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從相通到共享: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文化邏輯

2023-08-14 22:02:47劉慶斌
關鍵詞:中華文化共同體中華民族

劉慶斌

(新疆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基地,新疆 烏魯木齊 830046)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指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的‘綱’,所有工作要向此聚焦?!盵1]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他再次強調“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2]。從“牢固樹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積極培養(yǎng)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到“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體現(xiàn)了黨的民族工作思想的逐漸豐富發(fā)展和完善,也體現(xiàn)了新時代黨中央對民族工作的重視程度不斷提升。中華文化是具有歷史積淀性的文化,是中華民族的底色,賦予了中華民族生命力。厘清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文化邏輯,有助于在更深層面增進各族人民的共同性,使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更加深入人心。

一、文化模式與中華民族共同體

“文化既實現(xiàn)于理性對自然力量的控制之中,也實現(xiàn)于理性對人類信念的控制之中。”[3]從社會層面來看,社會中存在著大量的非理性因素,破壞著社會的安定團結,阻礙著社會的正常運行和發(fā)展。文化則可以克服社會中的非理性因素,塑造全社會共有的價值認同體系和行為標準,使社會向理性化的方向發(fā)展。從個人層面來看,文化是塑造“社會人”的必要手段。人不僅是自然意義上的個體,更是社會性的個體,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4]。人從“自然人”向“社會人”過渡,文化起了決定性的作用。文化能內化為社會規(guī)范、道德習俗、法律法規(guī)和社會核心價值體系,克服人的原本屬性中的非理性因素,發(fā)揮理性對人的思想觀念和行為方式的主導和規(guī)范作用,塑造一種由理性因素主導的社會性個體。從本體論的角度來看,文化并不是與政治經濟并列的社會生活的領域,也不是由文學藝術、宗教習俗、衣食住行組成的具象化對象,而是在深層次上影響社會歷史發(fā)展的存在。文化模式是社會有序運行的底層邏輯和人的自我發(fā)展過程中內在機理性東西,它不像政治經濟對于人們的社會生活影響得那么強烈,但可以超越政治經濟而潛移默化地深刻影響人們的思想和行為,使不同個體在情感層面建立一種“唇齒相依”的聯(lián)系?;谖幕J綄τ谌说陌l(fā)展和社會進步的重大作用,本文探討中華民族相通的文化模式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作用。

1.何為文化模式。文化人類學家本尼迪克特在其著作《文化模式》一書中正式提出了“文化模式”的概念:“一種文化就如同一個人,是一種或多或少一貫的思想和行為的模式。”[5]她認為文化模式是整個文化體系中擁有支配性力量的存在,可以將不同個體的各種思想行為統(tǒng)合于文化的整體法則之中,賦予個體思想行為以合乎現(xiàn)實的意義。社會學家馬克斯·韋伯從社會學和心理學層面對東西方的文化模式進行了比較研究,認為任何一個國家的傳承與發(fā)展都需要一種無形的文化精神來支撐,他稱之為“社會精神氣質”。人類學家克利福德·格爾則認為:“文化模式有著內在的雙重性:它們既按照現(xiàn)實來塑造自身,也按照自身塑造現(xiàn)實,以此來用客觀概念形式賦予社會的和心理的實體以意義?!盵6]從不同的學者對于文化模式的研究來看,文化模式對于人的社會性和社會的理性化發(fā)展的意義重大,是塑造民族性格、思維方式、認知行為方式的關鍵性力量,是凝聚共同體意識和產生共同體認同的核心要素。

