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迪
摘 要:部編版語文教材的課后習題中通常會有明確的寫作訓練,此類習題的設置將閱讀與寫作更加緊密地聯(lián)系在了一起,對教學也有著極為深刻的影響。有鑒于此,本文對部編版初中語文教材課后習題中寫作訓練進行研究,總結概括課后習題中寫作訓練的類型,基于核心素養(yǎng)對課后習題中寫作訓練的價值進行分析,并以教學為基點梳理寫作訓練的導學功能,以期達到促進教學效果的最終目的。
關鍵詞:部編版初中語文教材 課后習題 寫作訓練
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國家通用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1],這些特性也體現(xiàn)在寫作訓練的呈現(xiàn)方式上。部編版初中語文教材中的寫作系統(tǒng)不僅包括單獨的單元習作,在閱讀、名著導讀和綜合性學習中也有相關的寫作訓練。在語文教學中,閱讀與寫作是彼此聯(lián)系、相互依存的,因此對閱讀板塊課后習題中的寫作訓練進行相關分析和探究,可以讓課后習題得到充分的利用,優(yōu)化課堂教學。
一、課后習題中寫作訓練的類型
通過對部編版初中語文教材課后習題的統(tǒng)計可知,共34課編排了寫作訓練。雖然課后習題中寫作訓練總數(shù)不多,但每單元都有,從比例上來看習題的設置相對合理。課后習題中寫作訓練的題型有很多,如仿寫、改寫、擴寫、描寫、議論等。由于閱讀文章的類型不同,課后寫作訓練的類型也不盡相同,經(jīng)過系統(tǒng)的概括統(tǒng)計,大體可以分為以下類型。
(一)模仿型寫作
所謂模仿,就是照著某種現(xiàn)成的樣子學著做,而模仿型寫作也就是仿照文本進行相似的再創(chuàng)作,即學生在參照已有范文的基礎上,根據(jù)文章的中心思想和寫作方式,再加上對已有知識經(jīng)驗的認識,從而寫出具有自己思考、自我創(chuàng)新的文章。如果課后習題中的寫作訓練是“模仿者”,范文文本在一定程度上就是“被模仿者”。范文文本為寫作提供了具有極高示范性和直觀性的例子,想要把課文中學到的知識轉化為寫作能力,就需要學生通過一定的模仿借鑒來達到目的。課后習題寫作訓練中的仿寫便是模仿類寫作的典型,大多編排在課后習題的“積累拓展”中。模仿型“讀寫結合”課后寫作練習與學習型寫作練習在教學本質上是一致的,但更重要的是要讓學生在學習同類型文本時掌握相關的仿寫技巧,在仿寫練習中提升讀寫能力,同時結合自身真實的生活體驗,在仿寫練習中獲得自我感悟。簡言之,模仿型寫作不再是簡單地模仿名篇,而是基于自我學習經(jīng)驗進行的寫作。
此類課后寫作練習是鍛煉學生寫作能力的上佳選擇,因為課后寫作訓練既可以在散文中仿寫修辭手法,也可以在說明文中練習說明方法,還能在劇本中刻畫人物形象。以部編版初中語文八年級上冊《蘇州園林》課后習題中的模仿型寫作訓練為例:“借鑒本文先總說再分別說明的手法,寫一段文字,介紹你曾經(jīng)游覽過的一座公園或建筑。注意抓住其主要特點,有條理地進行說明。不少于300字。”[2]此題所設的目的是讓學生對建筑物進行仿寫。因此,學生首先需要學習課文中作者介紹蘇州園林時使用的說明方法,緊接著還需要根據(jù)自己已有的知識經(jīng)驗選擇一處經(jīng)典的建筑,并進行加工和思考,充分發(fā)揮想象力去創(chuàng)作既符合課后寫作要求,又能夠凸顯所描繪建筑物本身特點的作品。模仿型寫作學習首先要求“模仿者”要對“被模仿者”有完整細致的了解,在此基礎上根據(jù)生活經(jīng)驗進行仿寫練習,從而學會基于文本的仿寫型“讀寫結合”寫作練習。
(二)創(chuàng)造型寫作
