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從篇外互見到篇內(nèi)對比

2023-05-30 10:48:04曹陽
渭南師范學(xué)院學(xué)報 2023年3期
關(guān)鍵詞:對比

曹陽

摘? ? 要:《秦本紀》與《商君列傳》間的“互見”關(guān)系具有特殊性。借助這種互見關(guān)系,司馬遷實現(xiàn)了對秦穆公與秦孝公兩位霸主在治政思想、所求之賢類型、所任能臣建樹三方面的對比。司馬遷在前代史料的基礎(chǔ)上,構(gòu)建了新的秦史發(fā)展脈絡(luò),他不僅以“通”的眼光展示了秦的發(fā)展歷史與重點階段,而且敏銳地察覺到了從秦穆公到秦孝公所發(fā)生的歷史轉(zhuǎn)變。通過與秦穆公施德行仁的對比,司馬遷從秦孝公處找到了秦亡的禍根,這不僅總結(jié)了秦亡的歷史教訓(xùn),而且以“通古今之變”的方式對漢政提出了“秦鑒”。

關(guān)鍵詞:《秦本紀》;《商君列傳》;互見;對比

中圖分類號:K204? ? ? ? ?文獻標志碼:A? ? ? ? ?文章編號:1009-5128(2023)03-0018-09

收稿日期:2023-02-12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xué)基金重大招標項目:中外《史記》文學(xué)研究資料整理與研究(13&ZD111)

作者簡介:曹陽,女,陜西漢中人,陜西師范大學(xué)文學(xué)院博士研究生,主要從事先秦兩漢文學(xué)研究。

秦穆公與秦孝公是秦國歷史上彪炳史冊的君主,也是司馬遷在《秦本紀》中重點記敘的對象。秦穆公在位期間任用百里奚、蹇叔、由余等人,使得秦國“廣地益國,東服強晉,西霸戎夷”[1]247,“與齊桓、晉文中國侯伯侔矣”[1]835。秦孝公在位期間任用商鞅變法修刑,使秦國從僻處一隅的戎狄躍為“天子致伯”的中原雄主。值得重視的是,在撰述相關(guān)文本時,司馬遷運用了從篇外互見到篇內(nèi)對比的敘事策略。一方面,借助《秦本紀》與《商君列傳》的文本互見實現(xiàn)了對《秦本紀》中秦孝公、秦穆公相關(guān)敘事的補充。另一方面,通過《商君列傳》中的相關(guān)對比強化了《秦本紀》篇內(nèi)對秦孝公、秦穆公君臣在治政思想、功業(yè)建樹、后世影響等方面的比較,從而傳達出了特殊的思想寄托。

一、《秦本紀》與《商君列傳》的

文本互見及其特殊性

《史記》全書分為本紀、表、書、世家、列傳五體,五體之間既各成體系,又相互配合,存在著內(nèi)在的邏輯關(guān)系。本紀為綱,敘述君王以及興衰之跡。列傳是輔,對總綱進行補充,主要敘列人臣事跡。司馬遷在敘述秦孝公時期史事時即以《秦本紀》中秦孝公相關(guān)文本為綱,《商君列傳》所載為輔。《秦本紀》秦孝公相關(guān)文本與《商君列傳》間的關(guān)聯(lián)正是《史記》結(jié)構(gòu)設(shè)置中本紀與列傳間內(nèi)在邏輯關(guān)系的呈現(xiàn)。《秦本紀》略敘秦孝公時期商鞅變法事件后稱“其事在《商君》語中”[1]257,于《商君列傳》中詳敘了孝公任商鞅治政的過程,使得商鞅變法在《秦本紀》與《商君列傳》間產(chǎn)生了明確的“互見”關(guān)系?!盎ヒ姟保础鞍岩粋€人物的生平事跡或一件歷史事件的始末經(jīng)過,分散在數(shù)篇之中,參錯互見,彼此相補”[2]91。這在《史記》中較為常見,張舜微曾對此進行過細致分析:“司馬遷已將某段材料擺在甲篇,遇著乙篇有關(guān)聯(lián)時,便清楚地作出交代說:‘事見某篇,‘語在某篇。例如《周本紀》說:‘其事在周公之篇;《秦本紀》說:‘其事在商君語中;又說:‘其語在《始皇本紀》中;《秦始皇本紀》說:‘其賜死語,具在《李斯傳》中……”[3]228雖然,大多數(shù)學(xué)者認為“語在某紀”“語在某傳”是司馬遷撰寫《史記》時運用“互見法”的體現(xiàn),但是亦有學(xué)者提出此類句子可能是“被誤錄的早期讀者的閱讀隨記”[4]75。但是無論“其事在商君語中”是否為司馬遷所撰,《秦本紀》中相關(guān)文本與《商君列傳》間的“互見”關(guān)系是不可否認的,全面理解《商君列傳》與《秦本紀》的文本關(guān)系正是解讀相關(guān)文本的關(guān)鍵。

《秦本紀》《商君列傳》間的“互見”關(guān)系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三處。

其一,孝公與商鞅論政。《秦本紀》中敘述商鞅說秦孝公稱:“衛(wèi)鞅聞是令下,西入秦,因景監(jiān)求見孝公。”“衛(wèi)鞅說孝公變法修刑,內(nèi)務(wù)耕稼,外勸戰(zhàn)死之賞罰,孝公善之?!保?]256簡明扼要?!渡叹袀鳌份d孝公與商鞅論政始末稱:“公孫鞅聞秦孝公下令國中求賢者,將修繆公之業(yè),東復(fù)侵地,乃遂西入秦,因孝公寵臣景監(jiān)以求見孝公。孝公既見衛(wèi)鞅,語事良久,孝公時時睡,弗聽?!笪迦眨瑥?fù)求見鞅。鞅復(fù)見孝公,益愈,然而未中旨?!睆?fù)見孝公,孝公善之而未用也?!l(wèi)鞅復(fù)見孝公。公與語,不自知膝之前于席也。語數(shù)日不厭?!保?]2708《商君列傳》運用前后對比的方式詳敘了孝公與商鞅論政的整個過程,商鞅提出不同的治政策略,秦孝公反應(yīng)截然不同。商鞅以“帝道”“王道”都不能說動秦孝公,最終以“霸道”說服孝公,得到重用。

