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美瓊 楊 操
云南師范大學文學院 云南昆明 650500
日本的唐代詩學研究與整個中國古典詩學研究同步,都經歷了興起、發(fā)展乃至成熟幾個階段。王兆鵬對20 世紀日本唐代文學研究的總體狀況做過相關表述,他依照日本學界的習慣將20 世紀日本唐代文學研究以1946 年為界分為戰(zhàn)前和戰(zhàn)后兩個階段;進而根據唐代文學研究成果量增速將戰(zhàn)后階段以1981 年為界分為1946——1981 年和1982——2000 年兩個時段。王兆鵬對20 世紀日本唐代文學的整體發(fā)展概況進行了總結即:“整體上看,20 世紀日本唐代文學研究成果量的變化比較平穩(wěn),雖然年度成果量是時漲時跌,起伏不定,但沒有出現大起大落的情況,只是戰(zhàn)前發(fā)展較慢,戰(zhàn)后發(fā)展較快,特別是1980 年代以后增速很快。日本唐代文學研究界,人才濟濟,每個時期都不乏領軍人物,其中吉川幸次郎和松浦友久最為杰出?!盵1]20 世紀以來,作為唐代文學研究內核之一的唐代詩學研究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日本的中國古典詩學研究成為了海外中國古典詩學研究的翹楚,對我國古典詩學研究產生了很大的影響。而唐詩研究作為日本中國古典詩學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一方面與日本本土學術文化研究思潮緊密相聯,另一方面又與我國古典文學研究界乃至國際漢學界的學術交往和對話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在國際學術文化交流的大背景中,有其顯著的獨特性與穩(wěn)固的重鎮(zhèn)地位。作為一種新的嘗試,本文結合計量分析方法,對20 世紀日本學者唐代詩學研究的成果進行了量化統(tǒng)計,通過分析成果量的發(fā)展變化,旨在了解20 世紀的日本唐詩研究領域每年有多少成果產出,100 年間經歷了怎樣的變化,期間有哪些著名學者,高產學者的研究熱點有哪些以及新世紀的日本唐代詩學研究呈現出怎樣的發(fā)展趨勢等。
20 世紀日本的唐代詩學研究總體呈現出不斷發(fā)展興盛的趨勢,1945 年以前是日本詩學研究及唐詩學研究的興起階段,唐詩學的文學研究地位受到肯定,并且與之相關的研究理論和研究方法的基本確立,也都在這一階段內得以實現。胡建次等對20 世紀以來日本學者中國古典詩學研究的總體特征也做過相關表述,與前述王兆鵬的觀點相同,胡建次則以中國學界的習慣將1945 年作為日本學者唐代詩學研究的分界點,將20 世紀以來日本學者中國古典詩學研究的歷程,大致劃分為三個階段:“一是從20 世紀初至1945 年二次大戰(zhàn)結束,二是從1945 年二次大戰(zhàn)結束至20 世紀70 年代末,三是從20 世紀70 年代末至現在。三個研究階段明顯體現出各異的特征,但在總體上呈現出穩(wěn)步發(fā)展的歷程?!盵2]唐代詩學研究歷來是日本學者中國古典詩學研究的重鎮(zhèn),而日本學者的唐代詩學研究內容,主要以詩歌綜論與詩歌史研究、詩人詩作個案研究、詩學傳播與接受史研究以及詩學理論批評研究等為主。本節(jié)擬結合計量學對20 世紀日本唐代詩學研究的成果量及其發(fā)展變化進行統(tǒng)計分析,旨在了解日本學界每年有多少唐代詩學研究成果問世,日本唐代詩學研究經歷了怎樣的變化歷程,有哪些活躍的研究者,這些學者所關注的研究熱點等,以期對20 世紀日本學者的唐代詩學研究成就予以扼要論述。
