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從“孔子居夷”到“俗比鄒魯”
——明代粵西文治教化路徑的文學書寫

2023-02-13 03:15:40鐘乃元
文史哲 2023年1期
關(guān)鍵詞:校點粵西教化

鐘乃元

中國歷代王朝在粵西(廣西古稱)設(shè)置獨立的高層政區(qū),始于晚唐咸通年間嶺南西道節(jié)度使的任命。后經(jīng)歷宋代廣南西路、元代廣西兩江道宣慰司政制的沿革,到明代時,粵西才真正實現(xiàn)以今廣西地域范圍為基礎(chǔ)的高層政區(qū)的建置(1)鄭維寬:《歷代王朝治理廣西邊疆的策略研究——基于地緣政治的考察》,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年,第213頁。。明承元法,在粵西的西部、西南部地區(qū)保留土司制,除沿襲尊重少數(shù)民族聚居區(qū)社會習俗和組織結(jié)構(gòu)的“以夷治夷”治理方略以外,還采用了不同于以往的將土官制度納入王朝控制體系的“以流治土”措施,以及加強對粵西少數(shù)民族進行圍堵、防范的“流土分治”策略。由此,明代粵西境內(nèi)形成了東、中部地區(qū)流官統(tǒng)治區(qū)與西部、西南部土司地區(qū)并立的二元政治結(jié)構(gòu)局面(2)鄭維寬:《歷代王朝治理廣西邊疆的策略研究——基于地緣政治的考察》,第274-275頁。。

歷朝粵西治理之政雖不盡相同,但從地緣政治的角度來看,唐宋以來“制內(nèi)御外”始終是其根本點。所謂“制內(nèi)御外”,一方面要在粵西安邊治民,不能容忍地方酋豪有割據(jù)嶺西的野心,另一方面,朝廷把粵西作為拱衛(wèi)嶺南東部、五嶺以北的邊疆重鎮(zhèn),始終牢牢控制著粵西的疆域安全,不允許外地緣國家對粵西的侵占。因此,封建王朝在粵西的軍事行動屢見不鮮。元明時期,元世祖、明太祖、明成祖、明英宗等多次用兵“征南”,與安南建立宗藩關(guān)系,滇、黔地區(qū)土司亦納款,進入王朝的控制體系,外地緣政權(quán)對西南邊疆安全的威脅基本消除。在此背景下,明朝粵西治理的重點是“制內(nèi)”。關(guān)于如何“制內(nèi)”,明朝循此前王朝的慣例,從認同儒家文化的“大一統(tǒng)”原則出發(fā),一早就確定了文治教化的基本策略。不過因民族矛盾尖銳、邊疆形勢演變等因素的影響,該策略在粵西并未得到一以貫之的實行,一度被“威服”思想取代,遭武力鎮(zhèn)壓等軍事措施破壞。筆者曾撰文從邊政演變的角度論述明代君臣上下直到嘉靖年間才形成大倡“文治教化”而使“粵壤同風”的粵西治理共識(3)鐘乃元:《論明朝初年至嘉靖間粵西詩大一統(tǒng)書寫的嬗變》,《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1年第5期,第153-159頁。。但有關(guān)文教之策在粵西流官統(tǒng)治區(qū)如何恢復振興,尤其是在土司地區(qū)首次面向瑤僮族群實施并且取得突破性進展,文人們進行了怎樣的書寫,背后的政治動機和文化意蘊是什么,因篇幅所限,其義未申,因另撰本文予以探討。

由于粵西是一個“民夷雜處”的多民族聚居地區(qū),文化上呈多元混合型特征。因此,王朝國家對粵西的治理,自漢代統(tǒng)治者提出“以其故俗治”(4)《史記》卷三○《平準書》:“漢連兵三歲,誅羌,滅南越,番禺以西至蜀南者置初郡十七,且以其故俗治,毋賦稅?!?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第1440頁)的思想以來,對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的羈縻與流官統(tǒng)治區(qū)的教化一直都是相沿成習的治理手段。文治教化策略凝聚了儒家仁政惠民、禮樂敦俗、詩書取士的治國理政的智慧,但因種種原因,明代之前粵西文教實施范圍大多限于流官統(tǒng)治區(qū)和漢族族群,而且成效有限,也經(jīng)常因易代之際嶺南陷入割據(jù)混亂等原因中斷。

在明代,粵西高層政區(qū)建置十分穩(wěn)定,外地緣邊疆安全威脅變小,朝廷派駐的軍政機構(gòu)與粵西土司之間互動頻繁,文治教化之策,除了在流官統(tǒng)治區(qū)持續(xù)深入加強,成效遠超前代以外,在粵西土司地區(qū)也初步得以落實,體現(xiàn)出較為明顯的促進邊疆地區(qū)內(nèi)地化的趨勢,這一變化趨勢值得關(guān)注。另外,明代的文治教化政策在粵西二元政治格局中如何具體地去實施和開展,除了帝王和重臣三令五申,粵西官員躬身實踐之外,文人們也在文學領(lǐng)域?qū)ζ渎窂竭M行了多角度的書寫。這一文學書寫的核心內(nèi)容是從“孔子居夷”的立場出發(fā),呼吁民族平等觀念的建立,營造良好的時代氛圍;基于以“孔子居夷”為象征的民族平等觀的建立,促使粵西官員破除華夷區(qū)隔的歷史成見,擴大文治教化的地域范圍和族群范圍;以“孔子居夷”所體現(xiàn)的樂教、善教精神為文學象征,激勵粵西官員勇?lián)袒呢熑?,主動全面了解、敘寫粵西各民族民風土俗之異,作為“以夏變夷”的前提,給漢唐至宋元時期“因俗而治”的粵西治理理念注入新的內(nèi)涵;樹立粵西文治教化的地方典型、人物典型,旌表“孔子居夷”的顯著效果;描繪“孔子居夷”之后粵西文治教化的理想圖景,表現(xiàn)粵西從邊疆向內(nèi)地輻輳的政治凝聚力和文化向心力。

這些關(guān)涉明代粵西文治教化路徑的文學書寫,作者包括朝廷內(nèi)外的大臣、任職粵西的官員以及普通文人,作品體裁涵蓋詩詞、歌謠、散文、游記等。由于粵西屬于多民族聚居的邊疆地區(qū),從文化地理學的角度看又屬于弱勢文化區(qū),其作為高層政區(qū)整體“向化”的歷史時間晚于蜀、閩、粵東,又略早于滇、黔,從粵西文學的角度去透視其明代文治教化的進程,總結(jié)其特點,不僅可以看到王朝文教與地域文學互動的規(guī)律,也可以豐富邊疆治理與文學關(guān)系的認識。

一、孔子居夷——作為明代粵西文治教化前提的民族平等觀的象征

粵西民族成分多,分布廣泛。在明代時,以“瑤、僮居多,盤萬嶺之中,當三江之險……其散布于桂林、柳州、慶遠、平樂諸郡縣者,所在蔓衍。而田州、泗城之屬,尤稱強悍。種類滋繁,莫可枚舉”(5)《明史》卷三一七《廣西土司一》,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第8201頁。。要在粵西推進以儒家文化為核心的文治教化之策,必須打破歷代王朝“中天下而立,定四海之民”(6)楊伯峻:《孟子譯注》卷一三,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第309頁。的華夏中心觀,突破《禹貢》五服之外皆蠻荒的地理空間認識,平等看待粵西的少數(shù)民族,這是文教之治落實的基本前提。具體而言,執(zhí)行粵西文教之治的主體必須具有民族平等的意識。因應這一治理要求,在關(guān)涉粵西文教的文學書寫中,“孔子居夷”這一典故被賦予了新的時代內(nèi)涵,具有了民族平等的象征意義。

孔子居夷之事最早見于《論語·子罕》:“子欲居九夷?;蛟唬骸?,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7)楊伯峻:《論語譯注》,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第91頁。關(guān)于孔子居夷的背景,歷代注家的基本看法是“孔子疾中國無明君”(8)《論語注疏》卷九,阮元??蹋骸妒?jīng)注疏》下冊,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第2491頁。,“圣道不行于中國”(9)何晏集解,皇侃義疏:《論語集解義疏》卷五,上海:商務印書館,1937年,第123頁。。對于“君子居之,何陋之有”的解釋,東漢馬融認為“孔子居夷”是“至化也,圣人所在,則化九夷,變中夏也”;東晉孫綽認為是九夷“無禮義”,“君子所居者化”(10)何晏集解,皇侃義疏:《論語集解義疏》卷五,第124頁。。從儒家的立場出發(fā),認為孔子是圣德之人,其所居處,能感化邊鄙蠻貊,自是題中應有之義。筆者以為,無論是居夷的動機,還是居夷之后“以夏變夷”的化育效果,還應當注意到背后隱藏著的圣人對天下一視同仁、華夷不分內(nèi)外的民族平等觀。宋代李光《讀易詳說》卷二云:“圣人于天下,一視同仁,固未嘗分遠近親疏之間,此道既明,則邦邑之人不待教誡,咸協(xié)于我,如此則吉可知矣?!?11)李光:《讀易詳說》,《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0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第295頁。元代王充耘《書義矜式》卷二亦云:“嘗謂一視同仁,舉天下之大,而納之吾教化之中,此固圣人之心也,而有曰文以治內(nèi),武以治外,其所以不同者,何哉?嗚呼!圣人之心,未嘗有內(nèi)外之異也,其勢則然耳?!?12)王充耘:《書義矜式》,《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68冊,第476頁。李光、王充耘所論可以說是對《論語》所記“孔子居夷”意義的進一步闡發(fā)。如果孔子沒有一視同仁的民族平等觀,也無法破除文內(nèi)武外的治理偏見,當然也就不可能真正“居夷”甚至“化九夷”了。明代正德年間王陽明謫居貴州龍場驛,作《何陋軒記》,一方面是對以德化夷一貫意義的闡發(fā),另外一方面,從中深刻體悟到的民族平等觀,也給他在嘉靖初年主張以文治教化之策經(jīng)略粵西奠定了基礎(chǔ)。貴州悟道,粵西踐行,恰好體現(xiàn)了王陽明“知行合一”思想的過程性、連貫性。

明代自立國之初,在處理朝廷與邊疆地區(qū)少數(shù)民族的關(guān)系上,最高統(tǒng)治者即反復強調(diào)“華夷一家”“華夷皆赤子”。朱元璋認為天下“人民皆朝廷赤子”(13)《明史》卷三一六《貴州土司》,第8168頁。。明成祖朱棣也說“華夷本一家”,“天之所覆,地之所載,皆朕赤子”(14)《明太宗實錄》卷二六四,永樂二十一年十月己巳,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2年,第2407頁。。類似“海內(nèi)海外,一視同仁”“天下一統(tǒng),華夷一家,何有彼此之間”(15)《明太宗實錄》卷三○,永樂二年四月辛未,第533-534頁。的帝王懿旨頻頻頒下,已經(jīng)不僅僅是籠絡邊疆少數(shù)民族的帝王話術(shù),而且也傳達了民族平等的思想。在混一海宇的大一統(tǒng)王朝明代,“孔子居夷”的語境背景不再是“國無明君”“圣道不行中國”,而是“華夷無間,姓氏雖異,撫字如一”(16)《明太祖實錄》卷五三,洪武三年六月丁丑,第1048頁。的民族平等觀的形成。

