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景
(云南師范大學 教育學部,云南 昆明 650500)
道德教育實踐是有目的地對個體道德實踐施加積極影響的活動。道德實踐也稱為道德活動,是指個體受主觀思維影響下而進行的社會活動?!耙匀藶楸尽崩砟畹膬r值旨趣在于對身處于社會之中的個體的生命自由本性的肯定和生命價值的彰顯,指向的是人的個性化發(fā)展路徑。由此,道德實踐和“以人為本”理念指向的是人的發(fā)展的兩條不同路徑。這兩者何以統(tǒng)一起來?這是本文首先要回答的理論問題。
馬克思主義認為這兩條人的發(fā)展的不同路徑是可以統(tǒng)一起來的,即統(tǒng)一于身處社會之中的個體的發(fā)展:個體的發(fā)展始終是社會發(fā)展的終極目標,但是個體的發(fā)展離不開社會條件的支持。馬克思主義是持有鮮明的“以人為本”的價值立場的,但是,馬克思主義所主張的“以人為本”離不開社會條件的支持,即只有在社會之中個體才能獲得發(fā)展。
從哲學視角來看,“以人為本”哲學理念與道德實踐自從哲學誕生之日起就被哲學家們賦予了學理關系。道德實踐是由于對人的生命自由本性的肯定而受到關注,由此成為備受關注的哲學命題。同時,道德實踐又因為對人的生命價值的延伸作用而被康德深刻論述。“以人為本”與道德實踐是有著深刻的學理關系的。
從實踐層面來看,關于道德實踐在人的生命發(fā)展過程中的作用,黨和國家高度重視,把立德放在育人的根本位置上。黨的十八大把“立德樹人”確立為教育根本任務,黨的十九大指出要“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黨的二十大強調“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明確提出“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由于“立德”在人才培養(yǎng)過程中的根本地位,道德教育在當下的中國成為了更為緊迫、更為重要的教育問題。
本文以“以人為本”的視角來分析道德教育實踐活動,提出道德教育實踐要把對人的生命自由本性的肯定和生命價值的彰顯作為指導實踐的基本價值主張。
康德認為,自然規(guī)律是自然方面的意志規(guī)定,道德規(guī)律是人類意志的表現(xiàn),是人類在自然的影響下給自己規(guī)定的規(guī)律,即自由規(guī)律、道德規(guī)則。道德規(guī)律是與自然方面的意志的規(guī)定不同的完全特殊的規(guī)定:這個規(guī)定約束的是人與人之間關系的規(guī)范性問題,這個規(guī)定需要實踐者像服從自然規(guī)律一樣去遵循它。道德哲學的一個重要使命就是為人在自由領域中的行動正當性提供辯護。康德提出自然規(guī)律和道德規(guī)律兩個規(guī)律的概念,其目的之一也是在于為人在自由領域中的行動正當性提供辯護。道德哲學關于人在自由領域中的行動正當性問題的思考可以追溯到古希臘哲學時期。需要注意的是,早期哲學家們對于人在自由領域中的行動正當性問題的思考是從對人的生命自由本性的肯定開始的。
古希臘哲學是西方哲學最初發(fā)生的階段。早在古希臘哲學時期,哲學家們已經開始從理性的角度來思考“人”的問題,開啟了對“以人為本”理念的哲學探索。“以人為本”理念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臘人本主義和系統(tǒng)哲學時期,古希臘哲學經歷了自然哲學的發(fā)展,哲學家們從最開始對自然界宇宙生成問題的關注轉而開始關注人類社會政治倫理問題,“人”代替了宇宙,成為了古希臘哲學研究的中心問題。古希臘哲學家們意識到人是有理性的動物。理性是有目的的活動。人與動物都可以進行活動,但是,只有人可以進行目的的活動,動物進行的是本能的活動。人的活動因為有了目的性,就有了“可選擇性”,可以選擇除了本能活動以外的其他有目的的活動。人的“可選擇性”構成了人的自由領域。“人的生活具有‘可選擇性’,這構成了人的自由領域,這一領域是否可以有效地為理念論所統(tǒng)攝?如果可以,人的自主性何以成立?如果不可以,理念論統(tǒng)一性如何保證?柏拉圖在其晚年已經意識到了這兩個矛盾。所以,柏拉圖的后期不得不想方設法解決其理念論統(tǒng)一性(普遍性)和特殊性?!盵1]柏拉圖對于理念論的統(tǒng)一性和特殊性問題的討論,關涉的是人對于必然王國的普遍性的追求和對于自由王國的特殊性的追求兩者之間的協(xié)調關系,如果兩者之間不存在協(xié)調關系,那么人類生活就會因為缺少共同的價值基礎而導致價值判斷的混亂。人類生活是需要依據(jù)價值觀來做出價值判斷的。如果人類共同的價值基礎出現(xiàn)崩塌,人類的價值判斷無以為據(jù),人類的行動便失去了準則,人類生活必不會走向有序和諧。由此,人類生活是需要統(tǒng)一性的,但是,人在自由領域對于“可選擇性”的追求是人的類特性,是人之所以為人、與生俱來的類本質。