簡單來講,文化模式的形成是一個文化的發(fā)展整合過程:人們將一些在社會生活中創(chuàng)造的經驗、習俗、信仰、道德價值觀念等文化因素制度化、常識化、規(guī)范化和固定化后,在具有文化內聚性群體的內部形成的一種整體性精神面貌、風格體系、心理結構和行為模式,這就是我們所說的文化模式。文化模式是一個國家和社會存在發(fā)展的底層基礎,它如同一張巨大的網(wǎng),將不同個體框定在其中;又如一個隱性的指揮棒,不斷指引和規(guī)范著個體的思想和言行,使其沿著既定的路線前進。從國家層面來看,國家作為一個政治實體,既需要諸如軍事、法律等外在強制力量來為其提供安全保障,又需要一種“底層”“核心”的文化模式充當維持其運行的穩(wěn)定器。穩(wěn)定的文化模式一旦形成,不僅能為整個社會提供價值體系和價值模式,而且能為國家提供源源不斷的內在凝聚力和向心力。文化模式還和個體族群意識的形成有關。個體一出生就在潛移默化中受到其所處族群文化模式的形塑,凡是符合族群文化模式的思想和行為,都會受到社會的贊揚和推崇,進而促使其與該文化模式趨同。相反,如果個體表現(xiàn)出來的思想行為不符合該文化模式的要求,則會受到社會輿論、傳統(tǒng)觀念等因素的制約影響,促使個體不斷地修正自身的思想和行為。因此,文化模式時時刻刻影響著個體的意識傾向,并將其框定在特定的軌道之上,使其能夠在不自覺或者無意識之中循集體之規(guī)、蹈眾人之矩,形成對于所在族群的認同。

2.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底層基礎:相通的文化模式。相通的文化模式有著特定的形成規(guī)律和作用。一般而言,自然地理條件和文化環(huán)境的差異造就了不同地區(qū)、不同民族間在風俗習慣、宗教信仰乃至道德價值觀念等方面的不同,形成了多姿多彩的具體文化模式,構成了現(xiàn)代民族國家文化上的多元。從歷史發(fā)展的全過程來看,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內部的這些具體的文化模式的發(fā)展方向是趨于統(tǒng)合的,逐漸由封閉狀態(tài)走向相通狀態(tài),并在歷史的沉淀下形成一種被全體國民所共同認可并能自覺踐行的具有同一性的相通文化模式。相通的文化模式深刻影響著整個國民的心理結構、精神面貌、行為方式,是民族國家建構的先定性條件。需要注意的是,現(xiàn)代民族國家內部具體文化模式趨于統(tǒng)合并不意味著民族文化多樣性的喪失,而是反映了建立在統(tǒng)一文化基底上的文化的豐富和繁榮。就其作用來看,相通的文化模式可以內在地賦予民族共同體生命力,并能為共同體提供凝聚力和向心力,并在此基礎上構建起整個共同體的文明框架和秩序,為全體成員所共同認可和接受。相通文化模式是一種現(xiàn)實的精神力量,在遇到諸如外敵入侵等挑戰(zhàn)時能夠將各族人民團結起來,形成一致對外的磅礴偉力。近代以來,中華民族雖然歷經磨難卻能屹立不倒,并實現(xiàn)由自在到自覺的轉向,其根本原因在于中華各民族具有相通文化模式。這種文化模式是凝聚民心、塑造中華民族共同體認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核心力量。

對于中華民族來說,在歷史的傳承過程中形成了屬于自己的相通的文化模式,并以此為底層基礎建構起從自在到自覺的民族共同體。正如費孝通先生所言,中華民族“作為一個自在的民族實體則是幾千年的歷史過程所形成的”[7]。中華民族的相通文化模式具有時間上的繼起和空間上的并存的特點。從歷時性的角度來看,中華民族的相通文化模式是統(tǒng)一連續(xù)的,“與印度文明的不統(tǒng)一和間斷相比,中國文明的特點是統(tǒng)一和連續(xù)”[8]。不管是朝代更替還是外敵入侵,中華民族的文化模式從沒有中斷過,儒家思想始終主導著中國封建社會的倫理道德體系,形成了以“仁義禮智信”為核心的道德認知和價值取向。作為中國古代哲學智慧代表的“中庸之道”塑造了以“和合”理念為表征的民族性格,“中華文化是以意欲自為、調和、持中為其根本精神的”[9]。中華民族相通的文化模式具有開放性、包容性、穩(wěn)定性和創(chuàng)新性的特點,通過內在的機制影響著社會歷史的發(fā)展,不斷地推動著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發(fā)展壯大。因此,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需要在中華民族相通文化模式的基礎上進一步增強全體中華兒女對中華民族的自覺認同。

