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蔣易芳(浙江省杭州市富陽區(qū)大源鎮(zhèn)中心小學)
近些年來,央視等媒體推出了一系列大型文化類藝術節(jié)目,比如《詩詞大會》,這些節(jié)目向廣大群眾展示著詩詞之美,希望能夠通過經典的古詩詞,陶冶人們的情操,發(fā)現生活中的真善美,使中華文化扎根于人民心中。新《課標》也明確指出,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必須要重視學生的德育工作,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而德育工作作為其中的重點內容,教師必須要創(chuàng)新方法,改變傳統(tǒng)教學思維,實現“有德有詩”的教學理念和目標。目前,小學語文詩詞教學依然存在著很多問題,包括重知識輕素養(yǎng)等,這些問題需要一線教師進行深入探究,共同創(chuàng)新對策,將詩詞學習推向新的高度。
要想在小學語文詩詞教學中實現德育工作融合,教師必須要深入挖掘小學階段詩詞內容及課外拓展的內容,有計劃有安排地實施詩詞教育與德育工作的結合。為此,教師要善于總結目前小學語文詩詞中的德育元素,有針對性地做好德育工作落實。
在小學階段的古詩詞中,大多數詩詞比較簡單樸素,并非辭藻華麗的寫景詩,而是借助祖國山河和自然風光來表達詩人的真情實感。這些詩詞中所蘊含的詩人的遭遇和情感,往往蘊含著豐富的德育元素,如開朗樂觀、熱愛祖國、不畏困難、品質高潔等,只要學生用心去朗讀,用心去感受,就能夠感受到詩人的真情實感,體會到詩詞的魅力。
在小學階段的詩詞中,親情、友情以及離別情占據了大量的篇幅,不管是“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還是“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還有“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這些優(yōu)美的句子都是以作者的內心情感作為主題。聯想到古人的生活環(huán)境和情感,只有用心用情才能寫出如此樸素卻又飽含深情的詞句。這些詩句也給小學德育工作帶來了新的發(fā)展,教師可以通過這些詩詞中的情感,增強學生的道德品質教育,認識到家國對于一個人的成長的影響,親人、朋友對人一生的重要性,使小學生形成良好的人生觀念和價值觀念,塑造高尚的人格品質。
很多詩詞的作者,往往因為個人的懷才不遇或者不斷出現變故的生活,而積累了大量的經驗,對景物或者事物有感而發(fā),形成非常多的蘊含哲理的詩句。這些詩句如同黑暗中的明燈,將人生的道理濃縮進去,充分反映著詩人當時的心境、感悟和對人生、社會的態(tài)度等,這些鮮明的認知和獨特的角度,飽含著作者的人生智慧,對小學生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念的形成有著重要意義。
受到傳統(tǒng)應試教育的影響,以成績?yōu)閷虻慕虒W模式,導致很多教師十分看重學生對詩詞中特殊字詞的理解與翻譯,將原本是整體的古詩詞,分解成大量的重點字詞進行解釋和翻譯。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用了大量時間對詩詞進行翻譯或對詩句進行翻譯,甚至沒有學生朗讀后自主分享的環(huán)節(jié),而是灌輸式地將個人理解傳授給學生,導致全班學生對詩詞都是同一種理解,教學過程極為枯燥。學生不是在翻譯,就是在背誦,極大地影響了學生對詩詞學習的興趣,更沒有積極主動參與詩詞學習的意識。
過于重視字詞的背誦和翻譯,反映出當前語文詩詞教學在兩個方面存在的具體問題。一是忽視了學生的審美主體作用。小學階段的學生正處于啟蒙階段,他們有著自己的審美情感和訴求,這時期的德育工作十分重要,而且也相對更加簡單。因為小學生如同一張白紙,正處于人生的起步階段,在人格塑造期,詩詞中的美好和德育元素,會給學生留下不可磨滅的烙印,對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二是忽視了學生的情感體驗。情感體驗是學生深刻理解詩詞文化以及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關鍵,只有學生在不斷地朗讀和體會中,感受到詩人的內心,產生了情感上的共鳴,才能夠品味詩詞的精妙,才能夠實現個人情操的陶冶。但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往往忘記學生的主體地位,一味灌輸知識,而不是引導學生自主體會,完全忽視了學生的情感體驗,甚至將詩人的內心情感變成了冰冷的標準答案,形成程式化的教學流程。這種教育模式,完全無法激起學生的興趣,雖然短時間內可以提高學生的成績,但是從長期來看,對學生百害而無一利,很容易導致學生對詩詞甚至語文學習失去興趣,形成偏見,對未來發(fā)展產生不利影響。