因此,特殊性是人類生活的本來屬性。柏拉圖并沒有從泯滅人的生命自由的角度來思考理念論的統(tǒng)一性問題,而是試圖努力把理念論的統(tǒng)一性和人因在自主領域的“可選擇性”而表現(xiàn)出來的特殊性統(tǒng)一起來。這也是后來哲學家一直探索,想要去回答的問題??档聦Υ耸怯羞^深刻的論述的。康德認為人的實踐可以分為有著嚴格區(qū)別的兩種類別:根據(jù)自然概念的實踐和根據(jù)自由概念的實踐。根據(jù)自然概念的實踐活動是人類運用自然哲學去探索和改造自然。根據(jù)自由概念的實踐是人類運用道德哲學去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翱档掳褌惱韺W和物理學等量齊觀,認為兩者都是以普遍必然規(guī)律為對象的科學。不過所研究的是兩種不同的規(guī)律,一種規(guī)律是萬物循以產生的自然規(guī)律,另一種則是人類的意志,在自然的影響下給自己規(guī)定的規(guī)律,是自由規(guī)律、道德規(guī)則。”[2](P12)同時,康德的名句也反映出康德所提出的自然規(guī)律和道德規(guī)則的思想?!皟蓸訓|西,我對它們越是堅持不斷地思考,越是有更新更大的訝異和敬畏充滿了我的心靈,這就是在我頭上星斗森羅的天空和在我心中的道德規(guī)律?!痹诳档驴磥?從對人的生命價值的提高來看,道德規(guī)律比自然規(guī)律發(fā)揮著更加重要的作用?!暗珒烧邔ξ业淖饔脜s大不一樣。從前者(我頭上星斗森羅的天空)來看,那數(shù)不清的世界把我當作一個動物,而消滅了我的重要性。這個動物被暫時賦予了生命,誰也不知道待到什么時候,又把構成自身的質料歸還給所居住的行星,這行星不過是蒼茫宇宙的一?;覊m。后者(我心中的道德規(guī)律),卻恰恰相反,它無限地提高了我作為一個理智的東西的價值。道德向我展示一個獨立于動物性,以至于獨立于整個感性世界的生活。道德規(guī)律向我昭示,人的存在使命決不受這個生命和條件的限制,它將伸向無限。有理性東西的一切行動都必須以道德規(guī)律為基礎,正如全部現(xiàn)象都以自然為基礎一樣?!盵2](P13)
由上可見,隨著古希臘城邦民主政治的發(fā)展,人的問題成為了古希臘哲學家討論的中心問題。以普羅泰戈拉、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等為代表的古希臘哲學家對人的有關問題都進行過哲學思考,提出了自己的人本理念,討論的話題如人生的目的、人生的幸福、正義、勇敢、自由等。這些思想主張在價值取向上表現(xiàn)出對人的生命價值的肯定,是以人為本理念的早期代表。人的“可選擇性”被柏拉圖看作是人的自主性的表現(xiàn),是人的生命自由本性。柏拉圖意識到了人在自由領域的“可選擇性”,但未能對理念論的統(tǒng)一性和人因“可選擇性”而具有的特殊性之間如何協(xié)調作出回答。柏拉圖對人的“可選擇性”的關注反映出對人的生命自由本性的肯定??档聫母鶕?jù)自然概念的實踐和根據(jù)自由概念的實踐的討論出發(fā),認為人類需要堅持不斷地敬畏和思考自然規(guī)律和道德規(guī)律,但是,道德規(guī)律比自然規(guī)律對人的生命價值的提高和無限延伸起到了更為重要的作用,而這是屬于有理性的人所特有的規(guī)律,是人與動物相區(qū)別,人與感性世界相區(qū)別的根本所在。不得不說,康德彰顯了人的生命價值,并認為對人的生命價值的提高是比對自然規(guī)律的發(fā)現(xiàn)更加重要的所在??梢哉f,柏拉圖對人的行動如何體現(xiàn)理念論的統(tǒng)一性和特殊性的思考和康德對于自然規(guī)律和道德規(guī)律的思考都可以納入到道德實踐討論的范疇。因為柏拉圖和康德都在關注“人在自由領域中的行動正當性”。柏拉圖試圖用理念統(tǒng)一論來為人在自由領域中的行動正當性提供辯護,但未能對理念統(tǒng)一性和特殊性問題的協(xié)調關系作出回答,康德從自然規(guī)律和道德規(guī)律出發(fā),認為人在自由領域中的行動正當性要以道德規(guī)律為基礎,正如全部現(xiàn)象都以自然為基礎一樣。康德把自然現(xiàn)象和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現(xiàn)象區(qū)別開來,為人在自由領域中的行動正當性提供以道德規(guī)律為基礎的辯護。以上這些都在說明,哲學家們試圖對人在自由領域中的行動正當性提供辯護,即從哲學產生之初便肯定這種屬于人所獨有的人在自由領域中的“可選擇性”。這是人的生命自由本性的特征,也是人的生命價值得以提高和無限延伸的根基。由此可見,“以人為本”理念與道德之間存在哲學關系,即,對人的生命本性、生命意義和生命價值的肯定是哲學家們對道德實踐展開討論的范疇。換句話說,如果哲學家們從一開始就沒有意識到人的生命本性、生命意義和生命價值的重要性,柏拉圖就不可能注意到理念統(tǒng)一性和特殊性的協(xié)調問題,康德也不會試圖用道德規(guī)律來為人類意志的正當性提供辯護??档率前训赖乱?guī)律放在能提高和無限延伸人的生命價值的高度來重視對待的,從這個角度來看,康德認為道德規(guī)律對人類的作用比自然規(guī)律更加重要。
