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志前 張媛
摘要:地域性是地理標志最核心的特征,表現為地理標志命名的地緣性、使用主體的區(qū)域性、產品特性的地域關聯性。該特性使得地理標志保護面臨重疊保護,“公地悲劇”以及侵權救濟難等困局。可確立在先權利優(yōu)先原則和共存規(guī)則解決重疊保護問題;嚴格權利主體標準和規(guī)范使用行為預防“公地悲劇”的發(fā)生;擴大訴訟主體范圍和明確正當使用的條件化解侵權救濟的難題等?!睹穹ǖ洹芬衙鞔_將地理標志列為知識產權的客體之一,為發(fā)揮地理標志促進農業(yè)發(fā)展、農民增收、農村繁榮的功能,我國應盡早制定《地理標志保護法》。
關鍵詞:地理標志;地域性;重疊保護;公地悲??;侵權救濟
中圖分類號:D923. 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16X (2023) 01?0116?09
一、問題的提出
地理標志(Geographical Indications) 是一種與地理區(qū)域相關聯, 用以標識產品來源地的符號,該來源地的自然或人文因素與標識產品的品質及特征密切關系。地理區(qū)域的自然因素,如土壤、氣候等,是大自然對該區(qū)域居民的恩賜;人文因素,如當地人世代集體創(chuàng)造的生產工藝、方法等,則是祖先的恩賜[1]。這些獨特的自然或人文因素使得地理標志產品較之其他產品具有獨特性或差異性,從而激發(fā)消費者的消費意識,增進產品價值和吸引力[2],這正是地理標志的價值和意義。地理標志所依賴的自然和人文因素,都與其來源地密切關聯,使地理標志具有地域性,這是地理標志的價值源泉,亦是地理標志保護制度構建的基礎。現有研究大多是圍繞地理標志的性質[3]、保護模式[4]、法律沖突[5] 和保護方式[6]展開,對地域性的分析僅在分析地理標志的特征時有所提及,尚無專門從地域性視角分析地理標志保護制度的設計。地理標志保護的基礎、保護困境以及化解困境的制度設計均與地域性密切相關。因此,本研究擬以地理標志的核心特征——地域性為視角,在分析地理標志的地域性內涵與表現、保護困局的基礎上, 提出破解困局的對策,以期完善我國地理標志保護制度,發(fā)揮地理標志保障產品質量、提升農業(yè)競爭力與促進鄉(xiāng)村振興的功能。
二、地理標志地域性的內涵及表現
(一)地理標志與相關概念的區(qū)別
圍繞著保護某一地域上的產品,有“貨源標志”(Indications of Source)、“原產地名稱”(Ap?pellations of Origin) 和地理標志等不同稱謂。貨源標志是“ 描述一種用以指示某一產品(服務)來源于某個國家或地方的表達形式或標記”[7],強調貨源標志與產品地理來源的關系,并不要求產品的品質或特征與該來源地有特定聯系,其內涵最廣。原產地名稱則指“一個國家、地區(qū)或地方的地理名稱, 用于指示一項產品來源于該地,其質量或特征完全或主要取決于該地的地理環(huán)境, 包括自然和人文因素。”①相較于貨源標志,原產地名稱的標準更高,它強調產品的品質或特征與產地地理環(huán)境相關聯,且產品的制造、加工與制備等所有生產過程均應在特定區(qū)域內完成,其概念范圍大大限縮。1994 年的《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定》(TRIPS 協定) 開始使用“ 地理標志”這一術語,保護來自特定區(qū)域的產品,且該產品特定的質量、聲譽或特色等與該區(qū)域相關聯,但僅要求產品的制造、加工與制備等生產過程至少一項在產品來源地內進行,不要求原料等全源于特定區(qū)域[8]。就產品特征等與特定區(qū)域的關聯性而言,原產地名稱表現最強烈,地理標志次之,貨源標志則最弱,其范圍大小關系如圖1所示。
(二)地理標志地域性的內涵
