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夢天
內容摘要:當代的空間價值評判體系深受西方話語的制約,追求技術至上是這一話語的重要特征。中國的空間文化有著數(shù)千年的傳承,以天人合一為主的空間理念對東亞諸國的空間文化發(fā)展有著深遠的影響,《源氏物語》的空間書寫正是這一影響的體現(xiàn)。隨著文學審美的提出,以民族主義導向的經(jīng)典生成,近代《源氏物語》研究體系也得以確立,并逐漸形成了探索其空間價值的傾向。本文所關注的正是《源氏物語》空間價值發(fā)現(xiàn)背后的話語,基于此探討當代“源學”在“跨學科”趨勢下的可能。
關鍵詞:《源氏物語》 文學審美 空間價值 “跨學科”
正如川端康成所認為,“在《源氏物語》之后延續(xù)幾百年……甚至從工藝美術到造園藝術,無不都是深受《源氏物語》的影響”[1]?!对词衔镎Z》作為經(jīng)典巨作,對后世日本的民族文化形成產(chǎn)生了深遠的意義。近代以后《源氏物語》批評的話語體系的歷史局限性,使得《源氏物語》經(jīng)典的確立蘊含著將審美概念工具化的政治導向。但從器物層面看,《源氏物語》創(chuàng)作時期的日本上層階級形成的是“國際元素至為豐富的文化”,建筑空間正是該文化下的一種表象體現(xiàn),否定了漢意“缺席”[2]的可能。筆者所關注的正是中國文化下《源氏物語》的審美意識的確立到空間價值發(fā)現(xiàn)的聯(lián)系[3]。
本文試圖通過《源氏物語》審美確立下的表象空間構建入手,進而分析近代話語下文學經(jīng)典確立與表象空間的關系,最后闡釋近代以來物語空間價值的生成緣由。
一.《源氏物語》審美確立與表象空間構建
平安時代女性文學中的感性元素發(fā)達,“あはれ”一詞備受推崇,也是《源氏物語》主要的審美觀念。其本質是人的情感因外界的感動真實且自然地流露,“通過人情的純粹化表現(xiàn),使文學脫俗、雅化”[4]。據(jù)學者的統(tǒng)計,《源氏物語》中大部分情況下僅出現(xiàn)“あはれ”。這一審美情趣排除了“政治、道德、說教”這類無法引發(fā)“哀”的內容。這種“哀”則是自然而然地“與對象無限貼近,設身處地、感同身受,直至與對象融為一體”,具有“人情主義”的傾向。后世將這一審美定義為“物哀”,其中“物”是能引發(fā)哀感“具有審美價值的事物”。這與陸機《贈弟士龍詩序》的“感物興哀”與之較為接近,但在“物”的外延與“哀”的表現(xiàn)上仍有所區(qū)別。盡管如此“物哀”的源頭依然與中國有關。道家主張的性情論正是生成其內涵的一大要素。性情論主張不被社會道德規(guī)范所干擾的自然天性,是“道法自然”在人之性情方面的詮釋。從道家思想對平安時期文化的影響情況來看,性情論具有較大的可能性被紫式部內化進而形成“物哀”的審美觀。由于“物語中主要人物生存環(huán)境的描寫,都不是純景物的靜態(tài)鋪陳,而是與人喜怒哀樂的真實情感相聯(lián)系”[5],因此,空間作為敘事的舞臺是人物生存環(huán)境的直接體現(xiàn),且其本身就具備誘發(fā)哀感的條件。換而言之,正是因為貫穿全文的“物哀”審美,現(xiàn)實中的空間要素才得以被選擇性地汲取,在化用中國文學的同時,構建出物語中的空間。
《源氏物語》中空間往往呈現(xiàn)“幽玄”的審美,在文學上這一審美觀念起源于平安王朝。在中世后,武士與僧侶階級對王朝文學的模仿并集中于“個人內在的精神涵養(yǎng)”,“幽玄”的審美因此得以興起。與側重男女情感的“物哀”相比,“幽玄”很早形成概念化成為中世審美的尺度。早在平安時期的文學中普遍具有“幽玄”的審美色彩,《源氏物語》也不例外,在空間書寫上也是尤其顯著。由于該時期佛教對上層貴族的影響主要是在“生活風俗與行為層面”[6],這使得空間中的“幽玄”審美尤為明顯。