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曉婷(蘇州工業(yè)園區(qū)星港學校/江蘇省蘇州市)
從本質上看,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指的就是讓培養(yǎng)出的時代新人能夠負擔起民族偉大復興的任務。而針對初中道德與法治這門課程來說,具有非常強的綜合性,除了能發(fā)展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以外,還能強化他們的道德修養(yǎng)以及法治素養(yǎng),并且其思想性以及實踐性特點為學生政治覺悟及道德水平的提升指明了方向。將黨史教育融入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中,對青少年來說,不僅僅可以幫助他們樹立信念,更重要的是對綜合素質的加強具有顯著的推動作用。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順利實現至關重要,因此,有必要將黨史教育與道德與法治課程相融合,讓學生在了解更多黨的歷史的同時,更加熱愛黨,增強“四個自信”,為成為能夠擔當民族偉大復興的時代新人奠定基礎。
在歷史的進程中,任何事件、革命英雄、革命精神、革命文物等,都可以將黨走過的光輝歷程充分體現出來,同時也都代表著黨所取得的重大成就,這是中國共產黨的紅色血脈,展現的是黨的夢想和追求、犧牲和奉獻、情懷和擔當。由此可見,將黨史教育融入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中意義重大。
對初中階段的學生來說,無論他們的身體還是精神,都在快速發(fā)展,心理和精神也在不斷發(fā)生變化,此時,除了要讓學生的生活營養(yǎng)保持充足以外,更重要的是將充分的精神營養(yǎng)注入進去,讓他們的心靈世界充滿紅色基因和精神力量。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中融入黨史教育,目的是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理解黨史中蘊含的初心使命,形成對革命情懷的深刻領悟,從而做到自覺聽黨話、跟黨走、感黨恩,將黨的精神作為不斷前行的動力,為成為一名兼顧黨的精神血脈和血性風骨的可靠接班人做出努力。
中國共產黨的歷史,成功推進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進程,實現了理論創(chuàng)新和創(chuàng)造。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中融入黨史教育,旨在讓學生了解黨的歷程的同時,充分感受黨成長和發(fā)展壯大背后所蘊含的偉大智慧,利用黨史中的方法論,促進學生思想認識問題的順利解決,讓學生在看待問題、社會和未來時,能夠靈活運用唯物辯證的方法。初中階段的學生正處于思想形成的關鍵發(fā)展期,因此,通過讓他們領會馬克思主義真理的力量,明晰其為什么成功,幫助學生樹立唯物觀以及正確的“三觀”。
黨史教育的重要內容主要為中國共產黨在各個時期,包括革命、建設以及改革時期所形成的重要精神。在教學中,讓學生從黨各個時期的精神中,如長征精神、西柏坡精神、抗洪精神、抗疫精神等,形成對中國共產黨壯大原因的深刻了解和體會。從黨的面貌、國家面貌的空前變化中,從一次次從絕境中走出中,從一個個勝利的取得中,汲取紅色基因中的精神營養(yǎng),培養(yǎng)堅韌不拔的品質,為堅定理想信念,強烈愛國情感以及民族自信心奠定基礎。
對初中階段的學生來說,他們的各個方面都還沒有發(fā)育成熟,可塑性極強,任何事物和信息都有可能對他們產生深刻影響。目前,中國社會不斷發(fā)生變化,經濟、教育、文化等方面的發(fā)展還不夠穩(wěn)定,尤其是當下新媒體的產生和發(fā)展,對輿論環(huán)境帶來了巨大沖擊,中學生在面對龐大的信息時,難免會產生不良思想,從而逐漸喪失集體意識,甚至導致愛國意識淡薄。而黨史教育能讓學生意識到黨所取得的成就和之所以能取得現在的地位,都是在其正確思想引領下實現的,從而堅定跟黨走的意愿,抵制不良思想的誘惑。
道德與法治這門課程是初中階段的思政教材,它以人為本,緊跟時代發(fā)展,在黨史理論和實踐不斷調整和創(chuàng)新的情況下,對學生價值引領做出強調的同時,將豐富的黨史教育素材以及黨史教育主題活動融入進去,讓黨史教育變得可視、可感、可思、可悟。如何才能讓黨史素材將培根鑄魂、立德樹人的功效發(fā)揮到最大呢?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對教材資源進行深入挖掘和整合,并在此基礎上完善和優(yōu)化,讓學生在學習黨史的同時,明理增信崇德,促進學生政治認同學科素養(yǎng)的養(yǎng)成。教材中與共產黨有關的內容都具有較強的理論性,舉例來說,中國共產黨的性質、宗旨以及黨的初心、使命、最本質特征等,這些都是純理論性的結論,只有在史實支撐的情況下,學生才容易理解。為此,教師可以借助一些真實的歷史事件,幫助學生了解歷史,明晰事理。