對于粵西而言,從洪武初年開始,明太祖朱元璋表達了平等看待粵西少數(shù)民族,優(yōu)先以“文治”使“蠻僚”“從化”的鮮明立場。洪武元年(1368),粵西左江太平府土官向中書平章事(宰相)楊璟納款歸降,粵西遂入大明版圖?;爻?,太祖就如何治理粵西問計于楊璟,楊璟的意見是“蠻僚頑獷,散則為民,聚則為盜,難以文治,當臨之以兵,彼始畏服”(17)《明史》卷三一八《廣西土司二》,第8229頁。,朱元璋當即反駁道:“蠻瑤性習雖殊,然其好生惡死之心,未嘗不同。若撫之以安靖,待之以誠,諭之以理,彼豈有不從化者哉?!?18)《明史》卷三一八《廣西土司二》,第8229頁緊接著,朱元璋遣中書省官員蘭以權(quán)頒《諭廣西溪峒官民詔》云:“朕惟武功以定天下,文教以化遠人。此古先圣王,威德并施,遐邇咸服者也。睠茲兩江,地邊南徼,風俗質(zhì)樸。自唐宋以來,黃岑二氏,代居其間。世頹則保境土,世治則修職貢。良由其審時之幾,故能若此。頃者,朕命南征,八閩克清,兩廣平定。爾等不煩師旅,奉印來歸,向慕之誠,良足嘉尚。今特遣使往諭,爾其克慎乃心,益懋厥職,奉宣朕意,以安居民。”(19)汪森輯,黃盛陸等校點:《粵西文載校點》卷二,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1冊,第47-48頁由此奠定了明朝對粵西各民族一視同仁,在粵西實施文治教化的政策基調(diào)。不過,明代的華夷一視同仁和唐代還是有區(qū)別的,它可以說是以華夏文化為中心的對歸順之“夷”的懷柔與同化,它依然沿襲了南宋以來的文化中心主義的華夷觀,有研究者指出:“人們對華夷的理解,更強調(diào)文化與政權(quán)的合法性,這與前代相比發(fā)生了很大變化。他們從道德綱常的角度理解華夏文化的特性,從合于‘天理’的角度理解王朝之‘正統(tǒng)’,在政權(quán)和文化層面將華夏與道統(tǒng)、天理緊密結(jié)合在一起,他們對夷狄文化和夷狄政權(quán)的理解,也是著眼于此。”(20)劉培:《南宋華夷觀念的轉(zhuǎn)變與梅花象喻的生成》,《文學評論》2021年第5期,第57-66頁。明代對粵西各民族的懷柔與同化,是建立在這個認知的基礎(chǔ)上的,這一點是我們不能忽略的。

在明代文人的眼中,孔子之道不僅是治國理政的法寶,更是維系天下一統(tǒng)的思想根基。明英宗正統(tǒng)九年(1444),廣西巡撫萬節(jié)與廣西布政使揭稽等人捐俸重修臨桂縣學(原宋代宣成書院),周紀作《重修臨桂縣學記》云:

孔子之道,天地之道也,國家生民,不可一日無者。伏羲、神農(nóng)、黃帝、堯舜、禹湯、文武,行斯道于上,孔子明斯道于下,所謂繼往圣開來學者,孔子也。我朝圣圣相承,君師宇內(nèi),尊信孔子之道,內(nèi)而京師,外而郡邑,皆崇廟祀。冕旒而南面,一視王者,春秋有事,與社稷等,甚盛典也。(21)汪森輯,黃盛陸等校點:《粵西文載校點》卷二七,第2冊,第289-290頁。

孔子之道既事關(guān)王者春秋,又是君王南面一統(tǒng)天下的根本,因此孔子居夷這一歷史文化典故的意涵得以重新發(fā)掘。明英宗正統(tǒng)十一年,萬節(jié)、揭稽與廣西按察使章聰上奏朝廷,懇請修思恩府學,萬節(jié)作《思恩府學記》云:“昔孔子欲居九夷,當時疑焉。何也?不察孔子意天下無不可化之人,用夏變夷之道也。”(22)汪森輯,黃盛陸等校點:《粵西文載校點》卷二七,第2冊,第292頁。萬節(jié)認為,在土酋統(tǒng)治的思恩府立學建廟,是“夫子欲居九夷之明,效果驗于今日”,并感慨“設(shè)使孔子當時信往必居,其過化存神之妙,豈但如此而已哉!”(23)汪森輯,黃盛陸等校點:《粵西文載校點》卷二七,第2冊,第293頁。

在孔子之道被推到至尊之位,明朝君主高揚“華夷一家”的觀念來推進邊疆治理的時代背景下,出現(xiàn)在粵西文學中的孔子居夷典故,融入了民族平等的內(nèi)涵是十分自然的。明初三大家之一的高啟在《送胡簿之陽朔》中就說:

幾年桂管去人稀,白發(fā)憐君獨遠違。過海定尋回估舶,出京才脫舊儒衣。祠羞茘子傳巫語,縣閉榕陰放吏歸。亦欲居夷嗟未得,漫看鴻鵠向南飛。(24)高啟:《高青丘集》卷一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589頁。

陽朔,在唐代屬于嶺南五府中的桂管觀察使府,是府治桂州轄縣之一,雖在晚唐出現(xiàn)過進士曹鄴,但長期以來文教不昌,北宋王鞏、蘇軾即視之為流放之地、瘴癘之鄉(xiāng)(25)蘇軾《次韻和王鞏六首》其一:“君談陽朔山,不作一錢直。巖藏兩頭蛇,瘴落千仞翼。雅宜驩兜放,頗訝虞舜陟。暫來已可畏,覽鏡憂面黑?!北本┐髮W古文獻研究所編:《全宋詩》卷二四一九,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第27928頁。。在中原底定的明初,許多文人對粵西仍存有偏見,極少愿意主動赴原唐代“三管”舊地為官,甚至以到粵西任官為恥。恰如明憲宗成化年間柳州府通判桑悅巡視屬縣融水時所作《游老君洞》詩云:“古人一麾恥外郡?!?26)汪森輯,桂苑書林編輯委員會校注:《粵西詩載校注》卷七,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2冊,第230頁。在南宋詩人王正功高贊“桂林山水甲天下”的歷史背景中,赴陽朔任職為何仍被中原文人視為畏途?據(jù)正統(tǒng)年間吳惠《陽朔縣儒學記》分析:“陽朔為桂屬邑,東制邕容交廣之沖,南扼賓巒巖象之隘,孤峰絕巘,勢險形蹙。令于此者,得以因循歲月為難,況望其以教化自任,而于風土民俗加之意邪?”(27)汪森輯,黃盛陸等校點:《粵西文載校點》卷二七,第2冊,第291頁。質(zhì)言之,陽朔不僅為小邑,也是明王朝在粵西治理流官統(tǒng)治區(qū)與土司地區(qū)的銜接要沖,粵西民族矛盾易于觸發(fā)的風險地。愿來此地的官員本就不多,勉強赴任者亦無意于糾纏其中,只是來消磨時間、熬任職資歷的,更不用說了解當?shù)孛耧L土俗,并教化當?shù)孛癖娏恕_@種情況下,胡主簿能排除偏見,以白發(fā)高齡赴桂林府陽朔任職,其精神如同“孔子居夷”,彰顯了君子感化邊疆子民的“鴻鵠”之志,實有文教破冰的意義。因此高啟特意在詩的尾聯(lián),以“亦欲居夷”的共情之語壯大其勢,凸顯此行之難能可貴,也表達了作者平視邊疆人民的立場。

成化年間,桑悅剛到柳州府通判任上時,作《至柳郡寫懷》云:“郡堂清冷似僧舍,邊境深難立綱紀。離城十里是生僮,通衢處處生荊杞。打村劫路聞暗熟,里半居民存有幾。參戎守備日籌畫,據(jù)險賊巢難盡洗。孔子居夷豈兵革,大舜格苗舞干羽。此意汪洋似深海,愚生安得窺涯涘?!?28)汪森輯,桂苑書林編輯委員會校注:《粵西詩載校注》卷七,第2冊,第227頁。桑悅認為,即使有中唐柳宗元刺柳惠化之舉,效果也僅限于柳州城,至明代中期,環(huán)繞州治一帶的僮族依然處于未開化(即生僮)的狀態(tài)(29)萬歷年間柳州府懷遠縣新建儒學,徐秋鶚《新建懷遠縣儒學記》云:“西粵在南粵之偏,大都郭內(nèi)為齊民,而其夷雜處于郊,蓋猶古稱伊洛之戎云。而柳為甚,柳之邑懷遠尤甚。五溪之峒,鬼方之酋,牂牁之瑤,環(huán)而居之?!笨梢姰敃r瑤、侗等少數(shù)民族亦未受漢法教化,可為桑悅詩的佐證。參見汪森輯,黃盛陸等校點:《粵西文載校點》卷二八,第2冊,第336頁。。為此,作者明確提出“孔子居夷”在文不在武,其深意仍然需要在實踐中領(lǐng)會。后來,在任上的桑悅頻頻深入蠻峒,“每逢村老善告語,天子仁恩浹遐邇”(30)汪森輯,桂苑書林編輯委員會校注:《粵西詩載校注》卷七《至柳郡寫懷》,第2冊,第227頁。,以實際行動去傳達“孔子居夷”的深意。桑悅深入柳州府轄縣巡查,招撫少數(shù)民族時,面對“村村竹木占山鄉(xiāng),屢殺人民似犬羊”(31)汪森輯,桂苑書林編輯委員會校注:《粵西詩載校注》卷一六《記僮俗六首》其四,第5冊,第12頁。的慓猘風俗,經(jīng)常以“夫子居夷心一片,清燈閑坐細思量”(32)汪森輯,桂苑書林編輯委員會校注:《粵西詩載校注》卷一六《記僮俗六首》其四,第5冊,第12頁。的民族平等觀來激勵自己,雖然有時未免會有“云胡居夷志,千載獨付托”(33)汪森輯,桂苑書林編輯委員會:《粵西詩載校注》卷四《行縣出入賊巢感懷》,第1冊,第217頁。的孤立無援之感,但是仍然強調(diào)“誰能亮初心,許國忍獨樂”(34)汪森輯,桂苑書林編輯委員會校注:《粵西詩載校注》卷四《行縣出入賊巢感懷》,第1冊,第217頁。的為國奉獻精神。嘉靖年間袁袠在廣西提學任上時,經(jīng)常到屬縣陽朔等地試課生徒,親力親為,面對自己所取得的成績,他依然謙虛地表示“浮海居夷愧孔丘,茹芝飲水更何憂”(35)汪森輯,桂苑書林編輯委員會校注:《粵西詩載校注》卷八《南中作效高達夫體》,第2冊,第286頁。。鼓勵古田縣土酋子弟入學,在粵西少數(shù)民族教育上取得極大成功的唐胄,作《勸古田諸生歸學詩》說:

依依古田縣,叢莽萬山麓。金甲初洗腥,瘡痍嗟未復。菜圃學久鞠,省寄空廩祿。轡馭勞直指,驕頑聊踡局。適有良師來,統(tǒng)歸振新鐸。懷居久便利,驅(qū)之魚上竹。念險業(yè)寧棄,有懷痛欲哭。感予甚不忍,禁法難回曲。治理政教并,神圣貽猷畫。趨避情可任,尹尉辜何獨。勞戒助騎衛(wèi),窮乏假館榖。且勉為一行,氣壯心自豁。劍仗氛妖開,文光魍魎縮。趨丈趁經(jīng)橫,歸告時休沐。嗟唐吉安丞,歡笑入夷落。清歌與籥吹,夷俗為變革?;枰奈磶祝沧釉偃雽W。藍衫舞春風,酋父側(cè)笑躍。今去大弦歌,刁斗聲應伏。繞垣擺嶺平,取徑都狼速。笑歌長去來,忠信無蠻貊。憂戚天汝成,居夷孔亦欲。(36)汪森輯,桂苑書林編輯委員會校注:《粵西詩載校注》卷五,第2冊,第11頁。

在明代,古田縣少數(shù)民族瑤、僮多次起義,反抗官軍的橫征暴斂,粵西武官為了立功,屢次上奏朝廷請求征調(diào)粵西土兵、衛(wèi)所守兵以及外省都司班軍進行鎮(zhèn)壓。唐胄此詩,首先回顧了那段充滿血腥味的干戈故事,接著指出“治理政教并,神圣貽猷畫”,認為古圣人與今天子已經(jīng)給粵西少數(shù)民族治理提出了文治教化的策略,擔負此責任的“良師”們,應該秉持平等的心態(tài),“歡笑入夷落”,通過“清歌與籥吹”的“弦歌”之政、“遣子再入學”等方式,以儒家禮樂文化變革“夷俗”,以學而優(yōu)則仕的價值觀改造少數(shù)民族首領(lǐng)“酋父”,最終實現(xiàn)偃武修文的“化夷”目的。如此,天下便無“華夏”與“蠻貊”的差異了。最后一句“居夷孔亦欲”,說這樣的“化夷”之政,正是孔子樂意看到的,卒章顯志。