地理標志作為一類新型知識產權,相較于傳統(tǒng)知識產權,具有更明顯的地域性特征。地域性具有相對性,一般指某客體局限于某一區(qū)域的情況,也可理解為地域性連結因素[9]。地理標志的地域性,則指受地理標志保護的產品來源于一定的地域范圍,這個地域范圍大到可以是國家,小到可以是國家的某一區(qū)域,例如澳洲葡萄酒,秭歸臍橙。且只要產品的質量或特征與某“地理來源”密切相關,該地理名稱即構成了應予保護的地理標志[10]。地域性還指示了產品生產的地域范圍, 只有產自該區(qū)域的產品才能使用該地理標志。例如“西湖龍井”的產地范圍限制為西湖風景區(qū)和西湖區(qū)周邊的168 平方公里。
地理標志的地域性不同于其他知識產權的地域性。受“領土原則”約束,在特定司法轄區(qū)內獲得的知識產權,其效力范圍僅限于該轄區(qū)范圍內所涉的領土,此即知識產權的地域性,抑或稱“法域”[11],是知識產權效力范圍的體現。而地理標志作為一種商業(yè)標識,標示和區(qū)分的是與產品特定質量、聲譽等相關的地理來源,其地域性強調的是產品與來源地的聯結,而非僅對其效力范圍的指明。也因此,來源地無法復制的獨特的地理環(huán)境或文化資源,使地理標志具有集體性、獨特性、永久性和不可轉讓性等特征。
(三)地理標志地域性的表現
1. 地理標志構成要素的地域性
地理標志地域性最直接的表現是地理標志的名稱。地理標志一般由產地的地理名稱加產品通用名稱構成, 如“ 煙臺蘋果”、“ 寧夏枸杞” 等,即地理標志只認證特定產品,而不像商標等可附加到任何產品上[2]。除用地理名稱直接命名外,也可以用其他能夠標示產品來源地的可視性標志來命名,比如具有地理指示功能的名稱,或具有直接地緣依附性、地緣聯想性,便于記憶和產生品牌聯想的符號等。
地理標志的命名規(guī)則無法識別具體的生產者,消費者僅能通過地理標志區(qū)別產品的地域來源。例如,寧夏地區(qū)盛產枸杞,產品使用“寧夏枸杞”的地理標志,能使之與其他地區(qū)生產的枸杞相區(qū)別,消費者也可一目了然地知道該產品產自于寧夏地區(qū)。但僅標示“寧夏”的枸杞無法識別其具體生產者。因此,地理標志產品的流通除需在產品上標注地理標志外,還需注明商標,以便消費者區(qū)別產品的來源地和具體的生產者。
2. 地理標志主體身份的區(qū)域性
地理標志的權益主體包括持有主體和使用主體,兩者的身份都具有區(qū)域性。地理標志的持有主體均與特定區(qū)域相關聯。根據相關規(guī)范性文件的規(guī)定,我國地理標志的持有主體大致可分為三種類型:一是地方政府。代表該區(qū)域的地方政府可以申請地理標志。如《“張家界大鯢”地理標志產品保護管理辦法》規(guī)定,張家界人民政府為“ 張家界大鯢” 地理標志的持有主體。不具有代表性或超出該區(qū)域的,包括其上級政府都不具有申請資格。二是行業(yè)協會或其他組織。我國《商標法》第3 條和《商標審查及審理標準》的“地理標志集體商標、證明商標的審查” 部分規(guī)定,團體、協會或者其他組織可以申請地理標志集體商標,且申請主體應由地理標志標示地區(qū)內的成員組成?!掇r產品地理標志管理辦法》第8 條則規(guī)定,地理標志的申請主體為農民專業(yè)合作經濟組織或行業(yè)協會等組織。三是區(qū)域內的生產經營者團體或協會。地理標志是特定區(qū)域居民的集體財產, 它既不能歸個人所有, 也不能歸國家所有,而應當屬于地理標志所標示區(qū)域內的生產者集體所有[12?13]。如我國國家知識產權局2020 年9 月公布的《地理標志保護規(guī)定(征求意見稿) 》第9條規(guī)定,“ 產地范圍內的產品生產者協會” 可以提出地理標志申請。由此可見,以上三類主體均具有明顯的地域性特征。
地理標志的使用主體也應受地域性的限制。地理標志的產品品質等是綜合特定區(qū)域內自然人文因素以及當地居民集體智慧而形成,并逐步成為區(qū)域內生產者的生產工藝和質量標準。其財產價值的形成與區(qū)域內生產者的實質性貢獻密不可分,因此,地理標志的使用主體應為所有具有區(qū)域性身份的生產經營者。
3. 地理標志產品的地域性