馬克思主義的“人本”理念集中體現(xiàn)在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全面發(fā)展學說。馬克思反對西方古典人文主義和永恒主義“抽象的人性觀”,提出了“現(xiàn)實的人性觀”。“抽象的人性觀”認為,人性是那些人所獨有的、與生俱來的、永恒不變的人的類本質。“在西方,古典人文主義和永恒主義認為,人性本善,且永恒不變?!盵3](P125)“人的天性,無論何時何地——在東方或西方,南方或北方,任何時代,本質上常是一樣的?!盵4](P336)馬克思主義認為人的本質是社會關系的總和?!叭说谋举|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xiàn)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5](P505)脫離現(xiàn)實社會生活來談人的本性是不切實際的。人具有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人的自然屬性是人的社會屬性賴以存在的基礎,但是人的自然屬性不是人的本質屬性。人的社會屬性才是人的本質屬性。人的社會屬性對人的自然屬性產生制約作用,使得人得以按照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基本規(guī)范來參與社會生活,在社會中得以存在和發(fā)展。正如有學者對康德的實踐理性因為脫離現(xiàn)實而作出的批判一樣,對人性的認識也需要基于社會現(xiàn)實來認識?!皩嵺`理性呈現(xiàn)給我們一條純粹的、脫盡一切利益的道德法則,以供我們遵守”,[6](P86)“對此,默茨的批評很有見地,他認為康德心中的‘人’是與現(xiàn)實格格不入的、相反,現(xiàn)實的‘人’是‘軟弱無力’‘遭受各種壓迫’的人”。[1]基于抽象的人性來看待人,人是抽象的,沒有生命的個體。這不是正確的人性觀。人是有生命的個體,從有生命的個體中所體現(xiàn)出來的人性才是真正意義上的人的本質。從這個意義上說,馬克思主義提出的“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把人看作是有生命的個體,體現(xiàn)出馬克思主義的“以人為本”理念。
人的本質是現(xiàn)實性的,是馬克思主義的看法。從這個看法中,可以看到應該從人的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的角度來審視人的本質,因此,從現(xiàn)實性來看,人的本質是復雜可變的,不是永恒不變的。每個人的本質是獨一無二的、與眾不同的。因為每個人所處的社會關系的內容不完全相同,人的本質也不會完全相同。對此,馬克思指出“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馬克思主義除了從現(xiàn)實性的角度來分析人的本質,馬克思主義還提到了人的類本質。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馬克思是這樣規(guī)定人的類本質的,“動物和自己的生命活動是同一的。動物不把自己同自己的生命活動區(qū)別開來。它就是自己的生命活動。人則使自己的生命活動本身變成自己意志的和自己意識的對象。他具有有意識的生命活動。這不是人與之直接融為一體的那種規(guī)定性。有意識的生命活動把人同動物的生命活動直接區(qū)別開來。正是由于這一點,人才是類存在物”。馬克思主義認為,“一個種的整體特性、種的類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動的性質,而自由的有意識地活動恰恰就是人的類特性”。[5](P162)關于馬克思在這里提到的人的類特性的含義,學者們有不同的看法,在左亞文《馬克思“類本質”思想及其現(xiàn)代意義再釋》這篇文章中,作者對于這個問題有著比較深刻的討論?!坝械膶W者認為,這里所謂‘類本質’‘類特性’所指的是人的‘社會性’或‘社會關系’,因為人的‘類本質’只有在社會中才能確立并得到展示。還有的學者認為,‘類本質’‘類特性’的思想屬于費爾巴哈抽象人本主義的‘殘余’或‘遺跡’,因而在本質上是唯心主義的。更多的學者認為,馬克思的這個定義雖然是唯物主義的,但作為一個人本主義的定義仍然是不成熟的?!盵7]“在我看來,這些觀點都是從一個既定的和單一的‘先驗原則’來評判人的本質的,因而未能辯證地理解馬克思關于人的本質的真實思想?!盵7]“對于‘人’的這種最高和最一般的‘共相’,我們可以而且應該從不同的角度去界定它?!盵7]由此,可以發(fā)現(xiàn),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本質的討論和關于人的類本質的討論是從不同的角度去界定人的本質。人的本質是現(xiàn)實性的,人的本質是由人所處的社會關系的總和決定的。人的類本質是自由的有意識生命活動,揭示了人之所以為人的類特性。