在明代,像高啟、桑悅、唐胄、袁袠等人一樣有著平等看待粵西少數(shù)民族觀念的文人不在少數(shù),他們往往喜歡以圣賢相標榜,并在文學創(chuàng)作中借助“孔子居夷”為象征,將自身一視同仁以及立志以賢德之人的修養(yǎng)去感化粵西少數(shù)民族的士大夫價值追求外化為生動的文學意象。有些文人的作品中,雖不直接提及孔子居夷,但也具有類似的思想。歷官明憲宗成化、明孝宗弘治年間的東宮侍講、東閣學士、禮部尚書吳寬,在《送孔憲副赴廣西》中提出“汝僮汝瑤吾父兄”(37)汪森輯,桂苑書林編輯委員會校注:《粵西詩載校注》卷七,第2冊,第240頁。,這既是儒家“四海之內(nèi),皆兄弟也”(38)楊伯峻:《論語譯注》,第125頁。思想的發(fā)揚,也是對明代君主“華夷一家”“華夷皆赤子”觀念的粵西本土化闡釋。這是孔子居夷具有民族平等觀念象征意義的時代背景下才可能從文人的筆下流露出來的文學書寫。

二、明代粵西文治教化地域范圍和文教對象的擴大

明朝治國理政的重要措施之一,是大力推進以學校教育為核心和依托的文治教化之策。朱元璋說:“朕惟治國以教化為先,教化以學校為本?!?39)《明史》卷六九《選舉一》,第1686頁。關(guān)于明代學校教育規(guī)模的擴大,據(jù)史料記載,除了南京和北京國子監(jiān)之外,“郡縣之學,與太學相維,創(chuàng)立自唐始。宋置諸路州學官,元頗因之,其法皆未具。迄明,天下府、州、縣、衛(wèi)所,皆建儒學,教官四千二百余員,弟子無算,教養(yǎng)之法備矣……此明代學校之盛,唐、宋以來所不及也?!?40)《明史》卷六九《選舉一》,第1686頁。明朝歷代君主對教育的重視和投入可以說遠超前代,并且“教養(yǎng)之法”澤被邊疆地區(qū)??律啤短旌涌h修學記》云:“洪惟我朝,混一區(qū)宇,文教誕敷,內(nèi)設(shè)國子監(jiān),外有府州縣學,雖遐陬僻壤,亦莫不建學立師,以教育賢才,移風易俗,誠有過于三代漢唐之制矣?!?41)汪森輯,黃盛陸等校點:《粵西文載校點》卷二七,第2冊,第285頁。這絕非夸大其詞。明代粵西文教政策,除了在流官管轄的10州45縣大部分得以實施之外,其余38土州、5土縣、4長官司等土屬政區(qū)也在不同程度上推進(42)鄭維寬:《歷代王朝治理廣西邊疆的策略研究——基于地緣政治的考察》,第220頁。。尤其是以“孔子居夷”為象征的民族平等觀念的形成,使得粵西文治教化實施的主體(即粵西官員)有意識地去擴大實施的地域范圍以及所治教的對象。正如陳文《重修慶遠府學記》所云:“學校王化之先務,所以明人倫、厚風俗也……然有司奉行德意,或勤或怠,而學校之廢興系焉?!?43)汪森輯,黃盛陸等校點:《粵西文載校點》卷二七,第2冊,第294頁。本質(zhì)上,粵西官員也是從明代學校教育體制中選拔出來的俊秀之才,他們的身份在某種程度上就是“孔子居夷”的代言人。他們要踐行孔子的德化之義,建學興教,首先也得具備一視同仁、華夷一家的民族平等觀。對此,粵西文學作品也有書寫。

粵西文教之政覆蓋地域范圍的擴大,首先表現(xiàn)為地方官員在此前未有學校的東部、中部地區(qū)州縣募資、捐俸建學。自洪武年間開始,粵西流官管轄區(qū)的官員,在唐宋州府學的舊基之上重修府、州、縣學,如桂林府學、梧州府學、潯州府學等,自是分內(nèi)之事,此不贅言。值得關(guān)注的是,在明代以前庠序未立的地方,文官們也想方設(shè)法為之籌劃。例如平樂府平樂縣,唐宋元三朝均無縣學。明洪武四年,知縣高忠鼎始建,永樂二年,知縣陳應文重修,永樂二十年,推官鄒寧、知縣勝祖、訓導葉孟芳等復修,正統(tǒng)丙辰年間,再修。這一代代的官員持續(xù)接力,為平樂縣開設(shè)學校,賡續(xù)文脈,對此楊懋《平樂縣學記》贊曰:“諸君均能承流宣化,崇飭學校,誠大事也。”(44)汪森輯,黃盛陸等校點:《粵西文載校點》卷二七,第2冊,第287頁。平樂府富川縣學,洪武二十九年,因縣治從五十里外的鐘山之下遷徙至守御千戶所鎮(zhèn)城之東,“知縣張純與教諭王惟政乃創(chuàng)立學”(45)汪森輯,黃盛陸等校點:《粵西文載校點》卷二七《富川縣學記》,第2冊,第296頁。。此外,還有粵西督學周孟中主修的梧州府岑溪縣學(46)汪森輯,黃盛陸等校點:《粵西文載校點》卷二七《岑溪縣學記》,第2冊,第307頁。,洪武年間開建的郁林州興業(yè)縣學(47)汪森輯,黃盛陸等校點:《粵西文載校點》卷二八《重修興業(yè)儒學記》,第2冊,第307頁。,洪武四年首建的桂平縣學(曾守身《鼎建桂平縣儒學記》)(48)汪森輯,黃盛陸等校點:《粵西文載校點》卷二八《鼎建桂平縣儒學記》,第2冊,第340頁。,嘉靖初年王守仁平田州亂后在南寧府隆安縣首創(chuàng)縣學(黎澄《隆安縣學碑記》)(49)汪森輯,黃盛陸等校點:《粵西文載校點》卷二八《隆安縣學碑記》,第2冊,第329-330頁。,萬歷年間興修的柳州府懷遠縣學(徐秋鶚《新建懷遠縣儒學記》)(50)汪森輯,黃盛陸等校點:《粵西文載校點》卷二八《新建懷遠縣儒學記》,第2冊,第336-337頁。等,都是明朝在粵西不斷新建的學校。

其次,粵西巡按使、廣西布政使等方伯大員積極向朝廷奏報,開創(chuàng)粵西西部土司地區(qū)建立學校的新局面?;浳鞯臇|部、中部流官治理區(qū),接受以儒家文化為核心內(nèi)容的文教之政的影響,最早可以追溯至東漢士燮家族在梧州地區(qū)傳播儒學??婆e制實行后的唐宋時期,粵西流官管轄區(qū)遍開州縣學,并涌現(xiàn)出桂州曹鄴、趙觀文,平南梁嵩、永福王世則等進士或狀元,元代繼承了唐宋的做法。不過,在明代以前,朝廷對粵西邕州、柳州、宜州以西的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施行羈縻之治,土州土縣并無學宮文廟,土酋及其子弟亦無法到流官轄區(qū)入學,更遑論普通的瑤僮民眾了。到了明朝,情況發(fā)生了極大的改變。不僅土司統(tǒng)治區(qū)相繼建學立祀,奉行孔子之道,而且也開了粵西少數(shù)民族子弟入學就讀的先例。

以思恩府學為例。思恩府,原為思恩州,自漢至元,歷代王朝在思恩實行羈縻制。明洪武二十二年,思恩知州岑永昌向朝廷納貢稱臣,宣德初,岑永昌之子岑瑛世襲。岑瑛繼承父職之后,率領(lǐng)本部狼兵協(xié)助朝廷鎮(zhèn)壓少數(shù)民族有功。朝廷嘉其忠勇,正統(tǒng)三年,準予升思恩府,正統(tǒng)六年,改思恩軍民府。此后,岑瑛又向朝廷提出在思恩府設(shè)儒學的主張,正統(tǒng)十二年,思恩府學得以開設(shè),置教授一員,訓導四員(51)《明史》卷三一八《廣西土司二》,第8239-8243頁。。明朝自洪武二年規(guī)定,天下府州縣皆立學宮。但事實上,到明英宗正統(tǒng)十二年思恩府設(shè)立學校時,距離明朝立國已過了將近80年。促使朝廷同意在粵西土司地區(qū)思恩軍民府設(shè)儒學,巡按御史萬節(jié)起到了關(guān)鍵作用。正統(tǒng)十一年,萬節(jié)到粵西各郡縣視察時,通過思恩府同知史均勤之口,了解到知府岑瑛忠君愛民,守衛(wèi)邊疆的政績,以及想在府治建學立師,倡行孔教的愿望。萬節(jié)與陪同的布政使揭稽、按察使章聰“嘉其慕向”,上奏朝廷,天子欣然同意。萬節(jié)《思恩府學記》較為詳細地記載了此事的經(jīng)過:

昔孔子欲居九夷,當時疑焉,何也?不察孔子意天下無不可化之人,用夏變夷之道也。自堯舜禹湯文武之有疆宇聲教訖于四海,故有重三譯而來朝獻者。下逮漢、唐、宋諸君善為國者,務以柔遠懷來為念。故有蠻夷酋長遣子入學者,然未聞有懇請于朝設(shè)置學校,選擇師儒,増廣生徒,與腹里郡縣同一教化者。正統(tǒng)丙寅,予為御史,奉命巡歷廣右諸郡。今思恩軍民府掌府事同知史均勤,乃以知府岑瑛忠君愛民之實,治兵御寇之方,及嘗愿于其郡建學立師以服行孔子之教為言。予與布政使廣昌揭公稽、按察使金華章公聰,嘉其慕向,而用聞于朝,皇上許焉。予由是信孔子之道感人之深如此,皇上之化及人之遠如此,所謂超唐虞,軼三代,而視漢、唐、宋為益下者,良有以夫!吾聞岑氏出自漢大將軍彭之后,世有功德,而子孫保享爵土,與國家相為休戚。若田州諸郡,皆其族屬,獨侯之守思恩,能敬順天道,勤勞王事,崇尚師儒,是以爵階三品,郡統(tǒng)軍民,而異乎諸番之長也。吾見思恩之學校既設(shè),人倫既明,教化既行,則諸番之長慕侯之風而興起者,必眾矣。將見番服人材由科貢出,而效用于天朝也,又自侯始矣。然則夫子欲居九夷之明,效果驗于今日。設(shè)使孔子當時信往必居,其過化存神之妙,豈但如此而已哉!(52)汪森輯,黃盛陸等校點:《粵西文載校點》卷二七,第2冊,第292-293頁。

從文中可以看出,萬節(jié)對于“孔子居夷”之事起初尚存疑。但思恩知府岑瑛的事跡終于使他察悟到孔子的深意,即“天下無不可化之人”,孔子“用夏變夷之道”,其實就是在邊疆地區(qū)與中原郡縣“同一教化”,不分內(nèi)外,一視同仁。萬節(jié)所記思恩府知府岑瑛“向化”的事跡,是“孔子居夷”并成功“化夷”的典型例子。

