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倩雯 孫霞
(沈陽化工大學,遼寧 沈陽 110142)
1895 年12 月28 日,盧米埃爾兄弟第一次正式向社會公映了他們攝制的一批紀實短片,電影從此開始走進人們的生活。 時至今日,電影已經(jīng)成為人們生活中日益重要的一部分。 好的電影不僅是人們放松娛樂的絕佳選擇,而且是承載各國文化底蘊的重要傳播載體。 因此,字幕翻譯雖是隨著影視劇誕生而出現(xiàn)不久的新興翻譯領域,卻有著不容忽視的重要性。
字幕翻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 世紀早期,在當時有聲電影興起的背景下,為了使電影產(chǎn)品走向國際化,人們發(fā)明了為電影畫面添加字幕文本的方法,代替了費用昂貴的配音過程[1]。 現(xiàn)在人們已經(jīng)很少見到配音電影了,基本都是通過加字幕的方式來輸出其他國家語言,觀眾適應這樣的模式。 字幕翻譯是翻譯中一個較新的領域,不同于其他類型的翻譯,“譯者需在字幕時間性和空間性的限制下,讓譯文最大限度地忠實原文”[2]。
目的論是德國翻譯理論家Hans J. Vermeer 發(fā)展起來的一種較新的翻譯理論模式,他指出“翻譯是有目的的一種行為,譯者要從目的語讀者出發(fā),讓譯文的目的決定翻譯過程”[3]。 該理論基本屬于一種對翻譯的外部研究,將翻譯過程中各種目的的選擇作為研究的焦點,彌補了傳統(tǒng)翻譯研究中的不足之處,從而為翻譯的多學科探索增加了一個全新的研究視角[4]。
目的論有三個原則:目的原則、連貫原則和忠實原則。 目的原則指出在翻譯活動中譯者首先需要遵照明確的目的,也就是翻譯的任務和目標。 連貫原則認為翻譯文本需保持語言和語境方面的連貫性和一致性。 忠實原則認為翻譯文本應在形式和意義方面盡可能忠實于原文[5]。 其中,目的原則位于首位,連貫原則和忠實原則都從屬于目的原則[6],也就是說,翻譯目的決定翻譯活動。
《我在雨中等你》是一部改編自美國作家加思·斯坦同名小說的經(jīng)典電影。 該故事以狗狗恩佐作為第一視角展開敘述,講述了狗狗與賽車手主人丹尼一家相識、相處和共同生活的故事。 文章選用其兩個版本的字幕翻譯進行對比研究,一個是在某平臺上架的電影中的官方版本,另一個是由網(wǎng)絡字幕組——艾森鬧字幕組翻譯的網(wǎng)絡版本。 下文將從目的論三原則角度進行具體的對比分析。
例1 原文:Gestures are all that I have. I have no words I can rely on, because my tongue was designed long and flat and is therefore an ineffective tool for making complicated polysyllabic sounds. And that is why I'm here now waiting for Denny to come home, lying in a puddle of my own making.
譯文1(官方):我只會肢體語言。 我沒法用語言交流,因為我舌頭的構造又長又平,所以本身就不適合發(fā)出復雜的多音節(jié)聲音。 所以我才會在這里,躺在我自己的尿上面,等待著丹尼回家。
譯文2(網(wǎng)絡):我只能用肢體語言來表達我自己。 我不能依靠任何言語,因為我的舌頭生來就是又長又扁,因此無法發(fā)出任何復雜的多音節(jié)聲響。所以我才只能在這里,靜靜地等著丹尼回家,卻只能泡在我自己撒的尿里無可奈何。
這是影片開始狗狗的內(nèi)心獨白,影片開端采用了倒敘的手法。 狗狗年邁衰老,生命即將走到盡頭,因此只能躺在自己的尿上等待主人回家?guī)椭?這兩個版本在前面幾句的翻譯上大致是相同的,但最后一句話的翻譯有一個比較明顯的區(qū)別,譯文1 在電影畫面中“waiting for Denny to come home”對應的翻譯是“躺在我自己的尿上面”,而“l(fā)ying in a puddle of my own making”對應的翻譯是“等待著丹尼回家”;但在譯文2 中,“waiting for Denny to come home”對應的翻譯是“靜靜地等著丹尼回家”,“l(fā)ying in a puddle of my own making”對應的翻譯是“卻只能泡在我自己撒的尿里無可奈何”。 譯文1 對這句話的語序進行了調(diào)整,而譯文2 則是遵照原文的語序進行翻譯,如果單獨看譯文1 兩句話的翻譯會覺得原文與譯文完全不對應,但是結(jié)合電影畫面看完全不影響觀眾的理解,也很通順;而譯文2 的翻譯雖然遵照了原文的語序,單獨看時也不會覺得不對應,但整體理解時會覺得不夠通順,讀起來有些別扭。從目的論視角來看,譯文1 很好地貫徹了目的論三原則,雖然譯者對句子的部分語序進行了調(diào)整,但句子的整體翻譯依舊忠實于原文,且意思十分通順,能夠達到使觀眾準確、快速理解影片內(nèi)容的目的。 而譯文2 只在忠實原則方面做得較好,不僅在意思上忠實于原文,在句子的語序上也忠實于原文,但這樣的過分忠實導致其在一定程度上違背了目的原則和連貫原則,讀起來不夠通順,不利于觀眾理解。
例2 原文:I can smell the day on him. Motor oil and gasoline and roast chicken.