其二,秦孝公任用商鞅變法。《秦本紀》中載孝公用商鞅變法曰:“衛(wèi)鞅說孝公變法修刑,……孝公善之。甘龍、杜摯等弗然,相與爭之。卒用鞅法,百姓苦之;居三年,百姓便之。乃拜鞅為左庶長。其事在《商君》語中?!保?]256–257至此,對商鞅變法的敘述戛然而止?!渡叹袀鳌份d:“孝公既用衛(wèi)鞅,鞅欲變法……以衛(wèi)鞅為左庶長,卒定變法之令。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國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數(shù)?!浜竺衲易h令。于是以鞅為大良造?!游迥?,秦人富強,天子致胙于孝公,諸侯畢賀?!保?]2709–2712在《商君列傳》中,司馬遷用近千字的篇幅細致地敘述了商鞅與甘龍、杜摯論辯,商鞅所制定的政令、政令實施過程中發(fā)生的一系列事件以及政令實施后秦國國力與政治地位上的變化。

其三,百里奚得遇、治政。(1)百里奚得遇?!肚乇炯o》載:“晉獻公滅虞、虢,虜虞君與其大夫百里傒……既虜百里傒,以為秦繆公夫人媵于秦。百里傒亡秦走宛,楚鄙人執(zhí)之??姽劙倮飩葙t……乃使人謂楚曰:‘吾媵臣百里傒在焉,請以五羖羊皮贖之。楚人遂許與之?!姽屍淝簦c語國事?!Z三日,繆公大說,授之國政,號曰五羖大夫。”[1]238《商君列傳》載:“夫五羖大夫,荊之鄙人也。聞秦繆公之賢而原望見,行而無資,自粥于秦客,被褐食牛。期年,繆公知之,舉之??谥?,而加之百姓之上,秦國莫敢望焉。”[1]2714–2715《秦本紀》與《商君列傳》中所載百里奚最初的身份以及得遇過程截然不同?!妒酚浽u林》載王應(yīng)麟云:“《秦本紀》載穆公以五羖羊皮贖百里奚,《商鞅傳》又載穆公舉之??谥拢妒酚洝匪鶄髯韵嗝苋绱?。”[5]283梁玉繩《史記志疑》曰:“史公好聚舊記,時插雜言,不惟與《經(jīng)》相戾,且與《商鞅傳》矛盾。”[6]125–126司馬遷之前,《孟子》《莊子》《左傳》《戰(zhàn)國策》《呂氏春秋》《韓詩外傳》《淮南子》等文獻中均有關(guān)于百里奚的記載,對于百里奚的身份、得遇方式眾說紛紜。司馬遷在《秦本紀》與《商君列傳》中的不同敘述,可能是司馬遷依據(jù)了不同的材料所致。這一現(xiàn)象在《史記》文本中多次出現(xiàn),可視為“不同傳記間的兩存”,即將不同說法分列在不同傳記中進行記錄,這種兩存現(xiàn)象亦是《史記》“互見法”的體現(xiàn)。(2)百里奚治政?!肚乇炯o》中百里奚治政事跡主要借“羊皮換賢”“秦晉乞糴”和“秦晉殽之戰(zhàn)”中百里奚的言行以凸顯。如:“臣不及臣友蹇叔,蹇叔賢而世莫知……一不用,及虞君難。是以知其賢?!保?]238 “傒曰:‘夷吾得罪于君,其百姓何罪?”[1]240 “徑數(shù)國千里而襲人,希有得利者。且人賣鄭,庸知我國人不有以我情告鄭者乎?不可?!保?]243具體而微?!渡叹袀鳌分邪倮镛芍握论E則是通過趙良的總體評價來呈現(xiàn)的?!渡叹袀鳌份d趙良曰:“相秦六七年,而東伐鄭,三置晉國之君,一救荊國之禍。發(fā)教封內(nèi),而巴人致貢;施德諸侯,而八戎來服。由余聞之,款關(guān)請見。五羖大夫之相秦也,勞不坐乘,暑不張蓋,行于國中,不從車乘,不操干戈,功名藏于府庫,德行施于后世。五羖大夫死,秦國男女流涕,童子不歌謠,舂者不相杵。此五羖大夫之德也?!保?]2715從總體上概括了百里奚的治政成就。

從上述三處“互見”關(guān)系,可以看出,《秦本紀》與《商君列傳》間的“互見”關(guān)系在《史記》的文本“互見”中具有明顯的特殊性?!肚乇炯o》中秦孝公時期商鞅變法、秦穆公時期百里奚相關(guān)文本均與《商君列傳》中的文本存在著“互見”關(guān)系,而《秦本紀》與《商君列傳》這兩處文本所涉歷史人物間時間跨度達兩百多年。一般來說,商鞅是秦孝公的重臣,《商君列傳》本應(yīng)屬于秦孝公文本的一個組成部分,服務(wù)于秦孝公相關(guān)歷史的敘述,不會與秦穆公時期的百里奚發(fā)生特定關(guān)聯(lián),但是《商君列傳》中卻存有商鞅、百里奚二者的對比。《商君列傳》中記載商鞅讓趙良評價自己與五羖大夫百里奚在“治秦”上誰更賢能?趙良回答說:“夫五羖大夫,……此五羖大夫之德也。今君之見秦王也,因嬖人景監(jiān)以為主,非所以為名也。相秦不以百姓為事……此數(shù)事者,非所以得人也?!保?]2715《史記評林》載茅坤曰:“此下一切應(yīng)商君本傳,又一一反五羖大夫?!陛d唐順之曰:“峻刑數(shù)事明與五羖大夫施德相反?!薄俺鍪④噺拿髋c五羖大夫行于國中相反?!保?]109–110 趙良從得遇方式、相秦功績、為人處世、出行陣仗、品德及影響幾方面對百里奚、商鞅進行了細致對比。且商鞅讓趙良評價其與百里奚孰賢也并非隨口而出,而是有著相應(yīng)的歷史根源,這一根源在《商君列傳》開篇便顯出了端倪?!渡叹袀鳌份d商鞅從魏入秦的緣由時稱“公孫鞅聞秦孝公下令國中求賢者,將修繆公之業(yè),東復(fù)侵地,乃遂西入秦”[1]2708。秦孝公欲修秦穆公之業(yè),才下令求賢,而百里奚正是秦穆公的重臣,賢名遠播。商鞅因孝公求賢令而入秦,相秦十年,秦國國力大增,欲與百里奚一較高下,正在情理之中?!渡叹袀鳌分邪倮镛?、商鞅的篇內(nèi)對比是《秦本紀》《商君列傳》中百里奚相關(guān)文本間產(chǎn)生“互見”關(guān)系、《秦本紀》《商君列傳》互見關(guān)系呈現(xiàn)出特殊性的原因。然而,《商君列傳》中的這處篇內(nèi)對比之所以得以產(chǎn)生則是源于《秦本紀》中秦孝公時期“求賢”的相關(guān)文本內(nèi)容。