再如粵西左右江流域太平府,除崇善、左州為流官管轄外,其余18州縣皆為土屬。到明代,除了太平府知府為朝廷任命之外,其余皆土官,事實上是一個流土參治、以土官為主的土司地區(qū)。如丘濬《重修太平府學記》所云:“廣西左右兩江,在嶺嶠以南之邊境,唐宋以來,固已州縣之。然至今其守宰猶襲用其土酋,學校尚未遑立。惟太平一府,其守特出朝命。”(53)汪森輯,黃盛陸等校點:《粵西文載校點》卷二七,第2冊,第301頁。因此,左右江太平府“立學設(shè)官,俾以教焉。兩江州郡前此所未有也?!?54)汪森輯,黃盛陸等校點:《粵西文載校點》卷二七,第2冊,第301頁。實屬開新之舉。然而太平府僅有府學一所學校,顯然無法體現(xiàn)教化大行的帝王旨意。明憲宗成化十二年(1476),太平知府何楚英在廣西按察司、廣西提學等官員的幫助下,對太平府學進行擴建,“鳩工庀材,重加修葺,規(guī)制宏壯,藻飾華麗,視舊蓋有加焉”(55)汪森輯,黃盛陸等校點:《粵西文載校點》卷二七,第2冊,第302頁。。何楚英擴建太平府學,“慨然以用夏變夷為意”,是希望還沒有建立學校的府轄土州土縣,“聞其風者,相與感發(fā)慕效,處處連黌舍,家家興禮讓,人人學周公、仲尼之道”,從而實現(xiàn)“其民風土俗,一旦與中土等”(56)汪森輯,黃盛陸等校點:《粵西文載校點》卷二七,第2冊,第302-303頁。的教化意圖。在何楚英的感召下,太平府土州養(yǎng)利州之后不久便建立州學(57)汪森輯,黃盛陸等校點:《粵西文載校點》卷二八《養(yǎng)利州學記》,第2冊,第327-329頁。。其他土司地區(qū)建立學校的還有“官尚土襲,而民夷僚”(58)汪森輯,黃盛陸等校點:《粵西文載校點》卷二八《上思州學記》,第2冊,第331頁。的南寧府上思州等地。

隨著粵西土司地區(qū)學校的建立,少數(shù)民族首領(lǐng)土酋紛紛送子弟入學,粵西文教之策的實施對象得以擴大。除了上述粵西西部土司地區(qū)的思恩府、太平府、養(yǎng)利州、上思州等地的土酋子弟可以順理成章地入儒學接受教育之外,東部、中部地區(qū)原居山區(qū)的土酋及蠻瑤群眾子弟,也可以在流官統(tǒng)治區(qū)就讀。例如嘉靖年間,唐胄在為廣西提學僉事期間,“令土官及瑤、蠻悉遣子入學”(59)《明史》卷二○三《唐胄傳》,第5357頁。。不僅如此,土司地區(qū)的府學也為朝廷培養(yǎng)出了一些人才。按照明朝的選舉制度,府州縣學定期選拔優(yōu)秀生員進入國子監(jiān),入貢的生員才有資格參加科舉考試,根據(jù)洪武二十五年圣諭“定府學歲二人,州學二歲三人,縣學歲一人”(60)《明史》卷六九《選舉一》,第1680頁。的慣例,太平府于成化十二年向國學輸送陳鼎、趙馳兩位生員(61)汪森輯,黃盛陸等校點:《粵西文載校點》卷二七《重修太平府學記》,第2冊,第302頁。?;浳魑慕虒ο笥蓾h族居民擴大至瑤僮等少數(shù)民族,前所未有,少數(shù)民族子弟中亦出現(xiàn)了為朝廷所用的人才,這正好實現(xiàn)了正統(tǒng)十二年萬節(jié)“將見番服人材由科貢出,而效用于天朝”(62)汪森輯,黃盛陸等校點:《粵西文載校點》卷二七《思恩府學記》,第2冊,第293頁。的憧憬。程敏政《送戶部吳廷憲主事赴廣西提學》寫道:

泛泛濯錦江,產(chǎn)材多好文。就中吳季子,壯歲迥不群。久簉司徒班,薦書新上聞。朝廷重興學,簡命恩禮勤。乘驄過梅嶺,持節(jié)開江氛。念子掌邦教,此職固所欣。都門時雨晴,歧路東西分。嶠外豈無士,成之在陶薰。時名愧葩藻,實學須典墳。典墳首群行,古圣非徒云。行行志方健,寧肯上負君。三歲諒有期,遲子來策勛。(63)汪森輯,桂苑書林編輯委員會校注:《粵西詩載校注》卷四,第1冊,第219頁。

程敏政認為,嶺外不是沒有人才,而是需要用儒家經(jīng)典熏陶,隨著粵西文教對象和范圍的擴大,人才培養(yǎng)的勛績未來可期。

可以說,粵西文教施行地域范圍和施教對象的擴大及其取得的成效,是源自春秋時代的孔子“有教無類”教化觀在地理空間的延伸和受教育對象在族群上的擴展,與孔子居夷所象征的民族平等觀念的形成有直接關(guān)系,具有重要的歷史和文化意義。

三、以教化自任,留意于民風土俗——明代粵西風俗文學敘寫的治教目的

以“孔子居夷”為象征的民族平等觀的形成,促進粵西文治教化范圍和對象的擴大。在粵西流官統(tǒng)治區(qū)和部分土司地區(qū)的府、州、縣治,文教政策的實行還是比較順利的。但在更為廣闊的鄉(xiāng)村地區(qū),尤其是少數(shù)民族聚居的位于山區(qū)的峒、寨,文教政策的推進還得依賴地方官員更為主動地去訪查、了解。尤其是眾多粵西基層文官,以前所未有的教化邊民的責任感,不畏艱險,深入少數(shù)民族聚居區(qū),觀風采俗,并以較為客觀的姿態(tài)去敘寫粵西民風土俗,這是明代之前非常罕見的情況。

首先,文人通過敘寫文教實施的艱難,表現(xiàn)出不畏“居夷”、矢志于教化的責任感。明代,在瑤、僮等少數(shù)民族人口占據(jù)多數(shù)的粵西實施文教,常常遇到“俗鮮尚儒,民鮮知義”(64)汪森輯,黃盛陸等校點:《粵西文載校點》卷二七《永福縣學記》,第2冊,第293頁。的情況,其難度可想而知。再加上粵西山區(qū)多,交通不便等因素的制約,文教的實施可謂困難重重。例如福建崇安人藍智,洪武十年以明經(jīng)科薦舉廣西僉事(65)《明史》卷二八五《文苑一》,第7327頁。。他在任上時經(jīng)常深入粵西各州縣視察。視察途中作于桂林蘇橋驛的《宿蘇橋驛》說:

桂嶺愁人地,梅花歲暮天。孤云寒雨外,獨鳥暝鐘前。牢落空雙鬢,驅(qū)馳又一年。觀風愧無補,為客記山川。(66)汪森輯,桂苑書林編輯委員會校注:《粵西詩載校注》卷一一,第3冊,第217頁。

感慨觀風路上收獲極小。作于柳州的《柳州道中》說:

窮荒持憲節(jié),侵曉策征驂。落月千峰外,清霜五嶺南。草寒初息瘴,林曙欲浮嵐。巡歷知無補,艱難頗自諳。(67)汪森輯,桂苑書林編輯委員會校注:《粵西詩載校注》卷一一,第3冊,第218頁。

明朝初年,在文教之策未興的背景下,粵西少數(shù)民族的“向化”仍然不樂觀。因此藍智在巡歷觀風途中所遇到的諸多困難,詩人內(nèi)心自知。到慶遠府屬縣視察,困難更多,其《河池縣險路》云:“連峰入河池,險路瑤人村。喬木盡參天,白日為之昏。上有高石崖,下有清水源。蕭蕭篁竹叢,落日聞哀猿。職當觀民風,載驅(qū)隰與源。”(68)汪森輯,桂苑書林編輯委員會校注:《粵西詩載校注》卷四,第1冊,第183頁。明代河池縣屬慶遠府,今屬廣西河池市金城江區(qū),周圍高山環(huán)峙,難于行走,瑤族群眾更是居住在險要的山路邊緣。即使如此,藍智仍然以“職當觀民風,載驅(qū)隰與源”的責任感鼓勵自己。

萬歷年間,岳和聲因事被貶慶遠府知府。他本不想赴任,但是好友米云卿、李應徵等人紛紛寫詩鼓勵他一定要前行。李應徵《岳爾律以容臺積俸六年出守慶遠錄送四律》其一云:“一麾豈是厭承明,帝謂遐荒亦股肱。路入蠻煙凌八桂,心依庭樹夢三荊。盡教北闕浮云幻,從此南天瘴癘清。萬里層霄元自近,春風隨處傍君行?!?69)汪森輯,桂苑書林編輯委員會校注:《粵西詩載校注》卷一九,第6冊,第56-57頁。此詩一、二句,意謂岳和聲雖然是到遐荒邊郡為官,但也是地方治理的股肱之臣,責任同樣重大。其二云:“褰帷遙指九疑青,去國憂心尚未醒。出牧豈真同逐客?綏氓猶自借文星。雁當斷處開衡岳,春漸深時過洞庭。太守風流千古在,云山韶濩正堪聽。”(70)汪森輯,桂苑書林編輯委員會校注:《粵西詩載校注》卷一九,第6冊,第57頁。第二首詩的三、四句,是第一首一、二句的補充,意思是治理地方的股肱之臣,其具體任務就是綏撫少數(shù)民族,以文治教化方式化民。米云卿《送岳爾律儀部出守慶遠》其一亦云:

桂林山勢可連吳,百越天遙皎月孤。宗伯南宮司禮樂,使君西徼盡輿圖。知名圣世遭逢異,論地人心感慨無。莫學仲尼憂道否,便言東海好乘桴。(71)汪森輯,桂苑書林編輯委員會校注:《粵西詩載校注》卷一九,第6冊,第55頁。

這首詩的末兩句,反用孔子浮海的典故,認為岳和聲到慶遠府任職,是不計個人得失的重要之舉。此處“浮?!笔恰熬右摹钡牧硗庖环N說法。南朝梁皇侃疏“子欲居九夷”云:“孔子圣道不行于中國,故托欲東往居于九夷也,亦如欲乘桴浮海也?!?72)何晏集解,皇侃義疏:《論語集解義疏》卷五,第123頁。米云卿用這個典故是想說明,岳和聲出知慶遠府,意義等同于“孔子浮海居夷”,但又不是因為國無明君或圣道不行,以此鼓勵岳和聲克服困難,承擔起在粵西慶遠府傳播儒道、感化邊民的重要責任。其二又云:

金章初下若為頒,五馬雙旌鎮(zhèn)百蠻。楊柳曲中斟別酒,梅花香里出鄉(xiāng)關(guān)。弦歌旁化交州俗,篇什全收粵地山。計日循良應召對,朝廷重喜禮臣還。(73)汪森輯,桂苑書林編輯委員會校注:《粵西詩載校注》卷一九,第6冊,第56頁。

此詩的五、六兩句,希望岳和聲要以儒家弦歌之政治理地方,教化遠人,還要以文學創(chuàng)作描摹粵地山川,把文學創(chuàng)作作為文治教化的重要手段之一。當岳和聲還在猶豫時,他的朋友李君實以南宋范成大到廣西任經(jīng)略安撫使并創(chuàng)作《驂鸞錄》的事跡相激勵,并把《驂鸞錄》送到岳和聲家里,說:“君逾嶺而《后驂鸞錄》成,應早寄我?!?74)汪森輯,黃振中等校注:《粵西叢載校注》,南寧:廣西民族出版社,2007年,第131頁。岳和聲這才覺得不應該辜負朋友的期望,于是下定決心,于萬歷四十年赴任。岳和聲把啟程之日,到離任之時的經(jīng)歷,“日記其程,以為《后驂鸞錄》”(75)汪森輯,黃振中等校注:《粵西叢載校注》,第131頁。,詳細記錄其任職經(jīng)過和所見到的、了解到的當?shù)厣贁?shù)民族情況。藍智、李應徵、米云卿、岳和聲等明代文人的敘寫,與大多數(shù)唐宋文人的傷感、消極比起來,是一種對粵西少數(shù)民族的認識上的或者姿態(tài)上的進步。

