高尚的現(xiàn)實追求;《禮記·禮運》中用“講信修睦、協(xié)和萬邦”表達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誠信”,精辟概括了“和”這一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隨著媒介環(huán)境的改變,泰國民眾不僅可以在報紙、雜志、書籍中閱讀中國俗文俚語,還可以在互聯(lián)網(wǎng)中學習了解中國傳統(tǒng)詩詞文化。鑒于此,本文從認知翻譯學理論出發(fā),研究中國古代詩詞文化的泰語外宣翻譯路徑,以期為中華傳統(tǒng)文化在泰國的跨文化傳播提供一定的借鑒。
關于中國文學作品的泰譯研究主要分為兩個方面,一是對中國傳統(tǒng)文學作品的翻譯。胡文彬認為最早開始于1802 年,國王拉瑪一世讓兼通中泰兩國文字的本隆主持《三國演義》的泰文翻譯工作。到拉瑪二世時期,中國古典小說名著《水滸傳》《西游記》《金瓶梅》《聊齋志異》《東周列國志》《東漢通俗演義》《封神演義》等相繼翻譯為泰文[1]。李學志認為泰國詩琳通公主是中國古典詩詞泰譯的第一人,其先后出版了兩本泰譯詩集《神韻閃耀》和《塚玉詞》[2]。劉麗雅對《詩經(jīng)》中的泰譯情況、漢譯泰對比進行了分析[3]。張博文對《孝經(jīng)》中翻譯者的目的及其翻譯策略等進行了研究[4]。彭少艾對《孟子》的意義以及海外翻譯介紹、全譯本評析進行了研究[5]。覃秀紅對《論語》中文化負載詞的音譯法、直譯法、增補法、替換法、略譯法、造詞法、詳解法、沿用法、加注法進行了個案分析研究[6]。二是對中國文學作品中泰語詞匯使用情況進行研究。徐利新、張小克對中文與泰語對于時間文字用語、時間認知心理的異同進行了對比,發(fā)現(xiàn)中泰翻譯中會對時間隱喻存在語義不平衡的現(xiàn)象[7]。黃盈秀對中泰文化差異下關于疾病醫(yī)療詞語、宗教習語、藝術詞語、食物詞語、動植物詞語、人名中泰翻譯進行了研究,提出要從文化的整理視角來進行兩國語言的翻譯才能將一國的文化現(xiàn)象用別國語言進行解釋再現(xiàn)[8]。陳利對邱蘇倫教授在《大唐西域記》和《洛陽伽藍記》泰譯版所使用的“結(jié)微情以陳詞”翻譯方法進行了論述[9]。
中國詩詞文化是一種語言心態(tài)與文化意蘊的有機結(jié)合,其不僅創(chuàng)造了家喻戶曉的“月圓、月缺、月明、月暗”意境,而且以月亮抒發(fā)“團結(jié)和睦、睹物思人、思鄉(xiāng)眷戀、離愁別緒”之情,通過通俗易懂、清新脫俗的字、詞、句向大眾展現(xiàn)了中國傳統(tǒng)古詩詞所蘊含的包羅萬象的內(nèi)容。例如《老子》第六十四章“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原意是高大的樹木,是由小樹長成的,九層樓高的樓臺,是由泥土一點點堆積而成的。表明任何偉大的成就,都是一點一滴積累而成的。
中國傳統(tǒng)詩詞文化寄托著中國人民幾千年來鮮明的態(tài)度與身體力行的準則,深刻而生動地體現(xiàn)著中華民族的價值觀念與道德準則。例如《論語·述而》用“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表明以不正當手段獲得的財富如浮云一般。這也是儒家“重義輕利”價值觀的體現(xiàn),這種價值觀已經(jīng)在中國古代人的生活中變成了一種最高的追求。
1.思維方式差異
中泰兩國在歷史的長河中不斷發(fā)展形成了豐富多彩、深厚悠久的歷史文化,造就了具有鮮明特征的民族文化。所以當泰國民眾對中文進行語言學習與文化了解的時候,會受到個人主觀因素的影響。從古代到現(xiàn)代,儒家、道家、佛教對中國人的思維模式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例如老子在《道德經(jīng)》第八十一章用“圣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解釋了“助人”和“贈人”都是有益于自己,而非有害于自己的道家思想。中泰兩國人民在時間價值觀上也存在明顯的差異,中國人的生活節(jié)奏很快,時間觀念也較強,講究“珍惜時間與提高效率”;泰國人的生活節(jié)奏很慢,時間觀念也較弱,講究“享受生活與慢生活”。那就意味著泰國民眾在閱讀中國古代詩詞泰譯版時會受到思維方式的不同影響而導致的文化隔閡和傳播障礙。[10]
2.詞匯定義差異
中國古詩文化以短小精悍的結(jié)構為主,一個字、一組詞、一句話常常表示不同的單詞意思。例如“?!边@個單詞,在中文和泰語中有著不同的詞匯定義,在中國,人們經(jīng)常用“牛”來形容勤奮、穩(wěn)重、工作努力的人;而在泰國,“水?!币辉~經(jīng)常用來描述一個人的愚蠢和頑固。例如陸游在《飲牛歌》中用“勿言牛老行苦遲,我今八十耕猶力”解釋了對人生豁達的感悟,“別說牛老了,我都八十歲了,還能干活”。那就意味著泰國民眾如果沒有理解中國詩詞中單個字、詞、句的意思就會對詩詞整體性的把握存在誤解。[11]