參照日本學者吉田誠夫等編寫的《中國文學研究文獻要覽(1945——1977)》[3]、谷口洋等編錄的《中國文學研究文獻要覽——古典文學(1978——2007)》[4]以及中國學者胡建次和邱美瓊編著的《日本學者中國古典詩學研究主要文獻目錄(1900——2007)》[5]《日本中國古典詩學研究500 家簡介與成果概覽》[6]4 本專著中所統(tǒng)計的數據,另參考王兆鵬在《20 世紀日本唐代文學研究成果量的發(fā)展變化》[1]一文中的計量方法,將20 世紀日本學者唐代詩學研究的成果(包括論文和專著)繪成表1 加以直觀展示。
表1 20 世紀日本唐代詩學研究成果量年度變化
20 世紀日本學者的唐代詩學研究成果總量為2 676 項,表1 為歷年成果量的分布情況,歷年的成果量變化情況見圖1。
圖1 20 世紀日本唐代詩學研究成果量年度變化曲線圖
從表1 和圖1 中可以看出,20 世紀日本學者的唐代詩學研究成果各年不一,但是有一個很明顯的變化即1945 年以前成果量非常低,部分年份甚至沒有成果產出;1945 年以后成果量有了顯著提高,這些數據說明了1945 年是20 世紀日本唐代詩學研究的重要轉折之年,20 世紀的日本唐詩學研究以1945 年為界明顯地分為戰(zhàn)前戰(zhàn)后兩個階段。從圖1 來看,20 世紀日本唐代詩學研究成果量的年度變化趨勢是前低后高,1945 年以前發(fā)展緩慢;1945 年以后穩(wěn)步發(fā)展,有明顯增長但并未出現劇烈波動,呈現出階段性特征。上述推斷與王兆鵬[1]、胡建次等[2]的論述大體相同,茲以中國學界的習慣將20 世紀日本唐代詩學研究以1945 年為界分為戰(zhàn)前和戰(zhàn)后兩個階段進行概述。
1945 年以前的唐詩學研究成果較少,總體呈現出斷續(xù)式的散亂狀態(tài)。這一階段日本從事唐代詩學研究的主要學者成果量及其研究熱點如表2 所示。
表2 20 世紀上半葉日本唐代詩學研究主要學者成果量及研究熱點(1900——1945)
從20 世紀域外唐詩學研究的發(fā)展來看,起步較早的是日本學者,20 世紀日本唐詩學研究始于久保天隨1900 年出版的《柳宗元》一書,4 年后其又出版了《韓柳》。1900——1945 年這一時期,作為日本唐代詩學研究的起步階段,每年產出成果較少,1933 年以前多為專著;1940 年以前所刊發(fā)文章的研究熱點多為《文選》《楚辭》、樂府、陶淵明等;步入20 世紀40 年代以后,日本學者的唐詩學研究成果顯著增多,但是總量仍然較少。
起步階段發(fā)表過關于唐代詩學研究成果的日本學者有10 余位,其中較為活躍的為鈴木虎雄(3 項)和豐田穰(9 項)。鈴木虎雄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中國古典詩歌理論批評和李商隱研究方面;豐田穰則主要以研究唐詩中的俗語和唐詩詩語的詞性為主。作為20 世紀日本唐代詩學研究學者中最早發(fā)表成果的久保天隨則鐘情于韓愈、柳宗元研究。這一階段日本學者唐代詩學研究的主要對象是白居易,而對白居易的研究又集中在《長恨歌》和《白氏文集》研究以及白居易文學在日本的傳播與接受史三個方面。此外,根據王兆鵬在《20 世紀日本唐代文學研究成果量的發(fā)展變化》一文中的論述,這一階段中國學者譯介日本學者的唐詩學成果到中國來的較多,如汪馥泉所翻譯的鈴木虎雄的《絕句溯源》、邵青所翻譯的鈴木虎雄的《論唐代敘事詩》等譯介成果。總體而言,20 世紀上半葉的日本唐代詩學研究成果量雖然較低,但質量較高,尤其是有關白居易及其《長恨歌》研究,頗具開拓性,隨著日本學者唐代詩學研究成果不斷被譯介到中國,這些研究成果對于中國學者開展唐詩研究具有重要的參考和借鑒意義。