馬克思主義不僅提出人的類本質的含義,而且對于人的類本質的捍衛(wèi)和高揚是馬克思主義一以貫之的立論立場和邏輯演進的立論依據(jù)。馬克思主義勞動異化這個概念的價值主張是反對現(xiàn)實社會中存在著的這種現(xiàn)象:即體現(xiàn)人的自由的有意識的生命活動的勞動成為了人的生命活動的對立物,反過來否定人的生命活動?!霸隈R克思看來,勞動作為人的生命的活動,是人類高于和優(yōu)于動物的本質之所在,人類正是在勞動活動中實現(xiàn)和確證自己的本質的。但是,在資本主義的雇傭勞動中,勞動對于勞動者來說,卻成為一種外在的并否定自己的活動,勞動成為一種不是為了滿足自己本質的需要而是為了滿足本質之外的那些需要的手段?!盵7]由此可見,馬克思主義是有著鮮明的“以人為本”立場的,集中反映在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本質和人的類本質問題的討論中。馬克思主義提出的“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把人看作是有生命的個體,是具體的、生活于現(xiàn)實中的人,體現(xiàn)出馬克思主義的“以人為本”理念。馬克思主義不僅提出人的類本質是人的自由的有意識的生命活動,而且其理論體系中一脈相承地堅持對人的類本質的肯定和捍衛(wèi),反映出馬克思主義堅定的人本主義的立場。
“以人為本”的內涵較為豐富。(1)關于“以人為本”的內涵,可以參見:姚姿如,楊兆山:《“以人為本”教育理念的意蘊》,載《教育研究》2011年第3期?!敖逃械摹匀藶楸尽亲鹬?、理解和關愛學生的生命本性,是培養(yǎng)學生豐富多彩的社會屬性與個性,是關注學生的主動的、全面的、均衡的、持續(xù)的發(fā)展。”[8]以“以人為本”理念觀照道德實踐,就是要尊重人在道德實踐中的生命自由本性的彰顯,即尊重人在道德實踐中的可選擇性。以道德實踐為對象的道德教育實踐活動,就應該把對人的生命自由本性的肯定和生命價值的彰顯作為指導實踐的基本價值主張,這是“以人為本”理念對道德教育實踐活動的重要理論價值。以“以人為本”理念來審視今天的道德教育實踐,可以在以下四個方面著力做出改進。
個體心理學之父阿德勒認為,影響個體“生活方式”(2)生活方式是阿德勒提出的一個概念。阿德勒認為五歲前,兒童已經形成了一套完整而牢固的行為模式,能夠開始用他們自己的方式來應對問題和任務,這就是他們的“生活方式 ”。而這一套行為模式的形成意味著兒童已經形成了個人最為根深蒂固,也是最恒定的概念,知道能對世界和自身期待些什么。參見:[奧]阿爾弗雷德.阿德勒著,楊蔚譯:《自卑與超越》,天津人民出版社,2023年,第10頁。形成的關鍵因素不是個體所經歷的事件本身,而是個體對于事件的解讀。影響個體對于事件解讀的是個體的完整的心靈,即個體賦予世界和自己的意義?!敖涷灡旧頍o法決定成敗。我們并不會因經歷本身所帶來的沖擊而受傷——也就是所謂的‘創(chuàng)傷’——而只是從中提取出符合我們目標的東西。決定人生的不是經驗,而是我們自身賦予經驗的意義?!盵9](P11)個體這種給經驗賦予意義的方式與個體兒童時期的“生活方式”有關。阿德勒把這種個體在兒童期形成的固有的“生活方式”稱之為性格之中具有的一貫性,以及個體的思想、言辭、行為所具有的統(tǒng)一性?!皬拇艘院?世界在他的眼里就被放進了一個固定的統(tǒng)覺(3)統(tǒng)覺,指知覺內容和傾向蘊含著人們已有的經驗、知識、興趣、態(tài)度,因而不再限于對事物個別屬性的感知。參見:[奧]阿爾弗雷德.阿德勒著,楊蔚譯:《自卑與超越》,天津人民出版社,2023年,第10頁??蚣苤?。一切經驗都得經過解讀才會被接受,而這解讀又往往離不開兒童時期形成的對生命意義的原初理解?!盵9](P10)由此,聯(lián)系到道德教育實踐場域,我們要知道,道德規(guī)律對于個體的成長可以發(fā)揮作用的地方不僅在于規(guī)范和約束人與人之間的交往的行為模式,而且,道德規(guī)律也要對影響個體社會行為模式背后的性格因素,包括個體對人對事的態(tài)度、個體的思維方式、個體的意志品質以及個體的情緒情感等方面發(fā)揮作用。道德教育實踐要對個體的完整的心靈的成型過程尤其是性格因素的形成過程,施加積極影響,以使個體的生命成長過程趨向于真善美。這也是“以人為本”理念所倡導的高揚人的生命價值的基本主張。
