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飛輪,管 甜
(延安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陜西 延安 716000)
加強和改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項艱巨而光榮的任務,其中方法和藝術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尤其要把實踐鍛煉法貫穿于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始終。2004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在《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中指出:“……要積極探索和建立社會實踐與專業(yè)學習相結合、與服務社會相結合、與勤工助學相結合、與擇業(yè)就業(yè)相結合、與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相結合的管理體制。認真組織大學生參加軍政訓練、社會調查、生產勞動、志愿服務、公益活動、科技發(fā)明和勤工助學等實踐活動,使大學生在社會實踐活動中受教育、長才干、作貢獻,增強社會責任感……”。[1]理論聯(lián)系實際是黨的優(yōu)良作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統(tǒng)一則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原則。正所謂“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實踐鍛煉法是落實高校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有效方法,各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中十分重視實踐鍛煉法的應用,也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但是仍存在一些問題和不足,諸如教育者重視程度不高,形式主義濃厚,學生缺乏興趣、主動性差、參與度低等,使得實踐鍛煉法的實施效果極大減弱,因此有必要對實踐鍛煉法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運用進行探討。
所謂實踐鍛煉法,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者有目的有計劃地組織、引導受教育者參加各種社會實踐活動,促使受教育者在實踐中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為習慣的方法?!保?]教育者以實踐活動為基礎,組織學生參加各種社會實踐活動,學習、掌握理論知識,同時,“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3]教育對象也可以通過實踐活動檢驗從書本上所學到的理論知識,并將其轉化為解決生活中各種問題的方法和能力,從而提升教育對象的思想覺悟,培養(yǎng)良好的品德修養(yǎng)。
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4]社會實踐活動是培養(yǎng)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有效方法,對提高大學生的思想覺悟、促進大學生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1.有利于激發(fā)教育對象的積極主動性
實踐鍛煉法的運用,是指在教育目標的指引下,教育者針對教育對象的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實踐方案,組織教育對象積極參與社會實踐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思想品德和行為習慣。傳統(tǒng)的教育方法多采用理論灌輸方式,使學生被動接受教育。實踐鍛煉法可以改變這一方法的弊端,它是主客體間相互聯(lián)系的中介橋梁,教育者引導學生參加各種社會實踐活動,并在實踐活動中引導學生自主探究理論知識,充分發(fā)揮教育對象的主觀能動性,使教育對象親身體驗到自主探究知識的樂趣,激發(fā)教育對象的學習興趣,進而促使教育對象積極主動參與到實踐活動當中,自主思考,探索真理,將學生由教育客體轉變?yōu)閷W習主體,實現(xiàn)了主客體的轉化,由被動學習轉變?yōu)橹鲃訉W習,由“要我學”變?yōu)椤拔乙獙W”,由理論灌輸教育轉變?yōu)樽晕医逃?,從而激發(fā)教育對象的積極性,煥發(fā)課堂活力。
2.有利于教育對象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為習慣
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終目的不僅是思想觀念的轉變,更重要的是落實到學生的實踐活動中,達到知行合一。通過實踐鍛煉法可以有效地實現(xiàn)這一目的。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不僅依賴于持續(xù)不斷的理論教育,更依賴于社會實踐的鍛煉。實踐活動是從理論到實踐再到理論的循環(huán)過程,教育對象將課堂上所習得的思想觀念和道德規(guī)范落實到實踐活動中,并通過實踐活動檢驗理論認識,有助于增強教育對象分辨是非善惡的能力,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覺悟,同時在理論指導下形成相應的行為,在反復的實踐活動中形成行為習慣,達到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效果。通過運用實踐鍛煉法,提高教育對象運用理論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推動其思想與行為的高度融合,以思想引導行為,以行為彰顯思想。