其次,文人們主動去敘寫粵西風俗之異,為文治教化政策的實施提供依據(jù)。寫粵西氣候、植物等與中原的差異,這在唐宋時代的粵西詩中較為常見。元代粵西詩也部分沿襲了這樣的描寫。到了明代,相關(guān)描寫雖然還有,但已經(jīng)明顯減少,已讓位于對粵西各民族民風土俗的直接敘寫。這種轉(zhuǎn)變的背后,反映出文治教化的推進需要上至朝廷,下至粵西官員去了解、熟悉文教政策所需要教化的對象,恰如袁袠所云:“輶軒叨使者,異俗采風謠。”(76)汪森輯,桂苑書林編輯委員會校注:《粵西詩載校注》卷一一《自柳至平樂書所見五首》,第3冊,第327頁。此時的粵西異俗描寫,顯然不再僅僅是為了獵奇,滿足中原人士對粵西的好奇心理而已,已經(jīng)具有了明確的教化目的。如同周王朝樂官、漢樂府官員采集風謠一樣,其目的是給統(tǒng)治者“斟酌焉”,也即給文治教化提供參考。這種異俗描寫,涉及粵西少數(shù)民族的語言、飲食、服飾、生活、節(jié)日等方面,甚至還延伸到對粵西瑤、僮習武尚武現(xiàn)象的原因的探究。像俞安期送人赴粵西永安州(今廣西蒙山縣)為官的詩所寫“語嘯多蛇鬼,舟航總蜑人。華音應不解,夷習更誰親”(77)汪森輯,桂苑書林編輯委員會校注:《粵西詩載校注》卷一二《龍君揚赴永安賦此為別》,第3冊,第403頁。之類的異俗,是唐柳宗元“異服殊音不可親”(78)柳宗元:《柳宗元集》卷四二《柳州峒氓》,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第1169頁。的夷夏疏離感的延續(xù),這種情況在明代粵西詩中已非主流。相反,明代一大批親歷粵西、深入蠻峒的詩人,以“章甫真投換戰(zhàn)袍,參隨熟僮與生瑤”(79)汪森輯,桂苑書林編輯委員會校注:《粵西詩載校注》卷一六《同把總指揮苗廷珍撫夷至鵝頸隘宿僮人頭目寨即事贈廷珍二首》,第5冊,第7頁。的主動姿態(tài),超越了前輩柳宗元,更深入全面地敘寫粵西風俗。

經(jīng)唐宋以來的儒家文化教育,粵西流官統(tǒng)治下的部分州縣已“俗比華風”,但絕大部分地區(qū)的少數(shù)民族依然保有獨特的民風土俗。成化至弘正年間桑悅《至桂林》《趁墟》《同把總指揮苗廷珍撫夷至鵝頸隘宿僮人頭目寨即事贈廷珍二首》《記僮俗六首》、徐問《廣西風土四首》、孟洋《平南曲六首贈中丞秦公》,以及嘉靖年間謝少南《府江雜言七首》《永福道中》、袁袠《自柳至平樂書所見五首》《桂林臥病書懷》、董傳策《青山雜興十首》、方弘靜《興安道中》,萬歷年間曹學佺的《桂林風謠十首》等,則突出少數(shù)民族聚居區(qū)瑤僮風俗與華夏風俗的巨大差異。例如成化年間柳州府通判桑悅對于粵西少數(shù)民族不喜耕稼、專務軍事的現(xiàn)象憂心忡忡,他的《趁墟》寫道:

憧憧來往趁墟辰,細嚼檳榔血點唇?;ú寄^多僮老,青巾撮髻是軍人。束來甘蔗如修竹,老去藤香作降真。夷俗不知文化近,何時弓弩暫離身。(80)汪森輯,桂苑書林編輯委員會校注:《粵西詩載校注》卷一六,第5冊,第5-6頁。

隨著明朝在粵西統(tǒng)治的強化,王府、衛(wèi)所、官府對粵西各民族的征調(diào)加劇,粵西民眾苦不堪言。因此桑悅到任之初,所看到的是“夷僮漫憑為窟宅,編氓難墾作田疇。常時殺掠連雞犬,累歲征輸剩馬?!?81)汪森輯,桂苑書林編輯委員會校注:《粵西詩載校注》卷一六《至桂林》,第5冊,第3頁。之類的狀況。桑悅在給朋友的回信中雖然有“肯與宗元競柳州”(82)汪森輯,桂苑書林編輯委員會校注:《粵西詩載校注》卷一六,第5冊,第5頁。的謙遜之語,但只是就詩才不如前輩而言,在行動上,他卻是決心要比給柳州留下惠政的柳宗元更出色的。因此,桑悅《趁墟》等詩作不僅有意識地繼承和發(fā)展柳宗元詩寫柳州民風土俗的傳統(tǒng),并且,表現(xiàn)范圍更廣,更具深度。在桑悅看來,僮族飲食、服飾上的習俗固然令人驚奇,但更讓他頭疼的是“弓弩”不離身、遠離文化的“夷俗”?!冻眯妗芬辉姷慕Y(jié)尾,反映出桑悅不光是為了描寫異俗,還具有以文治教化止干戈的主張。

為此,桑悅跟隨州府長官親赴村寨招撫,《同把總指揮苗廷珍撫夷至鵝頸隘宿僮人頭目寨即事贈廷珍二首》其一說:

章甫真投換戰(zhàn)袍,參隨熟僮與生瑤。村墟有室皆藏甲,道路無人不佩刀。枯寨忽逢甘雨降,重山似覺陣云高。將軍號令軍門肅,更鼔聲遲夜寂寥。(83)汪森輯,桂苑書林編輯委員會校注:《粵西詩載校注》卷一六,第5冊,第7頁。

為了做好少數(shù)民族的招撫工作,桑悅首先更換衣裝,入鄉(xiāng)隨俗,拉近與瑤僮之間的距離,這比“欲投章甫作紋身”的柳宗元更進一步。經(jīng)過深入考察,來往于“熟僮”(漢化的壯族)與“生瑤”(未漢化的瑤族)之間,并創(chuàng)作成《記僮俗六首》,反映了柳州府僮族的生活勞作、飲食服飾、節(jié)日迎鬼賽神、青年男女對歌成親、以習慣法解決民間爭端等民風土俗,例如第一、二、三首:

動講襄公九世讎,通情洗面只償牛(原注:以陪禮為洗面)。親鄰相助歌迎鬼(原注:冬月歌舞迎鬼賽神,殺牛豕數(shù)十,親鄰各攜牲口來助),男女分行戲打毬。赴敵護頭裝鳳翅,占疑隨手擲雞頭。幾回緝事軍先覺,木刻傳村有別謀。

飲食行藏總異人,衣襟刺繡作文身。鼠毛火凈連皮炙,牛骨糟酣似酒醇。小語相侵隨致怨,清歡互答自成親(原注:謂唱歌為唱歡)。趁墟亦有能裝束,數(shù)朵銀花綴網(wǎng)巾。

山深路遠不通鹽,蕉葉燒灰把菜腌。女髻風環(huán)純黑綰,男頭雨笠盡紅尖。租田亦與人分(原注:民夷皆云分禾為分),摘穗惟將手當鐮。間有十冬誆賦役,欲詢無計召交譚(原注:柳人名排年里長為十冬)。(84)汪森輯,桂苑書林編輯委員會校注:《粵西詩載校注》卷一六,第5冊,第10-12頁。

這些描寫的視角較為客觀,不僅對柳州風土的反應面更廣,并且涉及到粵西基層官吏在僮族地區(qū)抓壯丁、分禾當稅、巧立賦稅名目等非常具體而詳細的治理情況,幾乎沒有摻雜類似唐宋貶謫官員先入為主的偏見情緒,比柳宗元等前輩詩人要真實許多。從其價值來說,可以給明朝廷對粵西基層治理政策的得失提供依據(jù)。當然,作為柳州府官員,桑悅寫《記僮俗六首》不僅是“采風謠”,其最終目的是“誰把峰巒齊一鏟,平疇萬里盡歸農(nóng)”(85)汪森輯,桂苑書林編輯委員會校注:《粵西詩載校注》卷一六,第5冊,第13頁。,即徹底移風易俗,把兵器不離手的瑤民僮民改造成像漢族居民一樣從事農(nóng)業(yè)勞動的編戶齊民,這顯然不只是在文學上逞才使藝,而是帶有強烈的教化目的了。

再如謝少南《府江雜言》:“水樓達舍橫矛立,山洞瑤人負弩回”“隘口分弓號擺灘,領(lǐng)班人戴白鷴冠。莫言南徼無冰雪,映日戈眀水帳寒”(86)汪森輯,桂苑書林編輯委員會校注:《粵西詩載校注》卷二四,第8冊,第33-34頁。,所寫平樂府府江縣瑤民風俗,與柳州府大致相類。這類風俗詩,基于夷夏有別的觀念寫粵西異俗,目的不再是炫博逞奇,而是相當明確地表達了類似于上文所述粵西官員萬節(jié)等人以夏變夷、以夷入夏的創(chuàng)作動機。

此外,明代慶遠府在制度上屬于“流土參治”的地區(qū),慶遠府知府及其屬官由朝廷任命,所轄州縣長官由土酋世襲。那么這樣一種制度的實際治理情況如何,運轉(zhuǎn)是否流暢,別說遠在萬里之外的帝王及大臣,就連粵西最高長官也未必完全知曉。岳和聲甫一到任,“謁城隍之神,具文以告,以辰刻進郡。署銅仁楊郡丞,以被刺不出,金溪江司理以攝篆授事,而河池曾州守宜山孫令君,天河署事思恩蕭令君,荔波葉令君,各以手版來謁。所不至者,則南丹、東蘭、那地三土州,忻城一土縣,永定、永順二長官司。閱旬月,而先后以郵中手版來。漢法之曠也久矣”(91)汪森輯,黃振中等校注:《粵西叢載校注》,第166頁。。按照慣例,新一任慶遠知府到任,所轄各州縣長官應盡快來謁見,但是南丹等土州、忻城土縣以及永定、永順長官司竟無人前來,十天之后才把手版送來,這在中原地區(qū)是不可思議的。綜上,岳和聲對粵西各民族大雜居、小聚居狀況的描繪,土司地區(qū)民眾不樂于被“漢法”束縛和土官不遵王法漢紀等事實的反映,透露出朝廷在粵西實行流土參治之策的行政效能大打折扣,無怪乎作者感慨“漢法久曠”。這不啻給最高統(tǒng)治者對如何加強、改進對粵西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的治理提供了較為直接和可靠的參考。

四、明代粵西文治教化典型的樹立

明朝在粵西的文治教化取得了比以往更大的成功,但客觀地說,由于種種因素的制約,并沒有達到最高統(tǒng)治者和地方官員期待的程度。因此,文人希望通過多方樹立典型,發(fā)揮其示范引領(lǐng)作用,這在文學作品中也有所體現(xiàn)。

首先,樹立粵西府、州、縣向化,俗比華風的典型。在粵西流官統(tǒng)治區(qū),毗鄰瑤民聚居的大藤峽的潯州府平南縣,五代十國時期屬南漢,出狀元梁嵩;宋代以來時賢碩儒蒞臨茲邦、儒化大行,人文積淀深厚,是明代文人心中粵西一個深度接受儒家文化滋養(yǎng)化育的典型。平南縣,唐宋朝為龔州,南宋紹興年間廢州改縣,明朝屬潯州府(92)李賢等:《大明一統(tǒng)志》卷八五《潯州府·平南縣》,西安:三秦出版社,1990年,第1293頁。。北宋皇祐初姚嗣宗知龔州,“平獄訟,定禮儀,百姓順,治有循良之氣”(93)汪森輯,黃盛陸等校點:《粵西文載校點》卷六三,第4冊,第380頁。。時姚嗣宗暢游州治西北三十里的暢巖,作《暢巖懷古》云:“清風不斷名猶在,還繼宣尼出圣賢?!?94)汪森輯,桂苑書林編輯委員會校注:《粵西詩載校注》卷二二,第4冊,第37頁。既是對躬行文教之治的肯定,也寄希望于將來。此后程珦知龔州,其子程顥、程頤方弱冠,父子三人在暢巖講學(95)汪森輯,黃盛陸等校點:《粵西文載校點》卷六三,第3冊,第380頁。,一時蔚為風氣,極大影響了當?shù)氐木用?。南宋潯州州學教授廖德明《四先生祠堂碑》云:“潯之平南縣,舊名龔州……太子中舍河南程大中公來為守,二先生實從。是時方冠,則已聞濂溪夫子之學?!?96)汪森輯,黃盛陸等校點:《粵西文載校點》卷三七,第3冊,第118頁。應該說,程氏父子的到來,給平南縣增添了更為豐厚的儒家文化底蘊。因此,明代曾鎮(zhèn)壓大藤峽瑤民的廣東都指揮王清《風俗謠》說:“平南雖瘴地,風俗猶可觀。千家煙火合,百里封疆寬。男務耕耘女務織,弦歌巷里多儒冠?!?97)汪森輯,桂苑書林編輯委員會校注:《粵西詩載校注》卷七,第2冊,第201頁。這是正面的歌頌。而距離平南縣一百多里的瑤民聚居區(qū)大藤峽,不愿接受朝廷“漢法”之治,因此屢遭明王朝武力征討。張瑄《平南謠》云:“平南縣前江急流,平南郭里人煙稠。孤垣雖與賊鄰境,民貧固守恒無憂?!?98)汪森輯,桂苑書林編輯委員會校注:《粵西詩載校注》卷七,第2冊,第234頁。張瑄把大藤峽瑤民蔑稱為“賊”,并將瑤人聚居的大藤峽作為儒風大行的平南縣的反面例子,以襯托平南“弦歌巷里多儒冠”的向化典型。因此,正德年間黃仕《重修平南縣儒學記》大贊平南為“西廣望邑”,實就其“崇儒重道”而言(99)汪森輯,黃盛陸等校點:《粵西文載校點》卷二八,第2冊,第315-316頁。。