筆者以為“幽玄”的書寫還與中國道教存在著聯(lián)系,早期道教的“靜室”又被稱為“幽室”或“幽房”,講究清靜、幽深、養(yǎng)陰,認為只有在這種特定的居室內齋戒,才能做到與神靈交通。[7]“幽玄”正是建立在信奉超自然的神靈基礎上,由“氣”形成的“怪物”[8]才具有出現(xiàn)在空間的可能?!肚f子·雜篇·庚桑楚》中云,“有生,黬也”。這里的“黬”是“幽暗”,林希逸說“喻氣之凝聚”,也就是“有生命,乃是氣的凝聚”[9]?!暗兰艺軐W把整個宇宙看作氣化流行的大生命秩序,人是其中的小生命”[10],因此“幽暗”的空間則是具有連接人與宇宙的可能。不同于儒、佛這類顯學,道家思想正是以潛移默化的形式促成了平安時期的審美情趣,成為日本文化生成的養(yǎng)分。同時,“物哀”“幽玄”作為審美觀念的確立與《源氏物語》經(jīng)典化的過程密不可分。
二.《源氏物語》經(jīng)典生成下的民族意識與表象空間
“國風文化”鼓吹的“和魂”意識,其去除“漢意”的觀念與日本文化生成的客觀歷史之間存在天然的矛盾。在以《源氏物語》為代表的女性文學中,尤其能夠體現(xiàn)。成書于11世紀初的《源氏物語》,盡管使物語創(chuàng)作達到了新的高度,但也“僅僅是女性的娛樂讀物”[11]。江戶時代以來,隨著日本社會經(jīng)濟的發(fā)展及武士集團的日益強悍[12],日本社會逐漸對該時期的中國產(chǎn)生了蔑視心理。本居宣長(1730—1801)通過“國風文化”中形成的《源氏物語》提出了“物哀論”,意圖“徹底清除日本文化中的中國影響”,“從確認日本民族的獨特精神世界開始,確立日本民族的根本精神,即寄托于所謂‘古道中的‘大和魂”[13]。早在平安時代中期菅原道真提出的“和魂漢才”專屬男性,女性則需要遠離“漢才”[14]。正是紫式部面對“漢才”的回避態(tài)度,才為后世的國粹主義者提供了發(fā)揮余地。筆者以為,這種“和魂”意識自形成以來就與中日交流的客觀歷史之間存在著矛盾。首先,“國風文化”發(fā)展階段并沒有任何一種極端的文化運動徹底摧毀“唐風”時期積累的文化財富,“國風文化”中所謂的文化自立不過是建立在長久以來的中日交流基礎之上,并沒有徹底擺脫中國文化的影響,這種意識提出顯然與客觀歷史形成悖論;其次,“國風文化”發(fā)展以來文人普遍存在“和魂”意識的傾向,同時流露出對中國無限向往的矛盾心理,該時期以《源氏物語》為代表的女性文學的中國書寫便可證明這一點。
這種“和魂”的提出是建立在唯意識論的基礎上,選擇性地忽視表象的形成。中日官方停止交往的一段期間內,兩國在民間仍有貿(mào)易上的往來,并且貴族也熱衷于“唐物”[15],這點在該時期女性文學中的物質世界書寫尤其能夠體現(xiàn),在器物層面上否定了“國風文化”單一性的可能。河添房江認為,“國風文化”是近代日本民族主義催生出來的概念,因此“這一概念與藤原文化一樣,是對10世紀到11世紀的文化的某一側面的過度強調”。其“過度強調”的背后正是將文學中的情感語言作為政治工具。筆者認同《源氏物語》創(chuàng)作期間的文化環(huán)境是處于多元交融狀態(tài)的說法,這種多元融合的文化集中體現(xiàn)在表象空間上,由此成為后世客觀評價的重要依據(jù)。在河添看來“國風文化就是在消費唐物的過程中孕育出來的洗練的都市文化”[16]。正是“唐物”構成的表象空間客觀存在,主張去除“漢意”的觀點才更顯得不切實際。
三.《源氏物語》從“器”至“道”的空間價值發(fā)現(xiàn)