二、文化認同與中華民族共同體

從心理學和社會學的角度來看,認同是一種主動性行為,一種意向性反應,是個體或者群體面對異于自身存在而產生的保持自身同一性的自我反應。認同與沖突是相伴而生的,只有在發(fā)生沖突的時候,認同才能產生。當一個人生活在同質的文化模式和處于固定的社會關聯(lián)之下,完全融入某種文化模式中,就沒有了認同的需要或沖動。而當其進入不同質的文化模式中,在心理層面會產生“自我”與“他者”的區(qū)分,認同的需要也就因此而生,因此文化認同是發(fā)生在不同文化模式相互碰撞的場域中。認同的種類分為很多種,包括國家認同、政治認同、文化認同、觀念認同、民族認同,等等。其中,文化認同是最深層次的認同,是其他認同的基礎。

1.文化認同能鑄牢中華民族的認同根基?!拔幕J同表現(xiàn)為對文化的歸屬意識”[10]8,即人在建構自己主體性的過程中對自身所屬文化屬性的確認,在人的屬性上打上某種文化烙印,本質上是一種人對自身身份的“歸屬認同”。首先,文化認同表現(xiàn)為對共同體身份的認同,既從心理上自覺地認為自己屬于共同體的一員,并對共同體擁有歸屬感和忠誠度。事實上,一個人具有多重身份,包括國家的身份、民族的身份、社會的身份等,身份的多重重疊造就了人的復雜性,特別是在面對文化沖突時,這種復雜性就表現(xiàn)得尤為突出。文化認同能彌合文化分歧,化解各種內生性和外源性文化危機,強化個體作為共同體成員的身份感知和身份認同。其次,文化認同表現(xiàn)為對共同體成員文化行為的認同。個體的認知、思維、語言、行為在文化內容的影響下會表現(xiàn)出對某種文化的認可和依賴,生活中相通文化模式中的共同體成員往往對某種文化行為表現(xiàn)出很高的接受度。“溫良恭儉讓”的為人處世態(tài)度、“嚴以律己、寬以待人”的修身觀、“禮義廉恥”的榮辱觀、“言必信,行必果”的誠信觀,等等,踐行這些文化行為能得到絕大部分國人的認同和贊揚。最后,文化認同表現(xiàn)為對共同體文化的整體性認同?!拔幕J同是人們對于文化的傾向性共識與認可”[10]4,是對共同體文化的內涵、外延、模式、目標指向的高度確認,其核心是對某種文化的基本價值觀念體系的認同。

中華民族共同體向深處發(fā)展需要文化的高度介入,通過顯性文化因素即文化符號以及隱性文化因素即文化精神,實現(xiàn)自身和共同體意識的深度聯(lián)結,打破不同族群在地域上的界限和心理上的隔閡,形成一種建立在相通文化模式上的“文化群體”,為中華民族共同體打下堅實的文化根基?;谙嗤ㄎ幕J降墓餐w的文化認同,是建立現(xiàn)代國家、建設中華民族共同體、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核心要義。在現(xiàn)實層面,文化認同能建立起中華各民族真正的情感共識,形成榮辱與共的命運共同體。在歷史邏輯上,文化認同能為中華民族共同體提供法理上的依據(jù),是對中華民族共同體來源合法性的某種確認。換言之,文化認同能強化共同體成員對中華民族的法理認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的認同根基。