隨著二戰(zhàn)的結束和日本經濟文化的恢復和發(fā)展,這一時期的日本學者在唐代詩學研究上有了豐碩的成果,逐漸成為域外漢學界的一方重鎮(zhèn)。20 世紀下半葉日本戰(zhàn)后的唐代詩學研究,根據中日兩國唐代詩學研究發(fā)展的情況以及胡建次教授的觀點,筆者以1978 年為界細分為兩個階段。至于為何以1978 年為界,正如胡建次教授在《20 世紀以來日本學者中國古典詩學研究的特征》一文中所論述的那樣,因為這一年中國受改革開放與思想解放的影響,沉寂了半個世紀的中國古典詩學研究重新煥發(fā)生機。此后,中國學者積極投身唐代詩學的研究熱潮中,成績斐然,成為世界唐詩研究的主力軍,這一研究熱潮一直持續(xù)至今。在這一學術背景下,日本學者的唐代詩學研究無論是從規(guī)模還是從質量上相較中國本土的唐代詩學研究而言都處于相對弱勢的地位,但是也不能因此忽視這一時期的日本唐詩學研究成果和貢獻。1946——1978 年日本學者唐代詩學研究成果為1 010 項,年平均成果為30.6 項;1979——2000 年成果量為1 643項,年平均成果為74.7 項,較前一階段提高了2.44 倍。兩個階段成果量排名前19 的學者成果量及研究熱點見表3 和表4。
表3 20 世紀下半葉日本唐代詩學研究成果量前19 學者(1946——2000)
表4 20 世紀下半葉日本唐代詩學研究熱點詩人(1946——2000)
從表3 來看,兩個時段的高產學者各不相同,1978 年以前的高產作者中吉川幸次郎(1904——1980)位居榜首,1978 年以后則是松浦友久(1935——2002)名列首位。正如王兆鵬在《20 世紀日本唐代文學研究成果量的發(fā)展變化》一文中所評價的那樣,無論是從學術影響、學術地位還是從學術成就來看,吉川幸次郎和松浦友久都的確是日本唐代詩學研究的領軍人物。
日本的唐代詩學研究重視薪火相傳,代有人才。吉川幸次郎以其開闊的研究視角,觸及到了中國古典詩學的方方面面,并不局限于唐代詩學的研究,其研究還涉及到宋詩學和元明清詩學,終其一生致力于杜甫研究,稱其為日本研究杜甫第一人也不算過譽,在不間斷的研究中提出了諸多極具獨創(chuàng)性的見解,極大地影響了中日兩國的古典詩學研究。吉川幸次郎逝世后由松浦友久接過日本唐詩研究的大旗,松浦友久除了一生致力于李白研究以外,還注重對唐詩理論的研究,這在以鑒賞解讀唐詩為主的日本唐詩學研究界是難能可貴的,被譽為日本研究李白第一人。鈴木修次則專注于盛唐詩人群研究,對李白、杜甫、王維等盛唐詩人均有相關探討。黑川洋一研究的主要對象是杜甫,對杜甫進行了持之以恒的研究,涉及杜甫詩歌的方方面面,如杜甫詩歌與藥草、杜甫詩歌中的哲學意味等。原田憲雄是李賀研究專家,前川幸雄的研究最為突出的是白居易詩歌對前人詩歌的接受研究等。其余日本學者的唐代詩學研究這里不再一一贅述,從以上論述中不難看出,日本學者的唐代詩學研究注重精深專一,一旦選定研究對象就進行持之以恒甚至窮盡式的研究。松浦友久、黑川洋一是為數不多的同時入選兩個時段的高產學者,尤其是松浦友久在兩個時段均入選高產學者的前三位,這也從側面反映出松浦友久研究成就之大。這兩個時段日本學者的研究熱點見表4。
根據表4 的20 世紀下半葉日本唐代詩學研究熱點詩人來看,前后兩個時段的研究既有一脈相承的一面也有差異的一面。從上述數據中不難看出,日本學者對白居易、杜甫以及李白的關注度是極高的,尤其是白居易研究(440 項)占據日本唐詩詩學研究總數(2 676 項)的16.44%。此外,也不難發(fā)現日本學者對個案研究的重視與偏好,且往往是選定一個研究對象就進行持續(xù)而漫長的窮盡式研究,甚至像吉川幸次郎那樣一生致力于杜甫研究,終成一代杜甫研究大家。