3.有利于強化理論教育的效果
理論只有與社會生活實際和人們的思想實際相聯(lián)系才能發(fā)揮作用。實踐鍛煉活動則為理論聯(lián)系實際創(chuàng)造了現(xiàn)實條件。教育對象在多種社會實踐活動中,能夠進一步深刻體會并接受在理論教育過程中所傳授的思想觀念和道德規(guī)范,將其深化為自身的品德意識,進而轉化為良好的行為習慣,大大增強了理論教育的效果。在運用實踐鍛煉法的過程中,可以檢驗教育內容是否具有真理性,正確的教育內容可以促進實踐活動順利進行,錯誤的教育內容會阻礙實踐活動的順利開展,在學習過程中會誤導教育對象,使其對教育產生消極態(tài)度。當發(fā)現(xiàn)教育內容不符合實際時,應及時調整和改變,使教育內容保持真理性。面對復雜、豐富的社會生活,之前具有真理性的教育內容會不斷面臨挑戰(zhàn)和質疑,這需要教育對象通過實踐活動不斷進行檢驗、豐富與完善其理論知識。
目前,實踐鍛煉法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中受到高度重視,但由于種種原因,教育者在實際教育過程中大多重理論、輕實踐,尤其部分專業(yè)課教育者更加注重專業(yè)教育,忽視思想政治教育,使得課程思政的教育目標難以達到,大思政的教育格局不能實現(xiàn)。高校思政課教育者承擔的授課任務較多,工作量大,科研任務繁重,難以全身心投入到教學工作中,就更沒有精力組織并實施實踐鍛煉法。此外,實踐鍛煉法的實施要求很高,涉及實踐的選題、選址、設計、組織協(xié)調等問題,特別是校外的社會實踐活動,學生安全、飲食、住宿以及經費等問題解決難度較大。相對于理論教學,實踐鍛煉法會花費較多時間和精力,因此,教育者更傾向于以課堂為教學主陣地,對學生進行理論灌輸,而對實踐鍛煉活動缺乏熱情。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很多教育者也運用了實踐鍛煉法,但是成效并不明顯。在實際運用中,大多教育者會根據(jù)自身興趣、組織能力僅在小范圍內實施實踐活動,不能真正通過實踐活動為學生提供體驗,未能實現(xiàn)實踐鍛煉法的目的。部分教育者仍保留傳統(tǒng)陳舊的實踐教學理念,實踐鍛煉方法不多、創(chuàng)新不夠,實踐教學形式局限于參觀、訪問、社會調查或請專家學者來校作報告等,實踐活動方式單調,形式主義嚴重,實踐教學效果較差。
按照國家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僅要求全體學生全員參與實踐活動,而且應經常性地參與實踐活動。但是由于受到人力、財力、物力等各種因素的影響,學校一般每年僅進行一到兩次社會實踐活動,而且局限于少數(shù)學生代表參加,致使“三全育人”的教育理念難以實現(xiàn)。實踐鍛煉法不是“神丹妙藥”,運用之后不會起到立竿見影、一蹴而就的效果,一兩次的實踐活動不會起到強化理論教學的作用,反而使部分學生將實踐活動任務化,沒有發(fā)揮出實踐鍛煉法的真正作用,最終導致只有實踐教學的形式。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教育者應遵循實踐教學計劃循序漸進、堅持不懈地運用實踐鍛煉法,引導全體教育對象按計劃參加實踐活動,才能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達到對理論知識的深刻體驗。
一般來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應建立類別多樣的實踐基地,但是,一方面由于缺乏學校與基地“互助互利、雙方受益”的機制,學校更多考慮的是學生能否得到實踐鍛煉、學校的教學任務能否順利完成,并未顧及地方單位及社會的需要,導致社會對學校實踐活動缺乏支持。如有的單位拒絕師生參觀本單位,有的單位會對開展實踐活動的學校收取較多的費用等各種問題。另一方面,由于沒有長期穩(wěn)定的實踐鍛煉基地,教育者們便只能臨時起意,在實施實踐活動時耗費大量時間、精力和費用,挫傷了教育者組織實施實踐活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有的教育者為了省事,采取化整為零的方法,讓學生自行實踐鍛煉,導致部分學生為了完成學校任務,隨便找某一個單位開具實踐活動證明,這樣不僅實踐教學的目的難以達到,且降低了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權威性。
人的行為受觀念的支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充分運用實踐鍛煉法首先必須樹立正確的實踐鍛煉法觀念。2005年《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意見》中指出“……教師隊伍數(shù)量不足,素質有待提高,優(yōu)秀中青年學術帶頭人缺乏。一些學校不同程度地存在認識不足、重視不夠、管理不到位的情況。在新的形勢下,要認真總結經驗,解決存在的問題,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5]。對此,高校應加強三個方面的教育:一是加強對教育者的教育。教育者是思想政治教育實踐鍛煉法的主要組織者和引導者,他們對于實踐鍛煉法的態(tài)度如何將直接決定實踐鍛煉法的成效,因此,加強教師對思想政治教育實踐鍛煉法重要性的認識是至關重要的。二是加強對學生的教育。學生是思想政治教育實踐鍛煉活動的主體,加強學生對實踐鍛煉法重要性的認識,提高學生參與實踐活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鼓勵學生在實踐活動中進行自我教育、自主探索理論知識,對實現(xiàn)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三是加強對學校相關職能部門的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實踐鍛煉活動是一項綜合性的教學任務,僅憑任課教師完成遠遠不夠,還需要學校各個部門的相互配合,充分調動和發(fā)揮校團委、學生處、教務處等其他管理層人員的積極性,使得教學和管理雙管齊下、形成合力,保障實踐鍛煉活動的順利展開,因此需要加強對學校相關部門的思想教育。