當下道德教育實踐對個體性格塑造方面所應著重關注的方面有很多,比如在個體的思維方式的培養(yǎng)方面,要著重通過道德教育實踐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記憶能力、想象能力,以及在思維敏捷、思維靈活、思維深刻、思維創(chuàng)新、思維批判等方面著力下功夫。再比如,在意志品質方面,要通過道德教育實踐活動培養(yǎng)學生形成獨立性、果斷性、自制性、堅持性等意志品質。值得注意的是,道德教育實踐對于學生性格養(yǎng)成方面的目標旨趣與素質教育的目標導向是保持一致的。2021年3月6日習近平總書記看望參加全國政協(xié)會議的醫(yī)藥衛(wèi)生界教育界委員時曾作出指示:“教育,無論學校教育還是家庭教育,都不能過于注重分數(shù)。分數(shù)是一時之得,要從一生的成長目標來看。如果最后沒有形成健康成熟的人格,那是不合格的?,F(xiàn)在的孩子心理問題是比較多的,有的很小的孩子心理問題一大堆。”從這個意義上說,對于兒童健康成熟的性格因素的形成,道德教育實踐是可以發(fā)揮積極的影響作用的,而且也是必須要發(fā)揮影響作用的。
如前所述,阿德勒認為,影響個體社會行為模式的形成因素除了有性格因素以外,還有個體的思想、言辭、行為所具有的統(tǒng)一性。這其中,筆者認為,個體對于生命意義的解讀方式是影響個體社會行為模式形成諸多因素中最為緊迫的、最需要關注的現(xiàn)實問題,它關乎個體對于人生的基本看法,它是會對個體的生命活動產生根本影響的價值取向。當下在道德教育實踐方面需要做的是:引導個體擺脫自我生命意義解讀的個體化思維泥沼,從人類群體普遍認可的方式去賦予生命意義。生命意義的確認和生命意義的延伸即是對生命價值的捍衛(wèi)和高揚,即是對生命虛無主義的拒絕和反抗。這也是“以人為本”理念審視道德教育實踐場域所應積極努力改進的方面。
生命是離不開意義的。離開了意義的生命,會變得毫無價值?!叭祟惪偸巧钤凇饬x’之中”,“并沒有任何人能真正逃離‘意義’”。[9](P2)人類對于周遭事物的認識都是基于人類的角度來體驗和理解的。如果脫離人類的角度來孤立地談事物的意義,那么事物會毫無意義可言?!啊绢^’指的是‘木頭與人類的關系’,而‘石頭’則意味著‘作為人類生活要素之一的石頭’”。[9](P2)人類不僅對于環(huán)境的認識是基于人類的角度,而且對于自身的認識也是基于人類的角度。人類必須賦予自我生命以意義才能生活。否則,人類就如同沒有靈魂的軀體,靠生物本能驅使,和動物沒有什么兩樣。意識到自我的存在并有意識地支配自己的生命活動的過程就是人類從人類自身的角度去理解和賦予自我生命意義的過程。由此,既然人類個體生命也不能逃離“意義”,而意義只能由人類個體自身去賦予。那么人類個體應該如何去賦予自我生命的意義呢?
阿德勒認為,“意義”只有從人類的角度去體驗和理解才會變得有意義?!叭魏卧噲D拋開‘意義’來探討環(huán)境的人都必將是如此不幸:他將自己與他人隔離開來,他的行為無論對自己還是對其他任何人都將是無用的——一言以蔽之,這些行為將變得毫無意義?!盵9](P2)由此,阿德勒認為人類是通過理解自我與他人的關系來賦予自我生命的意義。他反對用把自己與他人隔離的方式來賦予生命意義,他認為這種賦予生命意義的方式是毫無意義的?!坝卸嗌偃祟?就有多少種生命的意義。然而,正如我們已經提及的,每一種意義在某個層面上來說都是錯誤的。沒有人知道生活的絕對意義,也正為此,任何一種能夠有所裨益的解讀都不能被判定為絕對錯誤?!盵9](P3)“然而,擇善取優(yōu),我們還是可以在這么多種解讀中分辨出切實有效的和乏善可陳的,掂量出錯得輕微些的與錯得更離譜的,進而發(fā)現(xiàn)較好的解讀所共有的要素,以及差強人意的那部分解讀中所普遍缺乏的東西。并據(jù)此尋找到一個關乎‘真實’的公共尺度,一個被普遍認可的意義?!盵9](P3)以阿德勒的“意義觀”來看待人類個體賦予自我生命意義的方式,可以知道,雖然每個人都有權利去賦予自我生命的意義,但是被賦予自我生命意義的方式是有“錯得輕微些的”和“錯得更離譜些的”的區(qū)別的。阿德勒所倡導的是從人類群體所普遍認可的角度來體驗和理解自我生命的意義的方式。這是一種以面向全體的人類的共同利益為出發(fā)點的生命意義的賦予方式,是“以人為本”思想的集中體現(xiàn)。它反對一切以非人類的視角的方式去體驗和理解意義的方式。在借鑒阿德勒的“意義觀”來審視道德教育實踐改進路徑時,需要引導個體克服兩種在生命意義解讀過程中的實踐困境,即個體以自我孤島化的方式賦予自我生命意義的實踐困境和個體以自我中心化的方式賦予自我生命意義的實踐困境。