以教學《中國擔當》這一節(jié)課為例,首先,教師可以采用縱向比較的方式,將中國的奮斗歷程和偉大成就展示給學生,讓他們了解在歷史進程中,中國擔當都源自哪里。然后,與其他國家進行橫向比較,在面對當下的各種問題,如疫情、貧困、戰(zhàn)爭等,中國的擔當都體現了哪些事情上,以此凸顯社會主義制度的優(yōu)越性,培養(yǎng)學生堅定的信念,樹立崇高的理想,促進學史增信目標的進一步實現。再如教學《延續(xù)文化血脈》這一課時,要求學生了解中華文化的特點、理解文化自信、知道傳統美德的內容,可以看出,這些內容都具有非常明顯的抽象性,為此,教師可以利用各種英雄人物或感動中國人物,如方志敏、雷鋒、焦裕祿等人的事跡,幫助學生了解他們具有的精神品質,讓學生在獲得源源不斷精神動力的同時,受到道德的滋養(yǎng),從而將黨的光榮傳統和優(yōu)良作風更好地傳承和發(fā)揚下去,實現學史崇德。
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中,阻礙黨史教育融入的主要因素在于黨的歷史事件發(fā)生的整個過程學生都沒有經歷過,因此在引發(fā)他們情感共鳴時存在一定困難。基于此,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必須對黨史資料進行深入挖掘,從而讓學生了解到更加鮮活的黨史。
以教學《凝聚價值追求》這一課為例,學生除了要了解中華民族精神的內涵,知道其特點,體會其偉大作用以外,還要積極弘揚民族精神。而民族精神的核心就是愛國主義,可見,必須要在激發(fā)學生愛國主義的基礎上,促進民族精神的進一步弘揚。歷史上,為了國家獨立和民族復興,無數共產黨員投身革命中,拋頭顱,灑熱血?,F在,中國共產黨也在為百姓的安居樂業(yè)不斷奮斗。為此,教師可以讓學生了解各種黨史教育材料,以深化他們對民族精神內涵和意義的理解。
具體來說,利用李大釗的事跡開展黨史教育,幫助學生了解共產黨人鋼鐵般的意志,理解他們堅不可摧的信仰。作為我國最早的馬克思主義傳播者,李大釗的一生都奉獻給了馬克思主義的宣傳,還曾經發(fā)表了《我的馬克思主義觀》,讓人們對馬克思主義有了系統性的認識,另外,他還參與了中國共產黨的創(chuàng)立。教師以《十六年前的回憶》這篇課文為切入點,對學生進行黨史教育。文章采用第一人稱的方式,將李大釗被捕前后所發(fā)生的事情呈現出來,即便面臨被捕的命運,為了降低反動勢力對革命的影響,他將相關文件和書籍燒毀,當他被捕以后,仍然鎮(zhèn)定沉著,充分體現出堅定的革命信念。從這篇課文中,更能讓學生體會到我們之所以能夠有今天的幸福生活,都是黨領導下的無數英雄兒女奮不顧身換來的。
針對初中階段的黨史教育來說,道德與法治和歷史這兩門學科最為關鍵。從一定角度來看,歷史學科教學是將黨史教育融入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的基礎所在。教師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開展黨史教育時,首先要對歷史學科中黨史知識的結構和年級分布有一個全面了解。初中八年級歷史教材以中國近代史為主,并將黨史內容囊括在內。因此,教師要有一雙善于發(fā)現的眼睛,找出兩個學科的結合點,并將其運用到對學生的黨史教育中;或者可以通過與歷史教師合作,實現黨史教育的聯合展開。
以教學《基本政治制度》這一課為例,需要讓學生知道并理解我國的基本政治制度,從而在此基礎上堅決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尊重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權,維護國家統一,并將學到的知識運用到日常生活中,在遇到相關政治現象和政治問題時,可以做到理解、分析并解決。為此,教師可以與歷史教師共同完成這堂課的教學。結合各方面內容,如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確定等進行教學活動的設計。在導入環(huán)節(jié)中,歷史教師與學生共同將中國人民的整個抗爭史串聯起來,包括推翻帝國主義、資本主義、官僚主義。緊接著,道德與法治教師要在此基礎上,導入“我國的基本政治制度”等新課內容,讓學生認識到必須始終堅持共產黨的領導。上述方式,由于進行了學科整合教學,一方面,歷史學科的教學任務得以順利完成,也讓學生對道德與法治教學內容的理解更具深刻性和全面性;另一方面,創(chuàng)新的黨史教育形式,使學史明理、學史增信的最終目的得以順利達成。