二、秦孝公與秦穆公君臣

比較的內(nèi)容展示

據(jù)《秦本紀》所載,秦穆公到秦獻公之間,秦國沒有再出現(xiàn)一位像穆公一樣為秦開疆拓土,能讓周天子“賀以金鼓”的君主。日本學(xué)者藤田勝久就《秦本紀》載君子評“秦不能復(fù)東征”敘事提出:“《秦本紀》的繆公評價基本依據(jù)《左傳》的‘君子評。即,《左傳》中一方面根據(jù)任用賢者等事對繆公予以高度評價,另一方面根據(jù)用良臣殉葬說明秦伯不能成為東方霸者的理由?!肚乇炯o》中也有同樣的觀點,以示繆公的全盛期在后世沒有繼承?!保?]132認為《左傳》的評價說明了秦穆公功業(yè)后繼無人的史實。獻公之前,“秦以往者數(shù)易君,君臣乖亂,故晉復(fù)強,奪秦河西地”。獻公在位期間,欲繼穆公之業(yè),卻赍志以歿。獻公之子秦孝公繼位后,面臨著嚴峻的政治形勢,“河山以東強國六”,而淮河、泗水之間又有十余小國。楚國、魏國與秦接界,“魏筑長城,自鄭濱洛以北,有上郡。楚自漢中,南有巴、黔中”。此期,周王室衰微,“諸侯力政,爭相并”,秦僻處雍州,中國諸侯視秦為夷翟,不與之會盟。孝公急切地想要改變秦國的政治處境,在繼位后“布惠,振孤寡,招戰(zhàn)士,明功賞”,發(fā)布求賢政令稱:

昔我繆公自岐雍之間,修德行武,東平晉亂,以河為界,西霸戎翟,廣地千里,天子致伯,諸侯畢賀,為后世開業(yè),甚光美。會往者厲、躁、簡公、出子之不寧,國家內(nèi)憂,未遑外事,三晉攻奪我先君河西地,諸侯卑秦,丑莫大焉。獻公即位,鎮(zhèn)撫邊境,徙治櫟陽,且欲東伐,復(fù)繆公之故地,修繆公之政令。寡人思念先君之意,常痛于心。賓客群臣有能出奇計強秦者,吾且尊官,與之分土。[1]255–256

秦孝公在政令中對秦穆公的功業(yè)進行了追溯,稱穆公“為后世開業(yè)”,并言明將繼其父獻公“且欲東伐,復(fù)繆公之故地,修繆公之政令”之業(yè),改變“諸侯卑秦”的政治局面。南宋葉適《習(xí)學(xué)記言》云:“秦孝公出令,上距穆公二百五十年矣。穆公舊事,常鏡觀之,宜其興也。”[8]264《秦本紀》載孝公在政令中對秦穆公功業(yè)進行總結(jié)、追溯以及表達出的渴慕之情,使得孝公與穆公間產(chǎn)生了一種有別于其他君王間的承繼關(guān)系。這樣的跨越客觀上已經(jīng)使得秦孝公、秦穆公所建立的功業(yè)形成了一種特殊的對比之勢。

在《秦本紀》與《商君列傳》中,司馬遷用三處重點凸顯了對秦孝公、秦穆公兩位霸主的對比。

(一)治政思想側(cè)重不同

秦孝公雖然稱將對秦穆公功業(yè)進行承繼,但是其重點并不在秦穆公所樹立的德行與治國時具備的道德政治觀上,而是著眼于“修繆公之業(yè),東復(fù)侵地”的功業(yè)建樹上,因而,秦孝公在治政思想上與穆公迥然不同。

《秦本紀》載秦穆公與由余論政云:

秦繆公示以宮室、積聚。由余曰:“使鬼為之,則勞神矣。使人為之,亦苦民矣。”繆公怪之,問曰:“中國以詩書禮樂法度為政,然尚時亂,今戎夷無此,何以為治,不亦難乎?”由余笑曰:“此乃中國所以亂也。……上含淳德以遇其下,下懷忠信以事其上,一國之政猶一身之治,不知所以治,此真圣人之治也。”于是繆公退而問內(nèi)史廖曰:“孤聞鄰國有圣人,敵國之憂也。今由余賢,寡人之害,將奈之何?”[1]245

《韓非子》《韓詩外傳》中均記載了秦穆公與由余論政,由余以恭儉、驕奢論明主得國之道一事。但相對于《韓非子》《韓詩外傳》所載,司馬遷在《秦本紀》載穆公問政由余處增添了秦穆公問由余戎夷何以治政一段,充滿了黃老色彩。其所增補內(nèi)容與漢代現(xiàn)實政治密切相關(guān),相對于之前材料中的儉奢之說上更深一層,也更具現(xiàn)實意義。雖然司馬遷對此處的材料處理可能是出自刻畫秦穆公賢君明主形象與發(fā)表個人的政治論點的需要,但是就這段材料而言,司馬遷為我們展示的秦穆公是一位認同由余“圣人之治”論點,講求德政、德治的賢君。