地理標志產品來自所標示的特定區(qū)域,產品品牌的形成也是基于對原產地“ 地方性” 的挖掘[13],因而具有地域性。特定區(qū)域的山、水等自然環(huán)境,建筑、工藝以及在該地發(fā)生的歷史文化事件等人文環(huán)境,二者共同構成了該地區(qū)的“地方性”。當地居民利用集體智慧, 在挖掘“ 地方性” 的基礎上, 結合產品自身具備的特有屬性,形成了獨具地域品質的產品。一方面,產品的品質特征易受產地自然地理環(huán)境的影響。貧瘠的土地無法生長出良好的原材料,相反自然條件優(yōu)渥的土地能培植出較好品質的原材料。例如香檳的原料葡萄必須生長于香檳地區(qū), 在地形、日照、濕度、風力等各種自然因素配合下所生產出的葡萄,經過特定的加工技術之后產出的葡萄酒才能稱之為香檳。另一方面,產品加工使用的工藝技術亦是影響產品品質的關鍵因素。傳統(tǒng)加工方法或工藝技術是該地區(qū)長久以來集合世代智慧的結晶。例如貴州茅臺酒,使用了自漢朝以來不斷研發(fā)改進的茅臺地區(qū)特有的釀酒技術,但其蘊含的深厚傳統(tǒng)文化所帶來的影響絲毫不亞于特有的釀造技術[14]。不同的“地方性”決定了不同的產品品質,不同的產品品質信號又影響著消費者對產品的評價[15],并逐漸獲得消費者的認可與青睞,進而使地理標志具有保護價值。
此外,在申請地理標志保護時,也需要提交證明產品具有地域性的相關材料。《地理標志產品保護規(guī)定》第10 條、《集體商標、證明商標和管理辦法》第7 條規(guī)定申請地理標志保護須提供政府劃定的地理標志所標示產品產地的地域范圍,地理標志客觀存在、歷史淵源及知名度等情況說明,以及地理標志產品的品質、聲譽或其他特征與產地密切相關的證明材料等。
三、地理標志保護的困局
地理標志的構成要素、主體身份和產品特性的地域關聯性,可能導致地理標志保護中的權利沖突、公地悲劇、侵權救濟難等困局。
(一)重疊保護引發(fā)權利沖突
1. 地域重疊引發(fā)權利沖突
地理區(qū)域的重疊,易造成地理標志保護的重疊。地理標志的名稱中一般包括產地的地理名稱,在申請和使用地理標志時也往往以當地的行政區(qū)劃為大致標準[16]。而大小不同的區(qū)域間可能存在地域上的“ 包涵關系”, 且申請地理標志時并不受區(qū)域大小的限制,這可能導致兩個以上的重疊區(qū)域在同一產品上獲得地理標志保護。例如棲霞受煙臺管轄, 在地域上包涵于煙臺,“ 煙臺蘋果”和“棲霞蘋果”均申請地理標志保護。如此便會不可避免地出現地域重疊問題,即同一產品所覆蓋的地域存在部分一致,使該產品上存在兩個不同的權利主體。且一般較小地域的生產者具有雙重身份,例如棲霞蘋果的生產者理論上對這兩個地理標志均享有使用權,而除棲霞外的其他煙臺的蘋果生產者只能使用“煙臺蘋果”這一地理標志。這種地域上的重疊使部分生產者享有雙重權利,這對其他地區(qū)的生產者而言,是一種“ 特權” 和不公平。如果不妥善處理, 易引發(fā)兩個地理標志之間的糾紛,產生利益沖突。
2. 客體共存引發(fā)權利沖突
地理標志同商標一樣,本質是商業(yè)標記,都具有識別和區(qū)分功能,因此,地理標志同樣也可以受商標法保護。如此便引發(fā)了權利保護的沖突, 集中表現為地理標志與地名商標之間的沖突[17]。
許多縣級以下的地名,部分縣級以上的地名(《商標法》禁止之前已注冊的地名) 因其特殊的地理環(huán)境或深厚的文化底蘊被大眾熟知,而以“ 地名” 申請為注冊商標; 而符合條件的地名,可作為集體商標或證明商標的組成部分,被核準注冊為集體或證明商標。根據地理標志命名規(guī)則, 地理標志多由“ 地名+ 產品通用名稱” 構成。如此,同一個區(qū)域的產品可能受到商標和地理標志的雙重保護,不同主體各自行使權利,產生利益沖突。例如在典型的“ 金華火腿” 案中,食品公司在地理標志保護制度建立之前,便申請獲得“金華火腿”的證明商標。但由于火腿生產在當地歷史悠久并存在著大量的火腿加工生產企業(yè),國家質檢總局2002 年批準了對“金華火腿”實施原產地域產品保護①。如此便在“金華火腿”上形成了注冊商標專用權與原產地域產品(地理標志) 的重疊保護,權利沖突在所難免。
(二)導致公地悲劇
“ 公地悲劇” 是一種對公共資源的過度使用而使其價值喪失的現象[18]。地理標志的非排他性和其使用者的不正當行為,是導致地理標志“公地悲劇”的主要原因。
1. 地理標志的非排他性導致公地悲劇
