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賈通
所謂深度教學,是指以促進學生思維和創(chuàng)新精神發(fā)展為目的,積極進行內(nèi)容整合,讓學生通過情境式學習、批判式理解、遷移運用習得知識,實現(xiàn)知識建構的教學策略。小學語文教材中的古詩詞看似簡單,其實無一不是流傳千古的名篇。在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中,發(fā)掘教學的深度,讓學生深度學習,有助于學生更好地發(fā)展。
古詩詞不僅具有語言美,而且具有音韻美、意境美和節(jié)奏美。讀,是語文的基本功,也是學習古詩詞的一個重要方法。在古詩詞教學中,要想讓學生深度理解文本,必須要以閱讀為基礎,讓學生品位詩詞的情感、韻味、節(jié)奏和意境,為其進行更深層次的學習作鋪墊。
例如,在學習孟浩然的《宿建德江》時,教師可以“讀”為主線,讓學生先通讀古詩,再熟讀詩歌,直至學生熟讀成誦,再讓學生品味詩歌內(nèi)涵和情感。在第一階段的閱讀中,讓學生認真看課本,將古詩多讀幾遍,借助課后拼音和注釋讀準字音、讀通詩句。如在詩中,“宿”字讀平舌音,“渚”字讀翹舌音,“曠”字讀后鼻音。學生只有讀準這些字,才知道所言何物。在第二階段的閱讀中,讓學生讀出詩歌的節(jié)奏,想象詩歌描繪的景象,為學生入境悟情做準備。在這一階段的閱讀中,教師可以指名讀,激活學生的興趣,也可以自薦讀、齊讀等,引導學生把詩讀得更好、更流利。在第三階段的閱讀中,讓學生融入自己的情感,使學生就詩歌優(yōu)美、凝練的語言,廣闊、幽遠的意境進行想象,并借助已有的知識經(jīng)驗感受詩歌的內(nèi)涵,讓學生產(chǎn)生如聞其聲、如臨其境的美感。在此基礎上,讓學生說說哪個字最能觸動自己的內(nèi)心,談談作者“愁”的是什么。
如此這般,學生在閱讀中理解,在朗讀中體會,在品讀中想象,可以使學生充分感受詩歌的深層內(nèi)涵和美感,教學的深度和寬度也會得到拓展。
深度學習主張通過學習內(nèi)容整合,讓學生進行批判性學習,使學生在原有基礎上完善認知結構。古詩詞具有言簡意賅、惜字如金的特點,古詩詞教學不能只滿足于字、詞、句分析,而是要跨越表象,拓展教學深度。而拓展教學深度的一個重要方法,就是整合教學內(nèi)容,增加課堂的信息含量和知識密度,讓學生對古詩詞有更深的理解。在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中,教師可以深度學習為引領,積極發(fā)掘、整合教學資源,開闊學生的視野和知識面,讓學生借助豐富的材料,開動大腦,將知識“悟”出來,以加深學生對古詩詞的理解。
例如,《江南春》這首詩不僅描繪了江南煙雨迷蒙的風景和春光,還揭示了江南重僧禮佛的人文景觀,抒發(fā)了對歷史興衰的感慨。但是,在教學中,許多教師都只關注自然景觀的解讀和分析,很少會關注詩歌的深層內(nèi)涵。為了讓學生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教師可以先利用多媒體展示自己提前收集的資料,播放提前制作好的圖文并茂的課件,讓學生進行群詩閱讀,借助群詩閱讀發(fā)現(xiàn)此類寫景詩的特點——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然后,補充有關作者和詩歌的資料,讓學生了解詩人所處的時代、詩歌的創(chuàng)作背景以及詩人的寫作風格和特點,等等,使學生通過信息攝入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詩人杜牧是晚唐著名詩人,晚唐是唐王朝藩鎮(zhèn)割據(jù)、宦官專權、黨羽之爭最為嚴重的時期,也是帝國大廈將傾之時。作者詠史懷古、借景抒情,不僅是對唐王朝統(tǒng)治者的委婉勸誡,也是作者憂國憂民之心的體現(xiàn)。所以,詩中描寫的“四百八十寺”的人文景觀,其實不僅是一道景,還有勸誡、諷刺的意味。在教學中,教師引進更多可用的資料,可以讓學生對古詩的脈絡、內(nèi)涵有更深刻的了解。
深度教學并不是一個新概念,它最早出現(xiàn)在美國。早期的深度教學主張通過情境式學習刺激學習者,讓學習者自己去批判、關聯(lián)、理解。在古詩詞教學中,無論是在背誦還是在釋意方面,學生都會遇到許多問題,但是,傳統(tǒng)的古詩詞教學是以教師為主,學生被剝奪了思考、質(zhì)疑的機會,這也使得他們對詩詞的理解浮于表面。問題是思考的開端,以問題為引領,讓學生步步深入,深度理解文本、加工信息,有助于深度學習目標的實現(xiàn)。因此,在古詩詞教學中,教師要根據(jù)學生的理解能力,精心設計問題,以問題為引領讓學生拓展思維空間,獲得深層感悟。
例如,在學習《飲湖上初晴后雨》這首詩時,許多學生對“瀲滟”“西子”這兩個詞的意思都不大了解,也不知道作者為何要將“西湖”比“西子”,為此,在教學中,教師可以抓住學生的疑惑之處設問,借助問題讓學生進行思考和探究:“瀲滟”一詞中的兩個字,都加了“氵”,如果不看注釋,你認為這個詞指什么?是什么意思?西子是誰?她有何特點?作者為何要將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中的“相宜”這個詞,指的是什么?你還知道蘇軾的哪些詩詞?他的詩詞有何特點?然后,讓學生思考并討論問題,以自薦的形式談談自己的看法。最后,再由教師結合學生的回答,對一些問題的答案做出正解,或者補充內(nèi)容。這樣以問促思,可以讓學生與文本、與詩人產(chǎn)生情感共鳴。
古詩詞的韻味和內(nèi)涵,僅憑教師的口頭講解和灌輸式教學法,無法得到充分的展現(xiàn)。在古詩詞教學中,教師雖然要發(fā)揮主導作用,為教學提供豐富的教學內(nèi)容,對教學策略進行調(diào)整,但是,學生才是教學的主體。只有讓學生積極參與其中,勤思考,多動腦,才能不斷提升學生的素養(yǎng)和能力。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根據(jù)學生的興趣、特點開展一系列的教學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展示自己,汲取智慧,發(fā)展本領。
例如,在學習《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這首思鄉(xiāng)懷親詩時,教師可以先將王維的名篇如《相思》《鳥鳴澗》《送元二使安西》《山居秋暝》等在大屏幕上呈現(xiàn)出來,讓學生讀王維的詩,品味其作品“詩中帶畫,畫中帶詩”的特點。然后,讓學生玩“傳話”游戲,問大家,詩中的紅豆、飛鳥,如果要給人帶話的話,都會說些什么,讓學生借助游戲進入角色、代入情感。在此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從“思鄉(xiāng)念親”“憶”“游子”“節(jié)日”等關鍵詞中任選一個,開展“詩詞大比拼”活動:在限定的時間內(nèi),羅列與這幾個關鍵詞有關的古詩詞,看哪個小組分享的古詩詞更多,給予該小組獎勵。這樣可以吸引學生的興趣,讓學生深度參與學習。
總之,深度教學是與淺層教學、被動學習相對的一個概念。深度教學不僅可以增加教學的深度,還可以讓學生實現(xiàn)對知識的深刻認識、精準記憶。因此,在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入深度學習,提升教學效果,使教與學和諧共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