《商君列傳》記載秦孝公與商鞅論政,“孝公既見衛(wèi)鞅,語事良久……故吾以強國之術(shù)說君,君大說之耳。然亦難以比德于殷周矣。”[1]2708–2709商鞅三次游說秦孝公,提出不同的治政方略,秦孝公的反應(yīng)也截然不同。商鞅與秦孝公論政時所提“帝道”“王道”“霸道”在戰(zhàn)國時常被連提,是諸子關(guān)于君主如何統(tǒng)一與治政的思想?!睹献印贰盾髯印贰稇?zhàn)國策》《鹖冠子》等均論及“帝”“王”“霸”三道。前人多認為三道中有等次之分,《呂氏春秋·先己》篇云:“五帝先道而后德,故德莫盛焉;三王先教而后殺,故事莫功焉;五伯先事而后兵,故兵莫強焉?!保?]71–72提出“帝道”為上,“王道”次之,“霸道”下之。孟子曰:“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國;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湯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贍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保?0]67認為“霸道”只能使人在力不如他的情況下而屈服,“非心服也”,而“王道”“以德行仁”則能使人心悅誠服,“王道”高于“霸道”。《史記會注考證》云:“王之與霸,截然有別,不可不知?!保?1]1353商鞅以“帝道”“王道”不能說動秦孝公,最終以“霸道”說服孝公,得到重用。秦孝公認為帝王之道“久遠,吾不能待。且賢君者,各及其身顯名天下,安能邑邑待數(shù)十百年以成帝王乎?”孝公的態(tài)度凸顯了其急欲強國稱霸的心理,也正表明了秦孝公的政治觀。對此,商鞅斷言行“霸道”將導(dǎo)致“難以比德于殷周”的結(jié)果。學(xué)者多認為秦孝公施行了商鞅口中的“霸道”,是因為商鞅的話術(shù)所致。司馬遷在《商君列傳》論贊中稱:“跡其欲干孝公以帝王術(shù),挾持浮說,非其質(zhì)矣。”[1]2718《史記會注考證》注“后五日,復(fù)求見鞅”曰:“鞅說已不可用矣,而使孝公求復(fù)見,此其說有機也?!弊ⅰ罢垙?fù)見鞅”曰:“鞅言至此?!保?1]1353《史記評林》載董份云:“衛(wèi)鞅非說以帝王之道,蓋先以迂闊久遠之事使秦王之心厭,以益堅其用伯之志,見伯之效速耳?!保?]97明代劭寶曰:“商君豈真知帝王道者哉?知帝道者不屑于王,知王道者不屑于伯,而況于富強乎?古之遺人物者,必有所聽先。商君之言帝王也,其亦若將以為先者耳。不然,則將固孝公之心,而以是嘗焉。再嘗之而知其心之必在于富強也,故一語而輒合,蓋商君于富強之術(shù)深矣?!保?]97–98《商君列傳》開篇即稱“鞅少好刑名之學(xué)”[1]2707,可見商鞅游說秦孝公的目的并不在使其用“帝道”與“王道”。但是即便商鞅深諳孝公心理,以話術(shù)誘之,使得秦孝公欲用“霸道”,商鞅所迎合的也正是秦孝公的政治觀念與急于求成的心理,掌握決定權(quán)的仍是秦孝公。

(二)所求之賢類型不同

《秦本紀》中秦穆公相關(guān)文本記載穆公“羊皮換賢”、“厚幣迎蹇叔”、用計使“由余降秦”、殽之戰(zhàn)敗后“復(fù)益厚孟明等”,這些事跡均表明了穆公求賢若渴,重賢任能。秦孝公相關(guān)文本中,司馬遷載錄了孝公之令,政令內(nèi)容亦展現(xiàn)了孝公求賢、尚賢之心,但是二者所求之賢明顯不同。

司馬遷在秦穆公相關(guān)文本中著重敘述了穆公所求之賢百里奚、蹇叔、由余等,于故事中以言語、行為等形式凸顯了這些賢臣的品質(zhì)?!把蚱Q賢”中,百里奚被任為大夫之后,謙讓說:“臣不及臣友蹇叔,蹇叔賢而世莫知?!保?]238清代程馀慶曰:“百里論蹇叔之事,皆從識上看出,可謂觀其大者?!保?2]75百里奚讓蹇叔不僅凸顯了百里奚謙讓、顧全大局,還從側(cè)面展現(xiàn)出蹇叔的高瞻遠矚?!扒剌敿e于晉”中,晉國饑荒向秦求糧,秦穆公向臣子征求建議?!皢柟珜O支,支曰:‘饑穰更事耳,不可不與。問百里傒,傒曰:‘夷吾得罪于君,其百姓何罪?” [1]240百里奚、公孫支的態(tài)度顯出其厚德尚義、寬厚愛人?!澳鹿谶^”中,秦穆公謀劃攻鄭,問蹇叔、百里奚,“對曰:‘徑數(shù)國千里而襲人,希有得利者……不可?!保?]243穆公未聽取二人建議,最后為晉所敗,可見百里奚、蹇叔的遠見卓識?!坝捎嘟登亍敝?,秦穆公“示以宮室、積聚”,由余稱勞神苦民。秦穆公問戎夷何以治政,由余以“上含淳德以遇其下,下懷忠信以事其上……此真圣人之治也”[1]245作答,可知由余尚儉愛民,推崇圣人之治。

秦孝公所重之臣即商鞅。據(jù)《商君列傳》載,對待民眾,商鞅認為“民不可與慮始而可與樂成”,“智者作法,愚者制焉”。推行嚴刑峻法,“百姓苦之”。法令“行之十年……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來言令便者,衛(wèi)鞅曰‘此皆亂化之民也,盡遷之于邊城。其后民莫敢議令”;對待貴族公卿,“太子犯禁”,商鞅“黥其傅師”?!肮域瘡?fù)犯約,劓之”;對待鄰國,商鞅向孝公進言說:“秦之與魏,譬若人之有腹心疾,非魏并秦,秦即并魏”,于是秦孝公使其將而伐魏。商鞅用計謀欺騙魏公子卬,襲虜其軍,“盡破之以歸秦”。商鞅變法改革雖然使秦國走向富強,但是商鞅“相秦十年,宗室貴戚多怨望者”。趙良評價商鞅:“相秦不以百姓為事,而大筑冀闕,非所以為功也。刑黥太子之師傅,殘傷民以駿刑,是積怨畜禍也?!保?]2715魏人亦“怨其欺公子卬而破魏師”,稱之為“秦之賊”。秦孝公去世后,秦惠王“車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鞅反者!遂滅商君之家?!保?]2709–2717司馬遷《商君列傳》論贊稱:“商君,其天資刻薄人也?!坦域畚簩n,不師趙良之言,亦足發(fā)明商君之少恩矣。”[1]2718認為商鞅用法嚴酷苛刻。