2.文化認同能凝聚中華民族的價值共識。價值共識是指不同的價值主體對某些基本價值觀念的認可,“是共同體成員對客體屬性評價和應用的一致”[11]。價值共識的主體是國家或民族,價值共識建立在國家價值共識和民族價值共識的基礎之上,是歷史的、具體的、有條件的。以人權為例,不同時代對人權的價值共識是不同的。在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根本不存在真正的人權,也就沒有對人權的價值共識。1948年聯(lián)合國通過《世界人權宣言》,對人權問題達成了某種價值共識,此后人權可以看作是一種為世界上大多數(shù)國家所認可的價值共識。隨著時代的發(fā)展,人權的內涵和外延也在不斷擴展,不同國家對人權的定義也不斷變化,由此,對于人權的價值共識也在不斷發(fā)生變化。任何價值共識都有時代性,都需要符合時代發(fā)展的要求,因此并不存在所謂的適用于一切時代、國家和民族的普世價值。價值共識具有群體性的特點,被群體內部大部分成員所認可才能成為價值共識;價值共識也并不是某些天才的發(fā)明,而是歷史實踐的結果。

價值共識是依托價值內容和價值體系而存在的,文化是價值主體與價值內容體系相統(tǒng)一的基礎。文化既可以傳播價值理念、深化價值認識,又能彌合不同價值主體在價值理念上的分歧,凝聚價值共識來抵御價值沖突帶來的負面影響。能夠形成價值沖突,說明人是具有主觀能動性的個體;而能夠達成價值共識,說明群體在文化層面上具有共通性。群體性價值共識是多個價值主體在價值沖突或價值選擇的過程中根據(jù)現(xiàn)實要求改造自己的價值理念,并以一種“集體性同意”的結果呈現(xiàn)出來的,以求在不同價值主體間達成某種平衡狀態(tài),在此過程中,文化起著中介轉化的作用。中華民族作為自覺的民族實體,在歷史的傳承過程中逐漸形成了被各族人民所共同認可的群體性價值共識,代表了中華文化中深層次的價值思想觀念的統(tǒng)一,是中華民族抽象的理想信念在價值觀層面的具體體現(xiàn)。當代中華民族最突出的價值共識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最直接的價值共識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文化認同能建立起全體國民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認同,使全體國民在價值觀層面形成“共屬一體”的價值理念,凝聚中華民族的價值共識。

3.文化認同能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使各民族人心歸聚、精神相依,形成人心凝聚、團結奮進的強大精神紐帶”[1]?!皹嬛腥A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提出,將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的民族共同體的建構推向更深層次的精神領域,這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來說具有特殊意義。從詞義的角度來看,“家園”“精神家園”“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是層次遞進的邏輯關系?!凹覉@”一詞是中國古人人生哲學的最生動體現(xiàn),承載著生命的起源、延續(xù)和歸宿。中國傳統(tǒng)的儒家思想尤為重視“家”的作用,認為“家”是“國”的微縮,“國”是“家”的放大,“家國”一體。家是中國人身體和心靈的寄托之所,又能引申為多種美好的意象?!熬窦覉@,則是一個在文化認同基礎上產生的情感寄托和精神歸屬?!盵12]精神家園并不是物理層面的居住棲息之地,而是精神層面的歸屬之所。精神家園是一個既抽象又具體的概念,抽象指的是它并沒有固定的實體,而具體則是指它又確實存在,并依托家園這一現(xiàn)實的載體,成為共同體成員的精神依托。因此,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可以看作是建立在中華文化基礎上的群體性精神聚合體,中華民族是對精神家園主體的錨定和確認,共有則凸顯了其被中華各族人民所廣泛接受和認可。

精神和文化同屬于上層建筑的領域,文化是精神的實體,精神是文化的抽象表達,精神和文化的這種關系決定了精神家園與文化認同不可分割的現(xiàn)實。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需要發(fā)揮中華文化的內生性和主動性,使由政治、經濟等利益聯(lián)結成的共同體轉向精神聯(lián)結的共同體。文化認同是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前提和基礎,沒有對中華文化的認同,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就失去了文化的支撐,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建立,反過來又能強化中華各民族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成為支撐各民族成員思想空間的基石。政治認同形成具體的現(xiàn)實的共同體,文化認同構建心靈層面的精神共同體。中華民族精神共同體依托于文化而生,是包括共有共享的價值、信仰、行為、認知等體系的文化復合體。