準公共屬性使得地理標志上的權利主體過多,極易導致“公地悲劇”。從產權經濟學來看,地理標志是一種準公共產權即俱樂部產品,是一種區(qū)域品牌, 具有非排他性、非競爭性和共有性[19]。區(qū)域內符合條件的生產者均有權低成本甚至零成本的使用地理標志,且生產者數量的增加不會產生額外成本,這使得同一地理標志的使用主體過多。理論上區(qū)域外的生產者無權使用地理標志,但法律并未禁止他們因許可或者授權成為使用主體。為追逐利益的最大化,生產者往往會不加限制的使用地理標志及區(qū)域內的地理資源,且不愿意投入維持地理標志使用價值的必要成本[20],使區(qū)域內的產品生產所依賴的自然資源枯竭,地理環(huán)境遭破壞,產品質量下降,進而導致地理標志喪失原有價值,造成“公地悲劇”。
2. 不當或不法使用行為導致公地悲劇
使用主體過多也會導致不當使用的可能性增加。受地理標志主體身份區(qū)域性的影響,具有區(qū)域性身份的生產經營者均可成為地理標志的使用主體。地理標志產品獨特的地域性使其具有有別于其他產品的特殊品質,能夠給生產經營者帶來的競爭優(yōu)勢。擁有使用資格的生產經營者會基于這種競爭優(yōu)勢帶來的增值效益使用地理標志,這確能在一定程度上推動當地經濟發(fā)展。但市場主體的盲目趨利性,也會帶來某些消極影響。一是生產者為獲取更多經濟利益, 可能通過偷工減料、摻假、降低標準和技術要求等不當方式縮減生產成本,使地理標志產品質量下降,獨特性喪失, 品牌信譽受損, 導致地理標志泛化、弱化,甚至逐漸“去地理化”或“通用化”[21]。二是使用主體過多也導致其資質良莠不齊,出現魚龍混雜的情況。一些欠缺投入、生產能力不足的生產者可能傾向通過“搭便車”的不當方式,坐享大型生產者帶來的地理標志溢價價值和經濟利益。這會導致產品質量參差不齊對其他生產者和整個群體造成負外部性, 地理標志產品整體貶值的“公地悲劇”。三是地理標志的公共性,使其人容易被他人不法使用。許多不具備使用地理標志生產經營者(包括產地內和產地外的), 為牟取不當利益,通過假冒、仿冒等行為不法使用地理標志,致使消費者產生假冒產品與某地理標志關聯的混淆或誤認,進而損害地理標志的聲譽,導致地理標志本身價值降低的“公地悲劇”。
(三)侵權救濟困難
1. 訴訟主體難以確認
地理標志集體產權權利主體的構造導致了侵權救濟困難。地理標志的地域性決定了其使用主體限于區(qū)域范圍內的生產者,但區(qū)域內的成員并非固定不變的,具有動態(tài)性和不確定性。權利主體的變動, 可能使侵權和救濟時的主體不一致,導致訴訟主體不適格或程序的中斷,且難以精確分配侵權賠償數額。此外,地理標志持有主體和使用主體分離也使侵權救濟的訴訟主體難以確定。理論上持有主體是區(qū)域內生產經營者的集合,享有訴訟資格,但若持有主體未提起訴訟維護集體權益,區(qū)域內的使用主體作為受害者是否具有訴訟資格,相關法律并未明確規(guī)定。
2. 侵權認定困難
地理標志的正當使用通常成為被告不構成侵權的抗辯理由,但正當使用的判定困難,往往導致侵權行為認定難。地理標志旨在區(qū)別產品地域來源,防止誤導,并禁止他人將與產品真實來源不同的標志使用在其產品上[22]。地理標志的侵權認定以未經授權使用的地理標志是否導致相關公眾對產品的原產地產生誤認為標準。但地理標志屬于描述性標志,地名與產品通用名稱原則上屬于公共領域的描述性詞匯[23]。根據我國《商標法》第59 條的規(guī)定,地理標志的權利主體無權禁止他人正當使用該地理標志中地名。TRIPS 協議第17 條規(guī)定“描述性詞語的正當使用”不構成商標侵權。《美國蘭哈姆法》亦規(guī)定了對地名或通用名稱的描述性正當使用不構成侵權[24]。因此,在涉及地理標志侵權糾紛中,被控侵權人通常會以對爭議標志的使用屬正當使用為抗辯理由。例如在“五常大米”案中,被告就辯稱其所標注的“ 五常稻花香” 僅表明袋里大米的來源和品種,且該大米確實來源于五常市,所標注的來源與品種均為真實的, 系對“ 五常” 的合理正當使用,不構成侵權①。此外, 法律對正當使用僅有簡單的表述,未規(guī)定適用條件,導致司法實踐中對正當使用的判斷標準不一。例如,產地相符是否構成正當使用的條件,法院存在不同看法。在“舟山帶魚”案中,法院將產品符合真實地理來源作為合理使用的構成要件,認為“被告銷售的帶魚確實來自于舟山海域,則享有在帶魚上使用“舟山” 來標明產地的權利”②; 而在“ 西湖龍井”案中,法院則認為,即使爭議產品與產地相符也不構成正當使用,被告未經許可無權擅自使用爭議標志③。