1.釋義翻譯與概括翻譯并重
對于中文翻譯泰文而言,由于源語和目標語在語法結(jié)構、修辭方式、邏輯順序、文化概念等方面存在諸多差異,所以無法直接對中文和泰語進行簡單的字、詞、句的轉(zhuǎn)換,譯者只有深刻理解該句中文的淺層含義和深層寓意才能在泰譯時保留源語信息,不僅要從泰文的行文規(guī)范和邏輯順序方面對原句進行翻譯,同時也要對某些字、詞、句做釋義翻譯與概括翻譯處理。釋義翻譯是指通過對某些字、詞、句加以“解釋”或“組詞”的方式對古詩句中所涉及的中國古代政策等進行進一步的說明。例如《國語·晉語》中的“輕關易道,通商寬衣”,“輕關易道”在古代漢語中是指降低通關稅收,修整道路,若按中文逐字逐句地翻譯容易使讀者誤解這是一個形容走路動作的成語,所以在實際泰譯中可以解釋為降低關稅的措施?!巴ㄉ虒捯隆痹诠糯鷿h語中是指放寬農(nóng)政,減少農(nóng)民負擔,不奪農(nóng)時,若按中文逐字逐句地翻譯容易讓讀者誤會這是一個形容衣服的成語,所以在實際泰譯中可以解釋為促進農(nóng)產(chǎn)品貿(mào)易的措施。通俗易懂地讓讀者明白了春秋時期諸侯國為發(fā)展農(nóng)業(yè)和工商業(yè)所推出的政策。概括翻譯是指使用概括性的字、詞、句來概括中國古詩文中的具體實物。例如儒家經(jīng)典《左傳》中的“親仁善鄰,國之寶也”意為“追求仁義并與鄰國友好相處是立國的法寶”,在實際泰譯時,一般將“追求仁義”和“與鄰國友好相處”概括為“交好朋友是國家的寶貴財富”。[12]
2.遵循“外宣三貼近”原則
黃友義提出“外宣三貼近”原則,即“貼近中國發(fā)展的實際、貼近國外受眾對中國信息的需求、貼近國外受眾的思維習慣”。例如在《三國志·夏侯玄傳》中用“和羹之美,在于合異”來比喻中華文化所提倡的“以和為貴”,其核心是強調(diào)文明的差異性,并尊重其他文明的宗教、歷史和風俗,使不同的文明、文化和宗教能夠和睦相處。在實際泰譯時不僅要準確地表達原詩句的內(nèi)容、意義和情感,還要給予讀者美的享受,力求在音美、形美、意美上取得更好的效果。例如在《禮記·中庸》中用“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想悖”,對自然界中生物多樣性的生動描述進行了說明,太陽、月亮等天體都有自己的運行軌道,可以同時運轉(zhuǎn)而不會互相妨礙。而其中的“道”不僅是指簡單的行為準則,亦是中國古代傳統(tǒng)的佛理、公理。通過用更加貼近國外受眾對中國信息需要的原則對中國傳統(tǒng)詩詞中的包容精神和合之道的內(nèi)涵進行描述。[13]
3.使用注釋解釋文化背景
注釋是作者或編者為便于讀者理解正文內(nèi)容而增加的解釋,是為正文服務的。正文內(nèi)容越深奧難懂、語境依賴度越高、離讀者的年代越久遠,就越需要更多、更詳細的注釋。所以,在泰語翻譯時,譯者要增加一些注釋使讀者更容易理解古詩句的意思。例如在對元代戲劇《爭報恩》中的“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進行介紹時,為了解釋當代中國構建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系,增加了關于中國援建坦贊鐵路的注釋。進一步說明了古詩句中“時間會解釋一切”的道理。[14]
遵循共情性原則,打通共通的意義空間,以共情的方式借助新媒體平臺傳播中國詩詞文化。首先,在中國詩詞文化的跨文化傳播翻譯時要注重泰語和漢語中基本層次范疇詞匯的文化差異性,避免由此造成的傳播隔閡和傳播障礙,從而更好地展現(xiàn)文化軟實力、實現(xiàn)主流價值觀的柔性輸出。其次,翻譯工作者應充分考慮到中泰兩國的國家背景、思維方式、詞匯定義所具有的文化差異,在實際翻譯時將翻譯的重點放在基本層次詞匯的解釋定義上,幫助讀者了解與學習中國詩詞文化背后所蘊含的哲學思想與價值觀念。最后,制作中國詩詞文化多語種宣傳視頻,依托短視頻傳播迅速、目標精準、交互性強的特點,推動國外受眾對中國詩詞文化的認知。[15]
遵循指向性原則,針對不同國家和地區(qū)精心翻譯中國詩詞,進一步把中國詩詞文化講得深刻、講得透徹。要把我們想講的和外國讀者想要了解與學習的結(jié)合起來,把“自己講”和“別人講”結(jié)合起來,充分發(fā)揮中國詩詞文化優(yōu)勢,提高詩詞文化翻譯質(zhì)量,推動詩詞文化對外傳播。
新媒體背景下,中國古詩詞文化的泰譯兼具傳播中國政治理念與傳統(tǒng)文化的雙重使命。本文從認知翻譯學角度著手,通過對大量事例的分析,歸納總結(jié)出該書中中國古代詩詞泰譯、注釋泰譯的翻譯方法及技巧。譯者只有先了解中文字、詞、句的源語言意思和文化隱藏的內(nèi)涵,才可以找到或翻譯出對等的泰文字、詞、句,讓泰國讀者擁有與中國讀者相似的理解和感悟。與此同時,本研究還存在一些局限性和不足,需要在未來的研究中加以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