“創(chuàng)造”是指產(chǎn)生新想法、建構新理論、獲得新成績的一種主觀行為。創(chuàng)造型“讀寫結合”課后寫作訓練是難度系數(shù)最大、提升速度最為緩慢的一類寫作。一般而言,創(chuàng)造型課后寫作練習常常需要學生具有一定的陳述性知識積累,才能展開更富有想象力的文學創(chuàng)作。據(jù)統(tǒng)計,此類課后寫作訓練的數(shù)量隨著年級的增長而遞增,在高年級練習中的分布更為廣泛。教材設置創(chuàng)造型“讀寫結合”課后寫作是為了引導學生運用想象思維進行創(chuàng)造性思考、增強學生的問題意識,以提高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創(chuàng)造型“讀寫結合”課后寫作訓練對應文本分類方式,文本展示的目的是使學生獲得所講事物的基本情況,為學生寫作提供基本素材。創(chuàng)造型課后寫作訓練類似于一種結構不良的問題情境,即問題沒有明確的答案和固定解答步驟。解答者可以根據(jù)自身經(jīng)驗和思考方式對不同問題進行選擇和解答,沒有對錯之分,言之有理即可。以部編版初中語文八年級上冊《愚公移山》課后習題中的寫作訓練為例:“從下面兩個場景中任選其一,以課文相關內容為基礎,發(fā)揮想象,寫一個片段。不少于200字?!保?]這種寫作訓練基于文本但不限于文本,是一種沒有固定答案的發(fā)散式的練習。此類課后寫作練習要求學生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完成對內心文本的重構,因此,創(chuàng)造型課后寫作練習相關聯(lián)有助于提升學生對本文處理的能力,發(fā)散學生思維、開闊學生視野,以便在情境轉換時學生亦能有較為出色的應對能力。
(三)評價型寫作
評論是指對人物或事件進行判斷分析后得出的結論,它要求既有“評”又有“論”。評論型課后寫作訓練要求學生具有一定的思考和判斷能力,以促進思維提升的寫作練習類型。評論型課后寫作練習在初中八年級和九年級應用較多,隨著學生年齡的增長,知識積累的增多,對文本進行評論的能力和范圍也在逐步增強和擴大。教材設置評論型寫作訓練的目的是讓學生進入閱讀情境時產(chǎn)生與文本高度的共鳴和思考,讓學生掌握評論寫作的要領,能以有力的說理征服
讀者。
對于評論型課后寫作訓練的教學,教師在對其進行教學設計時應注意查找文本分析的關鍵點,多角度、深層次地解讀文本內容,力求吃透文本,使學生更徹底地領會作品豐厚的思想內涵和深刻的哲理。學習評論型寫作最好的方式是教師權威的講解與教材課后寫作訓練的完美配合。另外,教師進行此類課后寫作練習時特別需要注意引導學生理解文本評論的角度,因為評論需要基于文本、基于作者本身而非基于讀者。這一點對評論型課后寫作練習也是至關重要的,它將直接影響到評論的效果。
以部編版初中語文教材七年級上冊《天凈沙·秋思》課后習題中的寫作訓練為例:“詩歌中,詩人把富有特征的景物直接組合在一起,營造出《天凈沙·秋思》特別的氛圍。假如你身處其中,面對此情此景會有怎樣的感受,請寫下來?!保?]通過對題目的分析,我們了解到它要求學生發(fā)表自己對此情此景的看法。因此,學生需要對本首詩歌進行整體加工和架構,而不能僅僅以某個字和某個句子為例進行簡單的評論寫作。學生進行評論寫作時還需要了解作者的生平事跡和寫作背景,這就要求學生不能站在自我經(jīng)驗的基礎上進行評論,而要了解作者生活的時代背景以及作者所處人生階段的經(jīng)歷體驗之后,再進行文學作品評論。只有這樣的評論才能真實客觀、引發(fā)共鳴、使人信服。課后評論型寫作能培養(yǎng)學生主動思考和表達自己觀點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
二、核心素養(yǎng)下課后習題寫作訓練的價值體現(xiàn)
(一)以讀促寫,促進學生語言建構能力提升
語文核心素養(yǎng)中“語言建構與運用”旨在培養(yǎng)學生掌握祖國語言文字的特點和規(guī)律,形成言語經(jīng)驗和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閱讀是吸收,寫作是表達,二者相輔相成,共同統(tǒng)一于語文教學中。“讀寫結合”教學凸顯語文素養(yǎng)的本色,實現(xiàn)讀與寫有機結合的良性互動。