詩詞教學最大的問題還是生硬串講和翻譯,忽視對學生美讀的審美引導。有部分教師在詩詞教學和古文教學中產生了誤區(qū),認為二者沒有區(qū)別,只要學生明白詩詞的含義,并且會背誦就能夠達到學習的目的。事實上,詩詞更加短小精悍,其中蘊含的美感和意境,并非是堅持翻譯串講就能夠讓學生理解的。目前,詩詞教學中,教師對學生的美讀引導十分薄弱,不管是與音樂美的結合,還是節(jié)奏美的朗讀,學生都沒有長期受到美讀的熏陶,對于學生的德育工作也帶來了較大的影響。
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學習詩詞最重要的就是朗讀,通過不斷朗讀,一遍遍感受詩詞中的神秘意境,在腦海中形成深刻印象。而且,詩詞并非古文一樣繞口。詩詞作為當時的“歌賦”,基本上都帶有一定的韻律和節(jié)奏感,配合音樂進行朗讀,能夠讓學生全身心投入到詩詞的內容和意境之中。但是目前實際教學中,還有不少教師將詩詞教學停留在一字一句翻譯中,不說融入德育內容,就是單純進行詩詞教學,讓學生在朗讀中感受美,都是一件很困難的事。
小學生由于生活情境經驗積累較為薄弱,對于詩詞中作者的心境可能不甚了解,這就需要教師進行情境的搭建和創(chuàng)設,引導學生盡量感受其中蘊含的情感。但是目前教師的教學流程基本上只是重視語文知識技能的學習,忽視了對情境的搭建和還原。如朗讀詩詞—講解題目—了解作者—翻譯全詩—講解字詞,這一流程不論詩詞類別全部生搬硬套,機械化的方式導致學生成為為成績而學習的逐利者,根本沒有融入德育理念,甚至完全忽視了德育的作用。作為承擔傳播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詩詞歌賦,如果僅僅是這樣割裂地進行教學,完全忽視詩詞中的情境之美,無異于將詩詞的精髓拋棄,而選擇雞肋進行學習。
面對寓情于景的優(yōu)美詩句,部分教師只關注詩詞大意、重點詞匯的分析和講解,卻忽視了詩詞的情景和意境,沒有將作者的思想感情傳遞給學生。學生在這一過程中,也是枯燥地接受相關詩詞的解釋,被動接收來自教師解讀的“詩詞大意和中心思想”,沒有通過自己的朗讀實現與詩人的共鳴,形成自己的情感態(tài)度和道德理念,這是不利于學生德育培養(yǎng)工作的重要因素。
小學語文詩詞教學過于重視字詞解釋,缺少對整體的感知和意境的理解,也導致教學整體偏向知識技能的學習和應用,而忽視了對學生情感和道德素養(yǎng)的完善。德育內容的缺失,使得小學生在詩詞學習中的收獲減少,不利于學生全面發(fā)展。而在詩詞教學模式和方法上的古板陳舊,增加了學生在學習詩詞時的困難,學生無法深入理解詩詞的內容,也沒有通過個人經驗和生活積累進行體會,基本上只靠死記硬背,對詩歌的領悟也主要靠教師輸出的內容。從這個角度來看,詩詞教學的快餐文化和五千年歷史傳承出現了明顯矛盾。西方有句諺語是: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而每篇詩詞的理解因為教師的解讀反而有了統(tǒng)一的標準答案,沒有允許學生自由討論,發(fā)表自己對詩詞的看法和理解。這種缺乏多角度互動和討論的教學模式,不利于德育內容在詩詞教學中的滲透,同樣不利于學生積極主動地進行詩詞的探究和課外閱讀的積累。
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的大量詩詞篇章,都蘊含了豐富的德育元素,比如說《憫農》等。教師在教學中要想實現創(chuàng)新,就需要深入挖掘詩歌中的德育內容,制定詩詞學習的三維目標,在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加強德育內容的滲透,在強化詩詞內容和情境教學的基礎上,將詩詞中的德育元素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相結合,從而讓小學生更好地理解詩詞中蘊含的哲理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時,借助詩詞和作者的生平,教師可以讓學生明白做人的道理,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陶冶情操,完善學生的人格品質,塑造高尚的道德修養(yǎng),讓學生從詩詞中獲得更寶貴的知識與能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比如,《送元二使安西》一詩:“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边@四句將作者與朋友依依惜別的深情和對朋友的祝福全部容納進去,表達了作者對離別的傷感以及對朋友的不舍。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完全不應該直接將自己的理解傳遞給學生,因為很多小學生自身缺乏這種經歷,如果教師單純將個人理解傳遞下去,就會形成標準答案般的單調和枯燥,學生死記硬背,無法進行德育的滲透。此時,教師可以挖掘詩中的德育內容,比如朋友之情,對離別的看法和認識,等等。通過創(chuàng)設離別的情境,讓學生深刻認識到自己的朋友要去遠方,且沒有電話、微信等即時通訊設備,可能很久都沒辦法聯系,也不知道對方的動態(tài)。這時候,再讓學生吟誦這首詩,學生將會豁然開朗,理解作者的那種深沉的離別情緒,以及對朋友的關心與不舍。