戰(zhàn)后的第一階段,每年的研究成果在持續(xù)穩(wěn)定上升。研究范圍也由戰(zhàn)前較為狹窄的《文選》研究、楚辭研究、陶淵明研究等逐步拓展到唐代詩學研究乃至宋元明清詩學研究。研究形式也日漸豐富,出現了專著、論文、報告、研究會、讀書會等各種研究形式。研究方法也不斷地與時俱進,在繼承前輩學者的基礎上不斷開拓創(chuàng)新,這一階段,已開拓的研究領域不斷地精深升華,新的研究領域也在被不斷地開拓。1978——2000 年這一階段,隨著中國本土古典詩學研究的快速恢復和發(fā)展,相比之下的日本唐詩學研究成果總量較小,影響力也在一定程度上被削弱。但是對于日本唐代詩學研究領域來說,這一階段的研究成果增速明顯,成果量大大超過了1978 年以前。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隨著中日建交和中國的改革開放,中日唐代詩學研究領域的對話交流越來越頻繁,學者之間往來交流訪學已經非常常見。這一時期,諸如松浦友久、丸山茂、下定雅弘等日本學者紛紛在中國發(fā)表或者出版自己的學術成果,促進了中日兩國古典詩學研究的對話與交流。當然中日兩國古典詩學研究的對話與交流也離不開王水照、蔣寅、王兆鵬等一大批中國學者,為積極引進日本唐代詩學研究成果所做的努力。
總而言之,20 世紀日本學者的唐代詩學研究成果豐碩,以吉川幸次郎、松浦友久為領軍人物的日本學者在近一個世紀的研究中薪火相傳,代有人才,不斷推動著日本唐詩研究朝前發(fā)展。從研究對象來看,以白居易、杜甫、李白等唐代詩人為核心展開了持續(xù)性的研究,出現了以杜甫研究聞名的吉川幸次郎、以研究李白聞名的松浦友久和以研究白居易享譽中日學界的花房英樹等一大批學者,他們對中國古典詩學研究尤其是唐代詩學研究所作出的貢獻是不容忽視的,成為中國古典詩學研究的一大重鎮(zhèn)。
從選題視角來看,有注重唐詩鑒賞的,如前野直彬的《唐詩鑒賞辭典》等;有從唐詩傳播史角度切入的,如鈴木修次的《唐詩その伝達の場》等;日本學者還非常重視唐詩的接受史研究,尤其是白居易及《白氏文集》的接受研究,如太田次男的《平安時代に於ける白居易受容の史的考察(上、下)》等;此外,日本學界的“實證為基”的傳統(tǒng)使得日本學者非常注重對唐詩學文獻的考訂以及對唐代詩人生平經歷的考證研究,在中國較為有名的此類著作當為花房英樹的《白氏文集の批判的研究》《白居易の年譜》等。從研究方法來看,日本學者重視考證,注重文本解讀,這對于日本唐詩學研究乃至整個中國古典詩學研究都具有不可替代的意義。以上內容大略概括了日本20 世紀以來唐代詩學研究的整體概況,整體而言,20 世紀日本學者的唐代詩學研究呈現出階段性的特征,但是整體穩(wěn)步發(fā)展,每一個階段都涌現出了諸多人才,其中不乏像吉川幸次郎和松浦友久那樣的領軍學者。
唐代詩學研究歷來都是日本學者中國古典詩學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日本唐詩學研究的一個顯著特征是研究者較之前有很大增長,且每年的成果量也大大超過之前的成果量,增速有了明顯的提高。筆者參照日本學者谷口洋等人編錄的《中國文學研究文獻要覽——古典文學(1978——2007)》[4]以及中國學者胡建次、邱美瓊編著的《日本學者中國古典詩學研究主要文獻目錄(1900——2007)》[5]《日本中國古典詩學研究500 家簡介與成果概覽》[6]3 本專著中所統(tǒng)計的數據以及對2001——2007 年之間日本學者在中國發(fā)表的論文和出版的專著情況進行匯總后,用計量方法將21 世紀初日本學者唐代詩學研究的成果繪成表5 加以直觀展示,旨在了解21 世紀初日本唐詩研究領域每年有多少成果,通過與20 世紀日本學者唐詩學研究成果相對比突出21 世紀日本唐詩研究的新趨勢,了解新世紀初有哪些活躍的學者和這些學者關注的研究熱點等。