三、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文化路徑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與中華文化之間的邏輯關系緊密,決定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必須要發(fā)揮中華文化的引領功能,并以之為核心凝聚起全體中華兒女“命運一體”的共識。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文化路徑,實際上就是把抽象存在的文化內容轉化為現(xiàn)實性的文化存在,在共享文化符號的場域中弘揚培育中華民族共有民族精神,強化中華民族共有文化心理。

1.發(fā)掘宣傳中華民族共享文化符號。恩斯特·卡西爾把“人定義為符號的動物”[13]45,認為人是符號化的人、世界是符號化的世界,創(chuàng)造和使用符號是人與動物區(qū)分的標志。從這個層面上來講,人可以看作是利用符號去創(chuàng)造文化的動物,進而用文化符號去創(chuàng)造屬于自身的“意義世界”,人創(chuàng)造文化符號的過程也是創(chuàng)造人自身的過程。“符號化的思維和符號化的行為是人類生活中最富于代表性的特征,并且人類文化的全部發(fā)展都依賴于這些條件?!盵13]46文化符號作為一種意義體系,是聯(lián)結個體意識和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精神紐帶,并能使個體意識在文化價值體系外化的社會規(guī)則秩序的維持下統(tǒng)一于共同體意識下,從而實現(xiàn)個體與共同體的現(xiàn)實聯(lián)結。在多民族國家內部,民族成分的多樣性必然會導致民族意識的復雜性,因此需要共享的文化符號來鞏固共同體的認同根基。通過共享文化符號將多民族意識統(tǒng)合成共同體意識,使共同體成員共享對某一文化符號的情感認知、價值認知和意義認知,形成自覺的共同體意識。中華民族共享文化符號是中華文化內容和價值譜系的具象性意義表達,是最能代表中華文化精華的部分;“共享”則凸顯了文化符號的共有性,即作為中華文化的表征和載體的文化符號能夠為全體中華兒女所共同承認和擁有并能熟練掌握和了解其所表達的文化含義。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創(chuàng)造了無數(shù)承載歷史記憶的文化符號,構成了中華民族集體的共有的“記憶場”。中華民族共享的歷史記憶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通過文化符號的意義體系實現(xiàn)歷史與現(xiàn)實的聯(lián)結。從心理層面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情感-理性心理結構的外化表達,是一種現(xiàn)實性存在,并通過共享文化符號實現(xiàn)不同成員情感的相通和價值的共享。

發(fā)掘和宣傳中華民族共享的文化符號對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具有特殊的意義。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樹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華文化符號和中華民族形象”[14]。在具體措施上,首先要創(chuàng)新中華文化符號的傳播形式,通過對古老的中華文化符號進行現(xiàn)代化設計,比如對其進行形象化、卡通化設計,使其更符合當代人的心理接受和偏好,同時要避免對中華文化符號宣傳過程中出現(xiàn)過度娛樂化和商品化傾向。其次要時刻保持中華文化符號在現(xiàn)實空間的在場性,建立由中華文化符號組成的物質空間場域,如在博物館、紀念館、公園、文化廣場、社區(qū)文明宣傳欄等場所設置相關的中華文化符號元素,利用具有索引性、指向性、標志性的文化符號不斷地進行視覺傳達和展演,并輔以一定的文字說明,使中華文化符號能深度融入各族人民的生活和心理空間,在潛移默化中對各族人民心理、情感、價值觀等方面產生影響。需要指出的是,保持中華文化符號網(wǎng)絡空間的在場性也同等重要。最后要保證中華文化符號意義教育的全面性、深刻性和生動性,闡釋好中華文化符號產生發(fā)展的悠久歷史和豐富內涵,使各族人民能深刻理解中華文化符號背后所蘊含的博大的精神價值體系。