詩詞雖然短小但十分精悍,雖然簡潔卻一字千金。在課堂上對詩詞進行品鑒和朗讀,是課堂教學中的常見環(huán)節(jié),能夠幫助學生感知古詩中的人文情懷,了解古詩詞中的意境和情感表達。要想學生更好地品味詩歌,教師就需要加強對誦讀的指導。傳統(tǒng)誦讀教學缺乏目的,一味強調誦讀,只是讓學生復述文字,誦讀的有效性大打折扣。因此,在詩詞教學中融入德育的前提,就是讓學生能夠沉入詩詞意境之中,在品味中融入德育內容。誦讀指導應當注意這樣幾點:一是要在理解的基礎上讀,指導學生進行互動和分析,理解詩詞的創(chuàng)作背景和作者的生平,在理解詩詞的基礎上,邊讀邊用心感悟,要進行有感情的朗讀。二是要把握節(jié)奏和韻味,在朗讀的過程中,要注意情緒的變化,比如一些祖國大好河山的詩詞,就需要輕松愉快和向上的情緒去朗讀。而面對一些離別之情的詩句,則要把節(jié)奏放緩,表現自己對離別的不舍。以不同的情緒去朗讀詩詞,能帶來不同的感受,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加強引導,將德育滲透其中。
以《出塞》一詩為例,“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這句詩,就展現了孤寂的邊關和明月,從而體會到邊防戰(zhàn)士的辛苦。從親人的角度,則體會親人盼望遠在天邊的戰(zhàn)士盡快歸來的情感。在這一角度進行德育滲透,需要教師與學生共同參與,討論詩中的內涵和情感,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使學生珍惜時光,努力讀書。
教師在詩詞教學中融入德育,就需要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以貼合學生生活和身心發(fā)展特點的方式,以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提高課堂的互動性,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詩詞學習中,在學習中融入德育理念,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
一是晨讀。教師要堅持引導學生進行誦讀,品味詩詞中的背景和感情。教師可以按學號,要求每人早讀時進行一分鐘的分享,對一首詩的含義和個人感悟進行分享。通過長時間的分享,有助于完善學生的人格品質,充分發(fā)揮詩詞的德育作用,提升個人的德行素質,吸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達到德育的效果。
二是誦讀。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情境表演活動,學生表演背誦或者還原詩詞中的場景,表達出詩詞中的意境,用自己的肢體語言還原故事,發(fā)揮詩詞育人的作用,提高學生的道德水平,擴大學生的視野,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三是布置作業(yè)。在詩詞作業(yè)的設計中,也可以融合德育內容。比如,可以引導學生為詩詞配畫,讓學生通過畫筆來表達自己的想象、聯想到的詩詞意境,最終以提交的詩配畫的作業(yè)為準,而學生們在練習繪畫的過程中,也是再次與詩詞形成情感共鳴的過程,可以讓詩詞中的愛國、思鄉(xiāng)、離別以及對祖國山水的贊美、眷戀之情,深深鐫刻在小學生的內心深處。再次,在提交作業(yè)時,有的學生不太注重個人的禮儀,單手隨意提交自己的作業(yè),這個習慣無論有意還是無意,教師都應該予以糾正,雙手托舉以示對教師的尊重,這是落實德育的重要體現。
總而言之,當前小學詩詞中存在功利化問題,以及因為功利化導致對知識技能的過度重視。單調的傳授是影響小學生詩詞學習能力提升的重要因素。為此,教師必須轉變傳統(tǒng)教學手段,融入德育內容,在培養(yǎng)學生知識技能的同時,引導學生培養(yǎng)情感價值觀,形成高尚的人格品質,促進小學生的全面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