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編輯部
長沙規(guī)定,不得將面向社會開展的宣傳教育、信息采集和調查統(tǒng)計等事項通過學校轉嫁給教師;煙臺市教育局要求,不得強制或以與考核掛鉤等方式要求教師安裝與教育教學無關的App,關注平臺公眾號以及參與點贊投票、問卷調查、網絡答題等;青島市市南區(qū)提出,建立教師不合理工作負擔清理機制……近期,多地陸續(xù)發(fā)文,對給中小學教師減負作出具體規(guī)定,引發(fā)關注。
實際上,早在2019 年12 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就印發(fā)了《關于減輕中小學教師負擔進一步營造教育教學良好環(huán)境的若干意見》。隨后,全國多地出臺相關措施。然而,很多地方的中小學教師反映,當前教育以外的工作負擔依然沉重。
一名小學校長告訴記者,上學期,縣里將統(tǒng)計碘鹽食用率的任務交給學校。為此,教師只好千方百計收集學生家中的食用鹽,做好標記送有關部門檢測。而檢測結果出來后,該部門又提出,要求老師對食用非碘鹽的家庭進行科普并回傳記錄。
這種情況非個例。各地教師給記者列舉曾做過的非教學任務,種類多達10 余種。
一些行政單位還將本部門的工作層層加碼給學校。多地鄉(xiāng)村學校校長對記者說,學校曾被要求代收家長人身意外保險費、催繳水費等。因辦學要依賴多部門支持,學校擔心拒絕后會帶來更多不便,于是不得不承擔下來。
武漢大學社會學院教授呂德文、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許光建等專家認為,一些地方將基層治理工作轉嫁給教師,產生諸多不良后果。
首先,會擠壓教學時間、侵占教師精力。在武漢大學中國鄉(xiāng)村治理研究中心課題組調研中,南方某市一名鄉(xiāng)鎮(zhèn)中心小學副校長說自己“擠時間做教學工作”“平時3/4 的精力都在應付形式主義工作,只有1/4 的時間用于教學”。
其次,過于頻繁的非教學任務影響家校關系,不利于樹立尊師重教的社會風氣。陜西某小學校長介紹,很多文件都要求有文字、圖片或視頻等資料,這些任務都被安排到教師、家長身上,容易造成家校矛盾。暑假期間,相關部門要求班主任每天讓家長反饋孩子安全情況,由學校匯總提交,家長不領情也不理解,學校和教師夾在中間,里外為難。
此外,繁重的非教學任務也對學生造成消極影響,并滋生新的形式主義。
受訪對象認為,教師承擔非教學任務的現(xiàn)象屢禁不止,反映出有的政府部門在推動工作時作風不扎實,將部分本職工作“甩”給學校。不少基層教育工作者建議,應采取多種措施從根源上為教師減負:
——完善學校非教學任務準入機制。受訪對象提出,應由各級教育主管部門牽頭,對教師承擔的非教學任務進行全面清查,向社會公布并接受監(jiān)督?!叭鐣紤獜娀粋€認識——教師的根本任務是好好上課,教書育人,努力提高教學質量?!辟F州一名小學校長說。
——建立健全投訴機制。相關部門要設立投訴專線,增設網絡投訴渠道,保障教師被攤派非教學任務時,可以有正規(guī)且暢通的渠道提出質疑和反對意見,切實為學校和教師維護正當權益撐腰。
——將教師減負清單納入各級督導、督查內容。定期對各級黨政機關和學校落實“減輕中小學教師負擔”的相關情況進行督導檢查,對執(zhí)行不力、落實不到位的黨政機關和學校要嚴肅問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