2.弘揚培育中華民族共有民族精神。民族并不能以區(qū)域為界限簡單地劃分和整合,而應理解為文化意義上的整體。民族存在發(fā)展的關鍵在于形成被民族成員廣泛接受的民族精神,也可以說民族是被民族精神所鍛造的。民族精神是民族成員在長期的歷史共存中逐漸形成的相通的精神樣態(tài),是對民族文化中所蘊含的普遍性價值共識的高度凝練。民族精神具有民族性、時代性和歷史繼承性的特點。民族性是民族精神的根本屬性,是一個民族特有的區(qū)別于其他民族的身份標識;時代性是民族精神的客觀要求,只有符合時代要求的民族精神才能被時代所認可;歷史繼承性是民族精神的力量保障,只有建立在深厚歷史根基的民族精神才具有強大的生命力。民族精神不是一個簡單的抽象概念,而是具有強大凝聚力和號召力的。特別是當一個民族處于逆境或者存亡邊緣時,民族精神所展現(xiàn)的精神力量十分強大,能夠成為團結國民一致對外的現(xiàn)實力量。因此,建立共有的民族精神具有極其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民族精神是民族生存發(fā)展的精神源泉和不竭動力,在民族的發(fā)展過程中,民族精神能起到團結民族成員、凝聚民族共識、維系民族關系、塑造民族心理的關鍵作用。中國古代儒家思想的“仁義禮智信”、道家的“大道無為”、墨家的“刻苦篤行”、法家的“以法治國”,近代以來的長征精神、西柏坡精神、延安精神、抗戰(zhàn)精神、“兩彈一星”精神、雷鋒精神,等等,都是中華民族精神的具體體現(xiàn)。習近平總書記把中華民族精神概括為“四種偉大精神”,即偉大創(chuàng)造精神、偉大奮斗精神、偉大團結精神、偉大夢想精神。這四種偉大精神成為中華民族的精神支柱,深刻影響著全體國人的精神世界。被民族成員廣泛認可的民族精神具有極強的凝聚力和號召力,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必須要弘揚和培育中華民族共有民族精神。從現(xiàn)實路徑上看,首先是將中華民族精神納入國民教育的全過程,利用教材、標語、座談會、講座等形式宣傳中華民族精神,打造由中華民族精神組成的文化空間,豐富充實全體人民的精神世界,在全社會形成崇尚中華民族精神的風氣。其次是通過周期性的紀念儀式,來實現(xiàn)中華民族精神的情感認同。中華民族精神通常需要在情感維度與各族人民發(fā)生“同頻共振”才能實現(xiàn)其現(xiàn)實價值,因此需要通過定期舉行升國旗、唱國歌、頒授國家勛章和國家榮譽稱號等紀念儀式,來不斷喚醒各族人民對中華民族精神的情感認同。最后是創(chuàng)新中華民族精神的傳播形式和載體,比如采用短視頻、自媒體、網(wǎng)絡直播等現(xiàn)代人喜聞樂見的形式傳播中華民族精神,以有形有感有效的方式使中華民族精神內涵、外延和象征意義直抵各族人民心中。

3.共建共享中華民族共有文化心理。文化可以看作某一群體整體的生活樣式和價值體系的總和,文化因素是影響共同體成員思想行為的核心因素,而且是具有持久影響力的因素。在文化因素的潛移默化的影響下,會產生根植于共同體文化的文化心理。文化心理可以理解為一種心理定勢,即在文化的影響下形成的對某種文化刺激的一種應然反應,一種心理上的“定向性趨勢”。個體可以生活在不同的地域和不同文化環(huán)境中,與不同文化模式的人進行溝通交流,但當其遇到文化沖突和文化選擇的時候,總是依據(jù)已經形成的文化心理作出是非的價值判斷。除此之外,文化心理還具有群體性的特點,即生活中某一文化模式中的群體往往具有相通的文化心理,并且彼此之間深度影響。從這個意義上講,民族文化心理可以理解為以民族為單位形成的群體性的文化心理,代表某一民族整體上的心理定勢。民族文化心理與民族生存的自然環(huán)境和文化環(huán)境息息相關,并且具有很大的包容性和沉淀性。中華民族共有文化心理根植于中華文明的沃土之中,形成了“重人生與精神的探討、重本末與源流的區(qū)分、重直覺與體悟的方法、重道德與善的追求,以及重義輕利”[15]等心理特質。