粵西土司地區(qū),思恩府、太平府則是土官統(tǒng)治地區(qū)向化的典型。丘濬在《重修太平府學記》中強調(diào):

左右兩江皆無學,而吾太平獨有學;太平之支郡屬邑皆無學,而獨府有學。是則茲學之建,其標準之所示者廣,風化之所及者眾,非他內(nèi)地學校比也。弦歌俎豆之地,師生之所涖止,民夷之所瞻仰,為政首務,莫此焉急。(100)汪森輯,黃盛陸等校點:《粵西文載校點》卷二七,第2冊,第302頁。

把太平府學建成規(guī)模宏大、形制完備的土司府學,其示范和感召效應遠比中原地區(qū)的學校要大得多。

對于岑瑛及其建議創(chuàng)辦的思恩府學的典范效果,萬節(jié)《思恩府學記》也說:

吾聞岑氏出自漢大將軍彭之后,世有功德,而子孫保享爵土,與國家相為休戚。若田州諸郡,皆其族屬,獨侯之守思恩,能敬順天道,勤勞王事,崇尚師儒,是以爵階三品,郡統(tǒng)軍民,而異乎諸番之長也。吾見思恩之學校既設(shè),人倫既明,教化既行,則諸番之長慕侯之風而興起者,必眾矣。將見番服人材由科貢出,而效用于天朝也,又自侯始矣。然則夫子欲居九夷之明,效果驗于今日。

所謂“諸番之長慕侯之風而興起者,必眾矣”,反映了粵西官員希望以思恩府立學的典范,帶動其他土司地區(qū)崇儒向化,從而推動粵西文教政策的實施突破流土二元政治的壁壘,向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持續(xù)深入發(fā)展。

其次,樹立粵西人倫教化的典型。儒家的文治教化,除了興學養(yǎng)士、取士之外,面向大眾推廣儒家的五常之倫,大興孝悌,也是一個重要的內(nèi)容。關(guān)于孝的重要性,先秦儒家說:“務本莫貴于孝。人主孝,則名章榮,下服聽,天下譽;人臣孝,則事君忠,處官廉,臨難死;士民孝,則耕蕓疾,守戰(zhàn)固,不罷北?!?101)張雙棣等譯注:《呂氏春秋譯注·孝行覽》,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第373頁。并認為“夫執(zhí)一術(shù)而百善至,百邪去,天下從者,其惟孝也”(102)張雙棣等譯注:《呂氏春秋譯注·孝行覽》,第373頁。,將“孝”由倫理道德上升至治國理政的高度,一切都是孝道的擴展,無施不可。漢代把“孝廉”作為官吏選拔的科目,是這一邏輯的延伸。延至后世,朝野上下推選人才,無不看重孝行?!睹魇贰酚小靶⒘x列傳”,足見官方的重視程度。并且,明代人認為:“孝弟之行,雖曰天性,豈不賴有教化哉。自圣賢之道明,誼辟英君莫不汲汲以厚人倫、敦行義為正風俗之首務。旌勸之典,賁于閭閻,下逮委巷。布衣之甿、匹夫匹婦、兒童稚弱之微賤,行修于閨闥之中,而名顯于朝廷之上?!?103)《明史》卷二九六《孝義》,第7575頁。此前,粵西之所以被中原人士認為落后,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們認為當?shù)氐娜瞬欢萌寮覀惓?,例如少?shù)民族地區(qū)的青年男女以“唱歡”(對歌)方式結(jié)合,屬于不告而娶。又如明代李賢所記粵西富川縣“歌山”的故事:“歌山,在富川縣,昔馮乘有老人,自少不婚,善謳,聞者流涕。及病將死,鄰人送之此山,老人歌以別之,余聲數(shù)月不絕?!?104)李賢等:《大明一統(tǒng)志》卷八四,第1283頁。儒家強調(diào)“不孝有三,無后為大”(105)楊伯峻:《孟子譯注》,第182頁。,以此來衡量“歌山”的故事,老人的不幸在于“不娶無子,絕先祖祀”(106)楊伯峻:《孟子譯注》,第182頁。,終究歸因于儒家倫常不能施行。為此,明代的文人們積極地去歌頌粵西的孝子、節(jié)婦,樹立典型,一方面,可以宣揚文治教化所取得的成果,另一方面也希望以此來感召粵西百姓。明武宗正德年間,禮部尚書張駿(107)張駿因諂事劉瑾,得以越秩提拔,“由光祿卿擢禮部尚書”,其人品姑且不論。事見《明史》卷三○四《宦官一·劉瑾》,第7787頁。以桂林孝子劉本遵儒家喪禮,為喪親守孝,哀感備至為本事,創(chuàng)作了《贈桂林劉孝子本》:

誰謂天不明,有目能窺孝子情;誰謂地不靈,有心能種孝子名。吁嗟桂林劉孝子,欲使天地俱長生。早歲趨庭學詩禮,堂上白頭甘滫瀡。登跡巍科都美官,龍敕恩頒紫泥璽。銜哀歸訃白云廬,麻衣露肘頭不梳。瘦骨如荄面如墨,青松自植草自鋤。落日寒煙鎖枯木,野狖山猿相向哭。手持喪禮一編書,口不成章眼能讀??蓱z植物如有知,蓮花并蒂開荒池。縞素亭亭裛朝露,欲語不語雙含悲。蓮子不成蓮葉老,莓苔滿地無人掃。酸風苦雨墓門前,靈根秀出三芝草。牧豎樵丁時往來,忽見郁郁塵襟開。共言孝感有如此,歌頌遙聞都憲臺。于時藩臬眾夫子,目睹征祥心溢喜。交章入奏動冕旒,詔許華坊耀閭里。我生旌表三□門,一飯不敢忘君恩。臣子相期兩無愧,忠孝由來同一源。況是堂堂大明世,禮樂衣冠堯舜治。澆漓風俗盡還醇,白叟黃童飽仁義。君不見天有目地有心,貢道了然無古今。竹帛聲光照天地,海岳與爾同高深。(108)汪森輯,桂苑書林編輯委員會校注:《粵西詩載校注》卷七,第2冊,第224-225頁。

明朝自太祖朱元璋起,“詔舉孝弟力田之士,又令府州縣正官以禮遣孝廉士至京師……有司上禮部請旌者,歲不乏人,多者十數(shù)。激勸之道,綦云備矣”(109)《明史》卷二九六《孝義》,第7576頁。,對孝子、廉士特加表彰。張駿詩中的劉本,是粵西桂林人,自幼即接受儒家禮樂文化教育,在親人去世后悲傷不已,廬墓三年,感天動地,以至墓前生出“三芝草”,其孝行先是傳到布政司,然后上奏朝廷,皇帝認為劉本的孝行正是朝廷特意旌表的“事親盡孝”的典型,統(tǒng)治者認為,劉本盡孝的典型是大明王朝“禮樂衣冠堯舜治”的盛世寫照,可以在地方治理,尤其是邊疆民族地區(qū)治理中發(fā)揮“澆漓風俗盡還醇,白叟黃童飽仁義”的教化作用。為此,張駿對此事大書特書,“竹帛聲光照天地,海岳與爾同高深”,樹立孝子典型的意圖至為明顯。

粵西孝子的典型,還有弘正年間貶謫粵西全州的顧璘所創(chuàng)作的《入金盆山訪唐孝子》二首:

舊聞刲股事,今見結(jié)廬情。篤行關(guān)風俗,殘軀效死生。秋原雙淚苦,春草寸心傾。獨夜悲風切,偏聞宰樹聲。

秋日觀風地,青山五馬莊?;膹]依大塚,烏鳥泣衰楊。孝子人倫重,高賢世緒昌。磨崖傳故事,林壑借余光。(110)汪森輯,桂苑書林編輯委員會校注:《粵西詩載校注》卷一一,第3冊,第273-274頁。

顧璘認為,唐孝子篤行孝義的品行,關(guān)乎一地風俗的好壞,具有導向的意義,因而必須“磨崖傳故事,林壑借余光”,期待后人銘記其事跡,發(fā)揚其至孝之精神。

關(guān)于粵西節(jié)婦的典型,在明憲宗成化年間,蒼梧人、進士黎暹在任桂林府同知期間,創(chuàng)作了一首《傅節(jié)婦吟》:

柳折懷水風,花落懷山雨。潘家之妻傅家女,年少良人死羈旅。旅魂依依旅骨歸,抱骨長號骨無語。骨無語,蕭蕭后園樹。園樹枝頭不得死,歸來死向深閨里。許君心,還君身;生同枕,死同墳。夫亡見烈婦,國破識忠臣。如何宋代賈余慶,視棄君王如路人。(111)汪森輯,桂苑書林編輯委員會校注:《粵西詩載校注》卷七,第2冊,第217頁。

此詩是基于三綱五常來贊頌節(jié)婦傅氏的,作者認為,婦忠于夫如同臣忠于君,強調(diào)一種忠貞不渝的氣節(jié)。忠孝節(jié)義,往往密不可分。明世宗嘉靖年間,貶戍南寧的董傳策也寫了一首《節(jié)婦謠為朱母賦》:

嗟哉中媾古難哲,況也粵徼誰當旌。有偉碩人貞以靜,吾采謠者揚其聲。鄧家處子朱家婦,相夫以禮無晨鳴。那期遘閔孀居早,誓不重膠鸞匹盟。厥孤呱呱方五歲,躬操績枲課學成。貧也堅持儉也適,足不履閾遺世情。即今秉節(jié)三十載,吾友其子朱明卿。暗然好修敦古道,絕跡關(guān)白肩編氓。賢書高領(lǐng)遲仕版,菽水不厭攻韓檠。猗今令母往哲婦,吾聞鄧族推鄉(xiāng)評。亦有鄧室孀一紀,庶幾追母并蜚英。卭怍褊衷欽婦烈,逝者白寀妻冰清。尚存斯母振閨范,擊節(jié)淚墮逐臣纓。斯歌或借警偷俗,嗟爾生不負天非求名!嗟爾生不負天非求名!(原注:舉人白寀妻亦貞節(jié)婦)(112)汪森輯,桂苑書林編輯委員會校注:《粵西詩載校注》卷八,第2冊,第315-316頁。

這是作者給他的朋友朱明卿的母親所作的一首頌歌。朱母早年孀居,含辛茹苦把兒子養(yǎng)育成人,她的事跡反映在民間歌謠中,董傳策創(chuàng)作此詩,一方面是“吾采謠者揚其聲”,旌表朱母的事跡,另一方面是“斯歌或借警偷俗”,以敦時俗。