表5 21 世紀初日本唐代詩學研究成果量年度變化(2001——2007)
21 世紀初日本學者的唐代詩學研究成果總量為670 項,表5 為歷年成果量的分布情況,可以看出21 世紀初日本唐詩學研究,各年的產量不一,但是與20 世紀相比年平均成果量有了極大的提升,明顯上了一個臺階。2001——2007 年的成果量變化情況見圖2。
圖2 21 世紀初日本唐代詩學研究成果量年度變化折線圖
這一時期整體而言并沒有出現較大的起伏,日本的唐詩學研究在新世紀仍能夠實現較為平穩(wěn)的發(fā)展。這一時期的高產學者及成果量如表6 所示。
表6 21 世紀初日本唐代詩學研究高產學者及成果量(2001——2007)
除了一直堅持唐詩學研究的太田次男、松浦友久等老一輩詩學研究者,陸續(xù)又涌現了一大批后起之秀。后藤秋正專注于六朝至唐代的哀傷文學研究;赤井益久對中唐詩歌的研究著力較深;戶崎哲彥在柳宗元研究方面成果豐碩;此外,靜永健也發(fā)表了一系列有關白居易的研究成果。除此之外,還有很多學者雖不是專力于唐詩學研究,但也有相關研究成果的發(fā)表,在此不再一一列舉。根據中國學者胡建次、邱美瓊編著的《日本學者中國古典詩學研究主要文獻目錄(1900——2007)》[5]《日本中國古典詩學研究500 家簡介與成果概覽》[6]兩本專著及胡建次在《新世紀以來日本學者的唐代詩學研究述論》一文中的相關論述,新世紀日本學者唐詩學研究的內容主要體現在“詩歌綜論與詩歌史研究、詩人詩作個案研究、詩學傳播與接受研究以及詩學理論批評研究等領域”[7]。在上述所提到的日本學者研究領域中,成果最為豐碩的當屬詩人詩作個案研究,尤其是其中的個體作家研究。21 世紀初日本學者唐詩學研究的熱門詩人及成果量如表7 所示。
表7 21 世紀初日本唐代詩學研究熱門詩人及成果量(2001——2007)
根據表7 的21 世紀初日本唐代詩學研究熱點詩人來看,與20 世紀的唐詩學研究有著一脈相承的一面,像松浦友久、下定雅弘等學者接續(xù)了20 世紀的研究,這也從側面反映出了日本學者對個案研究的重視與偏好,以及研究的精深與專注。從上述數據中不難看出,日本學者對白居易、杜甫以及李白給予了持續(xù)的關注,尤其是白居易研究(112 項)占據21 世紀初期日本唐詩學研究總數(670 項)的16.72%,足見白居易對日本文學的影響。
總結新世紀初日本學者的唐詩學研究,呈現出參與研究的學者越來越多、每年成果量穩(wěn)定增長的趨勢。在研究熱點方面發(fā)揚了日本學界重視個案研究的傳統(tǒng),已有的研究領域不斷深耕,在不同程度上夯實了東亞古典詩學的建構與發(fā)展。選題上也延續(xù)了日本學界微觀切入、以小見大的傳統(tǒng),但也出現了諸如唐人的色彩感等新穎的選題。研究方法上除了繼承“實證為基,重視文本解讀”的傳統(tǒng)之外,還與互聯網、計量學、地理學等其他學科進行跨學科交叉研究。遺憾的是,新世紀日本學者的唐詩學研究在對唐詩進行宏觀性研究以及唐詩地域性研究、唐詩學理論批評研究等方面仍然缺乏成果,而且隨著吉川幸次郎、松浦友久的去世,日本唐詩學研究領域乃至整個日本中國古典詩學研究領域都沒有再出現一位強有力的領軍式學者。未來的日本唐詩研究除了在已經開辟的研究路徑上繼續(xù)綻放學術魅力外,還可以嘗試開墾以前從未涉及或者少有學者涉及的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