現(xiàn)實中不以人類群體普遍認可的角度來探討自我生命意義的方式都不是個體賦予自我生命意義的正確方式。其中,“錯得更離譜的”個體賦予自我生命意義的方式是以“自我孤島化”和“自我中心化”兩種個體化思維方式為代表。這是在道德教育實踐中所要著力克服的實踐困境。以“自我孤島化”的方式去理解自我生命的意義,是個體采取與他人關系相脫離的方式來孤立地賦予自我生命的意義,這是一種孤島化的生命意義的解釋路徑。比如身處高山云深之處的隱士,不僅他的身體遁跡于社會關系之外,而且在精神上以追求自我的內心澄明為生命意義的最高境界,這種就是典型的“自我孤島化”的生命意義的解讀方式,以王陽明為代表。貴陽市修文縣棲霞山上的陽明洞因明代哲學家王陽明居于此洞而得名,王陽明在此洞悟出心即理的哲學思想?!白晕夜聧u化”把自我生命意義的解讀單向度地導向以孤島方式存在的自我實現(xiàn)和自我發(fā)展,這種以自我角度來解釋自我生命意義的路向會讓個體的生命意義變得單薄化、空白化,甚至臆向化?,F(xiàn)實中的個體身處于社會關系中,以孤島化傾向的角度來解釋自我生命的意義會讓個體身體和心理都與社會關系漸漸脫離,個體對自我生命意義的解釋會因為可供聯(lián)系的環(huán)境事物的減少,而變得越來越單薄化。隨著個體的心靈世界可以感知到的事物越來越少,個體所體認到的事物的意義漸漸從心靈世界消失不見,獨留下一個“我”在精神世界里,個體的生命意義便會逐漸空白化。進一步地隨著個體人為地疏遠與現(xiàn)實環(huán)境的關系,個體由于屬人的類屬性的社會交往的心理需要,便會主觀地在精神世界虛造出各種想象的事物和“我”產生關系。這種臆向化的精神世界的出現(xiàn)就顯示著個體的精神意識的混亂。單薄化、空白化甚至臆向化的生命意義都會使個體的發(fā)展受到局限,不利于個體真正意義上的自我實現(xiàn)和自我發(fā)展。第二種錯誤的方式,以自我中心化的方式去解讀自我生命的意義。這與自我孤島化的解讀方式不同,自我孤島化的解讀方式是個體人為地以與外在環(huán)境相隔絕的方式單純地以自我角度去解釋自我生命的意義。以自我中心化的方式去解讀自我生命的意義的個體并不主觀地與外在環(huán)境相隔離,而是對于自己與身處的外在環(huán)境的關系構建方式是以利己利益為出發(fā)點。個體用滿足自己利益的方式來理解自我生命的意義。
人類軀體的孱弱和生存環(huán)境中各種潛在危險的存在需要個體生活在群體當中,通過與他人發(fā)生關聯(lián),來彌補自身的弱點、短處和局限。所以,人得以在這個地球上生存和繁衍,全仰仗于人能與他人的群居共存。離開了群體的人類,個體的人的生活將無以為繼。人類的自我生命的意義是從對他人生命的貢獻之上來被賦予和被理解的。只有被普遍認可的生命意義才是真實的生命的意義。不管是自我孤島化的生命意義的解讀方式還是自我中心化,它們賦予個體的生命意義只能自我認可,而不能被他人認可,這都是個體化的生命意義。這兩種生命意義在溝通交流中失去效用,是無效的意義,即是不真實的意義。這種不真實的生命意義是道德教育實踐中應該著力克服的認識困境。
在現(xiàn)實生活中,個體的行為表現(xiàn)和行為結果往往會受到較多的關注,對于個體的行為動機往往少有注意。但是,這恰恰是審視個體道德實踐的關鍵要素??档抡J為判斷一種行為是否具有道德正當性,要看行為的動機,而不是看行為的表現(xiàn),也不是看行為的結果?!翱档伦鳛閭惱砩蟿訖C論的主要代表,他認為行為的道德價值要以它的動機來評價,而且只能從它的動機來評價?!盵2](P7)“人的同一行為可以有不同的以至完全相反的動機,而實際情形也是如此。一種行為只有是出于責任,以責任為動機,才有道德價值。僅僅是其結果合乎責任、與責任的誡律相符合,而以愛好和其他什么個人目的為動機的行為,則無多大道德價值,甚至完全沒有道德價值?!盵2](P7)從行為動機的道德正當性角度,我們希望個體的一切行為都是出于責任,而不是出于其他利己意圖。同班同學之中,A同學給B同學進行學習輔導,這是合乎責任的行為。但是,如果從道德教育實踐的角度,我們卻不能止步于此。僅有合乎責任的行為表現(xiàn)是不夠的。我們更多的是要去關注這種合乎責任的行為表現(xiàn)背后的行為動機的可選擇性。我們需要去引導A同學是出于幫助同學的責任來做這件事,而不是出于其他利己意圖。同時,我們也需要去引導B同學理解A同學出于同學身份所肩負的責任的行為動機,并有意識地把這種出于責任的行為內化為自己的道德原則,付諸于自己的道德實踐。
以“以人為本”的理念來審視這種社會行為,要求我們在道德教育實踐中,要尊重A同學和B同學既已形成的道德認知,行為動機的選擇是道德認知的范疇。需要注意的是,對個體所選擇的道德認知的尊重是要在法律許可的范圍內,即個體所選擇的行為動機是以不違背法律法規(guī)的規(guī)定為前提的?!拔覀儾荒苡靡粋€標準去要求所有社會成員,而是要倡導積極的,支持有益的,允許無害的,改造落后的,抑制腐朽的”。[10]對于做人做事的原則要求,民間俗語中常常被提及的有這么一段話:“大公無私是圣人,公而忘私是賢人, 先公后私是善人,公私兼顧是常人,私字當頭是小人,假公濟私是痞人,以公肥私是壞人,徇私枉法是罪人?!蔽覀儾豢赡芤笏腥硕甲觥按蠊珶o私”的圣人,這不現(xiàn)實。我們所反對的是小人、痞人、壞人和罪人,至于常人、善人、賢人和圣人是我們在自由領域可以選擇的道德原則,社會要體現(xiàn)出對個體所選擇的道德原則的尊重,這是對人的生命自由的本性的尊重。但是,僅此而已是不夠的。我們還需要從提高并延伸個體生命價值的角度,引導A同學和B同學用更高的道德標準來規(guī)范自己的道德實踐,塑造善的道德認知,包括養(yǎng)成出于責任的行為動機,形成積極的道德情感,表現(xiàn)善的道德行為。正如剛才提到的做人做事的標準,我們雖然不可能強行要求所有人都按照大公無私的圣人的標準來為人處事,但是,我們應該倡導和支持所有人都以更高的常人、善人、賢人和圣人的道德原則來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到此才可以說,我們對A同學和B同學的道德實踐進行了善的引導。我們有目的地對個體的道德實踐進行了施加積極影響的活動。