在以往的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教師多采用傳統教學方法,并且認為對課本知識內容的講解最為重要,在教學過程中,缺乏對充分發(fā)揮學生主觀能動性的足夠重視,往往以強硬的態(tài)度、制度化的控制將理論知識強行灌輸給學生,加上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要求學生必須擁有足夠的邏輯思維能力以及理解能力,如果僅僅依賴平鋪直敘的方式進行講解,那么學生群體的共性要求將無法得到滿足,導致教學效率低,學生學習質量差。由此可見,這種教學方式對學生基礎知識的掌握效果非常不理想,黨史教育更是無從談起。因此,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想將黨史教育很好地融入進去,不僅要結合教材內容,更重要的是要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積極運用多媒體技術,提升學生的課堂參與度。
以教學《堅持改革開放》這一課為例,需要學生認識我國的基本經濟制度,了解資源配置中市場的重要性,意識到當下中國社會之所以能夠發(fā)生日新月異的變化,都離不開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為此,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的視覺、聽覺刺激功效,將課前搜集的相關視頻資料直觀地展示給學生,讓他們在震撼人心的畫面中,產生情感上的共鳴,緊接著,將其有效引入課堂教學中,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同時也讓學生更加珍惜現在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中,教師可以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fā),緊緊圍繞教學內容,組織學生參與到實踐活動中,利用這種方式,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積極開展黨史教育活動,讓學生在參與活動的同時,思想水平上升到更高層次,提高教育效果。
舉例來說,在每次課程開始之前進行時事新聞播報,主要內容為黨和國家發(fā)展的最新動向,同時增設“黨史上的今天”環(huán)節(jié),以實現常態(tài)化的黨史教育。在課堂教學中,組織各種活動,如誦讀先烈詩篇、唱紅色歌曲等,以完成黨史教育。如教學《公平正義的價值》這一課時,教師可以讓學生講一講經典的抗日故事,感受在黨的領導下,革命先烈為了能讓國家獲得獨立,讓民族得到解放,不惜犧牲生命,也要維護公平正義的精神,促進學生學史崇德、學史力行最終目的順利實現。
除此之外,教師也可以利用實踐活動課,讓將黨史教育更好地融合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中。學科實踐活動課程,顧名思義,指的是以學科教學內容為基礎,以各種形式,如參觀、調研、制作等形成的學科內綜合及跨學科課程,具有多主題、多層次特征,能夠有效推動學生成長,培養(yǎng)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yǎng)。因此,教師可以在教學內容的基礎上,開展以黨史教育為目的學科實踐活動課程。在實踐活動中,教師可以帶領學生進行實地參觀,如革命博物館、烈士陵園等,讓他們在感受黨的艱苦革命歷程的同時,切實體會到這些偉大成就的來之不易。以教學《踏上強國之路》這一課為例,組織學科實踐活動,主題為“回顧百年成就,踏上強國之路”,帶領學生到當地歷史博物館中實地參觀,讓他們深刻體會到在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下,中國這個巨人不僅站了起來,并且富強了起來。上述方式,除了能讓學生對學科理論知識的理解更加透徹以外,還能激發(fā)學生對黨的熱愛之情,明確自己肩負的歷史使命。
綜上所述,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中,要加大對學生的黨史教育力度,通過讓他們繼承革命傳統,讓紅色基因更好地傳承下去,為教學品質的進一步加強奠定基礎。因此,作為教師,應對融入黨史教育的實踐路徑進行深入探索,讓“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得到充分落實,培育出生生不息的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