秦穆公所重之賢厚德愛民,行事有君子之風(fēng)。秦孝公所重之賢則刻薄少恩,“不以百姓為事”,為達目的,不擇手段。從穆公、孝公所重之賢的類型上,可以看出,二人選賢任能的標準截然不同。

(三)所任能臣建樹不同

秦孝公欲“修繆公之業(yè)”,其臣子商鞅在與趙良論談時,讓趙良評價自己與穆公臣子百里奚在“治秦”上誰更賢能?趙良從四方面對二人進行了細致比對。

首先,在得遇方式上,五羖大夫“聞秦繆公之賢而原望見,行而無資,自粥于秦客,被褐食牛”。后來被秦穆公所知,“舉之??谥?,而加之百姓之上”,而商鞅“因嬖人景監(jiān)以為主”。其次,相秦的政績上,五羖大夫“相秦六七年,而東伐鄭,三置晉國之君,一救荊國之禍。發(fā)教封內(nèi),而巴人致貢;施德諸侯,而八戎來服。由余聞之,款關(guān)請見?!倍眺薄跋嗲夭灰园傩諡槭?,而大筑冀闕……刑黥太子之師傅,殘傷民以駿刑”[1]2714–2715。再次,在出行陣仗上,五羖大夫“勞不坐乘,暑不張蓋,行于國中,不從車乘,不操干戈”,而商鞅“后車十數(shù),從車載甲,多力而駢脅者為驂乘,持矛而操闟戟者旁車而趨。此一物不具,君固不出”[1]2715。最后,趙良對二人的德行及其造成的后果進行了對比,稱五羖大夫“功名藏于府庫,德行施于后世”。五羖大夫死后,“秦國男女流涕,童子不歌謠,舂者不相杵”。而評價商鞅曰:“君之危若朝露,尚將欲延年益壽乎?”并對商鞅倘不改正的后果進行了預(yù)測,稱其“亡可翹足而待”[1]2715。趙良論述中四方面的對照,處處顯出商鞅遠不如百里奚。

從《秦本紀》《商君列傳》的互見關(guān)系與對比的具體內(nèi)容可以看出,司馬遷特意將秦孝公、秦穆公及其臣子兩兩相對進行撰述,使其產(chǎn)生了篇外互見、篇內(nèi)對比的文本關(guān)系。這在以下三處文本中亦有跡可循。其一,司馬遷在《秦本紀》中敘述秦孝公相關(guān)事跡時,粗略概述了孝公功業(yè),重點載錄了孝公發(fā)布的政令。政令內(nèi)容占據(jù)秦孝公相關(guān)文本近三分之一,這一政令發(fā)布的目的在于求賢,以期復(fù)穆公之業(yè)。《秦本紀》載秦穆公至秦孝公間,有康公、共公、桓公、景公、哀公、惠公、悼公等13位君主,在記載這些君主時,司馬遷僅在秦孝公處提及秦穆公昔日功業(yè),表達出追慕之情。清代牛運震《史記評注》云:“‘昔我繆公云云。按:此令質(zhì)古雄峭,為秦漢詔、令開端。想先秦文字,自有之耶?抑太史公采其意而潤色之耶?”[13]35對《秦本紀》載秦孝公求賢令的真實性質(zhì)疑。這是否確為秦孝公時所出政令已不可考。但是不可否認的是這一政令將秦孝公與間隔二百多年的秦穆公聯(lián)結(jié)了起來,使二者間形成一種承繼關(guān)系和對比之勢。其二,在與秦孝公相關(guān)文本互見的《商君列傳》中,司馬遷詳細地敘述了商鞅如何得到孝公任用的過程。商鞅得遇秦孝公之事見于《戰(zhàn)國策》《韓非子》《呂氏春秋》《淮南子》等文獻,但是這些文獻中不見有商鞅如何說服秦孝公的相關(guān)記載,司馬遷關(guān)于商鞅以“帝道”“王道”“霸道”三說秦孝公的詳細敘述究竟是另有所本,還是特意擬寫,難以厘清。其三,商鞅相秦十年時,出現(xiàn)了一位關(guān)鍵性的人物趙良。《商君列傳》所載商鞅與趙良的對話與“趙良”其人均不見于《史記》之前的傳世文獻,僅有《報任安書》載:“商鞅因景監(jiān)見,趙良寒心……自古而恥之!”有學(xué)者從人物秉持思想類型的解析出發(fā),提出趙良“是司馬遷有意安排的一個儒家代言人”,“趙良與商鞅的對話,可謂是儒與法在《商君列傳》中的正面交鋒”[14]108,認為趙良及其言論是司馬遷虛設(shè)出來的。雖然,這三處材料不見于傳世文獻,很難確定司馬遷是本著原始材料而“述”,還是基于自身歷史考量而“作”,但是無論是采錄還是自撰,其中必然蘊含其所秉持的歷史觀念。

三、從秦穆公到秦孝公文本中

的“通變”思想

盡管在司馬遷之前,并未有系統(tǒng)的秦史流傳,司馬遷自稱其看到的《秦紀》也“文略不具”,但是有限的秦史資料中已經(jīng)存在凸顯秦穆公與秦孝公的現(xiàn)象。