道德教育實踐是有目的地對個體的社會活動施加積極影響的活動。本文認為,有目的地引導個體“正確”實踐社會活動是道德教育實踐的一個基本目的。何為正確實踐社會活動呢?“個體心理學有充足的理由把對于社會有益的事情視為‘正確’。偏離社會的標準和要求就是有違‘正確’,它必然與現(xiàn)實的客觀規(guī)律和現(xiàn)實的客觀必然性發(fā)生沖突。”[11](P14)由此可見,所謂“正確”實踐社會活動是個體以對于社會有益的價值取向來指導個體的道德實踐。阿德勒認為有違“正確”而引發(fā)的沖突表現(xiàn)在三個方面:首先,做出這種有違“正確”的行為的人會感受到一種無用感,其次,受侵害的他人做出的報復回應,最后違反社會的標準和要求也就是擾亂了人們內在的社會理想,而這種社會理想是每一個人都懷有的這種理想。由此,道德教育實踐需要有目的地積極影響個體的道德實踐的“正確性”。如何有目的地引導個體“正確”實踐社會活動呢?個體的社會活動是在個體的主觀思維影響下的道德活動。個體的主觀思維會對個體的社會活動產生影響。本文認為,個體對于社會關系的基本態(tài)度是影響個體社會活動的主要主觀因素,而影響這種基本態(tài)度形成的重要因素就是社會感情。這可以從阿德勒對社會感情的重要性討論中得出這一認識?!芭袛嗪⒆踊騻€人是否獲得成長的一個明確標準,就是孩子或個人所表現(xiàn)出來的社會感情,這種標準應受到心理學家和為人父母者的注意。社會感情的強弱是一個人獲得正常成長的關鍵性和決定性因素。任何削弱孩子的社會和團體感情的事情,都會危害他們的精神成長?!盵11](P7)社會感情是個體對社會關系所持有的基本態(tài)度和情感傾向。這是影響個體實踐社會活動的主要情感因素和態(tài)度因素,由此,社會感情就成為了影響個體社會活動的主要主觀因素。
由上可知,社會感情關系到個體對于社會關系的基本態(tài)度和所采取的處理社會關系的基本方式,積極的、正確的社會感情是影響個體“正確”實踐社會活動的關鍵因素。如何培養(yǎng)個體的社會感情?阿德勒曾經提出過“三個基本問題”,他認為,從個體對這三個基本問題的回答方式和基本態(tài)度可以發(fā)現(xiàn)這個人的大致的生活方式, 即個體真正的自我。“每一個人對待下面三個關于個人和社會生活的基本問題的態(tài)度,比任何別的東西都更能表現(xiàn)出他的真正的自我。”[11](P12)第一個問題涉及社會關系。社會關系是由超過一個的自我組成:由你—我的關系所決定,反映的是個體對于友誼、友愛、誠信和忠心等抽象素質的態(tài)度。第二問題是關于一個人打算如何實現(xiàn)他的一生——他想在社會勞動分工之中發(fā)揮什么樣的作用。這個問題則是由人—大地的根本關系所決定,反映的是個體對于事業(yè)的態(tài)度。第三個問題是人類分為兩個性別的事實。這個問題關于一個人和異性應該如何相處,反映的是對于愛情和婚姻的態(tài)度。這三個基本問題的回答都與個體的社會關系的處理方式和基本態(tài)度有關。如前所述,從理論的內在邏輯來看,通過引導個體正確看待和正確處理阿德勒提出的“三個基本問題”,可以有利于個體形成積極的、正確的社會感情,從而最終對個體“正確”實踐社會活動產生影響作用。
除了可以從阿德勒提出的三個基本問題著手來有目的地影響個體對社會關系的基本態(tài)度和處理方式,在當下的道德教育實踐場域,還需要特別注意的是,要發(fā)揮好理想信念教育對于個體“正確”實踐社會活動的積極影響作用。樹立正確而遠大的理想是現(xiàn)實的客觀規(guī)律和現(xiàn)實的客觀必然性對個體發(fā)展提出的客觀要求。青年強,則國家強。黨的二十大報告號召廣大青年要立志做有理想、敢擔當、能吃苦、肯奮斗的新時代好青年。同時,黨的二十大報告也指出要著力培養(yǎng)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對于時代新人的內涵,教育部印發(fā)的《義務教育課程方案》(2022年版)有過明確的論述:“全面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培養(yǎng)擔當民族復興大任時代新人的要求,結合義務教育性質及課程定位,從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三個方面,明確義務教育階段時代新人培養(yǎng)的具體要求?!庇纱丝梢?正確而遠大的理想是黨和國家對個體提出的基本要求。對個體進行理想信念教育的過程就是有目的地引導個體形成正確對待個人和社會、個人和國家、個人和民族關系的基本態(tài)度和基本行動的過程。