其三,明代文人還有意識地通過文學書寫來塑造實施文治教化的粵西廉吏典型,以此來作為粵西官員的表率。歷朝歷代粵西治理之難,在于擇吏不得其人。如唐代蕭昕《送桂州刺史刑中丞赴任序》所云:“(桂林)有殊貨重裝,吏無廉政。選其任者,實難其才。故郡久曠官,朝思稱職?!?113)汪森輯,黃盛陸等校點:《粵西文載校點》卷四七,第3冊,第354頁。桂林作為古代粵西的政治文化中心,缺乏廉吏的情況具有代表性?;浳饔辛曌u的官員,僅得三國東吳郁林(今廣西玉林市)太守陸績、唐代柳州刺史柳宗元、宋代廣南西路經(jīng)略安撫使范成大等人。除此以外,貪墨之吏遍布粵西流土統(tǒng)治區(qū)。為此,明代統(tǒng)治者非常期盼有更多的粵西廉政官員出現(xiàn)。當時積極致力于文治教化的廉吏,除了上文所提到的思恩府知府岑瑛之外,還有弘治年間的廣西左都御史(總督)鄧廷瓚,萬歷年間的慶遠府知府岳和聲等人。鄧廷瓚于弘治十年(1497)調(diào)任廣西總督,史載其在任上“治尚簡易……結(jié)群蠻以恩信,不輕用兵”(114)《明史》卷一七二,第4602頁。,有政聲,治理邊疆頗類馬援之風。其人其事后入清嘉慶《廣西通志·宦跡錄》(115)謝啟昆:《廣西通志》卷二四八,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6340頁。。鄧廷瓚雖為武官,但其在粵西重建梧州府廟學,致力于文治教化的重要事跡不能忽略。這在李東陽《梧州府重建廟學記》中有詳細的記載(116)李東陽:《懷麓堂集》卷六五,《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50冊,第680-681頁。。成化年間,韓雍平大藤峽之余,在梧州重修府學,但成化七年韓雍即離開粵西,后來府學因為梧州水患損壞,幾十年間官員無暇顧及。鄧廷瓚到任之初,就和同僚商議:“學校,風化之原也,不可以武事廢,不可以遐服弛。蓋相與圖之?!钡玫酵诺拇罅χС趾?,“鳩工度地,會具財物,卜日興事”,梧州府學修繕一新。另外,“學舊無樂,則募工于南昌,仿國學為之。又募工于潮,范銅為祭器各若干,而學之制始備”(117)李東陽:《懷麓堂集》卷六五,《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50冊,第680頁。。明代粵西官員新建、重修學校的事跡多不勝數(shù),鄧廷瓚重建梧州府廟學,并增添祭器、樂器等形制,使之學制完備,與國子監(jiān)類似,這本身就是一件與朝廷文教思路保持高度一致的地方施政大事。更需要強調(diào)的是,鄧廷瓚在大興文教這件事情中所體現(xiàn)出來的觀念,即邊疆粵西的治理,應文武并用,教化更需優(yōu)先;粵西教化不行的原因,在于地方官員輕視少數(shù)民族,缺乏民族平等觀,或者只留心于武功。李東陽指出:“惟古者文武一道,然禹定綏服,則分文教武衛(wèi)而為之制。蓋所謂綏服者,當夷夏之交,文以治內(nèi),武以治外,雖其勢不可以偏廢,而輕重之序有不容紊者。周以六師統(tǒng)于司馬,而受成獻馘,皆與學行之。則文之該乎武,可見為政者宜亦知所重矣。今之司民社者,往往以期會書簿為急,置教化于不足為?!?118)李東陽:《懷麓堂集》卷六五,《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50冊,第681頁。李東陽認為粵西官員治理本地沒有抓住重點,地方官“教化不足為”的論調(diào),有邊疆教化無用論的傾向。此外,李東陽又說:“夫秉彝之性,人人所同,初不以遠邇疏戚而間。惟狃于氣習,然后失之。學之制所以明道善俗,化天下于皇極之歸,義蓋如此?;蛘呙镆暺涞兀梢钠淙?,不屑乎所謂教,而姑諉曰緩文而急武,詳內(nèi)而略外,則天下之不歸于極,不用于世也,亦豈特為士者之賁哉?!?119)李東陽:《懷麓堂集》卷六五,《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50冊,第681頁。他批評一些粵西官員治理邊疆時不僅態(tài)度傲慢,且重武輕文,缺乏士人的擔當。基于此,李東陽特地標榜鄧廷瓚的功績:“稱賢守令,明達政體,以興學作人為己任。折沖御侮之務,于此蓋有余力焉。固其為士者之幸,而亦斯地之遭也。嗣是以往,安知嶺海之徼,無勃然而興以副公之意者哉。愿為師弟子者共勉之?!?120)李東陽:《懷麓堂集》卷六五,《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50冊,第681頁。鄧廷瓚杰出的地方在于,身為手握重兵的武官,不醉心于殺伐邀功,而是立足長遠,以興學化人自任,可謂是有遠見之能吏。

另外一位粵西廉吏的典型是岳和聲。據(jù)《后驂鸞錄》記載:

王泳是慶遠府郡紳,萬歷四十年三月,隨慶遠知府岳和聲拜謁文廟,賦《鳳鳴歌》以志其盛(122)汪森輯,黃振中等校注:《粵西叢載校注》,第167頁。。四月,岳和聲拒絕慶遠府南丹等州土官所饋贈金幣,王泳又作《斥金歌》以贊其廉。據(jù)史料記載,正統(tǒng)初年,徐州人山云佩征蠻將軍印鎮(zhèn)守廣西。在山云之前的廣西大員,接受土官首領(lǐng)的賄賂,已成為慣例。至山云來粵西,廉潔自持,“盡卻饋獻”,拒收土酋的饋贈,自此“土官畏服”,號令通行(123)《明史》卷一六六,第4482-4483頁。。岳和聲到任之初,南丹等土州長官傲慢至極,沒有來面見上司。后來想通過賄賂上級的手段,謀求私利。岳和聲卻土酋金幣,與山云治理粵西的初衷是一致的。作為地方士紳的王泳目睹事情的經(jīng)過,由此創(chuàng)作《斥金歌》,以見岳和聲之志,詩云:

赫赫玉麟符,節(jié)制綏四疆。諸夷外作藩,縻之以犬羊。嶺西數(shù)千里,經(jīng)畫歸職方。一民一尺地,莫敢越浸傷??な毓胖T侯,威德何可當。奈何自納侮,潰此中外防。蛇豕俟隙動,法行不及強。狡狡豈無懼?所恃金滿筐。堂堂足以臨,所失寵賂章。割我赤子肉,還以噉我腸。來獻千萬金,未損彼毫芒。嗟嗟邊鄙民,不如中州龐。戶口藉郡國,身家委豺狼。草木亦涕淚,山溪皆疣瘡。仁者心惻惻,無力拯氈鄉(xiāng)。司牧秦越民,無乃大不祥。漢德昭版圖,王道嚴紀綱。葛伯殺童子,征師饗壺漿。朝廷甚神武,忍此民命戕?竊聞父老言,何事須張皇?得良二千石,飛纓系其羌。天心甚仁愛,撫我漢循良。循良者誰歟?岳牧蒞黃堂。金章明日月,玉節(jié)凜冰霜。關(guān)西四畏知,尼父一見剛。褰帷布政令,五馬五龍驤。貪泉不敢流,越石見晶光。諸酋蠢不悟,如故包金嘗。自謂最珍重,不屑此粃糠。塵翳浼碔砆,不得及珪璋。泥滓溷行潦,清河自汪洋。至人所為寶,不在白與黃。一笑揮斥之,狐媚奪魄藏。歸而戒生事,自今慎無將。小范初籌邊,西戎心膽惶。昌黎著直節(jié),鱷魚潛遁忙。邊民今有天,漸次復耕桑。藩籬拱堂奧,鱗介奉冠裳。乃知廉生威,不怒以斧戕。野人為此詩,刻石山之陽。(124)汪森輯,桂苑書林編輯委員會校注:《粵西詩載校注》卷五,第2冊,第78-79頁。

在羈縻制度以及后來的土官制、土司制實施的時代,土酋以賄賂的方式行賄廣西大員,目的是為自己肆無忌憚地壓榨剝削所統(tǒng)治下的老百姓大開方便之門,如王泳詩中所云:“嗟嗟邊鄙民,不如中州龐。戶口藉郡國,身家委豺狼?!背⑺蓙淼墓賳T一旦接受賄賂,則“所失寵賂章”,就會在處理民族問題上首鼠兩端、畏首畏尾,不能秉公處理,最終引發(fā)土官、土司統(tǒng)治地區(qū)的社會混亂,嚴重者如嘉靖初年田州岑氏土司內(nèi)亂及盧蘇、王受叛亂,盧蘇甚至圖謀勾連交趾,危及粵西邊疆安全。王泳認為:“乃知廉生威,不怒以斧戕”,粵西官員廉明為政,效果比嚴刑酷法要好得多。因此,作者特地寫了此詩,“刻石山之陽”,以岳和聲作為粵西廉吏的典型。

明代文人所塑造的粵西文治教化的州縣典型、人倫典型、廉吏典型,作為文教措施的重要內(nèi)容,成為促進粵西進一步接受儒家文化的催化劑。

五、俗比鄒魯區(qū)——明代粵西文治教化的理想國

明代之前,文人描繪粵西接受中原文化的熏染而使民風土俗發(fā)生變化,一般用“俗比華風”“化同內(nèi)地”來形容(125)唐代蕭昕《送桂州刺史刑中丞赴任序》:“桂林巨鎮(zhèn)臨川,荒服居五嶺之表,拱兩粵之郊,俗比華風,化同內(nèi)地。”(汪森輯,黃盛陸等校點:《粵西文載校點》卷四七,第3冊,第354頁)。這種變化,一方面只局限于粵西流官治理長達上千年歷史的地區(qū),例如桂林、梧州、合浦等地。另一方面,粵西風俗變化背后的文化驅(qū)動力所指并不十分明確。隨著宋明理學對于儒家文化的強調(diào),尤其是明代將儒家思想奉為治國理政的不二法寶,科舉考試中更以四書五經(jīng)作為核心內(nèi)容,因此,以孔子、孟子二圣為標志性人物的儒家文化能否得以傳播,地方對儒家文化認同程度的高低,成為文治教化之政是否得以落實的評價標準。

孔孟所在的魯國和鄒邑,因其作為儒家思想發(fā)源地的特殊地域,本就被賦予厚重的文化內(nèi)涵,不僅具備文化地理的性質(zhì),更是“人文化成”的原發(fā)地。所謂“曲阜多才多藝,鑒二代以正其本;闕里性與天道,修《六經(jīng)》以緯其末。故能范圍天地,綱紀人倫。窮神知化,稱首于千古;經(jīng)邦緯俗,藏用于百代”(126)《周書》卷四一《王褒庾信傳論》,北京:中華書局,1971年,第742頁。,奠定了鄒魯?shù)貐^(qū)創(chuàng)生共有文化特質(zhì)的文化中心區(qū)的地位,此區(qū)域內(nèi)的文化特質(zhì)形成之后,即呈放射狀向文化邊緣區(qū)傳播(127)曾大興:《文學地理學概論》,北京:商務印書館,2017年,第256頁。,此其一。其二,先秦強調(diào)禮治、王道的魯學和順應天下大勢提出包容百家的大一統(tǒng)理論體系的齊學,更是西漢初年所倡導的《春秋》“大一統(tǒng)”觀的主要思想淵源(128)劉躍進:《〈春秋〉“大一統(tǒng)”觀與秦漢時期的思想及創(chuàng)作》,《文史哲》2021年第3期,第14-15頁。。其三,在中國文學史的語境中,孔子、孟子亦是文學家,從文學地理學視角審視,二圣及其所在的自然地理與人文地理環(huán)境,由二圣故居、墓地等構(gòu)成的文學景觀,其作品的題材、語言風格等,構(gòu)成了齊魯文學區(qū)的基本要素(129)曾大興:《文學地理學概論》,第264-267頁。。由此,從人文地理、歷史淵源、文化功能、形式文學區(qū)等角度而言,在大一統(tǒng)王朝明代,“鄒魯”也就迎來了進入文學領(lǐng)域,成為邊疆地區(qū)接受教化、移風易俗榜樣的契機。如明人區(qū)龍禎《經(jīng)略臺懷古》所云:“變閩化蜀總何人?海濱鄒魯寧殊地?!?130)汪森輯,桂苑書林編輯委員會校注:《粵西詩載校注》卷九,第3冊,第65頁。閩蜀地區(qū)整體“向化”的時間要早于粵西。由于粵西的西部、西南部長期存在地方豪族、土官土司統(tǒng)治區(qū),其整體“向化”的步伐直到明代才緩緩啟動。因此,明代衡量粵西文教之治的效果是否顯著,也從“俗比華風”“化同內(nèi)地”的普范性描述,明確落實到儒家文化浸潤下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的“鄒魯化”。作為地理名稱的鄒魯,因其自身具有的儒風大盛的文化內(nèi)涵,被文人抽繹出來作為文學典故,用以指代文治教化之策實施的效果,這不僅比普范的“俗比華風”“化同內(nèi)地”更為具體明確,而且也使之具有了文學地理的蘊含。至此,在援儒入文的邊疆文教書寫大潮中,“鄒魯”完成了從文化地理向文學地理過渡的轉(zhuǎn)變。