譯文1(官方):我能聞到他今天的味道。 機油、燃料還有烤雞的味道。
譯文2(網(wǎng)絡):我能聞出他今天去干什么了。摩托機油味、汽油味、烤雞味。
這段臺詞是主人回來之后撫摸恩佐時它的內(nèi)心獨白,因為狗狗的嗅覺十分靈敏,所以可以通過人身上的味道推測出他今天都做了什么。 這兩個版本的譯文都遵循了目的論的連貫原則和忠實原則,但從目的原則的角度來看,譯文2 更能達到使觀眾快速理解影片內(nèi)容的目的,“聞到他今天的味道”的翻譯停留在表面的意思上,而“聞出他今天去干什么了”則道出了這句話的深層含義,因此作者認為譯文2會比譯文1 更好一些。
例3 原文:That was some win today. (老板)You think you could drive that way for him? (朋友)Try me. (男主)
譯文1(官方):今天贏得漂亮。 你可以加入他的車隊像剛才那樣開車嗎? 我試試看。
譯文2(網(wǎng)絡):今天可真是一次完美的勝利。你想為他賽車嗎? 我不會讓你失望的。
這段臺詞是男主贏得了一場賽車比賽之后,他的朋友帶著一個正在尋找車手的老板與男主之間發(fā)生的對話。 總體來講,兩個譯文都沒有什么問題,但在語境和情感傳達上似乎有較大區(qū)別,尤其是最后一句男主的回答“Try me”。 譯文1 將其翻譯為“我試試看”,給觀眾的感覺是似乎男主也不確定自己是否能夠勝任,只是嘗試一下。 而譯文2 則將其譯為“我不會讓你失望的”,其傳達出來的情緒與譯文1 完全不同,能夠讓觀眾感覺到男主對自己賽車技術的自信。 結(jié)合影片的前后劇情,男主對賽車非常熱愛也很努力和有天賦,且當時他正處于意氣風發(fā)的年紀,還剛剛贏得了比賽以及從電影畫面上看男主的表情也是比較堅定和自信的。 綜上,作者認為譯文2 所傳達出來的效果是更加忠實于原文意思的,符合目的論的忠實原則和目的原則。
例4 原文:Would the bearer please bring the rings forward? (司儀)When the time came, I did as I was instructed, for Denny's sake. (恩佐)
譯文1(官方):請持戒者把戒指呈上來。 等到時機到來,我遵照丹尼的指示行事。
譯文2(網(wǎng)絡):請信使把戒指拿過來好嗎? 當這一刻到來的時候,看在丹尼的份上,我按照指示照做了。
這一段是男女主婚禮現(xiàn)場司儀叫恩佐把戒指送到男女主身邊的場景,從目的論的忠實原則和目的原則來看,譯文2 比譯文1 要好一些,譯文1 將原文的問句改成了陳述句,并且持戒者也不是一個生活中常見的詞語,在字幕翻譯有時間限制的情況下,容易讓觀眾產(chǎn)生迷惑,可能會一時無法理解其意思。另外在影片中恩佐對女主一直是有一些抵觸情緒的,它認為她搶走了一部分男主對它的愛,所以譯文2 中翻譯為“看在丹尼的份上”比譯文1 中翻譯為“遵照丹尼的指示”更能體現(xiàn)出恩佐的這種情緒,忠實于原文語境,更易于實現(xiàn)使讀者感受到這種情感偏向的目的,因此,譯文2 比譯文1 更加符合目的論中的忠實原則和目的原則。
在目的論指導下,通過對官方和網(wǎng)絡的字幕翻譯進行對比研究,可以發(fā)現(xiàn)無論是官方版本還是網(wǎng)絡版本都存在一定的問題,很多地方從字面上看起來沒有很大的問題,但仔細推敲,結(jié)合劇情細節(jié)進行思考,便可發(fā)現(xiàn)很多有待完善之處。 然而,字幕對一部電影來說是至關重要的,對語言不通的觀眾而言,字幕可以說是整部電影的核心,如果字幕存在問題,觀眾對影片的理解也會出現(xiàn)偏差。 因此譯者必須提高對字幕翻譯的重視程度,無論是官方還是網(wǎng)絡團隊,都要認真嚴謹?shù)剡M行翻譯,以期能夠最大限度地傳遞出原文所要傳達的思想。 文章在目的論的指導下對《我在雨中等你》這一電影的不同翻譯版本的對比研究,以期能為提高字幕翻譯的質(zhì)量提供一些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