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袁隆平精神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生動體現(xiàn),將幼兒教育與弘揚袁隆平精神緊密融合,適度融入教學內(nèi)容,是一種全新的教學探索與體驗。文章深刻闡述了袁隆平精神的含義及背景,以幼兒教育中立德樹人與袁隆平精神的融合意義,通過在具體的教育實踐和場景布置中體現(xiàn)、在校園文化植入、開展階段性專題教學的方式,將袁隆平精神有機融入立德樹人教育中,探索有特色的幼兒教學路徑。
[關鍵詞] 袁隆平精神;幼兒教育;立德樹人
[作者簡介]錢真真(1981—? ? ),女,江西德安人,德安縣第三幼兒園,一級教師,研究方向為幼兒教育與教學管理。
首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得主、雜交水稻之父、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先生備受國人尊崇,從他的生平事跡體現(xiàn)出來的袁隆平精神,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生動體現(xiàn),也是難得的教育資源。
一、袁隆平精神背后的故事及袁隆平精神的含義
習近平總書記曾高度肯定袁隆平院士為我國糧食安全、農(nóng)業(yè)科技創(chuàng)新、世界糧食發(fā)展做出的重大貢獻,并要求廣大黨員、干部和科技工作者向袁隆平學習,強調(diào)對袁隆平的最好紀念就是學習他熱愛黨、熱愛祖國、熱愛人民,信念堅定、矢志不渝,勇于創(chuàng)新、樸實無華的高貴品質,學習他以祖國和人民需要為己任,為祖國和人民無私奉獻,一輩子躬耕田野,始終秉承腳踏實地把科技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的崇高風范。這些正是袁隆平精神核心內(nèi)涵的精準體現(xiàn)。
簡單梳理一下袁隆平院士的科研和生活經(jīng)歷,他在科研過程中經(jīng)歷了眾多困難與挫折,卻能夠始終保持從容和淡定。他一生執(zhí)著追求兩個夢想:稻下乘涼夢、雜交水稻覆蓋全球夢。袁隆平的祖父是袁盛鑒,是清代科舉制度下的一位舉人。在辛亥革命后,社會格局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而袁盛鑒因飽讀詩書,被同鄉(xiāng)舉薦到縣政府做秘書長,后來擔任了小學校長等職務。袁盛鑒對待窮苦鄉(xiāng)親特別仁慈,經(jīng)常在家門口擺粥攤或做米粑接濟窮人。袁隆平的父親叫袁興烈,出生于1905年,當時雖然社會局勢動蕩,但袁父卻并未放棄學業(yè),反而越發(fā)刻苦學習,后來考入當時的東南大學,畢業(yè)后擔任縣里一所小學的校長,成為當時頗受尊敬的人。袁隆平的母親叫華靜,出生在江蘇揚州的大戶人家。在袁隆平的一生中,受到母親的影響最多,母親英語很好,袁隆平從小就跟著母親學習英語,因此英語水平很不錯。袁老先生曾回憶說,抗日戰(zhàn)爭后期他回過一次家鄉(xiāng)德安,看到縣城全部被炸毀,只剩下一座教堂,自那以后他就教導家人要愛黨、愛國,珍惜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袁老先生認為成功的秘訣是“知識、汗水、機遇、靈感”這八個字,他還曾激勵廣大師生要“做一粒好種子”,為國家做貢獻。當?shù)掳部h的超級稻基地產(chǎn)量上不來時,袁老先生勉勵大家不能氣餒,要查找原因、對癥下藥,要相信科學,鍥而不舍終會成功。這些都體現(xiàn)了袁隆平院士的家國情懷和為國為民的情愫,這正是我們需要學習的科學家精神。
二、幼兒教育中將立德樹人與袁隆平精神融合的意義
立德樹人是新時代國家對教育事業(yè)的具體要求,也是幼兒教育發(fā)展的必然要求,對于幼兒的發(fā)展及社會的進步具有積極影響。新時代背景下,教師可融合袁隆平精神制定幼兒德育實施方案,結合幼兒學習生活開展德育活動,營造良好的幼兒成長氛圍,循序漸進地幫助幼兒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質。
(一)袁隆平的成長之路對幼兒教育有指導意義