自日本近代以來,《源氏物語》的空間書寫常被用于以“器”為中心的建筑研究[17]。赤澤真理認為,平安時期的居室是模仿中國的三合院,這形成了《源氏物語》中的居住空間書寫。伴隨著物語文本在中世的接受,對于讀者的空間觀產(chǎn)生了巨大的影響。通過物語繪卷可以認識中世、近世空間觀的變遷[18]。安原盛彥試圖通過《源氏物語》中包含了出場人物在空間中的所見、所思、所感,并且以語言的形式作為表現(xiàn),因此透過這些書寫可以了解到作者紫式部的空間觀,進而得以考察居室的空間性質[19]。在他看來,中國文化的影響因素包括五行思想和四合院的構造。筆者以為,這類觀點無非是把居室作為具體之物看待,因此這類視角往往忽視文學中的空間想象與象征的成分。盡管若山滋認為空間是女性身體的延伸,空間順序為“肉體、衣服、帷屏、簾子、紙隔扇、格子窗”[20],試圖使空間與人物情感之間產(chǎn)生關聯(lián),但這種聯(lián)系依舊屬于物質層面,其研究的對象不過是表象上的空間。值得肯定的是,文化研究需要以“器”的層面作為起點,進而觸及其“道”的實質。盡管如此,以情感語言為主的《源氏物語》反映的是人情,空間僅是作為人情的外在表現(xiàn),因此空間中審美和文化儀式同樣也是空間價值體現(xiàn)的一部分。
“道”是空間精神性的層面,《源氏物語》空間構建中的“道”主要集中在審美與文化儀式上。結合上文,物語中“物哀”的主要審美對象是人情,空間書寫的存在正是為了反映人情,因此通過物語中表象空間的書寫可以發(fā)現(xiàn)內在人情的影響來源。在中西進的《源氏物語與白樂天》一書中通過空間構建的相似性,反映白詩對《源氏物語》中人物情感的影響,例如書中通過《香爐峰下新卜山居草堂初成偶題東壁》和《草堂記》對“須磨卷”中源氏公子居處空間構建的影響提出,物語中“石階桂柱竹編墻”的中國房屋樣式與室內器物,正是紫式部“想要強調退居是多么的寂寥”[21],由此才“按照白樂天流謫江州、忠州”相等同的思路,構建出“源氏退居須磨”的居住空間。也就是說,空間作為情感的表象,紫式部通過相似的空間書寫是為了化用情感。其次,《源氏物語》中存在大量以“幽玄”審美為引導的表象空間書寫,包括可視空間與不可視空間??梢暱臻g是以結構、光線和色彩為表現(xiàn),以“幽暗”為主是平安時期空間的共通反映,在后世的空間構建中也有所體現(xiàn)。谷崎潤一郎在《陰翳禮贊》中提到,傍晩鄉(xiāng)村茅草屋頂“幽幽亮起如今被視為落伍的那種淺碟型燈罩的燈泡時,甚至覺得別有風雅之趣”[22],這里的“風雅”即是“幽玄”所營造的居室之美。與視覺要素共同構建空間“幽玄”之美的還有香氣和聲音。由香氣構成的空間主要包含室內焚香、居室沉香器物、庭院花草等,它反映的不止是居室結構,還是空間中人類的文化活動。在日本香文化中占重要地位的“源氏香”[23],正是《源氏物語》表象空間價值的體現(xiàn)之一。在聽覺要素中,由室外的自然之聲、人之細語以及演奏樂器等構建起的審美意境,同樣是介于可視與不可視之間的表象空間。正如“男女初次約會大都隔簾而坐,只聽對方的聲音”[24]所表現(xiàn)的“幽玄”之境,只有在感官要素融合的前提下,空間中的“境”才得以體現(xiàn)。
作為女性視角下的古典文學,《源氏物語》正是擁有大量的表象書寫,才為物質層面的研究提供可能。近代以來空間的研究價值,依靠西方自然科學體系的發(fā)現(xiàn)與認可,《源氏物語》的空間研究也存在這一傾向,但其本身是以情感語言為主,加之涉及部分儒釋道的啟發(fā)性語言。因此,技術至上的話語必然破壞其中的審美因素。盡管若山滋將《源氏物語》的空間元素進行統(tǒng)計,就此提出物語中的空間是“行為的舞臺”“行為的對象”“審美的對象”,但卻忽視了背后文學經(jīng)典化確立的緣由等精神層面因素。另一方面,以意識作為第一性形成的觀點容易走向唯心主義的誤區(qū)。單從“物哀”審美的確立來看,其詞經(jīng)過“單一性——豐富性——概念化——工具化”這四個階段,正是物語研究本身存在過分注重形成下所形成的弊端。因此,“跨學科”視域下的空間研究需要避免這兩種極端,這是本文探討《源氏物語》空間的價值所在。
注 釋
[1]川端康成《我在美麗的日本》,葉渭渠譯,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243頁.
