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瑞芳
摘要:新課改對小學語文教學提出了更新、更高的標準。當代語文教學中,課程的核心目的是要提高語文核心素養(yǎng)、開展語言教育,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開拓精神世界,達到語言與精神的共生。閱讀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其中,整本書閱讀能夠有效規(guī)避閱讀的碎片化,促進學生在大背景、大世界中理解人物和文章主旨精神。本文探討新課改下小學語文整本書閱讀教學開展的具體策略,從任務驅動、主題討論、閱讀導圖、測評競賽四方面提出提升小學階段整本書閱讀質效的方式方法。
關鍵詞:小學語文 整本書閱讀 核心素養(yǎng)
“整本書閱讀”“整本書閱讀教學”如今是教育界的熱點話題。什么是“整本書”?“整書”與“課文”形成比照,彼此呼應,互補短長,除去顯性可見的篇幅之長,更在于其“整體的藝術架構”??梢哉f,整本書是指具備主體獨立性與生命獨特性的書,每一本書就是一個世界。[1]因此,整本書閱讀具有單篇課文閱讀所不具備的價值擔當。小學階段,整體上把握一本書的藝術結構,有助于學生走進其完整的藝術世界,獲得更為全面的深刻思考,它與單篇課文閱讀、主題(群文)閱讀等共同構成了閱讀的完整形態(tài),發(fā)揮著各自獨特的功能,彼此補充而不可替代。
“整本書閱讀”又可以劃分為“自然意義的”和“課程意義的”。部分教師認為,兒童的閱讀應該是低壓迫、高自由的行為,抱著“讓學生自己讀讀吧,即使隨便看看翻翻也會有收獲”的想法,這更偏向于“自然意義”的“整本書閱讀”。而在“課程意義”下,教師要根據(jù)作品特點、文體、目標、學情等要素,通過探討諸如人物命運的問題,或者通過復述、人物雕像、人物關系網(wǎng)等工具、方式外化習作技巧手法等,完成作品與閱讀者的聯(lián)結。[2]本文中,筆者重點論證課程意義下“整本書閱讀”教學實踐的方法論。
一、任務驅動是整本書閱讀的持久性動力
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教授劉敏在《任務驅動下的小學語文課堂》中指出:“引入‘任務驅動的教學方法,轉變教師教學的職能,提供學生自主與探究性學習和解決問題的任務,激發(fā)學生對于語言與文字的創(chuàng)新里、理解力和學習興趣,從而實現(xiàn)小學語文教學的現(xiàn)實意義。”
任務驅動教學法是以學生主動學習與教師加以引導相結合的一種教學方式。任務驅動的教與學的方式,能為學生提供體驗實踐的情境和感悟問題的情境,圍繞任務展開學習,以任務的完成結果檢驗和總結學習過程等,改變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使學生主動建構探究、實踐、思考、運用、解決高智慧的學習體系。其既符合探究式的學習模式,又符合教學的層次性和實用性,有助于學生形成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獨立探索的學習精神和與人合作的精神。[3]
在組織整本書閱讀時,設置一些難度系數(shù)不一的任務,讓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不斷重讀作品,加深理解。如,閱讀李長之的《孔子的故事》,主要是要引導學生認識到,孔子和他的弟子周游列國十四年,過著顛沛流離的生活,但他們沒有氣餒、愈挫愈勇,心胸更加寬廣,理想更加堅定,正是有這樣的經(jīng)歷和胸懷,在中國文化史上才做出了貢獻。教師要求學生任選一位孔子弟子,自己設計獎項,并撰寫頒獎詞,表現(xiàn)其突出的優(yōu)秀性格品質。要完成這個任務,學生須仔細閱讀故事,比較各個人物的特點,找到人物典型特征??梢钥闯?,以任務為驅動,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必須持續(xù)、深入地沉浸于作品。如此,任務的完成才能既指向閱讀目標的實現(xiàn),又能讓學生獲得愉悅的情感體驗。[4]
二、主題討論是整本書閱讀深入的路徑
課堂討論往往可以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和積極性,但在“整本書閱讀”的教學實踐中,由于閱讀篇幅較長,較容易出現(xiàn)零碎、混亂的現(xiàn)象。在課程設計中需要格外注意設置具有啟發(fā)性、關鍵性、體驗性的問題,以達到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課堂、積極思考的目的。[5]
從具體實踐來說,給出關鍵話題的首要是要選定作品的主題,提煉作品傳遞的精神追求、思想高地。如,美國兒童文學作家、插圖畫家娜塔莉·巴比特著作《不老泉》的主題是,生命的意義在于變化,長生不老并不一定是幸福的,人應該自然死去,不能因自己的利益而違背大自然的規(guī)律。指導閱讀這本書時,可以設置“你愿意讓文章中哪位人物成為你的同桌?你希望長生不老的藥問世嗎”的主題討論。這樣的話題拉近了《不老泉》和學生的距離,營造了研讀中的不老泉和客觀存在的死亡的話題環(huán)境,對于學生來說,“面對長生不老藥的抉擇”從一個空洞、抽象的概念,變成了選擇同桌的生活化抉擇,他們會更樂于打開書籍閱讀,易于和同學交流,敢于說出自己的想法。如一位學生回答:“貪婪會讓你失去很多,溫妮雖然不能長生不老,但一樣能讓自己活得很快樂,我希望和溫妮成為同桌?!盵6]