李斯在《諫逐客書》中列舉了秦國四位先王重用客卿而富國強兵的史實來勸諫秦王嬴政,于秦穆公之后,便列舉了秦孝公重用客卿的史實:“臣聞吏議逐客,竊以為過矣。昔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東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來邳豹、公孫支于晉。此五子者,不產(chǎn)于秦,而繆公用之,并國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風(fēng)易俗,民以殷盛,國以富強,百姓樂用,諸侯親服,獲楚、魏之師,舉地千里,至今治強?!保?]3086李斯對四位先王重用客卿建立功業(yè)的通論是對秦國強盛原因的總結(jié),他認為秦穆公、秦孝公時期是秦國發(fā)展史上的兩個重要階段;鄒陽《獄中上梁孝王書》也列舉了“百里奚乞食于路,繆公委之以政”“秦用商鞅之法,東弱韓、魏,兵強天下,而卒車裂之”[1]2997–2999的例子;賈誼《過秦論》雖未提及秦穆公,但是其開篇即以秦孝公的功業(yè)發(fā)論,“秦孝公據(jù)崤函之固,擁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窺周室,有席卷天下,包舉宇內(nèi),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當是時也,商君佐之,內(nèi)立法度,務(wù)耕織,修守戰(zhàn)之備,外連衡而斗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保?]351并稱秦始皇“續(xù)六世之余烈,振長策而御宇內(nèi),吞二周而亡諸侯”[1]353,提出六世庇蔭是秦始皇一統(tǒng)天下的關(guān)鍵,《史記集解》引張晏語稱“六世”曰:“孝公、惠文王、武王、昭王、孝文王、莊襄王?!保?]354孝公正是始皇六世祖。賈誼對孝公、惠文王、武王、昭王、孝文王、莊襄王功業(yè)的通論是對秦始皇一統(tǒng)天下原因的總結(jié)。在司馬遷之前,李斯、鄒陽、賈誼均從“通”的角度對秦王們在功業(yè)上的承繼、發(fā)展進行了總結(jié)。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這些文獻構(gòu)建了秦崛起的歷史經(jīng)過。這些材料被全文載錄入《史記》中,可見其對司馬遷產(chǎn)生了深刻的影響。

《秦本紀》是司馬遷建構(gòu)的一部系統(tǒng)秦史,與前人不同的是,司馬遷獨具慧眼,他不僅以“通”的眼光展示了秦的發(fā)展歷史與重點階段,而且敏銳地察覺到了從秦穆公到秦孝公所發(fā)生的歷史轉(zhuǎn)變。

秦穆公開創(chuàng)的霸業(yè)在秦國發(fā)展史上起著關(guān)鍵作用,為秦國統(tǒng)一天下奠定了堅實基礎(chǔ)。郭嵩燾《史記札記》曰:“穆公立,秦遂以霸。秦氏之強自穆公始?!保?5]35馬非百《秦集史》曰:“秦人異日一統(tǒng)之基,實自穆公建之,此不可不知者也?!保?6]21但是穆公之后的君主并未能在其功業(yè)的基礎(chǔ)上有所增進。至孝公時期,秦孝公任用商鞅,秦國國力迅速壯大。馬非百稱:“孝公即位,亦曾出兵東圍陜城,然仍無特別之勝利。同年且有趙、韓聯(lián)軍攻秦之舉。自衛(wèi)鞅變法后,國勢頓臻強盛。變法后第四年,即敗韓于西山。又四年,與魏戰(zhàn)元里,斬首七千,取少梁。又二年,圍安邑,破之。又一年,圍固陽,降之。又一年而東地渡洛。又七年而城武城。又十年而至河。魏由安邑徙都大梁。又二年,則更深入魏之內(nèi)地,敗之于今河南許昌東北二十八里之岸門。發(fā)展之速,殊為可驚。”[16]50在商鞅變法的作用下,秦國富強起來,秦孝公也一躍成為繼穆公之后的雄主。日本學(xué)者藤田勝久即認為:“獻公、孝公時代,是繼承發(fā)展春秋時代繆公業(yè)績的轉(zhuǎn)換期?!保?]137雖然秦穆公與秦孝公均使得秦國崛起、壯大,但是二者之間存在著很大的差別。為了凸顯這種差別,司馬遷敘述這兩位君主時,廣采前代有關(guān)二者的文獻資料。在刻畫秦穆公這一人物時,司馬遷有意采納了包括《尚書》《左傳》《公羊傳》《谷梁傳》《國語》《孟子》《韓非子》《呂氏春秋》《韓詩外傳》等文獻材料中關(guān)于穆公的事跡。對所收集的原始材料,司馬遷并非簡單地隨意載錄,而是有目的地擇選,對相關(guān)情節(jié)、人物進行了精心安排與加工,重新敘述了秦穆公的故事,重心旨在突顯秦穆公重賢、愛人、寬厚等形象特征。可以說,在這些材料,尤其是司馬遷極為推崇的孔子關(guān)于秦穆公評價(《史記·孔子世家》載孔子評秦穆公語云“其志大”“行中正”“雖王可也,其霸小矣”)的影響下,他是將秦穆公視為秦國歷史上最為賢明有德之君主的?!妒酚洝穼η匦⒐珪r期史事的書寫主要在《商君列傳》中。對這一時期史事的敘述,司馬遷主要采納了《商君書》《戰(zhàn)國策》《韓非子》《呂氏春秋》《淮南子》中的相關(guān)材料,通過對這些材料的擇選與加工,司馬遷為我們展現(xiàn)了秦孝公欲“修繆公之業(yè)”,任用商鞅,實施嚴刑苛法,使秦國走向了霸強之路的歷史。然而,孝公所修之業(yè)與穆公所修之業(yè)有著本質(zhì)的不同。司馬遷敏銳地意識到了這一變化,獨具匠心地將秦孝公、秦穆公及其臣子進行勾連、對比,使之得以呈現(xiàn)。