部編版初中語文課后寫作練習體現(xiàn)了編者重視學生言語表達經(jīng)驗的積累,注重提升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和書面表達能力,有助于將語文與生活實際聯(lián)系起來,貫徹大語文理念。如《濟南的冬天》的積累拓展練習第三題,要求借鑒文章的寫法,嘗試描寫一個冬景的小片段。這道題的主旨主要是幫助學生積累課文中的言語經(jīng)驗,繼而通過寫作訓練進行知識的遷移。所以教師在進行文本解讀的同時,要了解學生對文章語言積累的程度,及其對文章所使用的寫作方法是否有一定程度的掌握。當學生對文本的語言積累達到一定的水平,課后的寫作訓練就顯得輕而易舉。
課后習題中的寫作訓練根據(jù)課文文本教學所要達到的目的而設置,它讓學生在閱讀、理解、體味文本語言魅力的同時,積累了寫作經(jīng)驗,并將言語技巧進行遷移,促進語言能力的建構,形成自己的寫作
風格。
(二)以寫促思,促進學生思維發(fā)展能力提高
語文教育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語文核心素養(yǎng)中“思維發(fā)展與提升”是指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思維品質的敏捷性、批判性、深刻性、獨創(chuàng)性獲得提升。而思維能力又包括形象思維、抽象思維以及創(chuàng)造性思維,培養(yǎng)學生的形象思維,首先要從表象入手。表象是形成思維的最基本要素,發(fā)展學生的形象思維首先就要豐富學生的表象。
部編版初中語文課文選文的語言優(yōu)美生動,設置寫作練習的目的一方面是讓學生有思維游心寓目的空間,另一方面發(fā)展學生的形象思維。此外,課后寫作練習設置了一些記憶性的題目,讓學生能夠在識記事物時將同類事物進行比較,在差異比對中形象思維也能獲得發(fā)展。情感是形象思維的另一要素,語文是表達情感、傳遞意蘊的學科,課后寫作練習設置了大量有關選文情感的題目,這不僅是對學生進行美育的重要方法,也是鍛煉學生形象思維的重要方式。同時,抽象思維的培養(yǎng)也離不開概念的理解和判斷能力、推理能力的培養(yǎng)。
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就是要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部編本初中語文教材課后寫作練習設置了大量發(fā)揮想象、聯(lián)想改寫或續(xù)寫故事的練習題。九年級上冊的《故鄉(xiāng)》課后寫作訓練要求學生續(xù)寫宏兒和水生長大之后見面的情景。此類練習題通過設置開放性的題目給學生的思考留下廣闊空間,學生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對故事進行續(xù)寫,進行創(chuàng)造性想象,使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發(fā)展和提升。
三、教學實踐中課后習題寫作訓練的導學功能分析
(一)善用習題,激發(fā)課堂教學活力
教學是師生雙向互動的過程,如何才能讓課堂教學充滿活力,這就需要了解課堂教學時,教師是否采用了有效的教學方式、方法,能否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充分考慮語文學科實踐性的前提下,練習系統(tǒng)的編寫者在課后練習中,設置了一定數(shù)量的寫作練習題,促使學生在語文學習實踐活動中提升語文能力。部編本初中語文教材課后寫作訓練的設置是豐富多樣的,倘若教師對習題加以恰當合理運用,足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自主性,發(fā)揮學生的主體地位,激發(fā)語文課堂活力。
首先,課后寫作訓練具有導學助讀的功能。一般而言,教材課后練習系統(tǒng)有支架作用,需要教師積極引導學生,讓學生學會自主學習,參與課堂討論,激發(fā)語文課的活力。課后寫作練習設置的目的也是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參與課堂。這樣既加強了學生之間的合作學習,又避免了語文課堂的乏味空洞。