四、地理標志保護困境的克服
我國地理標志保護中存在的重疊保護、公地悲劇、侵權救濟困難等問題,主要是因為地理標志的地域性所致??朔乩順酥颈Wo的困局,需要從其地域性入手,尋求解決路徑。
(一)重疊保護所生權利沖突的解決途徑
1. 實行不同的價格定位
地理標志的地域重疊易引起有“ 包涵關系”的兩個地域上的權利沖突。對此,可對已經發(fā)生地域重疊的地理標志產品確定嚴格的區(qū)分標準,實行不同的價格定位。例如,明確棲霞蘋果區(qū)別于煙臺其他產區(qū)蘋果的獨特之處, 制定區(qū)分標準, 實行價格分級, 對兩類蘋果采用不同的定價。一般而言,出自較小地域范圍內的產品質量更好、特性更明顯,對品質更好的產品定價應更高,其他地區(qū)的產品定價則相對較低。久而久之消費者便能通過價格識別兩種產品,如此享有雙重權利的較小地域范圍內的生產者便不會選擇使用標示更大地域范圍的地理標志。此外,為避免地域重疊問題的出現,可在地理標志申請時嚴格限定其地域范圍。
2. 確立在先權利優(yōu)先原則和共存處理規(guī)則
理論上,地名商標與地理標志并不存在沖突。地名商標是專屬于商標所有人的私有權,其性質是一種“權利”,具有很強的專屬性和排他性,標示的是提供產品的生產經營者,其產品質量取決于特定經營者的生產經營水平。而地理標志本身是權利的一種客體[23], 是利益的集合體或復合體,所標示的是產品的產地。因此同一個商業(yè)標識可以兼有地名商標與地理標志這兩種身份[22],二者沖突的焦點在于使用了相同的“地理名稱”,主要表現為:一是在先地理標志與在后地名商標間的權利沖突;二是在先地名商標與在后地理標志(或未注冊地理標志) 間的權利沖突[25]。
針對第一種沖突, 可采用在先權利優(yōu)先原則,保護在先地理標志。日歐《經濟伙伴關系協定》第14. 27 條明確規(guī)定了地理標志與商標的沖突處理規(guī)則,若地理標志已在先獲得保護,則拒絕后續(xù)沖突商標的注冊,以防止誤導消費者[26]。但如果是尚未獲得地理標志注冊的名稱,能否作為在先權利,法律對此尚沒有明文規(guī)定。未注冊地理標志一直被特定區(qū)域內的生產經營者長期使用, 并已形成相應的聲譽, 雖未經法定程序認定,但已然具有地理標志的作用和功能。若不將其納入在先權利范圍,便會縱容商標權人對該地理標志聲譽和影響力的搭便車行為,損害了公平正當的市場競爭秩序。
針對第二種沖突,可通過確定地名商標與地理標志的共存規(guī)則化解。在先地名商標與在后地理標志發(fā)生沖突時,一概采用在先權利優(yōu)先原則可能會損害某一方權利,因此需要利益平衡原則作為在先權利優(yōu)先原則的補充, 協調各方沖突,平衡各方利益,通過約束相關主體的行為,使地名商標與地理標志各方利益在共存和兼容的基礎上達到合理的優(yōu)化狀態(tài)[27]?!对a地名稱和地理標志里斯本協定日內瓦文本》第13 條第1 款規(guī)定了地理標志和商標權的“ 共存”, 即善意注冊或通過善意使用獲得的在先商標不能阻止已登記的原產地名稱或地理標志的保護和使用,已登記的原產地名稱或地理標志亦不得以任何方式限制在先商標的權利。日歐《經濟伙伴關系協定》第14. 27 條也規(guī)定了“ 共存” 制度, 即在地理標志受保護前, 商標已經注冊或善意使用的情況下,在先商標權不能排除后續(xù)地理標志的注冊,但實施時不能以該商標與地理標志相同或相似為由,影響商標注冊的有效性和商標的繼續(xù)使用。我國《商標法》第16 條第1 款允許善意注冊的包含地理標志的商標繼續(xù)有效,即認可了商標與地理標志在特定條件下的共存。例如在上述“ 金華火腿” 案中,“ 金華火腿” 注冊商標經過國家商標局注冊,并經續(xù)展仍然有效,它的專用權應繼續(xù)受法律保護。雖然存在善意注冊證明商標在先的情形,但“金華火腿”受到原產地地理標志的保護,金華地區(qū)的生產商在滿足一定條件下均可生產火腿,未侵犯食品公司的商標專用權。但生產商應依法嚴格規(guī)范使用“金華火腿”這一地理標志, 不得突出“ 金華火腿” 字樣。在共存情形下,權利人應嚴格規(guī)范使用各自的標識,為了避免消費者混淆,還可附加區(qū)別性標識,例如地理標志專用標志。除法定共存外,利益沖突方可以通過協議達成地理標志和地名商標的共存[28]。