充分利用與整合一切教學資源,開展靈活多樣的實踐鍛煉活動。實踐鍛煉活動不僅僅是帶領學生走出校園進行參觀訪問、社會調查等傳統(tǒng)教育形式,它的形式多種多樣,包括“基地教育、案例教學、閱讀實踐、社會實踐、校園文化、研究實踐”等多種形式和類型。[6]高校應根據(jù)教育目標,制定相應的實踐鍛煉法任務、考核評價體系等,并提供一定的經費支持,保障實踐鍛煉法能夠采用靈活多樣的形式進行。運用實踐鍛煉法時不應僅根據(jù)教師的興趣、愛好和條件等決定,應根據(jù)學生的年齡、思想和具體的教育目的、內容等來決定,同時根據(jù)地理位置和環(huán)境條件,結合教學目標科學整理和利用教學資源,將周邊的革命紀念館、偉人故居、紀念場所、鄉(xiāng)村、公司等,有選擇性地建設成實踐活動基地,為實踐鍛煉法服務。高校思政課教師可以在諸如“校園文明日”“演講比賽”“志愿者服務”等一系列活動中將教學目標滲透進入,使學生在平時的實踐活動中無形地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引導學生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者可以選擇參觀訪問、社區(qū)宣傳等方式引導學生深入了解社會生活,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可以選擇志愿服務、義捐災區(qū)的方式引導學生掌握社會要求的道德規(guī)范,培養(yǎng)高尚的思想覺悟和良好的行為習慣;可以選擇義務勞動、勤工儉學和幫扶老人等方式培養(yǎng)學生熱愛勞動的精神,樹立正確的勞動觀。高校思政課教師應引導學生多利用課內課外時間搞好實踐活動,從實際出發(fā),充分利用教學資源,采取靈活多樣的實踐活動,充分發(fā)揮實踐鍛煉法對課堂教學的互補性作用。
一年進行一到兩次實踐鍛煉活動對教育對象思想品德的影響是有限的,必須經常性地反復開展實踐活動,才能對學生的思想行為產生潛移默化的作用。但是由于人力、物力、財力等因素導致無法持續(xù)廣泛地開展活動。為解決這一系列問題,首先,高校應加大資金投入以作為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活動的活動經費,同時積極爭取財政撥款和社會贊助等多種途徑加強校企合作,學校還可以組建一些社會實踐服務實體,通過勤工儉學和科技服務的方式,既可以為學生提供實踐平臺,同時又可以積累資金,為實踐活動提供物質保障。其次,我們正處于互聯(lián)網廣泛使用的新時代,可以將實踐活動分為線上和線下進行。緊跟時代發(fā)展潮流,充分利用網絡技術,在網上創(chuàng)立關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電子刊物和視頻等網絡文化活動,避免了活動經費、活動基地等問題。合理安排線下實踐活動彌補線上活動所缺失的現(xiàn)實體驗感,將理論知識與實踐活動相結合,最終將道德規(guī)范內化為心、外化為行。最后在運用實踐鍛煉法的過程中,單純靠考試成績很難評判學生的思想政治水平,應根據(jù)社會評議與校內考核相統(tǒng)一、過程與結果相統(tǒng)一的原則進行評定,并將學生的實踐考核分數(shù)納入日常教學管理當中,作為學生綜合素質測評、發(fā)展黨員、評選獎學金等重要的考察依據(jù),這樣便會引起學生的高度重視。因此,在保證經費充裕、適當改進教學方式的同時,應堅持不懈地開展實踐鍛煉活動,只有在反復的實踐活動中學生才能提高自身認知,將思想規(guī)范轉化為內心信念,進而轉化為良好的行為習慣,通過實踐活動體現(xiàn)出來。
實踐活動基地的建設可以分為兩種模式:校內實踐基地和校外實踐基地。校內實踐基地的建設相對來說比較容易,所需經費不多,省時省力。學校可以圍繞思政教育的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開展演講比賽、思政講課比賽、辯論賽等,組織學生集體觀看關于思政教育的影視材料,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體現(xiàn)思政教育的直觀立體性,可以邀請相關領域的知名專家來校作學術報告,啟發(fā)學生思維、開拓學生的知識領域。校外實踐基地的建立難度相對較大,應充分調動政府、社會和學校的積極性,為實踐基地建設服務,本著合作共贏的原則,從重視教育、城市建設、科教興國的戰(zhàn)略角度建立相對穩(wěn)定的社會實踐活動基地,高校應主動與社區(qū)、農村鄉(xiāng)鎮(zhèn)以及革命紀念基地、偉人故居管理處聯(lián)系,大力爭取社會各界對高校實踐鍛煉活動的大力支持,建立長期合作的實踐教育基地,從而促進實踐鍛煉活動循序漸進、有條不紊地進行?;亟ㄔO應注重多元化,學生在不同實踐基地可以體驗社會的各行各業(yè),加深對社會實際的認識,將一個全面真實的社會展現(xiàn)給學生,使學生在實踐鍛煉中得到全面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