秦孝公時期在治政思想、政令上的巨大變化,對戰(zhàn)國時期的局勢,秦朝一統(tǒng)天下乃至短祚而亡的結(jié)果均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司馬遷顯然對此也有著深刻認識,《史記》中自秦孝公時期,關(guān)于斬殺數(shù)量的記載猛增。宋代方回評此云:“細考之,秦獻公猶未有一首一級之賞。孝公用商鞅立法,戰(zhàn)斬一首賜爵一級,首級之名,自孝公始。秦孝公七年,虜公子卬,與魏戰(zhàn),斬首八萬;孝公后七年,條魚之戰(zhàn),破五國及匈奴,斬首八萬二千;十三年丹陽之戰(zhàn),虜楚將屈匄,斬首八萬;……二十六年,秦初并天下。大約計之,秦斬殺山東六國之民一百六十余萬人,其得天下不仁甚矣?!保?7]200清代劉鴻翱亦通過《史記》載錄秦相關(guān)斬殺數(shù)量對秦孝公用商鞅所釀之禍進行了評析,“秦自襄公,章于文、繆;孝、獻之后,稍以蠶食;崇詐力,尚首功。白起長平,坑趙降卒四十萬,計其生平斬殺,不下百萬;計秦他將之所斬殺,亦數(shù)十萬不等。計秦孝、獻至始皇,斬殺不下數(shù)百萬,自生民之禍,未有如秦者也。天下之與秦,不共戴天久矣?!瓎韬簦∏刂匀√煜抡?,即秦之所以失天下也?!保?7]375雖然這些對斬殺數(shù)量的記載與商鞅變法后尚軍功有關(guān),但是其中也必然蘊含了司馬遷的評判與認知,正如《史記評林》載凌稚隆評云:“按太史公紀秦斬首之數(shù)凡十一處,以秦之尚首功也。不言其暴,而其暴自見?!保?]308司馬遷對孝公及其后秦斬殺數(shù)量的大量載錄,這種敘事方式的變化無疑是“寓論斷于敘事”的體現(xiàn)。

當然,這種歷史觀念對后代史學(xué)家也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劉向在《戰(zhàn)國策序》中便總結(jié)了秦孝公治政時期的顯著變化,“至秦孝公,捐禮讓而貴戰(zhàn)爭,棄仁義而用詐譎,茍以取強因而矣。夫篡盜之人,列為侯王;詐譎之國,興立為強。是以轉(zhuǎn)相放效,后生師之,遂相吞滅,并大兼小,暴師經(jīng)歲,流血滿野,父子不相親,兄弟不相安,夫婦離散,莫保其命,緡然道德絕矣。晚世益甚”[18]83。劉向認為秦孝公用“詐譎”之術(shù),讓秦國走向富強,導(dǎo)致后來的君主爭相仿效,造成了“兵革不休,詐偽并起”的結(jié)果,也為秦國短祚而亡埋下了禍端。宋代陳普《商鞅》詩云,“盡道李斯焚典籍,不知吹火是商君”[19]2548,將李斯諫“焚書”之舉的源頭追至商鞅。明代王世貞曰:“秦之取天下而不以道者,其罪不在始皇,而在莊襄以前之主;所以失天下者,其罪不在始皇之取,而在守也。夫秦自孝公用商鞅,為功級之賞以誘戰(zhàn)士,而使之強,七國之民自始祖而至于耳孫,其首世世入秦庭,而封于涇渭之間,男不得耕,女不得織,士不得拱手而奉先王之業(yè)。”[17]370認為秦孝公用商鞅之法是秦朝覆滅的禍源?!妒酚浽u林》引羅洪先曰:“商鞅以刻薄徂詐之資欲售其富強吞并之術(shù),恐民驚駭而不之信,非議而不之從。于是行不測之賞誘之于先,用不測之刑驅(qū)之于后,移其耳目,奪其心志。然后驅(qū)之戰(zhàn)斗則死敵,驅(qū)之弒父與君則不敢違。厥后扶蘇聞詔,賜死不敢自白,趙高指鹿為馬,廷無間言,皆徙木之所致也?!保?]102將扶蘇被賜死卻不敢自白,趙高指鹿為馬,廷臣不敢明辨歸結(jié)于商鞅立下的嚴法苛令上。南宋葉適《習(xí)學(xué)記言》云:“人未有自求強而不獲者,彼不幸而得商鞅,百余年秦亦亡。遺患萬世,悲夫!”[8]264清代尚镕《史記辨證》曰:“使鞅變法之后,導(dǎo)以德禮,則身名俱泰,秦亦不至如虎狼,為天下所共疾。乃詐力是矜,身受為法之敝,而貽秦禍于無窮?!保?9]2545均認為秦孝公任用商鞅,遺禍無窮。

司馬遷通過《秦本紀》與《商君列傳》相關(guān)文本間的互見關(guān)系,實現(xiàn)了對秦穆公、秦孝公君臣在治政思想與政治后果上的對比,這種文本關(guān)系使得對秦穆公君臣建樹的肯定,也成為了對秦孝公與商鞅以苛法強國的揭露與否定。然而,這段敘事的意義遠不及于此,它還蘊含著司馬遷以“通古今之變”的方式對漢政提出的“秦鑒”。在漢武帝之前,漢高祖時期“承敝易變”,一改秦政刑法嚴酷的局面,“使人不倦”,司馬遷贊其“得天統(tǒng)矣”;“孝惠皇帝、高后之時,黎民得離戰(zhàn)國之苦,君臣俱欲休息乎無為,故惠帝垂拱,高后女主稱制,政不出房戶,天下晏然。刑罰罕用,罪人是希。民務(wù)稼穡,衣食滋殖”[1]521;孝文帝時期,“德至盛也”“天下懷安”;孝景帝時期,輕刑慎罰、與民休息。在其統(tǒng)治下,“人人自愛而重犯法,先行義而后絀恥辱焉。當此之時,網(wǎng)疏而民富”[1]1714。然而,漢武帝即位后,隨著其向南越、閩越發(fā)動戰(zhàn)事,“開路西南夷,鑿山信道千余里,以廣巴蜀”,“滅朝鮮,置滄海之郡”,又“設(shè)謀馬邑”發(fā)動與匈奴的戰(zhàn)爭,國家變得府庫空虛、百姓疲敝。在這種情況下,“百姓抏弊以巧法……廉恥相冒,武力進用,法嚴令具。興利之臣自此始也”[1]1715。漢武帝治政時重用周陽由、趙禹、張湯、王溫舒等酷吏,“自寧成、周陽由之后,事益多,民巧法,大抵吏之治類多成、由等矣”,而趙禹“與張湯論定諸律令,作見知,吏傳得相監(jiān)司。用法益刻,蓋自此始”[1]3808–3809。漢武帝時期重嚴刑峻法,導(dǎo)致了十分嚴重的后果,從《酷吏列傳》相關(guān)內(nèi)容中便可以窺見。漢武帝之前及漢武帝時期治政方式的不同與秦穆公及秦孝公治政方式的差異何其相似。而對于以仁德與以嚴刑峻法來治政的這兩種方式及其后果,司馬遷在《酷吏列傳》開篇便進行了論說:“孔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老氏稱:‘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法令滋章,盜賊多有。太史公曰:信哉是言也!法令者治之具,而非制治清濁之源也。昔天下之網(wǎng)嘗密矣,然奸偽萌起,其極也,上下相遁,至于不振。當是之時,吏治若救火揚沸,非武健嚴酷,惡能勝其任而愉快乎!……漢興,破觚而為圜,斫雕而為樸,網(wǎng)漏于吞舟之魚,而吏治烝烝,不至于奸,黎民艾安。由是觀之,在彼不在此?!保?]3803司馬遷認為嚴酷的法令只會促使官吏與百姓做出層出不窮的奸偽之事,并不能達成好的治政效果。只有為政寬仁,吏治方“不至于奸”,百姓也能夠安居樂業(yè)。司馬遷所稱“漢興”,自然是指漢武帝之前,其所稱“昔”則自然囊括了如秦孝公及其之后的秦國君主,而其言論自然是用以借古論今。