(二)公地悲劇的克服
為克服地理標志使用中的“ 公地悲劇”, 應明晰地理標志的產權,加強地理標志的監(jiān)管,規(guī)范權利主體和使用行為。
1. 明確產權主體,嚴格使用主體標準
明確地理標志產權主體是解決地理標志“公地悲劇”的關鍵。目前我國地理標志的持有主體有地方政府、行業(yè)協會和區(qū)域內的生產經營者這三種類型。多主體的模式,不利于地理標志產權主體的明確。地理標志具有由地域性決定的集體性,在特定的地域范圍內生產,由集體創(chuàng)造[29],并歸集體所有,其持有主體應為區(qū)域內的生產經營者協會或團體。日本2015 年6 月實施的《地理標志法》第6 條刪除了此前《商標法》第7 條中“ 事業(yè)協同組織、商工會、非盈利性組織等法人團體”的表述,將申請主體改為“從事產品生產過程管理業(yè)務的生產者團體”。法國、瑞士將地理標志的持有主體限制為生產者協會,但不同的是法國規(guī)定其須具備區(qū)域性身份因素;巴西則規(guī)定為“代表集體的生產加工者團體”[30]。區(qū)域內的生產者團體作為持有主體,有利于更好地保護地域內共有的集體利益。但需注意的是,地理標志作為一種集體財產,任何個人都不具有獨享權利的正當性[31],區(qū)域內的企業(yè)或個人不能單獨成為地理標志的持有主體。如法國禁止個人和企業(yè)以個人名義單獨作為地理標志的所有者[32]。
制定使用主體準入標準, 確定使用者列表。為防止因主體過多而導致的公地悲劇,可建立完善的資質認定程序,對地理標志保護所涉及地域范圍的使用主體進行嚴格限定。首先,使用主體必須與決定產品品質的地理因素密切相關。為確保地理標志不被泛化,地理標志的使用者應具備特定區(qū)域內生產經營者這一身份因素。另外,區(qū)域內成員往往是變動的,因此,身份因素的確定要考慮時間長短,即與特定地理區(qū)域關聯的穩(wěn)定性, 制定身份因素與地域聯系密切程度的標準。例如以生產者在該區(qū)域內從事生產時間為標準,確定關聯性程度, 并在滿足時間要求的基礎上,以產品的生產、加工或制備等任一工序是否在區(qū)域內完成為條件①。其次, 應制定使用地理標志的具體標準,確保產品質量。生產經營者生產的產品只有符合應有的質量、聲譽或其他特征,才可使用該地理標志。需要注意的是,生產經營者的規(guī)模、經營能力和影響力等并不是使用地理標志的準入條件,否則大量的小型企業(yè)或個體生產者將被排除,這與地理標志的集體屬性相悖。最后,明確申請人申請地理標志時,應提交產地范圍內符合上述條件的使用地理標志的生產者列表?!兜乩順酥颈Wo規(guī)定(征求意見稿) 》第10條第9 項就作出了此種規(guī)定。這不僅方便后續(xù)的管理,還能限制使用權的許可或轉讓,有效防止地理標志泛化甚至“ 去地理化” 的隱患, 預防“公地悲劇”的風險。
2. 加強監(jiān)管,規(guī)范地理標志使用行為
生產經營者對地理標志的利用是其價值提升的關鍵,應嚴格規(guī)范使用者的行為,避免地理標志的不當行為使用。其一,嚴格控制地理標志產品質量。使用者為獲取短期內的更大利益,往往采取投機行為,生產質量不符合要求的產品,進而影響地理標志的價值。對此,應完善地理標志的監(jiān)管機制, 對地理標志使用者進行嚴格監(jiān)管,對產品質量嚴格把關。其二,建立地理標志使用主體的“ 退出機制”。定期審核地理標志產品質量、特征或特性等,對產品技術不過關、質量不達標的生產者,取消其使用主體資格。其三,限制地理標志產品的生產總量。過度使用地理標志,會造成生態(tài)貧瘠,可根據生產者的規(guī)模等分配額度,限制地理標志產品的生產總量,以防止生態(tài)破壞而導致的“ 公地悲劇”。其四, 應對假冒、仿冒行為加大懲處力度,嚴重者,可以施加懲罰性賠償,提高違法行為的成本。