其次,課后寫作訓練的題目具有啟發(fā)性。對教師教學而言,啟發(fā)性寫作習題的設置會讓學生的思維變得更加活躍。教師對課后寫作習題加以合理運用,通過引導學生思考、探索來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合理的教學設計不僅能促進學生感性思維、理性思維的提升,也能使他們的分析、概括、比較等能力得到
發(fā)展。
最后,將課后寫作訓練插入課堂教學中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青少年學生對開放性和實踐性的練習有著強烈興趣,教師把課后習題中的寫作訓練巧妙置于課堂教學中,不僅能夠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語文閱讀教學過程,還可以增加語文課堂活力,加強語文課內與課外、語文課程與生活實際的融合,在培養(yǎng)學生問題意識、探究意識、合作意識的同時,也激發(fā)了課堂教學的活力。
(二)巧用方法,打破教學的重難點
語文學科與其他學科有著本質的差別,它承載著語文知識、語文能力和語文策略,這種知識和策略需要老師去發(fā)掘、探究。王榮生先生曾說:“在教學中,一篇課文教什么乃至怎么教,很大程度上要受制于助讀和練習這兩個系統(tǒng)?!保?]因此,語文教學不只局限于文本教學,更是一種深入探究語文知識、能力和策略的過程,是一種獨特的教學方式。所以,“教教材”而非“用教材教”始終是語文教學中的一個問題,當老師無法挖掘出文章中所蘊含的深刻內涵,教學就成了單純地“教教材”。所以在進行文本教學時給予教師恰當?shù)囊龑?,啟發(fā)其對文本內容進行深層次的挖掘就十分重要,課后習題中寫作訓練的設計為教師的閱讀教學提供了明確的指引。
例如,《寓言四則》的課后寫作任務是再次設置故事情節(jié),賦予故事新的含義,并將其改編成一段新的寓言。寓言通常采用對比、夸大和擬人手段來虛構故事,目的在于闡明一種事理。假如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花費大量的時間去討論故事情節(jié)的合理化和人物的情感性,就會偏離寓言故事的教學目標。再如,《濟南的冬天》課后寫作任務要求學生以自己家鄉(xiāng)冬天的風景為素材,描述一個片段,并且要抓住其中的特殊之處,分析景物的特點。這是寫景散文閱讀教學的重點,也是提高學生寫作能力的關鍵所在。所以,語文教學應該有文體意識,并且需要在設置寫作任務時清晰地反映出來,因為不同的文本、文體的教學重點也截然不同。
語文是一門實用性的學科,旨在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能力和人文科學素養(yǎng)。通過課后寫作練習,學生可以積累語言經(jīng)驗,掌握語文運用的規(guī)律,提升思維能力,以促進他們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綜合發(fā)展。課后寫作訓練的設計也為老師提供了教學的指導方向,使寫作活動變得更加有序化和項目化,讓學生在學習中大膽思考,并通過寫作任務來激發(fā)閱讀興趣。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M]. 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102.
[2]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教科書(語文八年級上冊) [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160.
[3]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義務教育教科書(語文七年級上冊)[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141.
[4] 王榮生. 語文科課程論基礎[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376.
[5] 溫儒敏. 論語文教育[M].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