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楚地出土戰(zhàn)國簡冊合集》圖版札記二則

2022-12-02 03:02:02于夢欣
漢字漢語研究 2022年3期
關鍵詞:楚簡楚地簡帛

于夢欣

(吉林大學考古學院古籍研究所)

提 要 通過考察《楚地出土戰(zhàn)國簡冊合集》中的新圖版,我們發(fā)現(xiàn)兩處過去沒有注意到的字形問題:曾侯乙墓中的“鳧”,過去認為從獨立的“勹”旁,新圖版可見“隹”“勹”共筆,此可聯(lián)系并解釋包山簡從“鳧”之字,同時望山簡新圖版中“鳧”字也存在共筆現(xiàn)象;曾侯乙簡新圖版中有一從“兕”之字過去漫漶不識,對比古文字“兕”及相關字形,可推此形釋“兕”合理。

近些年,一些較早公布的楚簡得以重新整理,其中一項重要的整理工作就是為其拍攝新的照片。這項工作以近年出版的《楚地出土戰(zhàn)國簡冊合集》(以下簡稱《簡冊合集》)最具代表性。目前這套叢書已出版五冊,重新拍攝的竹簡照片及紅外影像涵蓋郭店簡、新蔡葛陵簡、信陽長臺關簡、曾侯乙簡、望山簡、曹家崗簡、九店簡等多批楚簡(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等,2011;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等,2013;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等,2019;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等,2019;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等,2021)。這無疑為學界研讀這些楚簡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條件,圖版中許多細枝末節(jié)也得到了更好的展現(xiàn)。整理者指出,通過研讀《簡冊合集》新圖版,發(fā)現(xiàn)了一些先前無記錄的簡文,還通過比對新出土資料,改釋或新釋多處簡文,例如曾侯乙簡174 號簡的“駁”,184 號簡的“葈”,78 號簡的“里”,183、185、199 號簡中的“驈”等(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等,2019:前言4)。又如,郭理遠(2021)根據(jù)《簡冊合集》新公布的紅外圖像,對曾侯乙簡、望山簡中幾處字詞的考釋提出補充意見。

通過考察《簡冊合集》圖版,我們也發(fā)現(xiàn)了兩處過去沒有注意到的字形問題,或許可以為理解這些楚簡文字的構形提供新的線索。

1.鳧

曾侯乙墓遣策簡中記有一種旗,作“△1 旃”。早先出版的曾侯乙墓考古報告中,此字圖版作:

《曾侯乙墓竹簡文字編》摹作:

考古報告中,整理者(裘錫圭、李家浩,1989:516)將此字隸定為“”,認為從“鳥”從“”,“”即“堆”字,故“”為“鵻”字異體。何琳儀(1998:1207-1208)認為此字從“隼”,隸定為“鶽”,是“隼”的繁文。李守奎(1998:28)也認為此字聲旁當隸作“”,“隼”“隹”聲可通轉,故“”可視為“堆”字異體,可釋為“鵻”①李守奎(2003:241)也將此字收在“鵻”下。。滕壬生(1995:316)早先在《楚系簡帛文字編》中也將其歸在“鵻”下,增訂本(滕壬生,2008:376)中則將此字歸在“”下。單育辰(2008:23)據(jù)甲金文字“鳧”從“勹”,作(合集18328)、(爯簋,集成 3913)等②參看于省吾(1979)、裘錫圭(1980)文。,對此字右旁作出新的分析,指出右旁“隹”下“土”上的形實為“勹”旁。故△1 應隸定為“”,從“勹”得聲,就是“鳧”字。又典籍中有“鳧旌”一詞,可以和曾侯乙墓竹簡中的“鳧旃”對照。至此,△1 得以正確釋讀。

望山遣策簡中記有一種旗,曾侯乙簡整理者(裘錫圭、李家浩,1989:516)曾對此有所提及,并謂之“(堆)(旌)”,相關辭例作“△2 旌,白旆,翡翠之首”,舊有圖版及摹本如下:

此字李家浩(1982:194)認為其與曾侯乙墓的△1 為一字之異,從辭例上看,這樣的結論是正確的。單文(2008:25)在此基礎上認為,此字應嚴格隸定為“”,“土”上所從為“”之省聲。辭例“△2 旌”正是《逸周書·王會解》的“鳧旌”。

2019 年《簡冊合集三》《簡冊合集四》公布了曾侯乙簡及望山簡更加清晰的新圖版,幫助我們對這個字形有了更多認識。新出曾侯乙墓竹簡圖版中作:

通過觀察,可以發(fā)現(xiàn)曾侯乙簡的“勹”旁并不像摹本所示有一個獨立的旁,相反“隹”旁下曳的筆畫極長,“勹”旁依附在“隹”旁上,形成共筆:

這樣的寫法使我們聯(lián)想到包山遣策簡中的一個相關字形,寫作:

整理報告(劉彬徽等,1991:392)及李家浩(1996:6)皆結合該墓竹笥中出土的荸薺(即鳧茈)實物,以及簽牌上的“苻茈”,指出“△3 茈”當為“鳧茈”。有關此字的字形,整理報告認為此字從“艸”從“隼”,為“蒦”之誤。李家浩認為此字寫作從“艸”從“隹”從“”。又謂:“‘’的左側一畫與‘隹’的左側一豎公用,右側一畫的中間加有一點。這種筆畫公用和加點的情況,在戰(zhàn)國文字中常見。金文‘鳧’所從‘鳥’旁作‘隹’。于此可見,簡文此字應該釋為‘’。”將曾侯乙簡新圖版所示“(鳧)”旁與包山簡的“(鳧)”旁相比較,可知兩處簡文的寫法是相同的。由此可知,楚文字中“(鳧)”旁確有一種“隹”與“勹”共筆書寫的形式。只不過包山簡的“(鳧)”旁,相較曾侯乙簡的字形,省去了飾旁“土”,并在“勹”旁上附有橫畫飾筆。李家浩所說的“”,當為《說文》訓“鳥之短羽飛也”之“”,又《說文》謂“鳧,從鳥聲”,“”即“勹”旁?,F(xiàn)在看來,李家浩在二十多年前已經提出“隹”“”筆畫公用的觀點,可謂卓識。

其中“隹”旁第三橫筆左右墨跡不均,且與下面“土”旁相連,我們懷疑字中存在一弧筆,與包山簡“勹”的寫法相似,只不過下面又與“土”旁共筆:這種不同部件之間的共筆雖然看起來比較特殊,但在楚簡文字中時有發(fā)生。例如安大簡新公布的《仲尼》中(徐在國、顧王樂,2022),“厚”字寫作“”,即楚簡“厚”字上贅加“土”旁①網友“藤本思源”認為此字當為“厚生”合文,可參考。這一觀點與我們探討的共筆現(xiàn)象并不沖突(簡帛網論壇“安大簡《仲尼》初讀”第7樓,2022年4 月18日,http://www.bsm.org.cn/ foru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12727&pid=30101)。。楚文字“厚”可看作“石”“”共筆(參看馮勝君,2007:83、264-265),《仲尼》之“”字所從“厚”之下部又與“土”共筆,與我們討論的“”相似:

現(xiàn)將以上有關“鳧”字“隹”“勹”共筆寫法所涉變化過程排比列出,以清眉目:

2.兕

曾侯乙簡有一處記錄木俑的辭例作“△一夫”,《曾侯乙墓》圖版及《曾侯乙墓竹簡文字編》摹本中“△”字作:

此字圖版漫漶,整理者僅隸定為上部從“尾”之字。2019 年《簡冊合集》公布的新圖版中,這個字作:

《簡冊合集》整理者(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等,2019:41)將此字隸定為“”,并謂:“看紅外影像,下從‘兕’,疑是‘兕’字繁構?!边@是十分值得注意的觀點。

《說文》:“兕,如野牛而青。象形。與禽、離頭同?!奔坠俏摹百睢毕笮?,如:

秦漢文字中“兕”寫作如:

以上有關“兕”的古文字字形較早被釋讀出來,戰(zhàn)國文字中“兕”的釋讀則稍晚。《齊文字編》收《古璽匯編》中的兩個字作:

僅看前文所舉古文字“兕”,《簡冊合集》所謂曾侯乙簡中的“兕”旁與它們字形相似,同在一個演變序列中,似乎很容易系聯(lián)。不過,將此字隸定為“”的觀點最早見于2009 年出版的《楚地出土戰(zhàn)國簡冊[十四種]》,此時楚文字中的“兕”字尚未釋出②《楚地出土戰(zhàn)國簡冊[十四種]》以《楚地出土戰(zhàn)國簡冊》 6卷本稿本為基礎撰寫而成,而《楚地出土戰(zhàn)國簡冊》6卷本是后出《簡冊合集》的底本。據(jù)陳偉言,《簡冊合集》中公布的竹簡照片在2007年之前已經拍攝完畢(參看陳偉等,2009:前言2)。。曾國文字與楚國文字同為楚系文字,但若將曾侯乙簡中的“兕”旁與楚國文字“兕”作字形上的對比,情況則大不相同。

楚文字中的“兕”舊不識,近出安大簡《詩經·卷耳》簡7 有“我姑酌彼兕觥”一句,可與傳世本《詩經》對讀,徐在國(2017:11)據(jù)此釋出安大簡中的“兕”字,寫作:

曾侯乙簡中的“兕”旁與楚文字中的“兕”雖然差別較大,但仔細思考后,我們以為這兩種字形并不沖突,這種差異也是可以解釋的。正如徐在國所言:

……楚文字中的“兕”,似應分析為從“兕”,加注“厶”聲。……“”下部與“能”形混,當為“兕”的身體及四肢部分,上部推測應為“角”的訛變。

而這種有關動物身形的訛變在楚系文字中是比較常見的。例如“馬”“象”寫作:

以上字形A 類仍保留象形形象,B 類、C 類則是在A 類基礎上減省或訛變形成的,各類字形之間象身體的部分寫法差異極大,又同時共存于楚文字中。由此觀之,“兕”字完全可以存在相似的訛變過程。又,“能”形為楚文字中常見的集體類化符號,楚文字中從“能”形之字如:

①有關楚文字“”的考釋參石小力(2022)文。

“兕”字在演變過程中,也很可能受到這種集體類化趨勢的影響。同時,值得注意的是,包山簡中還有一些不從“能”形的“兕”。我們認為在楚文字中,一些長期受到集體類化影響,導致造字理據(jù)模糊的字,它們偶爾出現(xiàn)的一些不常見的異體字形,常常會揭示這個字的古老來源。例如楚文字中“帝”多從類化符號“用”形寫作(清華一·尹至05),偶作(清華五·厚父07),后者的寫法與甲金文字作(仲師父鼎,集成2743)相似,是其來源。就“兕”字而言,上舉安大簡中并未完全類化作“能”形的,包山簡中等字形,似乎還保留有兕尾的象形意味,與上舉“象”字變化過程相似,或與其“本來面目”有關②“兕”的這種字形或可看作上舉“象”字B、C 類變體的組合形式。。

故我們認為曾侯乙簡中的這個字釋為“兕”字,應該是比較符合文字演變規(guī)律的。同時,這也為我們認識古文字“兕”提供了過去未見的新資料。

總之,隨著拍攝條件的發(fā)展、拍攝水平的提高,新拍攝的竹簡圖版清晰度更高、細節(jié)也更加豐富。依靠這些新圖版,一些以往楚簡研究中沒有注意到的細節(jié)可以得到進一步認識,這對楚系簡帛文字的考釋及其他相關研究都有重要的推動作用。目前,仍有一些楚簡僅有早期不甚清楚的圖版可供學習研究,其中一部分原因就是受到早期拍攝條件的制約,期待這些楚簡的新圖版早日問世,為學界研究楚簡文字提供更好的條件。

補記:蒙季旭昇先生提示,1988 年發(fā)表的《荊門包山2 號墓部分遺物的清理與復原》(《文物》1988 年第5 期)一文中,包山馬甲上的“兕”字摹作,其上有“厶”旁,與包山簡中的其他“兕”字寫法大致相同。后出《包山楚墓》(文物出版社1991 年,第222 頁)圖版中該字則無“厶”旁。本文正文采用的圖版截取自《包山楚墓》。有關包山馬甲上的“兕”字,2019 年10 月27 日悅園(尉侯凱先生)已在武漢大學簡帛論壇《安大簡〈詩經〉初讀》第179 樓的發(fā)言中指出,《荊門包山2 號墓部分遺物的清理與復原》一文公布的馬甲上的字應釋“兕”。謹向季先生致以衷心謝意!

猜你喜歡
楚簡楚地簡帛
《20世紀以來出土簡帛文獻美學思想研究》評介
美育學刊(2023年5期)2023-10-16 04:56:30
騷體詩
成語名場面
小船兒的第一次離鄉(xiāng)
湖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楚簡制作技藝
楚簡“ ”即“免”的字形依據(jù)淺析
知識文庫(2019年4期)2019-10-20 06:40:22
鄉(xiāng)愁
簡帛文獻中的“呂遂”相關問題初探
楚簡二則校讀
簡帛學的學科分支新論
社會觀察(2016年7期)2016-11-25 22:45:05
黄浦区| 志丹县| 四子王旗| 桦南县| 阿拉善盟| 攀枝花市| 新安县| 金湖县| 奎屯市| 隆回县| 北京市| 永泰县| 邓州市| 岳阳县| 昂仁县| 灵寿县| 建瓯市| 广饶县| 彭州市| 康定县| 马龙县| 红桥区| 柏乡县| 荥经县| 沙雅县| 四川省| 鹰潭市| 右玉县| 花垣县| 吉林省| 北流市| 江都市| 罗定市| 宣武区| 临邑县| 海南省| 六盘水市| 泽州县| 肥乡县| 浑源县| 博客|