參考文獻:

[1]? 司馬遷.史記[M].裴骃,集解.司馬貞,索隱.張守節(jié),正義.北京:中華書局,2013.

[2]? 肖黎,張大可.論《史記》的互見法[J].社會科學(xué)輯刊,1983(3):91-97.

[3]? 張舜微.中國古代史籍校讀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62.

[4]? 劉彥青.論史書撰寫藝術(shù)中的自注法:以《史記》為中心[J].陜西師范大學(xué)學(xué)報(哲學(xué)社會科學(xué)版),2018(2):68-77.

[5]? 凌稚隆.史記評林[M].李光縉,增補.于亦時,整理.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8.

[6]? 梁玉繩.史記志疑[M].北京:中華書局,1981.

[7]? 藤田勝久.《史記·秦本紀》的史料特性[J].張新科,譯.秦文化論叢:第4輯,1996(1):115-151.

[8]? 葉適.習(xí)學(xué)記言序目[M].北京:中華書局,1977.

[9]? 許維遹.呂氏春秋集釋[M].北京:中華書局,2009.

[10]? 楊伯峻.孟子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2010.

[11]? 司馬遷.《史記》會注考證附校補[M].瀧川資言,考證.水澤利忠,校補.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12]? 程馀慶.歷代名家評注史記集說[M].西安:三秦出版社,2011.

[13]? 牛運震.空山堂史記評注校釋[M].崔凡芝,校釋.北京:中華書局,2012.

[14]? 楊玲,葛光香.《史記》類傳與專傳或合傳穿插組合對比義例:以《伍子胥列傳》《仲尼弟子列傳》《商君列傳》為例[J].寧夏大學(xué)學(xué)報(人文社會科學(xué)版),2019(3):106-114.

[15]? 郭嵩燾.史記札記[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1957.

[16]? 馬非百.秦集史[M].北京:中華書局,1982.

[17]? 張新科,趙光勇.史記研究集成:十二本紀:秦本紀[M].西安:西北大學(xué)出版社,2019.

[18]? 姚鼐.國學(xué)典藏古文辭類纂[M].胡士明,李祚唐,標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

[19]? 張大可,丁德科.史記通解[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15.

【責(zé)任編輯? ? 朱正平】

Abstract:The relationship of The Biography of Qin and The Biography of Lord Shang has its particularity. With the help of this mutual relationship, Sima Qian realized the comparison between the two overlords of Qin Mu Gong and Qin Xiao Gong in the three aspects of governance thoughts, the types of ministers, and the political achievement. Sima Qian constructed a new development of the history of Qin on the basis of historical materials of the previous dynasties. He not only showed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and key stages of the Qin Dynasty with a thorough perspective, but also keenly perceived the historical transformation from the period of Qin Mu Gong to Qin Xiao Gong. By contrast with Qin Mu Gong period, Sima Qian found the cause of the Qin Dynastys downfall from Qin Xiao Gong period, which not only summed up the historical lessons of the Qin Dynastys downfall, but also put forward the historical reference of the fall of the Qin Dynasty to the politics of the Han Dynasty in the way of “have a thorough understanding of the course of historical development and the changes involved therein”.

Key words:The Biography of Qin; The Biography of Lord Shang; cross reference; contrast

猜你喜歡
對比
關(guān)于楊德豫與黃杲忻版本的露西組詩譯文對比分析
“魚”不如“漁” “漁”不如“欲”
語法銜接在英漢法律翻譯中的應(yīng)用
科技資訊(2016年19期)2016-11-15 10:29:02
裝配式建筑相關(guān)法律法規(guī)的研究
中國市場(2016年38期)2016-11-15 00:18:57
小學(xué)生英語學(xué)習(xí)質(zhì)量監(jiān)測與分析(下)
俄漢語名詞的對比分析
人間(2016年27期)2016-11-11 16:14:05
俄漢成語中動物形象特點分析
人間(2016年27期)2016-11-11 16:07:33
影響腳斗士與跆拳道運動項目發(fā)展因素的對比分析
體育時空(2016年9期)2016-11-10 20:21:03
中日兩國膠囊旅館業(yè)的發(fā)展對比及前景展望
克里斯托弗·馬洛與陶淵明田園詩的對比
宜兰县| 涞水县| 紫云| 莱州市| 夏津县| 全南县| 五原县| 镇安县| 十堰市| 岢岚县| 五指山市| 安吉县| 盈江县| 阿鲁科尔沁旗| 佛坪县| 英山县| 新龙县| 辰溪县| 普定县| 吉木萨尔县| 五莲县| 奉节县| 子长县| 离岛区| 都江堰市| 雷波县| 岗巴县| 长垣县| 九台市| 香港| 海兴县| 无极县| 广南县| 仙居县| 乌鲁木齐县| 咸丰县| 绥德县| 西青区| 嘉善县| 永丰县| 鞍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