此外, 為防止某些地方政府為拉動當地經濟,不當擴大地理標志的地域范圍[33],造成地理標志產品特有的品質下降,產品特性與地域的關聯性被淡化, 應嚴格地理標志使用者的地域范圍,防止地域范圍過大造成地理標志泛化。
(三)侵權救濟難以實現的克服
1. 擴大訴訟主體的范圍
不以身份因素作為訴訟主體的資格條件,擴大訴訟主體的范圍。具體的生產經營者作為地理標志的使用主體,自然有權在受到損害時提起訴訟以維護自身合法權益。生產經營者集體作為地理標志的持有主體,也可對地理標志侵權行為尋求“集體性”救濟,以克服個人進行自我救濟的成本和力量問題[34]。但區(qū)域范圍內權利主體的不穩(wěn)定往往導致侵權救濟難以實現。根據地理標志的屬性,地理標志保護制度本身就是一種利益分享機制,因此不應將訴訟主體局限為持有主體或使用主體?!栋屠韫s》和《TRIPS 協議》對地理標志的權利主體使用了“ 利益相關方” 的表述, 并未將權利主體限為區(qū)域內的生產者?!栋屠韫s》第10 條第2 款就將區(qū)域外的生產者也作為“ 利益相關方”。據此, 應適當擴大訴訟主體的范圍,賦予區(qū)域外的生產者訴訟主體資格,通過訴訟制止侵權行為,以防止區(qū)域外的其他生產者以假冒、“搭便車”等方式獲得不法競爭優(yōu)勢,救濟自身因不正當競爭行為所遭受的損害,同時也保護了消費者的權益。此外,還可借鑒公益訴訟的規(guī)定,由區(qū)域內符合條件的行業(yè)協會或生產者協會提起訴訟, 保護實際受害者的合法權益,解決訴訟主體因不穩(wěn)定導致的不適格問題。
2. 明確地理標志正當使用的條件
正當使用是指對地理標志中的地名進行的描述性合理使用,是為了防御權利的擴張而對地理標志權益的限制。地理標志侵權認定的困難在于地理標志的構成要素存在正當使用的空間。解決地理標志侵權認定的關鍵在于明確正當使用的條件,規(guī)范地理標志的描述性使用。
地理標志不同于普通商標,判斷是否構成地理標志的正當使用,需從主觀和客觀方面綜合考量他人對地理標志的使用情況。第一,善意使用是構成正當使用的主觀要件。此處的善意不同于民法上的善意,民法上的善意以行為人是否知道或應當知道作為判斷依據;地理名稱的善意使用則應從行為人是否有攀附地理標志的知名度[12]、“ 搭便車” 等不正當競爭目的的角度加以判斷。行為人即使知道他人已獲得地理標志,但只要其使用沒有不正當競爭的目的, 仍構成善意使用。第二,必須是出于描述產品的需要且在必要限度內使用。描述性使用是不得已而使用,即不使用該地理名稱, 特定的商品或服務則無法被描述,且使用僅僅針對地名部分。第三, 非突出性使用。行為人在描述產品或說明該產品的來源地等真實信息時,應與其他標志的使用方式一致(如同樣的字體、大小、顏色等), 避免造成消費者的混淆或誤認。
五、結論
地理標志是在一定區(qū)域形成的,并與該特定區(qū)域相聯系, 是特定區(qū)域居民集體的智慧成果,其核心是產品與產地之間的地域性聯系。這種地域性區(qū)別于一般知識產權的地域性,表現為命名的地緣性,主體的集體性和產品的地域性。地理標志地域性導致了地理標志保護的諸多困局,需要從地域性視角尋求化解困境的途徑。2020 年5月28 日通過的《民法典》,將地理標志作為與作品、專利、商標、商業(yè)秘密等并列的知識產權客體。為實施《民法典》, 解決地理標志保護多重制度下的權利沖突等困局,最有效的方式是以地理標志的地域性為著眼點, 從地理標志的界定、申請登記、使用管理、撤銷、保護等方面整合現有地理標志保護制度,制定專門的《地理標志保護法》, 形成以地理標志保護法為主, 商標法保護為輔,反不正當競爭法為補充的彼此協調共存的地理標志保護機制,發(fā)揮地理標志保護生產者和消費者利益,促進農業(yè)產業(yè)發(fā)展和鄉(xiāng)村振興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知識產權法學》編寫組. 知識產權法學[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217.