袁隆平的成長歷程,與他早年所處的特定時代,特別是嚴謹博愛的家教和師道密切相關。正因為他有一顆好奇、淳樸、善惡分明的心,才有成年以后在科研事業(yè)中的豁達、堅毅與率真。幼時的袁隆平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抗戰(zhàn)前在德安縣生活的幾年時光里,袁隆平親眼看見爺爺袁盛鑒接濟鄉(xiāng)親、善待鄉(xiāng)里,自小便立下報效國家、造福社會的遠大理想。幼兒教師可將有關袁隆平的經(jīng)歷作為幼兒教育的生動教材,會更易于被幼兒所接受和理解。可以說,袁隆平精神是立德樹人的生動詮釋,將其與幼兒教育有機結合起來,有助于把豐富、深邃的“隆平元素”融入幼兒教育教學的全過程。
(二)袁隆平精神對幼兒教育具有積極意義
教育部發(fā)布的《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指出,在指導幼兒學習知識、文化的基礎上,教師要注重培養(yǎng)幼兒的思想品格和優(yōu)秀品質,使幼兒不僅能夠真正符合當前新時代對人才的需求,還能夠符合國家對教育的具體要求。袁隆平精神體現(xiàn)在幼兒教育理論中,形象地概括,就是要“做一粒好種子”。在校園文化建設中,學校管理者應結合幼兒的認知能力,在校園中巧妙植入袁隆平精神和農(nóng)耕文化,探索“弘揚袁隆平精神、根植立德樹人”的教育新理念,與文明校園建設緊密交融,培養(yǎng)幼兒正確的價值觀念,可大大提升特色文化內(nèi)涵。
三、袁隆平精神與立德樹人融合的路徑
(一)設置具體的教育實踐和場景
一種精神的傳揚需要看得見、摸得著的物質做載體。袁隆平精神并不是虛無的,是可以在具體的教育實踐和場景布置中體現(xiàn)的。幼兒園可以組織專人挖掘袁隆平童年的家教環(huán)境因素,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呈現(xiàn)。比如,創(chuàng)作袁隆平看到爺爺接濟窮苦人的宣傳畫、創(chuàng)作袁母華靜教袁隆平學英語的課本劇等畫作給幼兒看,這些都是很好的教育外在表現(xiàn)形式。
(二)在校園文化中植入袁隆平精神
在校園文化中植入袁隆平精神的相關元素,可以使幼兒心目中抽象的袁隆平精神物化為觸手可及的物質形態(tài),從而增強袁隆平精神對幼兒的影響力。比如,幼兒園的辦園宗旨可定義為“讓每一粒種子幸福地開花結果”,幼兒園的園徽設計可以種子為主要元素,寓意要像袁隆平一樣做一粒對國家有用的種子,并要生根、開花、結果。幼兒園還可以充分利用樓梯過道、公共閱讀區(qū)、班級閱讀角等平臺,展示有關袁隆平精神的元素,如可以展示袁隆平小時候最喜歡的《屈原投江》《岳母刺字》等愛國主題的故事,讓幼兒在耳濡目染中感受袁隆平精神的真諦。還可以在校園的邊角地帶開辟小小試驗田、種子博物館等實訓基地,栽種“隆平超級稻”,讓幼兒體驗播種、栽插、管理、收獲的樂趣,用實踐行為體驗袁隆平精神的實質。
(三)開展階段性隆平主題教育教學活動
教育需要實踐,成長需要體驗。走出園外研學是當今比較盛行的課外實踐教育新模式。通過課外研學,可以提升幼兒的感悟能力、學習能力、自理能力,增進同學情、師生情,達到課堂上達不到的教學效果。德安縣是袁隆平的故鄉(xiāng),處處體現(xiàn)著“隆平元素”,有隆平廣場、隆平大道、隆平濕地公園等,是幼兒教育研學活動的好去處。每次研學的主題都可以不一樣,如“體驗豐收的喜悅”“認識敬愛的袁爺爺”“白米飯是怎么來的”等,讓幼兒從不同的層面領悟袁隆平精神,培養(yǎng)他們愛勞動、愛科學、勤勞節(jié)儉的意識。幼兒在活動中,可以體驗勞動的樂趣,感受家國情懷。由于幼兒還沒有形成自己的是非觀,其心智對外界的一切是吸收性的,可塑性非常強,因而教師的言行舉止、道德品質尤為重要。教師要為人師表,提升修養(yǎng),特別要注重自己平時的一言一行。
幼兒園還可以每月開展一次袁隆平專題課堂,每一次開展都確定一個鮮明的主題,如立志、好學、愛國、鉆研、奉獻等。袁隆平小時候經(jīng)常聽的故事就值得借鑒推廣,可以組織教師進行提煉和適度改編,將其編為生動的校本教材,在課堂上通俗易懂地講給幼兒聽。除了講故事,還可以編導課本劇,讓幼兒參演劇情,在音樂和舞蹈的氛圍中切身感受袁隆平小時候的良好家風及有擔當和愛國的思想萌芽。每逢袁隆平的逝世紀念日、誕辰日,以及農(nóng)民豐收節(jié)等重要節(jié)點,可以開展主題教育活動,如“給隆平爺爺捎句話”“觀看袁隆平電影”“袁家山科普教育基地研學”等活動。
在幼兒教育中將立德樹人與弘揚袁隆平精神緊密交融,可以幫助教師拓寬教育思路、精心施教,讓袁隆平精神在幼兒心里扎根,為幼兒的全面發(fā)展打下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