這是有目的地引導個體做有益于社會的事情的過程。這也是有目的地對個體的社會感情施加積極影響的過程,即是有目的地對個體“正確”實踐社會活動施加積極影響的過程。因此,理想信念教育是會對個體的精神成長產生積極的影響作用的道德教育實踐,理想信念教育絕不只是與個體無關緊要的東西,而是與個體的精神成長有著重要關聯(lián)的影響因素。理想信念教育因為與個體精神的健康成長具有相關關系而顯得愈加必要和重要。由此,加強理想信念教育不僅是黨和國家從為國家立心、民族立魂的意義上必須要做的意識形態(tài)安全工作,從個體的精神的健康成長來看,加強理想信念教育也是道德教育實踐領域必須要做的有目的地促進個體身心健康發(fā)展的教育工作。
綜上所述,教育是有目的地培養(yǎng)人的活動。對人的有目的地培養(yǎng)的活動既包括個人的教育活動,也包括人類群體的教育活動。我們可以從個體、群體、國家和民族等層次對人進行教育活動,這些都是教育活動的具體表現(xiàn)形式。歸根到底,教育活動最終歸結為對個體的人的教育活動?!敖逃龑W在群體層次、國家和民族層次上的研究具體還是要以對個體教育活動的觀察和分析為基礎,最終歸結為對人的教育活動的研究?!盵3](P4)基于此,道德教育實踐活動歸根到底是對于個體的人的道德實踐施加積極影響的活動。我們在討論道德教育實踐改進策略的問題時,除了關注群體層次的道德教育問題、國家和民族層次的道德教育問題以外,還需關注個體層次的道德教育問題,即如何運用教育手段對個體的道德實踐施加積極影響。本文認為,今天的道德教育實踐可以在以下四個方面著力改進:第一,道德教育實踐要改變過去規(guī)范個體社會行為的單維度導向,要對影響個體社會行為模式形成的性格因素施加影響;第二,道德教育實踐要引導個體擺脫自我生命意義解讀的個體化思維泥沼,從人類群體普遍認可的方式去賦予生命意義;第三,道德教育實踐要尊重個體行為動機選擇的復雜性,引導個體從出于責任的行為動機角度去審視自己的道德實踐;第四,道德教育實踐要有目的地引導個體“正確”實踐社會活動,加強理想信念教育。
道德實踐指向的是人的社會性發(fā)展路徑,“以人為本”理念指向的是人的個性化發(fā)展路徑。這兩條路徑指向的是人的發(fā)展的兩條不同路徑,即個體的個性化發(fā)展和個體的社會化發(fā)展。關于個體的發(fā)展與社會的關系,馬克思主義有過論述。馬克思主義關于人類社會的理想就是實現(xiàn)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fā)展。[3](P133)這表明了馬克思主義鮮明的“以人為本”的價值立場。“人類社會發(fā)展的第三種形態(tài)(最高形態(tài))是‘建立在個人全面發(fā)展和他們共同的、社會的生產能力成為從屬于他們的社會財富這一基礎上的自由個性’。”[3](P126)這表明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fā)展是在社會生產能力充分發(fā)展基礎上才能實現(xiàn)的,社會發(fā)展是人的發(fā)展的條件。由此可見,道德實踐和“以人為本”雖然指向人的發(fā)展的不同路徑,但是,馬克思主義認為這兩條人的發(fā)展的不同路徑是可以統(tǒng)一起來的,即統(tǒng)一于身處社會之中的個體的發(fā)展:個體的發(fā)展始終是社會發(fā)展的最終目標,個體的發(fā)展離不開社會的條件。同時,也可以看到,馬克思主義認為個體的發(fā)展是社會發(fā)展的最終目標,這是鮮明的“以人為本”的價值立場,但是,馬克思主義所主張的“以人為本”離不開社會條件的支持,即只有在社會之中個體才能獲得發(fā)展。另一方面,對于“以人為本”和道德實踐之間的學理關系哲學家也有過深刻的論述。古希臘哲學家從對人的生命自由本性的肯定的角度來討論道德實踐。而后,以康德為代表的哲學家在對人的生命自由本性的肯定的基礎上,認為道德可以提高并且無限延伸人的生命價值,從道德促進人的生命價值實現(xiàn)的角度來分析和審視道德的價值。由此可見,道德實踐從產生之時起便是在“以人為本”的價值立場下而被哲學家們關注和討論的。這與馬克思主義一以貫之的“以人為本”的價值主張是一致相通的。它們把對人的生命本性的肯定和對人的生命價值的彰顯貫穿到身處社會之中的個體的發(fā)展過程中,并把對人的生命本性的肯定和對人的生命價值的彰顯看作是人類給自己規(guī)定的道德規(guī)律所要遵循的基本原則。這體現(xiàn)出“以人為本”的理念對于道德實踐的理論指導作用。對于以“道德實踐”為對象的道德教育實踐來看,遵循“以人為本”的理念自然也成為了道德教育實踐所應堅持的價值主張,而且,從今天道德教育實踐的實際狀況來看,“以人為本”理念也必然會成為改進道德教育實踐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思想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