[2] Giovannucci D, Barham E, Pirog R. Defining and mar?keting local foods: geographical indications for U. S.products[J]. Journal of World Intellectual Property,2010 (2):94?120.
[3] 張玉敏. 地理標志的性質和保護模式選擇[J]. 法學雜志,2007 (6):6?11.
[4] 楊佳倩. 地理標志保護制度概述與我國地理標志保護模式的探討[C]. 知識產權出版社. 專利法研究(2018). 國家知識產權局條法司,2020:71?80.
[5] 柳勵和. 地理標志的利益博弈及其法律保護[J]. 法治研究,2009 (5):23?28.
[6] 孟祥娟,李曉波. 地理標志保護制度存在的問題其解決[J]. 知識產權,2014 (7):61?67.
[7] Bodenhausen G H C. Guide to application of the ParisConwention for the protection of industrial property:asrevised at stockholm in 1967[J]. WIPO Publication,1968:23.
[8] 周孟嫻. 歐盟農產品及食品地理及傳統(tǒng)特產標示制度概述[J]. 農業(yè)生技產業(yè)季刊,2013 (35):26?32.
[9] 徐祥. 論知識產權的地域性[J]. 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 (5):601?606.
[10] 鄭成思. 知識產權法[M]. 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323.
[11] 徐升權. 專利權地域性之省思[J]. 知識產權,2014(9):11?17.
[12]于波. 地理標志保護制度[M]. 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
[13] 郭笑然, 周李, 虞虎, 等. 日本鄉(xiāng)村振興政策演變及其效果分析[J]. 世界地理研究, 2020 (5):905?916.
[14] 李奕璇. 地理標示保護制度研究[D]. 臺北: 交通大學科技法律研究所,2006.
[15] MinC. . Han. Testing the role of country image inconsumer behavior European[J]. Journal of Market?ing,1990 (6):24?40.
[16] 林秀芹,孫智. 我國地理標志法律保護的困境及出路[J]. 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1):49?61.
[17] 孫智. 我國地理標志注冊保護:現狀,問題及對策——基于貴州省的實證觀察[J]. 貴州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 (5):147?157.
[18] Hardin Garrett. The tragedy of the commons[J]. Sci?ence,1968 (13):1243?1248.
[19] 曾潔. 地理標志保護的經濟學分析[J]. 求索,2008(9):140?142.
[20] 謝鴻飛. 《民法典》物權配置的三重視角:公地悲劇、反公地悲劇與法定義務[J]. 比較法研究,2020(4):64?77.
[21] 張今,盧結華. 地域性名稱的屬性及正當使用:以“ 沁州黃” 案為考察對象[J]. 中華商標, 2017(11):14?18.
[22] 張今, 盧結華. 商標法中地域性名稱的司法認定:商標、地理標志、特有名稱與通用名稱之辨析[J].法學雜志,2019 (2):94?101.
[23] 馮術杰. 論地理標志的法律性質、功能與侵權認定[J]. 知識產權,2017 (8):3?10.
[24] 杜穎(譯). 美國商標法[M]. 北京: 知識產權出版社,2013:39.
[25] 鐘蓮. 我國地理標志保護規(guī)則困境及體系協調路徑研究[J]. 華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20(1):84?92.
[26] Bonadio E, Mcdonagh L, Sillanpaa T M. Intellectualproperty aspects of the Japan-EU economic partner?ship agreement[J]. LSE Research Online Documentson Economics,2020.
[27] 陶鑫良,袁真富. 知識產權法總論[M]. 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05:17?18.
[28] 楊永. 地理標志的文化價值研究[M]. 北京:法律出版社,2018:57.
[29] 戴哲. 論商業(yè)標識共存的法律規(guī)制[J]. 商業(yè)研究,2016 (8):185?192.
[30] Marie-Vivien D, Carimentrand Aurélie, Fourni?erStéphane, et al. Controversies around geographicalindications: are democracy and representativeness thesolution?[J]. British Food Journal, 2019 (12):2995?3010.
[31] 嚴永和. 論傳統(tǒng)知識的地理標志保護[J]. 科技與法律,2005 (2):107?110.
[32] 王笑冰. 法國對地理標志的法律保護[J]. 電子知識產權,2006 (4):16?24.
[33] 龔婭萍,朱海波. “三品一標”農產品發(fā)展路徑分析[J]. 農業(yè)經濟,2012 (9):9?11.
[34] 李曉波. “利益分享”對地理標志知識產權權利構造的影響[J]. 華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 (4):79?88.
(編輯:牛曉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