三、閱讀導圖是整本書閱讀夯實能力的策略
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整本書閱讀”也不例外。閱讀導圖即是一種實用的視覺思維工具,整本書閱讀需要“思維深入,發(fā)展思維”,思維導圖讓“思維可見”。它運用圖文并重的技巧,可以促進人們對事物的形象認知和加深知識的理解,使所學的內容變得清晰可見、簡單。在教學實踐中,教師提供的閱讀導圖為學生提供了一種使用信息和認知加工的思維支持框架,讓學生對整本書內容進行梳理,也可以對整本書的某一部分諸如人物、情節(jié)進行梳理,把書讀薄、讀透。
對于人物的梳理,可以《不老泉》課堂中運用的“外貌雕像”為例,指導學生在寫作中如何描繪人物外貌,并通過五官身形、穿著打扮體現(xiàn)人物性格。文章主要塑造了六個人物:溫妮、塔克一家四口和“黃西裝”。人物形象鮮明,符合人物品質,特別是“黃西裝”是典型的“人如其面”。教師設計了諸如“外貌雕像”的導圖,引導學生通過五官長相、身體形態(tài)、穿著打扮等掃描人物,寫出人物分析報告,加深印象。導圖“外貌雕像”的運用,提升了“黃西裝”這個人物形象,給小讀者留下深刻印象。[7]
情節(jié)的整體把握與復述,則以《孔子的故事》的導圖——復述調味瓶為例。在學生復述情節(jié)時,鼓勵他們“加點料,讓故事更生動”,要注重關鍵部分的細節(jié)描寫,運用批判性思維進行評論,關注生動靈活的實例佐證。如,閱讀書中僅進行了簡要描寫的“魚藏劍”的故事后,請學生查閱歷史資料,并合理想象補編情節(jié),注意細節(jié)描寫,讓故事更完整生動。又如,閱讀《孔子在外交上的勝利》這一篇章后,結合前面諸篇中孔子遭遇挫折的故事,請學生用“我覺得”或者“我認為”開頭撰寫評論、發(fā)表感想。再如,文章中提到孔子專心從事教育工作,善于在日常生活中以小見大、啟發(fā)學生,可以請學生在全書中尋找三個可以佐證這一觀點的好例子。[8]
四、測評是整本書閱讀的助推器
整本書閱讀,要從輸入到輸出,才能真正達到閱讀的作用和效果。測評競賽作為一種輸出方式,除常規(guī)認為的那樣,是一種測量、評估的手段外,還是一個強有力的學習策略。學生在輸出的過程中,要整合、提取輸入的信息,消化吸收作品的內容和道理,加深對于相關知識的印象。如,《孔子的故事》的測評方式是為滿足“語文課程評價的根本目的在于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目標,從“獲取信息、作出評價、整體感知、形成解釋”四個層面命題。又如,可以從兩個層面安排多樣的競賽方式:一個是班級層面,開展書簽制作、讀書筆記、報刊剪輯、讀書手抄報等書面作品征集評比;另一個是校級層面,諸如:故事我會講、寓言顯道理、科普我來報、好書由我薦等。[9]
小學教育階段是學生學習知識最快的時期,也是學生吸收能力提升的重要階段,正是培養(yǎng)學生學習積極性和自主探究能力的良好教育階段。語文核心素養(yǎng)具體是指在語文教學中,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包括語言構建與運用、思維發(fā)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文化傳承與理解四方面。
教師在基于核心素養(yǎng)的教育理念下,為學生開展整本書閱讀教學活動,能打破小課堂、小技巧藩籬,有利于讓學生激活思維磁場,激發(fā)閱讀動力,也能夠讓學生通過整本書的閱讀認識到學習小學語文閱讀整本書的獨特魅力,進一步增強學生的語文思維品質,為學生理解語文知識,運用語言,拓展自身語文文化視野作好鋪墊。
參考文獻:
[1]吉姆·崔利斯.朗讀手冊:大聲為孩子讀書吧[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6:22.
[2]艾登·錢伯斯.打造兒童閱讀環(huán)境[M].許慧貞,蔡宜容,譯.海口:南海出版社,2007:4-7.
[3]陳暉.閱讀世界兒童文學經(jīng)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132-133.
[4]杜威.我們如何思維[M].伍中友,譯.北京:新華出版社,2015:5.
[5]唐娜琳·米勒.書語者:如何激發(fā)孩子的閱讀潛能[M].關睿,石東,譯.烏魯木齊:新疆青少年出版社,2016:111.
[6]李煜暉.探索和發(fā)現(xiàn)的路程——整本書閱讀之專題教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9:266.
[7]吳欣歆.培養(yǎng)真正的閱讀者:整本書閱讀之理論基礎[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9:8,12-14,112, 256-266.
[8]余黨緒.走向理性與清明——整本書閱讀之思辨讀寫[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9:5.
[9]吳泓.語文專題學習與整本書閱讀十講[M] .北京: 商務印書館,202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