[2]詳見本文第二節(jié)江戶時期“物哀”提出的背景與意圖.
[3]至今為止中日學界幾乎未見對《源氏物語》居室空間價值的研究。本文引用的外文資料,除明確標注外,均由筆者所譯.
[4]王向遠《中日“美辭”關聯(lián)考論——比較語義學試案》,光明日報出版社,2019年,第163、179、181、185頁。后文出自同一著作的引文,將隨文標出該著作簡稱“美辭”和引文出處頁碼,不再另注.
[5]張楠《談“源”論“道”》,湖南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75、154。后文出自同一著作的引文,將隨文標出該著作名稱“談‘源論‘道”和引文出處頁碼,不再另注.
[6]詳見:美辭,第161頁.
[7]王承文《漢晉道經(jīng)所見“靜室”各種名稱及其與齋戒制度的關係》,載《魏晉南北朝隋唐史資料》2016年第三十四輯,第140頁.
[8]原為“物の氣”,多數(shù)場合下寫作“物の怪”.
[9]陳鼓應(注釋)《莊子今注今譯(下冊)》,商務印書館,2016年,第708-711頁.
[10]詳見:談“源”論“道”,第130頁.
[11]劉金舉《作為“國家認同”工具而被經(jīng)典化的<源氏物語>與“物哀”》,載《外國文學評論》2016年第三期,第128頁.
[12]張楠《從“物紛”到“物哀”——論<源氏物語>批評在日本近代的變遷》,載《外國文學評論》2019年第二期,第24頁.
[13]本居宣長《日本物哀》,王向遠譯,吉林出版集團,2010年,第14頁.
[14]詳見池田龜鑒《平安朝的生活與文學》,玖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9年,第203頁.
[15]“唐物”一詞本文中指中國各歷史朝代出口到日本的貨品,并非僅限于唐朝.
[16]詳見河添房江《源氏風物集》,丁國旗、丁依若譯,新星出版社,2015年,第6、7、283頁.
[17]如《易經(jīng)·系辭下》所云:“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東亞建筑空間具有功能性和精神性統(tǒng)一的特征。詳見李百進《唐風建筑營造(第二版)》,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15年,第475頁.
[18]赤澤真理:『建築史の中の「源氏物語」――同時代の住宅像と考証學のあいだ』,載『比較日本學教育研究部門研究年報』2018年第14號,第55頁.
[19]安原盛彥:『「源氏物語」における寢殿造住宅の空間的性質に関する研究』,東北大學博士卒論,2000年,第1頁.
[20]若山滋:『源氏物語』における建築空間,載『日本建築學會計畫系論文報告集』1990年第408號,第95-98頁.
[21]中西進《源氏物語與白樂天》,馬興國、孫浩譯,中央編譯出版社,2001年,第90-92頁.
[22]谷崎潤一郎《陰翳禮贊》,劉子倩譯,江蘇人民出版社,2018年,第2頁.
[23]尾崎左永子:『源氏の香り』,東京:朝日新聞社,1992年,第9頁.
[24]詳見:美辭,第169頁.
本課題由寧波大學研究生科研創(chuàng)新基金資助,本文為項目名稱“中國美學思想與《源氏物語》建筑空間觀念的形成”,項目編號IF2022064的結項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