從“孔子居夷”的立場出發(fā),并在明代君主倡導“華夷一家”民族平等觀念的引領(lǐng)下,粵西文治教化理想國的彼岸,用文學的形式來表述即“俗比鄒魯區(qū)”。臺閣“三楊”之一的楊榮《送僉憲陳廷嘉之廣西提調(diào)學?!肪蛯懙溃?/p>

圣朝尚文治,建學崇師儒。四方樂熙皞,聲教達邊隅。西廣古荒服,民夷相雜居。皇仁若天地,雨露皆涵濡。云胡數(shù)載間,庸才濫師模。俊秀失教養(yǎng),學校多榛蕪。陳君玉堂彥,擢仕登要途?;突臀迳?,錫命恩寵殊。于茲振風化,豈憚道里紆。英聲動蠻徼,弦誦溢里閭。坐令荒遠邦,俗比鄒魯區(qū)。允矣稱厥職,千載揚芳譽。(131)汪森輯,桂苑書林編輯委員會校注:《粵西詩載校注》卷四,第1冊,第191頁。

明朝立國之初,“優(yōu)禮師儒,教官擢給事、御史,諸生歲貢者易得美官”(132)《明史》卷六九《選舉一》,第1688頁。,傳達了以聲教治理四方的文治意圖。楊榮此詩闡發(fā)圣意,明確提出以儒禮教化“民夷相雜居”的邊疆粵西,通過教養(yǎng)之法選拔才俊,開創(chuàng)弦誦之聲響徹里巷的新局面,從而實現(xiàn)讓蠻荒之地轉(zhuǎn)型為“俗比鄒魯區(qū)”的文教理想。孫陞在《送王提學赴廣右》中也提到:

儒臣銜命去,春杪惜離居。薊北柳堪折,天南雁漸疏。驛途花拂幰,星舍翼臨墟。百粵誰言陋,從今鄒魯如。(133)汪森輯,桂苑書林編輯委員會校注:《粵西詩載校注》卷一二,第3冊,第357-358頁。

明朝于“正統(tǒng)元年始特置提學官,專使提督學政……提學之職,專督學校,不理刑名……督、撫、巡按及布、按二司,亦不許侵提學職事也”(134)《明史》卷六九《選舉一》,第1688頁。。可見提學官職責非常重要??梢哉f,明代文人作詩送提學官赴粵西主抓學政,即是希望這一群體能用儒家文化教化當?shù)?,使之風俗與鄒邑、魯?shù)叵嗤?,成為此類詩歌的題中應有之義。

與“鄒魯區(qū)”含義相同的表述還有“齊東鄉(xiāng)”“五父鄉(xiāng)”。永樂年間,奉使安南的黃福行至太平府(今廣西崇左市),拜謁孔子廟,作詩云:

聯(lián)銜冒秋雨,出郭行晨香。禮竟尼父廟,延登庠序堂。白發(fā)論經(jīng)史,青衿羅酒漿。我雖不嗜飲,荷茲來意長。文談有益友,仁化推虞唐。雪山崒嵂翠,霜橘累垂黃。顧茲嶺外俗,思我齊東鄉(xiāng)。歸來坐精舍,一詠聲瑯瑯。(135)汪森輯,桂苑書林編輯委員會校注:《粵西詩載校注》卷四《永樂四年閏七月二十三日至太平,八月朔,偕大理公謁先師廟,廟在城北,因而賦此》,第1冊,第188頁。

太平府與安南接壤,唐宋至元代,朝廷置羈縻州縣,尚無學校,至明代才正式在府治立學,但文教尚未振興。明成化十二年,番禺人何楚英知太平府,“慨然以用夏變夷為意……欲其民風土俗,一旦與中土等,使生其地者,忘其身之為夷;入其境者,忘其人之為夷”(136)汪森輯,黃盛陸等校點:《粵西文載校點》卷二七《重修太平府學記》,第2冊,第302頁。,與同僚韓廷彧等數(shù)人鳩工集材,重修并擴建太平府學。對于何楚英這一義舉所具有的深遠意義,丘濬反復申論:

夫左右兩江之間,其轉(zhuǎn)移通變之機,安知其不本于今日茲學之設(shè)乎?是則何侯雖為一郡之人立學,然所關(guān)系甚大。而遠后之繼侯之躅,以治以教于茲者,尚當體侯之心,汲汲然皆以用夏變夷為心,而士之生于茲地,受侯之治以教者,亦皆幡然去夷從華,繼繼不已。與凡支屬之邑,接近之壤,聞其風者,相與感發(fā)慕效,處處連黌舍,家家興禮讓,人人學周公、仲尼之道,亦如今日荊、楚、吳、越、閩之區(qū),出而與北方士相后先,其將自此始邪。(137)汪森輯,黃盛陸等校點:《粵西文載校點》卷二七《重修太平府學記》,第2冊,第303頁。

在此之前,黃福于永樂年間所看到的太平府還是“夷風”頗盛,反映出粵西的文治教化落后于“今日荊、楚、吳、越、閩之區(qū)”的事實,因此有“顧茲嶺外俗,思我齊東鄉(xiāng)”的感慨。太平府風俗之異于齊東鄒魯之區(qū),恰恰成為文人官員們篤行“以夏變夷”的動力。丘濬的理想圖景是期望通過太平府學的設(shè)立和延續(xù),持續(xù)教化當?shù)夭⑤椛溥吔菘h,最終實現(xiàn)“處處連黌舍,家家興禮讓,人人學周公仲尼之道”的文教目標。黃福筆下的“齊東鄉(xiāng)”與鄒魯區(qū)一樣,都是明代文人構(gòu)建粵西文教理想國的象征。

魯鐸《送姚英之提學廣西》亦云:

天王亶神圣,化理登虞唐。岳牧寄率土,夔皋列巖廊。吾斯仰先進,風流耿難忘。典則幸茲在,時哉振其綱。君侯古容觀,矯矯令麟凰。斯文秉爐冶,鼓鑄西南方。曾令百越地,化為五父鄉(xiāng)。時舉足黎獻,天休迓無疆。(138)汪森輯,桂苑書林編輯委員會校注:《粵西詩載校注》卷四,第1冊,第226-227頁。

五父,道路名,位于今山東曲阜,據(jù)記載,孔子歿后葬于此?!抖Y記·檀弓》:“孔子少孤,不知其墓,殯于五父之衢。”(139)《禮記正義》卷六,阮元校刻:《十三經(jīng)注疏》上冊,第47頁。鑒于明代提學官所肩負的使命,將百越之鄉(xiāng)轉(zhuǎn)變?yōu)椤拔甯膏l(xiāng)”,亦是文教理想的寫照。從孔子居夷的民族平等觀出發(fā),在粵西廣泛開展以儒家文化為核心內(nèi)容的文教之治,達成“俗比鄒魯區(qū)”的理想,亦隱約透露出漢唐至宋元以來朝廷對粵西奉行的相對消極的“因俗而治”策略,已逐步向范圍和對象更廣的“化俗安民”轉(zhuǎn)變。恰如嘉靖進士王問《送顧九華之蒼梧二首》其二所云:“邇來施教訖,文物似中華?!?140)汪森輯,桂苑書林編輯委員會校注:《粵西詩載校注》卷一二,第3冊,第345頁。在朝廷文教政策依托地方官員具體落實,以積極主動的姿態(tài)嵌入粵西后,達成以儒家文化認同為核心的新文化建構(gòu),正是明代統(tǒng)治者所希望看到的結(jié)果。

如果說儒學自中原往南傳播的悠久歷史,折射出儒家文化持續(xù)巨大的向外影響力,那么秉承以儒治國理念的封建王朝,突破文內(nèi)武外的囿限,將此理念延伸至粵西邊疆治理時,反映出的則是從“中心”到“邊緣”輻射式治理(或是一種自上而下的傘式治理)的擴大化。在元明時期外地緣政權(quán)以宗藩關(guān)系為基礎(chǔ)企穩(wěn)的歷史背景下,邊疆粵西的治理,經(jīng)由唐宋時期流官統(tǒng)治區(qū)崇文,土官土司統(tǒng)治區(qū)武衛(wèi)的二元治理格局,逐漸演變?yōu)槊鞔闹谓袒療o地域和無族群差別的一體化趨勢,且這種趨勢已蔓延至王朝國家的極邊(例如與交趾接壤的太平府),但又不局限于王朝疆界(交趾亦受到影響)。以發(fā)祥地鄒魯大地為文化地理象征的儒家文化,依托著中央政權(quán)的封疆劃界,沖破內(nèi)地和“南荒”的空間束縛,跨越延續(xù)上千年的族群隔閡,以文學意象的方式扎根于粵西大地。粵西經(jīng)由文治教化經(jīng)營治理后由“荒夷”到“俗比鄒魯區(qū)”的變化,透視出的正是明代粵西從邊疆向內(nèi)地輻輳的政治凝聚力,也彰顯了以儒家文化為核心的中華文化的強大向心力。需要強調(diào)的是,自古以來,我國各民族間交往、交流、交融的實質(zhì),是多元文化整合、互融、共生的正態(tài)過程,從來不是非此即彼的簡單粗暴的同一化。歷史已經(jīng)證明,中華民族的發(fā)展呈多元一體、命運與共、興衰相連的整體格局(141)費孝通:《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修訂本)》,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99年,第304-311頁。。從多民族文化交融互鑒的角度看,粵西從“孔子居夷”到“俗比鄒魯”的變化,本質(zhì)上是通過文教之策的實施,成功使儒家文化與粵西在地理空間、民族心理、本土文化上進行互嵌,在民族間相互涵化的過程中,優(yōu)勢文化以其強大的生命力驅(qū)動著粵西完成具有核心價值觀、具備共有認同度的文化建構(gòu),最終實現(xiàn)文化戍邊、文化興邊的邊疆治理目標。在明代粵西文治教化的理想圖景“俗比鄒魯區(qū)”的文學書寫中,反映了以儒家思想和文化為紐帶的中原與粵西邊疆日益緊密聯(lián)系,逐步融合為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偉大歷程。文學書寫中明代粵西作為高層政區(qū)整體逐步“向化”的歷史,也是中華民族共同體形成過程中的典型。

猜你喜歡
校點粵西教化
粵西出土唐許夫人及馮氏墓志相關(guān)史事考略
廣州文博(2023年0期)2023-12-21 07:22:34
350人參會!恒興蝦苗在粵西再次火爆,為何深受養(yǎng)戶青睞?
古籍校點方法舉例
粵西地區(qū)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病毒基因型分布特征
《開元占經(jīng)》稱引《史記·天官書》考校
文教資料(2018年34期)2018-03-27 15:41:44
《包龍圖斷歪烏盆傳》校點失誤舉偶
《石郎駙馬傳》校點失誤舉偶★
《孔雀東南飛》女德教化主題探析
茂名:粵西地區(qū)第一個蘇維埃政權(quán)成立地
古希臘悲劇的教化旨歸探析
渝北区| 古浪县| 双牌县| 淄博市| 贵定县| 方城县| 安泽县| 沈丘县| 汉沽区| 永德县| 前郭尔| 罗田县| 仁布县| 民和| 古交市| 曲松县| 商水县| 遂昌县| 邓州市| 济阳县| 龙游县| 蒙阴县| 莱西市| 塔河县| 达日县| 呈贡县| 永新县| 乡宁县| 道孚县| 太谷县| 彰化县| 岐山县| 土默特左旗| 桃园县| 上虞市| 枣阳市| 大英县| 石屏县| 广安市| 高青县| 象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