心理與意識的邏輯關系非常緊密,意識產生于心理并反作用于心理,穩(wěn)定的心理結構對于意識具有持久而穩(wěn)定的影響力。心理活動包括意識活動,意識活動是高級的心理活動,意識活動又可分為有意識活動和無意識活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關鍵是形成建立在穩(wěn)定文化心理上的自覺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因此,共建共享中華民族共有文化心理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題中應有之義。從實踐維度來看,首先要普及推廣國家通用語言文字。語言文字對于一個族群整體的心理結構具有深遠的影響,使用同一語言文字系統(tǒng)的不同群體在心理情感上具有天然的親近感和原始的“重疊共識”。此外,通用的語言文字還能搭建起一種公共性的文化空間,使不同的族群在自由對話和意義交流的過程中不斷延續(xù)與鞏固彼此整體的心理結構。其次要發(fā)掘宣傳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的歷史,比如昭君出塞、張騫出使西域、文成公主入藏、土爾扈特萬里東歸等史實。通過宣傳這些史實,能強化各族人民對中華各民族同屬一體歷史事實的認同,在歷史觀層面不斷地形塑各民族的心理結構。最后要在尊重各民族感情和習慣的基礎上,使中華民族傳統(tǒng)的道德信仰體系、價值觀念體系、習俗習慣、經驗常識等文化精神,通過社會、家庭和學校教育廣泛地影響各族人民,在尊重傳統(tǒng)公序良俗基礎上使各族人民認同這些文化精神并沉淀固化,形成中華民族共有文化心理。

結語

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文化底色,中華文化認同是中華民族最深層的認同。中華上下五千年形成的文化基因已經深深融入到中華民族的血脈中,創(chuàng)造了具有相通文化模式的民族共同體。因此,中華民族共同體不僅是政治共同體、經濟共同體,也是文化共同體。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生發(fā)于中華民族的共有文化記憶,根植于中華文化的沃土,是各族人民集體意志的當代體現(xiàn)。發(fā)掘宣傳中華民族共享文化符號、弘揚培育中華民族共有民族精神、共建共享中華民族共有文化心理,是構筑中華民族的文化長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的必然選擇。

猜你喜歡
中華文化共同體中華民族
讓中華文化在海外華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華人時刊(2022年9期)2022-09-06 01:01:52
愛的共同體
共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
中華民族的獨立之路
聚焦中華民族之瑰寶“非遺”
北廣人物(2020年51期)2021-01-10 11:26:28
構建和諧共同體 齊抓共管成合力
甘肅教育(2020年17期)2020-10-28 09:01:36
共同體的戰(zhàn)斗
漢字對中華文化的影響
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有力保證
當代陜西(2019年21期)2019-12-09 08:36:10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宜昌市| 凉山| 横峰县| 福安市| 怀仁县| 韶关市| 高碑店市| 北海市| 临西县| 东乡县| 鄱阳县| 昆山市| 湖口县| 潍坊市| 新绛县| 商洛市| 泰兴市| 黄梅县| 西平县| 木兰县| 涞水县| 井研县| 化德县| 大冶市| 区。| 孝感市| 阜平县| 璧山县| 临汾市| 高密市| 江川县| 张家口市| 龙岩市| 丹巴县| 苗栗县| 股票| 军事| 平利县| 红原县| 赣州市| 平定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